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步登公寓再發現!建築師林君安的街廓尋寶

台北步登公寓再發現!建築師林君安的街廓尋寶

喜歡建築的人都知道,每一塊磚瓦與樑柱的背後可能都是一個大時代的縮影,如果觀察入微、追根究柢,還會有偵破謎團的樂趣。熱衷研究台北步登公寓的建築師林君安就是如此,對她來說,這些公寓是文化的空間、記憶的場所,也是反思理想住宅與城市的珍貴現場。

相較常見的直式窗面,此公寓特別採橫式設計。柱子跟樑帶是洗石子,其他地方則貼象牙色馬賽克磚。
相較常見的直式窗面,此公寓特別採橫式設計。柱子跟樑帶是洗石子,其他地方則貼象牙色馬賽克磚。

採訪時,林君安在永康街的巷弄裡穿梭,原本只要介紹一棟步登公寓的馬賽克磚,卻同時發現建築立面多處被改造的痕跡,只見她專注、飛快地指點牆上細節,中間還穿插幾句對當年設計樣式的驚嘆,短短幾分鐘內,就已拆解這座公寓的設計身世。

台北人的生活記憶

多數人對步登公寓的印象,是無電梯公寓或是老舊住宅,「是很頑強的建築類型,連都更都撼動不了它。」林君安說,「但我覺得用老舊去形容它,比較負面,這是不對的,因為它是在特定年代裡產出的常民建築。」在1960年代的台北,有戰爭、城鄉間的移民,當人口數量快速增長,都市土地就需要充分被利用,這時普遍有4∼5層樓高的步登公寓大量應運而生,在結合小街小弄形成的街廓後,成為台北尋常卻又獨特的風景,這些住宅至今容納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多代人的生活軌跡,又能看得出時代的美感、設計人的創造力,「現在走在這些社區中,我還會想到小時候每年暑假北上到台北親戚家玩的景象,它就是回憶中特別的空間場景。」林君安說。

步登公寓至今仍佔據台北住宅數量的一半以上。
步登公寓至今仍佔據台北住宅數量的一半以上。

見證現代化的住宅樣式

如此平凡、形式普通的步登公寓,到底有什麼好看?就連林君安當初要將它當作建築史論文題目時,也有人表示內容會做不出來,「他們說的也沒錯,要說設計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但我覺得對學建築的人來講,會注意窗框如何延伸、雨遮上如何用兩色的磁磚做出顏色變化,這就是設計的巧思。」林君安強調,「而且現在來看這些步登公寓,可以證明大部分建築在過了60年後仍然無愧於當時建築師的專業,我們都要心存感謝。」

步登公寓是台北地區再尋常不過的住宅形式。
步登公寓是台北地區再尋常不過的住宅形式。

現在來看這批不太特別的步登公寓,在當時的台北象徵了城市、空間設計上的大躍進,「例如屋頂的使用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大變革。」過去大稻埕店屋的斜屋頂設計是為了避免水氣積聚,後來公寓開始設計為平屋頂,也呼應了建築大師柯比意認為平屋頂可以形成嶄新的空間場所、作為現代城市的空中花園。即使過去因為竊盜猖獗,宵小喜歡從連排公寓頂樓進入民宅,曾經造成早期住戶對屋頂空間反感,「但這都是建築在現代化中人們試著接受的過程。」林君安說。

水泥鏤空花磚除了用於梯間、也用於女兒牆上,是帶有濃厚裝飾性和文化語彙的建築立面元素。
水泥鏤空花磚除了用於梯間、也用於女兒牆上,是帶有濃厚裝飾性和文化語彙的建築立面元素。

屬於城市的特別氣氛

如今不少人對於台北市容多有批判,尤其具有年分的步登公寓更是眾矢之的,但林君安也沒有否定這樣的看法,除了鐵窗、冷氣機、招牌和電線等物件讓原本素樸的公寓變得雜亂,「後來重新貼上的磁磚,讓許多早期公寓外牆,少了一點沉靜內斂的美感。」但是林君安認為,只要大家願意細細觀察,這些前輩留給我們的空間,其實沒有那麼糟糕,「它反而可以是很優美、大氣的。」例如窗戶內凹或外凸十幾公分的比例拿捏,「有的時候會優雅地令人屏氣凝神。」又像馬賽克磚多樣的拼貼巧思、窯燒磚面呈現的台灣傳統色,「只要你讀懂它,學會品味它的獨特美感,就會開始享受了。現在我也發現,有不少同好著迷於這些建築。」林君安說。

除了馬賽克磚,台北步登公寓也常見小口釉磚、鏤空花磚作為裝飾。
除了馬賽克磚,台北步登公寓也常見小口釉磚、鏤空花磚作為裝飾。

步登公寓是台北地區再尋常不過的住宅形式,也許有人說是城市落了一段沒有進步的體現,但這也正是它值得玩味之處,林君安以巴黎公寓為例,懂得維護建築和在街廓上的完整性,新舊交融的街廓一樣也有美麗的可能,「不是說要把它當古蹟保存,而是要去學習其中的文化傳承。」雖然步登公寓看似平凡,但它曾收納眾人的生活,更是認識城市史、空間史的重要存在,若仔細觀察它,或許你也能從中發現屬於住宅的、街廓的、城市的細微故事。

永康街步登公寓設計

永康街區原有大量日本住宅,經過戰後財產轉移與國有財產私有化的過程後,是較早被改建為公寓的一區。不同於最早期興建的「南京東路五段市民住宅」、「聯合新村」、「聯合二村」等外觀為水泥粉光材質的公寓群,或是位在城市邊緣如虎林街和忠孝東路五段、由建商整批新建的公寓群,永康街的公寓主要為獨立改建,因此從信義路到師大路間的公寓,每一棟的建築立面設計有很多變化,是材料運用多元的一區。

01  雨遮

過去設計在窗戶上的雨遮,造型俐落優雅,常見鋪設洗石子或馬賽克磚等材料。這種設計不只能防止雨水直接流進窗戶內,隨著陽光角度變換,還能巧妙提供遮陽功能。圖中雨遮外圈鋪上洗石子,裡面刷上白漆。為了防止水流積聚在雨遮下方,設計者還在下圍設計了滴水條,引導水流向下滑落,是專業用心的作法。

台北步登公寓_06

02  水泥鏤空花磚

此材料除了用於梯間、也用於女兒牆上,是帶有濃厚裝飾性和文化語彙的建築立面元素。相較於玻璃帷幕,用於公寓梯間時,因為造價便宜,而且在亞熱帶國家能提供通風遮陽、防盜的半戶外功能,同時能保有光線和視野,因此是公寓常見元素。

台北步登公寓_07

03  馬賽克磚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期因為經濟提升,公寓外牆開始鋪設馬賽克磚。而這些磚有時也以切割方式拼出建案、建商名稱,如同台灣文化中以手書命名建物的傳統,也呼應當時建築商品化的趨勢。圖中白、綠色磚經過噴釉、窯燒,表面形成不規則花紋,白色磚更以梯形拼貼,為公寓立面帶來豐富視覺效果。

台北步登公寓_08

04  磚面釉色

為了突顯公寓立面的顏色變化,窯變磚成為當時興盛的磚面樣式。當時位於北投的王冠窯業,因為長年研發釉色以提供大量建築需求,是當時引領北投窯業發展的大型磁磚生產公司,而後磁磚生產重心移至鶯歌。

台北步登公寓_09

05  梯間條帶

步登公寓的梯間立面,常以垂直條帶勾勒樓梯間的窗面。有些條帶為上漆混凝土材質,有些則鋪設馬賽克磚,並且與水平條帶形成兩色變化。圖中的梯間立面設計為米色馬賽克磚裝飾垂直條帶、藍綠色釉磚強調牆面。窗戶為均等的水平上下分割,在台北大安區仍常見到此種造型,而極細的鋁材質窗框,讓窗型更為優雅,現在已是少見的款式。

台北步登公寓_10

林君安

林君安說她的主要工作是在建築師事務所裡,曾偏移了軌道寫了台北步登公寓的建築生產史。說起來,每個人喜歡的建築物也許隱含了生命情調的追求。若把老公寓比為人設,她認為有些是潛心維持樸素明朗的生活氣息、無視金權與世俗價值、堅忍求生的小人物;有的是歷經風霜、優雅自持、風韻猶存的角色;有的,或許是沒能照顧自己,卻又賴著不走的過氣人物。

文|陳岱華  攝影|林科呈

想知道建築如何述說一個城市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1/10月號《建築裡的城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把竹構帶入生活場景,《2024島嶼構竹》開展!融入AR、蒸汽彎曲等創新技法的7件設計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邁入第三屆的《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首度離開嘉義,來到新竹、雲林兩地展出。這場以竹材為主角的建築實驗,繼探討「構造型態」與「接頭設計」之後,今(2024)年集結7組建築、空間設計實務經驗豐富的參展者,發展「更貼近大眾生活的竹構築」,並特別選在校園及文化場域展示創作。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台灣既陌生又熟悉的舊識

數百年前,竹子曾是台灣的建築材料,後來因為現代工業的引入而匿跡,也導致竹構法的斷層。自2021年啟動的《島嶼構竹》(前兩屆名《構竹林鐵》)就像是一座橋樑,讓台灣人與這位「舊識」再次相遇。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島嶼構竹》引導設計師、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學習與實驗,透過設計、實作、公開展示等一連串的過程,探討竹材從設計到施作的各個環節該如何與當代生活對接,並融入新的設計觀念、技術工法,試圖在混凝土、鋼構當道的現在,揭開一場由竹帶領的建築起義,目標是讓竹構長久地融入日常生活情景。

「以竹材在本地的產業潛力與文化特質,及其優異的固碳能力,不僅能對全球淨零碳排議題創造巨大貢獻,也能很好地詮釋人與環境間互利共融的關係。」——《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 葉育鑫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我們曾撰文分享為何台灣適合發展竹構與竹建築,看更多請點此

《2024島嶼構築》7件竹構解析,橫跨材料處理、曲率⋯⋯的構築試驗

本屆《島嶼構竹》7組參展者中,以林柏陽、萩生田秀之、郭恩愷、曾令理為首的組,都是首度嘗試竹構,他們在近一年的設計實驗與摸索中,從設計方法、材料處理、尺度、曲率、施作方式到施作工具等向度,各有側重的挑戰點。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林柏陽《浮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木構技法融入竹構築|《橋繭》

參展者・郭恩愷 建築設計師

專研木構的郭恩愷,這回首次挑戰竹構,同樣從自然找靈感,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枝葉而創作出《橋繭》,親力將竹螺旋環繞成拱,共構於落羽松環湖步道的小橋上;夜間照明後,竹構如蟲體呼吸緩緩閃爍,彷彿生物般的脈動氣息。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郭恩愷這次也實現了工法上的突破,除了將自身致力的「蒸汽彎曲樹」工法首度應用於竹構上,更是將全長圓管徑桂竹以「蒸汽彎曲竹」詮釋在建築尺度上的先驅實踐者;且竹材不用鐵釘、螺絲貫穿,而是活用可調節鬆緊的綑綁器取代,讓竹材日後得以回歸大地。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郭恩愷《橋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AR實現竹構跨國共作|《竹旋幻居》

參展者・高仕棠 Kristof Crolla 建築師

數位科技與永續建築結合的可能,在《竹旋幻居》 的創作過程中體現。比利時建築師高仕棠(Kristof Crolla)運用AR擴增實境技術,挑戰做出由複雜幾何的動態雙曲拋物面所構成的空間,一座雅緻的湖畔竹亭於焉而生。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高仕棠 Kristof Crolla《竹旋幻居》。(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AR不只被帶入設計,也被應用在建造過程。《竹旋幻居》 由竹構發展成熟的峇里島工匠預製,透過AR讓台灣承包商重新組裝,這場跨國合作展現了世界上極少數竹構技術高度專業化的地區,有機會將高級工藝輸出海外的可能。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高仕棠 Kristof Crolla《竹旋幻居》。(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用序列梳理竹的野性|《蜷蜷亭》

參展者・曾令理 建築設計師

在一片強調自然感的創作中,曾令理反其道而行,挑戰將野性的竹材建構出數位設計中的序列感,同時兼具精準、平滑性,展現竹材的編輯可能與可信賴特質。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曾令理《蜷蜷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曾令理《蜷蜷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建構過程歷經了7組的主次結構放樣,除了得在竹材的厚度韌性、扭矩力、型態間取得平衡;主次結構的接合、燈條的設置,以及對應到的織網系統,也做了多次整合,最終才打造出這座以連續曲面創造蜷曲型態的半室內涼亭。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蜷蜷亭》的接合細節與織網系統。(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力平衡成就的動態美感|《浮林》

參展者・林柏陽 建築師

《浮林》位在一片羅列有序的松木林中,團隊靜坐在此發想設計時,發現無論是松木或竹子被風吹過時都會輕微晃動,於是決定藉由懸浮的拉張結構,憑藉單純的拉力與張力,創作出《浮林》這般動態、懸浮而非靜止、僵硬的竹構,當中蘊含力平衡的美。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林柏陽《浮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浮林》結頭與結構細節。(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以拱為題,挑戰曲率極限|《竹穹林》

參展者・萩生田秀之 結構技師 &  陳冠帆 結構技師

藉由《竹穹林》,兩位結構技師希望以竹材為主角,向剛起步探索結構的學生們,展現不同結構的可能性。他們在《竹穹林》挑戰了240190兩種曲率的拱形(因為曲率過大,烤竹時多次以斷裂收場);並以竹拱圈布置成放射狀的星形平面,建構了中央的焦點及曖昧的迴廊空間。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萩生田秀之 & 陳冠帆《竹穹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之所以選擇「拱」,背後有兩個原因:它是最純粹的結構系統,也是最能體現竹子柔韌性的幾何形式。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萩生田秀之 & 陳冠帆《竹穹林》。(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延續時代記憶的綠意竹亭|《邊竹》

參展者・自然心地工作室 莊逸堯 劉嫈琦

竹構坐落的松樹林,過去是糖廠生產與生活交會的邊界,團隊於是延續時代記憶,運用竹、土、石等自然材質,打造一處心靈憩所,邀請人們落座竹穹頂籠罩下的土椅子,透過光線的明暗、視野的遠近、空間的高地等變化,感受周圍自然綠意,回歸內在寧靜。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自然心地工作室《邊竹》。(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這座竹亭以錯落的竹柱圍繞出門戶的意象,內部用竹拱交織成穹頂;接著竹柱、竹拱相接成環形樑,並採用split bundle結合細剖竹片包覆的方式,達成三維扭曲旋轉時易於接合的狀態,以此形塑出不同曲率的屋頂輪廓。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邊竹》內部結構。(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邊竹》結構與接頭細節。(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 善用烤竹彎曲特性,塑出飛翔意象|《羽翼之亭》

參展者・游智傑 建築設計師

過去游智傑曾做過微小尺度的竹構嘗試,這次不僅透過《羽翼之亭》挑戰較大的創作尺度,設計上更著重思考如何以竹的彎曲特性,表達彷彿「飛翔」的輕盈與動態感。這份靈感源自糖廠的早晨聲景——車流聲中揉著鳥兒們的啁啾聲,他們在樹群間飛翔、嬉戲或覓食,為工業現場注入生機。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游智傑從材料特質出發,充分利用竹火烤後會彎曲、易於定型的特性,再以鉸接接合一系列彎曲的竹架,構成三角拱結構;同時巧妙讓屋簷邊界的弧線,與竹亭周圍的樹木姿態,一同形成像是飛翔路徑的天際線。屋面特別搭配透光材質,讓竹亭看上去更加輕盈,迎接人們來此休息、聚會、融入環境。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游智傑《羽翼之亭》。(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構的未來

2021年創辦至今,《島嶼構竹》無論在觀念上、結構上、工法上都激發了許多新創試驗,為竹構法帶來積累,對台灣建築、竹產業都有正面影響。當竹構造漸漸成為建築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竹材的可信任性能透過設計及技術創新而達成,竹材的應用想像將被拓寬,連帶提升業界與消費者的使用需求,可以想見未來的漣漪效應將擴大到竹林疏伐、竹農發展、竹林生態遊憩體驗等面向。

《2024島嶼構竹》7件竹構設計
自然心地工作室《邊竹》。(圖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竹構實體展】

・新竹展區|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新竹市東區大學路1001號)

展期不限,免費入場

・雲林展區|斗六糖廠(雲林縣斗六市崙峯里糖廠55號)

展期 2024.04.19-04.28,免費入場

 

【創作概念展】

展場|新竹將軍村(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展期|2024.04.11-04.28,免費入場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北信義「富邦美術館」5月開幕!建築詩人Renzo Piano在台首件設計作品,打造亞洲藝術新地標

台北信義「富邦美術館」5月開幕!建築詩人Renzo Piano在台首件設計作品,打造亞洲藝術新地標

歷時近10年籌備,位於台北市信義區A25園區、總坪數達3,000坪的富邦美術館將於今(2024)年5月4日開幕。富邦美術館由享譽國際的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及其工作室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RPBW) ,與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廠共同設計監造,這是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也讓富邦美術館未開幕就備受各界期待。

Renzo Piano在台首件設計作品

被譽為建築詩人的皮亞諾,擅長利用自然採光設計為藝術體驗創造氛圍,為空間注入自然元素,同時關注與環境的和諧共存性,其代表作包括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瑞士黎恩貝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紐約時報大廈(The New York Times Building)、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等。

富邦美術館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富邦美術館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RPBW在台灣的首件設計作品。(攝影:Lucas K. Doolan)
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表示,邀約國際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的過程並非易事,最終令皮亞諾決定參與的原因,是富邦集團在台北市中心精華地段打造美術館回饋社會的初心。(攝影:雲室攝影工作室 麥翔雲)
富邦美術館館長翁美慧表示,邀約國際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的過程並非易事,最終令皮亞諾決定參與的原因,是富邦集團在台北市中心精華地段打造美術館回饋社會的初心。(攝影:雲室攝影工作室 麥翔雲)

樓高五層、挑高開放空間

富邦美術館樓高五層,無間隔的挑高開放空間,使藝術品在其中擴延,與空間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一樓「水景展廳」採玻璃帷幕設計,使其具備穿透與輕盈,將室內空間延伸至室外,人們路過便能欣賞藝術品。

美術館一樓「水景展廳」挑高六米、無立柱阻隔,三面玻璃帷幕設計使其具備穿透與輕盈,與戶外的自然植層和淺水池面相互映射流動,展現視覺連接與開闊的展場空間。(攝影:Lucas K. Doolan)
美術館一樓「水景展廳」挑高六米、無立柱阻隔,三面玻璃帷幕設計使其具備穿透與輕盈,與戶外的自然植層和淺水池面相互映射流動,展現視覺連接與開闊的展場空間。(攝影:Lucas K. Doolan)

貫穿富邦美術館建築的「光」

光,是貫穿富邦美術館建築的重要主題。三樓「日光展廳」和「星光展廳」採天窗設計,將陽光折射至室內,藉由過濾紫外線與全遮光等不同捲簾,使藝術品在調節過的自然光下完美展現,帶領觀者進入創造共感的現場,感受自然光所營造的光譜與色彩樣態。

美術館三樓「日光展廳」和「星光展廳」採天窗設計,將陽光折射至室內,藉由過濾紫外線與全遮光等不同捲簾,使藝術品在調節過的自然光下完美展現。(攝影:Lucas K. Doolan)
美術館三樓「日光展廳」和「星光展廳」採天窗設計,將陽光折射至室內,藉由過濾紫外線與全遮光等不同捲簾,使藝術品在調節過的自然光下完美展現。(攝影:Lucas K. Doolan)

深耕教育、培養下一代創造力是富邦美術館要務之一。美術館一樓設置「園景工坊」提供舉辦小型講座、兒童工作坊或多媒體展覽的空間;美術館商店「大光創所」以策展為主軸規劃商品,包括特展商品、富邦典藏展商品、美術館logo商品、書籍,展現創意能量,讓人們購買美術館商品如同進行一場私人策展。

美術館外部優雅的建築結構與光、水、綠樹和植物交織襯映,帶給市民全新的體驗與想像。(攝影:Lucas K. Doolan)
美術館外部優雅的建築結構與光、水、綠樹和植物交織襯映,帶給市民全新的體驗與想像。(攝影:Lucas K. Doolan)

鮮明紅色成亮點

在輕盈優雅的富邦美術館白色建築上方,鮮明紅色吊臂是富邦美術館外觀亮點,不僅作為洗窗機使用,也可配合室外展出懸吊大型藝術裝置,展現創新動能。而美術館建築前方留設大面積開放廣場及公共藝術設置,打破室內與室外界線,讓整座城市成為藝術的畫布。

美術館大廳電梯選擇獨具特色的鮮明紅色,與美術館建築上方的紅色吊臂相互呼應。(攝影:Lucas K. Doolan)
美術館大廳電梯選擇獨具特色的鮮明紅色,與美術館建築上方的紅色吊臂相互呼應。(攝影:Lucas K. Doolan)

將大片綠意還予城市

A25園區設計以「城市森林」為中心概念,呼應富邦集團永續發展的目標,將大片綠意還予城市,打造人與自然平衡的都會生活空間。園區中建物周圍環繞豐富的植栽與饒富變化的景觀步道及行人休憩座椅,將行人從車水馬龍的商業空間轉換到沉靜舒適的都市綠洲,透過建築與光、水、綠樹和植物交織襯映,帶給市民全新體驗與想像。

RPBW致力將城市生活與美術館空間結合,人們可在富邦美術館戶外享受夜晚、散步、與孩子和家人同聚,讓美術館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攝影:Lucas K. Doolan)
RPBW致力將城市生活與美術館空間結合,人們可在富邦美術館戶外享受夜晚、散步、與孩子和家人同聚,讓美術館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攝影:Lucas K. Doolan)
進入富邦美術館,感受挑高輕盈的空間,與藝術帶給人心的鼓舞和堅實力量,歡迎每位訪客的到來。(攝影:Lucas K. Doolan)
進入富邦美術館,感受挑高輕盈的空間,與藝術帶給人心的鼓舞和堅實力量,歡迎每位訪客的到來。(攝影:Lucas K. Doolan)

富邦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資料提供|富邦美術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