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北美館《感性機器》藝術家創作思維!以藝術作為心靈療癒的探索儀式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01

感性與機器看似對立,卻在疫情時代中共存,透過科技傳遞情感的案例隨時都在發生,人類因應世界的運轉,做出的回應遠比想像複雜的多。北美館《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抽象的命題背後,策展人李雨潔、林瑀希試圖從 8 位藝術家並存感性和機器概念的作品當中,抽絲剝繭地挖掘內心與外在的對話,展現生物的感性與象徵現代社會的機器共處及溝通的方式。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06
李雨潔分享到,主視覺採用中性的黃色,乃因其利於觸發官能反應,進而連結生活中的感性記憶,而那自然中帶有人工感的色調,也呼應展覽主題,象徵人們無可避免地於生物性與機器性中找尋溝通平衡,本次展出的作品也均能與此意象扣合。

▶ 展覽介紹|北美館《感性機器》!打造後疫情時代釋放情感場域

李雨潔表示:「藝術的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幫助大家找尋一種情感釋放的空間,這正是展覽標題中有關後資本主義時代官能以及情感的『自我療癒』的指向,不一定是「共情」,反而是人們在各自所見的風景中,回應他人的故事。」因此展覽可被想像為一個療癒機器的總體,在藝術作品裡看似對立的現象、儀器或者情緒感受中,找到內外在衝突中的平衡。

本次 La Vie 採訪了3組參展藝術家,貼身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與思維,以及在疫情時代下如何以藝術反映世界的變化。以下由展出《床外的藍天》的台灣藝術家陳慧嶠、《太初有道》與《資訊——人類基因之 IXX 染色體段落,上帝發布神聖計畫》等作品的越南藝術家綠橘(Cam Xanh)、《菩提與榕之下》的新加坡藝術家組合朱浩培/李長明帶來Q&A。

La Vie:面對本次展覽主題「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您腦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麼?與您展出的作品如何連結呢?

陳慧嶠:首先讓我雙眼定焦的是「機器」,接著在我腦海浮現的是「時間」。時間或許源於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洞悉與領悟,而現實中可計量的時間是人為概念,於日常生活中已然成為一種慣性或機械式的反應。我們都在時光機的運轉中臆想未來或回溯過往。對我而言時間是永恆的移動之像,亦是心靈知覺、記憶與預期的延展,有如一場遙遠的、私人的夢,於是我本能地提出《床外的藍天》(2018)這件作品參展。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09
陳慧嶠,《床外的藍天》,2018,混合媒材(針線、行軍床、毛巾電繡、臉盆、鋼杯、牙膏、牙刷、肥皂盒),共16件,每件尺寸為 90×200×14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綠橘:這個主題對我來說是一個無可避免的行為與必須面對的課題,尤其身處在這個看似即將崩毀的世界。我覺得自己好像掉進一個黑暗無光又深不見底的隧道中,卻又深知總會有希望。於是,我閉上雙眼潛入內心深處,尋找著光照進來的裂縫,從一道光芒中,再漸漸地發現更多彼此相連的裂縫,就如同世界上數十億人彼此之間也是相互連結著,我們全都是這個「巨大又破碎的機器」的一部分。經歷了這些苦痛,我知道我並不孤單,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能找到那束光,藉由療癒他人的過程,也療癒了自己。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11
綠橘,《資訊—人類基因之IXX染色體段落,上帝發布神聖計畫…》(局部),2020-2021,壓克力板浮雕,60×60×3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李長明:在全球居家遠距的時期看到這個主題,我聯想到「感性」與藝術的關係不能僅依靠螢幕,而需要人們親身且實際的體驗,這和我們本次展出的作品《菩提與榕之下》如何被呈現有關係。我們很重視攝影作品在空間中的狀態,以及觀者如何理解、與作品相遇的情況,進而產生什麼樣的想法,因此更強調這件作品應該要親自互動觀賞,以形塑出個人的情感體驗。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02
朱浩培與李長明《菩提與榕之下》記錄海邊森林中,因為各種原因被放置的神像,這些物件既寄託了無名者的故事,亦反映人們對生命中遭遇的困頓、向信仰尋求協助的共感,藉此建構情感釋放的空間。

La Vie:請與我們分享本次展出的作品中,一個不為人知的小秘密或巧思吧! 

陳慧嶠:《床外的藍天》這件作品首次展出是在空總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展覽,靈感源自我受邀到蘇格蘭駐村三個月的經歷。我的外文能力極差,卻能和策展人Andy Fairgrieve 以比手畫腳或隨意的一個發音理解彼此,有種不可思議的熟識感。回台灣後,我找知名的前世今生諮商師 Bruce Allen 把脈,得知原來前世的我是英國一戰的飛行員,和作為後勤的 Andy 是知己好友。我相信這個說法,是曾經有對原先不認識的兄弟送我一只一戰的飛機螺旋槳,這除了與我夢境中的飛行吻合,也跟我後來得知的前世經驗相連。簡言之,這件作品和前世今生有關,也與空中軍事武力的發展有關。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05
陳慧嶠,《床外的藍天》(局部),2018,混合媒材(針線、行軍床、毛巾電繡、臉盆、鋼杯、牙膏、牙刷、肥皂盒),共16件,每件尺寸為 90×200×140公分。圖像由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綠橘:本次展出的《共鳴 #84》是一件聲音裝置作品,創作時我召集朋友一起聆聽,有位朋友說讓他想起了 NASA 的無人太空探測船「航海家 1 號」。航海家 1 號記錄了地球上的圖像和聲音,如同時光膠囊一般向外星人講述地球的故事,在 1977 年發射至外太空,而那年也正是我出生的一年,至今它仍是距離地球最遠的人造物,儘管它的運轉軌道和速度已經遠離太陽系而無法再回到地球,它仍持續回傳星際介質與太陽風的互動。2021 年 5 月 10 日,科學家宣布航海家 1 號從回傳的訊息中檢測到來自太陽的「嗡嗡聲」。聽說星際介質就像是一場安靜的小雨,我詩意地想像著航海家 1 號在星際旅行時,終於遇見命中註定的星際介質而回報的情況,而《共鳴 #84》這件作品的靈感就來自於這個宇宙的「嗡嗡聲」。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13
綠橘,《共鳴#84》,2020-2021,聲音裝置,01:11:11。圖像由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朱浩培:我們攝影作品中的破碎觀音神像被沖上岸後,每次我們回到同一個地點,神像總是如初,只是位置不停地改變,有時在樹下、樹枝中,有時則在海灘上,不知怎麼地,祂總是能躲過被清潔的命運,彷彿自然地或超自然地找到祂的出路,但其他的神像卻消失了。這種神秘的感覺對我們來說很有意思,代表著包含人為、自然力量、超自然現象都有機會參與這尊神像的移動過程,為這件作品帶來更多耐人尋味之處。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04
朱浩培/李長明,《菩提與榕之下》,2018,混合媒材(過期膠卷及數位輸出、壓克力板、鋁板、文件),尺寸視空間而定。圖像由藝術家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李長明:有一天我們為了作品在尋找樹木神龕時,我不小心被昆蟲螫傷了,兩天後我的手腫得看起來像是炸裂的手套,我趕緊去看醫生,也因此住院了 2 天。醫生認為我只是對於蟲螫過敏,但我卻迷信地認為這是一種暗示,警告我們不該那個地方尋找神龕。

La Vie:在疫情時代下是否有一些反思呢?也是否因此有了全新的創作,或者有機會呈現於未來的作品中嗎?

陳慧嶠:在疫情與死神的逼臨之下,我的感受是藝術在現實中幾乎使不上力,除了自我療癒。在創作上對於未來,我無法想像和預期......。

綠橘:本次展出的作品皆是在疫情時代下誕生或發展而來。而我認為,從現在開始,任何創作都無法擺脫它了,因為疫情徹底改變了涵蓋藝術領域的整個世界,甚至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而我們目前僅在這段自我療癒旅程的開端而已。此時正是時候反問自己:「藝術是否如以往所相信地那般必須存在呢?」我敢肯定的是,儘管世界仍存在著那麼多的不確定性,仍會有光芒、樂音與智慧,就如同我聲音裝置作品《共鳴 #84》所表現的,也一定會有愛。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10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綠橘,展出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李長明:由於新加坡封城,我多了許多待在家的時間,比起部分朋友感受到的焦躁不安,我發現我很享受在家中閱讀、看電影,也養成了晚間散步的習慣,幫助我釐清思緒並獲得新想法。在疫情期間,我經營的小型獨立出版社 Nope Fun 也同步與朋友進行著 LGBTQ 的攝影書出版計畫,亦希望能將我以往的攝影作品出版。

北美館感性機器_專訪08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朱浩培/李長明,《菩提與榕之下》展出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朱浩培:我同樣增加了不少居家生活時間,並讓我開始在空地上從事園藝植栽,一邊種植時,我一邊會思考植物如何能與我接下來的創作結合。我持續進行我原有的長期創作計畫,也在封城期間嘗試以線上的方式實驗藝術,這肯定會影響往後創作與人們互動、對話的形式。

文|Diane Tang

圖片提供|北美館  部分攝影|簡梵軒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米蘭家具展】在設計公寓探索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於2024年米蘭家具展登場的「L'Appartamento」設計公寓,由頂級義大利家居電商平台Artemest策劃,邀請六組著名的室內設計團隊、分別以不同概念出發,在一棟建於20世紀初期的米蘭別墅內打造居家的各種功能空間,展現義大利工藝的美麗與精湛。

Studio Meshary AlNassar|玄關與花房

Meshary AlNassar是一位來自科威特的室內設計師,熱愛設計中的故事和情感,希望「無論誰體驗我的作品,都感覺到這個空間是為他們精心策劃的,讓他們感到受歡迎。」Meshary AlNassar所設計的玄關處,以熱情好客的形象迎接參觀者,音樂、鮮花和照明營造出溫暖的氣氛,為整棟建築定下了基調。

一旁的花房,則從超現實主義中汲取設計靈感,採用淡粉色和淡藍色等柔和色調;這個空間既是參觀者對建築的最後印象,也是與戶外的最初接觸。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由Studio Meshary AlNassar設計的玄關。(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由Studio Meshary AlNassar設計的花房。(圖片來源:Artemest)

Rottet Studio|客廳

Rottet Studio由室內設計師Lauren Rottet創立,作為第一位被美國建築師協會和國際室內設計協會提升為院士的女性,她分享:「我喜歡把設計想像成一首樂譜,一開始先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然後平靜而愉快地進行,逐漸增強到最歡樂的時刻。」

「L'Appartamento」的客廳是一個古典風格的空間,飾有鍍金牆壁和鑲木地板。暖色調木地板、金色的絲綢牆面裝飾、綠色的青瓷,讓整體色彩更為豐富:手工鑄造的玻璃咖啡桌、大理石壁爐檯面、不同材質的沙發和椅子反射出各種色調與質地。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客廳是一個古典風格的空間,飾有鍍金牆壁和鑲木地板。(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手工鑄造的玻璃咖啡桌、大理石壁爐檯面、不同材質的沙發和椅子反射出各種色調與質地。(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由Rottet Studio設計的客廳。(圖片來源:Artemest)

Tamara Feldman Design|臥室

Tamara Feldman出生於墨西哥城,受到當地充滿活力的建築、多元文化與歷史影響。由於母親、祖母都是創意工作者,藝術對於Tamara Feldman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世界;在東京學習與生活的經歷,更對她的作品有著深遠啟發。

在「L'Appartamento」的臥室,設計師不僅體現了自身的墨西哥傳統,也捕捉了地方感。她使用植物、木材和天然石材向大自然致敬,同時選用義大利藝術家精心製造的家具和裝飾品;透過黃色、綠色和金色等色調的軟裝,Tamara Feldman彷彿將窗外的樹葉意象帶進房間中,與赤土牆面相得益彰。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臥室的赤土牆面。(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透過黃色、綠色和金色等色調的軟裝,Tamara Feldman彷彿將窗外的樹葉意象帶進房間中。(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Tamara Feldman所設計的臥室。(圖片來源:Artemest)

VSHD Design|餐廳

VSHD Design相信設計師在改造和重新利用空間的同時,也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L'Appartamento」的餐廳圍繞著餐桌佈置,是一場現代主義與巴洛克美學間的對話。裝飾精美的牆壁和天花板,與時尚、線條簡潔的現代家具並存,邀請參觀者思考兩種風格間的對比與連結。

在設計過程中,VSHD Design選用以功能性和極簡風格著稱的單品,避開太過複雜的設計,使得歷史能與當代無縫融合,展現兩個時代的和諧共處。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餐廳是一場現代主義與巴洛克美學間的對話。(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VSHD Design選用以功能性和極簡風格著稱的單品,展現兩個時代的和諧共處。(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VSHD Design設計的餐廳一隅。(圖片來源:Artemest)

Elicyon|酒吧

位於倫敦的設計工作室Elicyon,期許將嚴謹的建築實踐與對設計和裝飾工藝的熱情結合起來,多年來為客戶打造了許多奢華且高度客製化的室內設計。

由Elicyon團隊打造的「L'Appartamento」酒吧是一種對古典概念的現代詮釋。古老的莊園中,通常會先在餐廳前設置一個「前廳」,裡面設有裝滿冰塊的大理石盆,用以冰鎮香檳。這個概念被設計團隊用於本次的空間中,並以多種材料紋理及柔軟的筆觸,營造整體的感官氛圍。扶手椅和環繞式沙發不僅營造出舒適感,還有助於空間的音響效果;牆壁上懸掛著地毯,在手繪壁紙的襯托下,更為房間增添了層次感。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Elicyon以多種材料紋理及柔軟的筆觸,營造整體的感官氛圍。(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牆壁上懸掛著地毯,在手繪壁紙的襯托下,更為房間增添了層次感。(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Elicyon團隊設計的酒吧。(圖片來源:Artemest)

GACHOT|花園

GACHOT是一家位於紐約的設計工作室,擅長融合永恆工藝與現代技術,創造出簡單、優雅、充滿細節的美感空間。

GACHOT本次負責「L'Appartamento」的花園設計,以「創造一個戶外的客廳」為概念,將舒適的室內與室外美學無縫融合。庭院中規劃了多個休息區、餐桌與吧檯,一旁鬱鬱蔥蔥的綠植和花卉,為華麗的氛圍增添了另一種風采。整個空間以柔和的棕色系、深綠色為主,酒紅色為輔,打造豐富迷人的色調,並成為室內區域的延伸。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花園設計以「創造一個戶外的客廳」為概念,將舒適的室內與室外美學無縫融合。(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一旁鬱鬱蔥蔥的綠植和花卉,為華麗的氛圍增添了另一種風采。(圖片來源:Artemest)
【2024米蘭家具展】探尋設計公寓裡的義大利頂級工藝!「L'Appartamento」巴洛克建築與現代主義的完美融合
整個空間以柔和的棕色系、深綠色為主,酒紅色為輔。(圖片來源:Artemes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藝術銀行邁向下一個10年,締造比合作更深刻的「夥伴關係」 多元而永續的藝術生活

由文化部推動,始於2013年,現由臺灣美術基金會擔任執行的「藝術銀行」計畫,此10年間購藏逾3,000件臺灣當代藝術作品、扶植超過1,000位藝術家,並不斷拓展租賃模式與各單位合作的可能性,為大眾創造在日常生活即能欣賞、接觸藝術的環境,是臺灣值得驕傲的重要文化活資產!談起這一路走來,藝術銀行與外部單位之間深刻的夥伴關係,執行長林平說道:「藝術銀行是由國家提供資源、中立而專業的組織,因此對於自身的定位必需非常清晰——藝術銀行在面對藝術家、社會大眾與藝術產業三大區塊時,各有不同的任務與藍圖。如同LOGO上的三條流動曲線,藝術銀行像是海浪般,讓藝術作品以更自由多變的型態進入到各式空間,藝術作品就是一種未來貨幣,我們的目標讓其能永續發展、成為一種循環經濟。」

右手扶持臺灣潛力藝術家 左手連結社會大眾與藝術創作

面對年輕潛力藝術家,藝術銀行不僅是以購藏協助其創作發展,在租賃模式之外,更進一步推廣藝術家增加其大眾認知度,執行長解釋:「在提供租賃服務時,我們時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作品適租性』,藝術家的創作內涵往往並不是只有正向的情感,很多源自於生命黑暗面、議題較深沈的創作也很精彩,如何將這些作品推廣出去,甚至吸引新的收藏家收購也十分重要。」藝術銀行透過多元化的主題策展與大眾接觸,像是經紀人為藝術家打亮知名度、拓展多元市場;現階段官網成立「藝術家專區」,即為見微知著的舉措。

藝術銀行
藝術銀行 2024 櫥窗新展《藏木於林》概念示意圖

面對社會大眾,藝術銀行除了服務主要租賃客戶、開發培養潛力收藏家,更需要不斷地創造新的連結,讓藝術能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像是日前啟動的『社宅藝享』計畫,它像是另一個庫房以收藏青年藝術家成熟期的作品為主,為國家累積未來的文化資產,同時將藝術創意帶入全國各地社會住宅空間中,讓藝術的公共性以非固定的、而是成為流動性的循環經濟,實踐藝術社會化。」今年更計畫出版藝術維護手札《藝術醒世要言》,以輕鬆詼諧的方式介紹藝術品正確的親近與保存維護基本觀念,「我們想做一本像是宗教隨處可見的結緣善書,能流傳、易讀好懂,選擇與黃海欣藝術家合作,正是因為其插畫自帶幽默感、不用文本即可理解。」

藝術銀行
藝術維護手札《藝術醒世要言》(示意圖)

大型主題策展連發

藝術銀行今年就有數個精彩的主題展覽,將於臺中、臺東池上、屏東接連展出。第一個登場的是藝術銀行櫥窗10周年壓軸展,與台中李方艾美酒店合作,邀請5位生活提案家,融合總部所在地舊城區特有的生活歷史推出具有在地特色的臺中伴手禮。執行長也悄悄透露未來一年此櫥窗計畫也成為藝術家展示個人收藏的窗口,讓這個櫥窗成為了解藝術家背後能量與展現人性收藏慾念的窗口。

藝術銀行
藝術銀行 10 周年展覽計畫第 5 檔-藝術銀行櫥窗 x 李方艾美酒店
藝術銀行
李政勳作品〈250 Rectangles〉於酒店內一樓藝術廊道展出

緊接著於臺東池上穀倉藝術館3月30日開展的《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是藝術銀行首次跨越中央山脈,並跨界邀請音樂藝術家王榆鈞擔任策展人合作,為展覽選件及音樂創作,以聲音為嚮導,帶領觀眾體驗不一樣的展覽形式。下半年藝術銀行將帶著藝術珍藏走入地方,與屏東文化處合作,執行長介紹道:「倘若我們以過去17~19世紀的藝術展覽分類法如靜物、肖像等方式展出當代藝術的作品,會是什麼樣子呢?」此概念將於屏東美術館上演一場老派與新藝兩種概念對話的特展,呈現「展示」的歷史樣貌與當代藝術對此一傳統型態的溢出與時代訊息的傳遞。

藝術銀行
《如果你 先我一步 聽見》展覽主視覺
藝術銀行
臺東池上穀倉藝術館《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特展,照片由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藝術銀行
臺東池上穀倉藝術館《如果你先我一步聽見》特展

多元拓展,全新官網專區展示藝術家魅力

藝術銀行總是試著打破框架朝向更靈活永續、多元發展,與藝術產業之間的友善聯盟合作,像是藝博會的「MIT專區」計畫、推廣藝術作品數位圖像授權,都是讓藝術家、臺灣當代藝術作品能更普及、觸及更多媒介的方式。今年藝術銀行官網也將進行全面更新改版,好看也要好用,執行長說明:「我們要讓藝術家來到第一線,為其打造個人品牌,他們就像是在人群中,那些看起來很特別的人,官網中的『藝術家專區』以藝術家名字為搜尋分類,讓大眾能全方位解讀藝術家的人格魅力。」還有預計成立的「專業者群像」及「藝術地圖」頁面的規劃,「藝術銀行現階段即擁有3位修護師,在臺灣美術館機制都是非常少見的。如果這些幕後的專業角色不存在,藝術作品就無法妥適擁有或出現在公共領域中,希望藉由『專業者群像』讓這些專業能被更多人了解;『藝術地圖』則可以清楚看到全臺與我們合作展出的一百多個單位機構與其展出的作品樣態。」

藝術銀行化身「全臺最大藝術寶庫」,與夥伴們締造緊密的藝術網絡,帶著藝術作品深入淺出於人們生活的各種場景中,日常隨處都可以是展場,展示著藝術對生活的回應與創意的想像。

文 | 黃阡卉  圖片提供 | 藝術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