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藝術家巴赫里用舊衣、碎布說故事!《縫合》個展以織品藝術探討情感羈絆、社會期待與孤立議題

挪威藝術家巴赫里用舊衣、歲不說故事!《縫合》個展以織品藝術探討情感羈絆、社會期待與孤立議題

織布與服裝,是人們用來蔽體保暖的物件、個人風格與個性的呈現,也成為不少藝術家手中的創作媒介。正如來自挪威、擁有服裝設計背景的藝術家卡里.安妮.赫勒伯格.巴赫里(Kari Anne Helleberg Bahr),作品常融合服裝工藝,利用舊衣、碎布與殘片織品等元素,透過解構、縫合與再造技法,探討社會集體的限制、期待、秩序、孤立等議題,以藝術與中性色調偷渡沉重卻人人都能產生共鳴的命題。即日起至2022年12月11日,巴赫里亞洲首個展《縫合 Sew Up》於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與仁愛雙館聯合展出。

IMG_2976
挪威藝術家卡里.安妮.赫勒伯格.巴赫里亞洲首個展《縫合》現場

IMG_3264
《縫合》於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台北・仁愛雙館舉行

對布料的著迷源自裁縫師母親

巴赫里對織品的著迷,源自於以裁縫師為業的母親,童年時因家境並不富裕,她的母親常以舊衣物等容易取得的布料進行設計,那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對巴赫里來說是啟蒙;而驟逝的父親令她陷入孤立沈默、自我懷疑,感覺身體被牢籠所困,唯有透過將碎片舊布、織補縫合再創造的過程,才找到可以發聲的方式。

IMG_2987
《縫合》展覽現場

當衣服不只是蔽體、樹立外在形象的物件

母親對她是媒材的啟發,而父親意象則反覆出現在她的創作內容中,「我運用衣服和布料做為溝通的語言,解放它們包裝身體的功能。」巴赫里曾說,衣物作為遮蔽身體的物件,與個人肌膚有著最親密的接觸,一旦新衣穿過之後,就不再是全新狀態,個人的心智狀態與情緒,都會在衣物上留下時間痕跡,它是自我私密的對話,同時也是個人對外標誌著自我於社會中的形象。

IMG_2968
《縫合》展覽現場的作品都可以用手觸摸、感受

巴赫里善用手工縫製方式,與收集來的織布長時間相處,發掘纖維的細節,通過天然的棉、麻、毛料材質,選擇白色或中性色彩呈現,讓自己與觀者不被色彩所誘發的愉悅、悲傷情緒干擾,進而跳脫自我設限的困境,創造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她以織線創作,探討當下社會群體的限制、秩序、期待、孤立等議題,藉由現成物的混亂、瑕疵、腐朽、不完美的重新詮釋再造,提供觀者立於「客觀」位置反思「自我」記憶經驗的契機。

IMG_2981
《縫合》展覽現場

《縫合》6件亮點作品一覽!

步入《縫合》展場,會發現巴赫里打破布料予人柔軟的印象,讓媒材呈現僵硬、立體的姿態,它們或成為排排站的人形、或化身像睡袋也像蠶繭的形態;保持柔軟原貌的針織物,則被裝載在長方形櫃子中,好似被畫線束縛。

Kahb-09,Close(d),2015,17x153xca 100 (3 pieces)cm,Three  textile objects(wool mittens, quits etc)in wooden frames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Close(d)〉

藝術家透過一連串柔軟/生硬、軟糯/僵直的鮮明對比,描繪各種生活上常見的個人與群體議題,比方說作為本次展覽主視覺背景的〈Everyday〉一作中,巴赫里在布料內塞入棉花,做出立體、紮實且僵硬的人形,小人們穿著設計款式相似的服裝,守秩序地排隊前行;巴赫里藉此重現上班日時穿戴整齊的人們,隱喻個體習慣遵循社會既有的秩序與模式,讓自己不違背社會期待的景況,述說關於擔心失敗及脫離主流社會的心理恐懼,如失去工作、被周圍的人冷落等等。

IMG_2996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Everyday〉

另一件暗示人們傾向達成社會期待的作品為〈General People〉,巴赫里以穿上各種不同服裝、排排站的小人形們,呼應現實社會中各形各色、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說明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會長出各自的模樣。有趣的是,藝術家特別讓其中一個人形「反著站」,並根據過往展覽觀眾的反饋觀察到,許多觀眾會很想趕快將它「轉正」,或想這是作品本來的模樣?還是被其他觀眾「用亂」了?巴赫里在可愛的造型背後注入隱含質疑的反差,將〈General People〉設計為一場迷你的心理測驗,讓觀眾在展間中領悟社會上「隱藏的秩序性」,是展覽中非常有意思的小彩蛋。

Kahb-01, General people, 2013, Dimension variable (H18cm), Left over textiles sawn to different types of shirts  jackets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General People〉

另一方面,大尺度作品〈Garment Bags〉由80件衣架衣袋組合,向著同一個方向整齊排列,隱喻人們對於什麼時期應該做什麼事有著共同的觀點,進而觸發某種期待亦是限制,表現其實人都害怕被孤立,因而遵守內心可能不完全接受且認同的秩序。

IMG_3270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Garment Bags〉

同樣的意涵,也可見於展館末端的〈Fall〉當中,作品中以數個穿著襯衫的人形組成,勾起人們對襯衫等同制服、白領階級、有話語權的群體的連結印象,並藉人形墜落、崩塌的畫面意象,反思資本主義下的社會系統,當今社會的成功好似有著模板,且有一定的生命模式和階段,身在其中的人們不免思考,要是我沒有在這個系統裡、跟著「正軌」行走,那我是不是就崩壞了?是否就是失敗?當一個人難以承受,便會崩潰瓦解。

IMG_2861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Fall〉

另外,以皮帶匯織成圓、呈現巢狀的作品〈Nest〉,闡述家人之間緊緊維繫、難以切割的關係,有時如束縛般令人喘不過氣;透過紅白條紋人形呈現的〈Circus〉,以童年記憶中父親工作時著裝的小丑裝為靈感,同時也有馬戲團帳篷的意象,勾起人前歡樂人後悲苦、笑中帶淚的共感經驗。

FotoJet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Nest〉/Kari Anne Helleberg Bahr〈Circus〉

對靈魂深處的關懷

綜觀二十世紀的織品藝術(Textile Art),藝術家時常運用纖維的韌性、織物連結身體的親密感,來表現自身的情感與立場,並與傳統的編織工藝做出區隔,像是2021年來台舉辦大型個展的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擅長以毛線及現成物組成的裝置藝術,帶領觀眾體驗人生的旅途,並將死亡的恐懼完整記錄下來。

不過,巴赫里的作品有別於將編織作為個人生命經驗的再現,而以舊布痕跡、手工縫線等具象徵意義的文化符碼與創作手法,闡述社會共同體價值觀對單一個體的影響,舉凡個人與家人、好友與親密伴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羈絆,以及僵化的社會秩序與期待、普世價值觀如何撼動一人精神與心緒。

IMG_2998
《縫合》展覽現場

巴赫里以織品藝術作為說故事的媒介,表面上操作舊衣、碎布、殘片織品等混亂元素,實則深入解剖衣物痕跡的記憶溫度,以及內心世界所隱藏的心理狀態,透過創作呈現喜怒哀樂情緒的人性微縮,她的藝術是批判性的和解,同時也是對於靈魂深處的關懷。

IMG_3008 (1)
《縫合》展覽現場

《縫合 Sew up》卡里.安妮.赫勒伯格.巴赫里 Kari Anne Helleberg Bahri 亞洲首個展

展期|2022年10月8日~2022年12月11日

門票|免費參觀

地點與時間|

► 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週二~週日 10:00~19:00

► Bluerider ART 台北.仁愛(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5-1號10樓)

週二至週日 09:00~18:00

資料、圖片|Bluerider ART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張紘齊的藝術養成很奇妙,小時候被畫家外公拎著到各地速寫,培養出對繪畫的興趣;長大後以模特兒身份旅美,走伸展台、拍時尚大片之餘也不忘創作。東方和西方的、傳統和新潮的、藝術和時尚的各種養分,都被他細膩提煉,化為畫中「手指人」奔走的奇異景觀。

歡迎走進張紘齊最新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與「手指人」共同在場,遊走夕陽海岸、歐風小鎮、水泥叢林……各種現實也超現實的平行世界風景,感受其中的愛與詩意。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藝術啟蒙自畫家外公

張紘齊對藝術的興趣源自家庭,他的外公金藩是東方畫會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影響他接觸藝術的重要人物。回憶起自己的藝術養成之路,張紘齊說:「小時候經常和外公到動物園速寫,在家也常在他的腳邊畫畫。最早是受到外公後期的作品影響,接著接觸他早期在東方畫會的作品;後來進到傳統藝術教育系統,才開始受西方藝術家影響。」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走上國際時尚伸展台,不忘畫家夢

不只台灣的成長過程,國外生活經歷也感染了張紘齊的創作。大學讀服裝設計的他,因緣際會下當起模特兒,更走上紐約、米蘭與倫敦時裝周伸展台,成為國際模特兒圈出名的台灣臉孔。

只是,張紘齊心中仍然有畫家夢。這十年以來,他走秀、拍照也持續作畫,這次《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個展中部分作品便是在紐約完成。工作、生活加追夢,聽起來就累人,張紘齊卻說浪漫,還覺得自己像現代版的格列佛,穿梭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之間冒險。

創造「手指人」做情緒的載體、觀眾的導遊

壓克力顏料和亞麻布,是張紘齊最常用的創作媒材,他用畫筆、調色刀作畫,偶爾也靠手指,用與材料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的方式,畫出自己遊走於多元文化的探險,傳達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2022年夏天,張紘齊為畫作帶入了靈魂角色「手指人」,他性別流動,擁有指尖般的容顏,長了三隻手指和腳趾,總是穿梭於不同的場景,承載著創作者的情緒和感受。而畫中以紅、黃、藍及二次色描繪的場景,多半源自張紘齊的日常生活,可能是一次有意義的邂逅、可能是一場難忘的夢。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不過話說回來,張紘齊口中「被遺忘」的情感和觀點,指的到底是什麼?在旅行的過程中,張紘齊發現,「繪畫的觸覺體驗,常常被文化教育、流行趨勢掩蓋,限制了最純粹的感受。」面對這些被掩蓋、遺忘的感知,他不斷調整心態,也試驗直接以手指作畫的方式,試圖讓繪畫回歸最純粹的狀態,也讓作畫的「體感」極致真實。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登陸奇想會

張紘齊將於台北藝廊奇想會舉辦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透過畫作、捲軸、短篇動畫等不同媒材,詮釋「手指人」的內心情景,及自身的生活故事。

現場作品分為3大系列:「人生的七味粉」匯聚了張紘齊過去十幾年來的生活回憶,以乘載不同觀點的7種畫面表現;「17個階段」透過色彩彰顯遇到各種人、事、物所產生的心情變換;「起源」則聚集了我們身在現實世界,或不曾在意、或錯過的愛和感知。

跟著「手指人」遊歷超現實世界!張紘齊紀錄模特兒、畫家雙重身份的十年浪漫冒險
(圖片提供:奇想會、張紘齊)

張紘齊個展《HAND IN HAND - REALM OF PURE LOVE

展覽期間|2024.06.28 07.14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50歲拋下25年廣告生涯,決定當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如果你看展不愛高深的論述、謎般的作品理念,只想純粹跟著色彩、線條、空間氛圍感受心緒的流動,那François Bonnel(弗朗索瓦・邦內爾)就是你在找的藝術家!

曾從事廣告業25年,50歲的François Bonnel毅然決然拋開熟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轉作一名藝術家。他把熱愛的音樂、藝術結合,作畫時讓耳邊的靈魂樂、藍調搖滾、民謠……貼合著畫中一切元素的脈動,用單純而直率的曲線、不對稱圖形、明亮色彩創造質樸畫面。看著Bonnel的畫,眼睛像是吃了冰淇淋,心情也不自覺跟著好了起來。想要感受這股魔力,不妨走進他在台灣的第一場個展《會唱歌的畫》領會。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50歲拋開穩定的廣告工作,當一名藝術家

出身法國的François Bonnel,有位擔任繪畫老師的藝術家媽媽,從小帶著他用手指沾著顏料隨意畫出線條、形狀,培養對藝術的喜好。聽到這裡,你或許會以為Bonnel順應著家庭環境的薰陶,讀美術專科,20幾歲就決定踏上藝術家之路。故事不是這樣發展的。正是因為媽媽從事藝術,Bonnel更懂得成為一名藝術家所需的天賦、機運和過程中的難處,於是他輕輕放下藝術之路,大學畢業後從事廣告業將近25年。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沒想到,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疫,成了Bonnel生命的轉捩點。他本就厭倦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正好遇上疫情作為改變的契機,在50歲那年他決定揮別廣告生涯,嘗試做一名藝術家。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毫無包袱,自由實驗媒材、技巧的可能

現居於法國圖魯茲(Toulouse)的Bonnel,日日沈浸於這座玫瑰色古城的藝術氛圍,以即興的方式、融合音樂性發展創作,過程中也不斷探索數位媒體、攝影、拼貼等技巧與媒材。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成為藝術家對Bonnel來說像是一場解放。多虧人生上半場的辛勤努力,50代的他沒什麼現實包袱、更有餘裕全心投入藝術。正是這份餘裕,為Bonnel的繪畫注入純真、活潑、令人毫無負擔的生命力;光是看著,就不自覺被感染。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將音樂轉化為畫作,各個方向看都和諧

Bonnel來說,音樂是日常的必需品、繪畫的養分,他說:「一幅畫作必須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就像香水或音樂。」於是他聽著各個年代、各種曲風的音樂作畫,用色彩、線條、形狀和構圖,呼應著音符、和弦、旋律與編曲架構;並在構圖時反覆轉動畫布,讓畫作不管從各個角度、方向看,比例都是和諧的,且能看出不同趣味。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以下面這幅〈A Love International〉為例子,它正看像是一顆顆乒乓球在碗中跳躍;側看像是大大小小的香草冰淇淋灑落一地;倒過來看又像是忘了關的蓮蓬頭,水滴滴答答地落下。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幫畫作取名的巧思

說到把音樂融入畫中,Bonnel還有個習慣——用作畫當下正在聽的音樂曲目,為畫作命名,讓畫成為生活的有聲切片。這習慣也被帶到《會唱歌的畫》現場,看展時歡迎到臨窗小桌點播歌曲、為展場變換音樂,從François Bonnel專屬歌單找到與畫共鳴的聲音,跨越時空重回藝術家創作的時刻。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自私的藝術家

François Bonnel笑說自己是位「自私的藝術家」,創作只為了開心,沒有要講什麼大道理,「繪畫是一種純粹的樂趣,並非為了傳達訊息或哲學,而是簡單沉浸於其中。」這份單純的起心動念,正是讓他的畫作如南法陽光烘乾枕頭般愜意、舒適的秘方。

法國藝術家François Bonnel將音樂轉化為畫,以質樸風格渲染快樂
(圖片提供:Bluerider ART)

弗朗索瓦・邦內爾 François Bonnel 在台首個展《會唱歌的畫》

展期|-2024.06.30

地點|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101巷10號1F)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