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國際藝術島【風塔】藝術裝置!四鄉五島95位學童共創隨風飄揚的在地作品

2022年2月12日至4月10日

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中,唯一位在東引島上的「風塔」作品,由同為東引人的設計師蔡沛原,以及東引國小藝術教師林喬安,帶領馬祖四鄉五島共95位的國中小學生,以泥土染布的方式,一同創造出這件扎根於土地的大型裝置。

2022馬祖國際藝術島「島嶼釀」開展!8大策展計畫、交通攻略總整理

小檔_DSC1969位在馬祖東引島上的「風塔」裝置,由設計師蔡沛原與藝術教師林喬安,帶領四鄉五島的小朋友一起創作。


攜手馬祖四鄉五島學童共創風塔作品

從2021年10月開始的這項教育巡迴計畫,以藝術共創為課程主軸,先是由林喬安老師向小朋友介紹馬祖人口組成脈絡、歷史悠久的「燒塔節」起源等等,再由蔡沛原帶領學童採集、觀察自己家鄉土壤的顏色,進而發現原來習以為常的生活竟是如此有趣,最後再邀請四鄉五島共七所國小的學生,染製出一塊塊獨特的布幔。而這些染布也承襲馬祖傳統曬衣的方式、使用漁用尼龍繩固定住,再綁至竹結構上,才有你我眼前所見、高達7公尺的大型裝置作品「風塔」。

風塔4以藝術共創為主軸的巡迴課程,不僅帶領小朋友認識馬祖人文歷史,也請他們觀察家鄉的土壤。

風塔馬祖四鄉五島的土壤顏色各有不同,造就每張泥染布都有其獨特的模樣。


象徵馬祖先民乘風揚帆的故事

而這件風塔裝置的發想,正源自於馬祖重要的燒塔節,其運用磚塊以及瓦片堆砌成塔,頂端的缺口則能讓人將廢棄物丟棄其中燒毀,有著除舊佈新的意涵,後來也逐漸演變成聚落活動,不過由於戰地政務時期的燈火管制需求,也使這項傳統慢慢被遺忘,所幸近十年,在南竿鐵板村舉辦鐵板燒塔節的推動之下,燒塔習俗文化也得以重生;而風塔另外一項重要的脈絡,也起於馬祖先民搭乘帆船、移居於此的歷史,同時象徵著馬祖人乘風而行的故事。

風塔2風塔計畫中,最為重要的便是小學孩童,逐漸長大的他們,正如以十年為願景的馬祖藝術島,將替家鄉帶來能量。

小檔_DSC2086蔡沛原提到,選用竹子當結構體,也是希望能讓染布更加凸顯出來。


學童是風塔計畫中最重要的主角

其實,不論是在課程中介紹馬祖乘船移居的歷史、燒塔節,或是觀察土壤顏色,除是讓孩童藉由風塔計畫更加了解家鄉,也希望他們知道自己很重要。蔡沛原解釋,由於馬祖藝術島是以10年為願景,這次一起創作的小學生便以三四年級為主(莒光鄉小學生較少,遂全校一起參加),10年後,這些小朋友也到了要去台灣讀大學的年紀,而過去所醞釀出的共創能量,或許也會引領他們留在家鄉,做些有趣的事情。而像是近期落幕的風塔揚帆儀式,也邀請了東引國小學生來詮釋現代瓦塔舞(燒塔節時會跳的舞蹈),同樣凸顯出孩子們是活動中重要的主角。

風塔1本次的風塔計畫,一共有95位學童一同參與,每件染布也將會輪流在竹構上飄揚。

小檔_DSC2307為呼應燒塔節,風塔整個結構體也盡量與燒塔相似。


引領旅人與馬祖人登上東引島

而除了期盼旅人踏上國之北疆,看見風塔與其背後蘊含的故事,令人感動的是,這件大型作品更因此聚集了來自馬祖四鄉五島的人。蔡沛原分享,有些小朋友從沒去過馬祖的其他島、島與島之間的流動率不高,但因為風塔的誕生,許多參與計畫的學童家長也準備帶他們來此參觀。而如果說藝術島的出現,給了我們再次認識馬祖的機會,那麼,扎根於東引土地上的風塔,讓你、讓我,也讓在地人,看見一種很純粹的力量逐漸茁壯,而未來會長出什麼樣的獨特姿態,或許,就等我們再度登島看看吧。

小檔_DSC2001延續馬祖傳統漁用尼龍繩「曬衣」概念,將馬祖學生創作之泥染布塊攜至代表共同文化的塔上風塔延續馬祖傳統漁用尼龍繩「曬衣」概念,將馬祖學生創作之泥染布塊攜至代表共同文化的塔上。

馬祖國際藝術島風塔高達7公尺的風塔不僅壯觀,更蘊含著十年的共創馬祖期許。



文字|Adela Cheng

圖片提供|馬祖國際藝術島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