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頭福華「雲杉樓」改造新生!發生建築打造隱身山林的共感場域

溪頭福華渡假飯店_雲杉樓_01

由VAL發生建築操刀,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在歷時約一年的改造下,從陰暗陳舊的餐廳建築,變身低調而雅緻的交流場域,以不干擾環境的姿態,成為開啟旅客感官的媒介。

由VAL發生建築操刀,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在歷時約一年的改造下,從陰暗陳舊的餐廳建築,變身低調而雅緻的交流場域,以不干擾環境的姿態,成為開啟旅客感官的媒介。

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以嶄新面貌示人。(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溪頭福華渡假飯店「雲杉樓」以嶄新面貌示人。(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發生建築(VAL)為一國際建築設計諮詢公司,由創始人姜宇捷與江中健先生主持,這次與福華集團下之福杉國際旅館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OD Studio 米氏生活,共同參與改造修繕設計溪頭福華渡假飯店,本案也榮獲台灣第20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發生建築(VAL)為一國際建築設計諮詢公司,由創始人姜宇捷與江中健先生主持,這次與福華集團下之福杉國際旅館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OD Studio 米氏生活,共同參與改造修繕設計溪頭福華渡假飯店,本案也榮獲台灣第20屆民間參與公共建設金擘獎。(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雲杉樓坐落於「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建築始建於1997年,期間曾隨著園區輾轉於不同經營單位手中,最終在2018年回歸台大實驗林管處,並由福華飯店集團負責園區整體設施的營運,為提升整體服務品質,集團決定為園區內老舊的建築進行一場大型翻修,而本文的主角雲杉樓,正是其中一員。

改造前的雲杉樓,外觀相對封閉且缺乏與環境的連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改造前的雲杉樓,外觀相對封閉且缺乏與環境的連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孤立於山林間的封閉小盒

我們或許可以將改建前的雲杉樓比作錯置於高山林間的一只水泥盒——被繁茂的森林所圍繞,雲杉樓為一地上兩層、地下一層的長型建築,其最大特色莫過於獨特的斜屋頂,頗具森林度假小屋的意象。

彷彿錯置於山林間的水泥盒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彷彿錯置於山林間的水泥盒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缺乏規劃的廣場僅作為停車場使用。(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缺乏規劃的廣場僅作為停車場使用。(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然而,原可飽覽森林風光的二樓餐廳,卻因缺乏合適的窗戶配置,而顯得封閉陰暗,自然景緻被拒於門外,不免稍嫌可惜;門前寬敞的腹地,也僅作為停車場使用,其作為交流場域的潛力,此時尚未被發掘。因此,如何打破那道矗立於人們及環境間的牆,便是發生建築團隊面臨的首要課題。

二樓餐廳因窗戶規劃不善,無法欣賞戶外美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二樓餐廳因窗戶規劃不善,無法欣賞戶外美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敞開擁抱森林的窗

於是,封閉的牆面被替換成落地玻璃,日光的流動、季節的推移,都被編織進賓客的回憶中。坐進雲杉樓中用餐,往東可飽覽中央山脈的秀麗群巒,往西則可欣賞日落漸漸沒入松樹林間,裝飾於天花的鏤空木雕及編織燈,也呼應著大地之美。

從雲杉樓可遠眺山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從雲杉樓可遠眺山景。(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團隊於餐廳裝設大片落地窗,將戶外綠意引入室內。(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團隊於餐廳裝設大片落地窗,將戶外綠意引入室內。(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位於建築北側的火鍋店空間。(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位於建築北側的火鍋店空間。(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原停車場腹地已成為露天廣場,以和緩的階梯連接著一樓的咖啡廳,不僅可供旅客小憩片刻,更將不時地舉辦表演、體驗活動等,為本無機的場域注入熱絡的交流。停車動線則被牽引至角落,在機能與美觀間找到平衡點。

原停車場變身寬闊的交流廣場。(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原停車場變身寬闊的交流廣場。(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蘊含深厚情感的在地建材

去除了多餘的裝飾物件,整合了燈光與內裝等細節後,雲杉樓換上一席低調簡約的外觀,除了洗鍊的深灰色立面,帶有豐富紋理的木質建材更是緊緊抓住觀者的目光。這些杉木材均產自台大實驗林場,除了推廣可循環木材的運用、實踐環保永續精神,更可締造專屬當地的情感連結,使用者得以經由不同角度,感受土地的溫度。

雲杉樓所用之杉木均取自當地,實踐永續減零淨碳的精神。(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雲杉樓所用之杉木均取自當地,實踐永續減零淨碳的精神。(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
與藍天、山巒對話的斜頂。(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與藍天、山巒對話的斜頂。(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咖啡廳一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咖啡廳一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例如,當旅客們踏入雲杉樓雄偉的入口,杉木香氣充盈整個空間,伴隨乳白磨石子階梯溫潤的觸感,行走其中,就像是歷經一場晚餐前的靜心儀式。

雲杉樓入口由台大實驗林木工廠經過防腐熱處理的杉木建造而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雲杉樓入口由台大實驗林木工廠經過防腐熱處理的杉木建造而成。(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在森林中創造緊密的社群

經由這次的改建,雲杉樓從原本單一的餐廳功能,拓展成涵蓋旅客接待、咖啡廳、生態教室以及戶外表演的複合式場域,這些機能將人們的互動、周圍的自然景緻串連一體,成為重啟地方活力、推廣環境保育的重要據點。而隨著山林夜間活動逐漸興盛,雲杉樓也將成為點亮暗夜的溫暖光盒,靜靜地守護旅客的到訪。

雲杉樓成為一連接自然和人群的共感場域。(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雲杉樓成為一連接自然和人群的共感場域。(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人們的交流為當地注入更多活力。(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人們的交流為當地注入更多活力。(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當天色漸暗,洋溢溫暖氛圍的雲杉樓將持續成為旅人的守候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當天色漸暗,洋溢溫暖氛圍的雲杉樓將持續成為旅人的守候者。(圖片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圖、資料提供|VAL發生建築、原間影像-朱逸文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在台首件住宅作品!「跳出來的盒子」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刻洞察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繼台南河樂廣場、新化果菜市場等案後,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又將在台灣打造新作,這次不是公共建築,而是受文心建設委託設計的私人住宅,這也將是團隊在台灣首件住宅設計。

MVRDV位於天母的住宅新作「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透過凸窗、懸挑式戶外空間等,為建築立面創造數十個「跳出來的盒子」,讓住戶得以在此遠眺台北市景及陽明山景觀。趣味造型背後,蘊藏團隊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哪裡來?

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建案包含一棟25層樓的住宅大樓,及中山北路上一段重新規劃的店鋪空間。由於天母建築多落在低至中樓層,這棟高樓落成後勢必顯眼,MVRDV善用其高可見度的優勢,在建築的方格立面中加入「跳出來的盒子」,形成了凹陽台、露台、平台等空間,不僅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也為建築外觀創造立體、豐富的視覺層次。

「我們意識到這棟建築將成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也是一個『觀看四周』的場所。那要怎麼在設計中表現這樣的概念? 建築上突出的盒子正代表了這個特質,它們向外延伸,成為觀景平台,讓住戶可以欣賞山景與城市景觀,也讓路人能一眼辨識出這棟與眾不同的大樓。」——MVRDV創辦合夥人Winy Maas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法規的深刻思考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源自MVRDV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台灣現行法規對建築戶外空間有著複雜規範,MVRDV透過交叉比對這些規定,發展出一套「空間盒子目錄」,涵蓋了標準陽台、結合式內縮陽台、與複層住宅相連的挑高陽台……多種形式,在框架內為建築樣式賦予多元可能。

這些「盒子」的大小和位置由數位程式算出,充分考量了採光與日照角度,其中最大的一組「盒子」深達6公尺,內含各長2公尺的室內延伸空間、內縮及開放式陽台,上層還設有2公尺深的露台。這樣的設計手法,在符合法規的同時亦「跳脫框架」,讓全棟93戶住家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平面設計,在獨特個性與空間效率之間達到平衡。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與城市共生的建築

大樓鄰中山北路的騎樓店面也會一併整建。新設建築將延續鄰近建物的屋簷線與立面線條,同時透過格狀結構與選材,呼應主塔的設計語彙;現有的商家也會被安頓至這棟新建物當中。大樓周圍的景觀設計,則與一樓的多功能空間相呼應,像是提供住戶使用的游泳池,將與鄰近街廓融合延伸成一座小型綠地公園。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資料來源|MVRDV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南「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百年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木構屋頂引入日光,金繼擁抱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這座氣派的私人宅邸已佇立百年,見證街區從繁盛的「五條港」商業區,隨時代變遷沒落並重歸平靜。如今,黃宅經修復後化身「建築美術館」,不僅建築本身就是件大尺度展品,新設的木構屋頂、地面的金繼修復痕跡都是亮點,未來也將持續帶來建築相關展覽及活動。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見證府城「五條港」興衰的百年建築

「信義硓𥑮石黃宅」所在的中西區信義街46巷街區,清領時期曾是台南最繁盛的「五條港」地區——當時5條運河港道如同府城命脈,串起鹿耳門港與安平,商船往來頻繁、街市熙來攘往。黃宅所在的「新港墘」河道又被喚作「硓𥑮石港」,因當年船隻在此裝卸貨物石,總會拿硓𥑮石作為壓艙石而得名。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時間轉至日治時期,曾經繁忙的港道已逐漸淤塞,但長久發展下來,五條港已聚集許多郊商,形成繁華的商業區。約莫在1930年代,一戶富貴的黃姓人家從屏東移居台南,在此築起了氣派的私人宅邸,這正是我們今日所見的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一百多年來,黃宅見證五條港的興衰,從戰前商業活絡,到戰後紡織、鐵工、醬油工廠聚集,後隨時代變遷人去樓空,徒留頹敗老屋,街區重回寧靜。近年,黃宅的產權轉移,新主人決定保留這座百年建築,找來專業團修復整建,終於20256月以「建築美術館」之姿重新對外開放。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原型建築為老屋「整骨」

黃宅由「原型建築」及「原型結構」主導改造,身為結構技師的團隊負責人陳冠帆表示,這場改造延續原型結構一貫的精神——「從理解結構與構造開始設計」,團隊化身「結構醫生」,尊重老建築的紋理,慢慢為其「整骨」賦予新生。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黃宅本身是座三落古厝,新設計保留既有結構,透過最小程度的干預對建築進行補強,並引入新式木構屋頂,一邊以「縫隙」引入日光,另一邊則藉如山巒起伏的木折板構造,透過富律動感的視覺復甦老宅心跳。地面也藏有巧思,石地板的裂縫採類似「金繼」的手法進行修復,擁抱老建築的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

今後黃宅將作為建築教育、實驗及展覽的基地,開幕首展由成功大學建築系進駐,以黃宅為載體呈現大學建築教育的論述,看學生如何透過實作、社區參與及材料探索,參與建築的構築與重生;7月起還將陸續迎來《台南建築三年展衛星展》及《ADA新銳建築展》,為這座百年宅邸揭開全新篇章。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信義街4617

更多資訊請見官方Facebook粉絲專頁

 

《成大建築 ×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展期|2025.06.2007.11

時間|週三至週日 13:0018:00

資料來源|台南式台南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