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捕捉聲音另一面!台灣攝影師高敏智紀錄百位爵士樂手投身音樂的純粹

高敏智攝影

在秋風夜裡,爵士樂隨著風傳遞,演奏音樂的爵士樂手在舞台上用演出撩撥眾人的靈魂,他們骨子裡擁有豐沛的即興能量,透過肢體律動展現對音樂享受的態度,在音樂路上走了許久,早已投入超越一萬個小時的音樂練習,卻因為領著爵士樂手這個不被主流所注視的身分,難得為自己爭取辨識度。

從無人知曉到與線上藝人合作、舉辦演出音樂會、出專輯,玩爵士樂的音樂人比起流行、比起搖滾、比起偶像明星,受到觀眾的關注相對來得低,在小眾音樂圈久蹲,巡迴演出票房為爵士樂手的部分收入來源,然而,仔細去看那些能與大眾建立連結、演出前宣傳的音樂會海報,少了視覺籌劃,總是那麼千篇一律;樂手在海報裡規行矩步、對著鏡頭尷尬微笑,制式的擺拍姿勢加上套版公式的設計,個人演出的性格與魅力,似乎也被主流價值抹去。

高敏智攝影 20

「選擇投身音樂、當樂手,其實已經很清楚明白自己要的人生方向和領域,甚至音樂就是他們身體和語言的一部分。」旅日攝影師高敏智說,小時候學國樂,太太是爵士樂手,他同理音樂人必須經歷意志和耐心的磨練,才能享受表演過程的酣暢淋漓,在看過身邊樂手朋友們在舞台上綻放的精彩演出,促使他決心投入100位爵士樂手的拍攝計畫,以攝影作為媒介,讓更多人看見爵士樂手在舞台幕後鮮少被人看見的個人特質,其深遠影響了音樂創作思維的層層脈絡。

曾留學日本京都藝術大學、師從勝又公仁彥(Kunihiko Katsumata),高敏智的攝影風格和影像創作視野,著重在與人建立心理層面的溝通,透過拿捏得宜的拍攝距離,將自己的情緒融入在影像作品當中。他表示,計畫拍攝100位爵士樂手,是希望他們在鏡頭前能以最真實的自我樣態、作為一個人活著,對音樂的共鳴反映他拍攝人像的初衷,為此每拍一位樂手,至少騰出半天寬裕的時間,邊聊天邊進行攝影,過程中播放彼此都喜歡的音樂,藉此消除被拍攝的意識和緊張情緒。

高敏智攝影

喀嚓、喀嚓,憑藉人像攝影的直覺,高敏智用誠實且自信的攝影視角,為這些爵士樂手補捉隨興的個人影像紀錄,他不拘泥於現場拍攝的掌控,用意在自然呈現樂手們看透音樂的個人本質。拍攝前經由真正的對話交流,觸動被攝者的情緒開關,緩和了整體氣氛,再運用光線去製造、轉換情境,營造樂手在舞台生動演出的樣態,實際拍攝卻始終保持心情放鬆的狀態,因為感受到真摯情感的流動,於是就在這樣讓人怦然心動的瞬間按下快門。

「無論從事攝影或做音樂,都需要慢慢去認識自己,創作會如實反映內心的強弱,這也讓你的個人喜好變得非常明顯。」高敏智說,他在高中和大學接觸傳統國樂,越深入探究越發現,中國樂理講究悟性,強迫吸收這些高深艱澀的樂理知識之後,難以貼近生活的詞彙和概念卻又很快地離開身體,後來他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攝影,能夠跟隨城市遊牧改變工作場域的創作型態,讓他深深著迷。

希望藉由影像傳遞,在創作世界能自由找到情緒出口,高敏智選定黑白色為人像攝影的基調,讓流動的陰影和黑白對比破除制定的界線和標籤,使人物表情更純粹。因應爵士樂不斷變化的生存狀態,爵士樂手需秉持強大的自我要求,以下是接受拍攝計畫邀請而來的海內外爵士樂手,在攝影鏡頭前留下閃亮帥氣又俐落的身影:

藤井俊充 Toshi Fujii

來自日本東京的樂手,同時擁有爵士鼓、貝斯、口琴的音樂魅力,曾經參與電影《海角七號》《大佛普拉斯》口琴配樂,同時也跨足流行音樂,擔當編曲、 唱片製作,曾與林隆璇、黃大煒、張惠妹、許哲珮、陳小霞、黃韻玲、徐佳瑩等人合作演出。首張創作爵士口琴專輯《Blue Bear》入圍第九屆金音獎最佳爵士專輯,最佳爵士單曲,最佳樂手三項殊榮。

高敏智攝影 01

高敏智攝影 03

在舞台上的藤井俊充有著性格大叔的沉穩表現,在拍攝當天,高敏智邀約藤井俊充一起玩馬力歐賽車,藉由遊戲的感官空間釋放日常情緒,盡情展現他內心認真又愛玩的大男孩面貌,「Toshi 他有四個小孩,身心自主的狀態其實也會受到家庭的行為牽制影響,當天就盡量讓他放鬆,把他原本的樣子挖掘出來。」拍攝過程的放鬆,是一種覺察、開放的狀態,切合彼此個性、和被攝者一起建構出來的畫面,散發一種奇特的氣氛感,使人重新找回自信與魅力。

米赫爾胡斯特 Mihael Hrustelj

來自中歐斯洛維尼亞的創作彈唱吉他手,他的音樂深受古典音樂莫札特、爵士樂手Charlie Parker、雷鬼始祖Bob Marley、搖滾詩人Sting、硬派搖滾Gun’n Roses之多元音樂薰陶,音樂中融合巴爾幹半島傳統民族音樂與印度古典音樂的深厚底蘊,以古典吉他為主要演奏樂器,結合電子效果器、腳鼓、人聲等演奏方式,即使一個人演奏,也能讓人不自覺掉進他的吉他魔力世界。

高敏智攝影 18

高敏智攝影 19

高敏智本身很喜歡Mihael的音樂,為了凸顯Mihael鮮明的深邃五官輪廓與撼動全場的舞台魅力,特地為其選定具有戲劇張力效果的拍攝手法,在沒有使用遮罩、毫無補光的狀態下,給予強烈光線做出黑白對比的立體呈現,就像以往Mihael在舞台上享受音樂,被spotlight聚焦、直接照射的樣子,其中蘊含剛強卻又溫柔、自由的真實樣貌。

李宜玲 Elin Lee

為國內活躍於R&B、Hip-hop、Funk樂種的鋼琴樂手,曾參與不同類型演出與電視錄影、電影配樂和專輯錄音,在美國知名爵士學府Berklee音樂院畢業後返台,獲得國內樂壇眾多歌手青睞合作,曾與羅大佑、陳綺貞、小男孩樂團、Lara梁心頤、ØZI同台演出鍵盤手。

高敏智攝影 11

高敏智攝影 13

樂手通常不如藝人明星那樣習慣鏡頭,因為意識到鏡頭拍攝,Elin起初有點放不開,外表活潑開朗的性格,內心保有女孩的細膩思路,高敏智利用柔和光線讓照片影調同時呈現出女性的剛毅和柔美,在回眸瞬間讓人不自覺被其可人的模樣吸引,於此見證了,音樂能敲打出一個人的清麗與純粹。

葉俊麟  Jiro Yeh

同時具備大提琴、戲曲打擊、非洲打擊、電bass、低音提琴等多項樂器的演奏魅力,曾與舞工廠「異響+」赴紐約演出,目前為玩弦四度樂團的大提琴手、桑布伊的打擊與大提琴手,舒米恩的bass和大提琴手。有過與林志炫、羅大佑、以莉高露、林生祥、阮丹青等人的合作演出。

高敏智攝影 09

高敏智攝影 10

高敏智透過拍攝看見葉俊麟人和音樂的表裡如一,外表帥氣、說話有著原住民天生的幽默,在舞台上或私底下皆充滿了十足的個人魅力,「不管他的內心、外表或演出,都能看見俊麟盡情揮灑生命的才華展現。」為此他選定猶如舞台側拍、強烈光線的拍攝手法,營造出影像銳利卻極度自然率性的人味氣息。

談及為100位爵士樂手按下快門的理由,高敏智表示,除了期待讓人看見樂手站在舞台前後不同魅力的反差感,也想為樂手血液裡和音樂表裡如一、才華不羈的真性情,留下生命所賦予的真實意義。目前拍攝計畫仍持續進行中,未來預計結合表演型態做影像展覽。凝視著照片中的爵士樂手,攝影師拍攝人像,有一部分其實也在領悟、呈現自己當下內心的狀態。

高敏智 Christ Gao  

喜歡補捉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內心的瞬間。擅長用獨特視角和敏銳感官來呈現稍縱即逝的真實互動。2014年參與金馬獎攝影團隊,曾於東京車站展出「東京日常」個展,在日期間參與日本雜誌、藝人等攝影企劃,目前在台灣參與品牌廣告形象、電影海報劇照、深度人文影像拍攝。

個人作品平台:http://christgaophotography.tumblr.com/

文字/楊芷菡

照片提供/高敏智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陶瓷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劉子瑜個展《漸變》登陸TAO ART,集七年創作軌跡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從台北Restaurant A到倫敦Restaurant Gordon Ramsay等米其林星級餐廳,都可見到陶瓷藝術家劉子瑜的食器作品,它們低調襯托料理、也細緻為餐桌增色。可劉子瑜的創作不僅止於功能性,更延伸出獨樹一幟的藝術性,她將兼容並蓄、有機而和諧的美學,貫穿於嚴謹的創作實踐之中,展現出陶瓷創作、原始的自然力量與自我意志之間的深刻連結。

睽違三年,TAO ART推出劉子瑜個展《漸變》

即日起至2025年419日,台北藝術空間TAO ART推出劉子瑜最新個展《漸變 Gradations》,集結藝術家過去7年來累積的作品及創作靈光。展名「漸變」一方面點出了釉燒過程中所經歷的質變,與物質本身的可變性;另一方面則隱喻藝術家多年來的探索與創作軌跡,及作品逐漸長出的豐富樣貌。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談及創作時的心境,劉子瑜說:「在我的作品中,我最享受的是去實驗色彩的漸層變化、各種色調之間過渡的微妙差異。」上述特質也能見於《漸變》個展之中,以下精選幾件亮點作品帶看。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杏福〉。(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用陶瓷凝結自然美景

近展場入口處的細長圓柱造型陶瓷作品,是劉子瑜從2020年延續至今之作。她藉由流釉質感和高低排列組合,敏銳捕捉不同光線、不同時間之下的感性經驗:〈春寒料峭〉色彩細緻、富漸層變化,令人聯想台灣山林間的濕潤綠意,襯著藍天與雲霧繚繞的遠景;〈秋老虎〉的瑰麗釉色混合了草葉綠、橄欖綠、冷杉綠和芥黃,宛若秋陽斜落於山林、穿越樹葉間隙,瞬息萬變的景色。

對劉子瑜而言,暫時放下對器皿實用性的思考,追求自由表達,是一種嶄新的發現;這次她也首次展出全新水彩紙本創作,呼應陶瓷作品對自然意象的捕捉。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寒料峭〉。(圖片提供:TAO ART)

最大展間中呈現寧靜的暖色家居氛圍,以劉子瑜最為人熟知的「餘」系列為主角,並展出精彩的大幅作品〈春夏秋冬〉。其中的亮眼新作還有「池塘深處」系列,她運用礦物塗料創造具流動感、空間感的背景,並在閃爍溫潤光澤、富動態感的魚群之間覆上一層金葉,重現一幅池塘落葉的場景,將瞬間凝結為永恆,寧靜而雋永,蘊含藝術家對生命與自然的深刻感受。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春夏秋冬〉。(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融有趣想像,轉譯古典器物

這次個展中,劉子瑜也再度挑戰由傳統形制的器物發想,融入有趣和想像性的當代元素。她讓南宋青釉龍虎尊上經典的靈獸形象,變身為既像龍又像蟲的龍蝦;器蓋上,在中國傳統中象徵朱雀的鳥被巧妙地換成小螃蟹。而傳統形制的鳳耳紙槌瓶上,則棲息著優雅的蒼鷺,以她特別喜歡的灰藍色調與漸層釉色效果表現。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Lobster Jar〉。(圖片提供:TAO ART)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劉子瑜 Christina Liu〈Heron Vase〉。(圖片提供:TAO ART)

自在遊走於功能性、藝術性陶瓷創作間

劉子瑜與陶瓷藝術的相遇,是美好的偶然。她出生於美國加州,大學修讀商業經濟學和法語,畢業後曾想赴法國烹飪學校進修,但在啟程前邂逅並愛上陶瓷藝術,因此決定攻讀陶瓷碩士學位,以結合自己對陶土和美食的熱情。如今,劉子瑜的陶瓷作品散見於全球多間米其林星級餐廳,儘管她的創作著重於功能性,但並不受其限制,她以功能性的形式作為設計的起點,最終成品遠不止於實用的餐盤或碗具,而是蘊含深刻意義、質樸與奢華並存的獨特作品。

TAO ART推劉子瑜個展《漸變》!陶瓷藝術凝結池塘落葉、山霧繚繞美景
(圖片提供:TAO ART/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劉子瑜個展《漸變》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4月19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1:00-19:00

地點|TAO ART(台北市內湖區洲子街79-1號8樓) 

【編輯帶逛】望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坐落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將於2025315日正式開幕。園區建築依著海岸山脈低調棲於坡地,與太平洋相望;現已開放的5座場館包含展覽廳、藝術家駐村空間、「靜池」觀景台、德布西咖啡廳等場域,未來將持續發掘花東在地的藝術能量,同時積極與國際藝術界交流,實踐將花東打造為國際藝術聚落的想望。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坐落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於2025年3月15日正式開幕。(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靜池。(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

源於美國東岸的夢想,在台灣東岸落地

「江賢二藝術園區」的構想,在1980年代就隱隱埋下伏筆。當時,江賢二在紐約長島東漢普敦(East Hampton)擁有一間小畫室與一塊五英畝的地,便起心動念,構想著每年夏天開放畫室給民眾參觀,讓人們有機會和自己一樣被大自然的美所啟發,這對常說著「藝術家對社會沒什麼貢獻」的他來說,是作為藝術家所能為社會做的小小回饋。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這份40年前因美國東岸而生的構想,如今在世界另一端的台灣東岸成真——園區在深耕花東多年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協助下逐漸成型;由江賢二與林友寒建築師一同構思園區樣貌,並在臺灣清水建築工坊、臺東在地的黃文榮建築師協助下落成。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融於自然環境的藝術園區

規劃園區之初,江賢二便向林友寒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園區能充分發揮大自然的美,將整體環境融入設計,而不只是展示藝術品的空間。」因此,園區規劃首重自然地景,園內5棟建築皆依海岸山脈的坡度融入環境的紋理,建材與工法以低調的清水模混凝土為主,每一棟都引進自然天光。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林友寒表示:「江老師的作品本身就具有空間性,他並不需要別人的美學意見來設計『代表他的建築』。我們建築師的角色應該『隱形』,思考如何在台東自然生態環境中,用江老師的作品精神建構一文化公共藝術平台。」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位於園區入口處的「恭源接待中心」。(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攝影: Studio Millspace)

雕塑作品化為建築,框景設計讓太平洋成畫

入園首先看到的「恭源接待中心」和「承翰館」(第三展覽廳),以江賢二雕塑作品〈13.5坪〉為原型打造,兩棟建築的屋頂採用他偏愛的耐候鋼,隨著時間的鏽蝕,將呈現深邃的紅棕色;量體稜角分明的輪廓,如落於山坡上的巨大岩石,成為迎賓最亮眼的主視覺。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外觀。(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

步入造型與氛圍都似教堂的「承翰館」,瞬間便能感受到類宗教建築予人的神性,整座場館幾乎不見任何直角,燈光幽暗,僅有江賢二親自創作的大型燈飾〈天使的簽名〉、自天窗流瀉的台東陽光微微點亮室內,呼應著藝術家作品中的天光、蠟燭、《百年廟》系列裡的廟宇香火……各種形式、無所不在的「光」,也引導人們在此靜思。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展出《百年廟》系列作品。(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13.5坪〉從雕塑正式化為建築之前,還有段有趣的故事——十多年前江賢二剛移居台東,就有以〈13.5坪〉為原型打造自宅的想法,但因建造難度高,久久找不到願意承接的建築團隊;多年後,林友寒為發想園區設計前往江賢二工作室參觀,看見角落的〈13.5坪〉便主動提出:「或許我們可以把它變成建築!」繞了個彎實現藝術家心中的願望。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三展覽廳「承翰館」外觀及其設計靈感來源〈13.5坪〉。(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位於兩座展覽廳——「信義館」與「勤誠館」——之間的「靜池」,透過水景與天色相映,牆面則特意融入框景設計,巧妙襯托出與園區相望的太平洋海景。江賢二特別在此規劃一張長椅,邀訪客在此面向大海,感受啟發其創作的光線、空氣、大海和植物;轉向另一面,則能靜賞《銀湖》系列畫作感受其中靜謐。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靜池。(圖片提供:江賢二藝術園區)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若「靜池」象徵啟發江賢二創作的外在環境,那位於勤誠館內的「冥想空間」則代表內在世界,這裡展出一系列貼近江賢二內心的小尺幅作品,邀人們走入藝術家如苦行般的創作世界。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位於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內的「冥想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從暗沈到多彩,回望藝術家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流轉

園區開幕大展《光、美與淨化》由現任日本森美術館特別顧問的藝評家南條史生,及曾策劃臺東美術館《江賢二2022個展》的藝術家紀嘉華合作,從江賢二創作裡最重要的元素──——展開敘事,劃分出三大切面:「追尋自由」、「音樂與自然」、「精神性與希望」,體現藝術家在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流轉。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談及江賢二藝術園區歷經十幾年籌備、終於對大眾開放的心路歷程,江賢二表示:「我一直認為完成作品後就是藝術家『退場』的時候,作品交由觀眾、評論家、策展人……去解釋和討論。」而這座藝術園區即是濃縮江賢二藝術生涯的重磅之作,凝練了他從封窗到開了片露台日日面海的過程,乍看是一位藝術家超越半世紀的創作生涯,卻也是一個人探尋生命的無盡旅程。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第二展覽廳「勤誠館」展出作品。(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深入參與園區建設的林友寒建築師則說,江賢二藝術園區是極其獨特的作品,「園區離它『生命的源頭』很近,藝術家仍健康在世、他的生活就面向這個場域,所有建築都和藝術家的作品有所呼應。」擔綱開幕策展、同時也是園區榮譽館長之一的南條史生也有同樣感想:「園區開啟了一個『歷史的起點』,這個場域有十幾年來江賢二創作與生活的軌跡,從今而後,訪客的參與將與園區共同寫下新的歷史篇章。」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接待中心內的紀念品販售區。(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及展覽亮點!面向太平洋的藝術秘境
補水區結合江賢二動態藝術作品裝置。(圖片提供/攝影:Izzie Pang)

江賢二藝術園區

地址|台東縣東河鄉台1173

開幕日期|202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