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點的啟示——《瑪德蓮時刻》藉聲響藝術、蟲膠唱片與物件翻製,探討人們集體記憶與日常物件的關係

甜點的啟示——《瑪德蓮時刻》藉聲響藝術、蟲膠唱片與物件翻製,探討人們集體記憶與日常物件的關係

2023年夏天,台灣展開了一場名為《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的當代藝術展覽,究竟一場以大眾甜點瑪德蓮為題的展覽,在探討些什麼?回溯20世紀意識流名著《追憶似水年華》,作者普魯斯特曾在開頭寫到這貝殼狀、滋味香濃可口的甜品——主人翁吃下沾了紅茶的瑪德蓮蛋糕後,腦海深處潛藏的記憶與情感湧現,開啟長達七卷的名作——而後心理學界亦將此現象命名為「普魯斯特時刻」。

358068082_646101814218835_4433662193212900202_n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於台中陸府植深館展覽現場。(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時隔百年回應普魯斯特筆下的瑪德蓮,《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由曾任威尼斯雙年展大會評審的鄭慧華策展,共包含4檔系列展覽,目前《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於台中陸府植深館展出,集結了五位藝術家:塔瑞克‧阿圖依(Tarek Atoui,黎巴嫩)、邱明進、饒加恩、李傑(香港)、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比利時),探討人們的集體記憶與情感,是如何和日常物件以及其發出的聲響密不可分。

圖1_Madeleine Moment_0048_Large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於台中陸府植深館展覽現場。(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我們為何對瑪德蓮存有共同印象?

若聚焦展覽核心,策展人鄭慧華期待將命題及內容從「吃瑪德蓮的人」拉回「瑪德蓮蛋糕」本身。18至19世紀之間,金屬烘焙模具普及於歐洲、印刷食譜書籍蔚為流行,瑪德蓮的長相和口味逐漸確立,使得日後世代的人們建立起對於瑪德蓮的共同印象,即便在一世紀後的當今,讀者仍然能跨越時空對於吃瑪德蓮的人——普魯斯特的故事——產生共鳴。

圖2
策展人鄭慧華。(攝影:洪維邦)

由此可見,瑪德蓮不僅創造個體私密的經驗,也同時形塑出人們對特定事物的集體認同。本展透過再次強調瑪德蓮,將目光關注於召喚人們情感與記憶的「媒介(物)」,更藉由藝術家多種媒介和層次的對話,讓觀眾得以感知自己的情感和記憶,並思考這是如何被建構,進而延伸思索自我的生活如何透過種種技術性的物質呈現、變形與轉化。

圖11_Madeleine Moment_0213_Large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於台中陸府植深館展覽現場。(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塔瑞克‧阿圖依|銜接阿拉伯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

本展為享譽國際的黎巴嫩藝術家塔瑞克‧阿圖依(Tarek Atoui)首次在台灣展出,其作品組裝與規格要求甚高,過去罕有機會能夠出現在台灣觀眾面前。本次展品《11拍聲搏》為2020年於沙迦雙年展之作,藝術家將水滴、陶器、抽水馬達、電源正負極、鑼和鈸等素材重構、自製成大型樂器,並透過電腦的指揮敲打出獨特的11拍節奏。

圖2_Madeleine Moment_0050_Large
塔瑞克‧阿圖依 Tarek Atoui《11拍聲搏》。 (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此節奏是阿圖依從傳統阿拉伯塔拉伯音樂得到的靈感,他將節奏比擬為時間的刻度。當觀眾靜心聆聽時,將感受到11拍與日常習慣的時間尺度迥異,並體驗到藝術家如何以獨特的手法銜接傳統文化與當代聲響藝術。

361913923_655032583325758_6927404213525488550_n
《11拍聲搏》以水滴、陶器、抽水馬達、電源正負極、鑼和鈸等素材製成。(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362248786_655032659992417_7155412765699430296_n
塔瑞克‧阿圖依 Tarek Atoui《11拍聲搏》。 (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饒加恩|歷史影像搭配有意識的色彩,反映殖民主義的文化行動

臺灣藝術家饒加恩之作《A Topper》,源自於奧地利藏家勞道爾(Radauer)所收藏的1910年日英博覽會之影像文件。這份珍稀影像紀錄了日治時期排灣族人被當作文化商品,在殖民統治者的帶領下步入倫敦的旅程,而透過解構與建構影像,藝術家揭開隱藏在殖民主義下對於他者與異地的想像和記憶,以及殖民是如何通過文化行動顯現。

圖4_Madeleine Moment_0696_Large
饒加恩《A Topper》。(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饒加恩更從跨國塗料品牌「得利」中選出與帝國主義息息相關的色號,將四周漆上這些有歷史脈絡的顏色如「殖民紅」等,當影像與油漆的相互對照,更顯現出歷史的脈動依舊潛伏在當今生活。

圖5_Madeleine Moment_0703_Large
《A Topper》以幻燈片形式呈現1910年日英博覽會之影像文件。(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海蒂‧芙依特|翻製再翻製,邀觀眾一同重塑對於物的感受

來自比利時的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帶來《無意識穿越》,本作源自藝術家的長期計畫,他從網路購入家鄉比利時的觀光紀念品,以此為模組翻製後,再舉辦工作坊帶領參與者重新複製她的翻製物。藉由一次又一次的翻製,物件和圖像皆脫離原本面貌,長出新的意義,而參與者彷彿在梳理歷史的同時,也形塑一個可能的未來。

圖8_Madeleine Moment_0588_Large
海蒂‧芙依特 Heidi Voet《無意識穿越》。(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此工作坊曾在多地舉辦,本次特別邀請台中在地民眾合作,將共同完成的作品呈現於展場。藝術家更為陸府植深館的展場設計了結合傢俱與博物館性質的台座,更加彰顯紀念物經過時間挑選或存留、或消失的特性,並回應到人們的文化與記憶其實也如同紀念物般,不斷地篩選、淘汰或變形。

365445752_663494799146203_3537344135683324324_n
透過刻意使用不同陳列器具與方式,海蒂‧芙依特(Heidi Voet)呈現紀念物經過時間、空間轉換後與生活記憶的結合。(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李傑|以現地創作牽引出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

曾代表香港參與2013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的藝術家李傑,在台中展場陸府植深館展開現地創作,透過生活中搜集而來的影像與聲音拼貼交織出《被吸氣蓋過》一作,其宛如瑪德蓮般,勾引出觀眾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挑動無意識的感知。

圖12_Madeleine Moment_0264_Large
李傑《被吸氣蓋過》。(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邱明進|再現封存近一世紀的蟲膠唱片

本展特邀臺南的留聲機收藏家暨蟲膠唱片複製師邱明進,展示獨步全球的蟲膠唱片翻製與刻錄技術。唱片的發明將聲音復刻、保留和傳遞,凝聚大眾情感。策展團隊以此為啟發,呼應「物」與其封存的聲響如何喚起記憶的主題。

圖9_Madeleine Moment_0559_Large
「邱明進的典藏與唱片複製技術」展間。(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蟲膠唱片是1950年代前臺灣的主流錄音技術,以紫膠介殼蟲為媒材,如知名音樂家鄧雨賢的《雨夜花》原版唱片即採用此技術。不過,由於播放仰賴手搖留聲機的鋼針與唱盤摩擦,加上蟲膠唱片脆弱易損,現今鮮少有人能聽到其封存的聲音。

然而,邱明進通過自學研究掌握蟲膠唱片的技術,成為極少數具備此項技術的專家,吸引了來自美國和日本等地的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本次展出邱明進巧手複製的蟲膠唱片、歷史經典留聲機和唱片收藏,讓觀眾穿越時空間欣賞近百年前的音樂;同時也展示技術的傳承和演變如何影響記憶和情感,甚至創造出新的感受。

*註:「邱明進的典藏與唱片複製技術」展間每次參觀限額15人;週二至週日14:30定時演示留聲機播放複製蟲膠唱片,每次播放約五分鐘。

圖10_Madeleine Moment_0525_Large
展覽期間,週二至週日14:30定時演示留聲機播放複製蟲膠唱片。(攝影:ANPIS FOTO 王世邦)

不只是展覽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為立方計劃空間(以下簡稱立方)策展團隊自2022年展開的研究暨策展計畫,在為期兩年中進行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一系列的主題性論壇,邀請多位講者,從技術史、醫學、哲學、人文科學、藝術等不同角度為這個主題揭開多面向的思考路徑。

2023年,《瑪德蓮時刻》進入第三階段,呈現九位藝術家共同參與的同名國際聯展。為拓展觀者和參與者的異質藝術經驗,此展將以三個展區、四檔展覽、連續五個月的時間,以帶狀方式分別於台北、台中兩地展開。其中,第二檔展覽由立方與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在台中陸府植深館嘗試打破空間與時間的侷限,以日常物件所發出的聲響為媒介,刺激聽覺感官,觸動觀者心底情感與記憶的連結。

269899900_317839440214816_3337143608690819613_n
台中陸府植深館。此非本展現場圖,僅為展館示意圖。(圖片來源: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IG)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

展期|2023年7月4日至2023年10月29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展,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地點 | 陸府植深館(臺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789號)

入場|觀展採預約制,請洽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官網

導覽|週二至週日11:00、14:00、15:30,若於定時導覽時段外有團體導覽需求,需提前於官網預約表單備註或來電洽詢

備註|全系列四檔展覽裡,不同場次皆印發不同的導覽手冊,第三與第四檔8月於臺北的覓計畫空間與立方計劃空間登場。本次陸府植深館展場中,特別提供可收納四場次手冊的封套給觀眾索取。

資料、圖片|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立方計劃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We TAIWAN」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島嶼的多元文化與創意

「We TAIWAN」 臺灣光譜展覽8月登場!以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等元素,展現文化創意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即將在8月正式登場,而位於大阪梅田Grand Green Osaka內的當代展演場所VS.空間的核心展覽,以「臺灣光譜」為主題,策展內容結合視覺藝術、傳統工藝、聲音創作及科技創新元素,向全球觀眾展示臺灣這座奇蹟之島無限的創造潛力。

文化部辦理的「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將在日本大阪登場,活動橫跨了線上的「遊戲能力」、VS.空間的「混融色彩」、大阪市中央公會堂的「跨域創造」、中之島「萬變氣場」4大場域及4大主題。而「臺灣光譜」選擇以去(2024)年才開幕的「Grand Green Osaka」區域,由安藤忠雄操刀設計的「VS.空間」內規劃策展。

→ 臺灣文化魅力現身大阪!「We TAIWAN」主視覺、超Q彈角色「a-We」公開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VS.空間」展覽場域的獨特性,發展出本次對光影和聲音策展的各種想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3大主題區呈現臺灣文化

在這個融合藝術、商業、都市發展的場域,內部挑高15公尺、專為投影與沈浸式展演等新媒體為主的空間,對於策展團隊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混融」的挑戰,也正如同臺灣這座島嶼,歷經多元族群融合與歷史轉折,孕育出獨特且豐厚的文化內涵。「臺灣光譜」即是在這樣的獨特空間及理念下,規劃臺灣本色光織自然島嶼聲譜3大主題區,期盼以跨越邊界的文化與創意,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自信與韌性。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分別以「混融色彩」、「跨域創造」、「萬變氣場」、「遊戲能力」為策劃核心,從當代展演地標到百年古蹟建築、線上到線下,跨越時空邊界,將臺灣文化魅力帶到世界眼前。(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活動將在梅田新地標Grand Green Osaka內「VS.」空間、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及線上線下虛實整合4大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一:臺灣本色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以「寫生的人」為主角,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的藝術家作品,由跨域創作團隊豪華朗機工主導視覺創作、柯智豪的音樂、夢想動畫的動態影像設計、瓦豆的燈光規劃,利用影像技術演繹藝術家筆觸與色彩,帶領觀眾走進陳澄波、廖繼春、林惺嶽、郭雪湖、陳進、林玉山、許深州等藝術家的彩色世界,從日治、戰後到當代,涵蓋臺灣玉山、蘭花、建築、城鎮、戰爭記憶與山海地貌等色彩與土地深情的作品中。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融合光影、色彩與聲音的沉浸式視覺劇場《臺灣本色》投影示意圖。作品取材自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畫作,以「寫生的人」為主題,將經典畫家風格透過影像技術再度演繹為全新影像。(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三金音樂人柯智豪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多樣且真實的聲音,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二:光織自然

「光織自然」展區聚焦臺灣的染織文化、山海記憶與工藝實踐,展現人與自然共織的創作智慧。《臺灣色譜牆》集結國家工藝成就獎得主陳景林與馬毓秀,多年來從臺灣植物中研究天然染料的成果,以手工染布與植物攝影交錯排列,彷彿一幅震撼的活色票牆,引領觀眾踏上一場色彩溯源之旅;《染織工藝牆》記錄陳景林踏尋臺灣各地,從大自然取材、製作染料的過程,作品也是一份工藝教學的行動筆記,將手藝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思的敘事;藝術生涯中第一件巨幅藍染山水創作,也是陳景林「為自己、為臺灣所創作」的新作《臺灣母親河》也將首度曝光;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纖維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得主楊偉林的作品《洄遊》,深入揭示藝術家如何從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與觸感,透過染織藝術,優雅描繪島嶼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微妙而動人的連結。(圖片提供:文化部)

展區三:島嶼聲譜

踏入「島嶼聲譜」展區,聲音將成為帶領觀眾穿梭記憶的引路人。三金音樂家柯智豪《臺灣聲場》,以豐富且細緻的聲音設計,將臺灣日常生活中如廟宇祭典的鑼鼓聲、颱風過境的風雨聲、田野中的鳥鳴與城市市場的喧囂,交織成一幕幕動人的聲音劇場;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則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藝術家李育昇的《臺灣特有種》神獸裝置,巧妙地融合視覺與聲音藝術,營造出充滿神秘與靈性的臺灣信仰場域。(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豪華朗機工創作的《很難很難|臺日交流版》,以精妙的聲光語言,深刻觸及每位觀眾的情感與記憶,喚起內心深處的共鳴。(圖片提供:文化部)

We TAIWAN臺灣文化in大阪.關西世博
日期:2025年8月2日(六)至8月20日(三)
會場:線上、VS.(at GRAND GREEN OSAKA)、大阪市中央公會堂、中之島
官網:https://wetaiwan.tw
Instagram:@wetaiwan.tw

資料提供|文化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哆啦A夢巡迴特展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集結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一次看

哆啦A夢巡迴特展6月登陸台北華山!重現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打造沉浸式微型劇場、上百隻各式造型哆啦A夢等亮點搶先看

在台北華山東2館四連棟展出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展覽佔地近千坪,完整呈現豐富多元的展品內容,包括首次登場的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經典的巨幅漫畫場景,以及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全員到齊。

繼2024年7月由AllRightsReserved在Fujiko Pro協力下創作的《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在全香港掀起一股「哆啦旋風」,引起巨大討論與迴響後,在主辦單位聯合數位文創與協力單位AllRightsReserved、Fujiko Pro、Animation International共同協助並配合台北展場作相應規劃,終於將把這個人氣特展引進台北華山。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巡迴特展 台北站》即將於6月28日登陸台北華山。(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秘密道具「100%朋友召喚鈴」登場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不僅帶來滿滿驚喜,也公開神秘道具「100%朋友召喚鈴」,而背後更藏有一段與「胖虎」息息相關的祕密故事。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將獨家放映由日本Shin-Ei Animation團隊專為本次展覽製作的原創短篇動畫《胖虎世界巡迴演唱會》,在動畫中熱愛唱歌的胖虎,竟夢想成真舉辦了個人演唱會,甚至首次在台灣登台演出。至於「100%朋友召喚鈴」究竟扮演了什麼關鍵角色?為什麼會拿出這個秘密道具?答案藏在「100%微型劇院」展區中,等你進場揭秘。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 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秘密道具空間能親身體驗哆啦A夢的四次元口袋。(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1比例復刻藤子・F・不二雄工作室

展中也將完整呈現傳奇漫畫家的創作空間—「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展區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書桌上將擺放鋼筆、原稿紙、墨水、羽毛刷等慣用繪圖工具複製品。透過這些細節,讓觀眾得以一窺老師的創作日常,親身感受創作背後的故事。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曾說過:「我一直以來都把『喜歡』放在最優先位置。」他將自己兒時所熱愛的西部片、科幻電影等奇幻題材融入創作之中。其中,他對恐龍的狂熱,更可從書桌上陳列的恐龍模型、動植物科學圖鑑窺見端倪,這些「喜歡」的事物不僅成為了創作靈感的關鍵養分,更促成了哆啦A夢後續《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等大長篇故事作品的誕生。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藤子・F・不二雄老師工作桌」將以1:1比例復刻老師的工作室實景。(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沉浸式展區 × 經典漫畫場景重現

此次展覽將藤子・F・不二雄老師筆下的經典漫畫世界,以嶄新方式回到大家眼前。現場規劃多個漫畫相關展區,從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以45本漫畫單行本為靈感打造的「漫畫單行本展區」,精心挑選出5幕經典漫畫場景,透過放大比例與立體化設計生動呈現,讓觀眾彷彿在現場被照射了哆啦A夢的縮小燈,走進巨型漫畫書世界,感受故事情節就在眼前的震撼。在「黑白作品展區」更展出了17幅珍貴的藤子・F・不二雄老師黑白漫畫復刻原畫,其細膩的線條記錄著不同年代的畫風演變及《哆啦A夢》多樣的藝術風格。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以放大比例的經典漫畫頁面、珍貴黑白復刻原畫,到沉浸式的閱讀體驗空間,帶領大小朋友重溫看漫畫時的感動。(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若想感受沉浸式的漫畫魅力,不能錯過「大雄的漫畫閱讀房間」,本區將大雄的房間打造成一個舒適的漫畫閱讀空間,房間中央的哆啦A夢愜意地躺在巨大銅鑼燒上,彷彿邀請觀眾一同放鬆欣賞,四面展牆以3D光雕投影,呈現出45本漫畫單行本的精選章節,打造數位與紙本漫畫的交錯與共構,讓不同世代的觀眾重新感受漫畫所傳遞的溫度與連結。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大長篇展區」展現了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緊接著登場的「大長篇展區」,則聚焦於藤子・F・不二雄老師自1979年開始創作的大長篇作品,以10面巨型漫畫牆、30幅大長篇復刻原畫,與7座立體雕塑,重現大家熟知的漫畫章節。例如:《哆啦A夢:大雄與小恐龍》中,白堊紀時代壯闊景觀下的驚險旅程,以及《哆啦A夢:大雄的宇宙開拓史》中,登陸外星球的冒險奇遇,每一部作品都是每一趟充滿想像力的探險旅程。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集結近百座哆啦A夢創意立體雕塑

最後是「100%哆啦A夢造型樂園」,集結了來自電影的13款造型,與來自漫畫及動畫原創故事的23種哆啦A夢,包括「變成紫薯的哆啦A夢」、「貍貓裝」、「狼人面霜」、「雪人機器人」以及「德古拉道具組」等各種創意裝扮。而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一次蒐集哆啦A夢造型宇宙!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近百座哆啦A夢立體雕塑更將散佈在展場各個角落,等著觀眾們邊拍邊尋寶(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

展覽外的設計物同樣極具巧思,售票亭以哆啦A夢標誌性的藍色為主色,搭配漫畫格構圖,兩側更設置了巨型「100%朋友召喚鈴」展覽入口以及拍照牆,大家來到華山就能立刻享受被哆啦A夢環繞的夢幻合照!此外,更不能錯過烏梅劇院前廣場矗立著高達12米高的巨型充氣哆啦A夢,戴著畫家帽、手握畫筆的哆啦A夢,象徵著藤子・F・不二雄老師透過創作帶來的童趣、想像與感動,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能在這裡被滿滿的療癒與愛包圍。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經典漫畫頁面再重現。(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_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在「100 星光大道」展區中,哆啦A夢與大雄等角色將穿上正式禮服,踏上以哆啦A夢主題色「藍色」為設計靈感的藍地毯登場。(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哆啦A夢商店正式開張

展覽期間限定的哆啦A夢商店也驚喜登場!現場不僅引進多款香港站人氣周邊商品,如畫家造型的哆啦A夢爆米花桶、壓扁哆啦A夢的造型地墊、超精緻麻將組及身戴100%朋友召喚鈴的哆啦A夢小夜燈等各式商品,還有推出台北站限定商品。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100%哆啦A夢&FRIENDS 巡迴特展 台北站
時間:2025.6.28 (六) - 2025.10.6 (一)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東2館四連棟(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