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壤上口」土壤餅乾商品化!以餅乾為載體,呈現台灣土壤豐富面貌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01

還記得由台科大學生張雅茜、王靖蓉打造的「壤壤上口」土壤餅乾嗎?一年後,這款餅乾真的正式發售了,邀大家月底「吃土」時也吃得開心。雅茜分享,她後來與另一位夥伴卉馨創辦了「本本森工作室」,繼續將畢製作品商品化,並預計打造12種土壤餅乾(包含台灣本島11種土壤與1種金門地區特有之紋路斑斕的新成土)、分成AB兩款推出,目前A款也已正式販售。

壤壤上口CatchyCrust_2
「壤壤上口」土壤餅乾在2022年正式商品化,邀大家月底優雅「吃土」。

 

使用天然食材、打造兼具視味覺享受的土壤餅乾

而壤壤上口手工餅乾選用伊斯尼發酵奶油及高級昭和麵粉為餅乾基底,搭配上竹炭粉、紅麴粉、甜菜根粉、福源芝麻醬等不同的色澤原料,以及迷迭香、乾酪粉、黑糖蜜等增添香氣或口感的配料,加上本本森工作室在食材與製作手法上不斷嘗試,也讓每款土壤餅乾兼具視覺與味覺的享受。而A款中,涵蓋台灣的有機質土、灰燼土、氧化物土、極育土、淋澱土與新成土共6種土壤,每款餅乾也各有其特色,比如選用南投紅玉紅茶的極育土餅乾,呼應極育土產茶葉、為南投代表縣土的特色;灰燼土餅乾撒上細冰糖粒,比擬土壤中閃閃發亮的火山灰玻璃物質;淋澱土餅乾將清新的焙茶與香濃黃豆麵團相互交疊,呈現淋澱層特性。

壤壤上口CatchyCrust_3
土壤餅乾堅持使用天然食材,目前A款已可購買,B款下期推出。

 

壤壤上口CatchyCrust_4
土壤餅乾A款包含台灣6種土壤,餅乾的呈現也各有其特色。

若你也想品嚐一下「吃土」的滋味,不妨點此前往品牌官網購買,從味蕾認識家鄉豐富的土壤樣貌;想知道更多當初「壤壤上口」畢製作品的發想設計過程,則可繼續閱覽下方的文章。

壤壤上口CatchyCrust_1
「壤壤上口」土壤餅乾以餅乾紀錄台灣土壤之美,帶大家一同認識家鄉土壤。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台科大學生打造揉合台灣土壤與餅乾的趣味設計

由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商設組學生張雅茜及王靖蓉共同打造的「壤壤上口」餅乾,利用餅乾做為土壤轉化的載體,且從外包裝盒到裡頭的紙卡設計,皆巧妙融入土壤的元素,除讓人感受到「吃土」的樂趣,亦能從中認識台灣土壤的多樣性。這項有趣的作品,更獲得 2021 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臺灣金點新秀年度設計獎、桃園設計獎商業設計組金獎、經濟部工業局放視大賞產品設計組金獎等多項首獎肯定。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06
由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商設組學生張雅茜及王靖蓉共同打造的「壤壤上口」餅乾,入圍了2021紅點設計概念獎視覺傳達設計類、金點新秀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傳達設計類等獎項。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學生打造趣味「壤壤上口」土壤餅乾

「月底吃土」雖說只是句玩笑話,不過,當看到由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商設組學生張雅茜及王靖蓉打造的趣味「土壤餅乾」,或許讓你天天吃土也甘願。問及此次畢業製作設計專題的發想,張雅茜說:「起初我們發現,全世界12種土壤分類中,台灣就包含了其中11種,代表台灣土壤種類豐富,因此,我們從2020年8月確定主題、評估主題可行性後,接著進行調查研究與設計執行,歷時約7個月完成。」

以食物做為土壤轉化的切入點 

在中期設計調研過程中,張雅茜與王靖蓉前往台大土壤博物館、行政院環保署主辦的「聽,見土水臺灣生生不息」特展,展開場域觀察,同時參考《台灣的土壤》、《土壤:在腳底下的科學》等書。而在閱讀台大農業化學系(農化系)陳尊賢教授、許正一教授合著的《台灣的土壤》時,書中提到「人類對土壤的認識,起源於對糧食的需求」,因此,她們從「食」做為切入點、聚焦土壤與食物的轉化設計。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05
壤壤上口餅乾聚焦土壤與食物的轉化設計。 

選擇容易被分享的餅乾為載體

至於食物百百種,為什麼選擇餅乾來呈現?張雅茜與王靖蓉解釋,「我們希望以有趣的方式,推廣台灣土壤多樣性,於是很直覺地聯想到常見且廣受大家喜愛的『甜點』。」而在甜點中,餅乾不單與土壤表面質感的視覺聯結性高,加上體積小也好保存;重要的是,餅乾容易被分享、交流,像是朋友間輕鬆問道「你要來片餅乾嗎?」,這樣的載體正適合向大眾傳達理念。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07
易於被分享的餅乾,被張雅茜與王靖蓉選為此次的呈現載體。 

依據台灣土壤拼圖打造18種特色餅乾

確定以餅乾做為載體後,張雅茜與王靖蓉收到「可以在餅乾中加入當地特有農作物,比如嘉義民雄的土壤餅乾,就是鳳梨口味」、「在餅乾表面撒巧克力粉,再加些樹和草,看來更像土」等有趣的意見。她們說明,雖台灣擁有美國土壤分類系統之12種土綱中的11種,但每種土綱土壤依據母質、環境的影響,會有所不同,因此依據台大土壤博物館的「台灣土壤拼圖」,做為餅乾設計參考,並將台灣本島與離島分為9大區域,再從其中各選出兩種代表性土壤,最後打造出18種餅乾。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02
共18種的餅乾有紅麴、芝麻、竹炭可可、芝麻可可等多種組合口味。 

使用自然原料混合調色而成餅乾顏色

王靖蓉提到,她們先前沒有烘焙的經驗,於是經歷不斷失敗烤焦、調整配方與手法後,才慢慢製作出這模擬土壤顏色與質地且好吃的土壤餅乾。比如這些餅乾主要以竹炭粉、可可粉、紅麴粉等自然原料混合調色而成,而為更符合土壤特色,新成土餅乾上,也添加了代表小石頭的堅果;持續優化中的土壤餅乾,在台大農化系許正一教授建議下,可以在會龜裂的膨轉土的對應餅乾表面增加裂痕,含有玻璃物質的灰燼土,則能加入閃亮亮的食材。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03
張雅茜與王靖蓉透露,她們現在仍不斷優化土壤餅乾,要將土壤的顏色與質地模擬地最完整。 

包裝盒由外而內設計加入土壤相關元素

而在設計執行上,張雅茜表示,「尋求平衡點」是較困難之處,「比如要如何讓人在打開盒子後,看得出來餅乾是土,但又不能太像土,要呈現出好吃的感覺;整體視覺設計氛圍營造上,也不斷在『有趣』及『簡約質感』中找平衡,經過一再調整後,才有現在的壤壤上口。」而她們將土壤博物館中的有趣物件概念解構、重組,做為包裝設計基礎,於是,包裝盒由外而內分別是轉化後的土壤圖鑑、土壤標本收藏盒及曼賽爾土壤色系表。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04
包裝盒由外而內,蘊含著土壤博物館中的有趣物件。 

因此,打開盒蓋時,可以看到以「圖鑑海報」做為靈感的「土壤圖鑑蓋卡」設計,並透過挖洞的方式,讓人第一眼即能聚焦模擬土壤質地的餅乾;掀開蓋卡後,為整體猶如「礦石標本收藏盒」的餅乾;盒中放置的則是將曼賽爾土壤色系表做為轉化的「土壤色票」,讓大家享用餅乾的同時,對照土地樣貌。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08
盒中的「土壤色票」,讓人能一邊享用餅乾,一邊對照土壤。 

以台灣、土壤、餅乾做為視覺識別元素

王靖蓉補充,壤壤上口的視覺識別,以台灣、土壤、餅乾3元素做為設計,「我們將圓形進行邊緣微調與幾何排列,呈現餅乾的意象,其中一個圓形加入『咬一口』的概念,其所掉下來的碎片,則轉化成台灣,緊扣本次台灣、土壤與餅乾的設計概念。」

一盒18種的土壤餅乾,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去烘烤,聽來辛苦,但她們笑說:「之前測試時,餅乾烤失敗時的樣子很好笑,所以整個製作過程都很愉快!聽到朋友問說這塊餅乾是什麼土時,也相當高興達到設計初衷。」而相信壤壤上口餅乾,絕不是月底的唯一選項,畢竟如此趣味,天天一起吃土也開心。

壤壤上口吃土餅乾01
壤壤上口餅乾之後也會在2021新一代設計展中展出。 

壤壤上口 CATCHY CRUST〕

設計:王靖蓉、張雅茜

指導:鄭司維 

圖片提供|張雅茜、王靖蓉、本本森工作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讓字型成為品牌語言!華康如何與 LINE 打造品牌字態圈?專訪「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設計團隊

字型,不再只是美感裝飾,更是品牌語氣的具象延伸。在企業識別進化的當下,LINE 與華康攜手打造的專屬字體「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成為一場以文字為主體、由視覺延伸至文化的共創實驗。這不只是開發一套字型,更是以華康深厚造字專業為核心,協助品牌構築屬於自己的語感系統,最終讓每一筆筆畫都能承載情緒、說出品牌。

企業字型的角色正在重塑!從過去識別系統中默默無名的配角,逐漸成為品牌語言與文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主角。當 LINE 決定打造自己的中文字型,選擇與華康攜手合作,這段跨域共創的歷程,既展現了雙方對於語言、文化與設計的重視,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品牌字型背後的技術鍊與溝通厚度。對華康而言,這是一場來自委託方的信任,也是一項從文化語境出發的造字任務。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從語氣到字氣:LINE 如何透過字型延續品牌語言?

LINE 長期經營的視覺體系裡,「Simple & Clean」不只是美學方向,更是一種語氣設定;簡潔、親切、具信任感,是品牌希望在每個使用介面中傳遞的感受;但當品牌逐漸橫跨更多語言、平台與服務,如何讓字型也能延續這份語氣,就成為一項關鍵挑戰。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我們的角色、色彩都已經很有辨識度,卻發現字體還缺一塊拼圖,」LINE 台灣資深設計總監 Kaka 這麼說道。從品牌素材到官方帳號LINE TODAY,每一次出現的文字,其實都在幫品牌說話。「希望創造『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就是為了讓這個語氣,從圖像延續到文字,讓整體體驗更完整。」這樣的語氣需求,成為華康進入設計的起點。字型設計與開發部協理簡亨儒指出:「LINE 的字,不該太銳利、太張揚,而要像品牌本身那樣,溫和而清晰。」於是,華康從筆畫重心、字距配置到筆勢收尾,逐字修正語調,把抽象的品牌印象轉譯為具體的文字節奏。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跨域對話裡的設計共識:語氣是討論出來的

五位來自 LINE 的設計師與華康團隊齊聚一堂,從專業技術聊到個人感受,每一次提問都像是把話題往更深的地方掘進。現場笑聲不斷,也讓人真切感受到這不只是一次合作專案,而是一段愉快而真誠的共創旅程;雙方用設計彼此回應,也在過程中看見專業如何被尊重、被理解,最後成為一種默契。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設計師 Hana 形容:「我們設計師自己在開會,有時候可以為了一個小筆畫討論半小時,甚至聽完別人的意見後又推翻原本的結論。」這樣的過程,對華康來說並不陌生,但難得的是品牌方的積極參與與高度回饋。「很多品牌開發字型是『下單』,但 LINE 是真的『參與』。」華康協理簡亨儒說。除了結構、字距等基礎設計條件,LINE 團隊還會針對非漢字部件進行「許願」,甚至手繪草圖,提出對符號與細節的想像,再由華康轉化成字型語言。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特別是 LINE Seed 繁體中文 是以日文字型為基礎延伸出的繁體中文版,華康需根據繁體邏輯重新調整諸多部件。歐文字型與符號設計師劉芮廷提到:「例如標點符號的擺位,其實在不同的語系裡都不一樣,需要依據繁中的習慣來製作,完成後進行排版檢視時,也還會需要再微調,讓視覺上更舒服。

(圖片提供:LINE)
(圖片提供:LINE)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當字型進入日常,它也走進了品牌的情感記憶

對華康來說,一套企業字型的完成,不在交稿那天,而在它真正被「使用」的那一刻。「其實我們沒有硬性規定大家要用這套字型,但很自然地,同事們就開始用了。」LINE設計經理 Winnie 分享。從簡報到提案、從社群內容到內部文件,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幾乎成了團隊默默選擇的預設語言,也是字型真正落地的證明;尤其在中英混排的環境中,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維持了視覺一致性,消除常見的「語感斷層」。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協理簡亨儒指出:「我們當初就不是做一套華康的字,而是幫 LINE 做一套能說出他們品牌的字。」LINE 設計經理 Oneway 也補充:「我們希望有一天在書店、展場、或某支影片裡,能發現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被使用,讓這套字被聽見。」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那些印象深刻的筆畫調整:一筆一劃都得有理由

LINE Seed 繁體中文 是一套包含四個字重、總計超過五萬字的完整中文字集,背後所耗費的設計與溝通心力,遠比外界想像得龐大。從設計初稿到最終定案,雙方歷經了將近三年的來回,光是進入校對與調整階段,就花了超過半年時間,每一筆都反覆確認是否「像 LINE」。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華康與 LINE 團隊都提到,「雨」、「辶」、「比」、「之」等字的討論特別深刻。像「雨」的四點水,就是一個代表性案例!它以看起來向輕盈的雨滴,有節奏地落下,正如 LINE 在字體上想說的話,不用大聲,但要被聽見,也要被感覺。「辶」這類部首,因應中日書寫差異,也需重新定義筆畫方向與收筆節奏。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資深設計師 Mitch 分享,像「比」這樣筆畫簡單的字,中間那兩橫,一開始做得很平,看起來比較沒精神,後來改成微微上揚,整個語氣才提起來;而只有三筆的「之」也曾讓設計師苦惱不已,「平捺筆彎太多會太可愛,太直又顯得僵硬」。這些細節或許難以被察覺,卻在使用者閱讀時產生潛移默化的語氣感知;也正是這樣的堅持,讓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能被共感,而不只是看見。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終於聽見字型的傾訴

企業字型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與眾不同,而是能否成為品牌語氣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被使用、被感受、被記住。在這段橫跨語系與專業的合作歷程裡,華康作為字型開發主體,不只是回應技術需求,更協助品牌用更有溫度、細膩的方式「把話說好」。這場設計歷程並未在字型上線那天結束,反而在使用與對話中持續延伸。10 28 日即將登場的《華康字型 × LINE 設計論壇》,也將揭開更多幕後細節!從非漢字設計、品牌語氣校準,到技術微調背後的選擇與取捨;論壇不只是分享成果,更是一場設計師與品牌人彼此學習、彼此理解的公開對談。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圖片提供:華康字型)

採訪最後,我們請團隊每人用一句話形容對 LINE Seed 繁體中文版 的直覺感受——有人說它「舒服」、有人說「清晰」、有人說「簡單友好」,也有人形容它像一個「會微笑的語氣」。這些答案沒有標準格式,卻恰好說明了字型的本質:它無聲,卻處處牽動感受。

(攝影:Liszt Chang)
(攝影:Liszt Chang)

論壇資訊

品牌字態圈|華康字型 x LINE 設計論壇

時間:2025 年 10 月 28 日(二)14:00 – 17:00

地點:臺北文創多功能廳 D&E 廳(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 號 6 樓)

講者:華康字型設計與開發部協理 簡亨儒、華康歐文字型與符號設計師 劉芮廷、LINE 台灣品牌行銷部資深設計總監 柯淑慧(kaka Ko)、LINE 台灣品牌行銷部資深設計師 尹相崙(Mitch Yin)、StudioPros 設計總監 李宜軒

報名請點此

文|邵瀠萱

直擊「次世代難波駅」!日本南海電鐵終點站改裝完工:指標系統、流線立柱等3面向煥新,絕美設計寓意向未來進化

直擊「次世代難波駅」!日本南海電鐵終點站改裝完工:指標系統、流線立柱等3面向煥新,絕美設計寓意向未來進化

歷時3年規劃及施工,日本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純民資鐵路公司「南海電鐵」難波站中央剪票口,方於2025年9月底以極具設計感的次世代風格面貌,再啟老鐵道事業新章。為將該站打造成難波的象徵性「正門」,除改裝空間本身外,亦同步推進包含更新導引系統在內的多項計畫,待未來以此為據點全面提升難波地區魅力,持續吸引人潮造訪。本文編輯將據實地採訪所見,重點解析工程3面向。

今年迎來開業140週年的日本大手私鐵「南海電鐵」(Nankai Electric Railway,全稱「南海電氣鐵道」),主營大阪府南部與和歌山縣北部鐵道業務。從最早連接大阪難波與堺市、和歌山市的南海本線,至1994年由於關西機場落成而另闢分線連接對外航空門戶,現以南海線、空港線、高野線、泉北線4大路線串起關西地區重要交通命脈,2024年度每日平均上下車人數逾22萬人。

1885年開業的南海電鐵,於1888年開通難波至和歌山市全線、1994年再開通連接關西機場的空港線;圖即為往返大阪難波與關西機場之間的特急列車Rapi:t。(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1885年開業的南海電鐵,於1888年開通難波至和歌山市全線、1994年再開通連接關西機場的空港線;圖即為往返大阪難波與關西機場之間的特急列車Rapi:t。(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南海電鐵現營4大路線。(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南海電鐵現營4大路線。(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而位於市中心的難波站,作為大阪南區玄關、同時也是南海電鐵最大起站/終站,承載著日本國內外旅客大量搭乘及轉運需求;站內導引系統的清晰與否,無疑直接影響運作流暢度——與時俱進的翻新,對日常、商務或觀光行程都必將發揮絕佳效益。

然2002年以來,其車站指標設計準則久未有過大幅調整與修正,逐漸暴露疑難雜症。如今在南海電鐵致力推動的「Greater Namba Vision(大難波願景)」城市發展方針下,難波站主要出入口之一、總面積約1,920平方米的2樓中央剪票口,終於經由導引系統進化通行空間美化的同步執行,徹底改頭換面,並已隨2025年9月27日首班列車啟用。

▼ 改裝內容囊括硬體及其背後系統更新

以下即自指標、立柱兩大重點切入,邀你一同品鑒大氣而不失細節的全新站體,文末加映供旅客得在人流中駐足,哪怕看看地圖、停留片刻都不成問題的「歇腳一隅」。

重點解析難波站新裝#01

南海電鐵攜手設計團隊GK Kyoto重整導引系統

扮演導引系統核心角色的「指標」部分,由南海電鐵攜手GK Design Group旗下以跨領域整合設計見長的GK Kyoto團隊,從課題分析、概念構思、設計製作到實際安裝一貫式共創而成。

雙方首先移去舊標牌上過於顯眼的各式形狀,於明暗度恰到好處的「燈箱型」長條面板中導入簡約線條和數字,也將此前「全大寫」的風格化英文書寫,改為正常行文中易識的「字首大寫」表記法,在與充滿未來感的次世代空間調和的同時,提升視認性可讀性。全案經難波站試行後,南海電鐵將重新整備指標設計準則,再逐步推展至沿線其他車站。

全新導引系統由南海電鐵與GK Kyoto共同打造,主要針對線條、數字和文字3部分進行重塑。(圖片來源:GK Kyoto)
全新導引系統由南海電鐵與GK Kyoto共同打造,主要針對線條、數字和文字3部分進行重塑。(圖片來源:GK Kyoto)
「燈箱型」長條面板以其內照明加強顯示。(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燈箱型」長條面板以其內照明加強顯示。(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線條

全新設計元素「Connected Line」藉由水平和垂直線條適當分割月台、方向等指示內容,加以運用粗細變化增添韻律感,構出具幾何秩序的布局。並引入4大路線代表色:藍色(南海線)、紫色(空港線)、葉綠色(高野線)、草綠色(泉北線)勾勒標牌上方邊框,助旅客直覺辨別所需資訊。其細緻巧思更深入兼備曲角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圓潤曲角流露親切感,銳利尖角則象徵「今後亦將持續進化」姿態。

4色線條表示4大路線,在車站快節奏下直觀易懂。(圖片來源:GK Kyoto)
4色線條表示4大路線,在車站快節奏下直觀易懂。(圖片來源:GK Kyoto)
圓潤中藏有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寓意難波站乃至難波地區的持續進化。(圖片來源:GK Kyoto)
圓潤中藏有尖角的線條端部設計寓意難波站乃至難波地區的持續進化。(圖片來源:GK Kyoto)

▍符號&數字

指引動線的箭頭和標記月台號碼的「Symbolic Number」皆採原創型制,與上述「Connected Line」共享統一的設計語言,於通往各月台的樓梯前放大呈現。

對應各月台的數字採原創型制,於樓梯前放大呈現。(圖片來源:GK Kyoto)
對應各月台的數字採原創型制,於樓梯前放大呈現。(圖片來源:GK Kyoto)

▍文字

指示文字選用「たづがね角ゴシック(Tazugane Gothic)」字體傳遞柔和印象,另考量難波站外籍旅客為數眾多的特點,在日文和英文的顯示比例上也進行了調整,讓英文較過往占位略大,並避免呈現繁雜內容,盡可能保持版面整潔與平衡。

雙語標示配比相較過往更為突出英字,並仍保持版面整潔。(圖片來源:GK Kyoto)
雙語標示配比相較過往更為突出英字,並仍保持版面整潔。(圖片來源:GK Kyoto)
(圖片來源:GK Kyoto)
(圖片來源:GK Kyoto)

重點解析難波站新裝#02

以流線立柱為視覺主軸,樹立包容與循環的車站形象

「Loop」在此處以「円」詮釋,而「円」在日語中既可指實體的圓形之物,亦可抽象隱喻如圓一般完整地連結、包容與循環。這回工程全面撤除原來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秉持由「Loop」概念引申而來的兩大結構「Loop Line」(涵融人與城市的多樣性並持續進化)、「White Loop」(映現大阪難波活力),打造出以多層次曲線堆疊包覆的白色立柱為亮點,明淨、洗鍊且懷有包容力的空間;宛如沿柱體與天花板「流淌」的線性照明,進一步為通道賦予靈動美感。

難波站昔日模樣,尤顯陳舊感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於改裝工程中全面拆除。(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難波站昔日模樣,尤顯陳舊感的圓柱貼磚與地板磁磚於改裝工程中全面拆除。(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今日模樣,「Loop」造型立柱成視覺主軸。(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今日模樣,「Loop」造型立柱成視覺主軸。(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圖片來源:南海電鐵)

同場加映:「歇腳一隅」緩解剪票口周邊雍塞

最後,連通特急Rapi:t月台、南海本線西側區域,因多有攜帶大件行李的旅客集中通過剪票口,使周邊始終存在雍塞情形。對此,南海電鐵隨本次改裝,於通道牆邊規劃座椅、大型地圖及藝術作品,透過變相梳理旅客的通行動線改善問題;其中,造型特殊的座椅更曾於前一年度進行實驗性設置,藉以觀察、分析旅客行為傾向和停留狀況,進而根據結果調整配置,正式裝設能為空間增色的個性款式。

連通9號特急Rapi:t月台處設有座椅、大型地圖(如圖左)及藝術作品,供旅客稍作停留。(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連通9號特急Rapi:t月台處設有座椅、大型地圖(如圖左)及藝術作品,供旅客稍作停留。(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 La Vie現場直擊!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