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莉官世界巡迴展北美館登場!從超過120件服飾、照片等展件中,一窺打破性別常規的時尚革命者

北美館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北美館「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展覽,於2022年5月28日至8月28日登場,其為倫敦V&A博物館策畫的世界巡迴展,回顧英國時尚設計師瑪莉官(Mary Quant)的職業生涯及其1955年至1975年的代表性作品,展品包含超過120件服飾、化妝品、時尚玩偶、照片、時尚雜誌、影像等,帶觀者一窺瑪莉官如何引領時尚革命。

小檔1瑪莉官與髮型設計師維達.沙宣,1964 年。 © RonaldDumont/DailyExpres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瑪莉官與髮型設計師維達.沙宣,1964 年。 © RonaldDumont/DailyExpres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V&A瑪莉官世界巡迴展北美館登場

由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簡稱V&A)策畫的瑪莉官世界巡迴展來到北美館展出,透過6大展區,呈現1960年代英國代表性時尚設計師瑪莉官,從實驗性質的服飾店「芭札爾Bazaar」,到同名品牌「瑪莉官」以鮮明的「小雛菊」商標席捲全球市場,以及如何以服裝挑戰階級制度與翻轉性別框架,同時成功帶動迷你裙、緊身褲、背心裙、防水睫毛膏的時尚風潮。

小檔141963-67「激進派」品牌線。
1963-67「激進派」品牌線。

 

北美館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1966-67 針織洋裝

展場入口再現瑪莉官Bazaar店面

而在展場入口,也復刻了瑪莉官1955年開設的實驗性質服飾店Bazaar店面,引領人們穿梭時光。值得一提的是,V&A在規劃此展時,也特別公開徵求各式與瑪莉官時裝相關的影像記憶與個人故事,獲得不少女性的響應,展中許多的服飾、配件與照片等,同樣出於她們的捐贈或出借的珍藏。此外,本展也推出周邊商品,民眾看完展後可至北美館藝術商店選購。

小檔9提起六〇年代,許多人會聯想到迷你裙,而說起迷你裙,則不能不提到英國設計師瑪莉官,她以獨特眼光與新穎設計,翻轉時尚的定義,成功將迷你裙、緊身褲、背心裙等單品轉化為一整個世代的共同記憶。
提起六〇年代,許多人會聯想到迷你裙,而說起迷你裙,則不能不提到英國設計師瑪莉官,她以獨特眼光與新穎設計,翻轉時尚的定義,成功將迷你裙、緊身褲、背心裙等單品轉化為一整個世代的共同記憶。展場入口也特別復刻Bazaar店面。

 

 

在芭札爾Bazaar創立之前

1930年出生於倫敦近郊的瑪莉官,直至今日,她仍住在倫敦市外,而她曾在自傳《Quant by Quant》中提到,年幼時就愛上縫紉,喜歡簡單、有型的服飾,對當時公式化、華麗繁複的成人衣飾則感到抗拒,這也奠定其日後所創造出的打破常規的時尚風潮。二戰結束後,她回到倫敦完成學業,後來成功說服父母,在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修習藝術教育課程,在某次化妝舞會的機緣下,結識後來的先生兼商業夥伴亞歷山大.普倫凱特.格林(Alexander Plunket Greene)。

小檔12
北美館「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展場一隅

小檔3瑪莉官與其丈夫兼商業夥伴亞歷山大.普倫凱特. 格林,1960 年。 Courtesy of Terence Pepper Collection. © John Cowa n Archive
瑪莉官與其丈夫兼商業夥伴亞歷山大.普倫凱特. 格林,1960 年。 Courtesy of Terence Pepper Collection. © John Cowa n Archive

 

發揚女性解放的象徵「迷你裙」

1955年,兩人與具攝影師和地產開發商身份的阿奇.麥克奈爾(Archie McNair),一同租下國王路街角一家店面,開設了Bazaar精品服飾店,更於三年後在具百年歷史的哈洛百貨(Harrods)正對面開設了第二家分店。瑪莉官翻轉英式時尚和傳統,以服飾挑戰階級制度與性別常規,比如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或是將紳士西裝或軍裝所使用的剪裁或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她也重新帶回1920年代「飛來波女郎」(flapper)的男孩風格,呼應上個世代女性生活和時尚的劇烈轉變,同時發揚膝上長度的裙裝,使「迷你裙」成為女性解放的國際象徵。

小檔10
北美館「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展場一隅

 

瑪莉官設計服飾席捲全世界

在倫敦精品店蓬勃發展、教育程度與薪資水平上升帶來經濟與社會階層流動等背景下,Bazaar以其獨特的設計、詼諧妙趣的櫥窗展示與爵士風的服裝秀,受到眾多時尚編輯的認可好評,更一躍成為職業女性追求摩登風尚的終極所在。隨著旅遊運輸革新帶來的蓬勃國際交流以及大眾傳媒的普及,瑪莉官的設計服飾也迅速風靡世界各地。1960年,在跨大西洋商業噴射客機啟用兩年後,瑪莉官和丈夫飛往紐約,向美國時尚產業推廣其設計。而她為她為美國最大連鎖百貨之一「傑西潘尼百貨公司」(J.C. Penney)的年輕客群,設計出以無袖連身裙和派對洋裝為主的「切爾西女孩」(Chelsea Girl)系列,並於1962年9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英國大使館發表,而瑪莉官本人也親自上電視宣傳。

小檔111960-63 翻轉男裝:瑪莉官將原本拿來製作紳士西 裝或軍裝的剪裁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 裝。
1960-63 翻轉男裝:瑪莉官將原本拿來製作紳士西裝或軍裝的剪裁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

小檔17
北美館「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展場一隅 

 鮮明的「小雛菊」商標

1965年時,她已定期搭機往返大西洋兩岸,而無論在歐陸、北美或澳洲都能買到她的服飾。1966年瑪莉官將小雛菊註冊為品牌商標,其青春活力的形象跟著她的名字與影像一同在全球行銷活動中曝光,成為戰後英國自信與正向樂觀的象徵。而擅長汲取其他元素為設計靈感、勇於嘗試異材質,與不同品牌、製造商合作的瑪莉官,也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系列,包含參考美國運動服飾單品,採用「深紫」、「橙紅」和「灰褐」等少見色系提供無限混搭可能性的「激進派」品牌線(1963-67);與專擅PVC材質的「短吻鱷魚牌」(Alligator)合作的雨衣(1965-67),以色彩繽紛活潑的斗篷、拉鍊、對比色的衣領與袖口,結合實用性與搶眼的視覺效果,為品牌帶來全新的生命力。

小檔19「短吻鱷魚牌」雨衣(1965-67)。
「短吻鱷魚牌」雨衣(1965-67)

小檔131960-64 英式怪奇:瑪莉官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 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突顯變 化的速度和其設計的現代性。
1960-64 英式怪奇:瑪莉官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突顯變化的速度和其設計的現代性。 

塑造英國今日在全球的時尚地位

瑪莉官也曾與巴特里克公司(Butterick)合作推出裁縫版型(1964),讓消費者得以根據個人品味與預算選擇布料來縫製連身裙,或是開發各式穿搭配件如顏色特異的褲襪、塑膠模製鞋、PVC材質的包包等,以至於和玩具產業攜手創造黛西娃娃及迷你版瑪莉官服飾、家居飾品設計,以及經過多年研究後推出的美妝產品系列。利用高明的市場策略和高能見度的包裝設計,讓瑪莉官成為最早也是最多元的生活風格品牌之一。而瑪莉官不僅是以俐落不羈的迷你裙與長褲等,賦予女性果敢、獨立的自我風格,其品牌對於塑造英國今日作為街頭風、創造力、新創中心的全球時尚地位,更是功不可沒。

小檔18
北美館「瑪莉官:時尚革命者」展場一隅

小檔19黛西娃娃身著迷你版瑪莉官服飾。
黛西娃娃身著迷你版瑪莉官服飾。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展期:2022/05/28~2022/08/28

地點:北美館地下樓地下樓D、E、F展覽室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圖片、資料提供|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跨文化議題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2024年透納獎入圍名單已於今年中公布,4位入圍者分別是曾參與2023台北雙年展《小世界》的菲律賓藝術家Pio Abad、Claudette Johnson、Jasleen Kaur與Delaine Le Bas,而入圍藝術家的作品展覽近期也於英國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登場。

2024年透納獎入圍展覽開展

透納獎以英國浪漫主義風景畫家透納(J. M. W. Turner)為名,自1984年成立至今歷經許多轉變,以視覺藝術為主,每年頒發獎項給一位英國藝術家。

本年度不僅是透納獎的第40週年,也是該獎項六年來首次回到Tate Britain舉辦。針對獎項入圍評選,Tate Britain館長兼評審團主席Alex Farquharson表示:「藝術家的創作豐富多樣,不僅反映了他們的個人記憶和家庭故事,也討論了身份、神話、歸屬感、社群等更廣泛的議題。藉由他們的作品,我們得以重新審視歷史、展望共同的未來。」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英國泰特不列顛美術館(Tate Britain)。(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Pio Abad|在博物館文物中挖掘殖民議題

Pio Abad的作品往往從藝術家的菲律賓血統出發,透過自身成長經歷,探索殖民歷史與失落的文化。Pio Abad擅長「改造」英國各個博物館的文物,藉由類似於二創的方式,揭開被忽視的歷史。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Pio Abad與其作品《Ashmolean NOW》。(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本次展出如三公尺高的混凝土雕塑《Kiss the Hand You Cannot Bite》,將菲律賓前第一夫人伊美黛・馬可仕(Imelda Marcos)的手鐲轉譯再現;《I am singing a song that can only be born after losing a country》則將一件美洲原住民傳統長袍的背面,重新繪製成一幅充滿想像力的殖民地圖。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1897.76.36.18.6》。(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I am singing a song that can only be borne after losing a country》。(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Claudette Johnson|藝術史上的邊緣族群群像

Claudette Johnson運用粉彩、不透明水彩、油畫等媒材,以身邊親友為題繪製肖像,並藉此反思黑人族群在西方藝術史的邊緣化。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Claudette Johnson。(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在本屆透納獎入圍展覽上,可以看到Claudette Johnson曾在倫敦The Courtauld Gallery與紐約Ortuzar Projects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以及新作如雙人肖像《Friends in Green + Red on Yellow》、首個以木板為畫布的創作《Pieta》。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Presence》。(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Drawn Out》。(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Jasleen Kaur|利用日常物件重現成長經驗

生長於蘇格蘭格拉斯哥的Jasleen Kaur,透過收集、改造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來創作裝置作品,並搭配沉浸式音效,重新賦予這些物品生命。在這些作品中,音樂不僅是核心元素,也反映了藝術家的成長經歷。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Jasleen Kaur與其作品《Alter Altar》。(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作品《Yearnings》是一段即興聲響,混合了藝術家的聲音,並與另一件作品《Sociomobile》中的流行音樂一起播放,現場還展出一輛蓋著傳統地毯「Axminster」的老式福特汽車、一架自動風琴與一台禮拜鐘。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Alter Altar》。(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Alter Altar》。(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Delaine Le Bas|從羅姆人歷史探討死亡與重生

Delaine Le Bas在Tate Britain重現了她在維也納分離派博物館(Secession)的一場展覽。她將展間轉化為一個龐大的沉浸式體驗,展出繪畫、織物、服裝、錄像和雕塑等多種形式的作品,並汲取了羅姆人(Roma)豐富的文化歷史,探討死亡、失落與重生。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Delaine Le Bas與其作品《Incipit Vita Nova》。(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紡織雕塑《Marley》以狄更斯《小氣財神》中的角色為靈感,建構出一個混亂而迷人的想像世界;錄像作品《Incipit Vita Nova》則投影在一層薄紗上,影像在周圍鏡面牆壁上扭曲、流動,把觀眾帶入夢幻的情境中。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Incipit Vita Nova》。(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2024透納獎入圍展覽亮相Tate Britain!4位藝術家從個人記憶回看殖民歷史與跨文化議題
《Incipit Vita Nova》。(圖片來源:Tate Britain)

Turner Prize 2024

展覽日期|2024/9/25 – 2025/2/16
展覽地點|Tate Britain (Millbank, London, SW1P 4RG)
開放時間|10:00 – 18: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開展!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潮汐與稻田湧動的生命力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以《海放時刻》為題,由擷果創意策展,其以當地獨特的地理條件為靈感,從海(濕地)與山(農村)雙重視角切入,聚焦於濕地潮汐之間各種生命力交匯的豐沛能量,並回溯山野農村的地方風土,邀集10組來自台灣、法國的藝術家,透過採集地方及生態風土、與社區共創交流,獻上集結11件作品、跨越地景的藝術展演。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參展藝術家

謝榕蔚、余白(Hubert Kilian)、李承亮、角斯、王振瑋、吳芊頤、謝怡如、許倍銜、走路草農/藝團、見域工作室x許願池裡有條魚-龍魚工作坊

香山專屬!海濱與稻田的藝術之旅

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邁入第四年,擷果創意不僅持續聚焦地景主題,更著眼於藝術家與在地共創的互動交流,本次參展的10組藝術家或透過徒步踏查捕捉當地動人影像、或探訪地方信仰及物產並提出轉譯、或與社區居民透過手作再現在地故事,在濱海與稻田間築起一道道創作風景。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擷果親解觀展攻略!11件作品推薦照這順序看

01 謝榕蔚《南寮 測光台》

新⽵位於北緯24度左右,⼀年四季陽光從南向北照射,謝榕蔚對太陽光的角度進行研究,計算台灣西海岸陽光從早至晚東升西落的軌將,並將光線作為主體,造出隨不同時間呈現不同樣態的「光之容器」。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02 余白 Hubert Kilian《海的鹹味》

來自法國、現定居台灣的攝影師余白,長期以鏡頭紀錄台灣各地的街巷日常,看見城鄉角落容易被忽略、卻蘊藏隱晦之美的碎片。這次余白也拿起相機紀錄香山各個角落,對他來說,香山像是一座靜靜佇立大海邊的陽臺,也像一曲輕輕在耳邊奏響的愉快樂曲,當置身此處感受輕風吹拂、聞見一點點鹹味,即便眼不見大海,也能猜測或感受它的存在,如同久遠記憶中的一段生命故事——彷彿在又不在,無邊無際。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03 李承亮《時光旅行艙夕陽黃》

《時光旅行艙》是一台面海、停靠濕地,於漲退潮之間穿梭時光的精神載具,伴著陽光、風聲,提供內外兩樣的光影風景給探險者:外觀像是能濳入深海、飛行太空、遊歷異世界的交通飛艇,穿梭每個人內心奇異的想像空間;步入幽暗艙內,則能在木質空間中靜謐深思,或向外觀看海景光影,進入屬於自己私密遨遊的幻像領域。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04 角斯《向陽千里 望海順風》

香山天后宮臨海而立,昔日潮汐間見證了漁民與郊商的繁榮往來。角斯先是對其雅緻的閩南式建築與歲月沉澱的色澤印象深刻,通過田野調查後,更受軟身湄洲媽與九天玄女的傳說吸引——湄洲媽因日本皇民化運動被村民藏匿,光復後留駐於此;九天玄女則因漂流至此而停留。這令角斯好奇,這兩尊神明來此是否與香山天后宮的悠然氛圍有關?於是他整合神明與地方故事的符號,變成風箏,讓故事乘著風在此飄揚。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合作單位|香山天后宮、侯順政風箏校長、北極節氣生活美學工作室

05 王振瑋《風之迴》

《風之迴》以布面曲折的邊葉狀回應潮汐的退與進,其將隨海風吹拂產生多變的搖擺姿態,呼應海岸景象的多變,也仿若人與生態間在搖擺中趨向和諧的依存關係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06 吳芊頤《香山窗景詩》

那魯灣Naluwan,意指有山有海的美麗家園。本次吳芊頤與在地孩子共同創作,以膠帶為媒材,拼貼出香山濕地的風物特色,並將原民圖騰符號、濕地動物、景色融入海潮中,最終作品透過數位輸出裝置於玻璃之上,形成一面漸層對稱、流動的海潮風景。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合作單位|那魯灣文化聚落

07 余白 Hubert Kilian《漫步 FLÂNER

《漫步》同樣為法國攝影師余白的影像系列作品,他為本作及香山寫下了這段註解:「在現代世界的高速公路上,人們匆匆而過,往往錯過它的存在。透過火車的窗戶,只看到綠色連綿的山,而看不到香山的輪廓。在繁忙的中華路上,車輛飛馳,人們也未曾留意到香山這個靜謐的地方。香山是一個寧靜的天堂,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避難所,一個可以尋找和發現的花園。安靜的香山火車站,散發著木頭的香味,低聲訴說著過往花與山的老故事。要放慢節奏,停車,下車,用雙腳走路去發現香山魅力秘密。」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08 謝怡如《鬆鬆機器人》

新竹市是台灣人熟知的科技城,但同在大新竹的茄苳則是另番面貌,留存了大自然的質樸美好。謝怡如以當地的稻草為材料,將田邊稻草人的形象轉化為機器人樣貌,也把金屬機器人轉換為稻草材質,呼應新竹的兩面個性,同時向觀者遞出邀請——隨意入座,與稻草人們閉上眼睛深呼吸,感受微風中透著的淡淡稻香。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合作單位|新竹市香山區茄苳社區發展協會、新竹市香山區茄苳國小/協力製作|黃彥鈞、邱俊維

09 許倍銜《彎禾歇

《彎禾歇》設置於茄苳社區,鄰近水稻田,全作以竹子為主要材料,構成具備彎曲線條的竹棚空間,供人歇息停留或舉辦活動。許倍銜表示,稻和竹皆是「禾」,作品中的曲線彰顯了竹材在空間形式上的表現力,亦呼應稻子的彎曲線條,期待以最有生命力的自然材料建構空間,迎接人們並與環境和諧共處。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合作單位|新竹市香山區茄苳社區發展協會

10 走路草農/藝團《思箱計畫香村特產》

香村距離新竹市中心不到20分鐘車程,擁有山海交錯的農業地景,除了社區推廣的荔枝,土地公廟旁還種植稻米、芋頭、香蕉、龍眼等作物;香山濕地則孕育蚵棚與招潮蟹等生態物種。本作設置於土地公廟附近的戲台,以台灣常見的蔬果紙箱打造而成,透過像素風格標示當地豐富的物產,企圖引導觀者關注環境的細微變化與生態連結。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合作單位|新竹市香山區香村社區發展協會

11 見域工作室 x 許願池裡有條魚-龍魚工作坊《山腳下的心願》

頭前溪南岸的水源里、千甲里,曾因水源豐沛、土壤肥沃而成為新竹的穀倉,如今仍有許多農家在此耕耘。然而,今日車水馬龍的公道五路,在三十多年前曾有被在地人稱為「毒三角」的多家化工廠,空氣中總有隱隱的刺鼻臭氣。本作透過與居民共創的工作坊,將玻璃瓶罐融入有著新竹山稜線的裝置中,像是山脈懷抱著的家家戶戶;瓶中的內容物不再是造成汙染的化學藥劑,而是居民們珍視的回憶、未來的願望。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合作單位|新竹市東區水源社區發展協會

市集、藝術小旅行同步登場

除了藝術展演,開幕首週1012日將有「海放市集」於香山濕地自然公園揭幕;1012日至19日則有「藝術帶路・新竹藝遊」小旅行陸續登場,邀人們透過作品導覽、工作坊體驗等,走入香山濕地與農村的愜意日常。

2024新竹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11件地景、攝影作品再現海濱農村生命力
(圖片提供:擷果創意)

2024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放時刻 Between the Tides》

展覽日期|2024.10.03(四) 10.20(日)

展覽地點|新竹市幸福沙灣、賞蟹步道、香山天后宮、海山漁港、那魯灣文化聚落、茄苳樂活食農示範區、香村社區元培街中正台、海山社區農田、水源社區不彎腰菜園旁觀景平台

 

開幕式|2024.10.12(六)11:3012:30,香山濕地自然公園

海放市集|2024.10.12(六)11:3017:00,香山濕地自然公園

藝術帶路・新竹藝遊小旅行|2024.10.12(六)、10.19(六),報名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