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指標系統的設計巧思!專訪「角白設計」莊濟寰、「Bohan Graphic」施博瀚

 揭開指標系統的設計巧思!專訪「角白設計」莊濟寰、「Bohan Graphic」施博瀚

「我想到去日本買衣服的經驗,每次看衣服時都察覺不到店員的存在,但當你要問價格、正要轉頭時,他就會馬上出現在你面前,我想像的指標系統就是這樣,你需要它時,它可以讓你輕鬆辨識,但當你關注在其他事情時,它也不會干擾你。」這是角白設計負責人莊濟寰(Roger)對指標系統設計的期待。

車站2號出口往哪走?你知道洗手間在哪嗎?要回答這些方向性問題,往往得仰賴指標系統,舉凡車站、美術館、百貨公司、飯店,都可見其蹤跡;融入場域的同時,指標也肩負著資訊傳遞的重要任務。參與過許多指標系統設計案的Roger,近期新作為嘉義市立美術館的視覺識別系統(VIS),從logo開始,一步步形塑嘉美館的品牌形象;而其中的指標系統正是相對隱性的存在,「因為美術館真正的主角是展品,所以我希望指標可以退到最後,提供指引功能即可,不要再創造更多物件讓民眾心緒混亂。」為了與該場域相融,指標最後不另作量體,而直接以牆面絹印的方式呈現,icon顏色也使用深灰色,絲毫不搶展品風采。


要達到空氣一般的存在,其實並不容易,背後所付諸的時間心力不容小覷。操刀新竹火車站指標系統優化設計的Bohan Graphic負責人施博瀚表示,由於指標系統存放於真實場域,不像一般logo設計能在紙面上與客戶討論就好,場勘極其重要,「我都會想像自己是第一次到這個場域的人,對於動線的理解是什麼?然後用體驗的方式去感受這空間的布局,思考如何能夠更好。」

指標落點因地制宜

新竹火車站因為歷史悠久,且場域功能明確,指標的落點大都沿用原來的位置;嘉美館亦同,各樓層的平面配置相似,落點位置並不是一件太傷腦的事。反觀某些高複雜性空間,就會需要空間設計師介入,進行整體動線規畫,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台北車站。


Roger分析,要判別落點位置,通常有幾項參考,例如該處是否屬於動線樞紐位置、單一通道過長時會增設落點等。而依據場域功能的不同,落點位置也會有所調整,以商場為例,由於周年慶等活動會造成大量人流,設計師在規畫指標落點時,需事先了解百貨慣用的廣告訊息露出位置,若以頂掛式橫幅廣告為主,那指標就要避免設置在天花板附近,以防遭遮擋,導致周年慶期間大批民眾迷路的窘狀。


落點位置沒有絕對,視空間條件而定,好比電影院就不適用嘉美館的絹印手法,因為燈光過於昏暗;反觀美術館等擁有大面玻璃、任自然光傾瀉而下的空間,若設置電影院常見的燈箱式指標,反而會看不清楚;又或是地鐵站等交通樞紐,指標則以頂掛矩形量體為佳,因為這樣一來,將能顧及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以免大家一窩蜂擠至牆面前閱讀指標訊息,造成人潮堵塞。

icon 組合應用大哉問

icon設計重點在於風格的一致性,分成線條感,色塊感、幾何圖形圈限3種,例如手機app就屬第3種,「但新竹火車站icon都是混著用,空間會太跳,所以當我們用統一的架構去收整,即便看起來差不多,你還是會覺得整體變舒服很多。」施博瀚說道。正所謂魔鬼出在細節裡,原先計程車和公車logo的風格明顯不同、各種人像在內的icon也可見肩膀造型不一等,逐一修正後,不僅大力減輕視覺的凌亂感,也讓新竹火車站搖身變成一處清幽雅致的公共客廳。

「如果畫茶水間,是要畫飲水機、茶壺、還是一個人在喝水的樣子?」icon繪製的首要考量即為易辨性,而在繪製完所有icon後,便是時候思考如何組合與應用。他表示,新竹火車站的問題在於,同一塊招牌內的指引混亂,進而影響導視效果,因此需要重新梳理,例如將同方向的指標icon置放同一區塊,增加資訊的閱讀效率;換言之,指標設計是一種資訊圖表(infographic)的呈現,「設計不只是靈感,還是一個整理的過程。」

而對Roger來說,指標系統設計更是和業主共同邏輯推演的過程。例如他曾和館方來回討論「館長室」指引資訊的實際需求,「嘉美館分為展館和行政中心兩個建築體,而展館主要是以觀展民眾為主,並非洽公人士,所以在展館中使用『行政區』來取代『館長室』更為洽當,而『館長室』的字樣則是標示在館長室的門口處。」以來訪者屬性做為判斷依據,是十分有效的策略,另外,針對與民眾觀展較無相關的空間,好比機房、電氣室、典藏室等,標示「禁止進入」即可。

不是在欣賞字的美感

綜觀近期公共設計選用字體,會發現嘉美館、新竹火車站、甚至北花線回遊號車體外觀都運用同一套字體「文鼎晶熙黑」。施博瀚分享字型選擇的眉角,一般情況下,方方正正、筆畫布局相對飽滿、近似圖像化的漢字較為適合,例如文鼎晶熙黑,原因在於這樣的字體少有視覺斷差,「如果字的下緣有一段凹進去的落差,遠看就會比較難辨識,但我們不是在欣賞字的律動美感,而是要夠醒目、夠容易判讀為佳。」


中文之外,歐文和標點符號也要納入考量,例如i、l、1三者相像,能明確辨識三者差異的字體就有機會成為設計師的首選。此外,讓指標能否「順眼」的關鍵還有一項:中英文長度差。當英文長度過長時,一般會直接壓縮處理,導致字體扭曲變形,比如火車站哺乳室的英文長度是中文的好幾倍,有鑑於此,施博瀚也特別追加一款窄版字型(Arial Narrow)供交替使用;公共設計要細膩,才會深得人心。

公共VS商業空間

公共指標一般不能輕易改動人們對icon的既有認知,反觀私人企業的指標系統案,畢竟屬於個人資產,把玩品牌風格之餘,也能從中進行更多創意發想。例如施博瀚曾經參與的西門町「路徒行旅」視覺識別設計,在登山越野風、英倫復古風交融,且藏有懷舊氣息的旅館空間裡,可見車牌廠商客製的房間門牌、老式鐵件製成的指示牌等,處處是巧思,與空間氛圍相得益彰,「配角要演得好其實不容易,就像演路人也要演得自然,否則搶掉主角的戲,整體就會很突兀。」


比起商業空間,公共場所的指標系統對可辨識資訊的要求更高,更趨近通用設計,而Roger認為,能否擁有高容錯率最為重要。「如果今天是上坡,結果icon讓我誤認為是下坡,進而造成身體上的危險;或是這個設備『我要你不要去碰』,因為它有電,結果你畫了一個icon,看來像是『歡迎大家去摸』,這都是很可怕的事。」依據視覺經驗不同,人們對符號的解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設計指標時要盡量符合多數人的符號想像,才能將意外傷害降至最低。

究竟,公共設計如何才能滿足大眾?施博瀚回答:「假設台灣人平均身高是165公分,但門框不可能就只做165公分,你一定要做到連最高的人也可以過得去的高度。」看待公共設計,就像數學的集合概念,光交集(A∩B)不夠,得聯集(A∪B)才行。

莊濟寰(Roger)

角白設計負責人暨創意總監。專長視覺設計、品牌規畫、跨領域策略制定、活動識別等,作品曾獲德國紅點設計獎(Red Dot)、TID大獎、金鼎獎、金點設計獎等殊榮。近期作品有:嘉義市立美術館視覺識別系統、2020蔡英文總統連任競選主視覺、台電企業形象旗艦館《電幻1號所 D/S ONE》等。

施博瀚

Bohan Graphi© 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擅長識別系統、品牌企劃、標準字設計。作品曾獲金點概念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SDA BEST100、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ADAA決選、新一代設計銀獎等,並相繼收錄於多本設計刊物中;亦為繁體中文字型「凝書體」的創作者。

文|曾智怡

圖片提供|莊濟寰、施博瀚、台灣設計研究院

更多設計新知與美感話題皆在La Vie 2021/1月號《拆解一家餐廳》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延續Team Taiwan奪冠的感動!Bito設計運動部新Logo,致敬12強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2024年是「體育」凝聚台灣人力量與氣勢的大年,前有巴黎奧運拳擊奪金、羽球雙打衛冕冠軍等傲人成績,後有世界棒球12強賽首戰擊敗韓國,徐展元主播那句「好想贏韓國」終不再是願望而是現實,到前進東京巨蛋擊敗美、日等棒球強權,用精彩的再見雙殺奪下世界冠軍——這些感動和驕傲,深植台灣人心中。

20259月,台灣運動部由教育部體育署改制後正式成立,其全新識別系統由曾獲D&AD黃鉛筆殊榮的台灣設計團隊Bito操刀,將台灣隊在球賽中「胸前比框」的手勢轉化為Logo,延續台灣人集體記憶中的感動和熱血,將這份精神化為日後台灣體育的標誌。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胸前那個框,我們都知道要填上「台灣」

Bito團隊表示,此次運動部全新LOGO的設計靈感,來自2024世界棒球12強賽中「台灣隊長」陳傑憲擊出全壘打後,在胸前「劃框」的手勢——雖然框裡沒有字,但我們都知道那是「台灣 Taiwan」。這個簡單而有力的動作,凝聚了全體國民的認同與情感。

字母「S」與「TT」暗藏的視覺戲法

在圖像上,Bito讓外輪廓與內部留白共構成字母「S」,象徵Ministry of Sports(運動部);雙層框線則是由雙層「T」字母所組成,展開後即為Team Taiwan,將台灣人的共同意識凝聚於識別中。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動態思維融入設計

擅長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的Bito,也將動態思維融入識別,當靜態Logo圖像向左右展開,即形成呼應12強棒球賽中選手們在胸前比出的框,不僅框出台灣人的驕傲,也象徵包容與開放、容納多元運動樣貌,更乘載著屬於台灣的榮耀。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Bito設計運動部Logo!靈感來自12強棒球賽台灣隊「胸前比框」手勢
(圖片提供:Bit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國慶主視覺正式揭曉!同步盤點2016~2024年雙十主視覺設計

2025國慶主視覺正式揭曉!同步盤點2016~2024年雙十主視覺設計

2025年國慶主視覺設計揭曉,其以雙十圖樣為基礎,下方中央結合主題與國旗元素,展現出融合創新元素與傳統雙十意象,主色則取自國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而不論你是否喜歡今年的設計,都先跟著我們一起回顧2016~2024年國慶主視覺。

歷年國慶主視覺一次看

2025年

國慶籌備委員會分享,今年主視覺設計主要依主任委員韓國瑜所訂主題延伸創作,由一群充滿熱情與創意的年輕設計師共同完成,融合創新元素與傳統雙十意象,展現新一世代的想像力與設計語彙,同時延續過往國慶日家家戶戶懸掛國旗、喜迎國家生日的傳統情。

主視覺整體圖像以雙十圖樣為基礎,下方中央結合主題與國旗元素,筆觸自由奔放、揮灑有力,象徵臺灣人民直率、熱情與堅韌,主色取自青天、白日、滿地紅,則象徵中華民國的榮耀與堅定;設計核心理念為「以筆為刃,刻劃歷史;以筆為翼,書寫未來」,透過濃淡變化與動態筆勢,呈現旗幟飄揚的新樣貌,也展現創造未來的力量。

2025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國慶籌備委員會)
2025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國慶籌備委員會)

2024年

國慶籌備委員會指出,113年國慶主題為「中華民國 生日快樂」,主視覺設計為雙十形狀和梅花組合,強調團結和共榮的理念,著以紅、藍2色,並特別在線條裡融合文化傳承的梅花與現代感圖形,凸顯在尊重歷史與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追求更美好的未來。結合主題語句「A Beautiful Taiwan Today, A Better Taiwan Tomorrow」,傳遞出對臺灣土地的讚美與對未來的希望。另外,國慶籌備委員會說明,此次主視覺是由一群年輕設計師所共同創作,而他們選擇以匿名方式支持國慶活動。

2024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4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3年

2023年國慶主視覺設計,由以《八歌浪Pakelang》專輯奪下葛萊美獎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的李政瀚、于薇操刀,其以紅藍白「國旗三原色」為主,搭配代表海納百川的「海水藍」,加上廟宇的「磚牆紅」,以及傳統野台戲常見的「戲台紅」,象徵臺灣文化的深度與美學。整體色彩搭配與造型,呈現出「國旗在空中飄揚」時的反光效果與自信感,當國旗隨風飄揚時,隨著光影產生了不同深淺的色彩,象徵熱情多元、團結一致。

2023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3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3國慶主視覺出爐!葛萊美獲獎設計師李政瀚、于薇操刀,以國旗三原色展現「民主台灣 堅韌永續」

2022年

2022年國慶主視覺設計由大象設計操刀,其藉由平面構成的方式表現出立體視覺面相,多色凝聚的線段,代表臺灣人民多元的族群與來自各地的不同聲音,並在線段中隱含箭頭向內集中的意象,營造出你我同行的穿梭力道感。用色上,主視覺使用的「大地綠」與「海洋藍」,代表臺灣美麗的土地及我們所珍視的家園,「暖陽黃」與「天幕青」則表現並肩同行、無所畏懼,一起守護臺灣、捍衛民主,綻放璀璨的自由未來。

2022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2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2國慶主視覺亮相!向中心匯聚的多色線段,展現同行、前進的意象

2021年

由IF OFFICE創辦人馮宇操刀的2021國慶主視覺,以「金陽雙十」為設計核心,運用交織紐結的六條繩線做為呈現,既象徵著民主、自由、平等、人權、希望、和平6個元素,也展現出臺灣人民團結的緊密力量。色調上,馮宇以「陽光金」為主色,代表不放棄終會迎來的耀眼陽光;並以象徵熱情的「桃紅色」與自由的「明亮綠」為輔色,致敬每一位在動盪中仍努力不懈、堅守崗位的臺灣人。

2021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1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1國慶馮宇操刀主視覺!「金陽雙十」以6條繩線交織紐結搭配3種色彩設計

2020年

2020年國慶主視覺由「一件設計工作室」設計師曾國展操刀,其以「多元聲音」貫穿設計理念,象徵台灣大眾多元的聲音,都可以自由地表達,並且被聽見。色調上,主色以榮耀金和溫暖橘為主,展現臺灣這片土地民主榮耀,以及臺灣人熱情親切;輔色的湖水綠與優雅紫,則分別代表冷靜理性與沉穩高貴。

2020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0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20國慶主視覺設計!4種色彩、聲波線條設計象徵台灣多元聲音

2019年

由「O.OO工作室」設計師Pip、小肆設計的2019年國慶主視覺,特別將雙十的符號設計成如箭頭般往右上前進,象徵台灣追求進步的腳步不曾停歇,並以「大地綠搭配熱情紫」為主色調,繽紛的藍、靛、黃、橘等輔色,則意味著「就如同這片孕育我們的土地,包容多元聲音,造就無限可能。」

2019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9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9雙十國慶主視覺出爐!「台灣耀飛」大地綠搭配熱情紫、箭頭般雙十符號象徵不斷進步

2018年

由設計師葉忠宜負責的2018年國慶主視覺,以雙十字作為設計背景骨架,透過點的匯合,傳遞「台灣共好」團結意象。特別的是,葉忠宜也以電玩為發想打造動態視覺圖,他借鏡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在《一級玩家》裡所闡述「遊戲的真諦在於攜手共存,不在爭奪輸贏;在於合作分享,不在單打獨鬥」,葉忠宜將這樣的意涵,濃縮至電子般的動態logo裡,不同顏色的同心圓,象徵不同族群的集合體,一起突破當下,創造未來。

2018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8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8雙十國慶Logo主視覺曝光!透過點的匯合傳遞「台灣共好,Taiwan together」團結意象

2017年

2017年國慶主視覺由設計師鄭司維擔任藝術總監,紅、藍、綠三色編織交錯的色彩不僅看來熟悉,更滿溢濃濃「台味」,而其設計概念正源自於最能體現台灣在地精神的「茄芷袋」,盼望藉由這份交織、編織凝聚於一塊的意念,一同編織出美好台灣的想像。

2017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7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7雙十國慶主視覺台味十足!台灣在地「茄芷袋」為靈感用編織象徵團結

2016年

2016國慶大會主題為「台灣有你真好」,由設計師賴柏燁操刀,LOGO設計以繽紛華麗的顏色,象徵多元族群的人民,不同顏色緊密交疊,則象徵台灣人的和諧包容。

2016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2016年國慶主視覺(圖片來源:中華民國 讚國慶臉書)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