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限時開放參觀!置身金樽海岸,探尋江賢二藉創作內觀的旅程

台東「江賢二藝術園區」限時開放參觀!置身海天一線的金樽海岸,探尋江賢二藉創作內觀的旅程

「江賢二藝術園區」坐落於臺東金樽,由深耕花東多年的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協助推動,邀請林友寒建築師操刀清水模建築,讓園區融入太平洋海濱海天一色的景致。館內展出藝術家江賢二《巴黎聖母院》、《比西里岸之夢》、《百年廟》系列等各時期作品,更設有「冥想空間」邀人們走入藝術家如苦行般的創作世界。目前園區仍在建設中,即日起至2022年11月27日開放部分區域供參觀,與現正於臺東美術館展出的《江賢二個展》將同步閉幕;若錯過,或許得等到2024年園區完工後才有機會造訪。

江賢二藝術園區_攝影 John Tao
「江賢二藝術園區」戶外空間(攝影:John Tao)

源自1980年代的構想

這座藝術園區的構想,似乎在1980年代就隱隱埋下伏筆。當時,江賢二在紐約長島東漢普敦(East Hampton)擁有一間小畫室與一塊五英畝的地,便起心動念,構想著每年夏天開放畫室給民眾參觀,讓人們有機會和自己一樣被大自然的美所啟發,這對常說著「藝術家對社會沒什麼貢獻」的他來說,是作為藝術家所能為社會做的小小回饋。而這份40年前因美國東岸而生的構想,如今在世界另一端的台灣東岸成真。

江賢二工作室_攝影John Tao
藝術家江賢二(攝影:John Tao)

與在地環境紋理相容的藝術園區

坐落於金樽海岸旁的江賢二藝術園區,由長駐於德國的林友寒建築師、臺灣清水建築工坊、臺東在地的黃文榮建築師合作,試圖打造一座像是從金樽濱海的自然環境中「長」出來的、符合在地生態紋理的園區。因此,團隊依著海岸山脈的坡度,讓一系列面對太平洋的小量體,如聚落般線性分散並隱藏在山腰上;清水模建築線條極簡、色彩中性的外觀,輔以面海牆面的框景設計,巧妙襯托出與園區相望的湛藍海景。

江賢二藝術園區_攝影 高信宗 1
園區中清水模建築的框景設計(攝影:高信宗)

整體園區預計以5座建築組成,目前已完成江賢二個人工作空間,以及由原畫室改造而成的第二展覽室,未來即將落成的還有接待中心與美術館建築,其將如傳統石板屋一般,以順風、下凹上尖設計搭載厚重底盤呈現;迎光面海、藏身巨大木構斜屋頂下的二層樓房,則是未來供藝術家交流使用的空間。

江賢二藝術園區_金樽系列_攝影 高信宗
江賢二《金樽》系列(攝影:高信宗)

東台灣的藝術交流場

談及江賢二藝術園區發展願景,關鍵幕後推手嚴長壽表示:「從更廣的藝術文化規劃角度來看,未來的花東文化之旅將可以由花蓮沿著縱谷線南行,經池上到臺東市,甚至到知本、南迴;或者一路沿著海岸線北上,經過加路蘭、都蘭、金樽、成功、長濱。而位於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與跨過海岸山脈的池上,又正好兩相呼應,花東成為國際知名的藝術節地標,必將指日可待。」

江賢二藝術園區_攝影 高信宗2
「江賢二藝術園區」第二展覽室(攝影:高信宗)

現在,藝術迷造訪西班牙時,會特地到馬拉加參訪畢卡索出生之地;遊覽荷蘭時,會前往阿姆斯特丹參觀梵谷博物館;又或在三年一度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登場時,特地規劃一趟旅程到日本共襄盛舉。而江賢二藝術園區恬淡外表下也蘊藏強烈的企圖心,期待成為在地人接觸藝術的媒介,與吸引人們特地前來台東造訪的藝術交流場。

江賢二藝術園區_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油彩、畫紙 oil on paper;75x108cm;1982_攝影 高信宗
江賢二《巴黎聖母院》系列作品(攝影:高信宗)

認識藝術家江賢二

⭔ 從藝術啟蒙到年少巴黎夢落空、孤獨的紐約歲月

江賢二的藝術歷程,得從學生時期一路談起,國小時受美術老師張錦樹有別於傳統師長的處世觀點、談吐影響,對繪畫萌生興趣,並在國中時隨藝術家李石樵學畫;考入師大美術系後,陸續認識廖繼春、陳慧坤等畫家,維繫著亦師亦友的情誼,當時閒暇時到陳慧坤老師家中翻閱從法國帶回的相冊,埋下了江賢二日後想到巴黎追夢,師從瑞士雕塑大師賈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的種子。可惜的是,江賢二畢業後的確動身前往巴黎,卻在抵達後才得知賈克梅第已逝世,又正逢社會擺盪的學運時期,最後赴紐約持續創作。

嚴長壽提到,紐約時期對江賢二來說是非常寂寞的歲月,當時他幾乎不賣作品,因為總覺得對成品不滿意,連自己這關都過不了,如何販售?如今回望,那是一段不停否定自己、摧毀又再造的過程。所幸,總被江賢二稱為「女朋友」的妻子范香蘭始終相伴左右,在紐約經營一間精品服飾店以維持兩人的生活,讓江賢二得以專注於創作。

江賢二藝術園區_冥想空間_攝影John Tao
「江賢二藝術園區」中的冥想空間(攝影:John Tao)

⭔ 時隔30年返臺,看見家鄉的不同模樣

1996年,江賢二因父親年邁而回到台灣,並在接下來的8年間集結新、舊作品發表多次個展,這段期間,他的畫室在台北錦州街、行天宮一帶、關渡與新北林口間移轉,直至2007年一次與台東金樽的邂逅,才讓他決定在這買地蓋一棟有露台、工作室的房子,從此定居,每日在太平洋相伴下揮灑靈感,至今已15年。

每座城市對江賢二的影響,都反映在各時期的創作習慣與作品當中。旅居紐約、巴黎時期,江賢二主要使用灰黑色調創作,並強調顏料的層次感與質地,氛圍沈鬱、線條極簡,有時甚至可見單色為主的構圖,此時期的創作如《巴黎聖母院》、《遠方之死》系列等又被稱為「封窗」之作,他本人也曾對此解釋:「也許因為我畫抽象畫,不需要面對外面有形具象的世界,我一直往內心探討,想從自己內心中挖出我想追求的美。」

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油彩、畫紙 oil on paper;75x108cm;1982
江賢二《巴黎聖母院》系列作品

返台後,時隔30年踏上故土的江賢二,以不同於少年時的新奇視角觀看台灣,重新體驗故鄉的人情世故,尤其被龍山寺、保安宮等古廟吸引,創作出代表作之一《百年廟》系列,用色上已可見暗沈色調中透出的些許光亮。

42c53d_8602a12dca5643d9a91e0f360
江賢二《百年廟》系列作品

不過,屬於色彩的能量,直至2008年後的台東時期才完整迸發,大自然及海邊明媚的光線啟發江賢二對創作產生截然不同的想像,促使他探索並找到與色彩之間最適意的對應方式,創作出繽紛的《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金樽》等系列。

42c53d_e9661be538654c74983c190b5

42c53d_7eda3907f9f64c2ea33ed1a0a
江賢二《比西里岸之夢》

藉創作內觀

2020年,由北美館舉辦的《江賢二:回顧展》,回望了藝術家江賢二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藉不同時期的作品對照、立體裝置與平面繪畫並陳,爬梳他自紐約、巴黎至返台定居台東各階段的心境轉折與變化。時隔兩年,在臺東美術館登場的《江賢二2022個展》則側重於台東時期的創作,現場除了展出他以廢棄建材為媒材創作的立體裝置,也展現了一位藝術家身處大疫、戰亂籠罩的世界,如何以創作轉換面臨亂世想法與心緒。

臺東美術館_藍色幻想曲Fantasie in Blue 2022 油彩、複合媒材 Oil & mixed media 300 x 420 x 80 cm_攝影 高信宗
江賢二《藍色狂想曲》

臺東美術館_火與冰 Perish 22-01,2022,油彩、複合媒材 Oil & mixed media,尺寸依場地而定_攝影John Tao
江賢二《火與冰》

江賢二從未停下內觀的腳步,同時在古典音樂、動盪時代、自然環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之下,逐步摸索每個階段最舒適、自在的創作方式,從封窗到開了片露台日日面海的過程,乍看是一位藝術家超越半世紀的創作生涯,卻也是一個人探尋生命的無盡旅程。

江賢二於江賢二藝術園區_攝影 王敏
藝術家江賢二與台東金樽合影(攝影:王敏)

江賢二藝術園區

地址|台東縣東河鄉台11線73號

網站|www.paulchiang.org/art-center

備註|即日起限期開放至2022年11月27日

《江賢二2022個展》

地點|臺東美術館(臺東市浙江路350號)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11月27日(週二至週日 9:00-12:00、13:30-17:00;週一休館;11月26日選舉日休館)

定時導覽|週三 10:30;週末 10:30、15:00

資料、圖片|江賢二藝術園區、公益平台基金會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一件畫作、一杯調酒、一場爵士樂,這間酒吧用感官帶你進入超現實大師的異想之境。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熱鬧市區,最近出現了一間以超現實國寶畫家雷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為主題的酒吧「Bar Magritte」,運用飽和色調的現代家具、塑造沉浸感的《Femmes》壁紙,還有20款從馬格利特創作生平發想的調酒,打造多重感官的藝術體驗。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以超現實國寶畫家雷內.馬格利特為主題的酒吧「Bar Magritte」。(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紀念超現實主義大師的125週年冥誕

Bar Magritte位於布魯塞爾市中心的Rocco Forte飯店內,靠近著名景點「馬格利特博物館」,讓旅客能夠完整地在馬格利特的家鄉深入其超現實世界。這是一個適合在深夜與三五好友閒聊、下棋,享受現場音樂的酒吧,除了以馬格利特為發想的調酒酒單,也供應各式比利時經典小吃如炸薯條、肉派等。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Bar Magritte是一個適合在深夜與三五好友閒聊、下棋,享受現場音樂的酒吧。(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飽滿色彩、強烈視覺的平行世界

Bar Magritte由Rocco Forte飯店集團的設計總監Olga Polizzi、倫敦室內設計工作室DO Design Studio共同打造,用色歡樂而繽紛,搭配活潑俏皮的紋理質感、裝飾藝術風格的彩繪玻璃窗,還有整間酒吧的視覺亮點——圍繞著座位區的壁紙。這張壁紙出自於倫敦壁紙設計師Adam Ellis,挪用了馬格利特的畫作《Femmes》(1922),原作畫面細節被放大、延伸,覆蓋了整個空間,與酒吧外形成對比,宛如兩個世界般。

為了搭配視覺強烈的壁紙,設計團隊選用同樣用色飽滿的家具,例如來自葡萄牙品牌Munna,帶有白色滾邊的綠色天鵝絨長沙發、珊瑚紅色的單人沙發,以及在布魯塞爾當地所挑選的特色燈具、桌子等。Bar Magritte還規劃了一處表演舞台,讓現場爵士樂演出,帶領客人回到馬格利特活躍的1920與1930年代。

世界調酒大師訂製,馬格利特啟發的20款調酒

別出心裁的酒單,由雞尾酒大師Salvatore Calabrese精心設計,是Bar Magritte致敬馬格利特的另一方式。Bar Magritte的酒單分為「他的作品」與「他的世界」兩系列,共有20款調酒,分別從馬格利特的經典之作、私人生活汲取靈感。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Bar Magritte。(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在「他的作品」中,以系列畫作為名的「Shéhérezade」(天方夜譚),是一款帶著柑橘香氣的馬丁尼;「Lyricism」是蘋果白蘭地搭上西洋梨的組合;「Magritte」則以藝術家熱愛的波爾多紅酒為基底,結合蘭姆酒、杏桃白蘭地、草莓酒與柳橙汁。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Shéhérezade」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Lyricism」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從馬格利特人生故事取材的「他的世界」,包括向藝術家摯友薩爾瓦多.達利致敬的「Casanova」、以希區考克為命名靈感的「Film Maker」等——馬格利特曾與這位名導演合作過,也曾是一位業餘影人。無論是哪一款特色調酒,Bar Magritte都希望為客人帶來驚喜的香氣與口感,一如馬格利特的作品,帶領觀眾踏上夢遊仙境般的奇幻之旅。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Good Faith」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獻給超現實主義大師的同名酒吧:比利時「Bar Magritte」復刻馬格利特的奇想世界
「Magritte」畫作與調酒。(圖片來源:Bar Magritte)

資料來源|Bar Magritt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張簡士揚個展登陸奇想會!古人現身當代生活場景,打破時間線性的「穿越美學」

張簡士揚台灣藝術家

在藝術家張簡士揚的畫中,古人們做著當代的事,他們騎摩托車、吃麥當勞、滑智慧型手機;幽默畫面配以鮮明色彩、流動線條,形成如真似幻的場景。像這樣的「穿越美學」,也成為他的創作標誌。

在全新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當中,張簡士揚提出了「窗」的概念,透過智慧型手機與手錶等「當代窗景」,延伸出跨越時代的人們與他者和世界互動、連結的生活方式。展覽即日起至2024年3月31日,於台北藝廊奇想會Whimsy Works展出。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消暑〉/張簡士揚〈虎松〉。(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讓古人穿越至當代,賦予當代日常古典意趣

身兼產品設計師、藝術家雙重身分,現為迪士尼(Disney)大中華區特聘藝術家的張簡士揚,無論創作載體為繪畫、平面視覺、產品等,都流露著古典氣質與現代元素交織的「穿越」美感。而這次他在奇想會舉辦的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由繪畫做主角。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奔馳吧〉/張簡士揚〈雲端情人〉。(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凝視著一支落單的衣架、一件牆角的花瓶、一團陌生的煙霧,或某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碎片,思緒便墮入了另個維度,Déjà vu的感受瞬間襲來,或則想像開始馳騁。「記憶」成就了這些奇異的心念幻象,令我們懷疑這是曾發生過的虛擬現實?還是極可能成真的超未來時空?張簡士揚的創作動機便源自於此。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鴛鴦戲水〉。(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4點解析張簡士揚的創作觀

張簡士揚的繪畫主題,看似描繪日常生活情境,卻又以敏銳纖細的眼光,探討時空的游移與彈性,是日常生活和超現實想像的結合。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張簡士揚描繪古人從事當代活動的一系列繪畫中看出端倪;在他的筆下,古人衝著浪、戴上耳機刷著碟、穿起泳衣彈吉他⋯⋯生活感與穿越美學在他的畫中揉合。

01 古人、太陽眼鏡、當代生活場景的意義

古人、太陽眼鏡、當代生活,經常出現在張簡士揚的作品當中,他對此解釋:「古人象徵打破時間是線性的觀念;太陽眼鏡則讓人看不出年紀與人種;當代生活是和現在生活連結的方式。」像是畫作〈switch tennis〉 背後創作的動機,就是隨機與線上的參與者一起打球,但對方是誰、來自哪裡一點都不重要。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switch tennis〉。(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2 以「窗」為題,串起古今與世界連結的生活模式

在這次奇想會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當中,張簡士揚提出了「窗」這個古典元素,且不再在意古今場景的界線消弭,反而更進一步,以當下人類所擁有的「日常科技能力」去擁抱時空的疆界。他首度釐清,「『穿越』並非是我創作的主軸,記憶與日常事物才是,透過窗景,我們能夠連結。」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修修臉〉/張簡士揚〈跨時空網戀〉。(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窗引入了光源,框取了可見的視界,讓意識與想望延伸。在張簡士揚的新作當中,窗景改以手機、智能手錶等各種穿戴式屏幕呈現,這些畫面不單單只是創作者一人的觀看視角,還代表了當代人群於虛擬雲端的集體展演和分享,不管是直播、視訊、即時動態,雲端的即時呈現成了當代人文風情的載體。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直播早安〉/張簡士揚〈龍虎松〉。(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3 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激發靈感,人因過去而有如今的自己

人類意識與活動之間的觸發關鍵,亦是張簡士揚想透過繪畫探究的命題。經典電影《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中,男主角一席關於他相信靈魂轉世並四散成碎片的發言,曾給了張簡士揚相當的既視感。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愛在黎明破曉時》劇照。

他認為每個人在這世界上,總會有機會遇到與自己特別投緣或獨具心電感應的瞬間,這些遭遇,很有可能是碎片與碎片的再度相遇;每一個當下的自己,也都與過去的自己有所連結,只不過在沒遇上之前,誰都沒料到這竟會成真。這份念想,得以從《跨時空交流》中見得,張簡士揚創作這系列畫作的起心動念,便是相信每個人的存在都是自己與過去的連結體。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跨時空交流》系列。(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04 儘管AI當道,人性才是最重要的

不只從電影延伸創作想法,法國電音團體Daft Punk成員Thomas Bangalter在解散之後所發表的看法:「我們一直都站在人性這邊,而非技術那一面......我最不想成為的就是機器人。」同樣也解答了張簡士揚繪畫中總是援古證今的姿態。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Daft Punk。

在AI與人性之間,張簡士揚選擇揣摩人們情感與依戀的出口,這點反映在他創作〈Human After All〉的過程中——在AI是否取代人的議題下,人性與科技應該有所區別,人性和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Human After All〉。(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與他者、時空共譜的童話寓言

綜觀《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展出作品,各種穿戴式螢幕畫面的溝通方式,呈現了當代人的觀看方式和習慣,就好像以前的人開了一扇窗,為了讓視野與想法破框延伸;身在當代的你我,也透過科技產品和世界互動產生新的連結。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The Musicians〉。(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看張簡士揚的作品總會會心一笑、心生共鳴,因為他描摹的不只是自身獨有的私人經驗,而是與他者、時空所共同譜寫的童話寓言。

台灣藝術家張簡士揚奇想會個展
張簡士揚《龍樹》系列。(圖片提供:奇想會 © 張簡士揚)

張簡士揚個展《The Future Never Looked so Good》

展覽期間|2024.03.09-03.31

時間|13:00-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Whimsy Works(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巷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