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品牌 Kamaro'an 創作現場!揭秘共同創辦人Tipus、工藝師Badagaw與Imay的私房工具

Kamaro'an_01

Kamaro'an 這個來自花蓮、風靡至歐美的台灣品牌相信你一定不陌生,以阿美族工藝為基底,不著痕跡地轉化為具有當代極簡風格的設計作品,散發著安靜而強大的力量。我們在炎夏走訪Kamaro'an 鮮少曝光、位於花蓮的工作室,一窺工藝師們的巧手與工具之間的深厚文化底蘊。

Kamaro
左起為Kamaro'an品牌共同創辦人Tipus、工藝師Imay與Badagaw。

以阿美族港口部落傳統輪傘草編織成的優美浪草燈、賣進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並大受歡迎的的編織三角包、最新SS22以阿美族傳統物件為形的皮革提把草編包及籐皮提把陶作花器⋯⋯,將文化與傳統工藝默默糅合進當代設計,透過一雙雙巧手將其變成令人一見傾心的作品。

如果說仙氣與詩意是Kamaro'an產品給人的感覺,那麼位於花蓮的Kamaro'an工作室便是仙氣的製造所,這裡主要做產品前端研究、工藝文化學習、田野調察,工藝師們也會專門找部落的職人阿公上課,再跟設計師討論、進而研發產品或是構思展覽。

Kamaro
Badagaw正在將皮繩繞在桿麵棍上編織皮環。

風塵僕僕地乘著火車來到花蓮市區邊界、推開位於民宅區一間白色房子的大門,迎接我的是3位穿著質樸洋裝、繡花鞋,有著深邃五官與烏黑頭髮的美麗女子,分別是Kamaro'an的共同創辦人Tipus與兩位工藝師Badagaw與Imay。

Tipus與Imay皆為阿美族,Badagaw則為排灣族,Kamaro'an精美的工藝品就是經由她們,和Kamaro'an House的Nacu、Lisin及部落工藝師Dongi Ngaday及Dongi Lisin之手,製作進而銷售至全世界。

Kamaro
位於花蓮的Kamaro'an工作室主要做產品前端研究、工藝文化學習、田野調察。

從物件到工具都以實用取勝的阿美族工藝魂

Kamaro'an簡潔的產品設計與阿美族傳統上著重實用性的特質不謀而合,Tipus與我們分享道,傳統阿美族為農耕社會,所以比較注重實用性,較少裝飾工藝或是藝術品,所有大小工具都相當實用,多以家裡現有的東西或是自製工具為主,連海邊採集工具、烹煮用具都能自製,而傳統藤編與草編的用品本身就很耐用,但是久了也需要修繕或替換,如草蓆與其編織機也都能長久地留在家中,甚至是傳承使用。

但由於現在較少年輕一代從事農耕,加上現代有很多材料可以代替以往的天然素材,如以塑膠打包帶取代藤皮(因為藤很難取得若要另外採購又很貴),這些工藝的傳承就比較少了,值得一提的是,傳統藤編是阿美族男子年齡階級必須學習的工藝技術,但因為族人旅北居住後,藤編技藝就較少人有機會學習了。

Kamaro
工藝師們特別去港口部落找工藝職人Roit阿公學習藤編技巧,再轉化為皮件袋包設計所使用的工藝。

而工藝師們因為好奇這些部落藤器的生活應用而去拜訪港口部落的工藝達人Roit阿公(順帶一提阿公去年被選舉為頭目),進而有機會學習藤編,手作之後才知道這項男性工藝從採集到編織的困難度很高,且她們只學編織,Roit阿公堅持只帶男性上山採藤。

「阿公很在乎做出來的東西是否容易壞掉,因為這代表著你沒做好,只要錯就要重來,無法之後再補救!因為這些做出來的東西就是打算要用很久的,阿公也會有進度要求,如果你做不到他會小生氣(笑),他也會選學徒,觀察你這個小孩有沒有做工藝的耐心與韌性。」主要負責皮件類製作的Badagaw說道。

Kamaro
Kamaro'an目前也正在做植物染和服裝的研究,目前還在文化調查跟採訪階段,牆上都是不同部落服飾的配色色票,用來研究不同部落的用色和樣式。

原本部落沒有使用皮革,Kamaro'an則將傳統籐皮編織轉換為皮革編織,再由台北設計師立祥、雲帆設計應用於袋包上。三角包皮革把手、相機包、方包上的裝飾小皮環都使用了阿美族藤編一繩到底的工藝技巧,傳統阿美族的刀柄上也可見這樣的編織環加強結構性和裝飾。

「一開始也曾用過指甲彩繪的工具來挑皮繩,後來才發現用鉤針勾比較好勾,嘗試了許多進口鉤針但都會斷,直到在生活賣場找到一組兩支才20元的鉤針,用了3年多都沒斷,但現在已經很少進貨了,很難找!」Badagaw笑著說道,這個不起眼的小鉤針,編織出無數完美無瑕、找不到收尾處的皮環,可能面臨斷貨則是Badagaw現在淺淺的焦慮。

Kamaro
由藤編工藝轉化而來的編織皮環使用了阿美族藤編一繩到底的工藝技巧,圖為Kamaro'an 皮革編織的工具, Badagaw覺得生活賣場挖到寶的便宜鉤針最好用。

Roit阿公也是自製工具的高手,一方面港口部落距離市區較遠購物不便,阿公便發明了許多符合自己的手勁和所需尺寸的工具,「而且阿公很省材料,都會把剩材加以利用,也是跟他學習後才發現這些工具如此好用、省力,這也是種傳承吧!」以橡皮筋固定藤皮間的間距,或是在藤皮噴水後,用廢棄鐵片壓平一個晚上進行塑型,以及將這些工具和材料分門別類收整齊的方法,都是阿公職人的智慧。

生鏽的美工刀、檳榔剪與巨大的母語字典

以輪傘草製成的草席散發著榻榻米般的香氣—這是大部份阿美族人關於家的記憶之一,還有製作成農耕時放在背上防曬的「太陽蓆」,可使插秧時不會被太陽過度曝曬。

而Kamaro'an以輪傘草製成的浪草燈,在2017年獲巴黎家具家飾展亞州新銳設計師獎(Maison&Objet Paris Design Award),並被MoMA、西班牙畢卡索博物館引進販售,即是使用了編織草蓆的技法,「與草蓆略有不同的是編燈罩的草是處理過的,需要以一把鈍鈍的、生鏽的美工刀削輪傘草的皮、去掉含有蛋白質容易發霉的纖維,也因為要取莖所以要把葉子割掉,這時會使用園藝剪、圓頭的檳榔剪,若用一般的剪刀會使切口鬚鬚的,檳榔剪會讓切口比較圓潤也可以剪粗一點的草,但傳統阿美族就是能剪的東西都會拿來剪,甚至也有人用菜刀剁。」主要負責輪傘草製作的Imay說道。

Kamaro
Imay示範以傳統阿美族用來編草蓆的編織架將處理過後的輪傘草和紙繩編成得獎無數的浪草燈。

而輪傘草的編織過程更是吸引人,一身白洋裝的Imay坐在編織架前示範編織,畫面像是在演奏某種樂器,這個特別請木工訂製、外型也有點像板凳的編織架已經使用了5年了,還像新的一樣,讓人聯想到Imay說從Roit阿公身上還學到了以前人對物的珍惜。

浪草燈以紙線編織纏繞,傳統製作草蓆則會使用棉線,而紙線一端繫著螺絲當作砝碼,也有人會用石頭或寶特瓶、空線軸,「大家會想盡辦法尋找有重量又能儲存線的東西,這是部落阿姨發明的,也是我們試過重量和大小最剛好的工具,線又可以卡進螺絲的溝紋。」

Kamaro
編織輪傘草時以螺絲當作砝碼,紙繩可以卡進溝紋裡。

經過重複的交叉編織成片,還需要上燈架並做修剪、包裝,整體大約要3到5小時才能完成,更不用說整體工藝環節其實是從種草、割草、曬草、處理草開始的。

當我問起編織架是否有官方名詞,大家此起彼落地討論了起來,這時Tipus搬來一本巨大的、貼滿標示貼紙的母語字典,「我們母語字典很巨大誒,還有網路版的!你看,光服飾的單字就這麼多,全部都是精華!我們真的很感謝作者吳明義老師,這裡面甚至紀錄了每個區域、部落不同的用詞,太厲害了。」

Kamaro
用來處理輪傘草的園藝剪和檳榔剪。

無疑的,這本巨大的母語字典也是一樣重要的工具,阿美族的部落與部落之間,不論距離遠近皆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工藝製程或樣式,甚至是語言用詞。

若放大一點來看,台灣這個小島每個地方都有當地人獨特的氣質,Tipus、Badagaw與Imay便散發著與台北人截然不同的感覺,談話起來更加輕鬆自在而友善,對於工藝也有自己獨到的堅持與美感,在白色小屋中與三位工藝師探討工藝與工具一下午,翌日回想竟有種走入烏托邦般遙遠又美好之感,我想這也是Kamaro'an獨特的魅力所在—以工藝、工具與設計創造出根基於文化而飽含溫度的當代工藝之作。

Tipus、Badagaw、Imay

Tipus Hafay林易蓉從台大城鄉所畢業後2014年起與張雲帆、劉立祥兩位設計師一同投入經營與設計品牌,本身為港口部落的媳婦也是阿美族人。Badagaw為排灣族人,2017年加入品牌,多負責皮件工藝與工藝紀錄攝影,以及官網上部分工藝筆記撰文。Imay也為阿美族人,2020年加入品牌,多負責輪傘草的編織,官方IG上也可以看見她當model的身影。

文|馮興妍

攝影|林祐任

一起透過La Vie 2022/8月號《職人與他的工具》,一窺工具與技術、人們之間的共創關係!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