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灣設計展【06現域】嘉美館開展!6件作品構築嘉義市公共空間新想像

2021台灣設計展「現域」嘉美館開展!6件作品構築嘉義市公共空間新想像2

2021台灣設計展,編號06的嘉義美術館展館,由台灣設計師連線統籌,集結6組設計團隊,讓作品從庭院到美術館內遍佈各處,以「現域」為題,以「水文的家」重新看待嘉義。

策展人台灣設計師連線進一步解釋:「這檔展覽,設計師不是要討論水文這件事,而是透過水文發展,而衍伸嘉義重要的水文地景公共空間,例如中央噴水池、鄰近東市場現存最古老的古蹟紅毛井等。」

>> 2021台灣設計展嘉義登場!13個展館、特色市集、交通接駁方式總整理

嘉義市立美術館「現域」

日期|2021年12月18日~2022年2月27日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作品1|曾熙凱《不存在的噴泉》

 這組吊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往地上看的鏡面反射,會看到代表嘉義的地標「噴水池」,曾凱希望從這個作品,改變大家觀看噴水池的角度,讓大家思考人和權利、我們和噴水池的關係。有人說,嘉義人心中的「圓」是噴水池,而這個對嘉義人來說的精神地標,這件作品透過改變視角而讓觀者產生反思。

有意思的是,這個吊燈重達200公斤,如何將重量平均分配在作品上,對設計師來說也是一大考驗,希望大家可以從各種角度取景,拍出屬於自己視角的噴水池(或另一種意想不到的物件)

曾熙凱_03
曾熙凱《不存在的噴泉》由下而上的視角又有不同的樣貌

曾熙凱_04
曾熙凱《不存在的噴泉》重達200公斤的作品 

過渡區,從「不存在的噴泉」往二樓移動,會經過一個輕鬆的休息空間,這是民間製造開源所,以米袋製作的懶骨頭,接下來也會在這裡舉辦講座,讓大家走進這個空間,很輕鬆的參與。

作品2|張家翎《噴水池作為一種歷程》

二樓同樣以噴水池為命題的作品,是由年輕設計師張家翎在美術館內的現地創作。她一個人花了5天,完成這座直徑7.2公尺、以鵝卵石包圍的作品。早期噴水池的中央環形公園,是人可以走進去散步的,而這組作品,透過時間推移,呼應嘉義人如何看待噴水池這件事,而作品最困難的部分,是中間平整弧形的邊框,張家翎花很多時間把細小的石頭一顆顆黏在上面,創造平滑的效果,再利用花蓮大理石呼應池水顏色,黑色亮面和碎石的材質對比,產生質感差異,這是張家翎到美術館觀察後,為了配合空間而創作的巨型現地作品。

非常建議從三樓、四樓不同的高度觀看,會有不同的感受(看起來更壯觀)。

張家翎_02
張家翎《噴水池作為一種歷程》利用鵝卵石拼成的巨型現地創作

張家翎_03
張家翎《噴水池作為一種歷程》最困難的是弧形平整的邊界

 

作品3|宮保睿《貯物池》

「貯木池」已經不存在,卻被稱作嘉義八景之一,更有一首詩,描述當年貯木池的生活情景和狀態。宫保睿利用白色3D列印的物件,呼應當時貯木池生活的情景。

以前的貯木池,木頭都會浮在水面上,小朋友喜歡在木頭上跳來跳去,鞋子也常常掉進池裡,被3D列印後封印在透明盒裡的鞋子就是擷取這個部分的靈感。宫保睿也收集和當地水源有關的故事,包括有一種對水庫生態破壞很嚴重的魚種,以及嘉義蘭潭水庫底住著魚精的傳說等,再利用推測手法,把過去、現在的故事揉成一團,呼應現在以至於過去貯木/物池的狀態,而乘載透明盒的底座,刻意用鏡子能夠反射周圍的環境與動線(另一種現地呼應)。

曾熙凱_04

宮保睿_02
宮保睿《貯物池》

作品4|徐景亭《大地神經系統》

一走進展間,會先看到人體脊椎圖,呼應作為大地生態神經系統的苔蘚和地衣,作品最前方有四個小桌子,裡面是徐景亭對青胎的味道、生長型態做的試驗和研究,再往前可以看到一台想像中的「植物印表機」,如果科技成熟到可以對青胎,這類顯而不見的植物做再加工,可以用什麼方式被應用在生活中?可能被織成地毯、也可能取代現有的空氣清淨機,成為家中的自然淨化設備等。

作品的最後,是一個以前醫院使用的藥櫃,如果青胎相當於大地神經系統,如果把它們變成「藥」是不是能強化「人」的神經系統(中國人以形補形的概念),徐景亭提這個概念,回應人和自然微妙的互動關係。

徐景亭_03
如果能搜集苔蘚織成地毯?

徐景亭_02
如果用苔蘚做成天然的空氣清淨機?

徐景亭_01
徐景亭《大地神經系統》

 

作品5|吳柏翰、祁孝霖《民間製造開源》

這組是這次最年輕的團隊,他們是工業設計師,時常需要滿足客戶需求而設計物件,當他們思考這件作品時,想的是「有沒有可能透過長年的生活觀察,透過直覺,真正為了需求產生的設計,有沒有可能變成設計靈感的來源?」團隊發展初5件作品,它們最大的特色是,只要去五金行買材料,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在家做,而設計師做的事情是,用設計專業美學訓練,改變應用、創造初可用的生活物件,他們這次的作品如小邊桌,也被擺放在美術館庭院,才一擺好,馬上就有民眾把它變成自拍架、自己帶茶具來泡茶等,這都呼應我們想讓美術館,成為與在地居民對話的空間,這組作品,用最簡單直覺的設計語言和大家對話。

別忘了停下腳步觀看團隊拍攝的影片,開展幾天以來,很多人被影片的製作過程吸引而得到共鳴(看到不想離開)。

006_20211217_SCREENSIZE
他們將作品直接放在美術館外供民眾使用

005_20211217_SCREENSIZE
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素材做成有美感的用品

028_20211217_SCREENSIZE
吳柏翰、祁孝霖《民間製造開源所》

作品6|當若互動藝術《###》

這組作品設計師,是剛完成新竹光臨藝術季光雕秀策展的當若互動藝術,《###》是呼應嘉義紅毛井,利用深度感測技術,透過按壓深淺差異、帶出三層不同的訊息,入口圓形裝置,靜止不動的第一層是荷蘭文,講的是紅毛城這口井的故事;第二層是河洛語的中文,標註早期紅毛井,清代詩人講紅毛井的故事;第三層是亂碼,意指現在、過去、未來的時間序,講的是紅毛井的故事和歷史。這個圓,內徑寬度是90公分,參考現存紅毛井的實際尺寸。

第二件互動作品,是方形。當年因為這口井是荷蘭人建造而有紅毛井之稱,而荷蘭人原始建造地井是四方形,所以他們以方形呼應當時狀態,刻意做成從下往上看的不同觀看角度,圓形點是紅毛井的座標位置、第二層會聽到菜市場的聲音,因為這口井鄰近東市場,有很多好吃的東西和古蹟裝置,這裡聽到的聲音是設計團隊在蘭井街錄製而成的;第三層則是看到描述的字句。他們透過這兩件互動裝置,讓大家知道紅毛井的位置、它的時間演變和發展。

這件名為《井井井》又像是科幻代碼的作品,透過虛實交錯的歷史故事,讓大家更了解紅毛井。

104_20211217_SCREENSIZE
向上觸摸紅毛井的意向

076_20211217_SCREENSIZE
當若科技藝術《###》

這次台灣設計師連線挑戰在美術館做展覽,要思考如何做出符合美術館氣質調性的作品,因為設計師和美術館(藝術)慣用的語言不同,設計師習慣把事情梳理清楚、講明白,而在藝術的脈絡中,則是以開放的態度,留給大家自己詮釋與解讀。對設計師們來說,這樣的碰撞,也是這次設計作品走進美術館最大的收穫「原來不是什麼都要講清楚說明白,原來講不清楚說不明白,才最有想像空間。」

嘉義市立美術館「現域」

日期|2021年12月18日~2022年2月27日

地點|嘉義市立美術館

時間|詳見美術館公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創作者作品亮相DESIGNTIDE TOKYO 2024!messagingleaving ✕ ZAP《迴路》共創計畫,打造能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

台灣創作者作品DESIGNTIDE TOKYO 2024登場!messagingleaving ✕ ZAP《迴路》共創計畫,打造能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

國際型設計藝術展覽會 DESIGNTIDE TOKYO 創辦於2005年,經歷12年中斷,於2024年11月重啟,探索當代社會中設計角色的演變。其中,台灣的兩組創作者——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發展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穎而出。

DESIGNTIDE TOKYO睽違12年再度舉行

自2005年至2012年,每年秋天在東京舉行的「DESIGNTIDE TOKYO」,睽違12年再次舉辦。DESIGNTIDE TOKYO 2024 鼓勵跨界合作和創新的表現形式,從科技、商業、藝術等多元角度,探討設計的可能性,並透過匯聚多樣作品及共享氛圍,提供一個超越「設計」這個詞彙既定意涵的思考機會與場域。

台灣兩組創作者脫穎而出

其中,來自台灣的兩組創作者——由設計師/藝術家張家翎發起的「messagingleaving」以及跨領域藝術創作團隊「ZAP」發展的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穎而出,將展出燈具雕塑系列〈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及現地製作之燈光展演裝置〈迴路軌跡〉(Circuit—Orbit)。此創作計畫投入光電應用、視覺藝術及心理感知之探索,不設限成果為物件設計、新媒體藝術、裝置等任何形式,而更加藝術及設計的對照取徑,並以日本東京作為首個跨界合作展出之實驗基地。

來自台灣的兩組創作者 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發展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選而出。(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
來自台灣的兩組創作者 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發展共創計畫《迴路》(Circuit––),於 DESIGNTIDE TOKYO 2024 之公開評選中脫選而出。(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電學與力學的實驗探索

「光象徵著能量的傳遞;鋼索則展現了力學的姿態。」messagingleaving 與 ZAP 自 2023 年桃園文化博覽會開始合作,由當時共創的紅銅電纜裝置作品〈迴路信號〉(Circuit—Whisper)為起點,持續展開對於電學與力學的實驗探索。

2023 年桃園文化博覽會共創作品〈迴路信號〉(Circuit—Whisper)。作品由927公尺的電纜線圈,勾勒出111道紅銅截面,輕盈而精確地縱穿15公尺的跨度,鋪作光的曲面(攝影:Studio Millspace)
2023 年桃園文化博覽會共創作品〈迴路信號〉(Circuit—Whisper)。作品由927公尺的電纜線圈,勾勒出111道紅銅截面,輕盈而精確地縱穿15公尺的跨度,鋪作光的曲面(攝影:Studio Millspace)

打造能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

此次《迴路》(Circuit––)展出聚焦於工業用鋼索的材質特性,帶有「正極」以及「負極」的不鏽鋼鋼索貫穿整個計畫。messagingleaving ✕ ZAP 試圖打造出觀眾得以穿梭其中的大型電路(circuit),將人們無法用肉眼識別的物理特性,具象地建構於設計物件與藝術裝置之形式。

鋼索不僅是具有「荷重力」及「張力表現」結.構材料,亦是帶「導電性」的運作電路。(攝影:Leo Lee)
鋼索不僅是具有「荷重力」及「張力表現」結.構材料,亦是帶「導電性」的運作電路。(攝影:Leo Lee)

闡述能量和力學的交錯隱喻

展出作品之一〈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燈具雕塑的形式,探索功能性以及藝術收藏性的中介。messagingleaving ✕ ZAP 團隊獨立研發燈管五金以及導電系統,透過鋼索的張力和導電性,為懸浮的燈管供電,實現獨特的視覺效果。系列包含大型的弓狀結構、小型的環狀結構,於不同的靜力平衡狀態下,闡述能量和力學的交錯隱喻。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Leo Lee)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Leo Lee)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AUR)
〈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以兩種懸吊張力結構,呈現能量與力學的靜態平衡。(攝影:AUR)

呈現表演性的燈光型態

燈光裝置〈迴路軌跡〉(Circuit—Orbit)則透過動態展演的形式,試圖為電路及力學的主題創造更自由的感知經驗。作品將 LED 燈點置於鋼索線段中央,並透過鋼索導電、點燃燈光。當馬達啟動,鋼索因高速轉動的張力形成不同波形,而光點因視覺暫留的原理,產生持續性的「點、線、環」動態效果。隨著轉速及電流的調控,漂浮的光環在轉瞬中變換半徑、亮度及光點排列,於展覽現場呈現表演性的燈光型態。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essagingleaving ✕ ZAP)

DESIGNTIDE TOKYO 2024
展期 |
2024年11月27日(週三)至12月1日(週日)
時間 | 11月27日(週三)至11月30日(週六)11:00 - 20:00;12月1日(週日)11:00 - 17:00

場地 | 日本橋三井大廳
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室町2-2-1 COREDO室町1 4、5樓

資料提供|messagingleaving、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廢棄物為主角的展覽!一探META如何為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建構新生之路

META以「無用之用」為題,分享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台灣設計及工藝團隊META Design創作常以廢棄物為材,為看似無用之物賦予新價值,企圖翻轉人們看待廢棄物的觀念。即日起至128日於松菸舉辦的《META Motion 2024|無用之用:______》特展,濃縮META Design與台電文創、遠雄建設、國家住都中心等的合作企劃,展現團隊多年來探索廢棄資源新價值的成果,並呈現不同產業看待廢棄資源的新視角。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既然已經從地球上擷取這麼多的資源,就應該將資源做最有效運用。」

以廢棄物為創作媒材對META Design來說不只是手法,更是想法傳遞的渠道。團隊認為,人類普遍忽視地球資源是定量的,且高估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成效,因而過度的消耗,甚至降低對環境保護的戒心。因此在全球探討環境永續、尋求資源短缺解決之道的當下,META Design企圖透過廢棄物再創,激發大眾思考地球所面臨的困境與轉機,並不只是單純尋找廢棄物再利用的途徑。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聚焦展覽3大亮點:工地、街頭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近年各產業積極倡導循環經濟,META Design受邀與文創、營造建設等領域的指標企業合作,共同在各類型的廢棄資源中,探索其超越物質限制的價值。集結多件案例的《META Motion 2024|無用之用:______》展出的不僅是具體的物件和設計,還有隱含於其後的資訊與故事——透過敏銳的觀察、細膩的設計轉譯、對材料工法的研究與實驗,資源便得以跳脫既有的使用框架,乘載更多想像。透過展覽,META Design期待拉近相關議題與民眾的距離,邀請更多人共同實踐無價的「無用之用」。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工地計畫

2020年起,META Design在遠雄建設支持下展開「工地計劃」,以「透過轉化,讓營建廢棄物不要離開工地」為概念,嘗試在營建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尋找實踐永續目標的機會,讓廢棄物轉換成未來資源,至今已完成11個專案、成功轉化18,522公斤的營建廢棄物,並持續進行中。展場中搭建的板模空間,除了讓觀者有親臨工地現場的體驗,也暗示著建築過程中的對立與互補,強調合作中的動態平衡。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台電退役材料再生計畫

台電文創長期推動循環再製計畫,與台灣在地職人品牌攜手,將台電退役設備如電桿木橫擔、變電箱、封水銅條等,再製為燈具、文具等,為廢棄材料賦予新生;至今已有16,185公斤的退役材料獲新生,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2020年起,META Design多次與台電文創合作,將變電箱化為民眾可親近、接觸的小房子;讓電線桿上的木橫擔,在退役後搖身一變為公共家具;更於瑞芳策劃「金水361. META Space」體驗空間,運用台電退役材料打造室內空間與再生家具,以獨特視角向訪客展示台電的歷史和文化。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留給嘉興街-台電印刷廠更新

當城市的拆解與更新,使社區的記憶與人文脈絡面臨消失的風險時,為過去留下一點回憶的線索,也許是平撫珍惜者不安與思念的一種方式。展覽重現台電印刷廠的大門門柱,將散落的歷史與記憶再次聚合,成為見證社區過去與迎向未來的象徵。這件作品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表達了人們在城市變遷中對文化延續的嚮望。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鄒曉葦以「靜物畫」為概念設計主視覺

展場入口一側擺設著拼貼藝術家鄒曉葦創作的展覽主視覺,其以「靜物畫」概念詮釋「無用之用」,挑選代表3個主題專案的物件:工地回收的鋼筋與混凝土圓柱、印著「有電勿近」的台電退役木橫擔、代表「家」的門把與紅磚等,以三角構圖擺設出寧靜和諧的畫面。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靜物畫」的美妙在於呈現物件的「Qualities of Motionless」,關於畫家對物件的選擇,關於描繪物件的本質、質感、光線、輪廓,關於紀錄當下的生活狀態;但在繪製之前,物件就只是物件,當畫家開始動作(Motion)、觀察、注視並將其畫下,物件才成為一件作品。鄒曉葦認為靜物畫家的行為,巧妙呼應著META Design「看見平凡物件的內含與價值,並將其轉譯」的精神,而物件本身則是探討「無用」與「有用」之間的介質。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米其林星廚等8位職人的「無用之用」內心話

META Design邀請8位不同領域的職人,分享生活中看似無用、實質上卻蘊含深刻意涵的物件,比如友洗社創林立青以無用的砂輪機,帶領身心障礙朋友培養技能與信心;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主廚Wes分享即使無法在餐廳更用、仍每年收藏的布農豆,背後傳遞的是種植者的心意……。

META展覽「無用之用」在松菸,看工地與社區「看似無用之物」的新生之路
(圖片提供:META Design)

走進「工地計畫」實踐地、職人講座暢談「無用之用」價值

展覽期間除了每日定時導覽,更加開4場「一起走吧!工地計劃!」特別導覽,帶領民眾走進META打造的遠雄職場空間,開箱「工地計劃」第一個實踐地。此外,「週六交陪夜」講座邀請不同領域的觀察者,包含META Design總監鄭遠揚、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蕭有志、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分享對「無用之用」的思考和啟發,帶領觀眾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看似無用之物的潛在價值。

《META Motion 2024|無用之用:_____》

展覽日期|2024.11.23-12.08

開放時間|平日 11:00-19:00/假日 10:00-19: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A6-O109 辦公廳舍創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