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設計振興鶯歌陶瓷業!「T22」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中川政七、山田遊的地方創生計畫

以設計為核心的「T22」產地振興計畫!台灣設計研究院攜手中川政七、山田遊的地方創生設計思維

本文選自La Vie雜誌2020/9月號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設計力如何成為地方創生的核心戰鬥力?台灣設計研究院一手主導的高規格產地振興計畫「T22」,或許會是當前最有力的解答。首站選定陶瓷為產業的鶯歌小鎮,更邀來第一次進行海外輔導計畫的日本知名品牌中川政七,加上打造「燕三条工場の祭典」的推手山田遊,到底有哪些全新設計思維?將在這篇報導中首次揭露!

「鶯歌介於城市和鄉村之間,位置不算差,但近年老街顯得式微,店家賣了很多別的國家傾銷的廉價陶瓷品,不具產地特色,對顧客沒有吸引力。」設研院院長張基義分析,鶯歌雖然有穩固的陶瓷產業基底,但明顯無法回應當下的消費趨勢。他又談道:「地方創生和早期的社區營造、農村再生不同,不只希望社區動員而已,而是針對人口外移,要從產業面找到可著力之處。」從近年各個地方政府運用設計力來帶動觀光與產業轉型的經驗,已經充分證明,設計能協助地方上的產業生成一個跨領域的創新模式。「以前我們是價值的實踐者,現在是價值的創造者,這個創造不是指做出一兩個陶瓷商品,而是打造一個新的陶瓷產業生態系統。」

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學習燕三条模式,打造產業生態系

他舉燕三条工廠祭典為例,燕三条位於日本新潟縣,是日本最大的金屬加工業集散區。由於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人才流失問題,2013年起,燕三條地區的產業振興中心委託設計創意人山田遊,打造以工廠為主題的超大祭典「燕三条工場の祭典」。

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為期四天的祭典期間,不僅上百間工廠開放民眾參觀,並提供導覽與實作體驗;周邊的觀光業者亦全力支援,除了商務旅館,甚至有工廠願意開放宿舍讓遊客居住。歷經多屆舉辦,燕三條的工廠祭典已成為傳統工廠轉型、地方創生的模範案例,每年穩定地吸引數萬民眾前往參與,各國相關產業也紛紛前來朝聖。去年祭典中的開放範圍,更從工廠擴及燕三條一帶的果樹園與農場,推出鄉村體驗。

老舊工廠翻身成為文化核心,進而帶動全區的觀光發展,讓更多本地與外地的年輕人願意在此工作,為產地創造更多新發展,這便是T22企畫的願景。「我們有三大步驟,不是辦單一個節慶或展覽就結束了;也不是一兩年之內的事,而是分階段完成。」張基義解釋道。

T22不求速成,3大步驟循序漸進

這個企畫首先要完成兩大目標,其一是打造「產地一顆星」,透過財務、經營、行銷與國際通路等面向的輔導,打造明星等級的在地品牌。鶯歌老街上素負盛名的「新旺集瓷」雀屏中選,自2019年4月就接受來自日本的中川政七團隊輔導,要以一年的時間來醞釀新品牌。

其二是建立「產地學院平台」,由設研院邀來跨國、跨領域的師資,透過講座、工作營、線上社團與定期聚會來培養與凝聚一群在地的年輕店主,讓各類型店家既能學到品牌經營的方法;也得到與在地商家橫向聯繫的機會。完成這兩大目標之後,設研院未來預計舉辦具國際視野的「產地博覽會」,借鑒燕三条工廠祭典,讓陶瓷工藝現場成為不遜於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的鶯歌觀光資源。

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張基義亦直言:「最重要的,還是鶯歌的第二代、年輕人是否也想要做。」一個地方是否能有機會翻轉?關鍵還是在於當地年輕人願意投入與傳承。即將在日方團隊與設研院打磨下成為「鶯歌一顆星」的「新旺集瓷」,負責人許世鋼正是深耕地方,也意識到產業沒落危機的在地年輕人。

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2009年他接下家族放棄的老街店面,與妻子吳佳樺,合力開出一間具備濃厚文化感的複合式體驗店「新旺集瓷」,樓上是能參觀多種陶瓷生產設備與鶯歌陶業歷史的博物館;樓下是販售各類生活陶瓷品牌食器,又兼具陶藝教室功能的店面。新旺集瓷已成為鶯歌老街上的指標店家,陶藝課程近年益發熱門,在2020年疫情衝擊後的8月暑假國旅熱潮中,平日下午的單堂課能有上百人次。正是因為經營品牌、通路的經驗豐富,許世鋼的危機意識與轉型的念頭尤為強烈。

耕耘多年,復興產地的種子終於生根發芽

許世鋼指出,鶯歌商圈有老街;周邊有台鐵車站,交通尚稱便利;離老街不遠還有陶瓷博物館。從硬體建設來看,觀光機能貌似不差,但大約從2014年起,鶯歌整體的觀光人氣就明顯下滑。

挽救鶯歌的魅力,從在地人的認同做起。他們陸續辦了「鶯歌陶日子」活動;與校園合作,讓小朋友與青少年體驗陶瓷創作;推出「尖山埔文化祭」,為當地人重新介紹百年土地公廟,重溫燒陶人家祭拜陶神的傳統等等。這些傻事如今看來都像「超前佈屬」,讓在地認同的議題先行發酵。

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去年,當許世鋼看到T22企畫,內心便感到十分驚喜,「沒看過這麼來得這麼勤,簡直『浸』在鶯歌的輔導團隊;也從沒看過這麼完整的計畫,還找國外的專家來做!」至於新旺集瓷的新品牌計畫,更是從去年8月,歷經中川政七的財務診斷、品牌企畫、商品設計等縝密的輔導過程。

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中川政七團隊用SWOT分析的方式整理新旺集瓷的優缺點,發現新旺集瓷「在品牌故事方面,留下了以前的窯,像博物館一般,還能體驗陶器製作,非常先進。」但在製陶方面還是得要問,要創造什麼商品來代表自家的公司?現在「新旺集瓷的營業額大概有七成是OEM」,因此應該「創造出身為陶器製造者的新品牌。」

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確定這點,接下來就是設計,邀來擁有陶瓷及品牌設計經驗的兩個八月擔綱,中川政七諮詢事業部部長島田智子指出:「我們也想過要找日本設計師,不過結論是要找台灣當地設計師。新旺集瓷也有內部設計師,我們也請他們一起參加新品牌的企畫,希望未來內部設計師能夠擔起後續商品的設計。」

許世鋼
新旺集瓷營運長,「傳承創新、傳遞美好」,是我們的理念,第四代的我想嘗試用創新的想法,讓大家更認識台灣鶯歌陶瓷的美好。擔任台灣城鄉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臺灣陶瓷產業振興青年會常務監事、新北市產業觀光促進發展協會常務理事。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精彩專訪,請見La Vie2020年9月號《一起為地方設計吧!》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