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ART
-
藝術創作2017/04/17
西非設計美學!布吉納法索「廢棄再生」工藝品首登2017台灣文博會
在台灣近距離感受西非設計美學的好時機!距離台灣2萬公里、位居西非內陸的文明古國-布吉納法索,此次受2017台灣文博會之邀,集結32位國家各類優秀工藝名家、職人,以超過200件手工藝作品於4月19日至23日,在華山文創園區東二館(H1-21)「藝享非非‧布吉納法索」主題展區中,為喜愛異國藝術設計的朋友帶來最豐富、獨特的西非工藝展演!
-
藝術家2017/04/16
蒙娜麗莎成時尚新寵兒?紐約最貴藝術家Jeff Konns聯名LV翻玩大師名畫
今年春天,LV則攜手堪稱當今世上最貴的紐約藝術家Jeff Koons,推出大師名畫MASTERS聯名系列包款。身為當代藝術世界最知名的人物之一,Koons將自己長期創作的「凝視球」(Gazing Ball)畫作,一系列重新詮釋針對歐洲古代大師名畫的大型手繪複製品,包括達文西(Da Vinci)、提香(Titian)、魯本斯(Rubens)、弗拉戈納爾(Fragonard)與梵谷(Van Gogh)等藝術大師名作,巧妙地轉化到LV經典Speedy、Keepall與Neverfull系列包款上。
-
藝術家2017/04/15
1:43 的奔馳世界!微型攝影師打造知名汽車品牌的沙漠廣告!
拍攝汽車廣告時,大部分廣告主都會砸下大筆預算,找來測試車手,到各種充滿異域風情的地方,展現車子的高超技能,不過...如果汽車商雇用的是微型攝影師 Felix Hernandez 的話,那可能就另當別論了。
-
藝術家2017/04/13
來碗超迷你拉麵吧!日本藝術家巧手打造微型刺繡作品
來自日本的女刺繡藝術家ipnot,同樣以[食」為創作素材,通過一雙巧手一針一線的繡出各種「微型美食」,之所以稱為微型美食,主要是因這些看似栩栩如生的食物作品,竟都是在約5元硬幣大小的範圍中進行刺繡創作,不只十分考驗針繡絕活,更得要有充足的專注力、耐力以及眼力。
-
藝術家2017/04/13
將文字劇本視覺化的魔術師!金獎電影美術指導黃文英的考究美學
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美術指導不只是畫出美美的設計圖,而是從閱讀劇本到還原故事的時空,從設計圖到落實成場景、服裝、物件,挑戰的不僅是將劇本視覺化的詮釋,更是場時間、預算、意外狀況頻繁之下,對整合及應變能力的考驗。曾獲金馬獎最佳美術指導的黃文英,此次則分享這項工作的甘苦。
-
藝術創作2017/04/11
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食べるを描く。》展覽 帶你深入動畫中的「美味時刻」!
吉卜力動畫中所描繪的食物場面,可不單單只是為了呈現「很好吃」的生活感受,其中更蘊含了「酸甜苦辣」道理在其中,像是《神隱少女》的千尋從白龍手中接過飯糰,邊吃邊流淚的畫面就令人揪心、《龍貓》裡皋月貼心地為小梅和爸爸準備便當,以及《霍爾的移動城堡》馬魯克吃得津津有味的培根蛋吐司等,這些有著苦澀、幸福和平凡樸實情緒等動畫經典的飲食橋段,皆將在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全新《食べるを描く。》展覽看得見!
-
攝影師2017/04/10
透明感自然攝影!美國攝影師Zack Seckler空拍捕捉南非澄澈自然美景
高超的攝影,或許是透過一張無聲的影像,便道盡靜止畫面如絲縷一般蔓延的故事,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境界,這是紀實攝影獨一無二的魅力。而另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則是將難能可貴的絕景,以別出心裁的取景角度框架,跳脫慣常的視角,為觀者帶來嶄新的天地。
-
藝術創作2017/04/07
闖入電梯迷宮!忠泰美術館《不存在的地方》帶你進入真實與虛幻交錯世界!
忠泰美術館今年春天以《不存在的地方》(A Nonexistent Place)為名,邀請6國11位優秀藝術家參展,精選18件優秀作品,於美術館內打造一個充滿真實/虛幻、常規/例外、戲謔/反思的夢境空間,透過藝術家彷彿一個個獨立島嶼般、卻富藏與理性世界不同的感受、觀點、視界的思維邏輯所創造的作品,帶給觀眾不同尋常的心靈激撞外,也希冀能透過這些作品,讓觀眾們尋思一個屬於自己對於世界的理解或想望。
-
藝術創作2017/04/07
當北歐遇見日本!穿越150年的哈日狂潮 浮世繪、花草鳥獸等19世紀最潮和風元素
日本和北歐,幾乎是位在地球兩端的地區,卻在150多年以來,隨著一波波藝術、文化及生活物件的交流,如遠方的知心好友般建立起內在相契的緊密連結。這股日本對歐洲藝文造成廣泛影響的現象,不僅造就「日本主義」(Japonisme)一詞的誕生,也為北歐從19世紀中期到當代的藝術及設計帶來了嶄新的視野。
-
藝術家2017/04/06
從一無所有到一幅畫179億台幣!旅行成就安迪沃荷的創意!
在1963年展開這一場六十六號公路上的疾風之旅,這期間安迪.沃荷從一個貧窮又體弱多病的小男孩搖身而為新銳藝術家與導演,這樣的蛻變本身就是一場精彩萬分的旅程。就在我埋首研究他的生平與他所處的年代時,我愈發覺得,如果我真的想要了解那個關鍵時刻的安迪,我就應該要跳上車子,親自走一趟同樣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