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祭」橫跨5縣市的展場怎麼玩?藝術作品與展場、文化遊程和接駁資訊整理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祭」橫跨5縣市的展場怎麼玩?藝術作品與展場、文化遊程和接駁資訊整理

以客家文化為主軸的「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祭」將於6月24日登場,本屆以「Falabidbog花啦嗶啵」為題,透過橫跨北桃竹苗中5縣市共17個鄉鎮、蔓延長達150公里的大地展場,串連「藝術策展」、「設計導入」以及「飲食實驗計畫」,邀請人們走入客家真實生活場域,探索台三線客庄多年來揉合客、閩、原住民、日等多種文化所發展出的面貌——不只有刻板印象中的質樸、保守,而是多元且繽紛的!

01_出發吧!來趟台三線公路旅行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祭主視覺。(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什麼是「Falabidbog花啦嗶啵」?

浪漫台三線本屆策展主題「花啦嗶啵」源自傳統客家語詞「Falabidbog」,常用來形容多彩繽紛。早期,客家族群為開墾拓荒,培養出刻苦耐勞的硬頸精神,生活多以勤儉、實用為考量,習慣避免非必要的華麗裝飾;隨著時代變遷,看似低調的台三線客庄早已因多元文化的融合,發展出豐富的生活面貌。因此,今年的浪漫台三線不只是一場文化嘉年華,更是客家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觸媒,期待透過藝術、設計、飲食相關計畫的介入,活絡傳統價值、提升小鎮美學、創新在地產業,同時傳承傳統客家文化,讓年輕一代也能認同並為客家文化感到自豪。

>> Bito操刀「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祭」主視覺!為石虎、小綠葉蟬披上3D渾圓造型,踏上公路旅行

A20230419202553552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祭由Bito設計。(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藝術策展|無論你我從何而來,我們都在同一路上

在歷史長流中,浪漫台三線位居原、客、閩、日族群衝突與交融的浪裂線,給予藝術創作豐富且多元的養分,更拉開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與眾不同的文化廣涵與縱深。

擅長處理多元族群文化今昔、公眾參與的總策展人林怡華Eva,偕同港千尋、馮馨、鄒婷三位策展人,聯手來自台灣、日本、美國、澳洲、阿根廷、菲律賓、烏克蘭的50位藝術家,以海拔800公尺以下並由多種自然、半自然與人工棲地鑲嵌而成的「淺山」,作為浪漫台三線藝術策展的主題概念,透過「淺山生態」、「族群交織」、「流動記憶」、「世界細路」等多項子題,闡述「我們都在同一路上」的內涵,開展台三線不為人知的多重敘事線。

07_【藝術策展】日本藝術家西田秀己〈脆弱之椅〉(作品正在進行中,此為示意圖) ©西田秀己
日本藝術家西田秀己〈脆弱之椅〉示意圖 © 西田秀己(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比如烏克蘭藝術家Zhanna Kadyrova利用撿拾的石頭做成麵包形狀,描繪因烏俄戰爭砲火不停而必須從家鄉基輔避難到山村的過程,作品中不僅蘊藏回歸正常生活的渴望,也對應到今日台灣社會面對戰爭的焦慮、對和平的期盼,更遙遙呼應著台灣原、客、閩三大族群曾經的衝突歷史。

05_【藝術策展】邀請來自烏克蘭藝術家藝術家 詹娜・卡德羅娃創作「石頭麵包」〈Palianytsia_2022〉©詹娜·卡德羅娃、GALLERIA CONTINUA
Zhanna Kadyrova〈Palianytsia_2022〉© 詹娜·卡德羅娃、GALLERIA CONTINUA(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設計導入|重現客庄歷史故事脈絡,建構新想像

藝術季場域橫跨150公里,策展團隊也在展場呈現中埋入諸多巧思,呈現客庄生活場域的不同樣貌。由土地取材及滋養的藝術季,本就同時具有回頭來擾動及質變地方的能量,本計畫由帶著第1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策展經驗的策展人林長叡Ryan,邀請21組設計團隊,深入地方溝通、採集、發掘在地的生活記憶,從環境、歷史、文化、信仰及生活等綜合面向切入,將台三線上具指標性的多個生活場域,作為對內示範、對外展現的文化生活演繹櫥窗。

02_來浪漫台三線體驗多元豐富的客家文化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展場蔓延150公里。(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其中,有不少以歷史地景重塑的展覽現場,比如亞洲第一口油井——位於苗栗的「出礦坑」,由藝術進駐,搖身一變為戶外美術館;坐落於竹東的百年古蹟——曉江亭、洗衫坑,在當地學生團隊「逐步東行」的規劃下,結合了田調展覽與設計改造,為洗衣阿婆們的生活場域打開新面貌。

10_【設計導入】竹東傳統的曉江亭洗衫坑,洗衣阿婆的生活場域即將有全新面貌
竹東傳統的曉江亭洗衫坑。(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當地常民場域也融入藝術、策展等概念,成為與觀眾互動的展場,比如在在苗栗公館穿龍水圳,創意單位「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應用3D列印技術製作了親水亭台,表現客家水路、人與地方的關係;位於竹東鎮的信仰中心——惠昌宮,則透過供桌展示、影像、奉飯體驗、空間導讀等方式,帶觀眾輕鬆了解經典的客家廟宇;而在以仙草聞名的新竹關西,出現了一間藝術季限定仙草店,由好食光Keya Jam創辦人柯亞將關西仙草重新調製,推出全台獨家的牛汶水新吃法、仙草凍創意甜品等產品,並由社區長者擔任店員,深化客人與在地之間的聯繫。

09_【設計導入】來竹東鎮的信仰中心惠昌宮,閱讀一座客家廟宇
竹東鎮的信仰中心惠昌宮。(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12_【設計導入】邀請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利用3D列印技術,在穿龍圳上製作親水亭台〈Riving Room 圳廳〉
ROSO機器人建造實驗室在穿龍圳上製作親水亭台〈Riving Room 圳廳〉。(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註:「飲食實驗計畫」將以另一報導介紹。

展場跨度這麼大,該怎麼逛?

➊ 現場找資訊

策展團隊分別在3大展區設置服務中心:桃竹「北埔或者洋樓」、苗栗「公館客家文學花園」以及台中「東勢林業文化園區」,每週一至週日早上9點到下午5點,都有專人提供文化導覽、吃喝玩樂等等資訊。假日期間,還有「關西太和宮」、「竹東台鐵車站」與「獅潭中油加油站」資訊站開張,為前來共享盛舉的人們導航。

03_藝術季區分了三大展區,並設置藝術季服務中心及假日資訊站,歡迎展開探索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3大展區。(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➋ 線上排行程

想要事先線上規劃行程也沒問題,只要加入浪漫台三線藝術季LINE官方帳號,就可自選想參與的展覽或體驗,還能串連Google地圖,輕鬆規劃專屬行程,無論是自駕或搭乘大眾運輸都不怕迷航。

04_第2屆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花啦嗶啵數字密碼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的關鍵數字們。(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➌ 深度遊程

策展團隊推出體驗行程,從桃園、新竹、苗栗或台中高鐵站出發,帶逛三大展區的經典作品;其中新竹線更提供完整8小時的單日體驗,從北埔、公館、出磺坑,一路帶逛到東勢。另外,雄獅旅遊也推出團體旅遊16條、自由行遊程9條,以及針對國際旅客設計的12條遊程,每條遊程都包含至少1個展區及展品,帶人們飽覽浪漫台三線迷人的風土景緻。

19_藝術季免費接駁專車,一次玩盡三大展區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免費接駁車。(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20_藝術季免費接駁車路線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免費接駁車路線。(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展期|2023年6月24日至8月27日

詳情請見浪漫台三線官方網站Facebook粉絲專頁 

資料、圖片|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台中最美的皮拉提斯教室開幕!充滿知性、優雅力量的「Joshua Pilates」引進全台最完整Balanced Body實木核心床,結合精緻的課程設計與專業指導,為學員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並藉此尋找屬於自己的內在和諧與力量。

皮拉提斯結合「約書亞樹」療癒能量

Joshua Pilates創辦人Annie在美國學習皮拉提斯多年,深刻體會到這項運動對身心靈的調和作用。在一次加州旅行中,她與友人造訪了一處滿是約書亞樹(Joshua Tree)的地方,其外型獨特,彷彿手臂一般向外延展,如同暗夜中的燈塔,為人們指引方向。Annie被當地的寧靜氛圍與療癒能量深深觸動,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和諧平靜。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Annie相信,皮拉提斯是身體、思想和精神的完整協調。回到臺中後,面對都市的喧囂與快速節奏,他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誠摯邀請大家用好玩的方式,找到生活的美好平衡。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Annie決心打造一處能讓身心靈回歸平衡的空間,於是與友人共同創立了Joshua Pilates(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一樓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覺察身體狀態,內化為生活方式

皮拉提斯是一種訓練肌群力量的運動,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避免因長期不良姿勢所引發的肌肉不平衡、緊張或痠痛。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皮拉提斯透過動作指導與身體自主意識的引導,在每個動作中保持對身體的感知,逐漸讓身體回到自然、正確的位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透過覺察自身身體狀態,逐步矯正姿勢,學員們將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將這樣的觀念與感受內化為日常生活習慣,讓身體自發性地保持最佳狀態。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堅信,真正的健康不僅是體能上的鍛鍊,更關乎心靈的平衡與力量(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重新定義「健康」,推廣身心靈深層連結

為了讓追求身心靈和諧的都市人享受質感與專業兼具的頂級訓練體驗,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私人教練空間也配備全系列器械,包含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以及專為團課打造的塔架設備,提供學員更豐富且多元的課程選擇。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配備全台最多台的Balanced Body實木器械,可供團體課程學員同時使用(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一般教室少見的Springboard壁掛彈簧板(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期望以知性、優雅且充滿力量的品牌精神,帶來全面提升個人體態、生活質感與健康美學意識的新型態皮拉提斯體驗,為現代人重新定義「健康」,推廣以自主健康為核心的運動理念,讓身體、思想與心靈達到真正的連結,進而建立全方位的健康意識,並打造積極推廣健康意識的在地社群。

台中絕美皮拉提斯場館「Joshua Pilates」:和身心靈對話,在都市中尋找內在寧靜
Joshua Pilates二樓教室空間(圖片提供:Joshua Pilates)

Joshua Pilates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河南路四段188號
官網|www.joshuapilates.com
Instagram|@joshuapilates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