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1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以「好野人——慢慢走比較快」為題,即日起至9月30日於花蓮豐濱5個部落「Kaluluan磯崎部落」、「Dipit復興部落」、「pateRungan新社部落」、「Fakong貓公部落」與「Makotaay港口部落」展開。策展單位「節點共創」攜手花蓮林區管理處林務局10組藝術家,拋開觀光導向的煙火式展演、突破機構型白盒子展覽方式,轉而體現深植部落的力與美,並以在地背景為敘事空間,讓藝術季不僅是「對外」與觀者溝通的渠道,更「對內」產生意義,透過居民實際參與,讓部落理解藝術季為何發生?這件事又與自身的日常生活有何連結?這麼做能為選擇生活在此的人們,帶來什麼樣的機會?讓居民在和參展藝術家、藝術物件、觀展者的互動關係中,探尋部落未來可能的線索。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即日起至9月30日在花蓮展開 

初識「森川里海」:不只談論生態,也帶有對部落生活的關懷

在觀看作品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是什麼?其實「森川里海」是花蓮林區管理處這10幾年來,在東部致力建構的概念,其中「森」、「川」、「海」字顧名思義意指當地生態環境,並盼能以「公共參與」的方式讓居民自主守護山林,而「里」字則象徵有人生活的地方便成里,顯示出藝術季亦帶有對居住環境的關懷。因此,在兩天的導覽過程中,我們看見的不只是藝術作品與在地連結的視覺呈現、聽見的不僅止創作理念,也有部落導覽員親身敘述的生活日常、串起跨世代族人的傳說,還到部落聚會熱點串門子,也在石梯坪享用海味澎湃、人情滿載的「好野人」式午餐。構築森川里濕地藝術季的不僅是創作者的才思、策展單位對5個部落的深刻洞見,還有這些看似平凡、卻真摯得讓你憶起自身生命經驗的在地情節。

S__36774066
花蓮石梯坪不只是觀光旅遊熱點,也是部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好野人」為題,探尋富足的不同面貌

今年策展主題以「好野人」概念開展,這時常被用來形容資本物質豐裕的詞彙,在藝術季的刻畫下,將衍生出截然不同的註解。部落擁有的環境資源,以及生活智慧形塑的文化、生態豐富性所形成的「原始富足」,和外面世界經濟體系所建構的「現代富足」有所不同,跟著森川里海走訪花蓮豐濱5個部落、細賞10件藝術品,也許可以在細膩觀察與體會異同之間,悟出對「好野」更開闊的見解。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以「好野人——慢慢走比較快」為策展主題 

 一、新社部落 

每個聚落都有屬於當地人的聚會熱點,對新社部落來說,由「小島友米」老闆經營的檳榔攤正是如此,人們聚集在這舉杯談天、互換日常。而由蔡佳吟與黃啟軒創作的「海景第一排」,便位在檳榔攤對面的田地中,選址於此不僅帶有藝術家對「好野人」看法的反思,也蘊含著部落期盼破除田地私有的想望。

藝術作品1|芃芓藝術 蔡佳吟&黃啟軒「海景第一排」

小時候的我們,總以為自然元素的價值無法靠金錢衡量,但在租屋、買房後,才意識到透進家裡的陽光,得靠每月多五百一千的租金交換,高樓層窗外一覽無遺的美景,是憑一坪多上幾個萬堆疊出來的,當景致在現代社會被視為「能被擁有的物件」,相對長居於部落、與自然共生的人們,想法上便有了極大的反差。仔細端詳純白床單,上頭的刺繡記錄著新社部落居民的生活故事——啤酒、海洋、檳榔攤老闆與妻子一見鐘情的浪漫情史⋯⋯等,試圖向觀者訴說,豐饒的生命體驗,並非僅靠擁有「海景第一排」的高級宅子就能成就。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芃芓藝術 X 新社部落「海景第一排」
 

藝術作品2|許家維「岩棺是不是棺?」

「岩棺」是台灣東部史前文化所遺留的器物,僅見於花東海岸,藝術家許家維便以新社岩棺為主軸,連結起考古學、地質學與部落文化的關聯。岩棺上方懸掛的QR code旗幟,是由噶瑪蘭傳統工藝「香蕉絲編織」製成,製程繁瑣複雜、約耗時20日才完成;而掃描後的影片,則呈現3D掃描岩棺合成於新社梯田出土地的畫面,並以彈丸擊中銅片所產生的聲響、饒舌歌曲為樂音,唱出岩棺與噶瑪蘭文化的種種描述。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許家維 X 新社部落「岩棺是不是棺?」 

 二、復興部落 

循新社部落旁的小路向上行駛一會兒,便會來到復興部落,再往上則是經居民復耕、狀似台灣島的梯田。部落裡最顯眼的建築就是當地人稱「工坊」的處所,這裡聚集了出外工作後決定返鄉的年輕人,他們將部落人親自栽種的農作製成天然花茶、冰淇淋,讓進村的旅客們享有酷暑中的一抹清涼;櫥架上貼滿紀錄部落阿公阿嬤笑容的可愛相片,下方擺著他們自產的白米、刺蔥籽、福菜,一旁還有老人家親手編織的手工藝品。工坊是復興部落美好事物的濃縮,也是旅客初識此地的起點。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復興部落在地工坊 

藝術作品3|陳豪毅 Akac Orat「蓆地」

「蓆地」外形宛如從印表機緩緩輸出的紙張,而這意象也呼應了作品背後,暗示阿美族原鄉地區生活質地自傳統過渡到現代的意涵。這件作品由3種材質構成,上方「Fasulan」是族人傳統上用來曬榖的籐編蓆子,下方「塑膠」則是現代生活追求快速便捷的象徵,將兩者區隔開的「水泥」階梯則指示著習慣轉變的分水嶺,藝術家藉此訴說當代原鄉生存的不同選擇。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陳豪毅 Akac Orat X 復興部落「蓆地」 

有趣的是,導覽員提到經過陽光曝曬,Fasulan仍維持原貌、塑膠部分卻褪色褪得厲害,也許觀者可藉由這顯著差異,重新思考傳統之所以存在的脈絡與原因。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作品塑料部分褪色前後對比 

 三、貓公部落 

走進貓公部落,各式不同的工坊映入眼簾——糯米釀酒、輪傘草和苧麻編織,這是部落投注心力打造的「工藝一條街」。再往前一段,一旁是集結部落特色的塗鴉岩牆,上頭有象徵阿美族的紅黑白色彩、家戶間都養著的植物「文殊蘭」,以及靈感取自文殊蘭發音的部落名稱「Fakong」貓公字樣,而與之遙遙相望的,則是阿美族聖山——奇拉雅山。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貓公部落入口處塗鴉岩牆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貓公部落正在編織草蓆的奶奶 

藝術作品4|陳建北「父親」 

藝術家邀請來自4個部落、跨族群、年齡涵蓋20至90歲的多位受訪者,透過訪談描述他們記憶中的父親。之所以將年齡層拉廣,是希望以此記錄部落變遷,也交疊出原住民與台灣歷史互動的脈絡。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陳建北 X 貓公部落「父親」 

節點共創負責人、亦是策展人之一的蘇素敏在講解時提到,由於生活型態上的差別,要部落族人講述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故事,並非一件易事,絕不是「我要一面白牆、幾點拍、幾時訪」就可達成,而這支前後歷時半年才完成的影像作品,也讓蘇素敏看見陳建北老師創作時的態度:「阿北老師在過程中,慢慢瞭解到部落生活是如何運作,他把自己放在一個『重新開始』的位置在做這件事。」或許這正呼應了藝術季盼能達到多向交流的意涵。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父親」邀請來自4個部落的32名受訪者,描述他們記憶中的父親  

藝術作品5|邱承宏「過剩的風景」

來到八里灣溪河床邊,若不仔細端詳,或許會覺得這對有綠植點綴的巨石,只是個美麗的「意外」。事實上,這是由擅長裝置、雕塑創作的邱承宏,在貓公部落所創作的藝術品。藝術家運用混凝土及礦物製成兩顆人造巨石,並在上方栽種從河流採集而來的植物,盼以這外表樸素、看似與當地共存的作品,重新審視自然與人造物件的關係,並引領觀者思考現行藝術節流行創造「人工風景」的運作模式。

S__36774054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邱承宏 X 貓公部落「過剩的風景」 

 四、港口部落 

走訪港口部落時,策展人蘇素敏提到藝術家在駐村期間,也會在當地開辦工作坊,與部落進行更進一步的互動,現在孩子們正在學著用竹製作漁竿、捲線器,之後會帶著親手做的器具展開一場釣魚比賽,藉此讓孩子在感受手作趣味、競賽刺激感的同時,學習源自自身文化的傳統技藝。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港口部落中展示其中一項藝術品「紡仿那有無形的」的前糧食倉庫 

藝術作品6|葉海地 Heidi Yip「風之片語」

座落於海稻田休耕區,「風之片語」以漂流木和陶片構成,陶片碰撞的聲音象徵著稻田在不同季節所呈現的生命力,講述即使處於休耕時期,土地並未真正休息,而是用不同的方式與你我對話。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葉海地 Heidi Yip X 港口部落「風之片語」  

串連成線的陶片由3種不同土壤窯燒製成,當來自花蓮在地、美國與日本的土壤相遇,除了讓作品色彩更具層次,也象徵了文化匯流。而之所以選擇陶,是因藝術家有意重現逐漸式微的「阿美陶」文化,製陶在部落中是女性參與社會的實質表現,一如男性出海狩獵,葉海地盼能藉作品結合當代藝術與部落傳統,讓更多民眾得以接觸並認識阿美陶。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藝術家葉海地以作品再現逐漸式微的阿美陶文化 

藝術作品7|陳昭興 Apo’&王亭婷「我對生活很滿意」

「勞動」是部落生活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親自動手做而獲得的物件與成就感,都是富足感的豐沛來源。此作集結了部落職人們日常工作所著衣物,在稻田中央建構起一道「衣浪」,它們有些來自潛水、釣魚高手,有些滿載獵人、農夫的生活印記,共同點是當中都蘊含著靈和好運,也是部落居民好野過日子的證明。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陳昭興 Apo’&王亭婷 X 港口部落「我對生活很滿意」 

藝術作品8|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移動中的部落」

此作可分為兩大部分,其中「筏簍覓」是以部落族人經常使用的藤製背簍為藍本,所創作出的大型雕塑裝置,其帶有對居住之處的記憶與反思,也談論部落(主體)跟觀光(外來想像)的關係:在移動的過程中,什麼留在族人之間?又有哪些東西流失了?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 X 港口部落「移動中的部落」 

另一組成作品則為「圖騰住」,相對於「筏簍覓」具移動特性,「圖騰住」是靜止的。藝術家將駐村時期所觀察到的生活物件轉化為圖騰,呈現出這段時間所感受、學習到的是什麼:由下而上從「土地」——雨鞋內種植蔬菜開展,過渡到在典型部落塑膠椅上休息的「人」,再至最上面三角網上用繡紋視覺化的「靈」,體現出原住民無論在身體、心靈層次上,在這片土地所展現的能動性。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移動中的部落」由2件作品組成 

藝術作品9|康雅筑「紡仿那有無形的」

此作位於前臺灣省政府糧食局稻穀倉庫,擅長編織、自然材質應用的藝術家康雅筑,引用港口遺址出土的陶製紡輪,並以紡錘捻纖成線為概念,運用陶象徵人與土地的連結、線作為穿越時間的媒介,將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地理學揉入一件作品中,向消逝與存在之間的界線與價值提出深刻叩問。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康雅筑 X 港口部落「紡仿那有無形的」 

 五、磯崎部落 

藝術作品10|陳勇昌 Kaling Diway「共生」 

三座竹片編織的船型,分別代表善於利用海洋資源的阿美族、噶瑪蘭族及撒奇萊雅族,箭則指示善於狩獵的布農族人。雖各族群聚居地存有微妙疆界,但實際生活裡,因求學、通婚、物資交換,已然形成共同生活經驗,藝術家藉作品中物件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繫的意象,比擬文化邊界有別的群體,因共存的地理界線而形成的緊密關係。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陳勇昌 Kaling Diway X 磯崎部落「共生」  

同場加映:石梯坪榕樹下野炊,領會部落生活的精神與智慧

石梯坪的繁盛榕樹下,是港口部落居民的聚會之所,導覽第二天我們在此享受最道地的部落午餐,更具意義的是,竹簍與葉片上的豐盛海鮮,都是位處部落青年之父(mama-no-kapah)與伙食(ifiracay)階級的族人們,剛從太平洋捕獲的新鮮海味。自漁撈、烹煮到用膳,談天的話語聲此起彼落,我們過上了一下午的好野人生活。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當天港口部落族人捕魚的海域 

當天的捕魚行動由船長阿杰(陳杰敏)帶頭,下海之前,阿杰向我們說明何謂「集體趕魚」(mipapa),其為部落流傳的一種集體漁法,需至少3人才能成行,部分人先至離岸幾公尺處佈網、另些人則在岸邊準備游向水深處,並透過手部大力拍打水面發出的聲響驅動魚群入網,整個過程短短15分鐘便會結束,「我們不追求『一網打盡』,只要夠吃就好,平時捕魚都用漁槍,只有婚喪喜慶像是豐年祭、海祭後才會用網。」阿杰言語間透露著族人對海洋生態的尊重,以及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智慧。另外,因為當天用的是新漁網,動身前見阿杰拿了只竹杯盛上酒,並用族語念了禱文進行祈福,祈求平安與豐收。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準備前往佈網的夥伴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在岸邊等候準備游向水深處的夥伴 

上岸後,有人忙著把漁獲自網上取下、有人負責處理魚麟、有人繼續在海裡採集海菜,還有人在一旁以就地蒐集的木材生火,準備用大鍋烹煮食材。部落極為重視的「分工合作」精神,正體現在趕魚後的慶功共食儀式「巴格浪」(pakelang)上,其帶有慰勞族人協助完成部落重大事件的辛勞之意, 無論婚喪喜慶,透過水流的洗滌,生活又將回到正常軌道上。

事實上,分工合作精神也以更具系統性的形式存在於部落當中,阿杰向我們談起族人在16~18歲期間,便會進入每4年為一階的「八大階級」制度,每一階段有各自需學習並完成的任務,青年不僅能在過程中精進生活技巧,對部落來說也深具傳承意義。而阿杰所屬的第七階級伙食(ifiracay)階級主要負責祭典與重要公共聚會時的食物烹煮與分食規範,兩年後他們將進階到青年之父(mama-no-kapah)階級,是部落的權力中心,負責領導與推動公共事務,若自此階「畢業」後即進入老年,必須卸下擔子、將責任轉移給下一批青壯年。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2021花蓮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走進豐濱5個部落探尋「好野人」生活況味
上岸後部落人分工合作,進行處理魚鱗、生火、將漁獲自漁網取下等程序 

S__36774047
盛滿海味的豐盛午餐
 

S__36774056

無論是在藝術品導覽期間,抑或在石梯坪度過的愜意午後,都能感受到主辦、策展單位與部落人之間的深刻連結,一如深耕部落20年的節點共創創辦人蘇素敏,不只能向我們講解展演概念,還能在空檔時穿插部落人的近況:「保羅哥現在是部落『青年之父』階級,原本今年就要畢業啦,但因為疫情沒辦祭典才又續任」保羅哥在一旁笑著強調自己還年輕,算不上老人,「里外背的籐籃,是用他阿公留下來的藤條做的,他這次回來待了兩個月左右,跟著部落人一起學編織、捕魚,也在藝術季當志工」再談到里外是名出色的廚師,和他是如何走上烹飪之路,這次回鄉又帶著什麼樣的心緒。

「那天吃飯的時候你不是說⋯⋯」、「你還記得上次⋯⋯」、「我們今晚喝酒再說!」正是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日常對話,著實讓人感受到團隊與部落之間的交情與關切,已內化於各自的生活中。而如此光景,也成了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的獨特養分,時刻透著部落生活中最真實的況味。

▧ 2021森川里海濕地藝術季

|展覽時間:2021年6月6日~9月30日。

|更多資訊:官方網站導覽專車報名連結

火堆論壇精彩內容:9月4日貓公部落【旅行作為一種文化實踐】、9月11日新社部落【族群裡的原生植物】、9月12日磯崎部落【低限建築的實踐】,詳細資訊請點

|備註:因應防疫規範,也提醒大家觀賞作品時「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勤洗手」。

圖片|節點共創、Night_Raven、izzie p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日本人氣「人也太好了吧展」如何創造話題?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以「情感」為核心,真實捕捉微小日常

由日本創意團隊entaku策劃的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いい人すぎるよ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やだなー展)」於今年10月登台,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而展覽為何能引起許多人的共鳴?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與我們分享其中的誕生故事。

以「情感」為主題,喚起大家共鳴

早在「人也太好了吧展」爆紅之前,東京原宿的「友達がやってるカフェ/バー(暫譯:朋友開的咖啡廳/酒吧)」,便因店員不使用敬語、像是在跟朋友對話的設定而在社群平台引起討論。事實上,這個企劃也出自於entaku團隊。而entaku團隊的起點,則可回溯至那時還在電通廣告公司上班的明円卓,出於個人興趣愛好,在辦公室裡做了測試性的「有點煩」展覽,沒想到獲得不少客戶的好評。他說,「我們發現以『情感』作為主題的展覽,是很有力量的,能喚起大家的共鳴。」之後,在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更迅速成為熱門話題,並陸續在日本各大城市展出。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與《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雙展同步登台。展覽細膩描繪日常中那些微妙又幽默的時刻,讓人不時會心一笑。(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2023年在東京原宿藝廊展出的「人也太好了吧展」,迅速成為社群平台上的熱門話題。(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展覽體現人類的多種情感

人也太好了吧展的特色之一,就是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明円卓認為,社群平台其實是人類情感的綜合展示,這個展正體現了人類的多種情感,像是有趣、人也太好了吧、甚至令人感動或想哭這些要素。「我們覺得這人真是好人的這一種情感,是超越了年齡與性別,所以我們在策劃展覽時,也特別考慮到不要去限制觀眾的族群或對象,這樣的情感也能夠更廣泛地傳遞出去。」正因如此,人也太好了吧展此次在亞洲的巡展,來到了上海、首爾、台北等海外城市,他們想確認這般的「好人情感」是否能跨越國界、與當地的人們產生共鳴?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在社群媒體上擴散得非常快,迅速引起話題。(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本次展覽共展出約200件作品,包含文字、插畫、照片與實物等形式。(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先前曾至韓國首爾展出。(圖片提供:entaku)
(圖片提供:entaku)
首爾展場(圖片提供:entaku)

根據當地文化融入在地元素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與台灣的「明日製作所」團隊一起發想點子,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像是「把Ubike車籃垃圾拿去丟的人」、「不會佔用體育課的國文老師」、「台北車站的轉乘」⋯⋯,讓人們看了能會心一笑。開展當週便來到台北展場的明円卓觀察到,日本人會覺得是好人的人,在台灣也產生了很大的共鳴,這也讓他更加確信「好人情感」能超越國界與語言的隔閡。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人也太好了吧展約有8成與日本展覽相同,另外會根據當地文化來重新製作本土化的內容,這次也加入更多台灣觀眾能共感的在地元素。(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

明円卓分享,人會被觸動、心動的瞬間,其實埋藏在記憶之中。他們只是把大家心裡早就有的記憶以展覽表達出來。因此,每次人也太好了吧展的介紹都會寫到這是「與記憶中的『好人』重逢」的展覽。「我們希望透過這個展覽,讓大家發覺原來身邊有這麼多好人,也從中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個好人。」他補充,展覽一開始是在社群平台上爆紅,吸引很多年輕人來看展,後來因為各種媒體取材,現在有許多不同年齡段的人參與。「我們準備展覽時,有考慮到大人、年輕人的視角,雖然不一定每個年齡層都可以直接共情到所有內容,但如果他們站在長輩或年輕人的角度去想,也能產生情感的連結。」

(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台北展場一隅(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以作品展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而展覽中的作品,以文字、插畫、照片、實物表現「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幽默捕捉生活中的日常。明円卓說明,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比如拍攝「好人」時,會思考對方可能的表情、服裝等細節,塑造出讓人們很有共鳴的立體場景。但難道靈感都不會枯竭嗎?他笑說,「我們覺得『好人』的點子是無窮盡的,因為世界上有無限的好人。」他進一步分享,其實團隊在會議時,有一本隱藏絕招的小冊子,裡面列出了各式場景、人物、天氣、事件等,方便大家從不同角度發想點子。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中的作品,比較抽象的情境會以文字記錄,較為具體的則會以照片、插畫來呈現。(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展覽作品以幽默且溫暖的視角捕捉生活中「人也太好了吧!」的瞬間。(攝影:Adela Cheng)

另外有趣的是,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這樣的設計也讓觀眾更想與他人分享,使展覽自然地在社群間擴散出去。也因此,比起說是觀賞型,他們更會形容自己是體驗型的展覽。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展覽中還設計了互動式橋段,讓人們一秒化身「好人」或體驗「有點煩」的瞬間。(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期許未來推出更多台灣本土題材

這次在台灣的展覽反應相當熱烈,開展首日便大排長龍,讓明円卓相當訝異。他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比如將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帶來台灣,同時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我們一直覺得,『只有我們才懂』的作品主題是最有趣的,這也是我們每次在做在地化作品特別重視的部分。當你仔細看展覽時,也會發現只有當地的人才懂得的『好人』與『有點煩』的瞬間。」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人氣展覽「人也太好了吧展」、「我感到有點煩的小事展」,在台灣同樣掀起熱烈迴響。(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日本現在也很受歡迎的「そういうことじゃないんだよ展(暫譯:才不是那樣呢展)」

(下圖中對話框中文意思為:明明沒有回我Line,為什麼還可以發社群貼文呢?)

明円卓透露,entaku(円卓)在日文中是「圓桌」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圍坐在圓桌,一起創造出新點子。最後,他笑著說,未來如果能將這張圓桌搬來台灣,那就太好了!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entaku創意總監明円卓希望未來還能繼續在台灣展出,也想推出更多融合台灣本土題材的點子。(圖片提供:明日製作所,攝影:鏡好映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大展登陸台北!2026年1月開展,走進光影交織的沉浸式藝術世界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大展登陸台北!2026年1月開展,走進光影交織的沉浸式藝術世界

今年初在日本京都引發熱潮的蜷川實花(Mika Ninagawa)最新大展《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開展。這不僅是蜷川實花睽違10年再度於台北舉辦的大型個展,更是她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展覽。

被譽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蜷川實花以鮮明奔放的色彩與獨樹一幟的視覺風格聞名國際,她的創作橫跨了攝影、電影、時尚、影像及空間裝置藝術等領域,開創出極具個人特色的「蜷川美學」。被譽為「色彩魔法師」的她,堅持以真實拍攝影像創作,不倚賴電腦CG生成視覺,透過鏡頭捕捉城市與自然景致的光影瞬間。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盛大開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海外首站確定登陸台北,於明年1月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盛大開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解放與執著》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解放與執著》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規模最大的海外展覽將登台

而今年初在京都舉辦的《蜷川實花展 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突破以往平面攝影為主的形式,融合影像作品、立體藝術裝置與EiM革新數位技術,打造出虛實交錯的沉浸式藝術空間。這場展覽以絕美光影與夢幻花景席捲全日本,短短兩個多月吸引超過25萬名觀眾入場,並在日本社群及藝術、時尚圈內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

展區《生命的呼吸》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生命的呼吸》一隅。(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8大展區設計、融入台北在地元素

延續京都展的成功,台北作為全球海外首站,蜷川實花將再度攜手科技藝術團隊EiM(Eternity in a Moment),集結數據科學家、燈光與空間設計師,以「光影藝術」為核心打造全新沉浸體驗。蜷川實花也特別透露,展覽將加入台北在地元素,打造台北站獨有的展覽內容。

展區《生命的殘骸》一隅。(義大利威尼斯博拉尼宮;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生命的殘骸》一隅。(義大利威尼斯博拉尼宮;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本次展覽共規劃8大展區,其中《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觀眾將從絢麗花海步入鏡面與巨型螢幕交織的世界,櫻花、煙火與大海影像流轉,營造無窮深邃的幻境。

《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深淵彼岸的夢》以720度無死角影像空間與繁花盛放場景組成。(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展區《深淵彼岸的夢》繁花綻放於展場中,蜷川實花以斑斕色彩編織出絢麗花海。(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深淵彼岸的夢》繁花綻放於展場中,蜷川實花以斑斕色彩編織出絢麗花海。(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光之細語,色彩之夢》則由 2,000 條水晶串飾構成的閃耀空間,當觀眾踏入展區時,蝴蝶、花朵、愛心、眼睛及水晶在光線折射下閃爍出無數變幻的色彩。

在《光之細語,色彩之夢》,蜷川實花展精心佈置約 2,000 條水晶花串,隨著光影律動,宛如進入珠寶盒般迷離世界。(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光之細語,色彩之夢》,蜷川實花展精心佈置約 2,000 條水晶花串,隨著光影律動,宛如進入珠寶盒般迷離世界。(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門票11/6開賣

另外,《蜷川實花展 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台北站優惠預售票將於11/6中午12點開賣,單人優惠 400 元、雙人優惠 780 元,購票請上udn售票網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票價。(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票價。(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蜷川實花展with EiM:彼岸之光,此岸之影》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東2C、D棟
展期:2026.1.17 - 4.19,除夕休館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