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北當代藝博會值得關注的新銳!專訪藝術家Xyza Cruz Bacani、潘濤阮、致穎

2022台北當代solo_01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於5月20日對外展開,這次我們將眼光深入微型單元展區(Solo),認識3位活躍國際的新銳藝術家:由香港菲籍移工化身紀實攝影藝術家的Xyza Cruz Bacani、前進2022威尼斯雙年展的越南藝術家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以及入圍2022德國柏林影展論壇延伸單元的台灣藝術家致穎。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簡稱台北當代)由前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所創辦,於2019年盛大展開第一屆展會,也為台灣注入全新國際藝術博覽會的體驗與規格。雖然受疫情影響,去年宣布停辦,今年台北當代仍力邀國內外畫廊加入,重新舉辦實體展,國際藝廊參展比例超過6成,共計60間頂尖藝廊帶來200位藝術家逾千件作品。其中「微型單元」(Solo)個展區,由藝廊推薦單一年輕藝術家新作或中堅藝術家的作品,La Vie精選3位藝術家,深入了解他們的創作理念外,同時也想像台灣的當代藝術,在與國際頻繁交會之下可以迸發何種可能。

 Xyza Cruz BacaniChristine Park Gallery 

從如風的移工到紀實攝影家

香港電影《淪落人》中,黃秋生飾演的癱瘓男子與他的外籍傭工Evelyn之間真摯互動,曾觸動不少人。而熱愛攝影的Evelyn,原型人物即是創作《活著如風》(We Are Like Air)、曾在香港從事外籍家庭傭工近10年的菲律賓紀實攝影家Xyza Cruz Bacani。「我強烈地感受到移工就像風一樣,重要、被需要但不被看見。」她說道。

2022台北當代solo_05
Xyza Cruz Bacani拍下在菲律賓Smokey Mountain貧民區,3個孩子在他們當成臨時居所的卡車下洗澡。

在Xyza 8歲時母親就遠赴外地工作,兩年才能見上一面。她曾不能諒解母親在童年的缺席,直到她19歲時前往香港成為第二代外籍傭工、為同一位雇主工作,才日漸體會到母親的辛勞與堅韌。攝影是Xyza的生活抒發,讓她逸逃出現實的苦悶。幸運地,雇主與她有良好情誼,甚至鼓勵並借她錢購買相機。她趁著假日從事街拍, 2014年是她人生的轉捩點,作品獲《紐約時報》攝影網站Lens、CNN等國際媒體報導,其後她入選攝影基金會Magnum Foundation人權獎學金、獲得赴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進修的機會,自此成為全職攝影師。「這給我機會打破成為移工的家族循環。」

2022台北當代solo_03
Xyza Cruz Bacani在2020年拍攝Baseco貧民區的居民,正在觀賞基督教聖週儀式。

同時,Xyza投入更為嚴謹的紀實攝影計劃,將鏡頭對向移工,4年間進行《活著如風》計劃,2018年在香港展出並出版同名攝影集,「我就是局內人,我意識到自己有個特殊的位置,可以更接近地訴說我們移工的故事。」書中以她母親作為經緯,黑白影像紀錄移工們與其雇主間的關係,並收錄孩子與母親們往返的書信與物品。 「這是對於這些堅強女性的細緻刻劃與讚頌,她們在移民生涯中成為支撐原鄉與雇主家庭兩端的中軸。」

2022台北當代solo_04
Xyza Cruz Bacani在2020年攝下紀錄菲律賓在Covid-19下服務的志願者們。

而在2020年迫於新冠疫情,Xyza原先的短期回鄉一待就是19個月。期間她拍攝疫情下菲律賓的生與死─醫護員工、新生兒與食物短缺,集結成新作《祖先/後代》(Ancestors/Descendants)。離開菲律賓近15年,這次停留成為她重新與家鄉連結的契機,她彷彿成為後代的祖先,以攝影為這個非常時刻留下見證。現在Xyza即將完成在紐約大學藝術與政治碩士學位,回到她暫時擱置的攝影工作。「我一直對於反殖民、家庭與司法系統相關的議題有興趣。」她將持續拍攝那些不被看見與聽見的故事。

Profile|Xyza Cruz Bacani

菲律賓紀實攝影師,曾於香港擔任外籍移工近10年,關注移民及人權的議題。曾獲選2018年度亞洲協會「亞洲21青年領袖」、2016年「30位30歲以下出色女攝影師」(30 Under 30 Women Photographers)、《福布斯》「30位30歲以下亞洲菁英」(30 Under 30 Asia)、2015年BBC全球百大女性。菲律賓眾議院通過決議案(HR No.1969)表揚她的攝影貢獻。

2022台北當代solo_11
藝術家 Xyza Cruz Bacani。

 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Galerie Zink 

由歷史的傷痕與詩意照見明天

曾獲勞力士贊助、越南當紅的藝術家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月初才結束在英國倫敦泰德聖艾芙思美術館(Tate St Ives)的大型個展,又帶著即將在台北當代展出的錄像新作《初雨、日遮》(First Rain, Brise Soleil)奔赴2022威尼斯雙年展。她詩意的作品從家鄉越南出發,對話歷史傳統、環境變遷等全球性議題。

2022台北當代solo_07
潘濤阮《初雨、日遮》劇照 。

潘濤阮創作根植於繪畫,但她曾深感媒材的限制。她在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攻讀碩士時,受到同樣畢業於此的泰國藝術家、導演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飽含東南亞文化與民俗知識的作品啟發,其後在2016年,她獲選「勞力士創藝推薦資助計劃」,成為美國行為與錄影藝術先鋒Joan Jonas的門生,創作實踐也慢慢從繪畫擴延至錄像。

潘濤阮首部成熟的錄像作品《熱帶午睡》(Tropical Siesta, 2017),改編歷史與文學作品成為半虛構紀錄片,隨後持續創作《無聲的穀粒》(Mute Grain, 2019)和《成為沖積層》(Becoming Alluvium, 2019),她的作品中反覆探討地球資源的破壞和過度消耗,《成為沖積層》特別關注湄公河的美麗與苦難,它流經西藏、中國、緬甸、泰國、寮國和柬埔寨,最終由越南出海,將多國的經濟、文化與動盪的歷史發展牽連在一起。

2022台北當代solo_02
潘濤阮《初雨、日遮》劇照 。

對湄公河的探索延續到這次的《初雨、日遮》,首章呈現雨水隨氣候變遷,富庶了農業卻也帶來洪災和破壞,建造日遮的混凝土正是元凶之一;次章則以一段跨越越南和柬埔寨的愛情,說兩國充滿矛盾的歷史。在泰德聖艾芙思美術館的訪談中,潘濤阮分享:「我覺得我接收過的官方歷史與學校教育是被操控的、文學也是受限的⋯⋯所以我轉向從童話、民間傳說與神話中尋找另一種事實。」

潘濤阮想要對抗的是集體的「失憶」,最近在《Elephant》的訪談中她說道越南人對未來有種危險的樂觀,「越南人性格非常樂觀並且向前看,我們傾向克服、遺忘動盪的過去並專注於未來,但同時向過去發生的事情學習也非常重要。」她期望能以柔軟的詩意撫觸家鄉未癒的傷痕與矛盾,照見更清晰的明日。

Profile|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

潘濤阮居住於胡志明市,是一位跨學科藝術家,其創作形式包括錄像、繪畫和裝置。她從文學、哲學和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觀察社會習俗和歷史中分歧的議題。她在越南及國際間的展歷豐富,今年5月初甫結束於英國倫敦的泰德聖艾芙思美術館(Tate St Ives)個展,曾於倫敦奇森哈勒畫廊(Chisenhale Gallery)、上海外灘美術館等展出。潘濤阮此刻作品正在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展出。

2022台北當代solo_10
藝術家 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

 致穎Musquiqui ChihyingLIUSA WANG 

從全球地緣政治中回望台灣

問起的台灣藝術家致穎為什麼對非洲議題特別感興趣?「在中國外交進入非洲之前,這裡很多是台灣的(政治)地盤。」這次他在台北當代展出的裝置作品〈文化館〉(The Culture Center)調查了中國在非洲的文化建設,然而談起創作源起,他卻繞回台灣當出發點。

出生台灣、經常來回台北與柏林兩地的致穎,擅長以論文電影(essay film)等視覺藝術形式,加上獨有的幽默感來轉譯嚴肅的歷史研究題材。早在他2016年首次入圍柏林影展論壇延伸(Forum Expanded)單元的錄像作品《多哥咖啡》(Café Togo),就因為想參考其他國家如何面對殖民歷史,而深入認識柏林非洲區的去殖民化運動。其後他踏上了非洲大陸實際考察,今年再以《打光》(The Lighting)入圍柏林影展,發現只在非洲風行的中國傳音(TECNO)手機,竟由聯發科研發照相功能,台灣意外現蹤。「以前我的作品常由台灣出發,但討論中非關係或許更能在國際層面上,讓觀眾理解中國新的殖民動態。」

2022台北當代solo_06
致穎將創作期間蒐集的影像用圖像學的概念陳列,與紀念幣共同展示。

在〈文化館〉之中,5枚鑄造的紀念幣,分別對應5座中國在西非資助或私有的文化場館,圓形展台將他蒐羅的圖像資料並陳,掃QR code就能連上場館官網。致穎說明紀念幣的概念是挪用中國央行發行的「寶島台灣風光紀念幣」,那些為台灣名勝鑄造的風景是中國政治主權的宣示,而這些場館正是其政經勢力的延伸。但致穎認為不能單以殖民論述概括,過往曾被歐洲殖民的非洲大陸,陸續成為台灣、中國政治介入的角力場,背後的互動關係遠比想像中複雜。例如其中一座米亞非洲藝術博物館(Miaa Musée Internationale dÁrt dÁfrique)的華人館長,當初還是台商朋友引領他學習蒐藏木雕,他後來捐贈的大量藏品,甚至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中非洲常設展的基礎,然而過去多為歐美殖民母國才建有非洲文物館藏,這也成為他錄像近作《雕塑》(The Sculpture)的拍攝題材。

2022台北當代solo_08
致穎為塞內加爾黑人博物館假造一款紀念幣,此館專注於收藏殖民時期被掠奪的文物。

「台灣在非洲外交上的挫敗,讓我們少去關注非洲議題,但其實更應該去理解背後的變化。」致穎透露之後可能會再進一步探索雕塑等文物在各洲博物館如何被展陳、觀看的議題。他作品的地理跨度橫越歐、亞、非三洲,在我們以探索全球關聯的地緣政治與歷史處境的視角認識他時,或許也打開了一個進而回頭審視台灣的契機。

Profile|致穎Musquiqui Chihying

生活工作於台北及柏林,擅長運用聲音及影像等媒材創作,經常透過地緣政治的觀點審視當代世界。曾於眾多國際性的藝術機構與影展展出,包括柏林影展(2022、2018)、善宰藝術中心(2021)、巴黎龐畢度中心(2020)、鹿特丹影展(2020)、臺北電影節(2020)、臺北雙年展(2016)等,於2019年獲LOOP錄像藝術製作獎首獎,並在同年入圍柏林藝術獎。

2022台北當代solo_09
藝術家 致穎Musquiqui Chihying。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TAIPEI DANGDAI

公眾展期|5/20(五)~ 5/23(一)

地點|台北世貿中心一館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LIUSA WANG 、Christine Park Gallery、Galerie Zink 

更多創業幕後、品牌經營新知皆在 La Vie 2022/5月號《創業者的冒險》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出版!橫跨80年創作生涯、收錄近200幅代表作彩圖

《草間彌生》原書由頂尖藝術出版社PHAIDON及草間彌生工作室共同打造,以25*29公分的精裝大開本,收錄草間80年創作生涯、近200張作品彩圖;本次授權為增修新版,新增對草間彌生21世紀作品的回顧專文,以及展覽和創作計畫。

你對草間彌生的印象是什麼?是作品中的南瓜和無限圓點?是作風狂放不羈的前衛女王?還是那個總是堅持不斷手繪重複圖案的刻苦藝術家?打開由一卷文化出版的《草間彌生》這本書,就像擁有一座隨時為你敞開的草間彌生美術館。

「時間終於向我投來善意的目光。但這已不再重要,因為我正奔向未來。」 ——草間彌生

一卷文化出版的《草間彌生》一書,堪稱是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攝影:Adela Cheng)
一卷文化出版的《草間彌生》一書,堪稱是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攝影:Adela Cheng)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收錄近兩百幅代表作

本書收錄草間彌生近兩百幅代表作,範圍涵蓋雕塑、拼貼、平面畫作、乍現行動、環境藝術、裝置藝術、時尚設計等多種表現形式;然而本書卻不只是一本作品集或圖錄,透過藝術史學者、藝評家、藝術家的側寫及對談,讀者得以綜覽草間彌生近八十年的創作生涯,從創作的動機、過程、風格、手法,一直到草間如何一次次震撼世人,成為世界的草間。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一探草間彌生文字創作

其中既有第三人稱視角條理分明的論述,也有來自草間第一人稱的真情流露。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書中還收錄臺灣出版市場少見的草間文字創作,包含新詩、小說、乍現行動新聞稿,文字與圖像互相參照,草間的內心世界更加立體——於是本書的企圖心不言可喻:所有你知道與不知道的草間彌生,都在這裡。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綜覽近80年的創作生涯

〈訪談〉為草間與大阪國立美術館館長建畠晢的對談,草間自述如何因童年創傷及幻覺經驗走上創作之路,以及早年在紐約艱苦的創作生活;〈概述〉為藝術史學者蘿拉・霍普曼撰寫的專文,以兩萬字篇幅,回顧草間彌生於五零至九零年代的創作軌跡,以草間的重大人生事件,如移居紐約、重返日本為軸,搭配「無限之網」和「積累」系列、〈聚合:千船展〉、〈草間的偷窺秀〉、〈自戀庭園〉、「解剖爆炸」等指標性作品及乍現行動(happening),分析草間的創作動機,呈現草間在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及關注面向的流變。

《草間彌生》(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焦點〉針對草間1966年於德國展出的環境作品〈壓迫意象〉進行小篇幅特寫,這是草間進入歐洲大眾視野的代表作,也是她在環境藝術上的一大突破;〈詩選〉精選六首草間喜愛的日本詩人石川啄木之作,可一窺草間與石川創作心境的互相映射;〈書寫〉收錄較少見於臺灣的草間文字創作,包含5篇小說節錄、23首詩作,以及7篇乍現行動新聞稿,讀者得以展望草間的不同面向;〈補遺〉同樣是長篇幅專文,更新草間彌生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的創作,及又一次的風格轉向。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正文結束後的「附錄」,則收錄超過500則與草間相關之專著、訪談、研究題名,收藏草間作品之博物館清單及全書作品圖片索引,最重要的是草間彌生的完整年表,詳列超過400件草間作品創作年份及展覽名稱地點,創作歷程一次掌握。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最終,闔上這本書,你會發現,這些都是草間彌生——或許也都不是,因為她從不願被定義、拒絕被貼上任何標籤;也許她仍是當年那個初次見到幻覺的小女孩,只想擺脫眼前的一切。而就在這不斷創作、不斷逃離又復返的過程裡,她早已為自己打造出一個可以忘卻肉身、拋開世俗羈絆的空間;她就像乘著一艘美麗的小船,緩緩駛向永恆,而我們只是幸運的站在岸邊,驚鴻一瞥。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我為了活下來所追求的自我革命,實際上是走向死亡的手段。 我現在正處於為了讓靈魂安息而進行藝術創作的階段,而我擁抱這一切。」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書中附圖(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內頁(圖片提供:一卷文化)

草間彌生最完整回顧專書購書連結請點此

資料提供|一卷文化、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北美館王俊傑館長卸任!回顧任內重大工程、展演與跨域嘗試

2021年2月接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的王俊傑,即將於1月31日卸任,歸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回任教職;2月起館長一職,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

王俊傑館長於甫上任後,即著手迎接北美館40週年,回溯1983年以來,身為臺灣首座現當代美術館,見證了臺灣藝術進程的發展,也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懷抱前瞻未來與研究自身定位的軌跡,於2023年底正式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藉此回溯第一個十年的豐碩積累,以展覽出發,將研究網絡延展至曾經參與的藝術家、展出作品、出版品與文宣等數位檔案,期能補充臺灣現當代藝術有關機構史的研究基礎,亦可見活化館史與展望未來的企圖與視野。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40週年主視覺,以有機體細胞分裂為靈感,呈現北美館正邁向重要的演化進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0週年開放「1983-1994展覽資料庫」予公眾使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任內兩項重大工程,其中新建典藏庫房已於2024年10月驗收,待今(2025)年下半年靜置期結束後,預計施行室內裝修等後續工程;歷經40餘年的收藏,涵蓋日治時期以來臺灣美術史上重要之作、國內外具代表性藝術家的經典創作,以及反映當代議題的珍貴蒐藏等,透過設立新庫房,周延地保存維護藏品,並利於未來的研究運用持續推動。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新建典藏庫房,即將於2025下半年啟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一方面,藝術園區擴建案於2022年9月開工,王俊傑除持續爭取工程預算到位,亦積極推動設計規劃,目前正辦理細部設計作業中;並於本館三樓設置眺望專區與線上即時影像,至新館落成前的各執行階段,開放與公眾進行溝通。在積累歷史的同時,北美館亦力求藝術專業與硬體設備的同步邁進,兩項工程標誌著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下一階段也將因應未來新類型藝術之需求,提升首都美術館的動能。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藝術園區擴建工程,標誌北美館新時代的起點,預計2028年底試營運。(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思考40餘年的館舍空間如何與時俱進,提供民眾更多休憩服務空間,2021年「現代驅魔師」展覽邀請景觀設計師吳書原+耿寧打造中庭空間《迷霧花園》,以臺灣原生種植物為主體帶來不同色系的綠意氛圍,並於展後繼續保留下來,先後獲得民間資源挹注創作與庭園養護經費,成為臺灣公立美術館藝企合作的重要案例,共同獲得由文化部所頒發「文馨獎」之年度創意獎項。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迷霧花園》提供民眾饒富綠意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因配合防疫措施與後續進行空調節能之改善工程,南進門入口自2020年起暫停對外開放,近期透過兩組全新創作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創造出輕盈與虛實交會的沉浸空間,作為走進北美館的門戶,甫於今年1月18日重新開放。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5年重啟南進門入口,透過兩組全新藝術計畫結合空間特性與未來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對於典藏作品的研究、機構策展人的培育,以及立基於充足時間的展覽策畫為王館長不遺餘力推動之核心。「掘光而行:洪瑞麟」延續藝術家對土地的情感,以及礦業歷史等大時代脈動,進而交織出臺灣現代化進程的時代縮影;「吾之道:何德來回顧展」除典藏品的研究之外,亦盤點館內與家屬悉心保存的檔案文獻,並建置主題網站延續成果。此外,由於倪蔣懷家族成員肯定北美館對於前輩藝術家的研究、展覽與推廣成果,也慷慨捐贈散佚各處的大批作品,為北美館開館40年以來受贈數量之冠,北美館亦將於今年6月推出紀念展。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適逢藝術家110歲冥辰,由館內外策展人共同策劃「掘光而行:洪瑞麟」。(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疫情衝擊我們對於全球化的概念想像,也讓北美館的定位進入重要的轉型時刻,探究臺灣自身的當代性如何形構,重新確立臺灣藝術身分對外發聲的機會等議題,於此時獲得新的契機。王館長強調展覽策畫的另一重要軸線,即是深入與跨域的自我藝術文化史觀,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中,透過當代觀點檢視發生跨領域連結與實驗的1980年代狂潮;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策辦的「一一重構:楊德昌」,以當代藝術展呈形式引領觀眾走進楊導的電影世界,一同尋思其畢生創作軌跡與思想藍圖;「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聚焦探討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影響臺灣建築發展脈絡的議題事件與生活文化因子,多元且具現代性的建築特色,成為認知臺灣戰後文化變遷的視窗。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年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與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共同舉辦「一一重構:楊德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邀請建築學者共同策劃「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而為打開未來美術館的新篇章,以及因應數位化時代各種新科技在藝術創作或機構系統上的應用,探索藝術內容與形式的多種可能,王俊傑任內提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邀請策展人及藝術家挑戰虛擬載體的可能性,同時也舉辦虛實整合的活動,創造線上與現場共時的互動與討論,試圖催生美術館在知識、實踐、技術與系統等面向的創新。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推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TFAM Net.Open」,開啟實體展演空間外的想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在王俊傑的承續與推動下,「台北雙年展」於國際能見度層面具有突破性的成果斬獲。「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以呼應當代社會與環境情勢的議題,成功在國際藝術圈引起共鳴,於2021年在法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登場,以符合其館所空間的規模重現,成為北美館首獲國外美術館所邀請之大型自製展覽。其後,北美館再度促成與國際藝術機構的合作,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於展期間,展覽中的「放映單元」及精選錄像作品,以「小世界影院」之主題受邀至紐約雕塑中心展出。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1年攜手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巡迴展出2020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圖為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外觀。(攝影:Jacqueline Trichard,圖片提供: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2023年與紐約雕塑中心聯手推出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影院」,圖為紐約雕塑中心外觀。(圖片提供:紐約雕塑中心)

王館長任內,北美館自行策畫或執行的優質展演與跨域嘗試,多次獲得獎項或公辦好展的肯定,更於2021年獲《La Vie》雜誌選為「最佳創意場域」及「影響力人物」。王俊傑館長四年任期卸任後,將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代理館長,其長期深耕於臺北市文化局,歷任科長、專門委員與主任秘書,亦為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經驗跨足文化規劃、建築工程、音樂、美學等面向,累積豐富館所營運之歷練,深知藝術文化之跨域結合,與兼容並蓄之重要性,也將持續推廣美學教育,積極搭建與多元群體對話和互動之橋樑。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卸任館長王俊傑(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劉得堅,兼任代理北美館館長(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