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館「多重副本」開展!與藝術家一同思考科技與網路下的實體自我

南美館多重副本

臺南市美術館(又稱南美館)2館,自1月6日至5月15日,推出「多重副本—可讀取的複數存在景觀」。本展覽聚焦於人類意識延續在網路平台留下的複數足跡,邀請國內外9組藝術家、藉由作品嘗試提問:人們對於生活的態度與思考是什麼?當科技跟網路不再作為強勢主流的主宰工具,回歸到實體自身,我們是否完整?

什麼是「副本」?

副本在此展被定義,為人類在網路世界上的足跡與身份,並且帶有使用者的習性與行為模式,在不同的副本間可以切換自如,展現各種自己的面貌。一個人,可以有很多個不同的面貌跟身份,而且可以同時存在著,在網路的世界中,持續發揮影響力。但是,網路世界偶爾會讓人搞混,虛擬跟現實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在展覽中可以好好的感受作品,體驗作品、跟作品互動,一邊用藝術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

作品1|成為系列、6號場景、涅槃公園、飛地

藝術家|張般源

他將針對病理實體經由科技力量的轉化成網路數據,並再度對其不斷被重組、解構、降低還原度與重啟可能性的過程,透過代碼轉譯後進行3D列印,反過來重新給予數據建構一個實體身體。並使其轉化為自己對分子與基因化學式的想像、結構數據化,用軟體的程序進行重組,轉化成去敘事的形式展出。張般源跟另一個要困住觀眾手機的藝術家鄭先喻正好相反,他把機器思維化成實體,再把生物的公式變成虛擬數據。

03 張般源,《成為系列》,2019,數位輸出於鋁板。藝術家自藏。
張般源,《成為系列》,2019,數位輸出於鋁板。藝術家自藏。

另一件新作〈飛地〉同樣重組物、體及型態,並在西方數位對於後人類的觀念中,嘗試將傳統道家哲學觀引入,想像人與主體在這個多元科技的時代,透過3D列印文物的展示體現了脆弱性,並認為「人」可被視為具有多元複雜性的生命微群體,在神面前、萬物生靈,每次的輪迴,是否還是同一個靈魂?這以微觀的方式呼應了人類在各種網路平台時空交錯下留下的片段足跡,這些副本都是本體也是本體的其中之一。

13 張般源,〈飛地〉,2021,SLA光敏樹脂3D列印技術、不鏽鋼鐵件、測量儀用腳架,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此創作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藝會贊助。
張般源,〈飛地〉,2021,SLA光敏樹脂3D列印技術、不鏽鋼鐵件、測量儀用腳架,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此創作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國藝會贊助。

作品2|文字中的一年 4

藝術家|博爾納‧薩馬克(Borna Sammak)

他的裝置作品,由60個數位相框及電路板和延長線組成,每個螢幕裡播放的是藝術家生活每一天在網路上所擷取的一個圖像或文字,每個螢幕代表著每一天,透過這樣的呈現,帶給我們的想像空間,我們觀看到每一天的日常殘影或自身的意念,到底是人類的意識所掌控或是大數據演算使用者偏好的模擬成果,就跟線上線下那條看不見的分化界線一樣,兩個世界彼此疊加,訊息及真實交織互相作用。暗示了科技與人類的密不可分、慾望及需求,也替虛假及真實之間的討論增添了趣味性。你的每一天,是否也會在臉書或IG上閃耀呢?

14 博爾納‧薩馬克,〈文字中的一年 4〉,2021,JPEG圖像、電子相框、電源板、延長線,尺寸依場地而定。由藝術家、紐約JTT畫廊和倫敦賽迪HQ畫廊提供。
博爾納‧薩馬克,〈文字中的一年 4〉,2021,JPEG圖像、電子相框、電源板、延長線,尺寸依場地而定。由藝術家、紐約JTT畫廊和倫敦賽迪HQ畫廊提供

作品3|釋放充電

藝術家|鄭先喻

藝術家透過作品,探討被網路全球化狀態下同化的人類個體,及思維模式能否維持個體主宰性,作品〈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裡藝術家鄭先喻把人類對手機的依賴,即人類對於無法使用手機進行數據空間傳輸的情緒,以互動的方式將觀者的手機放電來強調與具體化。每個人使用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手機快沒電的時候,或者沒帶手機、跟手機分離的時候,我們還能適應嗎?我們會不會覺得無法跟這個世界連上線呢?

11 鄭先喻,〈釋放充電〉,2019,金屬機構、冷凍設備、自製OTG USB硬體裝置、LCD顯示器,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鄭先喻,〈釋放充電〉,2019,金屬機構、冷凍設備、自製OTG USB硬體裝置、LCD顯示器,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作品4|校準:藍幕 × 藍幕 (online)

藝術家|謝佑承

運用現成物及螢光燈顛覆了觀者視角及機器影像的邏輯順序,熟悉的無訊號藍色屏幕,是現實也是虛擬畫面,恰好是人類生活及科技之間的斷裂畫面之一,觀看時不自覺有一種幻覺感所帶來的心慌,因為冰冷的藍色畫面拒絕我們與螢幕另一端的連接。我們與科技的距離這麼近又這麼遙遠,無法觸及到訊號這件事情令人感到焦慮與氣餒的情緒。

08 謝佑承,〈校準:藍幕 × 藍幕 (online)〉,2021,螢光漆、現成物、螢光燈具,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謝佑承,〈校準:藍幕 × 藍幕 (online)〉,2021,螢光漆、現成物、螢光燈具,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作品5|天眼系列、 三位一體—缺席

藝術家|黃贊倫

藝術家想像一個已經被數位機械化的社會,站在網路世界之外,是否以全知觀點作為敘事視角而主宰著數位訊息中的一切?科技的部件成為一種書寫的形式,如同區塊鏈的數據遺留,也同時顯示實體本身的情感。這種廢棄的電腦零件,讓人反思當承載科技的物件被去需求化後,是否仍然保留意義。

09 黃贊倫,〈天眼系列〉,2019,電腦零件、金箔、水泥、壓克力,88 x 88 x 15公分,5件。藝術家自藏。
黃贊倫,〈天眼系列〉,2019,電腦零件、金箔、水泥、壓克力,88 x 88 x 15公分,5件。藝術家自藏。

作品6|aaajiao

藝術家|徐文愷

藝術家虛構的網路分身,這位藝術家來自中國,長年關注網路科技及社交媒體影響下的文化議題,訴說著線上線下對於隱私的限制、真實虛擬間的分隔、強制性的牆。裝置〈404404404〉呼應謝佑承的作品,實體化斷訊及故障的現象,再度以視覺衝擊腦海中的意識,展開了網路與現實的張力,邀請觀者親手塗刷在漫遊網路時熟悉的HTTP404標準錯誤回應訊息,也更加深入探究網路世界的邊界。

06 徐文愷,〈404404404〉,2017,油墨、海绵滾輪,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徐文愷,〈404404404〉,2017,油墨、海绵滾輪,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07 徐文愷,〈404404404〉,2017,油墨、海绵滾輪,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徐文愷,〈404404404〉,2017,油墨、海绵滾輪,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作品7|無題

藝術家|洪韵婷

回歸到人們部分的精神樣貌寄生於虛擬世界,需求消失不再使用舊技術時,這是一種遺留物,也可能同時是一種不複再見。洪韻婷〈無題〉以紙張折疊而成數個工業物件與模型,並將其有序排列,除了顯示已存在的夕陽產業現實面,也提出了科技與人共同邁進的時間性,這些物件都是人類曾經仰賴其便利性的證明,甚至有許多種類還在役,科技終究是追隨人類的需求腳步而演化邁進。

10 洪韵婷,〈無題〉,2016,黑紙、木材、磁鐵布,210 x 690 x 15 公分。藝術家自藏
洪韵婷,〈無題〉,2016,黑紙、木材、磁鐵布,210 x 690 x 15 公分。藝術家自藏 

作品8|人工藻類

藝術家|哈姆‧范登‧多佩爾(Harm van den Dorpel)

這個作品是藝術家編寫的程式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所生成的圖像創作,使用機制來影響產出,反思人跟軟體之間的反饋過程。同樣運用自動化程序來回應網路平台上的互動以及人類與機器間的模仿行為,這是機器的創作,同時也是藝術家寄生於程式中的意識產生的創作。這樣的行為顯示了網路社交對於人與機械自動化的關係。

04 哈姆‧范登‧多佩爾,〈人工藻類〉,2017-2021,軟體程式,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哈姆‧范登‧多佩爾,〈人工藻類〉,2017-2021,軟體程式,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05 哈姆‧范登‧多佩爾,〈人工藻類〉,2017-2021,軟體程式,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哈姆‧范登‧多佩爾,〈人工藻類〉,2017-2021,軟體程式,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作品9|我的世代

藝術家|伊娃與佛朗哥‧馬特斯(Eva & Franco Mattes)

以壞敗的電腦遺體及網路上青少年面對線上遊戲的情緒反應影片,讓科技、生活有更深刻的連結,並顯示科技與網路的迅速發展,甚至不用幾個世代,人們早已不熟悉許多裝置的使用。

12 伊娃與佛朗哥‧馬特斯,〈我的世代〉,2010,錄像、損壞的電腦、CRT顯示器、喇叭、鍵盤、鼠標和各種電線,13_18_、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伊娃與佛朗哥‧馬特斯,〈我的世代〉,2010,錄像、損壞的電腦、CRT顯示器、喇叭、鍵盤、鼠標和各種電線,13_18_、尺寸依場地而定。藝術家自藏。

多重副本—可讀取的複數存在景觀

時間|2022/01/06 -  2022/05/15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 2 館,3F 展覽室O、P、藝術走廊

官網介紹

資料提供|臺南市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尋找創作的起點:在 Ippuku 看見生活與工藝的片刻對話,日本作家聯展將於台中展開

這場展覽的起點,不是遙遠的藝術理想,而是日常生活。 

一只杯子、一壺茶、木頭的紋理、玻璃的透光,甚至刀刃相擊的聲音,這些日常中熟悉的事物,正是這場展覽背後的靈感來源——即將在前身為歷史建築大屯郡守官舍,現為「Ippuku|林森40」的全新展覽,便是以「日常」為核心,邀請日本十一位工藝職人首次齊聚台灣,帶來從陶瓷、玻璃、金工、木工、和紙,到和菓子、焙茶與花藝的完整面貌,呈現工藝如何在日常之中孕育、回應與生長。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展覽主視覺呈現策展團隊現地踏查的工藝家們工作樣貌。(圖片提供:中島GLAb)

「Ippuku(いっぷく)」在日語中意指小歇片刻——可能是一杯茶、一段沉默,或是窗邊光影的流動。策展團隊許哲瑜、郭中元,與日本作家召集人大谷哲也,親自拜訪並邀請日本十一位日本工藝職人 ,希望觀眾能在展覽中放慢步伐,於繁忙生活裡留白,感受器物所蘊藏的呼吸與溫度。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展覽策展人之一:日本作家召集人大谷哲也。(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TAKASHI TOMII/富井貴志。(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TAJIKA HARUO scissor works/多鹿治夫鋏製作所(圖片提供:中島GLAb)

十一位日本作家,將日常轉化為美的風景

本次展出的作品皆源於職人貼近生活的觀察:角田淳因料理與家人餐桌而開展器皿創作;大谷哲也以純粹的「白」瓷器營造日常的留白;大谷桃子則把田園的荷葉、芭蕉葉描繪於陶器;和菓子品牌「菓心おおすが」將果實化作甜點,傳遞自然與幸福的滋味。這些作品不僅是物件,更是職人生活的延伸。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JUN TSUNODA/角田淳。(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大谷哲也作品。(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MOMOKO OTANI/大谷桃子。(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和菓子品牌「菓心おおすが」。(圖片提供:中島GLAb)

工藝與自然的對話也在展覽中綿延展開:京都的ハタノ ワタル讓和紙化為空間的溫潤質地;能登半島的有永浩太以口吹玻璃捕捉呼吸般的透明;金澤的竹俣勇壱則透過金工與手感的結合,賦予餐具穩重而優雅的姿態。

(圖片提供:中島GLAb)
京都和紙品牌「ハタノワタル」。(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KOTA ARINAGA/有永浩太。(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參與日本作家:YUICHI TAKEMATA/竹俣勇壱。(圖片提供:中島GLAb)

除了靜態展出,策展團隊中島GLAb特別規劃了「作家交流日」系列活動,多位職人將親自與觀眾面對面,分享他們的創作心境與生活細節。工作坊將攜手支持藝術生活之風格品牌共同舉辦——包含櫻井焙茶研究所、菓心おおすがˋ與台灣果醬冠軍柯亞,將於台中老爺行旅舉辦茶席創作交流;平井 かずみ 老師將花藝課程帶到散步鋪傢俱,讓跨文化的交流不只停留在展品,而是成為一次真正的相遇與對話。

(圖片提供:中島GLAb)
「作家交流日」茶席活動:櫻井焙茶研究所。(圖片提供:中島GLAb)
(圖片提供:中島GLAb)
「作家交流日」花藝課活動:平井かずみ老師。(圖片提供:中島GLAb)

即將發生在「Ippuku|林森40」的不僅是一場工藝展覽,更是一份休日邀請——在生活的片刻裡停下來,讓器物陪伴日常。工藝作品並非遙不可及的藝術,而是能陪伴、融入生活的器物。Ippuku 希望透過工藝展覽,邀請大家停下腳步,重新看見日常裡的溫度與期待,從每一個片刻出發。

Ippuku|日本工藝家聯展

展期:2025/10/1~2025/11/16(OPEN:10:00-17:00,CLOSE: Mon. and Tus.)

地點:Ippuku | 林森40(台中市西區林森路40號)

作家交流日:2025/9/26-28(活動採預約制,如需洽詢請私訊粉專

專訪龐畢度攝影部門總監Florian Ebner:AI浪潮下,Wolfgang Tillmans在龐畢度5年閉館前實體占領圖書館

專訪龐畢度攝影部門總監Florian Ebner:AI浪潮下,Wolfgang Tillmans在龐畢度5年閉館前實體占領圖書館

觀看似乎是大多數人天生就會的事,但在資訊洪流之中,我們真的準備好「觀看」了嗎?巴黎龐畢度中心即將閉館5年整修,在暫別的時刻,以攝影與廣泛的創作光譜聞名的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用大型個展《我們對此毫無準備——我們對此萬般准備》(No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us - Every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us)占領圖書館這個非典型展覽空間。

走進龐畢度中心2樓公共資訊圖書館(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Bpi)6,000平方公尺的空間,感覺像踏進入Wolfgang Tillmans近40年創作的檔案庫,但策展人暨龐畢度中心攝影部門總監Florian Ebner強調,這並不是一檔典型的「回顧展」。矛盾而曖昧的展題,似乎帶有些思辨性的懷疑色彩。他說明,這出自於醞釀多年的構想,尤其,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資訊更加氾濫、往往讓我們缺乏清晰判斷的世界裡。「對比他在紐約MoMA的回顧展《To Look Without Fear》(2022),你會感受到不同的語調。也許在今天,我們已經不再處於一個可以『無所畏懼地觀看』的時刻了。」

Wolfgang Tillmans在Bpi,2025年1月。(圖片提供:Centre Pompidou)
Wolfgang Tillmans在Bpi,2025年1月。(圖片提供:Centre Pompidou)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對話圖書館空間的藝術實驗

整修前最後一展,龐畢度團隊早已決定要打開Bpi這非典型展演空間,便邀請了Wolfgang Tillmans。嘗試各色實體影像介入空間的可能性,一直是他的核心實踐。起初,他們聚焦在這寬敞空間的開放性;漸漸地,他們發掘出圖書館本身的歷史與特質。Wolfgang Tillmans十分欣賞這座Renzo Piano和Richard Rogers在生涯早期共創的建築作品。那種激進的姿態背後,是不畏解構、不怕暴露管線結構的大膽,更是著眼空間通透性帶來的解放自由精神。Florian Ebner解釋,「龐畢度中心的管線外露和開放式結構,體現了1970年代的控制論理念。放在今天來看,設計上恰好呼應了網路世界的特徵。」那時,彷彿就已經預示了一個萬物互聯、資訊透明流動的未來世界。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Wolfgang經常與空間的不完美之處對話。」Florian Ebner觀察到。在傳統白盒子中,他或許會用影像覆蓋住緊急出口,或製造與管線的巧妙互動。而到了這次在Bpi空間,在部分沉重軟裝移除後,較新的灰綠色地毯與露出的舊有紫地毯交錯,本是一般展示空間中不該出現的雜音,他卻刻意保留下來,既呈現建築的歷史積澱,也與他個人的創作軌跡、作品系譜形成微妙的相互映襯。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Wolfgang Tillmans,〈Freischwimmer 242〉,2017年。(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Wolfgang Tillmans,〈Freischwimmer 242〉,2017年。(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他也改造了原有的書架與桌子,運用鏡子、雷射投影來牽引參觀者的視線軌跡。尤其在這閉館翻新前的特殊時機,他更能自由深入空間肌理,試驗全新的展示方式。他著名的無相機攝影與不同的時期影像作品、音樂創作、政治實踐織就在一起,延續他個展時慣常的非線性展示邏輯。Florian Ebner說明,「雖然沒有按時間排序,但這些作品系列幫助觀眾串聯起整個展覽的脈絡。」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圖書館化身活的檔案館

圖書館裡一些特殊的軟體設施,也成為Wolfgang Tillmans的創作靈感來源,例如「自學區」(Autoformation)被放在金屬格子間的電腦。近年來,來自海外的學生與新移民經常使用這些設備學習法語,或收看故鄉的衛星電視節目。Wolfgang Tillmans決定保留這獨特的區域,在其中44個螢幕上播放他與另外2名攝影師,在一天內記錄下80位圖書館使用者學習與工作中的日常片段。Florian Ebner解釋:「這些影像提醒我們,年輕群體曾為這個空間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在另外24台「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電腦上,參觀者真的就像檢索書目一樣,可以自由瀏覽Wolfgang Tillmans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的錄像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圖書館儼然成為一座鮮活的檔案館。」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左、右:Wolfgang Tillmans;中: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左、右:Wolfgang Tillmans;中: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音樂也交織在展場各處。Wolfgang Tillmans曾夢想當音樂人,混跡地下音樂俱樂部與派對,1990年代初他以攝影師出道時,正是以拍攝倫敦和柏林的銳舞音樂場景而嶄露頭角。後來,他也曾將展覽空間變身為聆聽室,更發行過雜揉電子techno等各色風格的EP與專輯。在展覽南端、能俯瞰史特拉汶斯基噴泉(La Fontaine Stravinsky)的一側,策展團隊打造了一個大型沉浸式空間。訪客可以在揚聲器陣列下或躺或坐,觀賞大型LED螢幕上播放的錄像〈Time Flows All Over(Pompidou)〉,其中,Wolfgang Tillmans反覆吟唱著「We mean what we say, language is what it is」;其他影片亦記錄著書籍印刷等過程,語言與印刷,正是圖書館的核心使命。「這個空間既是放鬆的場所,也是美學體驗的所在。」一個較小的房間播放他的聲音裝置〈I Want to Make a Film〉;而在主圖書館區域,他所創作的環境音樂和實驗性音樂成為背景聲響,為這巨大空間構築出豐富層次。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觀看從來都不容易

展中也匯聚Wolfgang Tillmans豐富的政治實踐,從HIV教育素材、反脫歐海報到倡議T-shirt,織就了一場社會參與的視覺宣言。對他而言,創作與政治行動之間並無明確界線。自1990年代以來,他走過了HIV病毒席捲歐洲、同志族群遭受歧視的年代,目睹世界局勢的跌宕起伏,他個人的見證,也是時代的印記。

(圖片提供: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
Wolfgang Tillmans,〈Power Station, Low Clouds〉,2023 年。(圖片提供: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如今回望,許多結果未必符合他當初的政治訴求,但Florian Ebner強調,只以立即見效的成功來衡量他行動的意義並不合適。「他的海報倡議雖無法阻止脫歐,但其中部分已成為政治辯論中的重要符號。比如那幅寫著『What is lost is lost forever』的海報,後來在法國選舉期間被某個運動引用為『Ce qui est perdu, est perdu à jamais』。這些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而這才是評估其價值的正確角度。」改造過的書架上也展示著他關於邊界與公民抵抗的主題作品(像是極右政黨崛起的德勒斯登地區、戰火中的烏克蘭哈爾科夫),還有他拍攝醫學世界的《operation theatre》系列。醫學是圖書館的經典學科分類,也是一個身體、健康與權力交錯的高度政治化的領域。Florian Ebner補充道:「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展覽必然帶有政治意涵,特別是面對美國政府關閉與審查眾多機構、美術館及研究場所的現實。」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Wolfgang Tillmans的《Truth study centre》系列,自2005年以來持續探索人們如何看待「真相」——這無疑也是各種意識形態的表現。如今這「後真相時代」,AI演算法和深偽技術大行其道,似乎讓真相更加難以辨識,變得曖昧不明。Florian Ebner認為這場展覽的時機恰到好處,Wolfgang Tillmans這次「占領」圖書館的姿態,也令我們重新思考實體知識空間的存在意義。「Wolfgang與空間互動的手法創造了一種詩意、個人化且獨一無二的對話模式,」Florian Ebner表示,「這與AI慣於生成的回音式、制式化知識形成鮮明對比。」有些作品直接回應了這個課題,比如專為2020年代設置的展桌,探討的正是圖書館實體空間與AI那種潛在、虛無的數位空間之間的張力關係。他進一步補充:「從這個角度來看,圖書館成了AI的一種對立典範,而Wolfgang深刻且巧妙地演繹了這種對比關係。」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或許,這次展覽和Wolfgang Tillmans的創作,也是種對數位、虛擬世界諷刺性的質疑。Florian Ebner認為,他自1990年代後期革命性地改變了攝影,特別是他的實體展陳方式。「他拋棄線性的排列,而是像編輯雜誌版面一樣在牆上配置作品,在某種意義上解放了攝影,讓攝影作為實體物件的特質得以彰顯。」而過去20年中,人的感知逐漸成為他創作的核心:相機這光學儀器看到了什麼?我們人類又看到了什麼?攝影如何打破自身再現方式的理所當然?「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擁抱我所謂的『創造性的意外』,意即善用創作過程中意想不到的錯誤。這正是他的作品在當代如此珍貴的原因之一。」Wolfgang Tillmans的作品展現了攝影的雙重面向:既是見證世界的方式,也能是深刻的美學體驗。這正是他作品的力道所在。

Florian Ebner。(攝影:Wolfgang Tillmans, 2024)
Florian Ebner。(攝影:Wolfgang Tillmans, 2024)

Florian Ebner

2017年起擔任龐畢度中心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攝影部門總監。1970年出生於德國雷根斯堡。曾任柏林畫廊攝影收藏代理主管(2008~2009)、布倫瑞克攝影博物館館長(2009~2012)與埃森福克旺博物館攝影部門總監(2012~2017)。2015年策劃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

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至9月22日(Accès Libre par Celine|7月3日、8月28日、9月22日11:00-23:00免費開放)
  • 地點: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公共資訊圖書館2樓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9月號《開一家甜點店》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