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雄設計節「由小而大」展覽:邀請不同領域創作者,以6大展區探討不一樣的設計觀點

2023高雄設計節「由小而大」展覽:邀請不同領域創作者,以6大展區探討不一樣的設計觀點

2023高雄設計節「由小而大 from micro to macro」展覽於11月1日至12月3日在高雄駁二開展,而在展覽前期,高雄設計節走訪在地6所小學,蒐集超過150位孩童的視角,並牽引出「一目了然視覺超市」、「公園裡的奇形怪狀」、「醫學視能好簡單」、「不挑食營養午餐」、「聲音形狀美術課」、「微距種子博物館」6大展區實驗創作想法,同時邀請各方設計師、創作者一同展開創作。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2023高雄設計節主題「由小而大from micro to macro」從小開始,是細節、比例、小地方之外,同時也是以孩童視角眼光挖掘大視野。
2023高雄設計節主題「由小而大from micro to macro」從小開始,是細節、比例、小地方之外,同時也是以孩童視角眼光挖掘大視野。(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設計最有趣的事,就是透過「觀察」來改變些什麼,稍稍改變視角,潛藏在日常生活中微小的設計力,也會變得很有趣。策展人許哲瑜、郭中元說明:「這一次的展覽,是大人小孩都可以輕鬆參觀的,團隊希望提供不一樣的設計思考觀點,觀者若能在某個展區能有『喔!原來可以這樣』的想法,這樣就太好了!」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0出入口隧道,由狹窄到寬敞,看見有趣的視野,將本次展覽「由小而大」的核心精神透過具象化傳遞出來-4
出入口隧道,由狹窄到寬敞,帶觀者看見有趣的視野,也將本次展覽「由小而大」的核心精神透過具象化傳遞出來。(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本次展覽邀請到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於六大展區探討不一樣的設計觀點
本次展覽邀請到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於6大展區探討不一樣的設計觀點。(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6大展區:由小而大的視野

從小開始,是細節、比例、小地方之外,同時也是以孩童視角眼光為思考的美感教育,藉由6大展區不一樣的設計觀點來思考周圍的事物,從小視角當中挖掘大視野。

一目了然視覺超市

Beyondmart

設計師:施博瀚、王用賓

貨架前,「包裝」是決一勝負兩秒的戰場。走進超市,你會被什麼樣的商品包裝吸引?什麼樣的圖文配置,會吸引你多看它兩眼?包裝設計,是商品溝通語言,有的對你吶喊尖叫、有的低聲碎語、有的沈默安靜。小孩喜愛的跟大人喜歡的為什麼不一樣?本區探討色彩、版面、資訊圖像在商品包裝上的運用,只要有新商品,設計便是一場永無止盡的探討。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1「一目了然視覺超市」走進超市,你會被什麼樣的商品包裝吸引?
「一目了然視覺超市」走進超市,你會被什麼樣的商品包裝吸引?(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1「一目了然視覺超市」從孩童的視角出發,蒐集50位學童的回饋
「一目了然視覺超市」從孩童的視角出發,蒐集50位學童的回饋。(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公園裡的奇形怪狀

與大自然玩耍

設計師:陳宣誠

從小玩到大,從玩具到遊具,玩樂能夠反映出孩子所看到、聽到和觀察這個世界的視角。本區概念從個人系統性的遊戲到群體合力組構,從封閉性的遊戲,到透過遊戲探索大自然中的重力、風力、光線、邊界、物種等,「與大自然玩耍」則透過微建築元素的發展,讓孩子理解形狀和結構、尺度、組裝與不同形狀間的關係。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2「公園裡的奇形怪狀」由小玩到大,玩具是想像力的載體,透過玩樂能夠反映出孩子所看到、聽到和觀察這個世界的視角
「公園裡的奇形怪狀」由小玩到大,玩具是想像力的載體,透過玩樂能夠反映出孩子所看到、聽到和觀察這個世界的視角。(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2「公園裡的奇形怪狀」與大自然玩耍,透過微建築元素的發展,讓孩子理解形狀和結構、尺度、組裝與不同形狀間的關係
「與大自然玩耍」透過微建築元素的發展,讓孩子理解形狀和結構、尺度、組裝與不同形狀間的關係。(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醫學視能好簡單

兒童 grow up /

設計師:田修銓、胡祐銘、顏暐倫、王信淳

數位轉化的混沌時代,不僅快速改變商業模式,也提昇人們對於便利生活的意識,當現實生活與虛擬生活邊界逐漸消融,下一步便是各設計師發想潛在的解決優化方案。COVID-19數位管理化,讓更多人理解醫療數位化,能夠有效協助提昇醫病品質,由小而大,從兒童健康手冊數位化為發想,再次檢視父母需求,化繁為簡,趨向更「便利性」陪伴孩子成長。而「便利」大多時候來自隱性的設計優化,於無形之中改善未來。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3「醫學視能好簡單」由小而大,從兒童健康手冊數位化為發想
「醫學視能好簡單」由小而大,從兒童健康手冊數位化為發想。(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3「醫學視能好簡單」再次檢視父母需求,化繁為簡,趨向更「便利性」陪伴孩子成長
「醫學視能好簡單」再次檢視父母需求,化繁為簡,趨向更「便利性」陪伴孩子成長。(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不挑食營養午餐

Vary for lunch

設計師:黑生起司 楊志偉、陳如薇 X主廚 朱捷

營養午餐是食育教育最好的現場,不同的校區擁有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文、產業,適宜融入一週菜單,培養孩子開放品嚐的態度。本區概念以營養午餐結合餐盤上的食育,盛裝美食的容器,無方向性設定,在盤中可任意放置,把區隔或以容量來引導孩子用餐的行為延伸或轉化,將最愛或挑食的食物挑戰區,像冒險家一樣來戰勝任務。期望從微觀食材視角到宏觀視野理解台灣農業的優勢。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4「不挑食營養午餐」從校園日常午餐出發,微觀食材視角到宏觀文化視野。
「不挑食營養午餐」從校園日常午餐出發,微觀食材視角到宏觀文化視野。(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4「不挑食營養午餐」不同的校區擁有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文、產業,適宜融入一週菜單,培養孩子開放品嚐的態度
不同的校區擁有不同的地域文化、風土、人文、產業,適宜融入一週菜單,培養孩子開放品嚐的態度。(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聲音形狀美術課

如果聲音看得見

設計師:方序中 X 陳姝里、蔡佳曄

別於大宇宙的寂靜,在地球上,幾乎任何微小事物都可以發出聲音。雨聲、風吹樹梢沙沙聲、咬口蘋果、踩踏落葉、便利超商⋯⋯,假想當這些聲音看得見,那又會是什麼樣的形狀與顏色呢?本區策展概念,以日常聲音為想象思考,並結合設計工作坊創作,邀請跨域聲響藝術家鄭乃銓,將孩童拼貼的圖像創作轉化為6首音樂,引領觀者打開感知,一同探索聽覺和視覺之間無限的可能。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5「聲音美術課」日常生活中的聲音片段,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聲音
「聲音美術課」日常生活中的聲音片段,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聲音。(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5「聲音美術課」探索聽覺和視覺之間的連結,開啟無限的創作可能
「聲音美術課」探索聽覺和視覺之間的連結,開啟無限的創作可能。(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微距種子博物館

SSIZE 山裏海

設計師:周雨衛、謝沛宸

從海洋而來的壽山,大約在180萬年前,仍是汪洋一片滾動的時光,歷經地球內部能量運動而隆起,促使珊瑚礁抬升,形成今日所見的地形。山之於地球是小,對比人類是巨大,從微渺視角探查,或許便能窺見它和宇宙的一切相繫。本區策展概念,以展區作為向衆人敞開的登山口,期望人們到壽山拜訪時,都能夠擁有全然新的眼光,重整對壽山的想像,轉山之路,不只是體驗的意義,還有意義的體驗。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6「微距種子博物館」透過微距觀察,提供觀者與壽山聯動的可能。2
「微距種子博物館」透過微距觀察,提供觀者與壽山聯動的可能。(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06「微距種子博物館」微距種子觀察室,感受由小而大的細節
微距種子觀察室中,感受由小而大的細節。(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隱形的設計展區:小視角大視野 

此次展覽除了6大展區之外,隨著KDF WORKSHOPS 設計工作坊開啟,相關企劃概念也延伸至隱形展區。

叮咚X由小而大

許多習以為常的事物,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有著天馬行空不同想像的視角。此企劃概念,將視角轉向自己,面對大世界,小小的我們,每天以各種表情面對,假想當手握快門遙控器在相機前,會想要拍下怎樣的自己?攝影師叮咚打趣地說:「我將小小的快門遙控器交到孩子們的手上,說可以自由地按下快門,再把大大相機擺放在他們面前!這看似容易的任務,但連我這樣執業的攝影師坐到鏡頭前,都渾身不對勁。」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隱形展區_「小視角大視野」邀請攝影師叮咚共同創作,將小小的快門遙控器交到孩子們的手上,會想要拍下怎樣的自己?
「小視角大視野」邀請攝影師叮咚共同創作,將小小的快門遙控器交到孩子們的手上,會想要拍下怎樣的自己?(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60個無所不在小物件 — 隱形的設計

生活大大小小事物當中,有許多我們常見且再熟悉不過的物件,潛藏著微小的設計力,可能因我們的習慣而眼所不見,也可能從未特別去留意,使我們下意識地忘記「設計」的存在。由小開始,重新認識生活中的小物件。設計有趣的是,一旦「設計」在生活中經常被使用著,與日常有所連結,那麼設計也就隱形了。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隱形展區_「60個無所不在小物件 — 隱形的設計」由小開始,重新認識生活中的小物件-2
「60個無所不在小物件 — 隱形的設計」由小開始,重新認識生活中的小物件。(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高雄輕軌移動展區

Just GO!「高雄設計節」城市設計的慶典。策展之外,此次也融入慶典概念的形塑,期望大人小孩都能在節氣輕鬆歡樂的氛圍,悠遊參與設計活動,跟著輕軌穿梭於高雄城市之中,讓移動的展區,引領著潛藏的觀察,轉換視野,讓探索一切變得有趣。

小檔 2023高雄設計節
 由小而大隱形展區_「高雄輕軌移動展區」Just GO!跟著輕軌穿梭於高雄城市之中
「高雄輕軌移動展區」讓觀者跟著輕軌穿梭於高雄城市之中。(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2023 高雄設計節-由小而大  from micro to macro

展覽日期|2023.11.01-12.03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四 10:00-18:00、週五至週日及國定假日 10:00-20:00

展覽地點|駁二藝術特區 蓬萊區B3+B4倉庫

展覽票價|單人票199元、優惠票149元、敬老票99元

更多展覽串連活動請見活動官網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駁二藝術特區

策展人|許哲瑜、郭中元

分區偕同策展人|方序中、陳姝里、蔡佳曄、陳宣誠、田修銓、胡祐銘、顏暐倫、王信淳、陳如薇、楊志偉、朱捷、施博瀚、王用賓、周雨衛、謝沛宸、叮咚

合作學校|高雄市左營區勝利國民小學、高雄市左營區福山國民小學、高雄市林園區林園國民小學、高雄市美濃區龍山國民小學、高雄市鼓山區壽山國民小學、財團法人高雄市私立義大國際高級中學

合作單位|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誠品書店

創意逛大街企畫執行|港都認識王

資料提供|中間研究室/樸實創意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北美館廣場出現一座森林!5大亮點看《林木林》,以自由建築語彙造的都市綠林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每年夏天,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戶外廣場化身「X-site計畫」的基地,11年來透過各種實驗性公共藝術,打開訪客對廣場空間的再想像。

2024年,由跨領域團隊「感想工作室」提出的《林木林》(Analogue Forest)摘下「X-site計畫」首獎,即日起至7月進駐北美館前廣場。作品靈感來自繁茂枝葉相互疊襯的自然景象,將森林的恆常意象與細碎光影,轉化為一處動態建築空間,邀請訪客遊走於一片透過類比自然而幻化出的森林。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感想工作室成員與《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

2014年,北美館發起X-site計畫並延續至今。近十年來,入選作品橫跨多領域和學科,涵蓋建築構築、當代藝術、環境研究、觀眾參與等多元視角,透過為期一季的慢閃式展出,進行一場探討臨時結構裝置、形塑廣場公共性精神的實驗計畫,同時鼓勵跨領域、多元的創作參與,讓廣場成為一種靈感,激發人們對空間的再想像。

蛇紋岩鋪就而成的青綠場景

在訪客步行至美術館主入口必經的廣場,感想工作室以青色的蛇紋岩板為主要材料建構《林木林》環境,在繁雜的交通網絡、人造景觀圍繞之下,透過巨大的量體將訪客從複雜的城市環境中分離,並建構出一幅森林漫遊場景。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林木林》內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重現森林漫遊體感

不僅視覺如森林,步入其中的體感也被照顧到了。《林木林》的基地本身是被階梯劃分成三段高度遞進的平台,團隊善用這項特點,透過類比的手法,擷取漫步林中的體感記憶與空間經驗。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林木林》模擬圖。(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理性建築秩序創造有機森林

《林木林》整體由25座不時微微晃動的樹柱、一片幾近無重量的黑色網布屋頂構成,在廣場強烈的日照和簡明的空間秩序下,盡可能創造出大面積的遮蔭。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林木林》外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為了固定幾乎沒有重量的頂棚,整體建築的量體大都集中在各個以「自由站立」(free standing)置放的無基礎柱體上。柱體由木頭的直交集成材(CLT)以強化螺栓與五金組件接合而成,趨近《林木林》中心的單元隨著高度、重量的增加而漸趨恆定;中央的柱體則同時作為整體空間的核心,伴隨向四面降下的棚帳,串聯成相互牽動與平衡的柱網結構系統。

在類比森林的同時,也擬合了以秩序理性為底的基本(fundamental)建造經驗與建構語彙。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林木林》內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自由與陽光、微風、訪客互動

樹柱在《林木林》中創造了一個多向的異質性場域,除了允許風、光、水進入內部空間,訪客在這座「森林」中亦能深入漫遊,或穿越或停留。在動態互動層面上,柱體將隨著風力、雨水、人群的觸碰等外力,而產生微小的搖擺與轉向,伴隨著光影在通透針織網布中游移的過程,呈現出層次多變的移動風貌,為遊人帶來一處舒適、且流動開放的自由建築。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林木林》內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這座(美術館)廣場作為城市中一處蒸騰浮動的空白,我們決定為人們帶來一座臨時的森林,它矗立在離土的迷惘之中,並化為了一種未知——進入這座森林的人們從城市的脈絡中脫離,樹柱的搖擺之間,是探索的起點亦是歸處。」——感想工作室

隨藝術家探索更多「類比森林」概念

✹ 以油墨、聲音等為媒介,拓展森林想像

本屆X-site計畫更以北美館館藏——郭雪湖《圓山附近》——為靈感,推出公眾系列活動《森華計畫》。以畫作為軸心、共學走讀為起點,邀請3位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從視覺表現、聲音創作、身體感知等藝術視角,拓展《林木林》類比森林的概念。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林木林》材質細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起透過〈森寫-借鏡之地〉夜光油墨書寫的視覺符號化、〈森響-聲林記憶〉呈現的聲音抽象重組、〈森學-橋的另一邊是木〉現地踏查的自然養分,以及〈森講-我是一棵移動的樹〉講座所探討的森林共感之中,重返自身與自然間的多維連結。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森華計畫》之〈森寫-借鏡之地〉。(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森華計畫》之〈森響-聲林記憶〉。(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森華計畫》之〈森學-橋的另一邊是木〉。(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 深入《林木林》及X-site計畫

想要更了解《林木林》創作幕後及X-site計畫理念,不妨參與512日(日)舉行的「X-site 林木林 | 藝術家座談會」,感想工作室團隊將與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助理教授漆志剛、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合夥建築師吳承軒,從不同視角分享和暢談X-site計畫的創作實踐與實驗潛能,以及公眾與空間裝置間存有的張力與可能性。

北美館《林木林》2024 X-site計畫首獎展出
「X-site 林木林 | 藝術家座談會」將於5月12日舉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年第11X-site計畫《林木林》

展出日期|2024511日(六)-721日(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首獎團隊簡介

感想工作室的成員為鄭皓鍾、邱元甫、張博允、陳思安、黃郁慈,現居於歐洲、日本與臺灣各地,在X-site的創作過程中他們跨時區、跨文化,將建築、設計與藝術跨域結合,從想像抑或自身的感知出發,思考、理解並進一步探求空間/經驗的可能性。

 

▍本屆評審團

梁豫漳 / 禾磊建築 主理人

王俊傑 / 臺北市立美術館 館長

沈庭增 / 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徐景亭 /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創辦人

徐瑞憲 / 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 客座教授

辜達齊 / 一起設計Atelier Let's 共同創辦人

蘇珀琪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本部 副研究員

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大展登場!集結雕塑大師羅丹作品,塞尚、莫內、雷諾瓦畫作

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國際大展登場!集結雕塑大師羅丹作品,塞尚、莫內、雷諾瓦珍稀畫作

富邦美術館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將於今(2024)年5月4日至9月23日展開。本展由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策劃,該館藏品高達近15萬件,豐富收藏來自世界各地、跨時超過六千年。《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於2022年至2023年間曾在美國巡迴展出,富邦美術館為LACMA海外指定合作機構,亦是此展第一個海外巡迴展點。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精選典藏來台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展覽由美國西部最大的美術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下稱LACMA)策劃,為LACMA藏品首度大規模來台,展出該館典藏精選100件。除了展出「現代雕塑之父」羅丹70餘件雕塑,同時更呈現印象派大師畫作10餘件。此次LACMA更破例出借多件每幅價值數億台幣的印象派畫作,與一幅近20億台幣的「現代繪畫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作品〈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

各界期待的富邦美術館將於5月4日正式開館,隆重推出開幕國際大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富邦美術館5月開幕引進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精選,塞尚、莫內、雷諾瓦等多位重量級印象派大師傑作登台。(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出「現代雕塑之父」羅丹70餘件雕塑

羅丹,在他的時代是一位不畏世俗評論的開創性藝術家,縱使因前衛作風遭受挑戰,卻獲許多同時期印象派藝術家支持,羅丹與這些印象派藝術家一起展覽,互相欣賞對方的作品,甚至互相收藏。此展展出羅丹印象派好友包括影響許多後印象派畫家的塞尚、印象派開山鼻祖「光和色彩的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畫中常帶溫暖與感性的「描繪幸福的大師」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塞尚稱其為老師的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以及竇加(Edgar Degas)、西斯里(Alfred Sisley)和高更(Paul Gauguin)等多位重量級印象派大師,罕見精彩傑作,不容錯過。

羅丹〈佈道的施洗約翰〉(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佈道的施洗約翰〉(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奧古斯丁.羅丹藝術生涯代表作全蒐羅

羅丹(1840–1917)是19世紀最受推崇的雕塑家之一,在西方藝術史的論述中,他被奉為備受折難、堅毅而又才華洋溢的天才代表。羅丹在雕塑上的成就,在於其舉重若輕地跨越許多藝術界線。他可被視為一位浪漫主義者,因其雕塑以身體形式表達強烈情感;從他強調古典敘事所特有的張力來看,他也可被視為一位古典主義者;若就他透過觀察人體肌腱骨骼所深刻掌握的動作精確度來說,他則稱得上是一位自然主義者。無論就觀念或形式,羅丹的各種藝術思維都對其過往與當前的藝術提出諸多質疑和挑戰,這無疑地讓他的創作帶有一種面向未來的藝術前瞻性。

左為羅丹攝於工作室、右為羅丹助手布爾代勒雕塑之羅丹胸像(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左為羅丹攝於工作室、右為羅丹助手布爾代勒雕塑之羅丹胸像(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地獄之門〉相關作品(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地獄之門〉相關作品(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場空間一隅(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展場空間一隅(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是一場試圖重新建構藝術家羅丹及其雕塑的展覽,藉由重新梳理羅丹與同期藝術家作品的關係脈絡,探討這位藝術家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與定位。此次展覽將展出多件羅丹在學術上重要性極高的作品,其中包括奠定羅丹學術地位的〈巴爾札克紀念像〉、最為人所討論的公共藝術重要作品〈加萊義民〉、位於〈地獄之門〉頂部的經典作品〈影子〉,以及一系列羅丹精湛的人體表現之作,包括〈哭喊〉、〈皮耶‧德維松的左手〉等,更有羅丹早期職涯發展階段創作〈蘇珊〉,是符合當時審美主流、極受市場喜愛之作。

羅丹肖像雕塑(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肖像雕塑(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奧古斯丁.羅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哭喊〉(The Cry)(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哭喊〉(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影子〉(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影子〉(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維克多.雨果的胸像〉(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維克多.雨果的胸像〉(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集結知名印象派畫家塞尚、雷諾瓦、莫內珍稀畫作

必看印象派畫作包括兩幅塞尚經典作品〈桃子與櫻桃的靜物畫〉(1885-1887) 與〈戴草帽的男孩〉(1896),塞尚改變傳統構圖、使用全新透視方式的表現,對20世紀初的前衛運動產生巨大影響,他與羅丹在創作上都有著挑戰過往與創新的視野。

 羅丹十九世紀末雕塑作品及印象派畫作(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羅丹十九世紀末雕塑作品及印象派畫作(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左為塞尚〈戴草帽的男孩〉、右為羅丹〈尚.德爾的裸體習作〉(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左為塞尚〈戴草帽的男孩〉、右為羅丹〈尚.德爾的裸體習作〉(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吉維尼的樹林中:畫架前的貝蘭榭.歐榭德與看書的蘇珊・歐榭德〉(1887) 是莫內1880年代搬至法國近郊吉維尼(Giverny)後的創作,標誌其創作已從完全關注光影變化,轉變至對空間深度的探索。羅丹與莫內這兩位現代藝術史上的大師,不僅生日相隔兩天,兩人的情誼更是綿長;即使莫內晚年遷移至郊區生活,他與羅丹的往來仍不間斷。

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吉維尼的樹林中:畫架前的貝蘭榭.歐榭德與看書的蘇珊・歐榭德〉,作於1887年,油畫畫布,91 x 9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莫內 (Claude Monet, 1840-1926),〈吉維尼的樹林中:畫架前的貝蘭榭.歐榭德與看書的蘇珊・歐榭德〉,作於1887年,油畫畫布,91 x 98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Mr. and Mrs. George Gard De Sylva Collection,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雷諾瓦雋永之作〈裝著玫瑰的花瓶〉(c.1890-1900) 呈現藝術家典型的用色與用筆,以快速的筆觸捕捉玫瑰花與花瓶隨光線改變的躍動色彩。羅丹與雷諾瓦晚年交往甚篤,大部分時間都與雷諾瓦一起在法國鄉下度過,雷諾瓦教羅丹畫畫,而羅丹則教雷諾瓦如何雕刻。

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裝著玫瑰的花瓶〉,約作於1890-1900年,油畫畫布,58 x 43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Jean and Dido Renoi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裝著玫瑰的花瓶〉,約作於1890-1900年,油畫畫布,58 x 43 cm,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Gift of Jean and Dido Renoir, photo © Museum Associates/LACMA。

《富邦典藏展.觸動》同步開展

另外,《富邦典藏展.觸動》亦將於5月4日同步開展,呈獻一系列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表現的形式,巨幅作品凌虛於無間隔的挑高開放空間中,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震撼人心。而富邦美術館《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與《富邦典藏展.觸動》開幕雙展套票原價1200元,早鳥優惠880元,4月26日上午11點於富邦美術館官網開賣,早鳥套票限量兩萬張,售完為止,售完恢復原價1200元。

《富邦典藏展.觸動》5月4日同步開展,呈獻一系列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表現的形式,感受巨幅作品與挑高開放空間所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與震撼人心的魅力。
《富邦典藏展.觸動》5月4日同步開展,呈獻一系列華人現當代藝術經典,融合東方哲思與西方表現的形式,感受巨幅作品與挑高開放空間所激盪出飽含張力的對話與震撼人心的魅力。(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洛杉磯郡立美術館典藏精選
《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 
展覽日期 | 2024.05.04(SAT)-09.23(MON)
展覽地點 | 富邦美術館 水景展廳

《富邦典藏展.觸動》
展覽日期 | 2024年5月4日(六)至8月5日(一)
展覽地點 | 富邦美術館 日光展廳及星光展廳

資料提供|富邦美術館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