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家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亮麗色彩與南加州風光交匯下的女性形象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01

隱身東區巷弄的「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於5/27-6/11帶來日本藝術家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在其粉嫩鮮豔的筆觸下,觀者將得以透過藝術家的眼,從不同角度欣賞女性多變且自信的身姿。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02
《I Drove Here Just to Cry》。(圖片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甫於1月獲得「ONE ART Taipei 新賞獎」、來自日本的藝術家Yufi Yamamoto,因過去長期旅居美國南加州,在當地文化及景色的薰陶下,進而啟發本系列富含衝浪文化及女性元素的藝術創作。Yufi Yamamoto作畫以粉色系為大宗,源自其對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包浩斯風格以及孟菲斯風格的偏愛,而復古物件褪色的樣貌,也成為觸動她繪畫的繆思。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03
《Hippies at a Park》。(圖片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描繪心中理想女性形象

在Yufi Yamamoto的創作中,我們多半可見「女性」的身影,不僅源自其同為女性的身份,更受到生活觀察的啟發:在南加州,即使知道自身並非完美,卻仍洋溢自信的女性,以及在日本,相對脆弱而服從的女性,如此差距促使Yufi Yamamoto以藝術為安全網,盡情於畫作中闡述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充滿自信、多彩而不受限於單一框架,勇於追求生活目標,閃耀著堅毅的光芒——並藉此向社會對女性施加的束縛提出異議,是為對女性受邊緣化的大力駁斥。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04
(左)《Morning in Oceanside》;(右)《Marlbolo Time》。(圖片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05
(左)《This is How We Chill》;(右)《It‘s Friday and I think I can Fly》。(圖片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因衝浪文化而生的叛逆與自由

而另一貫穿Yufi Yamamoto作品的要素,即是風光明媚的加州風景,長期生活於當地的她,深受歷史悠久的「衝浪文化」影響,其中隱含的反建制、反英雄氛圍,以及主張自身立場及自由的堅定意志,潛移默化中形塑了Yufi Yamamoto的人格,也進一步反映於創作之中。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06
《Drink It Like It’s Your Last Sunset》。(圖片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值得留意的是,Yufi Yamamoto對加州懷抱的情感,尚可於畫作的「天空」看出端倪,「抽象的女孩、風景是我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天空也是,因為天空所呈現的顏色,可以把加州與世界其他地方區分開來。」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07
《Ventura on My Mind》。(圖片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08
《Orange Wine Dayz》。(圖片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綜合種種元素,Yufi Yamamoto的作品混雜著甜美與苦澀,在懷舊溫暖的面貌中,散發著有如復古物件雋永的魅力,而非時尚雜誌中預先定義好的完美形象。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09
(左)《Back Alley Blues》;(右)《A Girl, Her Datsun, Her Shiba Dog》。(圖片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同場加映|but. Art Present當代藝術禮遇計畫

此外,Yufi Yamamoto也受邀參與奶油甜點品牌「but. we love butter」的「but. Art Present當代藝術禮遇計畫」,成為5位推出聯名包裝的藝術家之一。於本次合作中,其以作品《A Girl and Her Morning Surf》打造「蜂蜜海鹽」奶油餅的包裝,以當代意象詮釋台灣北海岸地貌景觀,「台灣擁有美麗的海岸線,是衝浪與海灘活動的理想場所,我想捕捉一個無憂無慮的衝浪女孩,在大自然中做自己最喜歡的事,只要放下手機,跳入大海中,就能感受最真的自我。」她對此分享道。

奇想會Whimsy Works Gallery_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_10
在與「but. we love butter」的聯名包裝中,Yufi Yamamoto以《A Girl and Her Morning Surf》詮釋台灣北海岸地貌景觀。(圖片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Yufi Yamamoto個展《Unapologetic

展覽期間|2023.05.27-2023.06.11

時間|13:00至20:00(週二公休)

地點|奇想會(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巷7號)

門票|入場費為低消飲品一杯

圖、資料提供|奇想會 Whimsy Works Galler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首都布拉格古典的城市風貌、精湛的水晶玻璃工藝、流傳數百年的波希米亞文化,捷克擁有燦爛的人文遺產,是無數旅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宏觀之外,現在你可以在台灣藉「設計」微觀這個東歐國度——現於松菸展出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特展,從日常可見的符號切入,像是國徽、郵票、紙鈔、電影海報、公路標誌等,集結捷克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爬梳其國家身份的構成脈絡。這些設計如何誕生?又是由誰創作?背後有何歷史背景和含義?這場展覽帶你一探究竟!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反映社會氛圍、對抗時局的力量

日常中的設計符號伴隨人們一生,但鮮少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代表人物如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巨擘慕夏(Alfons Mucha)、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等,都是足以成書立傳的大師級人物。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爬梳150年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

為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捷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作為計畫的一環,透過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的視覺語言,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並挖掘當中承載的集體記憶,及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談及策展理念,Filip Blažek表示,《識別》計畫橫跨多樣媒材,在許多機構的協助下、並歷經募款才得以完成,娓娓道出捷克的平面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挑戰。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而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IDENTITY –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  


展覽期間|2025.08.1910.12,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2展間

展覽票價|50元/團體票 40元/優待票 免費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來自日本、韓國的25位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展期自8月30日至11月30日。

本次展覽靈感源自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我們都在尋找,並建構自己的快樂島。」高美館館長顏名宏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資訊不斷湧入導致變動與裂隙叢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航向屬於自己的快樂島。藝術如同一艘小船,承載著藝術家的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朝著心中的庇護所航行,也為觀眾帶來重新感知世界、理解自身、啟動想像的契機。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探索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

高美館同檔期的研究型展覽《眼球世代藝術奇譚》呈現臺灣藝術家如何將動畫、漫畫及電玩元素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而《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作為平行展覽,以日韓當代藝術為對照,探索跨世代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邀請觀眾在藝術的流動中暫時迷航,遇見心中那座尚未命名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匯集25位藝術家作品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策展人暨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指出,本展匯聚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童幻視角回應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脆弱、以物質雕塑書寫記憶與時間的流逝,或藉由動漫與流行文化反思當代社會,共同建構出一座詩意而多元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另外,9月27日、10月25日、11月29日下午2時將舉辦專家導覽,分別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主講,帶領觀眾放下日常框架,在藝術引領下探索當代社會的焦慮、希望、夢境與未來。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覽日期|2025.08.30-11.30
展覽開幕|2025.08.30 (六) 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