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快速回應收藏?從倫敦V&A、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窺探當代博物館新趨勢

島嶼的想像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8月號《島嶼的想像》

陳時中部長坐鎮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身穿的背心、樂天桃猿代替真人進場「10號隊友」人形看板、宮廟暫停公事的大紅海報,這些防疫日常物件,通通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朝思暮想希望收藏到的夢幻逸品。與平常博物館典藏總是年代久遠的印象大不相同,針對當代社會重要事件而生的「快速回應收藏」(Rapid Response Collecting),儼然成為國際博物館間的新趨勢。

AF5W2660

今天眼前的新聞,就是明日重要的歷史。想到博物館典藏的物件,總會有種年代久遠、與我們每日生活沒有直接關聯的感覺;但近10多年來,快速回應收藏成為國際博物館間的新趨勢。所謂的快速回應收藏,就是透過蒐集當代重要事件的相關物件,對於當前議題或事件做出記錄和處理。這樣的方式,和過往博物館收古物的印象大不同,更能夠即時回應發生在眼前的國際大事件。


國際指標V&A  以設計物件為當代史畫座標

談到國際間這股趨勢的興起,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和亞伯特博物館(後簡稱V&A)可以說是最指標性的代表案例。從2014年起,V&A就開始導入快速回應收藏機制,並將這類物件歸於館內的「當代建築、設計及數位」部門所管轄。首先被蒐為館藏的物件,包括:一把開源的3D列印手槍、一隻曾被擲向前香港特首的IKEA狼玩偶、剝削廉價勞工製造的樂壇天后凱蒂佩芮(Katy Perry)個人品牌假睫毛等等。

根據V&A的準則指出,每一件館方收藏的物件,「都回應了設計與製造之於當代史的重要時刻。不只因為它們推進了設計所能做到的,更因為它們也揭露了我們如何生活的真相。」而在國際上也有許多重要博物館或研究單位都已經導入快速回應收藏制度,像是紐約歷史協會(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就曾在911期間進行物件蒐集行動。

New Extinction Rebellion acquisitions go on display at the V&A. Photo by Chris J RatcliffeGetty Images for The V&A (4)

而近期肆虐全球COVID-19則又掀起另一次的博物館行動,不僅英國博物館協會(the Museums Association)特別提供疫情特殊情況下的當代收藏道德指南;像是芬蘭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Finland)更已經指派策展人及研究員針對疫情現況做影像記錄,以便日後推出展覽;V&A展開的「全球大流行疫情物件」(Pandemic Objects)編輯計畫,一方面挑選既有相關館藏重新詮釋,另一方面也公開徵集家庭自製的加油標語,V&A博物館策展人Brendan Cormier在接受《衛報》專訪時特別提到,「我們的任務在於,記錄下屬於我們的時代。」

318公民運動起 當代蒐藏行動Action

這股快速回應收藏的概念,近幾年在台灣也開始發展。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後簡稱臺史博)基於這樣的理念,今年5月初在官方臉書公告「COVID-19(武漢肺炎)防疫物件蒐集計畫」,不到一個月就募集到各式防疫公告、防疫手冊、口罩套超過百件,可以見得民眾的迴響之熱烈!

001_F6A8885_PRINT

「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展場02_臺史博提供

而這項計畫就是屬於臺史博的「當代蒐藏」行動系列之一,「嚴格來說,臺史博有類似於V&A快速回應收藏的概念導入,是從318公民運動開始」,主導防疫物件蒐集計畫的臺史博研究組研究助理曾婉琳表示。回顧318之際,這項行動是由中研院史語所黃銘崇研究員發起,非常驚人地廣蒐了現場7,000多樣物件,將其數位化典藏於「三一八公民運動文物典藏庫」(public.318.i)之後,這批實體物件自2016年起就轉交於臺史博保存。

而為什麼會有一個事件會有如此大量的收藏件數?這也與臺史博本身的「歷史」取向有直接關連。像是以設計為導向的V&A,通常面對重要議題只精選一件或少數關鍵物件,例如2017年華盛頓及全球各地在抗議川普歧視女性言論的遊行,V&A只收藏群眾們集體配戴的那一款「開源設計」粉紅色小野貓帽(pussy hat)就是一例,對V&A來說,選件重點在於—呈現重大事件中具代表性的設計概念。「但從臺史博建立當代史的角度來說,可能很難只用一頂帽子來代表,如何去建立『事件完整性』是我們比較在意的。」曾婉琳分析了不同博物館主軸下,進行當代快速回應收藏的切入角度差異。

3._Inflatable_Cobblestone_1

連儂牆選舉罷韓 如何建立客觀中立的物件蒐藏制度

在臺史博已著手逐步規畫當代收藏制度的同時,隨著社會各類型事件的不斷發生,目前也已經有許多類型物件在陸續蒐集中。「之前台南中國城拆除時,我們做音聲研究的同事,就有去蒐裡面音樂城與文夏相關的宣傳招牌,和郭一男印製歌仔冊的相關資料;去年我們也有去台大公館地下道蒐集連儂牆的便利貼。」曾婉琳細數近幾年來,因為研究趨向和社會議題而啟動的幾次蒐集行動,「選舉史料也是我們蒐集的重點之一,從館成立以來每屆選舉都有,再加上從國史館轉過來的5,000多件史料物件;包括之前罷韓時,我們也有去現場蒐集。」

然而,當代蒐藏處理的議題和社會事件,一方面選擇的主題本來就需要具有代表性和重要度,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這些議題可能都有一定的敏感度,在蒐集物件時,館方應該如何拿捏並力求中立呢?「相較於318期間的大環境,近年因為我們導入了快速回應收藏機制,有足夠的中立度、不受政黨輪替影響來進行蒐藏」,曾婉琳進一步說明,「因為是從歷史角度切入,我們希望正反意見的物件都收到。像318期間,就很遺憾沒有收到白狼在國會場外示威的物件。如果不收,會失去某程度上自我辯解的機會;如果中立且正反都收,不管面對誰都站得住腳。」

文 方敘潔 、攝影 張藝霖 

圖片提供 臺灣歷史博物館、樂天桃猿、V&A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新博物館思維,請見La Vie2020年8月號島嶼的想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將環境數據即時轉化為光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心煩時,你也喜歡往海邊去嗎?讓無邊海景和規律的海浪聲,撫平腦海混亂和內心毛躁。海洋接納了無數人的煩憂,滋養了無數人的快樂,但你是否想過與海置換身份,成為傾聽及接收的角色,聆聽並感受大海想說些什麼?

台灣跨領域藝術團隊「何理互動 WHYIXD」的生成式燈光裝置作品《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透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即時環境數據轉化為光影韻律,映現海洋的動態與記憶,也讓人們身臨其境感受海洋脈動。作品現於威尼斯「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雙年展展出,在這座與水共生的城市,引領觀眾與自然展開對話。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什麼是「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雙年展?

Time Space Existence」建築雙年展由歐洲文化中心(European Cultural Centre)主辦,自2012年起每兩年於威尼斯舉行,匯聚全球前沿建築與空間設計概念,透過跨學科交流,探索建築、環境與未來生活的可能。2025年展覽以「修復、再生與再利用」為核心命題,推動建築與生態永續發展;參展者來自52個國家,涵蓋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研究學者、攝影師等身份,而何理互動是其中唯一的台灣藝術團隊。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來源:Time Space Existence)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來源:Time Space Existence)

《海境》:保存氣候記憶的藝術行動

《海境》計畫的概念源於2022年基隆城市博覽會,當時何理互動透過此作回應基隆的海洋文化,探索「人與海的距離」。這次在威尼斯發表的全新限地版本《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更進一步拓展「氣候記憶的保存行動」,透過光影詮釋海洋脈動,讓環境數據成為可感知的視覺語言。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海境》2022年於基隆城市博覽會展出。(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海境》在威尼斯,將潟湖環境數據轉化為光

作為一座被水環繞的城市,威尼斯正面臨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包括海平面上升、潮水頻繁、潟湖生態系統的不可逆變化等。何理互動選擇大運河畔的本博宮(Palazzo Bembo)作為展場,展出《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邀觀者身臨其境感受海洋脈搏,並重新審視人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與責任。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本博宮。(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這件生成式燈光裝置,以風速儀捕捉潟湖的即時風場,並透過數據可視化技術、燈光程式,將即時環境數據轉化為變化莫測的光影韻律,以燈光模擬風場與海浪的流動特性,進而創造出一處「動態記憶場」,呈現海洋生態與環境變遷的動態關係。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展間設計呼應威尼斯水景

為了展現威尼斯狹窄運河的獨特魅力,並強化觀者的沉浸體驗,何理互動將作品設計為邊長120公分的立方體,並將其置於全黑的獨立狹長展間。當威尼斯的風場轉動,燈光流動如潮水升降,映現海洋律動。裝置更採用三面鏡設計,營造出無限延伸的燈光效果,使光影突破空間邊界。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光源採用324條柔性LED燈絲,由台灣LED技術先驅「液光固態 Liquidleds」研發,燈絲具備柔軟、可彎曲的特性,能360度全方位發光,呈現均勻散射的柔和光感。這項媒材不僅滿足何理互動的創作需求,更呼應團隊「將技術融入自然」的理念,賦予作品生命力,讓光影如水波般輕柔蔓延。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海境》的終極目標:前進全球沿海地區,記載海洋記憶

威尼斯展出結束後,《海境》將巡展至其他沿海城市,何理互動也懷抱將作品設於全球沿海地區的野心,期盼藉由同步捕捉、記錄並回應各地的海洋脈動,讓環境數據得以被保存與再現,構築全球性的「環境記憶網絡」。

何理互動《海境》藝術裝置前進威尼斯:捕捉環境數據,以光影映現海洋律動
(圖片提供:何理互動)

何理互動也強調,每一次的限地展出,除了大型燈光裝置將即時環境數據視覺化,最終也將透過小型藝術裝置長期保存,成為珍貴的地方海洋氣候檔案,記錄海洋的律動與記憶。透過《海境》,何理互動盼以藝術跨越語言隔閡,讓更多人感受氣候保存的價值與迫切性。

《海境:海洋氣候保存行動》

Tender Soul of Ocean: A Marine Climate Preservation Initiative

展覽名稱|TIME SPACE EXISTENCE 2025

展出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本博宮(Palazzo Bembo2F, Room G 

展覽期間|2025.05.1011.23 週二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近期,法國奧賽美術館宣布攜手大富翁推出《大富翁:奧賽美術館特別版》(Monopoly – Musée d’Orsay Special Edition),玩家不僅可以變身策展人、競標藝術品,還能飽覽眾多館藏,獲得眾多網友迴響。經典桌遊「大富翁」(Monopoly,又稱地產大亨)歷年積極推出多樣化版本與創新玩法,其中也曾與許多美術館、博物館合作,成為館內商店的熱銷商品之一。以下就帶你一起看看5個「美術館/博物館特別版」大富翁,下次造訪時不妨帶一組回家!

➊ 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

在《大富翁:奧賽美術館特別版》遊戲中,玩家將化身策展人,除了要收購藝術品、讓館藏更豐富,還要策劃精彩的展覽,讓更多觀眾認識這些作品!遊戲過程中,玩家將出價競標、互相談判,用機智贏得比賽。收錄在遊戲內的作品包含梵谷著名的《自畫像》和龐龐的《白熊》等,邀請玩家重新探索奧賽美術館的珍寶。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Musée d'Orsay)

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大富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別版》將The Met的眾多館藏融入遊戲中,讓玩家逐步收購展廳、擴建場館,打造屬於自己的迷你博物館。有趣的是,遊戲中所使用的貨幣皆印有不同藝文名人的肖像,遊戲說明書中也詳細介紹每件藝術品,讓玩家徜徉橫跨五千年的藝術史。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The Met)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The Met)

➌ 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

《大富翁:羅浮宮特別版》是廣受歡迎的羅浮宮周邊商品之一,其集結許多經典館藏,例如米開朗基羅《垂死的奴隸》、漢摩拉比法典石碑等。在這個版本,玩家一樣需要透過拍賣會來收購藝術品,並規劃展覽以吸引參觀人潮來贏得遊戲。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Musée du Louvre)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Musée du Louvre)

➍ 梵谷博物館(Van Gogh Museum)

梵谷一生遊歷多地,從荷蘭、比利時再到法國,而《大富翁:梵谷博物館特別版》也邀請玩家一起踏上這趟旅程,探索梵谷在三個國家創作的經典畫作。遊戲地圖以畫作《黃房子》為背景,而遊戲棋子也別具巧思,設計成顏料軟管和《在亞爾的臥室》中的床鋪造型。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Van Gogh Museum)

➎ 卡達博物館(Qatar Museums)

在這個版本中,玩家將能一次遊歷卡達多座著名博物館,包含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卡達國家博物館,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祖巴拉古城。除了一覽卡達博物館群,遊戲中也收錄了作品如理查·塞拉的《東西/西東》、露易絲·布爾喬亞的《母親》等。

五款藝術迷必收的大富翁版本:從奧賽美術館到羅浮宮,化身策展人、搶標名畫還能收購展廳
(圖片來源:Inq Online)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