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ert X藝術展將沙漠化身展間!選址千年古城歐拉探討海市蜃樓、綠洲概念

Desert X藝術展將沙漠化身展間!透過大地藝術在古城歐拉探討海市蜃樓、綠洲概念

荒涼卻浩瀚、乾枯卻引人幻想,獨特地景加上古老傳說的渲染,讓沙漠自古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所在。選址沙烏地阿拉伯古城歐拉舉辦的藝術展覽「Desert X AlUla」,本屆就以海市蜃樓、綠洲為探討主題,邀請15位藝術家現地創作,藉由作品梳理大漠中的環境、社會與文化議題,也帶觀者看見千年古都埋藏在靜謐外表下蠢蠢欲動的流動能量。

dxa-zeinab-alhashemi-01-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Zeinab AlHashemi作品

dxa-claudia-comte-03-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Claudia Comte作品

為沙漠而生的藝術展:Desert X

「Desert X」是以沙漠為創作背景的當代藝術展,2017年起以加州為據點,展區橫跨美國加州白水保護區(Whitewater Preserve)到科切拉(Coachella)一帶,2020年版圖擴張至沙烏地阿拉伯城市歐拉(AlUla);展會以群展形式呈現,並以大地藝術為主軸,邀請眾藝術家根據主題現地創作,獻上與當地自然環境、人文脈絡相關的創意想法,盼能藉藝術進場,梳理出沙漠地區關乎藝術、歷史與社會問題的嶄新理解,像是Desert X 2021展出的12件作品,就以疫情、種族與政治抗爭為關鍵字開展。

dxa-monika-sosnowska-08-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Monika Sosnowska作品

dxa-jim-denevan-10-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Jim Denevan作品

沙國古城歐拉AlUla

除卻作為沙漠的地貌本質,歐拉還有何特別之處,讓其成為Desert X跨海辦展的首選之地?歐拉為沙烏地阿拉伯西北部知名古城,約莫2000年前由納巴泰人建立,因地處商人往來頻繁的貿易路線上,逐漸成為商業、文化交流匯聚之處,使其成為古代達丹王國(Dadan)首都,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此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瑪甸沙勒(Madain Saleh)距離歐拉僅20公里,讓這座城市的文化價值大獲提升,躍升為沙國致力建設的新興地帶。

>> 入住阿拉伯沙漠千年古城!建築大師Jean Nouvel以千年遺跡瑪甸沙勒打造奢華度假村

dxa-khalil-rabah-06-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Khalil Rabah作品

dxa-sultan-bin-fahad-05-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Sultan bin Fahad作品

展覽主題聚焦海市蜃樓、綠洲雙概念

2022 Desert X AIUla聚焦「海市蜃樓」與「綠洲」主題,邀請15組藝術家透過創作,探討這兩項自古與沙漠脫不了關係的重要概念。其中,海市蜃是因光線偏折、在遙遠之處或天空所形成的光學虛像,這自然界的奇幻戲法,後來更在古人的解讀之下,成了虛幻想像的代名詞;綠洲則是乾枯沙漠中的水源之地,滋養生命、孕育文明。藝術家透過地景藝術,探究夢想、偽裝、虛構、幻象、神話、消失與出現等命題,也對自然與人造世界間的界線如何劃定提出看法。

dxa-shaikha-almazrou-16-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Shaikha AlMazrou作品

dxa-ayman-zedani-14-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Ayman Zedani作品

亮點作品一覽!

沙烏地阿拉伯藝術家Dana Awartani雕塑作品以凹形輪廓搭配幾何線條呈現,其靈感源自歐拉當地風土建築,並揉入納巴泰土墓樣態,也將周圍山脈、峽谷、洞穴與岩層的自然姿態融入其中,呈現出兼具歐拉自然、人文特質的裝置創作。

dxa-dana-awartani-04-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Dana Awartani作品

迦納藝術家Serge Attukwei Clottey作品時常可見庫福爾加侖(kufuor gallons),其為迦納農村地區用來儲存與運輸水的黃色塑料容器,藝術家這回運用它製作了一件與歐拉岩壁貼合、狀似掛毯的裝置,藉由將家鄉的民生用品化作創作媒材,點出迦納人民缺水、基本生活條件難以獲得滿足的狀況,進而反思水資源分配議題。

dxa-serge-attukwei-clottey-12-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Serge Attukwei Clottey作品

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藝術家Shadia Alem,將雕塑作品結合摺紙藝術概念,勾勒出靈感源自阿拉伯沙漠文學、數學與神話元素的裝置輪廓,其表面從各個角度觀看各自精彩,能窺見陽光與材質紋理互動的多變姿態。

dxa-shadia-alem-12-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Shadia Alem作品

藝術家Abdullah AlOthman研究了早期沙漠文明與光折射理論,透過設置一不鏽鋼底座與光線互動,創造出隨時序而不停改變姿態、難以預測的百變量體,帶有如海市蜃樓一般的虛幻色彩與神秘感。

dxa-abdullah-alothman-03-lance-gerber-3000px
2022 Desert X AIUla/Abdullah AlOthman作品

若想對2022 Desert X AIUla所有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妨造訪展覽官方頁面,看參展的15組藝術家如何回應展覽命題!

資料、圖片|Desert X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隨著2025大阪世博開幕日將近,各參展國也紛紛宣布自家展館的建築設計與展覽亮點,其中瑞士館以充滿特色、輕盈通透的球體建築而備受矚目,更將以經典卡通《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為主題帶來一系列展出。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3大亮點整理

01/4大展區將科技融入藝術體驗

瑞士館以擴增人類(Augmented Human)生命(Life)星球(Planet)為題,在一座座透明泡泡中展現創新與創造力。場館共分為4大展區:

第一展區展示一系列巨大的剪紙裝置藝術,空間中散發著Firmenich特別為瑞士館設計的香氛,週遭環繞著壯觀的瑞士自然風景;第二展區邀請訪客分享自己對未來的願景,並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這些想望化為充滿活力的藝術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一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二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第三展區每兩個月會更換一次,呈現當今的技術進步與突破,展間設計為未來主義風格,描繪出一個結合藝術與科學的虛構未來世界;第四展區則強調瑞士的文化面向發展與創造力,最後遊客還能帶走許多瑞士紀念品,如木製玩具、地區限定口味的KitKat、雀巢咖啡等。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三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紀念品商店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02/綠意盎然的超輕型球體建築

瑞士館由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打造,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場館由五個綠意盎然的球體組成,場館內外都種植了大量植栽。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共有兩層,分別選用不同顏色的材料,外層為亮色的ETFE、內層色彩較暗,營造由外而內的觀展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在場館內外種植大量植栽(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總重只有400公斤(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同時,瑞士館也將成為世博會上生態足跡最小的展館。這些球體外殼的總重量僅有400公斤,是傳統建築外殼的1%,只需兩到三輛載貨腳踏車就能運送。不僅如此,這些材料還可以回收,在世博會結束後重新製作成家具等產品。

03/《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主題企劃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雖然是瑞士文學作品,但相信多數人都是從日本版卡通認識這個故事;也因為如此,這齣作品成為本次大阪世博瑞士館的焦點之一。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也是本次瑞士館的主題之一(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位於瑞士館頂樓的「Heidi Café」,提供結合日式風情的瑞士特色料理,並搭配精選的瑞士葡萄酒;員工則身穿瑞士品牌BALLY的制服,以多國語言接待訪客。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場館頂樓的「Heidi Café」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另外,瑞士館也將於4月22日舉辦一場特別放映活動,以《My Name is Heidi》(私はハイジです)向這位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致敬。這場展演由日內瓦藝術設計學院(HEAD)製作,結合時尚、平面設計與動態影像,連結過去與現在,將主角小蓮重新塑造為具有當代意義的經典角色。

根據瑞士館團隊宣佈,場館結構將於2025年1月全數完工,而內部裝修則則預計於3月中完成。

2025大阪世博

日期|2025/4/13–2025/10/13

瑞士館官網|https://vitality.swiss/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揭曉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科技島、光明燈牆並置,探討智慧、信仰如何影響地景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內容亮相!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參展計畫「[]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概念源自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並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角色,同時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用「Intelligens」這個字詞突出「gens」在拉丁文中「人」的含意,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智慧,於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

臺灣館「[]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成大團隊將藉臺灣館,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成大團隊認為,臺灣的空間治理和發展策略深受「信仰」與「[]信仰」的辯證影響,以高速度和高科技發展為例,高鐵將西部走廊轉變為大都會區帶,智慧技術使空間重構,也擾動了原本自然生態平衡;晶片和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也帶來了經濟、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合理的反問與挑戰,同時臺灣人也以「智慧」來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於這片土地上地景的一切。展覽將從三個面向切入,尋找「智慧」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

▍效率(Efficiency—— []高速度信仰(NON-Belief in high-speed

探討全球追求效率和快速發展的潮流,以臺灣高鐵系統為案例研究,提出高鐵所建構的臺灣大都會區帶,以及城鄉差距下都市生態的反省。

▍科技(Technology—— []晶片信仰(NON-Belief in chips

探索對於科技島之於生態島兩個極端神話的信仰,以及背後在綠能光電板所覆蓋的代價,尤其以臺南七股地區作為場域的探索。

▍控制(Control—— []感知-運動信仰(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

探討每天例行生活的各種細微的感知-運動關係,在延展的基地涵構與關係場域中重新審視各種與生態、文化、社交的衝突。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島嶼意象融入展場,呈現科技、環境、空間的複雜關係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並輔以16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信仰的觀展動線。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成為信仰核心並串連起所有展櫃與內容,營造統合與連結的視覺與體驗。正式展出時,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的起點。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