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礁溪SUNIS藝廊夏季展覽《流》!循游源鏗與馬修連恩採集的「宜蘭聲音」,順著水流走遍蘭陽

了了礁溪SUNIS藝廊夏季展覽《流》!循游源鏗與馬修連恩採集的「宜蘭聲音」,順著水流走遍蘭陽

「了了礁溪」2021年開幕旋即成為話題,由自然洋行曾志偉以「樹洞」為靈感發想的建築,自旅人入館踏上藝術梯、抬頭仰望竹製通透立面的那刻,便為了了提供的「居/食/藝/遊」四位一體場域體驗,寫下詩意引言。2022年夏天,了了SUNIS藝廊主題展覽《流》以「聲音」為主角,展出宜蘭在地音樂家游源鏗、加拿大音樂家馬修連恩合作作品,邀請觀者聆聽採集自蘭陽平原各地的聲音,現場亦展出林明仁攝影作品呈現宜蘭的山、海與人,將在地地景在視覺、聽覺上嫁接,細細爬梳這片土地上的自然與人文紋理。

建築竹罩外觀設計
了了礁溪建築由自然洋行曾志偉操刀,立面以竹材搭配金屬網格呈現,自然通透(圖片提供:了了礁溪)

50474E96-022E-4CCB-B558-EA9CDFCE961B
入館前走藝術梯至B1 check in,是來到了了的第一個「儀式」

了了礁溪藝廊空間「SUNIS」

翻開提及了了的訊息,多被住房空間、洞穴餐廳「Habitat」佔據。關於藝與遊,旅人鮮有著墨,但位於B1的藝廊空間「SUNIS」,其實可視作了了美學的驅動力,每季度主題展覽都以構築了了的「禪學」意境為根基,並將策展理念延伸至空間擺飾、菜單料理等,讓品牌渴望傳遞、攸關「當下」的哲思更為立體。

904B33E9-00DD-4E2B-B8FE-B9A5383470E8
了了礁溪SUNIS藝廊

97ADBF49-5EC0-48D8-921F-3CE8966D9B00
了了礁溪Habitat餐廳

為了深入認識SUNIS藝廊,我們專訪了了礁溪藝廊經理黃心奎,剖析《流》展覽概念、梳理開幕至今6檔展覽的脈絡,進一步了解這從了了DNA發展而來的藝術空間。

AD71DF39-12C7-45F1-BA5B-519114D060FD

藝術梯燈光展示
從SUNIS藝廊向外看藝術梯的美好畫面(圖片提供:了了礁溪)

了了一名蘊含攸關「當下」的哲思

首先,要釐清的是了了究竟想傳遞什麼樣的品牌訊息?「從字面看,『了』是清楚、明白的意思,品牌概念可以用『如如不動,了了分明』來理解,也就是如果一個人明白宇宙運行的道理,面對任何處境都可以處之泰然,這是一段內省、覺察的過程。」黃心奎進一步把這段話跟展覽串接,「之所以會『了』,就是因為一個人專注在現正發生的事情。」正是所謂的「當下」,這也是了了一直想傳達的事,期盼旅人來此,除能有物質上的享受,也能將這份享受所連動的精神啟發帶回日常,並在生活中做出內心渴望的改變。

5A717212-2993-4055-88D2-C30FF1C1674B
了了礁溪SUNIS藝廊

平原房特殊彎曲牆面
了了礁溪平原房(圖片提供:了了礁溪)

《流》夏季展覽:游源鏗、馬修連恩走遍宜蘭採集在地聲音

在《流》當中,也可見對「當下」命題的著墨,從論述中引用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名言「人不能踏進同樣的溪流兩次」,便可看出端倪。2004年,游源鏗與馬修連恩在宜蘭展開「聲音採集計畫」,走遍蘭陽地區蒐集關於在地自然、人文的聲音線索,並將素材梳理、重新編曲後,匯集成《水世紀》專輯,試圖以聽覺為引,建構宜蘭今昔地景。這些聲音內容,就是構築《流》的重要角色。

343506BC-490B-4352-B653-466FD8DE43FD
了了礁溪SUNIS藝廊《流》展覽現場

D379D323-18B0-40B3-994A-83A2CB1374B7
現場可試聽《水世紀》專輯

121CE654-416D-446F-9D66-18796F4C4077

7大主題展區亮點、6首推薦曲目和幕後趣事

《流》英文展名翻為 “ A Journey of Water ”,意即「水的旅程」,11首樂曲分為7個主題呈現,帶領人們循著耳畔聲音,順著水的循環,從溪流開始,一路流經大海、森林、平原、山丘,後在微風的吹拂下,向著日出入海。

1260EC56-6434-49D2-81E3-717E72FDB5E8
了了礁溪SUNIS藝廊《流》展覽入口

ED06C1CC-E4AD-49FC-A2A0-51862641C921
了了礁溪SUNIS藝廊《流》展覽手冊,詳細寫上7大主題、11首樂曲介紹,還貼心附上「宜蘭推薦遊程」

01. 泰雅族部落傳統|〈口簧琴〉、〈木琴〉

黃心奎特別點出幾首曲目,講述藏在聲音背後的土地故事,舉凡「大地」展區中的〈口簧琴〉紀錄了泰雅族長老對孩子的警惕,以族語說著若用手指向彩虹,是對祖靈不敬的行為,而〈木琴〉則留存泰雅族人迎接馬修連恩的當下,一位年邁長老唱著歡迎曲,歌詞說著:「歡迎你的到來,我今年已經82歲了,這可能是我最後一次這麼歌唱,請你將我的聲音傳給全世界的人,讓人們知道泰雅族是多麽美好的存在。」

70102335-52B3-4481-A1FC-5A9293213A45
了了礁溪SUNIS藝廊《流》展覽現場,觀者可坐在竹椅上靜靜聆聽11首樂曲

02. 重回日治時期的太平山森林|〈勇士的移木歌〉

步入「森林」展區,循著〈勇士的移木歌〉攀上太平山,重回日治時期宜蘭伐木業的繁盛,樂曲中唱著的是伐木班工人的「勞動歌」,當時為了統一團體步伐前進,將臺、日語交錯的呼喊系統,搭配上使力的狀聲詞,發展成一首琅琅上口的曲子。「為了聚集當年一個班的工人錄這首歌,前後花了一年聯絡。」講起阿鏗老師、馬修連恩當時所經歷的浩大工程,黃心奎有所感觸,「聲音不像畫作,過去就是過去了,而且沒辦法復刻,這場採集計畫就捕捉了那些瞬逝的故事。」也就是那些不斷變動的當下。

ECCA34F0-430E-4EBD-AE60-54B4D49400BD
了了礁溪SUNIS藝廊《流》展覽現場展出手碟鼓,呼應「聲音」主題

03. 歌仔戲、蘇澳港、龜山島建構宜蘭自然人文風貌

想更深入了解過去未曾留意的宜蘭細節,「平原」展區的〈歌仔戲〉記載了阿鏗老師唱著歌仔戲的聲音,除提示藝術家過去鑽研傳統戲曲研究的背景,也帶觀者發現這臺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正是起源於宜蘭員山鄉,暗示著蘭陽地區的富庶文明素養;走入「微風」展區,氛圍逐漸染上氤氳水氣,以蘇澳為背景的〈討海人〉紀錄了漁船入港的船鳴、糶手叫賣的鼎沸人聲,重現港邊光景。

2019A8D2-B610-4130-AE80-95C7BDCB7682
了了礁溪SUNIS藝廊《流》展覽現場展出攝影師林明仁拍攝的宜蘭山、海、人影像

水循環之旅來到終站,在「日出」展區入海,〈龜山島〉記述海底湧泉的沈厚、圓渾聲響,引領觀者憶起噶瑪蘭公主的浪漫傳說,值得一提的是,當初為了蒐集這段素材,錄音團隊必須潛入海深30公尺處,克服洶湧洋流、高溫湧泉等困難,下水不下十次才取得理想片段。黃心奎認為,在水流與宜蘭風土的相伴之下,若能於觀展旅程當下心領神會,即是「了了」。

1B797412-3306-42A5-B3AC-A9D49931B8E6
了了礁溪SUNIS藝廊《流》展覽現場

04. 《流》策展規劃與了了的有趣連結

若有仔細觀察,會發現《流》的主題分區恰巧就是了了7大房型,「策展時,才發現原來了了房型名稱就是蘭陽地區水的循環,其實了了也希望,旅客來到這能體驗完整的生命循環,卸掉塵世干擾、回歸初始狀態,再返回日常生活。」黃心奎聊起策展過程中的有趣發現,也將展覽與了了品牌串接,而為讓旅人體驗更為深入,《流》也搭配聲療體驗與音樂演出,以住宿專案形式呈現,將「沈浸感」再向上推升。

2BF4E722-7ED1-43AD-87E4-8C1B16A1D863
了了礁溪SUNIS藝廊《流》展覽現場

SUNIS藝廊獻上讓觀者直觀感受主題的遊覽

回溯了了過往展覽,「當下」是黃心奎不斷強調的內涵,《漫遊》展出台灣當代書藝家徐永進作品,其擷取莊子篇章,邀請觀者隨筆墨的恣意線條抒展,感受重回「歸零狀態」的平和;《讀白》取藝術家劉善衡攝影作品中類似中國水墨畫的「留白」特色,結合「森雨制陶」茶具展出,帶人們在影像與枯山水環繞的藝廊,感受茶藝美好,在靜看茶葉一心二葉緩緩開展的過程裡,於生活中的留白,尋得日常生活期盼的喘息空間。

B750DE40-C30C-441D-846D-E68F80AA6822
來到了了礁溪,一下藝術梯就可看見SUNIS藝廊

「我都會跟藝術家、提供生活體驗的合作夥伴溝通,了了要談的不是很深奧的道理,只需要提供真正舒服、自在的體驗。」黃心奎想透過SUNIS呈現的不是說教般的藝術課,而是一回讓觀者直觀感受主題的遊覽,呼應了了極為注重的「生活感」,精緻卻不刻意。

1A821BC3-F3B3-4F2B-9A3B-46C5AFC7BB1D
藝術梯風景

677CEAF6-2CA3-46E6-9B5C-0167B26D593F

從策展經驗談礁溪和宜蘭的迷人之處

訪談來到尾聲,我們也好奇,礁溪位處宜蘭與大台北交界,加上作為觀光勝地的定位,外地人的礁溪印象多半停留在「溫泉」,黃心奎在策展過程中,是否有挖掘出礁溪時常被忽略的人文脈絡,值得人們好好感受?對此,他點出了礁溪的獨特之處,「從礁溪往南、北開車一小時,會感受到非常不一樣的氛圍,台北繁榮、花蓮愜意,這讓礁溪有種『中介性』,加上礁溪可以視作進入宜蘭的第一站,就像來到了了,能享受到高級文明的設施,也可感受到純樸自然的氣氛。」原來這看似有些模糊、尷尬的定位,正因為不絕對,其實更有想像空間。

43A25205-C0FB-4BC5-A946-ED0B276AF85A
了了礁溪接待大廳,桌上盆景、花材都會隨每季度展覽主題做變動

60EC45D0-E6E3-4378-A65E-9FF5CC679217
了了礁溪森林房

談起宜蘭,黃心奎下了個很有意思的註解,「宜蘭有一種『婉約』的氣質,沒有花東的野性、台北的繁華,自成一格。」這種不疾不徐、按著自身步調溫溫摸索出個性的特質,似乎與了了順應環境卻又擁有獨特識別的特性不謀而合,不追求忠誠、狂熱的信奉者,僅期盼來訪的旅人能從住宿、餐飲、展覽、生活體驗中,感受被款待的舒適。未來踏入了了,別忘了從步上藝術梯的那一刻就開始感受,那股自SUNIS藝廊蔓延而出的藝術能量。

FD56234A-B8C8-4643-AC54-954E22C18755
了了礁溪日出房

72D89476-E435-474C-B9CB-2D47C0AA9B47
了了礁溪森林房

67A22CC6-0482-4403-AB6B-2FDBB4F55A7F
了了象徵性的蛋形mini bar

了了礁溪《流 A Journey of Water》

展覽日期|2022年5月2日~8月28日

展覽地點|了了礁溪 B1 SUNIS藝廊

入場資訊|入住旅客可免費參觀,大眾若有觀展需求,可事先致電了了礁溪詢問預約

攝影|izzie pang 

部分圖片提供|了了礁溪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嘉義美白圖鑑」11月登場!漫步「興中街」20+1間店家,集章活動拿限量周邊

於11月1日至11月30日登場的「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延續前兩年嘉義「美」字圖鑑精神,今年以時間、空間、生活的三大「美白」為重點,並聚焦於「興中街」這條街道。活動串聯20+1間店家,以符號燈具展、集章體驗,引領人們走進街區光影之間,尋找屬於嘉義生活的留白。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今年持續攜手嘉義策展團隊辵辵計画,與大象設計、平凡製作、種種影像等各領域在地團隊,舉辦「嘉義美白圖鑑」活動。第一年「嘉義美街圖鑑」聚焦成仁街,以「一抹青綠幽雅」捕捉街區氣質;第二年「嘉義美物圖鑑」走訪「蘭井街」,以「磚橘色的時代縮影」作為代表色光。今年則回望興中街的昔日繁盛——生活用品店與修繕商鋪交錯林立,百工百業在此交會,彷彿「虹彩流轉,匯聚成光的總和」。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_興中街計畫以「光的總和、街道美白、生活留白」描述城市美白的釋義。(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街道的「空間留白」

「空間美白」體現在近年嘉義市積極推動的「舊屋力」、「老屋卸妝」、「嘉有木屋」等政策,同時,在地業者主動修繕、居民以美感意識維護街區,保留空間給來往的訪客行人,街道美白得以落地實踐,也讓更多人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之美。而《嘉義美白圖鑑》所指的白光與虹彩,化作店家門前的一處遮陽、一幢老屋的呼吸,邀請人們在日常的縫隙裡放慢腳步,於光影交錯間,特別為「生活留白」。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活動邀請大家走進巷弄之間,體驗嘉義的美。(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折射街區的多彩風貌

主視覺延續「美」字為主體,以透明虹膜為底,從不同角度遊走於海報前,能看見彩色虹光,仔細看更藏有轉化各店特色為信號燈具的形狀符號。而裝飾於海報兩側小弧角,經巧妙的合併排列後,也代表各色店家集結,呈現出閃閃的光芒。而今年「街徽」設計,以興中街的「中」字為核心符號,象徵街區的凝聚與綻放,字形如同光芒四射的萬花筒,每一道延伸出的線條,映照著百業百工的獨特樣貌,這些光彼此交織、閃耀,彷彿將街區的故事與文化折射成光譜,綻放出興中街專屬的繁盛與活力。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嘉義美白圖鑑海報合併排列會有閃光出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20+1間店家特色化為符號燈具

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如「三宅一室」前身為醬油工廠,傾倒醬油流淌的狀態;抹茶販售專門的「京製茶」,為手刷抹茶時轉動意象圖形;第三任經營逾15年持續為衣物把關的「佳佳洗衣坊」是掛衣架造型;外牆有台式米字鐵花窗欄杆設計的「楓茶記 嘉義中山店」。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聚光小城覓隅白」每間蘊藏不同的風貌與個性的店家,也像匯聚著各色光譜所組成的美白城市。嘉義市工商策進會與辵辵計画以本次串連的20+1間店家特色為延伸,設計出不同平面符號。(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在活動期間,串聯店家除掛起不同的燈具信號物在店內,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在展覽中將呈現所有串聯店家從平面符號,由3D列印出20+1種不同立體的曲線、弧形、直線等造型,想像從平面符號到立體燈具轉化過程的樂趣。人們更能拿起手機彷彿現代偵探一般,掃描燈具對應店家的介紹,就能以手機觀看串聯店家的環景實境及聆聽認識店主和街道的故事。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活動期間,每一間店家的燈具,也將同步匯集吊掛在前身為鐵工廠的串聯店家「往前咖啡製作所」2樓。(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活動拿專屬限量周邊

今年「嘉義美白圖鑑」活動周邊以白光、美白為題,推出一系列5大活動周邊,包含:輕巧尺寸便於攜帶,收錄串聯店家故事的小冊與集章頁於一體的「集章摺頁小冊」;從不同角度觀賞可折射出多彩虹光的「虹彩主視覺海報」;奶油白色的「美字小徽章」;委託嘉義在地廠商「美學權威 Beauty Authority」製作的「透明水光面膜」,以及吊掛於展場中的「3D列印符號燈具」。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集章摺頁小冊(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11月1日至11月30日至串聯店家索取摺頁小冊開始集章,集滿5間,可獲得嘉義美白圖鑑活動海報、美字徽章;集滿15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集滿20+1間,可獲得活動海報、美字徽章、活動面膜、展出於展場的燈具一盞(燈具造型隨機贈送,不開放挑選,於展覽結束後取件)。兌換方式及地點可見活動IG。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美字徽章(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面膜(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興中街」散策路線推薦!

從匯聚20+1間串聯店家的「往前咖啡製作所」為起點,觀看串聯店家的不同平面符號轉化為立體燈具的展覽後實地走入街區;造訪嘉義市靈感創意空間「諸羅設計塾」,感染嘉義小城日常醞釀的文化魅力;細看「慈龍寺」牆上林玉山濕壁畫的細語,遙想嘉義畫都美稱由來;聆聽「仁武宮」裡四個愛與四個不滿足的故事,觀看嘉義市市定古蹟文化之美; 最後停留在由舊興中派出所華麗轉身後的「西門交誼創新所」,感受嘉義市街區生活的細節與魅力。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諸羅設計塾(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慈龍寺(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仁武宮(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西門交誼創新所(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串聯特色店家4選!

黃記涼麵涼圓|無名攤車到店面的家傳手藝

黃記涼麵涼圓位於文化公園旁,是一家主要販售涼麵與涼肉圓的在地老店,店內的人潮時常絡繹不絕。有夏季限定的粉條、粉粿冰,以及冬季限定的紅燒土魠魚。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口側邊的銀色招牌有著可愛的圖案,是大家喜歡拍照留念的空間,不論等候外帶餐點或內用座位,都可以在這個區域停留。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佳佳洗衣坊|不負所托的時代技藝

走進佳佳洗衣坊前,會先注意到門上印著「精緻、乾洗、水洗」的標語,彷彿在一開始便向訪客預告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這裡是一家傳統洗衣店,有別於常見的自助洗衣,仰賴的是店主專業判斷與一身手藝,協助顧客清洗及整燙特殊材質的衣物。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門前鐵皮屋簷下的一小塊空地,很適合與朋友坐在這裡聊天、想像過往時光。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coffee PANTRY|城中散步路上的茶水間

位於興中街的 coffee PANTRY,致力於成為散步途中可短暫歇腳的場所,像城市的茶水間,讓人愜意享受休息時間。店內供應咖啡,並與北中南品牌合作甜點,店外座位區呼應店主豐瑋的經營理念,是以簡約素材呈現復古與童趣,並納入街道色調,座椅改用木材以強化一體感,與室內形成區別。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店外屬於較 chill、不受約束的空間;在這裡可悠閒坐下,細細體會街區風景。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京製茶 Kyo Cha|品茶哲學裡的一期一會

隱身於忠義街的京製茶 Kyo Cha,有著簡潔俐落的木質外觀,招牌上的「茶」字俐落揮毫,安靜地在此薰上一絲清冷的木香與禪意。京製茶的靈感,源於店主 Allen 和 Zoe 的一場京都漫遊,當時看著茶粉在眼前被刷開的那份新鮮感,以及這種既簡單又貼近日常的體驗,成了創立品牌的初心。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留白空間:一入門的客席區,座椅旁擺著店主 Allen 喜愛的小松樹盆景,靜靜陪伴著來客,也替空間添上一抹精巧的綠意。坐下時,可以同時感受到室內的日式氛圍與街區的流動;既能觀察街角互動,也能讓時間慢下來,留下一段放空、細細品茶的片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圖片提供:辵辵計画)

✶ 興中街串聯店家 ✶


|黃記涼麵涼圓 
|聖塔咖啡 
|鵲鷗 Chill 
|興。台式海鮮酒食
|佳佳洗衣坊
|穀谷
|coffee PANTRY
|餘生咖啡館
|C’EST C’EST
|諸羅設計塾TiROSPACE
|Forward Roasters/往前咖啡製作所


✶ 衛星街區串聯店家 ✶


|河司康River Scones 
|ONCEMORE 摘杯茶飲 
|樂檸漢堡 THEFREEN BURGER
|楓茶記嘉義中山店
|巴倫司康
|京製茶
|西瓜珈琲
|睦嶋咖啡
|蘇比黛西SOUPYDAISY
|三宅一室 

資料提供|辵辵計画、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用設計翻轉地方,商圈美學再進化: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高雄旗山商圈新面貌亮相!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之「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自去年開始將美學設計導入商圈發展,成功改造台南「國華友愛商圈」、「孔廟商圈」,以及今年剛舉辦完台灣設計展的彰化「小西商圈」。除了商圈識別、指引的重塑,商圈改造也從空間擺設、商品陳列與包裝設計等全面向切入,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完整的商圈品牌。

今年經濟部商業發展署攜手台灣設計研究院持續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以「形塑商圈品牌,創造地方經濟活力」為核心,串連地方政府與商圈店家,透過設計導入協助商圈轉型與美學升級。

2025年選定新北平溪、桃園中原、彰化小西及高雄旗山等四處商圈作為示範案例,從商圈品牌重塑到與地方空間美學,打造街區整合的公共休憩空間,並引導商圈與店家建立設計思維與經營能力,打造兼具深度與旅遊魅力的地方商圈新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位於高雄旗山商圈的老饕店家「101包子」,透過計畫輔導,統一品牌視覺,量身打造店面展示空間與服務動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祈願文化再詮釋,推動慢遊散策路線

以天燈聞名的平溪,透過符號重塑商圈品牌識別,於平溪火車站一帶起梳理老街立面、掛起寫著「平溪」商圈識別的燈籠,展現地方特色外也與在地商圈共同調整旅遊定位。現地採集的植物——大菁,是製作藍染的原料,設計團隊將藍染應用於商圈的公共空間傢俱設計,透過微型策展、工作坊策劃,期待未來透過共同維護街道的藍染家具凝聚社區意識,融入地方美學的同時,也讓平溪的藍染文化能被延續。希望帶給商圈的發展不只是原有祈願文化的延伸,更多是在地特色的挖掘,並推動平溪獨有的深度小旅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平溪商圈將祈願文化轉譯設計語彙,老街入口成為商圈品牌新門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現地採集在地藍染原料應用於街道傢俱設計,增加遊客停留的休憩空間。(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同時,編輯策劃地方刊物《平溪好評》,以「祈願文化 × 慢遊體驗」為主題,串聯自然景觀、人文故事與在地日常,形塑可閱讀的地方風采。未來也期待交棒給地方商圈自行編撰,讓平溪在熟悉的旅遊印象中持續表達新意,為當地觀光開啟山城緩行的新篇章。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平溪好評》地方刊物,串連老街周邊自然景觀與歷史軌跡,增添旅遊體驗層次。(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從品牌到場域,打造學區與商圈共構的生活街景

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中原商圈,以校園與商圈共生為背景,聚焦「商學共融」的設計策略,改造商圈門面的停車場出入口立面,打造兼具動線導引的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強化旅客感受;並整合店家雨遮帆布與設計公共電箱設施色彩,將品牌視覺延伸至街道,使整體街區空間更具可識別性,傳達中原商圈學區共榮、生活共構的當代城市風貌。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桃園中原商圈重塑品牌識別,結合停車場立面作大面積商圈品牌裝置亦為動線導引,強化旅客體驗。(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推動57家達成共識更新雨遮,街區視覺全面升級。(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建立區域品牌,延伸文化體驗觀光半徑

擁有山城優勢的高雄旗山商圈,這次透過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串連起地方政府、商圈協會與設計團隊打造商圈識別,擷取老街在地符號的紅磚與拱門為題材,運用古典建築圓弧線條與沉穩色系,建立視覺導引系統融入街景,呼應旗山深厚的人文底蘊。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停車場入口增設地圖標示,從抵達的第一步開始,望向指標旗尾山,作為認識品牌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理事長提到:「要讓觀光客願意前來,需要重視消費者需求。」為延伸旅客於旗山遊憩的停留時間,公共設施運用高雄獨有的大溝頂空間,於街區打造融合了新舊元素的「無人旅客中心」,以旗山老街為起點導覽旅客,不只能探索附近景點,延伸旅遊半徑,也期待帶動更多人潮、提升商圈整體旅遊發展。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商圈以無人旅客中心概念翻轉大溝頂空地,設置景點介紹化為深度體驗的起點。(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賦能組織經營力,創造消費新體驗

彰化小西商圈首年將布業與在地吉祥物「錢鼠」融入設計概念,第二年持續深化改造,於街區增加「金幣」元素,強化商圈入口與走逛點位串聯,營造獨特街區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彰化小西商圈街區牆面變身拍照熱點,彩繪成為旅人與商圈品牌互動的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針對商圈軟體經營與組織賦能部分,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輔導成員創設《小西有囍》商圈刊物,作為地方故事的平台與對外品牌傳播的重要工具。同時策劃主題式消費活動,串聯在地店家推出限定商品,展現創新設計與地方風俗融合的魅力,其中更邀請世界麵包冠軍陳耀訓及精品甜點品牌法朋跨界合作,進一步提升商圈的吸引力與辨識度。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實現商圈刊物自主編輯,成為地方文化記憶與商圈品牌傳播的新平台。(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導入商圈店家!更新街區風貌外深入品牌經營

另外,設計導入不僅更新街區風貌,也深入店家空間與品牌經營。在平溪商圈,「平安嚴選」以在地農產與祈福傳統結合,打造具祝福意象的選物品牌;「美玉天燈製作所」延續手工製燈職人工藝,讓天燈文化成為富含儀式感的手作體驗;「六扇門」優化空間動線與商品陳列,營造自在品茗氛圍;「覓石底」整合品牌識別與門面設計,描繪地方特色;「碳場咖啡」保留洗選煤場結構語彙,成為旅人休憩新地標。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菁桐店家輔導:百年建築地標咖啡廳「碳場咖啡」的招牌及店內空間一隅再設計。(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旗山商圈則以設計帶動商家店面改造,「枝仔冰城」以品牌統一視覺、重整動線聚焦冰品形象;「101手工包子」以木質與暖色營造品牌氛圍,梳理顧客動線;「鮮緹香蕉蛋捲」以裂葉造型與亮色設計體現品牌活力;「迷路麋鹿糖藝舖」融合糖藝工法與琥珀色調,呈現甜而不膩的手作質感。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高雄旗山店家輔導:老街指標店家、百年老店「枝仔冰城」整併空間動線,以中島平台強化主視覺、聚焦品牌核心,聚焦商品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串連地方商圈與日常生活的風景

隨著設計導入商圈,商圈不再只是消費的場所,更是連結人文底蘊、生活與城市精神的公共平台。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將持續攜手,推動「商圈美學設計加值計畫」,期望透過設計與組織賦能,打造更多具品牌識別、觀光體驗與永續經營力的地方典範,讓臺灣商圈能展現自我特色,成為國內外旅客必訪的景點。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