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竹會主辦的新銳建築展《島嶼構竹》,2024年首度從嘉義北上雲林、新竹,今年再跨越山脈來到東部地區,於3處地景呈現6件自然人文共振之作。各擅不同藝術形式的參展者分別汲取卑南族神話、融會東南亞技術、嶄露原民竹構工藝⋯⋯從回應所處時代的脈動、反思人與環境的關係上,重新詮釋並進一步定義「真實的建築」。
繼一、二屆著重結構與竹材接頭的突破,上屆以「更貼近民眾生活」為旨進行實驗創作後,本屆《島嶼構竹》持續發展具有島嶼特質的竹構,並將展出場域移師台東,選址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達魯瑪克部落3地,由6組參展者挑戰在善變莫測的東岸風候下,用竹構建築與山海地景產生共鳴。
《2024島嶼構竹》將竹構帶入生活場景,回顧精彩展覽內容請點此。
竹材搭配創新工法,可望扭轉建築「非永續性」
經歷四屆構竹展,投入建築設計師、結構技師等各方協作者超過百人,臺灣竹會理事長許倍銜表示,「我想我們已經積累足夠能量與知識,得以將竹構建築的當代實踐往前推進更多。作為建材使用,竹子從產地到防腐、彎折等加工處理,牽涉許多細膩工序,只要對材料特性有足夠理解,竹材也有機會搭配構造工法的創新,扭轉建築為非永續使用的觀點,達到兼具視覺美感與結構安全的成果。」
《2025島嶼構竹》策展人葉育鑫則表示,「台東作為這屆構竹展的場域是深具意義的,東岸居民與自然環境的親密連結,體現在他們向來重視與環境對話的建築文化。雖然東部地區竹構造的供應系統尚不成熟,材料取得不易,施工過程也充滿挑戰,這反而迫使設計師們回歸建築的本質,在結構、材料選用、細部接點等各方面親力親為,進而深刻體會構築的真諦,由此引導我們重新審視那些因快速發展而忽略的建築面向。」
這場在台東的竹構呈現出另一個光譜,設計者在回應基地特性與氣候條件之餘,試圖帶入更多的文化意識,尤其原民文化的視角,為竹構增添動人的神采。——策展人葉育鑫
《2025島嶼構竹》展區分布
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內展出陳宣誠《竹蝶》、柯慕一《石頭的孩子》、陳思因《在若亭》及台灣義築協會簡志明《第三空間》4組作品,王柏仁的《船塢》在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遠挑太平洋,鄭浩祥的《Irilriya》涼亭則坐落達魯瑪克部落。
《2025島嶼構竹》展品介紹
每件參展作品皆帶有關鍵字直指其設計亮點及背後旨意,以下讓我們一同穿梭山林之間,巡覽內外竹構細節。
竹蝶 Bamboo Butterfly|陳宣誠(共感地景創作)
《竹蝶》位於知本國家森林公園園區好漢坡步道旁,以山坡地形與環繞樹根為環境,發展輕觸土地的竹構薄殼作品。結構以Y型桂竹集束拱柱為核心,往三向延展形成拉力結構;上方覆以交錯編織製作的孟宗竹薄片膠合板,共構輕盈且具張力的薄殼系統。作品如蝶翩然停棲於林間,融合自然紋理與地貌特徵,營造出詩意而獨特的場所精神。
石頭的孩子 mupangca’ gana varasa’|柯慕一(村夢遊牧)
- 設計關鍵字:卑南神話祭儀連結、自然建築溯源、社會參與交織駐地工作坊
《石頭的孩子》是一種祈禱,也是一座記憶場。靈感源自卑南族神話「石生說」象徵人類誕生的神話意象,竹的柔韌構築出靈性的骨架容器,請引水火之力進行烤製彎曲,圓心交匯「膝蓋長出眼睛」的靈視,山嵐溪水流線,是人與自然、神話與現實的詩性接口。交織石頭、黃藤與麻繩作為綁束與拉張介面,形塑祭儀中的相連身體,如同人與祖靈之間的網絡。透過田野駐地與創作採集,回應召喚,聆聽腳下這塊土地的靈魂。
我尤其在柯慕一的作品中,看到了正統建築素養出身的人,走出一條不循正統常規之路,在結構柱腳的接點上,透過繩結強化,與多重材料的構築關係,形成非剛性接頭,除了寓有結繩記事的精神,也在視覺上呈現出柔性的構造語言。——策展人葉育鑫
在若亭 Being|陳思因(風土建築研究室)
是羽翼漸張的老鷹、擁有美麗鱗片的穿山甲,抑或傳統原住民裝飾的大貝殼——這座涼亭可透過不同角度微妙的曲線變化,為人們當下狀態及生活經驗所詮釋,因而得名「Being」:回到當下,感受自在自若。於其中或坐或臥或躺,甚至攀爬、觸摸,竹構的魅力便在於眼睛落下的每一根材料都是生命,承載著人們喜怒哀樂的色彩。
第三空間 Third Space|謝易澄、王譽鈞、簡志明(台灣義築協會)
工作、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間,兼具穿越與停留、包覆與開放、休憩與交流。相鄰野營場、榕蔭步道,設計提供師培、山訓、親子野營、遊客駐足。其竹集束環先於大安高工加工,再由公東現場接手,竹編則邀請普悠瑪部落鄭浩祥(Ahung Masikad)長老以卑南圖騰引導學生製作;共橫跨公東近50年木工、室設、建築科等校友參與,並由卡大地布青年協助基礎麻繩綁定。
台灣義築協會所用的孟宗竹取材自台東海端紅石林道,大膽嘗試以知本溫泉浸泡防腐,成功完成竹曲樑的製作。這項突破性的成果,不僅走出一條不同於西部傳統防腐技術的道路,更充分展現東部天然資源的潛力與智慧應用。——策展人葉育鑫
船塢 Pataminaan|王柏仁(阿瓦瓦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 設計關鍵字:大洋舟船塢、竹建築與金屬貨櫃共構、南島海洋文化的古老航海術
船塢的主體是兩個12米的金屬貨櫃與竹構造的共構,主要提供放置大洋支架舟以及海洋教育。竹構造位於兩個貨櫃的中庭,藉由貨櫃壁體作為竹構造的施力輔助形成棚子,並以橋樑通道串聯兩櫃屋頂,可眺望綠島。既是深耕南島海洋文化航海術的基地,也是與大自然結合的海洋學習場。
涼亭 lrilriya|鄭浩祥(普悠瑪文化工坊)
魯凱語「lrilriya」意指「可暫時休息之地」。原民竹構高手鄭浩祥來自普悠瑪部落,自幼生活於全竹構環境,將記憶與技藝透過作品化為當代表達。作品設置在族人同意之傳統領地內,採用當地竹種全材構築。竹材雖已與根系分離,仍連結部落土地與地氣,象徵材料、工法與文化傳承的永續關係。結構造型展現凝聚與團結精神,從核心八柱、漏斗石基、外八撐柱至屋頂高點,力道由四方匯聚於心。
從實驗走向實踐,從美學走向日常
竹子具備生長快速、繁殖力強、用途廣泛,以及固碳能力更高於一般木材的特性,是台灣土地上最具生命力的自然資源之一。然而,竹材的應用有其特殊的挑戰,相對於木材,竹材因不規則、非均質、中空等因素,在設計與加工上存在較高難度。因此希望透過竹構築的設計與實作,連結竹工專家、建築設計者和一般大眾共同傳承創新台灣竹文化。
2025第四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
- 時間:常設
- 地點: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台東森林公園活水湖畔、達魯瑪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