解析公部門美學!種籽設計、林務局用插畫繪出台灣大自然之美

樹上的魚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 7月號《台茶新日常》

明明主管台灣162萬公頃的國有森林,相當於全台60%的土地面積,林務局對多數民眾來說,卻似乎沒什麼存在感,直到2018年的一場「月曆年輕化」大改造,聲勢水漲船高,海內外紛紛敲碗「加印,加印!」令人不禁大為好奇,改款的點子從何而來?而林務局又如何透過美學導入,為保育推廣的業務加分?

以往,林務局的月曆上頭都是風景照,展示著台灣山林的雄偉與壯麗,但局長林華慶一上任便大刀闊斧,和種籽設計聯手進行月曆的改款,「手繪風比較溫潤,可以打中稍微年輕一點的族群,讓大家願意收藏它。」回顧自己走訪森林遊樂區時,身旁總為退休族和家庭,的確很少看到大學生或年輕人,「住在台灣之所以有水喝、有乾淨的空氣可以呼吸,其實和國有森林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每天都在享受它的服務,卻對它很無感。」林華慶希望透過改版後的年曆,吸引年輕族群關注大自然。

里山動物身高尺讓孩子在量身高的同時,也能學習辨認動物。

從2018年至今,林務局與種籽設計的合作已邁入第3年,除了驚豔眾人的月曆,近期出版的繪本《樹上的魚》和剛剛功成身退的里山動物彩繪列車,也都符合林務局和「美學」作朋友的動機—喚醒大眾和森林之間的親密關係,並落實環境教育。

其實我們都只是求好心切

不同於一般公部門的設計發包案,多半是投標後讓廠商自行發想設計,林務局則是自行企畫月曆裡所出現的每個元素,舉今年的《木作之森》月曆為例,6月份畫面便詳載了製作達悟族拼板舟所需的7個樹種,更別說一年份的內容須包含多少手繪物件,而這些全由種籽一筆一畫繪製而成,「他們是追求完美的團隊,不太在乎成本預算,願意配合我們來回修改。」林華慶表示,種籽本就關心自然生態,因此目標一致,也正因雙方都求好心切,成果才會如此深得民心,為公部門美學合作樹立典範,「以前我們東西很多都是花花綠綠、塞滿整個版面的,現在,美學在同仁身上也慢慢內化了。」

2020年的月曆主題為「木作之森」,彙整全台樹種的使用方式,一次呈現觀眾眼前。

今年6月份的月曆當中,詳細記載製作達悟族拼板舟所需的7種木材。

身為自然保育機關,林務局仔細把關物種特徵的正確性,細至蝸牛殼的漩渦為右或左漩、植物葉子的確切生長方向等,都聘請學者專家來審訂;但林華慶也強調,專家不能干涉設計方的美學表現,「自然和設計的專業是相互調和,不是一方凌駕另一方,這是我一再提醒的。」圖鑑和插畫畢竟不同,「動物的高矮胖瘦可以自由發揮,就像月曆上的石虎也是胖胖的,野外的石虎就沒有這樣。」

「過去是12個月份加封面,等於是13張影像,可是我們不是影像,是很密集的插畫。」由於動物、森林等領域並非種籽設計的專業,總監淦克萍表示,面對成標後議價、議價完40天內要提出完整初稿的挑戰,每年都需要動員全公司的人力才能完成,但即便過程辛勞,仍堅持至今,「因為這些題目真的很好,可以溝通到更多的人,所以還是會很用力做出來。」但她也坦言,要產出好的內容,的確需要時間來醞釀,就像植物沒有經歷撒種、翻土、日曬便不會冒芽,唯有公部門、企業與大眾不斷溝通與交流,才能互利共生,打造出優質的國家文化品牌形象。

今年最搶手生態月曆「里山動物曆」!一窺林務局如何用年輕設計翻轉老招牌形象

「有力量的內容,透過好的設計,就能碰到你的心。」服務過許多國際品牌的淦克萍認為,設計是實用的藝術,必須要能解決問題,因此需要一再檢視雙方溝通的成效;而溝通時,誠懇與否將十分關鍵,也因為看見林務局長改革的決心,更期許自己要加倍努力,好比參與里山列車的彩繪工程提案時,團隊一口氣畫出200多個物種供對方選擇,「辛苦是必然的,但往往都是苦勞後才有功勞,也才能和受眾、市場溝通。」每回的挑戰都是一種進步,只要全力以赴,終將獲益良多,「在進步的路上你會發現,奮鬥的美,其實也是很美的,就連『試圖要做點不一樣的東西』這件事也是一種美。」

注入美學 環境教育更容易

2018年,林務局向台鐵租借一輛火車,以彩繪列車的形式推廣「里山」的概念,一共行駛了兩年,最近風光落幕;里山泛指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交疊的地方,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象徵,期盼人與環境能和諧共存。由於火車外觀的貼膜工程需每年定期更換,里山動物列車也從第一年的8個手繪風野生動物,加碼至4個生態系的龐大物種數,儼然成為移動中的生態嘉年華,獲得廣大迴響。

里山彩繪列車共有8節車廂,可見石虎、山羌等野生動物的身影。

林華慶認為,美學與設計是很好的溝通媒介,一旦事情被關注,改變就在不遠處;但他也坦言,最初推動時,曾遭保育界質疑花錢不在刀口上,「他們認為山林的調查和研究才是保育,但保育也包含教育啊!」數據會說話,兩年下來,已有超過100萬人次接觸過里山動物列車,近期也可見網友在粉專留言,不捨列車的停駛。很顯然,林務局策略成功。

最新出版的繪本《樹上的魚》,同樣擔負著環境教育的責任,內容來自阿美族作家桂春‧米雅從長輩那聽來的一則神話,「如果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聽過這個故事,台灣的環境一定會更好。」初聞此故事時,林華慶即大為動容,他舉例,防風植物「林投」在神話中是海岸守護者,「但其實林務局也是這十幾年在海岸區造林時,才比較廣泛運用林投。」原住民對自然的深刻觀察著實令人敬佩,作為親子自然教育的輔助教材再適合不過,因此決定將「寓教育於無形」的內容轉化為繪本形式,最後也交由種籽操刀插圖設計。

《樹上的魚》的主角是擬人化的山蘇,在愛與勇氣的陪伴下,找尋人生的意義。

《樹上的魚》原本要在今年3月前往德國萊比錫書展(Leipziger Buchmesse)參展,但最後因疫情臨時取消,淦克萍表示,在歐洲,永續環境、友善種植等自然議題相關的自然書寫(Nature Writing)書籍,早已處於遍地開花的狀態,尤其德國在該領域的製書工藝更是到達頂峰,雖然今年無法前往德國發表,但也計畫明年再次參展,汲取歐洲自然書寫系統的精華,帶回家鄉台灣。

生態手繪一向是種籽設計的專業所在,所呈現的插圖溫潤而充滿活力,除了和林務局合作,他們接下水土保持局的標案,設計綠能操作手冊,將較為生硬的綠能新知轉化成易讀的繪本;最近也和屏東縣政府合作6本觀光小型錄,淦克萍笑說,「我又把這個議題搞得很複雜,將屏東所有的鯨豚都畫完,連身體的部位詳解都是。」付諸時間和心力,只為了在所重視的自然與永續議題上持續累積能量,一步步梳理出不同的生態系統。「我不希望插畫只是個裝飾、花邊而已,在作品裡面,我都希望它們擁有最好的位置。」這是種籽設計的初心,而在與林務局的合作中,也為雙方帶來出色的成果。

淦克萍

種籽設計總監,喜歡寫字、畫畫及手作,作品曾獲 iF概念設計獎、金鼎獎、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金點設計獎。有感於華人節氣飲食文化浩瀚,2012年成立節氣飲食研究室,長期關注環境整合和食育相關議題。

林華慶

林務局局長,長期從事野生動物與濕地保育,致力農田生態體系保全與里山倡議推廣,目前正推動國土綠網,翻轉大眾對林業的想像。曾任職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北市立動物園、林務局、文化部、國立臺灣博物館。

文|曾智怡 

圖片提供|種籽設計、林務局

更多設計美學報導請見La Vie雜誌 2020年7月號《台茶新日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迎來開館百年!吉岡德仁設計100週年紀念Logo,2026年展覽亮點搶先公開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特別邀請設計師吉岡德仁打造100週年紀念Logo,並率先公開2026年的展覽陣容,其中包含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收藏展、奧賽美術館典藏展、藝術家Andrew Wyeth展等精彩企劃!

日本首座公立美術館邁入百年新章

作為日本第一座公立美術館的東京都美術館,自1926年開館以來,不僅是提供藝術家發表作品的舞台、與世界及日本名作相遇的場所,也是讓人們透過藝術與彼此交流的空間。而在即將迎來開館100週年的這個特別時刻,東京都美術館除了舉辦特別展與企劃展之外,還將展開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將於2026年迎來開館100週年。(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設計師吉岡德仁操刀紀念Logo

活躍於設計、建築、現代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師吉岡德仁,2011年時替東京都美術館設計識別標誌,他從前川國男於1975年設計的美術館立方體建築汲取靈感,並以「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具象徵性的意象」、「融合歷史與未來」、「展現日本形象」等關鍵字為基礎,設計出兩款版本,既展現出美術館近百年歷史所蘊含的厚重感,同時傳遞出面向未來無限可能所帶來的輕盈感。而在代表美術館本身時,使用帶有顏色的立方體Logo;代表各項事業時,則使用以線條描繪、具透明感的版本。

這次,吉岡德仁再度受邀設計Logo,他以獨特的美學視角,從「100」字樣延伸出簡潔流暢的線條,打造出兼具洗練質感與紀念意義的標誌。館方除以此為核心展開一系列慶祝活動外,也同步推出特設網站,並搶先公開2026年展覽的精彩陣容。以下將介紹其中4檔展覽,完整內容可至100週年紀念官網查看。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100週年紀念Logo由活躍於世界舞台的設計師吉岡徳仁設計。(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東京都美術館2026年展覽4選!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

展期:2026年1月27日~4月12日

在瑞典國立美術館的協助下,本展將透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瑞典美術黃金時期的迷人繪畫,深入探討北歐特有的與自然共生、豐饒生活的獨特感性。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スウェーデン絵画北欧の光、日常のかがやき」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

展期:2026年4月28日~7月5日

本展為20世紀美國畫家安德魯・魏斯(Andrew Wyeth, 1917–2009)的回顧展。魏斯直至91歲逝世為止,持續描繪身邊的人與風景,其作品中常見窗戶、門等意象,象徵所處世界與彼岸之間的界線。本展將以這些主題為核心,探索魏斯筆下的世界。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アンドリュー・ワイエス展」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

展期:2026年7月25日~10月18日

本展將從大英博物館約4萬件的日本美術收藏中,精選江戶時代的屏風、掛軸、繪卷,以及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等8位代表性浮世繪師的版畫佳作。此外,展覽也將聚焦近年的調查成果和收藏的背景,探討該館在日本美術的收藏、研究與保存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大英博物館日本美術コレクション 百花繚乱~海を越えた江戸絵画」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

展期:2026年11月14日~2027年3月28日

被譽為「印象派殿堂」的奧賽美術館將以「活在當下的喜悅」為主題,展出繪畫、雕塑、工藝、攝影等約110件作品。其中包含米勒《拾穗者》、雷諾瓦、莫內、梵谷等人的名作,將帶領人們感受多樣的「喜悅」形式。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特別展「東京都美術館開館100周年記念 オルセー美術館所蔵 いまを生きる歓び」主視覺(圖片來源:東京都美術館)

資料來源|東京都歴史文化財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2025「最美怪物誌」《yyin. volume 2: MONSTER》:19位台灣新銳創作者聯手,探索「怪物」在當代台灣的多重意涵

歷時一年籌備,yyin.studio(八木印設計工作室)將在 11 月 17 日發行全新刊物《yyin. volume 2: MONSTER》。本期以「怪物」為主題,邀集台灣 19 位新銳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攝影、裝置、詩作、繪畫等多元形式創作,帶領讀者深入怪物敘事,探索並拓展其台灣當代的多重意涵。

yyin.studio(八木印設計工作室)長期關注台灣性別議題,致力以藝術連結大眾,開啟關於「陰性」的對話空間。2024 年與獨立出版社 dmp editions 攜手出版《yyin. volume 1》,收錄多組創作,探討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在東京藝術書展(TOKYO ART BOOK FAIR)首賣得到眾多國際讀者支持及好評,並於今年獲得金點設計獎標章肯定。

《yyin. volume 1》以「陰性」為主題,探索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圖片提供:yyin.studio)
《yyin. volume 1》以「陰性」為主題,探索性別流動、多樣性和親密關係。(圖片提供:yyin.studio)

延續相同精神,《yyin. volume 2: MONSTER》持續以創作拓展大眾對陰性與他者的想像邊界。歷時一年籌備,yyin.studio全新刊物《yyin. volume 2: MONSTER》將在 11 月 17 日發行。本期以「怪物」為主題,邀集台灣 19 位新銳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參與,透過攝影、裝置、詩作、繪畫等多元形式的創作,帶領讀者深入怪物敘事,探索並拓展其台灣當代的多重意涵。

全書共收錄 8 件作品,由藝術家與平面設計師搭檔創作(完整名單詳見文末),以不同媒材及觀點回應主題。編舞家王甯與平面設計師張巧怡通過舞蹈速寫,釋放女性身體被壓抑及誤解為怪物的能量;聲音藝術家 Betty Apple 和 3D 設計師 Jia 以人魚為主題,構築後人類時代的怪物進化敘事。

編舞家王甯、平面設計師張巧怡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編舞家王甯、平面設計師張巧怡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聲音藝術家Betty Apple、3D設計師Jia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聲音藝術家Betty Apple、3D設計師Jia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藝術家 Puzu Huang 與平面設計師 Sammi 以信件和繪畫展開對話,共同直面怪物般的內在恐懼。服裝設計師 71 Su 和視覺設計師劉銳將社會化的壓力視為怪物,設計出系列服裝。

藝術家Puzu Huang、平面設計師歐陽萱。(圖片提供:yyin.studio)
藝術家Puzu Huang、平面設計師歐陽萱。(圖片提供:yyin.studio)
服裝設計師71 Su、視覺設計師劉銳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服裝設計師71 Su、視覺設計師劉銳合作作品。(圖片提供:yyin.studio)

書中同時收錄作品的中英文專訪,讓讀者了解精彩的創作歷程,以及各主題背後的思考脈絡。封面設計取材台灣人最熟悉的「蚌殼精」,跳脫傳統戲謔的形象,重新塑造牠在當代的姿態。

以當代蚌殼精作為yyin.第二期整體概念呈現。(圖片提供:yyin.studio)
以當代蚌殼精作為yyin.第二期整體概念呈現。(圖片提供:yyin.studio)

《yyin. volume 2: MONSTER》11 月起將前往首爾藝術書展(UE17)、草率季(重本書店攤位),以及東京藝術書展(TOKYO ART BOOK FAIR),讓台灣和世界看見來自台灣的怪物能量。台灣讀者可優先於社群預購,即日起至 11 月 16 日前享有預購限量八折優惠。

本期創作者名單(依作品順序排列):

Yagi Wang(yyin.創辦人)王甯(編舞家)、張巧怡(平面設計師)、Betty Apple(聲音藝術家)、Jia(3D設計師)、FM607嘟嘟、阿孫(Podcaster)、Kenalwayscan(平面設計師)、71 Su(服裝設計師)、劉銳(視覺設計師)、鵬栽(陶藝家)、陳文翔 (Penny)(設計工作室)、Puzu Huang(藝術家)、歐陽萱(平面設計師)、葉哲(藝術創作者)、陳亦婕(設計師)、美國牛津大學詩詞社(詩人)、謝佳芳(平面設計師)

資料提供|yyin.studio、文字整理|李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