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海再發現!安縵酒店集團設計複合式旅宿

瀨戶內島再發現5

寧靜碧藍的海面,還有連綿的翠綠山巒,是不少人愛上瀨戶內島的原因,更不用說島波海道自行車路線及瀨戶內海藝術季,都是讓人一訪再訪的島嶼行程!不斷給人驚奇發現的瀨戶內島,吸引安縵酒店之父Adrian Zecha前來,打造了結合複合式空間Soil Setoda和高級旅宿Azumi,讓旅人又有再次前往瀨戶內海的好理由!
 

瀨戶內島再發現12
瀨戶內海再發現

在Adrian Zecha的策劃下,安縵集團在瀨戶田町展開一系列老屋活化和新空間設計,並且屬於尾道市地方振興計畫的一部分。這裡在江戶時代因為盛產鹽,成為繁榮一時的港口城鎮,至今仍留有許多歷史建物,更因為是全日本最適合種植檸檬的地方,而有檸檬小島的可愛稱呼。如今隨著地方創生計畫和藝術季的舉辦,為生口島帶來豐富的藝文活力,像是融合新舊文化創意的耕三寺博物館、來自多位藝術家創作的17件島上藝術品,讓這座鼎盛一時的港口城鎮,轉身成為現代藝術之島。

 

瀨戶內島再發現7
瀨戶內海再發現

其中複合式空間Soil Setoda,結合兩個空間,前方就可以欣賞對面的高根島與海景。由於這裡提供城鎮居民和旅人交流、休息的場域,因此就像是島上的客廳一般。其中一個作為旅客中心、咖啡廳的Soil Setoda Kura,翻修自擁有百年歷史的「三原屋」倉庫,旅人來到旅客中心,可以品嚐美國咖啡品牌Overview Coffee的餐飲。這個品牌重視咖啡環境友善生產過程、並將部分收入提供氣候變遷改善組織,還會不定期舉辦咖啡烘焙、杯測等課程,未來將成為串聯在地居民與外來旅客的交流站。另外,旅客中心還提供瀨戶田町的相關旅遊行程,包含在地農夫帶領的採檸檬之旅、島波海道單車遊、跟著當地漁夫海釣、到向上寺體驗坐禪等,讓旅人更深入認識瀨戶田的自然人文。 

瀨戶內島再發現21
瀨戶內島再發現

另一個用作餐廳、交誼廳和住宿空間的Soil Setoda Living,屬於新建的建築,包含一樓的食堂Minatoya和二樓的旅宿Soil Stay。旅宿共有四間獨立客房和一間四人床位的上下舖,面向海景的空間,提供旅人安頓疲憊身軀的舒適空間,房內和公共休息區因為備有桌椅,也很適合需要辦公的人們。除此之外,旅宿也有中長期居住方案,讓想要遠離都市喧囂的人們有個安身之所。

 

瀨戶內島再發現10
瀨戶內海再發現

 

瀨戶內島再發現14
瀨戶內海再發現

食堂Minatoya內則提供結合新鮮漁獲和在地蔬果的料理,讓旅人透過美味就能來場島上旅行。用餐完後,還可以到食堂隔壁的交誼廳休息,空間內有以木箱打造成如小劇場的座位區,未來將舉辦講座、工作坊和播放電影,作為在地居民和旅人的活動場所。

 

瀨戶內島再發現9
瀨戶內海再發現

瀨戶內島再發現2
瀨戶內海再發現

 

除了上述連結城鎮居民與在地特色的空間規劃,酒店Azumi更是不能錯過的設計空間。這座建築至今已有140年歷史,是翻修自過去經營海運、製鹽的富商堀内宅邸。安縵團隊為了盡可能保留古老的建造工藝,邀請著名建築家三浦史朗依據傳統數寄屋造的樣式進行修復。改造時,團隊從植物、石頭、土壤等自然元素進行全盤考量,期望新設計讓酒店以低調和諧的方式,成為島上的一處舒心空間。

 

瀨戶內島再發現4
瀨戶內海再發現

走進室內,可以發現以木材質構成充滿現代設計的高雅氛圍,天花板則保留傳統手法建造的木樑,酒店內包含22間客房、庭園、餐廳和藝廊等空間,餐廳更提供結合在地海鮮、當令蔬菜與香料等精緻料理。

 

瀨戶內島再發現16
瀨戶內海再發現

瀨戶內島再發現18
瀨戶內海再發現 

瀨戶內島再發現3
瀨戶內海再發現

特別的是,酒店對面還有一間安縵打造的酒店別館Yubune,這個空間結合大浴場與旅宿,木質調的澡堂融合傳統、現代設計,將安縵一貫簡潔優雅的美學帶到澡堂文化中,而且不論是旅人還是當地居民,都能享有泡湯體驗。男湯牆面上繪製了浮世繪式的瀨戶內海日間景色,女湯則是瀨戶內海的夜景。除此之外這裡還有桑拿室與14間客房,提供旅人更多樣化的住宿選擇。安縵集團在瀨戶內島上的設計,跳脫高端奢華的空間營造,在揉合更多當地文化的策畫中,讓人再次看到安縵團隊經營空間的獨到眼光,接下來他們也將在今年冬天於東京日本橋推出新的空間改造設計。不管你是單車愛好者,還是重度旅日迷,下次若到瀨戶田町,不妨造訪Soil Setoda等空間,感受新舊美學交融的魅力!

瀨戶內島再發現6
瀨戶內海再發現

瀨戶內島再發現19
瀨戶內海再發現

 

撰文/陳岱華

資料來源/Soil SetodaAzumi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學美.美學6.0」首波改造案例亮點!打破框架的生態行動博物館、猶如營地的童軍學習基地

「學美.美學6.0」首波改造案例亮點!打破框架的生態行動博物館、猶如營地的童軍學習基地

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邁入第6年,今年依教學目標與場域功能分為5大主題:「創意舞台」、「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與「教師成長」。而本篇介紹的臺北市西湖國小與新北市青山國中小,為「支援關懷」及「多元探索」兩大主題的學習現場改造,一同見證設計如何支持教學創新的實踐。

隨著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邁向第三階段,教育現場與設計共創也逐步深化的當下,空間不再只是學習的容器,更可以是激發教與學不斷循環互動的媒介。由教育部指導、台灣設計研究院主辦的「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自108年起即致力改造兼備美感、機能,以及具有「賦能」潛力的創新學習環境,讓老師得以發展教育的多元型態,學生能夠伸展學習的多重樣貌。從課程設計、教學活動、教材工具到使用行為,逐一拆解後轉化為環境設計具體元素,打造未來學習場景。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今(114)年計畫邁入第六年,改造案例呈現更多樣的核心議題,依教學目標與場域功能分為五大主題:「創意舞台」、「支援與關懷」、「開放與在地」、「多元探索」與「教師成長」等,除了回應教育現場所面對的變化,也進一步反映未來的教育趨勢。尤其近年來校園輔導諮商與特殊教育的需求不斷攀升,如何提供更溫暖、適切的「支援與關懷環境」是亟需面對的課題;同時因應108課綱的推動發展,更強調不同專業學科在創新場域的「多元探索學習」。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而首波改造案例的現場直擊於5月8日(四)實地走訪臺北市西湖國小新北市青山國中小,深入探訪「支援關懷」及「多元探索」兩大主題的學習現場改造,見證設計如何支持教學創新的實踐。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西湖國小:以可移動的展示牆,打造「生態行動博物館」

臺北市西湖國小鄰近金面山、大溝溪與基隆河,擁有豐富生態資源,不僅長期耕耘生態教育,也致力於發展相關資優課程。然而原本作為資優班生態教學基地的專科教室因格局與設備老舊、管線混亂,影響視覺與收納功能,不僅無法滿足孩子們的特殊學習需求,也讓老師的創新教學無法盡情施展。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臺北市西湖國小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Theout Studio無制設計」以「行動博物館」為概念核心,建構「一道可移動的展示牆」打破空間內外的界定劃分。原本制式的教室透過櫃牆的位移切換空間分區,讓小組討論、生態營隊、團體發表更能彈性、自由地進行。為櫃體量身打造的可調式旋轉層板,師生也可依照作品成果與教學情境調整不同呈現角度,創造豐富的視覺體感,並結合後方標本燈箱與洞洞板,展現學習成果也提升空間儲納功能。

無制設計打造可移動的展示櫃,可陳列學生作品。(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無制設計打造可移動的展示櫃,可陳列學生作品。(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可移動的展示櫃將教室空間一分為二。(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可移動的展示櫃將教室空間一分為二。(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示櫃上方搭配感應式燈具系統(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示櫃上方搭配感應式燈具系統(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室的外部,則利用金屬沖孔板與洞洞板,統合天花與走廊兩側的視覺與機能,形成從室內展牆連貫延伸至室外環境的展示舞台。不僅回應資優教學的特殊需求,也成為融合自然知識、展現學生自信與研究力的「百變學習場景」。

教室入口處(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教室入口處(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重新規劃教室廊道空間打造不一樣的端景(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重新規劃教室廊道空間打造不一樣的端景(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新北.青山國中小:把後山森林帶進學校,建構沉浸式童軍學習基地

位於新北市汐止區的青山國中小積極發展童軍課程,師生們一直期待能擁有一間兼具教學、實作訓練與交流功能的特色教室。由於當地多雨,許多野外求生、搭帳與團康活動等須轉移至室內進行,但受制於空間侷限、收納不足、家具笨重等問題,難以完整體驗童軍教育所強調的自我探索、實作行動與團隊精神。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童軍教室改造前(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團隊「317studio易其設計」以「青山森林」為構想主軸,將童軍教室打造成一座沉浸式探索基地。走進教室就像抵達營地般,映入眼簾的是以營繩纏繞天花板木作構造,一繩到底、拉攏而成的一頂大營帳,同時天花與牆面上也鑲嵌多組由學生參與製作的壓克力植物標本,將戶外自然景致引入室內,營造專屬童軍文化的空間語境。

「青山森林」教室外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森林」教室外立面(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一繩到底纏繞而成的天花室內營帳(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一繩到底纏繞而成的天花室內營帳(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演、大型器材教學(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演、大型器材教學(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透過設計轉化空間語言,改造後的童軍教室不再只是靜態授課的傳統場域,而是一個能支持團康、實作、社團或校際交流等多元活動的沉浸式體驗基地。

移動便利、組裝彈性之課桌椅(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移動便利、組裝彈性之課桌椅(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童軍繩結練習情境(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童軍繩結練習情境(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層板區可收納、展示教具(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層板區可收納、展示教具(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植物壓克力板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植物壓克力板展示(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活動推車方便擺放教具、童軍課程材料等(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活動推車方便擺放教具、童軍課程材料等(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學美場景 Action!」年度成果展覽登場

另外,教育部及台灣設計研究院將自5月27日至7月27日在台灣設計館(位於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內)推出「學美場景 Action!」年度成果展覽,透過更多的校園美感設計改造案例,探索教育與設計的對話與共創,呈現學習環境更豐富、多樣的可能。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改造後的西湖國小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青山國中小改造後的童軍教室(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學美場景 Action!
展覽期間:2025/5/27 (二) – 2025/7/27 (二)
展覽地點:台灣設計館 03 展間(松山文創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及端午節休館)
免費參觀

資料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建於1822年的巴斯聖三一教堂,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哥德式建築的代表之一,近兩個世紀來一直是當地居民的精神地標。然而,由於難以負擔龐大的維護成本,教堂於2011年被迫關閉,這座歷史建築也因此逐漸沉寂。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最近,這座教堂終於迎來了新生命。共享辦公空間品牌Gather Round攜手在地設計與工程團隊,將古老教堂變身成為創意人量身打造的工作場域,也為這座歷史建築注入了當代活力。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當代辦公空間 ✕ 歷史建築的融合實驗

整體空間設計由Westworks主導,在挑高的教堂空間中,增設夾層作為主要辦公區域,視覺上宛如漂浮在拱頂之間,功能上則大大提升彈性與流動性;對於需要安靜專注的使用者,則於下層空間規劃較隱密的會議室與多功能室,滿足不同需求與工作模式。至於原本的祭壇區,則化為演講、放映與展演的場地,閒暇時提供大家自由交流與休息使用。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除此之外,團隊也精心保留挑高木梁、彩繪玻璃與石雕等教堂建築的原有細節,並搭配相互呼應的溫潤材質與現代設備。像是為了在寬敞挑高的空間裡永續供暖,便引入Herschel的紅外線加熱系統,在不破壞建築完整性的前提下,提供舒適宜人的室內溫度。整體呈現出的,不只是工作空間,更像是一處結合當代與歷史元素、充滿創造力的靈感基地。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工作日常的全新想像

重啟的聖三一教堂不只是辦公室,更期望建立起一個專為創意工作者而生的社群。Gather Round定期舉辦講座、聚會等各式活動,也發起許多合作計畫,讓會員有機會彼此交流、挖掘全新可能。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目前,Gather Round推出彈性化的小型團隊方案,提供2至4人的工作室或新創品牌進駐,而兼職或流動成員也能自在使用共享空間。更棒的是,這裡鼓勵使用者打造屬於自己的工作氛圍,不論是擺設盆栽園藝、掛上畫作,甚至是帶毛小孩一起上班都沒問題。

英國百年哥德式教堂化身共享辦公室!舉辦野餐、交流聚會,打造創意人專屬的靈感基地
(圖片來源:Gather Round)

而隨著夏天到來,聖三一教堂的戶外空間也即將整理完畢,準備迎接更多陽光、綠意與野餐活動。Gather Round希望打造的不只是一個舒適自在的工作空間,更是一個可以持續對話、共同成長的創意社群。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