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都會綠洲」!30+地景藝術作品、10大精彩活動讓大家重新認識桃園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Taoyuan Land Art Festival)以「都會綠洲」為題,將於3月11日至3月27日,在虎頭山創新園區、南崁溪畔、桃林鐵道及虎頭山,4大區域盛大展開。32件地景藝術作品、7場精彩表演、10個主題小旅行、線上遊戲測驗和講座、論壇等6大精彩活動,2022年更新增在地美食餐會、流浪動物攝影展、考古體驗與歷年地景藝術回顧展等4大活動,期待用藝術帶大家重新認識桃園!

>>「三牲工作室」首度大型攝影展!桃園虎頭山遇見可愛的流浪動物

為什麼稱作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大家對這場藝術節最大的困惑都是,為什麼辦在2022卻還叫做2021?因為2021年礙於疫情而延期,名稱增加「+」,而不是直接改名,其實有希望能賦予活動在疫情蔓延下,桃園面對未知挑戰的勇氣。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8件亮點作品

地景藝術作品|共32件

展出地點|桃林鐵路、虎頭山公園、虎頭山創新園區 、南崁溪畔

作品1|河流的形狀

藝術家|墨西哥/路瓦.里維拉 LUA RIVERA

這是一件織品裝置,創作發想來自南崁溪。水道分離了人與河流之間的直接接觸,限制人們進入其水域的通道。許多河流過去是充滿角度與線條的,現在它們失去了曲線,而水域也變得平坦。他們被城市征服,並被人類馴化。藝術家希望人們能透過觀看作品,記住河流原始流動的形狀,並記得,在最純淨的形狀中,水總是在變化,適應塑造地面的環境,甚至將岩石打磨成沙子。我們不過是生命流動的水,所運送的沙粒。我們無法阻止水的力量:到底是水和河流塑造我們的道路和城市,或是其反之呢?邀請觀眾在作品上坐下或躺下,好好感受作品。

ALL_news_art_21G22_hbehxiyvsi
河流的形狀

ALL_news_art_22C05_6ikriuswqj
河流的形狀

ALL_news_art_22C05_qv9t9g7pti
河流的形狀

ALL_news_art_22C05_k2g7twgzia
河流的形狀

作品2|溪花潺潺、白影婆娑

藝術家|台灣/許宗傑

桃園市政府近年積極治理南崁溪流域,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夜鷺」是近年常見於南崁溪流域的鳥類族群,為水質淨化的指標生物。本件作品由藝術家許宗傑以「溪花潺潺、白影婆娑」為主題,於蘆竹區光明河濱公園南崁溪堤岸,造型仿造夜鷺獨特的姿態與色彩特徵,佇立於河堤之上,帶領來訪的市民一起凝視前方經由整治後脫胎換骨、溪水潺潺的南崁溪,彰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精神。

ALL_news_art_22A04_qsxf6xz6kw
溪花潺潺、白影婆娑

ALL_news_art_22A04_ycd3r82x4s
溪花潺潺、白影婆娑

ALL_news_art_22A04_pahezri8hv
溪花潺潺、白影婆娑

作品3|生命之河

藝術家|台灣/撒部•噶照、何佳豫

為了防止天候遽變導致淺水域魚群死亡,利用類似丁壩的具有多孔透水性的水利工程建造物,可產生回流區營造魚群避難空間,並可穩定河床、減緩流速保護堤防基礎,也讓水生昆蟲有棲息空間,成為魚群良好的棲地環境。

此作品設計鞦韆相鄰丁壩工程的河道,能引發大眾興趣,促進民眾對生態工法有更多認識與討論;又作品宛如水的流動與動植物的蜿蜒生長,洄游之路,不只是魚群,更是萬物安身立命的方向。

ALL_news_art_22C05_w8iq2tyh8x
生命之河

生命之河
生命之河

作品4|和大地撐起的家

藝術家|台灣/伊祐・噶照、廖運景、謝秋月

樹根在土地裡盤根交錯相互拉扯、土地變的堅硬穩固踏實,讓人們更安定,快樂地在自然環境上奔跑呼吸,風吹落了樹上的種子帶到新的住所,鳥獸享用了樹上的果樹也讓新的種子到了更遙遠的地方,雨水讓種子流到溪流尋找停泊靠岸的港口,重新站立。人與自然,本來就是一個有機體,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其內其外都是撐起家的結構和溫度,孕育新生命的誕生。

ALL_news_art_22C05_fbxbfhr9f5
和大地撐起的家

ALL_news_art_22C05_cs4p9xwbfj
和大地撐起的家

作品5|我的秘密基地

藝術家|台灣/黃文淵、劉瑋英

大檜溪公園擁有寬敞的草地與兒童遊具等休憩空間,不論平假日都有許多親子家庭前來,兒時總是夢想能有座樹屋,在一片綠蔭圍繞的樹海中,有著專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這樣的夢想原來在身邊就能實現。本次運用樹木與草地創造可以與民眾互動之作品,三座圓形樹屋宛如秘密城堡,穿梭的廊道充滿探險的氣息,更結合社區居民創作的社區地圖,打造一座可以共享秘密的城堡!

ALL_news_art_22C05_f4quey94f9
我的秘密基地

ALL_news_art_22C05_9szpgjire2
我的秘密基地

作品6|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

藝術家|法國 x 台灣/史蒂夫·席厄·克魯托

串連逐漸被埋沒的⽉台、軌道、5.3K標記點⽯樁與桃林鐵馬道的都市綠廊成為一件共同體。透過火⾞遙想曾經乘載桃園經濟發展的重要時代,傳承社區民眾集體記憶中的桃林鐵道沿線故事。作品造型採⽤接近原行駛於桃林鐵道之一的機型-R64電機⾞,保留部分細節,其餘適當的藝術化。將虛實、輕重、繁簡、⾃然環境與工業材質的比例流轉呈現。採用極簡的框架與抽象的線條來表現,讓⽉台與周圍環境合而為一,傳達以自然及人文景物為主體的地景藝術理念。

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_01
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

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_02
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

作品7|守護 大地之鷹

藝術家|台灣/李睿紘

桃園也是水果的重要產區,知名的如拉拉山的水蜜桃等,農民修剪果樹所裁剪下來的樹枝,與老舊眷村拆下的木板,到了藝術家李睿紘的手裡,總能化腐朽為神奇,讓這些看似沒有用途的枝幹,透過藝術家的巧思與巧手,重新賦予材料新的生命與意義,作品以臺灣常見的老鷹為主角,與誕生意象的蛋卵,告訴民眾鷹是環境保護的指標,需要我們共同保育與呵護。

ALL_news_art_22C08_mvee639iwq
守護 大地之鷹

ALL_news_art_22A04_ucrdm6niny
守護 大地之鷹

作品8|「漁網、土地、我」城市對話

藝術家|台灣/阿信 ‧ 沙華克

任教於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授原住民慶典美學阿信.沙華克老師,他的作品以廢棄的魚網,與回收廢棄塑膠及寶特瓶製作的環保布料結合,融入鮮明的個人風格及原住民圖案符碼,傳達其對海洋生態汙染與環境迫害造成的隱憂,透過食物鏈回歸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

ALL_news_art_22C08_nwfhh7uzqs
「漁網、土地、我」城市對話

ALL_news_art_22C08_5cvzjduawg
「漁網、土地、我」城市對話

ALL_news_art_22C08_7vczgqj2jj

ALL_news_art_22A03_59atvhkxg7
「漁網、土地、我」城市對話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表演節目

光影展演1|桃源。綠洲夢

活動地點|大業福德祠旁密林區

展演日期|111年3月11日(五)至 111年3月27日(日),18:30、19:00、19:30,每日3場,每場6分鐘

構想是以策展主軸打造出在有限環境下發展出的無限可能,引導觀眾一同進入展區中共同做一場「綠洲夢」。沿著林道走近,原本靜謐的一隅豁然開朗,透過網幕看見貓頭鷹、桃園市鳥「臺灣藍鵲」,調皮地左右嬉戲,時而眨眨眼,耳邊時而響起蟲鳴鳥叫。以燈光紀錄出大自然的紋理,修補觀眾遺忘的土地的記憶.建立人文發展與自然間的和諧共生。雖然是藝術創作和大自然的結合,卻不意味用藝術作品把自然改觀,而是在地景裡稍加施工或潤飾,使人們對他所處的環境重新以評價。

FotoJet (1)
桃源。綠洲夢、藝術家|鼎拉斯數位有限公司

光影展演2|川流不息

活動地點|南崁溪-青溪橋河道

展演日期|111年3月11日(五)至 111年3月27日(日)每日18:00-20:00,每場3分鐘,循環演出

沿著步道,來到由煙霧及幻彩燈光渲染的河岸,夜晚的來臨,隨著燈光周而復始的變化,飄渺雲霧讓人彷佛置身在雲中,感受到內心一片祥和。在表現上,原本的排水水道以藝術品的姿態挺立於水平大地之上,燈束構成ㄧ種沿伸狀的巨大光脈,引伸出各個文化性的容貌,也影射特殊地理的脈絡,自然與在地文化及科技化等場景。以出奇不意的表演型態,達到驚喜不斷的感動。流線型的光脈為潺潺溪水打造夜間也能看見的水流,襯托出溪水微小卻偉大的美麗。

FotoJet (2)
川流不息、藝術家|鼎拉斯數位有限公司

桃園地景藝術節的核心概念
地景藝術節與歐洲文化首都(ECC)的移動策略概念相近,藉由「移動」的特性,喚起地方意識。由桃園土地長出來的地景藝術節,每年擇定不同展區,藉由藝術節翻轉空間、提升公共建設、擾動社區社群,重新認識桃園每一處地方。2022年展區包括虎頭山創新園區、南崁溪畔、桃林鐵道及虎頭山,此地為桃園極早開發之處。新舊融合、多元文化、族群流動等桃園的城市特性。此刻的我們,群聚在新建的城市地景中,從時間的軸線回看見地景的紋理與縱深,科技城市、工商社會、農業時代,而虎頭山已然發現4000年前的考古遺址文化層。



地景不僅是環境的樣貌,更是人與環境的總和。林木河川、蟲鳥魚貝、鐵道遺構,是本屆的作品背景也是創作元素;是歷史也是當下。多元維度的藝術創作、民眾參與及展演活動,融入在地生態與人文美學,穿越城市的浮光掠影而感受到綠洲本質的存在。藝術節景觀美學的質感,最終能提昇水岸與綠地的生活環境,提高宜居的幸福都會景觀。藝術作品讓我們再一次重新認識地方,給我們不同凝視自然的眼光;而桃園,即是遊牧者尋覓的宜居綠洲。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都會綠洲Urban Oasis

開展日期|2022/03/11(五)-2022/03/27(日)

開展地點|桃林鐵路、虎頭山公園、虎頭山創新園區 10:00-18:00、南崁溪畔 10:00-20:00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交通方式

桃園地景藝術節交通_02

桃園地景藝術節交通_04

275223420_2104441169718625_5899314444985313121_n

桃園地景藝術節_08

桃園地景藝術節_07

275496001_2104441219718620_1159440440170407261_n

桃園地景藝術節交通_10

桃園地景藝術節交通_09

桃園地景藝術節_05

資料來源|桃園地景藝術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隨著2025大阪世博開幕日將近,各參展國也紛紛宣布自家展館的建築設計與展覽亮點,其中瑞士館以充滿特色、輕盈通透的球體建築而備受矚目,更將以經典卡通《阿爾卑斯山的少女》為主題帶來一系列展出。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3大亮點整理

01/4大展區將科技融入藝術體驗

瑞士館以擴增人類(Augmented Human)生命(Life)星球(Planet)為題,在一座座透明泡泡中展現創新與創造力。場館共分為4大展區:

第一展區展示一系列巨大的剪紙裝置藝術,空間中散發著Firmenich特別為瑞士館設計的香氛,週遭環繞著壯觀的瑞士自然風景;第二展區邀請訪客分享自己對未來的願景,並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這些想望化為充滿活力的藝術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一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二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第三展區每兩個月會更換一次,呈現當今的技術進步與突破,展間設計為未來主義風格,描繪出一個結合藝術與科學的虛構未來世界;第四展區則強調瑞士的文化面向發展與創造力,最後遊客還能帶走許多瑞士紀念品,如木製玩具、地區限定口味的KitKat、雀巢咖啡等。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第三展區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紀念品商店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02/綠意盎然的超輕型球體建築

瑞士館由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打造,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場館由五個綠意盎然的球體組成,場館內外都種植了大量植栽。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共有兩層,分別選用不同顏色的材料,外層為亮色的ETFE、內層色彩較暗,營造由外而內的觀展體驗。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Manuel Herz建築事務所以融合自然與文化、自然空間與人造空間為目標,在場館內外種植大量植栽(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這些球體為空心的充氣結構、以鋼架支撐,外殼總重只有400公斤(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同時,瑞士館也將成為世博會上生態足跡最小的展館。這些球體外殼的總重量僅有400公斤,是傳統建築外殼的1%,只需兩到三輛載貨腳踏車就能運送。不僅如此,這些材料還可以回收,在世博會結束後重新製作成家具等產品。

03/《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主題企劃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雖然是瑞士文學作品,但相信多數人都是從日本版卡通認識這個故事;也因為如此,這齣作品成為本次大阪世博瑞士館的焦點之一。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也是本次瑞士館的主題之一(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位於瑞士館頂樓的「Heidi Café」,提供結合日式風情的瑞士特色料理,並搭配精選的瑞士葡萄酒;員工則身穿瑞士品牌BALLY的制服,以多國語言接待訪客。

2025大阪世博「瑞士館」將登場!泡泡般輕透的球體建築、《阿爾卑斯山的少女》成展覽主題
場館頂樓的「Heidi Café」模擬圖(圖片來源:Vitality.Swiss)

另外,瑞士館也將於4月22日舉辦一場特別放映活動,以《My Name is Heidi》(私はハイジです)向這位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致敬。這場展演由日內瓦藝術設計學院(HEAD)製作,結合時尚、平面設計與動態影像,連結過去與現在,將主角小蓮重新塑造為具有當代意義的經典角色。

根據瑞士館團隊宣佈,場館結構將於2025年1月全數完工,而內部裝修則則預計於3月中完成。

2025大阪世博

日期|2025/4/13–2025/10/13

瑞士館官網|https://vitality.swiss/en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揭曉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科技島、光明燈牆並置,探討智慧、信仰如何影響地景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內容亮相!由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劃的參展計畫「[]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回應大會以「智慧」(Intelligens)開展的年度主題,概念源自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根植於地景所提出的「NON-sites」理論,並融入東方哲學關於「無/有」的辯證,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智慧」角色,同時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2025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用「Intelligens」這個字詞突出「gens」在拉丁文中「人」的含意,討論三種不同類型的智慧:自然、人工和集體智慧,於建築設計中如何被思考和用以面對當代環境和氣候困境。

臺灣館「[]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即以大會主題為基礎,由策展人薛丞倫及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成大建築系團隊,探索「智慧」(Intelligens)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角色,並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同時透過展覽、裝置、工作坊、論壇等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提出對臺灣「信仰」有無的思考

此提案受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啟發,以雕塑及大地藝術作品聞名於世的他,曾提出「non-sites」理論,其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透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再將視野拉回東方世界,「無」在東方哲學中延伸出無盡關於「無/有」的二元辯證,而成大團隊將藉臺灣館,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成大團隊認為,臺灣的空間治理和發展策略深受「信仰」與「[]信仰」的辯證影響,以高速度和高科技發展為例,高鐵將西部走廊轉變為大都會區帶,智慧技術使空間重構,也擾動了原本自然生態平衡;晶片和高科技的發展不僅成為臺灣在國際上的籌碼,也帶來了經濟、資源分配是否平等是否合理的反問與挑戰,同時臺灣人也以「智慧」來重新審視正在發生於這片土地上地景的一切。展覽將從三個面向切入,尋找「智慧」的不同表現形式及其在空間治理中的影響力:

▍效率(Efficiency—— []高速度信仰(NON-Belief in high-speed

探討全球追求效率和快速發展的潮流,以臺灣高鐵系統為案例研究,提出高鐵所建構的臺灣大都會區帶,以及城鄉差距下都市生態的反省。

▍科技(Technology—— []晶片信仰(NON-Belief in chips

探索對於科技島之於生態島兩個極端神話的信仰,以及背後在綠能光電板所覆蓋的代價,尤其以臺南七股地區作為場域的探索。

▍控制(Control—— []感知-運動信仰(NON-Belief in sensory-motor

探討每天例行生活的各種細微的感知-運動關係,在延展的基地涵構與關係場域中重新審視各種與生態、文化、社交的衝突。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島嶼意象融入展場,呈現科技、環境、空間的複雜關係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島群島半島」之間的關係呈現信仰與[]信仰之間的張力,重新審視科技、環境與空間的複雜關係。在展場正中央,一座宛如自黑夜海洋中浮現的島嶼靜靜佇立——蜂巢紙切割出臺灣地形剖面,細密的紋路如同時間在土地上刻下的痕跡,微光自紙間漫出,隨地形起伏緩緩流動,結合上方「科技島」以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半導體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同時引入環境正義的討論,包括都市熱島效應、能源分配等議題,全面探索科技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並輔以16組研究書冊,以科技島嶼論述為序,開啟[]信仰的觀展動線。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展場周圍配置的展櫃象徵環繞群島,展示12組研究模型,內容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展場一端的「光明燈牆」,如同於群島之中設置的一座信仰半島,成為信仰核心並串連起所有展櫃與內容,營造統合與連結的視覺與體驗。正式展出時,由展場唯一開啟的對外窗,可望見威尼斯的聖母安康教堂,象徵人文與信仰的起點。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2025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揭曉!成大建築探索「智慧」在當代建築扮演的角色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美術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展覽時間|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

展覽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