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頭福華「雲杉樓」改造新生!發生建築打造隱身山林的共感場域

溪頭福華渡假飯店_雲杉樓_01

由VAL發生建築操刀,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在歷時約一年的改造下,從陰暗陳舊的餐廳建築,變身低調而雅緻的交流場域,以不干擾環境的姿態,成為開啟旅客感官的媒介。

由VAL發生建築操刀,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在歷時約一年的改造下,從陰暗陳舊的餐廳建築,變身低調而雅緻的交流場域,以不干擾環境的姿態,成為開啟旅客感官的媒介。

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以嶄新面貌示人。(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以嶄新面貌示人。(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發生建築(VAL)為一國際建築設計諮詢公司,由創始人姜宇捷與江中健先生主持,這次與福華集團下之福杉國際旅館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OD Studio 米氏生活,共同參與改造修繕設計溪頭福華渡假飯店,本案也榮獲台灣第20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發生建築(VAL)為一國際建築設計諮詢公司,由創始人姜宇捷與江中健先生主持,這次與福華集團下之福杉國際旅館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OD Studio 米氏生活,共同參與改造修繕設計溪頭福華渡假飯店,本案也榮獲台灣第20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雲杉樓坐落於「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建築始建於1997年,期間曾隨著園區輾轉於不同經營單位手中,最終在2018年回歸台大實驗林管處,並由福華飯店集團負責園區整體設施的營運,為提升整體服務品質,集團決定為園區內老舊的建築進行一場大型翻修,而本文的主角雲杉樓,正是其中一員。

改造前的雲杉樓,外觀相對封閉且缺乏與環境的連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改造前的雲杉樓,外觀相對封閉且缺乏與環境的連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孤立於山林間的封閉小盒

我們或許可以將改建前的雲杉樓比作錯置於高山林間的一只水泥盒——被繁茂的森林所圍繞,雲杉樓為一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的長型建築,其最大特色莫過於獨特的斜屋頂,頗具森林度假小屋的意象。

彷彿錯置於山林間的水泥盒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彷彿錯置於山林間的水泥盒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缺乏規劃的廣場僅作為停車場使用。(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缺乏規劃的廣場僅作為停車場使用。(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然而,原可飽覽森林風光的二樓餐廳,卻因缺乏合適的窗戶配置,而顯得封閉陰暗,自然景緻被拒於門外,不免稍嫌可惜;門前寬敞的腹地,也僅作為停車場使用,其作為交流場域的潛力,此時尚未被發掘。因此,如何打破那道矗立於人們及環境間的牆,便是發生建築團隊面臨的首要課題。

二樓餐廳因窗戶規劃不善,無法欣賞戶外美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二樓餐廳因窗戶規劃不善,無法欣賞戶外美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敞開擁抱森林的窗

於是,封閉的牆面被替換成落地玻璃,日光的流動、季節的推移,都被編織進賓客的回憶中。坐進雲杉樓中用餐,往東可飽覽中央山脈的秀麗群巒,往西則可欣賞日落漸漸沒入松樹林間,裝飾於天花的鏤空木雕及編織燈,也呼應著大地之美。

從雲杉樓可遠眺山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從雲杉樓可遠眺山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團隊於餐廳裝設大片落地窗,將戶外綠意引入室內。(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團隊於餐廳裝設大片落地窗,將戶外綠意引入室內。(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位於建築北側的火鍋店空間。(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位於建築北側的火鍋店空間。(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原停車場腹地已成為露天廣場,以和緩的階梯連接著一樓的咖啡廳,不僅可供旅客小憩片刻,更將不時地舉辦表演、體驗活動等,為本無機的場域注入熱絡的交流。停車動線則被牽引至角落,在機能與美觀間找到平衡點。

原停車場變身寬闊的交流廣場。(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原停車場變身寬闊的交流廣場。(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蘊含深厚情感的在地建材

去除了多餘的裝飾物件,整合了燈光與內裝等細節後,雲杉樓換上一席低調簡約的外觀,除了洗鍊的深灰色立面,帶有豐富紋理的木質建材更是緊緊抓住觀者的目光。這些杉木材均產自台大實驗林場,除了推廣可循環木材的運用、實踐環保永續精神,更可締造專屬當地的情感連結,使用者得以經由不同角度,感受土地的溫度。

雲杉樓所用之杉木均取自當地,實踐永續減零淨碳的精神。(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雲杉樓所用之杉木均取自當地,實踐永續減零淨碳的精神。(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與藍天、山巒對話的斜頂。(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與藍天、山巒對話的斜頂。(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咖啡廳一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咖啡廳一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例如,當旅客們踏入雲杉樓雄偉的入口,杉木香氣充盈整個空間,伴隨乳白磨石子階梯溫潤的觸感,行走其中,就像是歷經一場晚餐前的靜心儀式。

雲杉樓入口由台大實驗林木工廠經過防腐熱處理的杉木建造而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雲杉樓入口由台大實驗林木工廠經過防腐熱處理的杉木建造而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在森林中創造緊密的社群

經由這次的改建,雲杉樓從原本單一的餐廳功能,拓展成涵蓋旅客接待、咖啡廳、生態教室以及戶外表演的複合式場域,這些機能將人們的互動、周圍的自然景緻串連一體,成為重啟地方活力、推廣環境保育的重要據點。而隨著山林夜間活動逐漸興盛,雲杉樓也將成為點亮暗夜的溫暖光盒,靜靜地守護旅客的到訪。

雲杉樓成為一連接自然和人群的共感場域。(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雲杉樓成為一連接自然和人群的共感場域。(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人們的交流為當地注入更多活力。(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人們的交流為當地注入更多活力。(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當天色漸暗,洋溢溫暖氛圍的雲杉樓將持續成為旅人的守候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當天色漸暗,洋溢溫暖氛圍的雲杉樓將持續成為旅人的守候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圖、資料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Zaha Hadid、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攜手,以「台灣蘭花」為靈感打造台北新地標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Zaha Hadid、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攜手,以「台灣蘭花」為靈感打造台北新地標

由中華郵政主導的「臺北郵局公辦都市更新案」,其競圖評選結果由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聯手提出的建築方案拿下,預計47樓高的全新臺北郵局大樓(或暫稱中華郵政塔),將可望為台北西區的天際線再添上一處耀眼新風景!

為什麼臺北郵局周邊要都更?

臺北郵局公辦都更案在近年重新啟動,除了因基地地處西區核心、緊鄰台北車站六鐵共構樞紐,更是「西區門戶計畫」的重要拼圖。計畫總金額約新台幣278億元,由中華郵政攜手台灣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櫃買中心及集中保管結算所等多家國家級金融機構共同出資。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整體發展方向除配合台北市政府「西區門戶計畫」外,更對應國家「亞洲.矽谷2.0」產業政策,期望整合北門周邊的歷史古蹟群,形成「城市博物館園區」,並導入數位經濟與智慧產業能量,打造結合文化與科技的國際創新樞紐。

1930年興建落成的北門郵局,未來將透過修復轉型,讓古蹟活化為郵政博物館,重現北門的歷史地景與城市意象;而新建大樓則會結合智慧辦公與創新用途,使古蹟與現代建築共構共生,延續城市的歷史脈絡。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事實上,臺北郵局都更構想並非一夕之間誕生。早在10多年前,當時中華郵政便曾前往東京參訪日本郵政集團位於東京丸之內的「JP Tower」開發案。該案成功將百年郵政大樓保留外觀,並在其後方興建嶄新的高層辦公塔樓,成為結合歷史保存與商業開發的典範;而此次參訪經驗也成為北門郵局再開發的啟發來源,當時甚至希望將新建大樓命名為「CHP Tower 中華郵政塔」。

JP Tower(圖片來源:Mitsubishi Jisho Design)
JP Tower(圖片來源:Mitsubishi Jisho Design)

以台灣蘭花為靈感,結合古蹟與未來的建築設計

儘管目前新大樓名稱依舊待定,但初步建築設計規劃則搶先出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透過IG發文,表示團隊將與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及數十家國內外專業顧問,共同攜手為臺北郵局規劃一棟地上47層的高層大樓,並希冀成為國家創新創意及金融中心。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從已曝光的示意圖看,建築以「台灣蘭花」為形象靈感,並從花瓣優美的姿態中提煉建築語彙。透過流線型結構展現自然生長的姿態,新舊建築之間則有弧形天篷銜接,承襲Zaha Hadid標誌的建築風格,也展現台灣的優雅與自信。未來大樓將結合商辦、展覽與郵政文化展示空間,並預留與北門廣場銜接的開放廊道。

目前臺北郵政公辦都更大樓預計2027年對外招標,2032年完工。屆時落成後,將會與鄰近的台北雙星大樓相映成趣,同連結古蹟立面、北門廣場到高樓曲線等景緻,重新定義「台北門戶」的形象。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臺北郵局」都更大樓設計(圖片來源: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註:經編輯電話詢問,確定競圖評選由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Zaha Hadid建築事務所的設計方案拿下,然而目前皆為初期規劃,建築樣式有可能再經調整。)

資料來源|中華郵政、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100+建築空間限時開放,5大活動亮點、必看場域整理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將於11/22~11/23登場,以「傳承・創生」為年度主題,聚焦於城市記憶的保存與未來的創造。上百處城市空間將限時48小時開放,帶領人們走進日常難以接觸的建築場域,更深入拓展對台北的認識,藉此重新思考城市的發展脈絡與未來藍圖,並感受其中乘載的文化能量和時代脈動。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JCA生活實驗所。(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2025打開台北」以4大主題串聯而成,從「城市記憶」、「永續韌性」、「創意飛地」到「居住生成式」,以多元角度展示台北的建築價值與生活能量。活動期間除了有上百座空間將敞開大門,其中臺北大巨蛋、天津大飯店首度參與,是本屆一大看點!另推出3條深度路線:花園新城、大稻埕老屋、城中街區,由建築師、文史工作者等專家領路,帶人們探索時光長廊般的街巷,領會各建築之於城市的時代意義。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新芳春茶行。(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2025打開台北」5大亮點! 

亮點01|大巨蛋、天津大飯店首度參戰

臺北大巨蛋將推出私房導覽,打開演唱會和球賽舞台之外的後場空間,包括重訓室、藝人休息區、球員休息室、牛棚與打擊練習區。甫獲「台北老屋新生大獎」肯定的天津大酒店,則以70年代風華為引,帶領人們漫步於老旅館重生的空間,感受舊時風華與當代浪漫交會的氛圍。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臺北大巨蛋。(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天津大酒店。(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亮點02|4大主題 X 精選必看空間

Creative・創意飛地

集結設計師與創作者的工作室、棲所與實驗基地,展現他們用創意為生活注入動能、藉建築空間推動城市革新的無限靈光。你可以走進邱文傑建築師個人工作室環藝工程比鄰而居的創意聚落,感受建築與環境的深度對話,前者將現代理性注入在地情感,後者則將環境化為藝術創作的畫布;或推開十彥建築事務所大門,在建築工作現場一窺獲獎作品背後的設計脈絡。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邱文傑建築師個人工作室。(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The Pub. House。(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亮點場域|邱文傑建築師個人工作室、環藝工程、十彥建築事務所、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JCA 生活實驗所

Heritage・城市記憶

本區帶人們走進老屋和歷史建築,看城市記憶如何保存與轉化,自過去和現在延伸出對城市未來發展的想像和思考。像是柏成設計的184食堂不只是一間餐廳,也是潮州街上鄰里相聚和交流之地,曾隨時光褪色的老屋因改造而有了與當代生活的嶄新連結。位於林森北路的新興市場,則與公宅和旅館共織城市縮影,將透過場域導覽、市集和紀錄片放映,展現城市共生和老屋新生的多重樣貌。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新興市場。(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樂埔町。(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亮點場域|柏成設計(食堂)、新興市場、鐵道博物館、臺博鐵道部園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Sustainabilty・永續韌性

面對極端氣候,城市如何以設計回應挑戰?本區網羅多個以「韌性」思維為核心的場域,從公共設施到校園走廊,探索共生共存的可能。你將能走入辛亥生態公園地下,揭開滯洪池的神秘面紗,了解兼顧防洪安全與城市休憩的永續設計;或進入新莊裕民國小的「水生走廊」,近距離觀察瀕危淡水魚與生態復育現場,看城市校園如何打造兼具教育與永續的水域庇護所。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辛亥生態公園滯洪池。(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亮點場域|文山滯洪池、新莊裕民國小水生走廊

Living.居住生成式

高齡化、移民與青年流動正重塑「家」的定義,未來的家不僅是居住空間,更是多元文化、世代交流與生活實驗的場域,本區引領人們思考跨世代共居的多元可能。你可以近距離探索淡海輕軌的運作祕密;或走進信義區廣慈社宅,感受藝術體驗、綠意農園和永續設計結合的社區樣貌。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淡海機廠。(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亮點場域|淡海輕軌、廣慈社宅

亮點03|明日行動咖啡廳,集講座、工作坊和街區導讀

OPEN TALK|明日行動咖啡廳」邀請各領域專家與市民展開對話,從「記憶修復」講座到「水路還原」工作坊,並推出「戀戀建築巴士路線」,由銘傳大學建築系老師徐明松領路,帶人們走訪王大閎建築師的建築足跡。另外,打開台北延續過往「OPEN RIVER」和「OPEN HIGHWAY」等行動,今年將帶路解鎖「台北老樹圖鑑」,領參與者深入探索台北鮮為人知的角落。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王大閎建築師設計的國父紀念館。(圖片來源:文化部 博物之島)

亮點04|明日城市攝影展,捕捉台北生活光景

打開台北與法國國際攝影藝廊在台據點Yellow Korner Taiwan攜手推出「明日城市攝影展」,以「傳承・創生」為主題,邀請攝影愛好者捕捉台北城中的建築語彙與生活肌理。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打開空間:Yellow Korner Taiwan。(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亮點05|國際論壇首登場,探討未來城市藍圖

首度登場的「亞洲四城國際論壇」,由打開台北與銘傳大學共同舉辦,串聯台北、大阪、首爾與香港4座城市,邀請各地OPEN HOUSE城市代表與建築專家,探討建築如何在未來城市中實踐「傳承與創生」。論壇將於11/3率先登場,為2025打開台北揭開序幕,開啟一場跨城市、跨文化的深度對談。

「2025打開台北」11/22登場!雙北上百座建築空間限期開放
「2025打開台北」主視覺。(圖片提供:打開台北)

2025打開台北

展期|11.2211.23

報名方式及活動詳情請見官方網站FBI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