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都會綠洲」!30+地景藝術作品、10大精彩活動讓大家重新認識桃園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Taoyuan Land Art Festival)以「都會綠洲」為題,將於3月11日至3月27日,在虎頭山創新園區、南崁溪畔、桃林鐵道及虎頭山,4大區域盛大展開。32件地景藝術作品、7場精彩表演、10個主題小旅行、線上遊戲測驗和講座、論壇等6大精彩活動,2022年更新增在地美食餐會、流浪動物攝影展、考古體驗與歷年地景藝術回顧展等4大活動,期待用藝術帶大家重新認識桃園!

>>「三牲工作室」首度大型攝影展!桃園虎頭山遇見可愛的流浪動物

為什麼稱作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大家對這場藝術節最大的困惑都是,為什麼辦在2022卻還叫做2021?因為2021年礙於疫情而延期,名稱增加「+」,而不是直接改名,其實有希望能賦予活動在疫情蔓延下,桃園面對未知挑戰的勇氣。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8件亮點作品

地景藝術作品|共32件

展出地點|桃林鐵路、虎頭山公園、虎頭山創新園區 、南崁溪畔

作品1|河流的形狀

藝術家|墨西哥/路瓦.里維拉 LUA RIVERA

這是一件織品裝置,創作發想來自南崁溪。水道分離了人與河流之間的直接接觸,限制人們進入其水域的通道。許多河流過去是充滿角度與線條的,現在它們失去了曲線,而水域也變得平坦。他們被城市征服,並被人類馴化。藝術家希望人們能透過觀看作品,記住河流原始流動的形狀,並記得,在最純淨的形狀中,水總是在變化,適應塑造地面的環境,甚至將岩石打磨成沙子。我們不過是生命流動的水,所運送的沙粒。我們無法阻止水的力量:到底是水和河流塑造我們的道路和城市,或是其反之呢?邀請觀眾在作品上坐下或躺下,好好感受作品。

ALL_news_art_21G22_hbehxiyvsi
河流的形狀

ALL_news_art_22C05_6ikriuswqj
河流的形狀

ALL_news_art_22C05_qv9t9g7pti
河流的形狀

ALL_news_art_22C05_k2g7twgzia
河流的形狀

作品2|溪花潺潺、白影婆娑

藝術家|台灣/許宗傑

桃園市政府近年積極治理南崁溪流域,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夜鷺」是近年常見於南崁溪流域的鳥類族群,為水質淨化的指標生物。本件作品由藝術家許宗傑以「溪花潺潺、白影婆娑」為主題,於蘆竹區光明河濱公園南崁溪堤岸,造型仿造夜鷺獨特的姿態與色彩特徵,佇立於河堤之上,帶領來訪的市民一起凝視前方經由整治後脫胎換骨、溪水潺潺的南崁溪,彰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精神。

ALL_news_art_22A04_qsxf6xz6kw
溪花潺潺、白影婆娑

ALL_news_art_22A04_ycd3r82x4s
溪花潺潺、白影婆娑

ALL_news_art_22A04_pahezri8hv
溪花潺潺、白影婆娑

作品3|生命之河

藝術家|台灣/撒部•噶照、何佳豫

為了防止天候遽變導致淺水域魚群死亡,利用類似丁壩的具有多孔透水性的水利工程建造物,可產生回流區營造魚群避難空間,並可穩定河床、減緩流速保護堤防基礎,也讓水生昆蟲有棲息空間,成為魚群良好的棲地環境。

此作品設計鞦韆相鄰丁壩工程的河道,能引發大眾興趣,促進民眾對生態工法有更多認識與討論;又作品宛如水的流動與動植物的蜿蜒生長,洄游之路,不只是魚群,更是萬物安身立命的方向。

ALL_news_art_22C05_w8iq2tyh8x
生命之河

生命之河
生命之河

作品4|和大地撐起的家

藝術家|台灣/伊祐・噶照、廖運景、謝秋月

樹根在土地裡盤根交錯相互拉扯、土地變的堅硬穩固踏實,讓人們更安定,快樂地在自然環境上奔跑呼吸,風吹落了樹上的種子帶到新的住所,鳥獸享用了樹上的果樹也讓新的種子到了更遙遠的地方,雨水讓種子流到溪流尋找停泊靠岸的港口,重新站立。人與自然,本來就是一個有機體,共生共存不可分割,其內其外都是撐起家的結構和溫度,孕育新生命的誕生。

ALL_news_art_22C05_fbxbfhr9f5
和大地撐起的家

ALL_news_art_22C05_cs4p9xwbfj
和大地撐起的家

作品5|我的秘密基地

藝術家|台灣/黃文淵、劉瑋英

大檜溪公園擁有寬敞的草地與兒童遊具等休憩空間,不論平假日都有許多親子家庭前來,兒時總是夢想能有座樹屋,在一片綠蔭圍繞的樹海中,有著專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這樣的夢想原來在身邊就能實現。本次運用樹木與草地創造可以與民眾互動之作品,三座圓形樹屋宛如秘密城堡,穿梭的廊道充滿探險的氣息,更結合社區居民創作的社區地圖,打造一座可以共享秘密的城堡!

ALL_news_art_22C05_f4quey94f9
我的秘密基地

ALL_news_art_22C05_9szpgjire2
我的秘密基地

作品6|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

藝術家|法國 x 台灣/史蒂夫·席厄·克魯托

串連逐漸被埋沒的⽉台、軌道、5.3K標記點⽯樁與桃林鐵馬道的都市綠廊成為一件共同體。透過火⾞遙想曾經乘載桃園經濟發展的重要時代,傳承社區民眾集體記憶中的桃林鐵道沿線故事。作品造型採⽤接近原行駛於桃林鐵道之一的機型-R64電機⾞,保留部分細節,其餘適當的藝術化。將虛實、輕重、繁簡、⾃然環境與工業材質的比例流轉呈現。採用極簡的框架與抽象的線條來表現,讓⽉台與周圍環境合而為一,傳達以自然及人文景物為主體的地景藝術理念。

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_01
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

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_02
鐵龍長鳴 涓涓童年

作品7|守護 大地之鷹

藝術家|台灣/李睿紘

桃園也是水果的重要產區,知名的如拉拉山的水蜜桃等,農民修剪果樹所裁剪下來的樹枝,與老舊眷村拆下的木板,到了藝術家李睿紘的手裡,總能化腐朽為神奇,讓這些看似沒有用途的枝幹,透過藝術家的巧思與巧手,重新賦予材料新的生命與意義,作品以臺灣常見的老鷹為主角,與誕生意象的蛋卵,告訴民眾鷹是環境保護的指標,需要我們共同保育與呵護。

ALL_news_art_22C08_mvee639iwq
守護 大地之鷹

ALL_news_art_22A04_ucrdm6niny
守護 大地之鷹

作品8|「漁網、土地、我」城市對話

藝術家|台灣/阿信 ‧ 沙華克

任教於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授原住民慶典美學阿信.沙華克老師,他的作品以廢棄的魚網,與回收廢棄塑膠及寶特瓶製作的環保布料結合,融入鮮明的個人風格及原住民圖案符碼,傳達其對海洋生態汙染與環境迫害造成的隱憂,透過食物鏈回歸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

ALL_news_art_22C08_nwfhh7uzqs
「漁網、土地、我」城市對話

ALL_news_art_22C08_5cvzjduawg
「漁網、土地、我」城市對話

ALL_news_art_22C08_7vczgqj2jj

ALL_news_art_22A03_59atvhkxg7
「漁網、土地、我」城市對話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表演節目

光影展演1|桃源。綠洲夢

活動地點|大業福德祠旁密林區

展演日期|111年3月11日(五)至 111年3月27日(日),18:30、19:00、19:30,每日3場,每場6分鐘

構想是以策展主軸打造出在有限環境下發展出的無限可能,引導觀眾一同進入展區中共同做一場「綠洲夢」。沿著林道走近,原本靜謐的一隅豁然開朗,透過網幕看見貓頭鷹、桃園市鳥「臺灣藍鵲」,調皮地左右嬉戲,時而眨眨眼,耳邊時而響起蟲鳴鳥叫。以燈光紀錄出大自然的紋理,修補觀眾遺忘的土地的記憶.建立人文發展與自然間的和諧共生。雖然是藝術創作和大自然的結合,卻不意味用藝術作品把自然改觀,而是在地景裡稍加施工或潤飾,使人們對他所處的環境重新以評價。

FotoJet (1)
桃源。綠洲夢、藝術家|鼎拉斯數位有限公司

光影展演2|川流不息

活動地點|南崁溪-青溪橋河道

展演日期|111年3月11日(五)至 111年3月27日(日)每日18:00-20:00,每場3分鐘,循環演出

沿著步道,來到由煙霧及幻彩燈光渲染的河岸,夜晚的來臨,隨著燈光周而復始的變化,飄渺雲霧讓人彷佛置身在雲中,感受到內心一片祥和。在表現上,原本的排水水道以藝術品的姿態挺立於水平大地之上,燈束構成ㄧ種沿伸狀的巨大光脈,引伸出各個文化性的容貌,也影射特殊地理的脈絡,自然與在地文化及科技化等場景。以出奇不意的表演型態,達到驚喜不斷的感動。流線型的光脈為潺潺溪水打造夜間也能看見的水流,襯托出溪水微小卻偉大的美麗。

FotoJet (2)
川流不息、藝術家|鼎拉斯數位有限公司

桃園地景藝術節的核心概念
地景藝術節與歐洲文化首都(ECC)的移動策略概念相近,藉由「移動」的特性,喚起地方意識。由桃園土地長出來的地景藝術節,每年擇定不同展區,藉由藝術節翻轉空間、提升公共建設、擾動社區社群,重新認識桃園每一處地方。2022年展區包括虎頭山創新園區、南崁溪畔、桃林鐵道及虎頭山,此地為桃園極早開發之處。新舊融合、多元文化、族群流動等桃園的城市特性。此刻的我們,群聚在新建的城市地景中,從時間的軸線回看見地景的紋理與縱深,科技城市、工商社會、農業時代,而虎頭山已然發現4000年前的考古遺址文化層。



地景不僅是環境的樣貌,更是人與環境的總和。林木河川、蟲鳥魚貝、鐵道遺構,是本屆的作品背景也是創作元素;是歷史也是當下。多元維度的藝術創作、民眾參與及展演活動,融入在地生態與人文美學,穿越城市的浮光掠影而感受到綠洲本質的存在。藝術節景觀美學的質感,最終能提昇水岸與綠地的生活環境,提高宜居的幸福都會景觀。藝術作品讓我們再一次重新認識地方,給我們不同凝視自然的眼光;而桃園,即是遊牧者尋覓的宜居綠洲。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都會綠洲Urban Oasis

開展日期|2022/03/11(五)-2022/03/27(日)

開展地點|桃林鐵路、虎頭山公園、虎頭山創新園區 10:00-18:00、南崁溪畔 10:00-20:00

2021+桃園地景藝術節 交通方式

桃園地景藝術節交通_02

桃園地景藝術節交通_04

275223420_2104441169718625_5899314444985313121_n

桃園地景藝術節_08

桃園地景藝術節_07

275496001_2104441219718620_1159440440170407261_n

桃園地景藝術節交通_10

桃園地景藝術節交通_09

桃園地景藝術節_05

資料來源|桃園地景藝術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勤美術館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開展!拿起偏光鏡、穿越光影矩陣,進入想像力的平行視界

勤美術館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開展!拿起偏光鏡、穿越光影矩陣,進入想像力的平行視界

台中勤美術館邀請台灣跨域藝術團隊 何理 WHYIXD 策展,以《Input > Unknown》為題,打造一場以「感知場域」為核心的沉浸式多感官體驗,以光影為主題,融合科技、感知與想像力,邀請觀眾穿越光影矩陣,重新看見隱藏的資訊如何於城市與日常之間流動、生成與綻放。

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的「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於去年12月正式開幕,首展邀請日本設計師nendo團隊帶來《OUTLINES IN BETWEEN》,奠定展館「靈感能量」的創意基調;第3棒由首次登台的歐洲藝術團隊Numen/For Use,展出《Net & String Taichung》,延續對城市空間與感知的探索。今年冬季,第3棒展覽由台灣跨域藝術團隊何理 WHYIXD接手策展,回應勤美草悟長年累積的靈感脈絡,以及勤美術館「打開想像」的核心理念。

以身體與感官作為「輸入」

展覽靈感源自電腦程式語法的命令提示符「Input >」,象徵等待輸入的未知狀態。在這場展覽中,觀眾不再只是觀看者,而是以身體與感官作為「輸入」,親身參與一場關於「未知(Unknown)」的感知運算。展覽由何理 WHYIXD策展與創作,並攜手德國聲音藝術實驗室KLING KLANG KLONG、台灣視覺設計團隊HOUTH,以及藝術家莊志維,共同構築一場融合光、聲、風與數據的多感官體驗,探索數位時代的「真實感」與感官邊界。

勤美術館 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11月22日開展。(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勤美術館 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11月22日開展。(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觀者化身參與世界生成的「玩家」

在《Input > Unknown》的展覽現場,觀者是參與世界生成的「玩家」。何理 WHYIXD表示,此次展覽透過觀者的參與性互動,讓科技藝術不再只是被觀看,而是成為每個人都能親身介入的感知場域。真實不只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持續被生成的過程。當你改變觀察的角度、重新檢視習以為常的界線,世界也會回應你以另一種樣貌。展覽共分為4個展區:啟動、運算、渲染及沙盒模式,也象徵未知世界生成的4階段。

戶外展覽主視覺《Input _ Unknown》 邀請觀者一同穿越光影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戶外展覽主視覺《Input _ Unknown》 邀請觀者一同穿越光影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以偏光鏡啟動未知的光影世界

展覽自1樓入口〈Hello World〉啟動,觀者能拿起本展入場通行證——現場特製「偏光鏡」,親手解碼隱藏於牆面光影之間的訊息。隨著鏡片旋轉,光的偏振方向改變,潛藏的線條與色層逐一顯現,人們彷彿化身為指令輸入者,透過手勢與視角開啟個人化的光影界面。〈Hello World〉走廊以電腦語言與互動機制設計,透過每日投票「Accept/Deny」參與展覽程式,感受思考轉化為光的瞬間。

拿起本展入場通行證:現場特製「偏光鏡」,觀展民眾親手解碼隱藏於牆面光影之間的訊息。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拿起本展入場通行證:現場特製「偏光鏡」,觀展民眾親手解碼隱藏於牆面光影之間的訊息。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在7公尺高「像素矩陣」行走

順著階梯走入地下一層,壯闊的〈像素力場Dynamic Field〉以流動光影迎面而來。由偏光鏡面、旋轉機構與燈光交織而成的巨大裝置,構築出可步入的7公尺高「像素矩陣」,隨著觀眾的移動與視角改變,潛藏色層與反射光譜層層顯現。靜止的結構在觀看中流動,鏡面折射出觀者與環境的互動,使「身體」成為影像生成的一部分。讓光成為媒介、感知成為動力,模糊了虛擬與真實的界線,開啟一場關於影像與自我之間的沉浸對話。

《像素力場Dynamic Field》由偏光鏡面、旋轉機構與燈光交織而成的巨大裝置,構築出可步入的七公尺高「像素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像素力場Dynamic Field》由偏光鏡面、旋轉機構與燈光交織而成的巨大裝置,構築出可步入的七公尺高「像素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在光與聲中聆聽數據的呼吸

從視覺宇宙轉入暗黑場域,〈海境:回溯 Tender Soul of Ocean: recall〉由何理 WHYIXD攜手德國聲音實驗室KLING KLANG KLONG共創,以勤美術館戶外的氣候資料與人流數據為素材,轉譯成流動的光影與聲音。觀眾步入作品,如同進入被風與海洋訊號編織的波光之境。光線隨氣候與人群移動而閃爍,聲音在空氣中震盪,如潮汐般呼吸。觀者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環境節奏的共構者。〈海境:回溯Tender Soul of Ocean: recall〉以溫柔卻深刻的方式提醒我們:氣候、聲音與人並非分離的存在,而是一場持續共鳴的動態生命場。

《海境:回溯 Tender Soul of Ocean:recall》光線隨氣候與人群移動而閃爍,聲音在空氣中震盪,如潮汐般呼吸。(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海境:回溯 Tender Soul of Ocean:recall》光線隨氣候與人群移動而閃爍,聲音在空氣中震盪,如潮汐般呼吸。(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以眾人之手生成詩性色譜

展覽最終章〈白色彩虹Spectrum of White〉由藝術家莊志維創作,運用偏光鏡獨特的折射特性,邀請觀眾以手指觸碰、留下痕跡,親身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隨著每位參與者的指印與動作不斷堆疊,原本純白的偏光片逐漸映現出繽紛光譜,從透明到彩色、從個體到群體,最終形成一道由人共同構築的「彩虹」。作品象徵著當代人際網絡的連結——每一個獨立行為都能匯聚成共感的意識場。這件裝置成為展覽的尾聲,也是一場凝聚的儀式:當觀眾離開,光線仍在轉動,留下的是眾人共創的光譜印記,映照著人與人之間持續流動的生命力與連結感。

《白色彩虹Spectrum of White》運用偏光鏡獨特的折射特性,邀請觀眾以手指觸碰、留下痕跡,親身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白色彩虹Spectrum of White》運用偏光鏡獨特的折射特性,邀請觀眾以手指觸碰、留下痕跡,親身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 《Input > Unknown》
展期時間|2025.11.22(六)-2026.03.01(日),週一休館
第一階段展期 2025.11.22(六) − 2026.01.04(日) 13:00−21:00
第二階段展期 2026.01.06(二) − 2026.03.01(日) 10:00−18:00
地點|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台中市西區館前路79號)  
購票請點此

資料提供|勤美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秒置身古埃及!奇美博物館《消失的法老》推VR沉浸式體驗,帶你登上金字塔、漫遊尼羅河

一秒置身古埃及!奇美博物館《消失的法老》推VR沉浸式體驗,帶你登上金字塔、漫遊尼羅河

奇美博物館將於2026年1月29日起全新推出VR沉浸式體驗《消失的法老》(The Horizon of Khufu),民眾只要戴上VR裝置,就能瞬間抵達千里之外的埃及,享受一趟穿越4500年的神祕冒險旅程。即日起開放線上購票,凡購票即免費贈送常設展參觀。

《消失的法老》沉浸式VR體驗首度登台

奇美博物館將2026年定為「埃及年」,透過最古老的真實文物與最先進的虛擬科技,為台灣民眾帶來最完整豐富的「一站式古埃及體驗」。除了先前公布與大英博物館攜手策劃年度特展《埃及之王:法老》(2026年1月29日開展),帶來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法老文物,今日再度宣布將與HTC VIVE Arts合作,引進由沉浸式VR探險體驗國際先驅excurio精心製作的VR節目《消失的法老》。該節目自2022年於巴黎首演後,已吸引全球逾200萬人次體驗,並在法、英、美等地造成轟動,明年將是首度在台灣登場。

→ 大英博物館 ✕ 奇美博物館《埃及之王:法老》大展2026年登台!集結280件稀珍藏品,跨時空齊聚56位法老

奇美博物館全新推出VR體驗節目《消失的法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全新推出VR體驗節目《消失的法老》。(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探訪古夫金字塔從未對外開放的神祕空間。(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探訪古夫金字塔從未對外開放的神祕空間。(圖片版權:excurio)

登上古夫金字塔、漫遊尼羅河

VR節目《消失的法老》以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古夫金字塔為場景,透過VR裝置,帶領遊客深入吉薩高原上這座最古老、最大的宏偉建築,探索至今從未對外開放的神祕區域。體驗過程中,民眾可以進到古夫金字塔深處,抵達目前仍為禁地的王后密室,還能躍上146公尺高的金字塔頂端,360度俯瞰開羅的壯麗全景;甚至能乘坐太陽船漫遊尼羅河,並親臨國王古夫(Khufu)的葬禮現場,見證古老的防腐儀式。整個過程如同置身電影故事中,臨場感十足。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只要戴上VR裝置就能穿越4500年、親臨古埃及世界。(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只要戴上VR裝置就能穿越4500年、親臨古埃及世界。(圖片版權:excurio)
(圖片版權:excurio)
(圖片版權:excurio)

哈佛大學專家助陣、精準重建場景

為確保內容具備最高的真實性與嚴謹度,《消失的法老》特別攜手美國哈佛大學吉薩考古專案計畫團隊(Giza Project)合作,由哈佛大學埃及學教授彼得.德.曼努埃里安(Peter Der Manuelian)領軍,結合歷史、建築與科學,運用現場蒐集的數據與多年研究資料打造實景,包括古夫金字塔內部和周圍環境的畫面,皆採用實地全息掃描,透過虛擬引擎以1:1比例精確重建,歷時18個月才完成。此外,excurio開發的獨家技術,讓VR場景在300至1000平方公尺的空間中皆能運作,並且能投射出其他參與者的影像,解決VR體驗中常見的孤立感。除了《消失的法老》,該團隊亦以《永恆的巴黎聖母院》等作品享有盛譽。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可乘坐太陽船漫遊尼羅河,欣賞河岸風光。(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可乘坐太陽船漫遊尼羅河,欣賞河岸風光。(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帶人們親臨國王古夫的葬禮現場,見證古老的防腐儀式。(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帶人們親臨國王古夫的葬禮現場,見證古老的防腐儀式。(圖片版權:excurio)

線上開賣、購票送常設展

奇美博物館表示,2026年將以「埃及法老」為主軸,串連展覽與沉浸式體驗,讓觀眾既能近距離欣賞真實文物的千年風采,也能透過VR親臨金字塔內部,感受古文明的震撼與魅力。《消失的法老》節目長度約45分鐘,將於2026年1月29日至2027年1月10日登場,體驗地點為奇美博物館全新打造的「VR體驗廳」。即日起開放線上預購,線上票680元,於官網獨家販售。1月29日起另開放現場購票,全票800元、優惠票750元。凡購買VR節目即免費贈送常設展參觀。此體驗限8歲以上的民眾參與,適合家庭、年輕族群、樂齡族等各類觀眾。詳情可至官網查詢。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透過虛擬實境帶領觀眾登上古夫金字塔頂端。(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透過虛擬實境帶領觀眾登上古夫金字塔頂端。(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以古夫金字塔為場景,由哈佛專家團隊精準重現金字塔內部和周圍環境。(圖片版權:excurio)
奇美博物館VR體驗《消失的法老》以古夫金字塔為場景,由哈佛專家團隊精準重現金字塔內部和周圍環境。(圖片版權:excurio)

VR沉浸體驗《消失的法老》
體驗日期:2026.1.29-2027.1.10
地點:奇美博物館「VR體驗廳」
購票:chimeimuseum.fonticket.com
・11/18 起開放線上預購 → 線上票 680 元(官網獨售)
・2026/1/29 起現場購票 → 全票 800 元、優惠票 750 元

資料提供|奇美博物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