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西班牙山谷的Joan Lao設計工作室!一家三口攜手改建17世紀老農舍

Joan Lao Design Studio首圖

東鄰地中海、南有特爾河(River Ter)流經,境內則被阿羅谷(Aro Valley)如畫的綠蔭景致覆蓋,在擁有得天獨厚自然資源的西班牙Baix Empordà自治區,有一幢與周圍環境共生、富含人文氣息的設計工作室佇立。「Joan Lao Design Studio」前身為一座建於17世紀的古老農舍,經過設計師Joan Lao與妻女共同改造後,重生為三人的住宅與共同工作空間。

FotoJet_76
位於Baix Empordà自治區的「Joan Lao Design Studio」。

從事藝術工作的一家三口共同打造

西班牙設計師Joan Lao一家皆從事藝術工作,妻子Adalina Coromines是名畫家,女兒Africa Lao則在父母的薰陶下,成為一名室內設計師,而正是因為相似的工作性質與空間需求,三人決定攜手打造能夠共同居住、創作的場域。在經過多年搜索後,終於在Baix Empordà自治區找到這座老農舍,不僅建物本身條件優良,地理位置更是符合Joan Lao一家人的期待,離巴塞隆納(Barcelona)不遠,同時也能滿足家人盼與自然共生的渴望。

FotoJet (1)_60
Joan Lao Design Studio改建自一座興建於17世紀的老農舍。

保留老農舍原始樣貌,宛如考古的修繕過程

Joan Lao的設計概念始終不離自然,期盼能透過減少人工元素的使用,呈現天然原料的質樸之美,在維持軟硬體規劃的實用性、人性化特質之餘,亦注重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性,而老農舍的改造計畫也本著Joan Lao的核心理念進行。

FotoJet (6)_23
Joan Lao在改建過程中,盡可能保留老農舍原始元素。
FotoJet (7)_27
空間內有大量天然石材、泥牆與木質元素。

因農舍歷史悠久,Joan Lao稱修繕工程彷彿是在「考古」,他希望能盡可能利用建物原始結構和材料,以保留老農舍走過三百年歲月的獨特韻味。因此,Joan Lao修復了大量既有材料,如泥牆、以天然石材打造而成的階梯,也保留了用木頭樹幹製成的橫梁,部分牆面則經砂漿抹灰處理,以維持建物風格的一致性。

FotoJet (12)_15
Joan Lao Design Studio內的用餐空間。
FotoJet (5)_28
此處不僅是Joan Lao一家人的工作空間,也是私用住宅。

傢俱擺飾呼應老農舍自然本色

室內設計則由Afica Lao主導,為呼應石材、木質與泥牆本色,傢俱多選擇中性色調,擺飾則以玻璃、金屬材質為主,在不喧賓奪主的前提下,為空間適度增添現代感;Adalina Coromines則負責畫作與藝術品陳列,並憑藉身為畫家對色彩的敏銳度,給予空間配色上的建議。三人分工合作,將老農舍再造為具有接待室、會議室、藝廊、實驗室、客廳、攝影空間、浴室、餐廳、廚房的複合式空間。

FotoJet (3)_39
廚房中別具特色的拱形天花板。
FotoJet (13)_12
客廳內的傢俱色彩皆以中性色調為主。
FotoJet (11)_18
Joan Lao Design Studio內的接待空間。
FotoJet (4)_31
空間內的傢俱多出自Joan Lao Design Studio。
FotoJet (9)_17
高低錯落的金屬吊燈是空間內的重點擺飾。

追求自給自足的環境友善複合式空間

向來都十分注重環境友善觀念的Joan Lao一家人,在修繕過程中也將永續發展性納入考量,他們在空間內安裝了太陽能板、木製供暖系統,用水則來自地下室的一口老井,更利用戶外空間自行栽種有機農作物,秉持著敬重自然的精神,透過自給自足、減少資源浪費為環境盡一份心力,也賦予此處超越工作空間的意義,昇華為滿足身心靈與五感體驗的舒心場域。

FotoJet (10)_19
浴室也維持簡約洗練的設計風格。
FotoJet (8)_15
空間內擺滿Adalina Coromines的繪畫作品。

資料、圖片來源|Joan Lao Design Studio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學美.美學6.0」首波改造案例亮點!打破框架的生態行動博物館、猶如營地的童軍學習基地

「學美.美學6.0」首波改造案例亮點!打破框架的生態行動博物館、猶如營地的童軍學習基地

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邁入第6年,今年依教學目標與場域功能分為5大主題:「創意舞台」、「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與「教師成長」。而本篇介紹的臺北市西湖國小與新北市青山國中小,為「支援關懷」及「多元探索」兩大主題的學習現場改造,一同見證設計如何支持教學創新的實踐。

隨著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邁向第三階段,教育現場與設計共創也逐步深化的當下,空間不再只是學習的容器,更可以是激發教與學不斷循環互動的媒介。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108年起即致力改造兼備美感、機能,以及具有「賦能」潛力的創新學習環境,讓老師得以發展教育的多元型態,學生能夠伸展學習的多重樣貌。從課程設計、教學活動、教材工具到使用行為,逐一拆解後轉化為環境設計具體元素,打造未來學習場景。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今(114)年計畫邁入第六年,改造案例呈現更多樣的核心議題,依教學目標與場域功能分為五大主題:「創意舞台」、「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與「教師成長」等,除了回應教育現場所面對的變化,也進一步反映未來的教育趨勢。尤其近年來校園輔導諮商與特殊教育的需求不斷攀升,如何提供更溫暖、適切的「支援與關懷環境」是亟需面對的課題;同時因應108課綱的推動發展,更強調不同專業學科在創新場域的「多元探索學習」。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而首波改造案例的現場直擊於5月8日(四)實地走訪臺北市西湖國小新北市青山國中小,深入探訪「支援關懷」及「多元探索」兩大主題的學習現場改造,見證設計如何支持教學創新的實踐。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西湖國小:以可移動的展示牆,打造「生態行動博物館」

臺北市西湖國小鄰近金面山、大溝溪與基隆河,擁有豐富生態資源,不僅長期耕耘生態教育,也致力於發展相關資優課程。然而原本作為資優班生態教學基地的專科教室因格局與設備老舊、管線混亂,影響視覺與收納功能,不僅無法滿足孩子們的特殊學習需求,也讓老師的創新教學無法盡情施展。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Theout Studio無制設計」以「行動博物館」為概念核心,建構「一道可移動的展示牆」打破空間內外的界定劃分。原本制式的教室透過櫃牆的位移切換空間分區,讓小組討論、生態營隊、團體發表更能彈性、自由地進行。為櫃體量身打造的可調式旋轉層板,師生也可依照作品成果與教學情境調整不同呈現角度,創造豐富的視覺體感,並結合後方標本燈箱與洞洞板,展現學習成果也提升空間儲納功能。

無制設計打造可移動的展示櫃,可陳列學生作品。(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無制設計打造可移動的展示櫃,可陳列學生作品。(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可移動的展示櫃將教室空間一分為二。(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可移動的展示櫃將教室空間一分為二。(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示櫃上方搭配感應式燈具系統(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示櫃上方搭配感應式燈具系統(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室的外部,則利用金屬沖孔板與洞洞板,統合天花與走廊兩側的視覺與機能,形成從室內展牆連貫延伸至室外環境的展示舞台。不僅回應資優教學的特殊需求,也成為融合自然知識、展現學生自信與研究力的「百變學習場景」。

教室入口處(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室入口處(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重新規劃教室廊道空間打造不一樣的端景(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重新規劃教室廊道空間打造不一樣的端景(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青山國中小:把後山森林帶進學校,建構沉浸式童軍學習基地

位於新北市汐止區的青山國中小積極發展童軍課程,師生們一直期待能擁有一間兼具教學、實作訓練與交流功能的特色教室。由於當地多雨,許多野外求生、搭帳與團康活動等須轉移至室內進行,但受制於空間侷限、收納不足、家具笨重等問題,難以完整體驗童軍教育所強調的自我探索、實作行動與團隊精神。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317studio易其設計」以「青山森林」為構想主軸,將童軍教室打造成一座沉浸式探索基地。走進教室就像抵達營地般,映入眼簾的是以營繩纏繞天花板木作構造,一繩到底、拉攏而成的一頂大營帳,同時天花與牆面上也鑲嵌多組由學生參與製作的壓克力植物標本,將戶外自然景致引入室內,營造專屬童軍文化的空間語境。

「青山森林」教室外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森林」教室外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一繩到底纏繞而成的天花室內營帳(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一繩到底纏繞而成的天花室內營帳(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演、大型器材教學(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演、大型器材教學(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透過設計轉化空間語言,改造後的童軍教室不再只是靜態授課的傳統場域,而是一個能支持團康、實作、社團或校際交流等多元活動的沉浸式體驗基地。

移動便利、組裝彈性之課桌椅(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移動便利、組裝彈性之課桌椅(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童軍繩結練習情境(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童軍繩結練習情境(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層板區可收納、展示教具(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層板區可收納、展示教具(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植物壓克力板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植物壓克力板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活動推車方便擺放教具、童軍課程材料等(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活動推車方便擺放教具、童軍課程材料等(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學美場景 Action!」年度成果展覽登場

另外,教育部及台灣設計研究院將自5月27日至7月27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內)推出「學美場景 Action!」年度成果展覽,透過更多的校園美感設計改造案例,探索教育與設計的對話與共創,呈現學習環境更豐富、多樣的可能。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學美場景 Action!
展覽期間:2025/5/27 (二) – 2025/7/27 (二)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3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及端午節休館)
免費參觀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建於1822年的巴斯聖三一教堂,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哥德式建築的代表之一,近兩個世紀來一直是當地居民的精神地標。然而,由於難以負擔龐大的維護成本,教堂於2011年被迫關閉,這座歷史建築也因此逐漸沉寂。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最近,這座教堂終於迎來了新生命。共享辦公空間品牌Gather Round攜手在地設計與工程團隊,將古老教堂變身成為創意人量身打造的工作場域,也為這座歷史建築注入了當代活力。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當代辦公空間 ✕ 歷史建築的融合實驗

整體空間設計由Westworks主導,在挑高的教堂空間中,增設夾層作為主要辦公區域,視覺上宛如漂浮在拱頂之間,功能上則大大提升彈性與流動性;對於需要安靜專注的使用者,則於下層空間規劃較隱密的會議室與多功能室,滿足不同需求與工作模式。至於原本的祭壇區,則化為演講、放映與展演的場地,閒暇時提供大家自由交流與休息使用。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除此之外,團隊也精心保留挑高木梁、彩繪玻璃與石雕等教堂建築的原有細節,並搭配相互呼應的溫潤材質與現代設備。像是為了在寬敞挑高的空間裡永續供暖,便引入Herschel的紅外線加熱系統,在不破壞建築完整性的前提下,提供舒適宜人的室內溫度。整體呈現出的,不只是工作空間,更像是一處結合當代與歷史元素、充滿創造力的靈感基地。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工作日常的全新想像

重啟的聖三一教堂不只是辦公室,更期望建立起一個專為創意工作者而生的社群。Gather Round定期舉辦講座、聚會等各式活動,也發起許多合作計畫,讓會員有機會彼此交流、挖掘全新可能。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目前,Gather Round推出彈性化的小型團隊方案,提供2至4人的工作室或新創品牌進駐,而兼職或流動成員也能自在使用共享空間。更棒的是,這裡鼓勵使用者打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氛圍,不論是擺設盆栽園藝、掛上畫作,甚至是帶毛小孩一起上班都沒問題。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而隨著夏天到來,聖三一教堂的戶外空間也即將整理完畢,準備迎接更多陽光、綠意與野餐活動。Gather Round希望打造的不只是一個舒適自在的工作空間,更是一個可以持續對話、共同成長的創意社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