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起台灣百工拼圖的當代職人文學!深入林楷倫、袁非、謝嘉心的書寫世界

台灣職人_林楷倫_謝嘉心_袁非_01

林楷倫是作家也是魚販,以寫作獻上產地直送的《偽魚販指南》;前性工作者袁非(涼圓)是小說原型人物,最後也成為自己的著作《手槍女王》女主角。而港都藍領子女謝嘉心則因研究,重新認識《我的黑手父親》與自己。當解密百工百業的著作持續湧現、《做工的人》甚至改編成為電視劇,一股不可忽視的書寫職人文學風潮走入大眾視野。

職人,擁有技藝的工作者,常是被報導、取材的對象,近年卻湧現一批職人化身作家。2017年,林立青以素人之姿在寶瓶文化推出散文集《做工的人》,隔年統計售出超過40刷、5萬本,甚至在2020年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在林立青之後,寶瓶文化持續推出接體師大師兄、洗車工姜泰宇等人的作品,到今年有林楷倫《偽魚販指南》;各家出版社也紛紛發掘鐵工曾文昌、警察一線三、命案清潔師盧拉拉、計程車司機王國春等職人,去年袁非(涼圓)在大辣出版的《手槍女王》,更帶來性工作者的親身故事。

台灣職人_林楷倫_謝嘉心_袁非_03
魚市的競標經常在凌晨3點開始,以往4、5點是高峰時刻,近年隨著漁獲減少,拍賣時間愈來愈短。

這些職人作家頻頻闖進博客來、誠品網路書店銷售榜,蔚為一股風潮,以親身經歷的「真」為基底的創作,衝擊了專業記者、學者與作家創作散文與報導的非虛構文學傳統。而近年,另外有關注社會議題的出版社,從學術領域中發掘素人,將論文改寫為面相大眾的文學作品,如群學《血汗超商》以及游擊文化的《靜寂工人》等,游擊文化更在2021年推出《失去青春的孩子》、《萬能店員》及《我的黑手父親》3本著作。這些書寫職人的著作,成為我們拼湊台灣百工模樣的拼圖。

書寫職人的生活如此

3月甫出版《偽魚販指南》的林楷倫,說沒有人天生喜歡賣魚,在臉書貼文上他強調:「我討厭的是沒有選擇的自由。」家庭是枷鎖,他的賭徒父親留下無底洞一般的債,迫他接下家中魚攤。最初林楷倫並非心向寫作,反倒想深入社會學研究,考上研究所卻又因父親再次的龐大債款必須放棄,直到33歲才決然離家自行創業。「生活如此,我不能一直掉進去,掉進去我就毀了。」一忙就是3、4年,債還了他放緩工作腳步,寫作成為抒發,「生活很苦欸,我爸這種事情不寫會憂鬱。」然而他認為賣魚是他「理性的選擇」,賣魚維繫了生活,其中苦澀也不乏甘甜,如同書中寫與生意夥伴的信任,也有與妻子的互動。

台灣職人_林楷倫_謝嘉心_袁非_05
林楷倫是魚販也是作家,著有《偽魚販指南》。

2020年才「上岸」離開八大行業,《手槍女王》作者袁非筆下的慾海闖蕩記不全然沉重,甚至偶有尖銳又不失幽默的觀察與吐槽。她生自吸血鬼般的家庭,一度連身分證都沒有,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打手槍是我那時候能選的最好的工作」,自此下海半套店(男士護膚店),被喚作「涼圓」。幹部前輩曾對她說:「我們要多做善事,因為我們的錢不是那麼乾淨。」彷彿她們就是陰溝裡的老鼠,私下做再多公益在岸上仍見不得光,她不甘心也很心疼。寫作的渴望源自於巨大的恐懼感,當袁非成為陶曉嫚小說《性感槍手》的原型人物並被收錄在訪談輯出版後,她身旁幾個同事卻相繼離世,「我害怕隻字片語都沒有留下,我們的痕跡就在世上消失了。」外界的正面回饋讓她有了勇氣,同時在陶曉嫚的鼓勵下,她決定開啟「手槍女王自白書」粉專書寫自己。停筆多年的林楷倫也曾對寫作沒信心,直到參與「想像朋友寫作會」刊登專欄,意外獲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注意,被問到出書的意願,那時他還沒獲得林榮三或任何文學獎,「寫作讓我得到最多的是有人肯定你的才能。」

水晶孔
上岸後的袁非透過podcast與實際活動等,推廣性的正常與重要性;袁非不停強調身為八大行業的從業者,自己已經很幸運的,還能站出來書寫自己。

不同於前兩者,謝嘉心並非職人作家,《我的黑手父親》是由她的研究所論文改寫而成。她的父親是拖車師傅,平常製造、維修拖板車,即所謂的黑手。「不讀書就做工」,從小父親總以自我貶斥告誡她,她深受影響,循著升學路徑脫離藍領階層,又因為研究回望自身家庭。她在書中坦言最初的狂妄,曾想藉訪談師傅們批判勞動現場的辛勞與不義,但進入現場才驚覺師傅們是各憑技藝、能自信養育家庭的「技術工人」,哪需她代為鳴不平?這讓她一度內心困窘掙扎,論文方向也轉為從她的觀察中發掘自己成長的背景。決定與游擊文化合作出書後,改寫時間就長達5年,承接他人的生命故事總是沉重,尤其是面對是自身家庭與父母,寫到、講到時常掉淚,對她卻也是珍貴的機會,「因為有了對話空間,所以好像跟他們的距離變近了。」

台灣職人_林楷倫_謝嘉心_袁非_06
謝嘉心的父親已經從業50年,他捨不得完全退休,享受著工作、二胡與開心農場的勞動生活。

真實就在書寫與被書寫之間 

職人作家基於親身經驗、主觀的「真」,成為他們作品的引人處,林立青即在《手槍女王》推薦序中點明這種力量源自他們「比記者蹲得更久,比學者懂得更深。」袁非以被陶曉嫚書寫的經驗說明,外來作者沒有現場第一手經驗,難以完整還原,「像我們的說話語氣會跟記者轉化後的敘事會不一樣,再加上記者會顧慮我們的產業性質與感受,寫作會有所取捨。」謝嘉心非常清楚作為研究調查者限制,自承短促的訪談無法收盡師傅們數十年的故事,由旁觀者側寫的細膩度必然減少很多,「我永遠無法成為我的觀察對象,再努力想要融入,也永遠不可能知道他們在真正的工作滋味與生命經驗。」

台灣職人_林楷倫_謝嘉心_袁非_02
在《我的黑手父親》書末拍攝父親舊識忠叔工廠營運的最後一天,他的身體隨著年紀已不堪負荷而決定退休。

林楷倫也認為有些角度只有身處其中才能看見,但身為職人作家,不會怕寫作摻雜過多主觀而有觀察者偏差?他本不追求全然客觀,而是要讀者先跟著他直接去聽市場的吵、聞市場的臭,感受那些體溫。「我的寫作像是攝影機在旁邊看著,又不時介入進去。朱亞君曾對我說:『你的寫作讓人感到一點疏離,但那疏離才是魚販最真實的樣子。』疏離,是因魚販們在商場上共享同伴情誼、下班後生活又彼此錯開,他不過多揣測只寫職場所見。袁非也說,曾有讀者認為她的文字過於疏離、情緒張力不夠很可惜,但小姐們各自或有沉痛或複雜境遇,她們麻痺自我慣了,「疏離就是我們這行的特性,所以我把語氣保留起來。」而且她喜歡日劇《深夜食堂》的旁觀敘事,所以適度收斂自己的情緒,不想讓筆下人的複雜性淪為非黑即白,「我只負責說故事,你自己去感覺。我過多引導,那就失去意義了。」

台灣職人_林楷倫_謝嘉心_袁非_10
謝嘉心因研究而重新認識了父親與自身的成長背景,將論文改寫後出版《我的黑手父親》。

論文寫作必須極盡客觀,嚴謹地回應提問,但改寫的散文著作就能融入軟性、主觀。隨著謝嘉心畢業,她對照自身的白領職場經驗有了更多感悟,她不能深入其他師傅的人生,就寫入更多自己與家庭的故事,此時褪去研究者的客觀外衣,女兒與家庭的角色立體浮現,「書寫家庭的段落反而得到更多回饋,其實人們對拖車師傅的職業不一定在意,卻從書中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她的家庭史就是台灣自農、工到白領社會變遷的縮影,從中或許照見了一代人的集體經驗。

真摯地消費他人與自己

那麼究竟該怎麼看待「職人」兩字?林楷倫認為「職人應該要意指工匠,而不是階級。」外界不應由上而下簡化他們成為沒有生活選擇的人,他平視的筆下,許多魚販擁有「自由意志」、勇於承擔生活而各懷本事。袁非舉例從事「手工業」不能只靠青春美色,如書中蘭姐透過有技巧碰觸皮膚的「輕功」就需要時日磨練,她們也是職人,只是處理社會暗面的慾望,而且坦言自己不能代表整個八大行業,在性服務上,還有酒店、全套店等等細緻歧異。

台灣職人_林楷倫_謝嘉心_袁非_09
袁非透過書寫,使性工作者的群像得以讓世人所知。

目前從業文化資產保存領域的謝嘉心,最終理解父親這輩技術工人貶抑自己,是他們由農轉工、期待子女擁有更好生活的簡單心願,然而百工並無好壞之分。書寫職人不免面對讀者獵奇心態、消費自身與他人的生命的各方質問。謝嘉心以研調者的角度,肯定書寫職人的實踐,相信能從中拼找台灣的社會脈動,「要非常感謝他們願意講出別人不一定願意說的故事,彌補我們的無知。」

台灣職人_林楷倫_謝嘉心_袁非_11
高雄拖車產業隨著師傅們的引退,可預見將走向集中化、規模化,工廠的分布也會漸漸撤離舊高雄市。

林楷倫並不否認是在消費自己的生命經驗,認為不攤開自己,就不可能看到藏在背後的故事,這也是以小說得獎的他,卻先出書散文集的原因,「寫散文比較沒安全感,你必須暴露自己。我小時候常隱藏魚販的身分,那得自問為什麼曾覺得身為魚販是羞恥的?」非虛構的散文面對真實的人,虛構的小說則推進讀者想像的疆界,他已規劃未來的小說創作,也笑說若有機會像《做工的人》改編IP,他都想好招了,就像他在書裡〈魚之占卜〉中玩他的創意。

台灣職人_林楷倫_謝嘉心_袁非_07
林楷倫身為職業魚販,工作日都過著穩定且規律的生活。

現身讓袁非的作品有了真人認證的力道,卻也讓從業中的同伴有所顧忌而遠離她。她當然想藉由寫作獲得認同,「說我想紅也不為過,我確實希望更多人看到這些故事。」岸上的光亮或許還過於刺眼,她慢慢適應,經營藝人事業、在擒慾實驗所教學「輕功」⋯⋯或許還想寫岸上生活記,儘管能給出的有限,她想讓更多人理解性工作者,藉機也告訴有相似際遇的人可以這樣走過來,「最棒的是當你買下一本書,就能看見不同的人生,也因為有這些願意去看見、心胸開闊的讀者,我們才能活下去,這些東西才有被出版價值。」

林楷倫

1986年生,想像朋友寫作會的魚販。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台中文學獎等。著有《偽魚販指南》。

謝嘉心

七年級生,高雄市小港區人,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執行長。碩士論文《「做師傅就好」:港都黑手師傅的生命、工作與社會流動》獲得臺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優秀獎。著有《我的黑手父親》。

袁非(涼圓)

30世代的女孩,本名並不重要,在台北做夢及創作。夢中和筆下的台北略與工作經驗相同,而不確定讀者會從她的文字中看到哪一個世界。著有《手槍女王》。臉書專頁:手槍女王自白書。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寶瓶文化、游擊文化、大辣出版 

更多創業幕後、品牌經營新知皆在 La Vie 2022/5月號《創業者的冒險》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電影公園 感受耳目一新的視覺感觀

位於西門後街的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是一個24小時充滿活力的青年活動聚集地,除了是西門町商店街裡一處重要的公園綠地外,場域中央的「Showcase都市藝術方塊」周末假日則是周遭鄰里及年輕學子聚集的露天電影院。這裡匯聚著潮流街舞派對、跑酷空間互動、滑板體驗、塗鴉創作及街頭風潮,是臺北市後街文化重要的孕育之地。

潮流匯聚的西區

1930年代起,時髦的銀幕娛樂傳入臺北,西區成為重要的電影娛樂區。6070年代的西門町是臺北市電影院匯聚之地,而鄰近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的武昌街可以說是臺北電影院密度最高的一條街,街道兩旁匯聚了多家電影院,樂聲、豪華、日新、獅子林、國王、皇后等戲院,都設在此。從留存的過往影像中,可以看到穿著時髦的年輕人擠滿臺北西區街道景象。然而隨著商區的轉移和民眾觀賞電影的習慣改變,電影街也隨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青年後街文化。

地表下文史背景的發掘與再保護

如此的景象,很難想像在後街文化如此盛行的公園地表下埋藏著1934年日治時期設立的「臺灣瓦斯株式會社」。公園內的高聳煙囪正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故事,臺灣瓦斯株式會社是日治時期位於臺北市的瓦斯公司,從事燃料瓦斯的製造、供給和販售,於1910年由日本在臺事業家秋山義一等人設立,主要供應臺北城內外的機關和居民。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材料及修繕費用驟增,營運困難。爾後歷經經營不易被收購,改為官方經營;新光集團收購後改名為「大台北區瓦斯公司」;又因不敵天然氣競爭,長期閒置。

隨著時間的推移,2005年當時已停用的大台北區瓦斯公司,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設計,將既有舊時煤氣公司之歷史遺構予以保存,並結合西門町特有之電影文化與青少年活動特色,打造成臺北市第一個以電影為主題的休憩綠地。爾後於2009年轉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接管。

全新視覺宣告邁向全齡共享的電影主題公園

15年前臺北多元藝術空間青少年發展促進會當時受邀進駐電影主題公園,創辦人鄭子靖回憶起當時的想像「如果在西門町有個公園裡面可以有很多跳舞的人、很多的塗鴉,假日的時候會有家長帶小朋友來這裡野餐那多好。 」歷經15年經營後,電影主題公園於2024年開始進行一連串的”RENEW”,期望透過視覺與硬體更新,為公園「溫古知新」的文化深度帶來更多的新氣象。

首先是全新主視覺,運用現下流行的抽象符號,將公園內的都市藝術方塊與煤氣煙囪虛實空間疊合,並導入明亮色彩以詮釋電影主題公園所帶來的活力、動態與自由的元素,帶來耳目一新的青春活力感。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其次是進行公園中央處「Showcase 都市藝術方塊」的修整與主題特展,一方面處理展示空間硬體因時間產生的時代痕跡,同時將地表下曾經在這個場域發生過的歷史過往呈現 於觀眾面前,提供前來電影主題公園的民眾有更舒適更安全的參觀體驗。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Showcase都市藝術方塊」被視為一座大型的裝置藝術,將其定位為公園的視覺焦點,並邀請熟悉後街文化的社團法人臺灣多元藝術空間青年發展聯合會以「公園的24小時」為題進行創作,讓「Showcase都市藝術方塊」 的形象年輕化,符合周邊鄰里街頭風格透出的感覺,也回應青年聚集場域的活力感。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而展覽主題「逐格現影:走進電影公園」則呼應公園內歷史地景的保存,梳理了臺灣瓦斯株式會社的過往,並藉由回顧西門町輝煌的電影娛樂,說明電影主題公園周邊區域與青年潮流文化的密切關係。此外,也對周遭鄰里進行訪談,走進展間你可以聽到有關於西門町電影街的起源、電影街的興起與進程、公園與鄰里店家、宮廟的相互相關等等,藉由聲音述說電影主題公園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相互串聯。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邀請民眾走進主題公園   體驗後街文化匯聚新樣貌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所乘載的能量不單只是電影本身,青年的潮流文化正是當下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夜間與周末的生命力來源。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西門紅樓接管「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15年來舉辦了「街頭放聲」、「戶外電影院」、「公共藝術展覽」等活動,提供塗鴉、原創音樂等青少年文化一個創作及表演的舞台,也醞釀出本區的青年後街文化特色。

現在的電影主題公園成為珍貴的城市綠地,透過後街文化推廣和電影放送,持續與周邊鄰里拉近關係,成為全齡共享的電影主題公園,誠如in89豪華影城執行長蔡政宏訪談時提到「電影公園是一個讓遊逛西門町的人,可以歇腳休息片刻的地方,在西門町很難找到有這樣的地方。」此次的展覽邀請民眾走進RENEW後的電影主題公園  ,感受在地文化與耳目一新的視覺感觀!

臺北電影主題公園

《霍爾的移動城堡》重返大銀幕!宮﨑駿經典之作,獨家電影紀念票卡同步登場

《霍爾的移動城堡》重返大銀幕!宮﨑駿經典之作,獨家電影紀念票卡同步登場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所執導的經典鉅作《霍爾的移動城堡》今(2024)年屆滿20週年,台灣獨家發行片商甲上娛樂宣布定檔於8月22日在台上映。另外,片商也與Pinkoi合作推出《霍爾的移動城堡》全球獨家雙人電影套票。

《霍爾的移動城堡》上映20週年

《霍爾的移動城堡》電影描述18歲少女蘇菲在父親遺留下來的帽子店工作,有天平淡的生活出現改變,不僅在街上遇到帶著她飛上天的神祕魔法師霍爾,還遭荒野女巫下咒,瞬間變成90歲的老婆婆。變老的蘇菲迫於無奈遠走他鄉,卻誤打誤撞住進霍爾的移動城堡,與霍爾相處的過程中漸漸尋回自我的價值,勇敢活出生命的意義。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經典不敗鉅作《霍爾的移動城堡》即將重返大銀幕。(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日本動畫大師宮﨑駿經典不敗鉅作《霍爾的移動城堡》即將重返大銀幕。(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木村拓哉配音靈魂人物霍爾

其中,有著百變美男造型、迷人嗓音和強大魔法的霍爾,由木村拓哉配音加持,透過18歲少女蘇菲一夕之間變90歲老婆婆的奇幻冒險情節,傳遞著勇敢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並珍惜眼前幸福的真締。電影在日本上映時狂賣196億日圓,全球席捲近80億台幣驚人票房,僅次於《神隱少女》成為全世界最賣座的吉卜力電影亞軍,並榮獲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國際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觀眾滿意度高達93%,20年來口碑居高不下,不少觀眾直呼每一次觀賞都會從中獲得新的感受、解讀與感動、治癒。

有著百變美男造型、迷人嗓音和強大魔法的霍爾,由木村拓哉配音加持。(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有著百變美男造型、迷人嗓音和強大魔法的霍爾,由木村拓哉配音加持。(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與《蒼鷺與少年》暗藏巧妙連結

事實上,身為宮﨑駿粉絲的木村拓哉,當年毛遂自薦,表示兩個女兒非常喜愛吉卜力動畫,家裡的《龍貓》DVD已反覆看到刮傷、需要再買一張的程度。宮﨑駿和鈴木敏夫得知木村拓哉非常擅長表現男人的不拘小節,與霍爾的人設不謀而合,因而雀屏中選。正式配音時,木村開口第一句就讓宮﨑駿心服口服地說「就是這樣」,更令人驚豔的是,木村竟然不需要劇本,因為他已經將全部台詞都背下來了,展現身為演員的專業氣場。

有趣的是,後來《蒼鷺與少年》在挑選配音人選時,第一個定下的人選就是木村拓哉;而經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總監鈴木敏夫證實,魔法師霍爾與這《蒼鷺與少年》男主角真人的父親勝一兩個角色其實是同一人,這項人物設定彩蛋也令不少吉卜力迷津津樂道。

《霍爾的移動城堡》片中靈魂人物霍爾由木村拓哉擔綱配音。(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片中靈魂人物霍爾由木村拓哉擔綱配音。(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 Pinkoi雙人電影套票

另外,為慶祝《霍爾的移動城堡》上映20週年,片商和Pinkoi合作推出全球獨家雙人電影套票,只要購買電影票就贈「限量復古書卡2張」「限量透明書籤3張」,紀念票卡場景特別精選女主角蘇菲與霍爾的心動時刻經典畫面,8月5日前購買復古書卡款再加贈早鳥禮,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霍爾的移動城堡》復古書卡收藏雙人電影套票(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復古書卡收藏雙人電影套票(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透明書籤雙人電影套票(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霍爾的移動城堡》透明書籤雙人電影套票(圖片提供:甲上娛樂)

資料提供|甲上娛樂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