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步登公寓再發現!建築師林君安的街廓尋寶

台北步登公寓再發現!建築師林君安的街廓尋寶

喜歡建築的人都知道,每一塊磚瓦與樑柱的背後可能都是一個大時代的縮影,如果觀察入微、追根究柢,還會有偵破謎團的樂趣。熱衷研究台北步登公寓的建築師林君安就是如此,對她來說,這些公寓是文化的空間、記憶的場所,也是反思理想住宅與城市的珍貴現場。

相較常見的直式窗面,此公寓特別採橫式設計。柱子跟樑帶是洗石子,其他地方則貼象牙色馬賽克磚。
相較常見的直式窗面,此公寓特別採橫式設計。柱子跟樑帶是洗石子,其他地方則貼象牙色馬賽克磚。

採訪時,林君安在永康街的巷弄裡穿梭,原本只要介紹一棟步登公寓的馬賽克磚,卻同時發現建築立面多處被改造的痕跡,只見她專注、飛快地指點牆上細節,中間還穿插幾句對當年設計樣式的驚嘆,短短幾分鐘內,就已拆解這座公寓的設計身世。

台北人的生活記憶

多數人對步登公寓的印象,是無電梯公寓或是老舊住宅,「是很頑強的建築類型,連都更都撼動不了它。」林君安說,「但我覺得用老舊去形容它,比較負面,這是不對的,因為它是在特定年代裡產出的常民建築。」在1960年代的台北,有戰爭、城鄉間的移民,當人口數量快速增長,都市土地就需要充分被利用,這時普遍有4∼5層樓高的步登公寓大量應運而生,在結合小街小弄形成的街廓後,成為台北尋常卻又獨特的風景,這些住宅至今容納了城市發展的歷史、多代人的生活軌跡,又能看得出時代的美感、設計人的創造力,「現在走在這些社區中,我還會想到小時候每年暑假北上到台北親戚家玩的景象,它就是回憶中特別的空間場景。」林君安說。

步登公寓至今仍佔據台北住宅數量的一半以上。
步登公寓至今仍佔據台北住宅數量的一半以上。

見證現代化的住宅樣式

如此平凡、形式普通的步登公寓,到底有什麼好看?就連林君安當初要將它當作建築史論文題目時,也有人表示內容會做不出來,「他們說的也沒錯,要說設計是沒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但我覺得對學建築的人來講,會注意窗框如何延伸、雨遮上如何用兩色的磁磚做出顏色變化,這就是設計的巧思。」林君安強調,「而且現在來看這些步登公寓,可以證明大部分建築在過了60年後仍然無愧於當時建築師的專業,我們都要心存感謝。」

步登公寓是台北地區再尋常不過的住宅形式。
步登公寓是台北地區再尋常不過的住宅形式。

現在來看這批不太特別的步登公寓,在當時的台北象徵了城市、空間設計上的大躍進,「例如屋頂的使用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大變革。」過去大稻埕店屋的斜屋頂設計是為了避免水氣積聚,後來公寓開始設計為平屋頂,也呼應了建築大師柯比意認為平屋頂可以形成嶄新的空間場所、作為現代城市的空中花園。即使過去因為竊盜猖獗,宵小喜歡從連排公寓頂樓進入民宅,曾經造成早期住戶對屋頂空間反感,「但這都是建築在現代化中人們試著接受的過程。」林君安說。

水泥鏤空花磚除了用於梯間、也用於女兒牆上,是帶有濃厚裝飾性和文化語彙的建築立面元素。
水泥鏤空花磚除了用於梯間、也用於女兒牆上,是帶有濃厚裝飾性和文化語彙的建築立面元素。

屬於城市的特別氣氛

如今不少人對於台北市容多有批判,尤其具有年分的步登公寓更是眾矢之的,但林君安也沒有否定這樣的看法,除了鐵窗、冷氣機、招牌和電線等物件讓原本素樸的公寓變得雜亂,「後來重新貼上的磁磚,讓許多早期公寓外牆,少了一點沉靜內斂的美感。」但是林君安認為,只要大家願意細細觀察,這些前輩留給我們的空間,其實沒有那麼糟糕,「它反而可以是很優美、大氣的。」例如窗戶內凹或外凸十幾公分的比例拿捏,「有的時候會優雅地令人屏氣凝神。」又像馬賽克磚多樣的拼貼巧思、窯燒磚面呈現的台灣傳統色,「只要你讀懂它,學會品味它的獨特美感,就會開始享受了。現在我也發現,有不少同好著迷於這些建築。」林君安說。

除了馬賽克磚,台北步登公寓也常見小口釉磚、鏤空花磚作為裝飾。
除了馬賽克磚,台北步登公寓也常見小口釉磚、鏤空花磚作為裝飾。

步登公寓是台北地區再尋常不過的住宅形式,也許有人說是城市落了一段沒有進步的體現,但這也正是它值得玩味之處,林君安以巴黎公寓為例,懂得維護建築和在街廓上的完整性,新舊交融的街廓一樣也有美麗的可能,「不是說要把它當古蹟保存,而是要去學習其中的文化傳承。」雖然步登公寓看似平凡,但它曾收納眾人的生活,更是認識城市史、空間史的重要存在,若仔細觀察它,或許你也能從中發現屬於住宅的、街廓的、城市的細微故事。

永康街步登公寓設計

永康街區原有大量日本住宅,經過戰後財產轉移與國有財產私有化的過程後,是較早被改建為公寓的一區。不同於最早期興建的「南京東路五段市民住宅」、「聯合新村」、「聯合二村」等外觀為水泥粉光材質的公寓群,或是位在城市邊緣如虎林街和忠孝東路五段、由建商整批新建的公寓群,永康街的公寓主要為獨立改建,因此從信義路到師大路間的公寓,每一棟的建築立面設計有很多變化,是材料運用多元的一區。

01  雨遮

過去設計在窗戶上的雨遮,造型俐落優雅,常見鋪設洗石子或馬賽克磚等材料。這種設計不只能防止雨水直接流進窗戶內,隨著陽光角度變換,還能巧妙提供遮陽功能。圖中雨遮外圈鋪上洗石子,裡面刷上白漆。為了防止水流積聚在雨遮下方,設計者還在下圍設計了滴水條,引導水流向下滑落,是專業用心的作法。

台北步登公寓_06

02  水泥鏤空花磚

此材料除了用於梯間、也用於女兒牆上,是帶有濃厚裝飾性和文化語彙的建築立面元素。相較於玻璃帷幕,用於公寓梯間時,因為造價便宜,而且在亞熱帶國家能提供通風遮陽、防盜的半戶外功能,同時能保有光線和視野,因此是公寓常見元素。

台北步登公寓_07

03  馬賽克磚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期因為經濟提升,公寓外牆開始鋪設馬賽克磚。而這些磚有時也以切割方式拼出建案、建商名稱,如同台灣文化中以手書命名建物的傳統,也呼應當時建築商品化的趨勢。圖中白、綠色磚經過噴釉、窯燒,表面形成不規則花紋,白色磚更以梯形拼貼,為公寓立面帶來豐富視覺效果。

台北步登公寓_08

04  磚面釉色

為了突顯公寓立面的顏色變化,窯變磚成為當時興盛的磚面樣式。當時位於北投的王冠窯業,因為長年研發釉色以提供大量建築需求,是當時引領北投窯業發展的大型磁磚生產公司,而後磁磚生產重心移至鶯歌。

台北步登公寓_09

05  梯間條帶

步登公寓的梯間立面,常以垂直條帶勾勒樓梯間的窗面。有些條帶為上漆混凝土材質,有些則鋪設馬賽克磚,並且與水平條帶形成兩色變化。圖中的梯間立面設計為米色馬賽克磚裝飾垂直條帶、藍綠色釉磚強調牆面。窗戶為均等的水平上下分割,在台北大安區仍常見到此種造型,而極細的鋁材質窗框,讓窗型更為優雅,現在已是少見的款式。

台北步登公寓_10

林君安

林君安說她的主要工作是在建築師事務所裡,曾偏移了軌道寫了台北步登公寓的建築生產史。說起來,每個人喜歡的建築物也許隱含了生命情調的追求。若把老公寓比為人設,她認為有些是潛心維持樸素明朗的生活氣息、無視金權與世俗價值、堅忍求生的小人物;有的是歷經風霜、優雅自持、風韻猶存的角色;有的,或許是沒能照顧自己,卻又賴著不走的過氣人物。

文|陳岱華  攝影|林科呈

想知道建築如何述說一個城市文化?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1/10月號《建築裡的城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在台首件住宅作品!「跳出來的盒子」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刻洞察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繼台南河樂廣場、新化果菜市場等案後,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又將在台灣打造新作,這次不是公共建築,而是受文心建設委託設計的私人住宅,這也將是團隊在台灣首件住宅設計。

MVRDV位於天母的住宅新作「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透過凸窗、懸挑式戶外空間等,為建築立面創造數十個「跳出來的盒子」,讓住戶得以在此遠眺台北市景及陽明山景觀。趣味造型背後,蘊藏團隊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哪裡來?

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建案包含一棟25層樓的住宅大樓,及中山北路上一段重新規劃的店鋪空間。由於天母建築多落在低至中樓層,這棟高樓落成後勢必顯眼,MVRDV善用其高可見度的優勢,在建築的方格立面中加入「跳出來的盒子」,形成了凹陽台、露台、平台等空間,不僅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也為建築外觀創造立體、豐富的視覺層次。

「我們意識到這棟建築將成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也是一個『觀看四周』的場所。那要怎麼在設計中表現這樣的概念? 建築上突出的盒子正代表了這個特質,它們向外延伸,成為觀景平台,讓住戶可以欣賞山景與城市景觀,也讓路人能一眼辨識出這棟與眾不同的大樓。」——MVRDV創辦合夥人Winy Maas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法規的深刻思考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源自MVRDV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台灣現行法規對建築戶外空間有著複雜規範,MVRDV透過交叉比對這些規定,發展出一套「空間盒子目錄」,涵蓋了標準陽台、結合式內縮陽台、與複層住宅相連的挑高陽台……多種形式,在框架內為建築樣式賦予多元可能。

這些「盒子」的大小和位置由數位程式算出,充分考量了採光與日照角度,其中最大的一組「盒子」深達6公尺,內含各長2公尺的室內延伸空間、內縮及開放式陽台,上層還設有2公尺深的露台。這樣的設計手法,在符合法規的同時亦「跳脫框架」,讓全棟93戶住家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平面設計,在獨特個性與空間效率之間達到平衡。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與城市共生的建築

大樓鄰中山北路的騎樓店面也會一併整建。新設建築將延續鄰近建物的屋簷線與立面線條,同時透過格狀結構與選材,呼應主塔的設計語彙;現有的商家也會被安頓至這棟新建物當中。大樓周圍的景觀設計,則與一樓的多功能空間相呼應,像是提供住戶使用的游泳池,將與鄰近街廓融合延伸成一座小型綠地公園。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資料來源|MVRDV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南「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百年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木構屋頂引入日光,金繼擁抱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這座氣派的私人宅邸已佇立百年,見證街區從繁盛的「五條港」商業區,隨時代變遷沒落並重歸平靜。如今,黃宅經修復後化身「建築美術館」,不僅建築本身就是件大尺度展品,新設的木構屋頂、地面的金繼修復痕跡都是亮點,未來也將持續帶來建築相關展覽及活動。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見證府城「五條港」興衰的百年建築

「信義硓𥑮石黃宅」所在的中西區信義街46巷街區,清領時期曾是台南最繁盛的「五條港」地區——當時5條運河港道如同府城命脈,串起鹿耳門港與安平,商船往來頻繁、街市熙來攘往。黃宅所在的「新港墘」河道又被喚作「硓𥑮石港」,因當年船隻在此裝卸貨物石,總會拿硓𥑮石作為壓艙石而得名。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時間轉至日治時期,曾經繁忙的港道已逐漸淤塞,但長久發展下來,五條港已聚集許多郊商,形成繁華的商業區。約莫在1930年代,一戶富貴的黃姓人家從屏東移居台南,在此築起了氣派的私人宅邸,這正是我們今日所見的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一百多年來,黃宅見證五條港的興衰,從戰前商業活絡,到戰後紡織、鐵工、醬油工廠聚集,後隨時代變遷人去樓空,徒留頹敗老屋,街區重回寧靜。近年,黃宅的產權轉移,新主人決定保留這座百年建築,找來專業團修復整建,終於20256月以「建築美術館」之姿重新對外開放。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原型建築為老屋「整骨」

黃宅由「原型建築」及「原型結構」主導改造,身為結構技師的團隊負責人陳冠帆表示,這場改造延續原型結構一貫的精神——「從理解結構與構造開始設計」,團隊化身「結構醫生」,尊重老建築的紋理,慢慢為其「整骨」賦予新生。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黃宅本身是座三落古厝,新設計保留既有結構,透過最小程度的干預對建築進行補強,並引入新式木構屋頂,一邊以「縫隙」引入日光,另一邊則藉如山巒起伏的木折板構造,透過富律動感的視覺復甦老宅心跳。地面也藏有巧思,石地板的裂縫採類似「金繼」的手法進行修復,擁抱老建築的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

今後黃宅將作為建築教育、實驗及展覽的基地,開幕首展由成功大學建築系進駐,以黃宅為載體呈現大學建築教育的論述,看學生如何透過實作、社區參與及材料探索,參與建築的構築與重生;7月起還將陸續迎來《台南建築三年展衛星展》及《ADA新銳建築展》,為這座百年宅邸揭開全新篇章。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信義街4617

更多資訊請見官方Facebook粉絲專頁

 

《成大建築 ×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展期|2025.06.2007.11

時間|週三至週日 13:0018:00

資料來源|台南式台南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