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藝術×建築跨界展!王德瑜與林柏陽邀觀者用身體探索、以感知定義現場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藝術×建築跨界展!王德瑜與林柏陽邀觀者用身體探索、以感知定義現場

現今越來越多展覽脫離視覺單一感官,打破傳統上在白盒子內依循動線觀展的形式,更講求提供進場的觀眾一場「體驗」,無論是透過聽覺、觸覺、嗅覺,或是更全面的身體感。而長期聚焦於城市建築與當代藝術的「忠泰美術館」,為了解開長久以來被制約的既定參觀展覽行為,推出由總監黃姍姍擔任策展人,並邀請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跨界共創的《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三人一同將美術館空間化成一件作品,引領觀眾實際透過「身體」探索、體驗,以自身感知來定義現場,將展覽解釋權回歸觀者。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忠泰美術館 (3)
中泰美術館《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2022年10月15日~2023年2月12日展出 © 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 (2)
《感知現場》由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擔任策展人,邀請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跨界共創 © 忠泰美術館

邀請觀者以身體探索展場

步入忠泰美術館,即進入了《感知現場》,一座彷彿通天的純白階梯佇立大廳,由下而上難以清楚看見梯子的目的地,唯有親身走上探索才能得到解答;另一邊,薄膜撐起、狀似氣球的場域,覆蓋了平時用以放置展品的空間,成為空間中的另一個空間,而兩個空間的界線若有似無,為場域增添超現實之感。接著,還有幾座乍看如葉片的雕塑靜置現場,從15公分到60公分區間中的4種尺度,讓觀者在躺臥、坐與站之間與其互動,用身體和展品進行對話。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忠泰美術館 (2)
《感知現場》首次打開忠泰美術館天井空間,設置一座可步登的天井樓梯 © 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展場中以薄膜建構、猶如氣球的場域 © 忠泰美術館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5)
《感知現場》狀似葉片的雕塑 © 忠泰美術館

這場展覽沒有大量需靜心閱讀的文本、資料,內容定義全藉由觀者的身體感去挖掘,體驗與感受會因到訪時窗外的天候、同時在場的觀眾、當下自己身體的狀態等內外在因素而有所不同。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忠泰美術館 (4)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1)
《感知現場》強調「身體經驗」,觀者可以近情透過身體探索展場、喚醒感知 © 忠泰美術館

企圖解開長久以來被制約的既定觀展行為

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以忠泰美術館的空間為基礎,從藝術與建築兩種原本不同的思考角度與創作語彙,進行長期互動和對話,以「空間」與「感知」為創作關鍵詞,共同創造突破既定框架的新空間,企圖解開長久以來的既定觀展行為,引領觀眾以身體來探索日常環境之外,另一個不易察覺,卻與他人共感的場域,透過人與空間、自我與他者所建立的不斷變化的動態關係,進而思索存在的狀態或形式的可能性,觀眾得以自身感知來定義現場。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 (3)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4)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勇於探索,找回身體存在的意識感

而這一切始於個人體驗、終於個人感受的歷程,正如策展人黃姍姍所言:「『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並且極為私密、貼身且因人而異,正如建築師林柏陽所舉的例子:「大人、小孩不只是身體尺度上的差異,也有著不同的感知。」而談及這場展覽想要做到的事,「每個人自身應當勇於探索的心態,找回身體存在的意識感。」他說。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 (5)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另一方面,《感知現場》並不是藝術家王德瑜首件探究空間之作,事實上,她不停透過極簡媒材探索空間存在感,進而思考人在空間裡的存在形式與狀態,其一系列以作品序號為標題的空間創作中,呈現了對空間主題的持續性研究,強調讓體感經驗取代視覺經驗、觀眾與作品的互動體驗,以及兩者在互動過程中所萌生的共感。王德瑜提到:「許多人對於空間的想像是:當你沒有方向感的時候,就會覺得你沒有辦法定義空間。這會讓有些人會覺得害怕、有些人會覺得好玩。」而《感知現場》有機、難以定義的特質,正是觸發不同觀者間感受落差與相異的關鍵,這也是個人感知的可貴之處。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8)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展覽期間,忠泰美術館一樓大廳及部分展場空間,將與Aesop合作感知氣味引導,以來自大地的氣息,帶領觀眾開啟更多元的感知想像;展場中亦將不定期舉辦舞蹈、表演藝術、瑜珈等肢體互動活動,從不同情境喚醒身體感官。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為忠泰美術館首度挑戰建築與藝術跨界企劃 (6)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當藝術遇上建築,王德瑜、林柏陽談創作心得

這場跨界合作,對藝術家與建築師都是莫大的啟發。王德瑜表示:「我的創作是在既有認知中的白盒子中進行創作,而建築師卻像是在腦海中依照現實環境,規劃著有虛有實的空間。我跟柏陽會一起看展覽、參訪建築後交換看法與對話;此次的作品從觀展動線、空間呈現甚至是樓梯、葉片的設計,都是我們共同討論後的創作,是逐步異中求同的溝通過程。」;關注建築公眾性與各式尺度表現的建築師林柏陽則提到:「我們都試圖用最少的動作,讓身體移動去接近更多的無法言說;不是要去看一件事情,而是進入其中去經歷與意識。」。

策展人黃姍姍表示,「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忠泰美術館 (2)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即日起至2023年2月12日,不妨親訪忠泰美術館,深入《感知現場》嘗試喚醒感官。而館方為提供觀眾最佳環境,展場將開啟容留人數限制,並以「預約制」進行,詳情請見忠泰美術館官網。此外,10月27將有場展覽座談,策展人黃姍姍、藝術家王德瑜、建築師林柏陽將一同交流,從本次展覽的創作發想與概念出發,進一步探索策劃過程的更多可能與想像。

忠泰美術館《感知現場》第一次打開館內天井空間,建造可步登的天井樓梯©忠泰美術館 (1)
《感知現場》展覽現場 © 忠泰美術館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參觀預約官方網站

展覽日期|2022年10月15日~2023年2月12日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採預約參觀制,開放現場候補,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需事先預約)

同場加映|《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

看完《感知現場》後,也不妨到美術館鄰近場域欣賞《現形記─高德亮創作展》,其為忠泰美術館長期藝術實踐計畫「奧夫塞計畫」的最新創作,由館方與藝術家高德亮共同合作,捕捉環境內既有的元素,將其提煉成為創作者的視角與觀點,並透過作品引領觀眾切換視角,探尋城市與生活中無形的邊界,放大我們對於日常空間的視覺感受。2022年入冬之際,忠泰美術館兩檔新展從人類最純粹的五感體驗出發,期盼透過具實驗性的展覽呈現,重新定義觀展方式,開啟展演型態更多元的討論。

作品《圖針》以鮮亮的「線索」形象,穿梭於忠泰美術館周邊的公共場域—瑠公圳公園一隅©忠泰美術館 (1)
作品《圖針》以鮮亮的「線索」形象,穿梭於忠泰美術館周邊的公共場域—瑠公圳公園一隅 © 忠泰美術館

高德亮新作《游移之所》透過特殊膜料的光學特性與人的行動路徑構成此件探討領域界線的作品 ©忠泰美術館 (6)
《游移之所》透過特殊膜料的光學特性與人的行動路徑構成此件探討領域界線的作品 © 忠泰美術館

資料、圖片|忠泰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新展聚焦自然災害,以10則提問引領人們反思

東京美術館21_21 DESIGN SIGHT「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新展,從「災害到底是什麼」的角度出發,將過去地震、水災等天災的數據視覺化,同時介紹防災相關產品、因災害而誕生的各式專案等內容,帶領人們重新審視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何時何地會發生,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有些人平時備有防災包,也有些人可能盡量不去多想。然而,身處在被稱為「災害大國」的日本,其實無法完全與災害無關。因而誕生的「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編輯暫譯:那個時候,該怎麼辦?展 - 展望防災的未來 -)」企劃展,由在東京、仙台、倫敦設有據點的WOW視覺設計工作室策劃,以「提問」為主軸,提供觀者從自己的視角反思防災與災害。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東京21_21 DESIGN SIGHT推出「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新展。(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10個提問引領人們思考災害

展場散布著10個提問,像是:所謂「安全的地方」在哪裡?到底需要準備多少才是充分的備災?如果聯絡不上重要的人,該怎麼辦?該如何事先準備?對你而言,度過災後生活必須具備的是什麼?支撐我們生活的,究竟是什麼?⋯⋯。人們能一邊欣賞展品,一邊思考若發生災害,自己會如何面對與準備;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使用手機傳送關於這10個問題的答案,部分回答也將作為影像作品在現場展示。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觀眾也能透過此次展覽的特設網站,針對防災與災害的10個「提問」進行回答。(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會場內也將呈現收集大家答案的影像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其他人怎麼回答這些問題。(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在展覽最後的區域,觀眾還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某個回答製作成貼紙,帶回家中留作紀念。(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如果「那個時候」到來⋯⋯

WOW工作室提到,「在這次以『防災』為主題的展覽中,我們不單單只是傳遞災害的知識與防災技術,更將焦點放在人們如何面對天災時的意識與心態。防災從來不是某一個人可以獨自背負的責任,它關乎自己,也關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周遭素未謀面的人。而別人是如何看待『那個時候』並做準備的?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視角,成為人們重新將防災視為自己課題的契機。」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場一隅_中村至男「21_21 DESIGN SIGHTの防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覽有哪些看點?

▸ 將天災視覺化呈現

透過將數據圖像化、以多樣的視覺描繪災害圖像,帶領人們回顧日本與世界上曾經歷過的各式災害,同時藉由視覺化呈現自然原貌與災害模擬,開啟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防災さんぽ」(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伝えるー災害の記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災異改元」(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越村俊一、にゃんこそば、株式会社ヤマップ、パノラマティクス+ Eukarya、日本経済新聞社 等

▸ 重新審視防災意識的裝置作品

此次展出的兩件全新體驗型裝置作品,將引領人們重新審視自己對防災與災害的準備與心態。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柴田大平「防災グラデーション」(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siro+石川将也「そのとき、そのとき、」(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柴田大平、siro +石川将也

▸ 防災的計畫、研究與產品

本區介紹因應天災時斷訊的嶄新研究、能迅速傳遞資訊的機制、災後如何持續照護生活與心靈的各種方式,以及把防災融入日常的概念等,透過不同階段的各式計畫與物件,帶領觀者看見防災的「現在」與「未來」。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ゲヒルン株式会社「特務機関NERV防災アプリ」(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KDDI株式会社「Starlink」(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中嶌 健「災害救援鳩の研究」(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WOTA株式会社「WOTA BOX」(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防災ゆうストレージ」(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避難所用・紙の間仕切りシステム」(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バリューブックス「ブックバス」(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ゲヒルン株式会社、KDDI 株式会社、中嶌 健、WOTA 株式会社、坂茂建築設計+ボランタリー・アーキテクツ・ネットワーク、日本郵便株式会社+寺田倉庫株式会社、バリューブックス 等

▸ 「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樣貌

有些畫作誕生自災害發生地的風土與人們,有些設計因震災而生、進而傳向世界,也有持續提醒我們「每天都可能有災害」的倡議,藉由這些連結災害與日常的創作,帶領我們看見「那個時候」之後的希望。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Maker Made Since 2011.3.11」(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福島民報社「365日の防災欄」(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トラフ建築設計事務所+石巻工房、福島民報社、佐竹真紀子 等

▸ 自然與自身的相處之道

從樹木生態系與人類共存的防災方式,到作為保護自身最後一道防線的「衣服」等,引領人們從有別於都市防災機制的角度,重新思考守護我們的各種可能。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veig「蒸庭」(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津村耕佑「FINAL HOME」(圖片提供:21_21 DESIGN SIGHT、攝影:木奥恵三)

展出單位、創作者:津村耕佑、veig

「そのとき、どうする?展 –防災のこれからを見渡す–」"What If? BOSAI: The Next Disaster"
展期:2025年7月4日–11月3日
展場: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 & 2
休館日:週三(9月23日開館)
開館時間:10:00−19:00(18:30為最後入場時間)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改編自真人真事》特展臺文基地登場!首度展出邱妙津手稿、林奕含課堂報告,聽見文學中的反抗聲音

走進臺灣文學基地,你會看到一個重現的作家書房,桌上擺放著手稿、筆記,彷彿主人剛離開不久。這裡展出的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一段段真實的人生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以文學為載體,探討當代社會中性別議題的複雜面向,邀請民眾直面那些隱藏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空間照。(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珍貴典藏首度公開,「聽見」作家的反思與覺醒的聲音

本次特展首度展出多件重要典藏品,包括1990年代台灣文壇最受矚目作家之一邱妙津(1969~1995)的相關文物。展品包含她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以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自傳,這些文物為認識邱妙津創作軌跡提供了關鍵線索。邱妙津的代表作《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至今仍廣為傳頌,而這次展出的文物讓觀眾得以窺見作家早慧心緒的發展脈絡。同時展出的還有林奕含的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家屬的全力支持讓觀眾得以認識這位作家的多重面貌。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作家林奕含家屬授權其課堂報告、書房收藏品等。(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首度展出作家邱妙津就讀北一女中時的《生活週記》及就業時填寫的履歷等臺文館典藏文物。(圖片提供:臺灣文學基地)

展覽也特別收錄劉芷妤《女神自助餐》、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有聲書的精選段落,以及國家影視聽文化中心甫完成修復的文學改編電影《油麻菜籽》影像,讓觀眾能夠「聽見」文學的聲音。這些多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層次,也讓觀眾能夠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與力量。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特別收錄劉芷妤〈火車作夢〉有聲書精選段落,為作家親自錄製。(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不再噤聲,開始發聲的文學力量

「改編自真人真事」這句話,承載著美麗而沉重的痛楚。它既散發著文學性的能量,也包藏著真實世界的苦難。坦承並且說出,需要極大的勇氣。2017年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扉頁寫下這句話時,她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這個痛苦的真實性,能夠與思琪同情共感。這種看似虛構卻比真實更真實的文學創作方式,在當代台灣文學中愈來愈常見。作家們不再隱藏,而是選擇直面對決,如劉芷妤在《女神自助餐》中所寫:「本書情節並非純屬虛構,如有雷同,我很遺憾......」這種遺憾,正是在邀請讀者感受那些切膚之痛。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特展探討台灣文學如何成為倡議的先鋒、弱者的武器、團結的契機。(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台灣解嚴之後,特別是當代,文學已經能夠喚起內在勇氣的能量,引導性別意識脫開父權枷鎖,發展成多元自信的性別文學圖像。文學不再只是療癒人心的工具,更成為發聲的利器,甚至能促成社會改革與進步。李昂《殺夫》的創作成了十年後真實殺夫事件的寓言,該事件促成《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建立;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則推動了《補教法》實名制,以及後續《刑法》通姦除罪化的討論。這些例子證明了文學作為倡議先鋒、弱者武器的強大力量。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出書籍可供民眾閱讀。(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書寫與被聽見,是集體療癒的開始

展覽開幕時,作家劉芷妤在談到《女神自助餐》的創作過程時分享:「在書寫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早就在生活中發現許多不對勁,不說出來,不表示沒感受到、沒被壓迫到。」她認為《女神自助餐》其實是一本反省之書,在找出自己不自覺「厭女」的同時,也引發社會大眾的省思。這種從個人反省出發,進而推動社會思辨的創作模式,正是當代性別文學的重要特色。作家們透過書寫突破社會價值與傳統的禁錮,從暗影裡透露光芒,發出反抗的聲音。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中設計「空氣柱」象徵文學的曖昧性、壓抑及想要突破指出進路。(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覽以空氣包包裹書籍,體現壓力與張力,同時也提供「膜」的外層保護。(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延續去年《海馬打點滴:你有所不知的文學療癒》特展的關懷精神,這次的《改編自真人真事》邀請觀眾與當代文學作品及性別事件同情共感,在展覽中看見隱匿在字裡行間的壓迫與暴力,聽見文學作品中的反抗聲音,一起尋找集體療癒的契機。展覽更安排了推廣講座,將在知名作家的帶領下探析性別文學與台灣社會的互動,為觀眾提供更深層的思考空間。(講座介紹、後續場次及報名資訊等,可見臺灣文學基地官網及粉絲專頁。)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展場最後可手作氣泡御首,象徵不易破裂,卻持續釋放壓力的微小力量。(圖片提供:宜東文化)

《改編自真人真事:當代性別事件的噤聲與反抗》特展

展期|即日起~10.12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休館,逢國定假日照常開館,翌日休館)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展覽廳(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