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停產!2022年5月後將走入歷史

iPod走入歷史

Apple於2022年5月10日宣布,iPod touch 7售完後,將不再生產iPod系列產品,也意味著作為隨身音樂播放器的 iPod 將真正走入歷史。這裡將帶大家回顧一下iPod 的歷史,以及iPod 各代機型的樣貌。

iPod設計出自Apple 首席設計師Jonathan Ive之手

>> Apple設計的靈魂推手Jonathan Ive!23年來奠定Apple極簡美學的好設計

2001年第一台iPod 問世 

2001年Apple 第一部iPod 推出,極簡的純白機身,搭配Apple標誌性的操作盤,打開Player的嶄新之路。當年,數位音樂正萌芽,市場上不乏掌上型的數位播放器,而iPod 2001年推出時,一來是需要搭配iTunes使用,二來Apple又把iTunes綁在Mac系統獨用,要知道20年前所有人都用Windows系統的年代,怎麼可能火得起來。

備註:Apple 2021年在youtube平台上,推出一支紀念Steve Jobs的影片,還沒看過的人都去看。

2001 ipod keynote
2001年拿著第一代iPod 在發表會上的Steve jobs,好感人 

2001 iPod
2001年iPod,第一代iPod已經訂下Player操控圓盤的基礎,堪稱當年(到現在還是)厲害的設計 

2003 iPod
2003年iPod,仔細看容量才40G,再細看電源接埠的進化也是iPod設計中很重要的一環 

2004年才真正走紅

直到2004年,Apple推出Windows可用的iTunes版本,這才讓更多非Mac用戶也能使用iTunes,還有一個背景原因是,當年數位音樂正起,MP3正流行,但音質真的很差,iTunes能夠提供真正無損音質,即使是木耳(對音樂鑒賞力再低)也能感受到音樂在不同播放器上的微妙差異,也才讓iPod 銷售起飛。

2004 iPod
2004 iPod,這款穿衣服的iPod才讓iPod真正走紅,當年這件襪子衣紅透半邊天 

2004 iPod mini
2004 iPod mini,2004年還同場加映迷你版iPod,襯衫口袋就能駕馭的尺寸,電源接埠也縮小尺寸 

2005 iPod Shuffle
2005年第一款iPod Shuffle現身,可以掛在胸前當作頸鏈變成流行 

2005 iPod
2005 iPod,這次推出高級版的皮革Case,iPod機身也變得更輕薄 

2006 iPad nano Shuffle
2006又發展全新 iPod nano,iPod Shuffle再縮小到夾在衣領上的迷你版本 

2007年變成iPhone裡的App

2007年Steve Jobs在發表會上,端出劃時代的新產品iPhone,改變了往後數十年的Gadgets與科技生態,至此,iPod 也從一台有形的機器,變成iPhone裡的一個App存在,iPod能做到的iPhone全都可以做到,甚至還能做更多,這彷彿也預示了iPod 今日的結局。

2007 iphone keynote
2007年Steve Jobs發表第一款iPhone,iPod也變成iPhone裡的App存在 

2007 iPod nano
2007 iPod nano,nano的電源接埠和iPhone使用同一個系統
 

2007 iPod touch
2007 iPod touch,與同年推出的iPhone在外型上略有神似 

iPod 象徵Apple 對音樂愛到骨子裡的一種 Apple式的DNA,早年Apple發表會的重頭戲,除了產品之外,就是在終場樂團的Live演唱,能把新品發表會的氣氛推到最高峰(例如2015年Keynote邀請One Republic樂團),也別忘了2007年至2016年為止,每年都有在英國或美國舉辦的 Apple Music Festival音樂祭,邀請歐美當紅歌手現場演唱,也是Apple 當年度的音樂重要盛典。Apple 從沒改變過對音樂的熱愛,從iPod、iTunes、AirPods、HomePod,一直到串流Apple Music不斷提升收聽與錄製音質的技術,就不難理解,一路走來Apple式音樂DNA,從沒有停下進化的腳步。

Apple停止iPod 產品線的消息,令人感傷的是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但更令人期待的是,6月即將展開的2022WWDC開發者大會,是否會有繼之而起的另一個新時代誕生?!

2008 iPod touch
2008 iPod touch  

iPod nano 2009
2009 iPod nano 

iPod Shuffle 2009
2009 iPod Shuffle 

iPod touch 2010
2010 iPod touch 

iPod nano shuffle 2010
2010 iPod nano(左)和shuffle(右) 

iPod nano 2012
2012 iPod nano 

iPod touch 2012
2012 iPod touch,手腕袋的接點是非常獨特的設計 

ipod-touch-2019-gallery1_GEO_TW
2019年推出的iPod touch 7

收藏末代iPod的最後機會:

iPod touch 7

2019年5月28日發布,6種顏色

2022年5月11日停止生產,售完為止

32GB,$6,490

128GB,$10,090

256GB,$13,690

Apple表示:「iPod 自 20 多年前推出以來,便深深吸引世界各地喜愛隨身攜帶音樂的使用者。到今日,將自己的音樂庫帶到世界各地的這種體驗已融入 Apple 的產品線——從 iPhone 和 Apple Watch 到 iPad 和 Mac——以及 Apple Music 提供的超過 9000 萬首歌曲、超過 30,000 個播放列表。」

Apple 全球行銷資深副總裁 Greg Joswiak 表示:「音樂一直是 Apple 核心價值的一部分,iPod 將音樂帶給數億使用者的方式,不僅影響了音樂產業,更重新定義探索、聆聽和分享音樂的方式。如今,iPod 的精神將以不同形式永存。我們的所有產品結合了令人驚豔的音樂體驗,從 iPhone 到 Apple Watch 再到 HomePod mini,以及 Mac、iPad 和 Apple TV。Apple Music 提供領先業界的音質,且支持空間音訊——欣賞、探索和體驗音樂的最佳方式。」

回顧一下2015年9月發表會終場One Rebuplic樂團現場演唱

53870006
2015年9月發表會終場One Rebuplic樂團現場演唱

53870007
2015年9月發表會終場One Rebuplic樂團現場演唱

53870008
2015年9月發表會終場One Rebuplic樂團現場演唱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米蘭家具展】乍看是雕塑,其實是Kohler「馬桶」!輪廓如野獸派建築,亮橘色顛覆衛浴印象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屹立數百年的古老建築,對比著摩登新潮的家具與工業設計,是每年「米蘭家具展」讓人看不膩的展覽情景。

今年在米蘭元老宮(Palazzo del Senato)巴洛克風格的庭院裡,出現了一座小工廠——橘紅色工業水管與石頭相接成管線,不知向何處輸送著水;順著管線走,才發現最終目的地是一座顏色張揚、風格狂野的亮橘色雕塑。再擦亮眼睛仔細看,原來這座雕塑的真面目是「馬桶」,由衛浴品牌Kohler與英國設計師Samuel Ross一同打造。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展場。(圖片來源:Kohler)

當衛浴設備化為「功能性雕塑」

擁有平面設計背景、在時尚圈打滾多年的Samuel Ross,如今自在遊走於時裝、設計與藝術之間。他所創辦的SR_A工作室聚焦於工業設計,近年與Kohler展開合作,以藝術為思考、設計為手法,推出乍看是藝術雕塑、實為功能性衛浴設備的「Formation」系列產品,企圖顛覆人們對衛浴場景的既定印象。

2023年邁阿密設計展(Design Miami)上發布的「Formation 01」水龍頭後,就是這次在2024米蘭家具展公開的「Formation 02」馬桶。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Kohler X Samuel Ross “Formation 01” 水龍頭。(圖片來源:Kohler)

不對稱線條 X 崎嶇紋理,外觀如迷你野獸派建築

第一次設計馬桶的Samuel Ross,不想再重複白色座椅、配上一些金屬和塑膠零件的套路,他想做出前所未見的形式,於是以左右不對稱的線條、邊緣鮮明的輪廓,為「Formation 02」創造如野獸派建築般的個性外觀。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Kohler X Samuel Ross “Formation 02” 馬桶。(圖片來源:Kohler)

陶瓷座椅上覆蓋了Kohler利用合成樹脂製造的外殼,上面帶有橢圓形切口、觸感粗糙的崎嶇紋理……各種細節,給人天然岩石的既視感。看似有機、隨意的紋理其實經過悉心安排,從紋路的走向、樹脂加工時的凹凸數量都經過考量,甚至還被申請為專利。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馬桶外殼以合成樹脂打造,上頭帶有崎嶇紋理。(圖片來源:Kohler)

傳承自1960年代的Kohler亮橘色

抓眼的亮橘色則延續了「Formation 01」水龍頭的用色,這抹名為「Haptic Orange」的橘,靈感來自Kohler曾在1967年推出的「Tiger Lily」橙色浴室系列,蘊含著突破衛浴設備材料、形式與顏色的精神。「Haptic Orange」取代了傳統馬桶慣用的白,讓衛浴場景變得更活潑、外向,不再只是印象中的單調、冷靜,為人們打開多一種生活想像。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Samuel Ross在展場重現輸水管線的工作情景,將被埋於地下的景象挪到地上,讓人們看見日常用水的幕後功臣。(圖片來源:Kohler)

創作藝術 VS 設計產品,Samuel Ross選擇前者

第一眼看見「Formation 02」,很少有人會直覺聯想到馬桶,這正好順了Samuel Ross的意。他期待人們初見「Formation 02」,會先認為這是一件藝術雕塑,經過進一步的了解,才恍然大悟它具備馬桶的功能,而且還非常齊全,包含加熱座椅、夜燈和用來沖水、清潔馬桶的觸控螢幕等等。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圖片來源:Kohler)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Samuel Ross將「Formation 02」視為一件「功能性雕塑」。出於這份理念,他用創作藝術、而非設計產品的思考策劃了這座馬桶,前期拋開各種KPI的限制,拿起筆在紙上繪製草圖,而不是靠電腦繪圖和CAD,回歸最純粹、最直覺的創作形式,勾勒出作品的未來走向。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Samuel Ross於2024米蘭家具展與觀眾們互動。(圖片來源:Kohler)

「設計師提出的新想法,要遊走於危險邊緣。」

一款賣25,000美元的亮橘色雕塑馬桶,到底會不會有人買單?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答案,但回歸Samuel Ross的創作理念,他相信,「作為一名設計師,在提出新想法時要遊走於風險的邊緣,」要懷抱上世紀6070年代的大膽與突破精神,提出各種有趣的可能。

在2024米蘭家具展快閃亮相後,「Formation 02」的第一個定居地是米蘭藝廊「Spazio Maiocchi」,未來Samuel Ross希望有更多畫廊、博物館或注重藝術美學的公司,能將這件作品帶入自家空間,讓更多人接觸到不同於日常的衛浴場景。

【2024米蘭家具展】Kohler X Samuel Ross雕塑感馬桶
第一座售出的 “Formation 02” 馬桶將設於米蘭藝廊「Spazio Maiocchi」。(圖片來源:Kohler)

資料來源|Kohler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實驗金屬、蠟、砂石等「材質」,思考物的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台灣藝術、設計與工藝作品現蹤「2024米蘭家具展」!位於Isola設計展區的《弦外之音》特展集結同樣擁有工業設計背景的4位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各自以擅長的媒材如金屬、織品、砂石、蠟等,展出共14件實驗性家具、家飾物件,企圖突破過往「功能性設計」的公式,反思「物」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由4位台灣創作者張家翎、李佳玲、賴亭安、張庭瑄共同策劃。

「物」是什麼?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一切皆物。」不過物(Obejct)究竟是什麼?往往我們只由兩個角度端看,一是「它是由什麼東西構成」(What it is made of?),以及「它用來做什麼」(What it does?)。《弦外之音》受「物導向」的哲學觀念啟發,撥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考,從材料、製程、空間關係等角度切入,探索「造物」於生活的狀態和意義。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張家翎・金屬|觀看「人與物」、「物理與物性」關係的新視角

擅長以「材質物性」發展創作脈絡的張家翎,以金屬的色彩質變為核心,創作《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透過金屬薄膜反射出實際上不存在的顏色,讓鏡像的「虛部」疊合周圍環境的「現實」,創造可視與不可視之間的曖昧狀態。本系列最初在2022年東京設計藝術展(Designart Tokyo)亮相時,僅以小型物件、材料形式呈現;這次進一步拓展為家具家飾,應用工業規格管材發展出立鏡與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藍鏡系列》(Bluing Series)。

另一件與「雜波ZAP」團隊共同開發的燈具雕塑《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則以鋼索構築張力的懸吊結構,並利用鋼索的導電性作為正負電路,讓中央懸掛的燈管亮起。

透過這兩件作品,張家翎在人與物(視覺感知和鏡像物理)、物理與物性(張力與電力)的相互關係之間,提供另一種觀看、認知物的維度。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家翎《迴路——序列》(Circuit—Sequence)。

李佳玲・織品|穿梭時空,用當代手法凝鍊歷史

以織品為創作媒材的李佳玲,在藝術與設計邁向全球化、流行化的過程中,從地方的物質文化、自然與人文歷史中得到啟發,萃取並融合東西方文化、新舊樣態,述說人與物之間的故事。

這件以台灣靈感的軟雕塑《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講述了蘭嶼和白花蝴蝶蘭凋亡的故事,李佳玲以傳統絎縫(Quilt)工藝柔軟地刻痕出紋理,模擬原始人類社會的石雕記事行為。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石頭的低語》(The Whisper of the Stones)。

《軟花瓶》(Soft Vase)靈感則來自1998年的打撈沈船事件「黑石號」,當時漁民在印尼沿海發現一艘從唐代中國航向阿拉伯世界的貿易船隻,上頭載滿了千年前的陶器、金屬工藝品、碗碟等,這些文物被稱為「唐代寶藏」,甚至被認為是當代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規模最大、種類最豐富的文物窖藏。李佳玲打造一只瓷器,外觀帶有千年前沉於汪洋、被珊瑚包圍的古老意象,創造出獨特的視覺、觸覺體驗。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軟花瓶》(Soft Vase)。

賴亭安・砂石|實驗數位製造、傳統技藝結合的可能

專注於材料實驗、未來工藝的賴亭安,延續自身3D砂材列印系列作品,繼續探索人造物、自然物之間的界線。《積石》(Fieldstone)從傳統石牆堆砌中汲取靈感,聚焦數位製造與傳統石匠技藝融合的可能,思考如何從數位精準控制的3D砂材列印中,製造出具有自然幾何且有功能的「石頭」;透過數位製造與參數設計,呈現出模擬「自然」而能精準堆疊積層印製的邊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3D砂材列印作品。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賴亭安《積石》(Fieldstone)。

張庭瑄・蠟|流動美感中藏有對生命、時間的感知

張庭瑄以蠟材為主角,善用材質本身的特性,創造流動、有機、轉瞬即逝的美感,探問著人對於時間和生命的認知。這次他帶來3個作品系列,其中《重塑》(Dipping)以最為古老的蠟燭浸泡製法(Dipping Candle)出發,層層堆疊出現代物件樣貌;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重塑》(Dipping)。

《流動之形》(Water Mold)以水作為形塑流動物質的模具,找尋與變動共存的方式;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流動之形》(Water Mold)。

《物生》(Living Form)則以抽象型態模擬生命的脈動,以泛靈角度試圖呈現一種與物共生的景象。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張庭瑄《物生》(Living Form)。

匯聚「噪音」,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可能

《弦外之音》不僅暗示設計的另一種可能,「音」字也意有所指。日本平面設計杉浦康平提出的「造型思考理論」表示,無論是騒音、嘈雜、喧囂,或風聲、馬嘶、器物的擊打音都是「噪音」;然而這些聲響皆構成「音」的元素,只要透過剪裁、銜接、組合的巧思,或許能碰撞出新的旋律,譜成篇章。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李佳玲《the New Antique》。

而《弦外之音》正代表了來自不同視點的細碎聲音,4位創作者藉由非傳統材質的創新研究、當代加工製造的表現手法,將物由傳統功能性意義釋放,並脫開人類中心主義的框架,思考物的本質、相互作用和存在方式,帶回人與物之間先驗(獨立於經驗)的存在關係,共譜出當代設計與藝術的另一種解讀。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2024米蘭家具展台灣創作者群展《弦外之音》
《弦外之音》展覽現場。

《弦外之音》

展覽日期|米蘭家具展期間 2024.04.16-04.21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Isola Design District(Viia Carlo Farini, 29, 20159 Milano 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