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BUILDING
-
世界建築2025/09/24日本九州「NOT A HOTEL YAKUSHIMA」2026年夏季登場:法國建築大師Jean Nouvel打造以岩石與玻璃構成的詩意居所
NOT A HOTEL攜手法國建築巨匠Jean Nouvel率領的Ateliers Jean Nouvel事務所,將於日本九州屋久島打造極具詩意的「NOT A HOTEL YAKUSHIMA」,預計於2026年夏天登場。
-
台灣建築2025/09/23解構office aaa究境建築兩座幼兒園新作:太陽黃「斜屋頂」重現童年房屋想像,懸臂、退縮設計營造架高視覺美感
大概所有孩子畫筆下的房屋,都曾經歷「正方形上加一個三角形」的過程吧?雖然多數時候,此物件並不真正存在於(尤其亞洲的)現實生活中,但那番形象卻莫名成為你我兒時最早認知到的「建築」。office aaa在台中打造兩座幼兒園新作,使人們乘其標誌性斜屋頂回返純真年代,在灰階建築裡樸實感受色彩所能帶來的歡快。
-
世界建築2025/09/23美國沙漠未來城市「Telosa」計畫:BIG打造使用100%再生資源、 結合AI管理的永續智慧城市
丹麥建築事務所BIG( Bjarke Ingels Group)與美國億萬富翁 Marc Lore 合作,預計耗資4000億美元,在美國西部打造一座可容納500萬居民,由AI人工智慧輔助管理的未來之城「Telosa」,若計畫成真,將可望於2030年開放第一批居民入住!
-
建築師2025/09/19北歐建築大師 Alvar Aalto「創造即生活」的自由:田中央黃聲遠 × 芬蘭策展人Mari Murtoniemi深度對談
北歐設計為何總讓人心生嚮往?答案或許就藏在芬蘭大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的作品中——那種溫潤樸實卻深刻的人文關懷。在忠泰美術館《創造即生活-愛諾、艾莉莎與阿爾瓦・阿爾托》開展當下,早在芬蘭相識的田中央主持建築師黃聲遠與Alvar Aalto Museum策展人Mari Murtoniemi,這次在台灣相聚,深談Aalto與田中央的生活和創造性。
-
台灣建築2025/09/19「淡江大橋」2026年啟用!Zaha Hadid遺作,以夜半舞者為題打造全世界最大單塔不對稱斜張橋
當夕陽餘暉灑落在淡水河口,「淡江大橋」將以輕盈而堅毅的姿態,串起淡水與八里之間的天際線。這座預計2026年5月12日通車的橋梁,不只是交通工程的巨作,更是已逝建築大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留給台灣與世界的詩意遺產!
-
台灣建築2025/09/18台灣首座「國家檔案館」在林口!在地紅土意象融入建築設計,浩瀚典藏記載台灣數百年發展
臺灣第一座「國家檔案館」於新北林口揭幕,現正試營運中,預計於11月正式啟用。這座屬於全民的記憶寶庫,集結見證國家發展的第一手紀錄,亦乘載著跨世代臺灣人的生活點滴;館內典藏跨及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領域,類型涵蓋文書、照片及影音檔案,每件藏品都是探究臺灣歷史脈絡不可或缺的拼圖。
-
台灣建築2025/09/16「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作為淡水市街僅存的清代三合院院落建築,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歷經13年修復,現以常設展《Reboot:新啟航》轉身為文化新地標,將其承載的百年港市記憶向大眾敞開,且為各方旅人引路探入時光膠囊,見證古往今來的繁華、沒落與重生。本文整理觀展重點,帶你速覽7大區關鍵內容。
-
世界建築2025/09/16西班牙「巴特羅之家」修復完工:再現高第「秘密花園」、1906年原始建築設計美學
作為西班牙藝術巨擘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在巴塞隆納的代表作,「巴特羅之家」Casa Batlló)歷經7年時間、耗資350萬歐元的修復工程,終於再度以原始建築的面貌示人!
-
世界建築2025/09/11安藤忠雄操刀「烏茲別克國家博物館」:以方、圓、三角幾何形狀,打造光影敘事的清水模博物館殿堂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中亞建築首作!預計於2028年3月開幕的「烏茲別克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Uzbekistan)正式動工,這項由烏茲別克藝術與文化發展基金會(ACDF)主導的重大博物館計畫,不僅象徵著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將迎來嶄新藝術地標,更要打造一處融合文化、教育與公共功能的國家級殿堂!
-
建築師2025/09/05當綠建築女王林明娥遇上冠軍磁磚節能綠建材!從空間打造永續節能的自然理想生活
「近年來ESG、綠建築似乎變成了一個口號,但我覺得環境關懷、地球暖化議題本就是設計時應考量的基本元素,並不是當代倡議後才做。」執行建築設計時,林明娥建築師持續思考人、空間與環境的關係,就如1997年打造信義威秀影城當時,信義計劃區附近仍雜草叢生,此時她就選擇以鋁、鋼構等全金屬建材施作,目的便是預想未來拆除時,金屬材料易於回收再利用,即現今循環經濟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