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灣設計展【03剛剛好的城市】嘉義文創園區!以沉浸式廊道與3大展區呈現嘉義市魅力

2021台灣設計展 《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

2021台灣設計展「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展館,在嘉義文創園區A棟登場,其由出身嘉義的雜誌編輯黃銘彰首度擔任策展人,並找來HOUTH團隊操刀主視覺、木罐子設計製作打造展場空間、田修銓領軍的「一步工作室」負責展覽平面設計,期盼透過多元的觀展體驗,引領觀者感受嘉義這座「剛剛好的城市」之魅力。

▶2021台灣設計展嘉義市登場!13個展館、特色市集、交通接駁方式總整理

202101-《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場館位於嘉義文創園區入口處A棟。
2021台灣設計展其中之一的「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展館,於嘉義文創園區A棟登場。

 

2021台灣設計展「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展館闡述嘉義市魅力

今年底將於嘉義市盛大舉行的台灣設計展,集結13座展館、5個周邊活動、講座與市集等活動,精彩可期。其中,位於嘉義文創園區A棟的主場館《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由平凡編集工作室策劃,並從策展人黃銘彰自身的成長記憶出發,既帶出嘉義市不快也不慢、不慍不火的「剛剛好」城市性格,也呼應此次台灣設計展「家意.以城為家City as Home 」的主題。

202103-2 雨豆樹是嘉義高中的校樹,也是策展人黃銘彰與合作團隊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的共同記憶。運用投影動畫技術,讓同為嘉中校友的詩人渡也〈夢見雨豆樹〉詩句和雨豆樹落葉緩緩飄下。(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由黃銘彰策劃的「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闡述嘉義剛剛好的城市魅力,其中的沉浸式廊道展演與3大展區,也更讓人能深刻認識嘉義市。

 

HOUTH團隊操刀主視覺設計

而由HOUTH設計團隊操刀的主視覺,以不偏不倚、保持著完美平衡的狀態來呈現,猶如這座小城,經過時間更迭不斷變動、疊加新元素後,卻仍擁有剛剛好的狀態,加上HOUTH以實際在嘉義的生活感受為靈感的3種主色,更顯其特色。

202100-《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HOUTH設計團隊操刀的「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主視覺,以完美的平衡狀態意象,帶出嘉義市的剛剛好。

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打造沉浸式廊道

穿過主視覺背板,映入眼簾的是以嘉義火車站為發想的空間,其由印花樂將老屋與花磚等意象轉化成印花,再由拾荒文化影像團隊打造專屬的視覺動畫,而地面上的絢麗投影加上兩側無限延伸的西洋鏡面,營造出猶如嘉南平原的開闊之感;仔細一看,「火車站」上方的時間指向6:34,恰好是從嘉義出發的北上第一班列車,其實這班車次2004的火車,也對應到印花樂畢業、前往台北發展的2004年。

202102-結合嘉義「大通」的概念,同為嘉義高中美術班校友的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打造嘉義車站的流動感。(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結合嘉義「大通」中山路的概念,同為嘉義高中美術班校友的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打造嘉義車站的流動感。

以嘉義記憶「雨豆樹」為題的布幔森林

接著迎來的布幔森林,上頭的投影正是詩人渡也的〈夢見雨豆樹〉之作,至於為什麼是雨豆樹?除因嘉義高中的校樹為雨豆樹,讓身為校友的黃銘彰印象深刻,恰好雨豆樹也是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的共同回憶;而布幔上不斷掉落的葉片,搭配由嘉義音樂藝術家Nick Tsai汲取嘉義聲音的配樂,呈現出虛實之間的情感,也讓人可以慢下來、好好欣賞接下來的展區。

202103-2 雨豆樹是嘉義高中的校樹,也是策展人黃銘彰與合作團隊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的共同記憶。運用投影動畫技術,讓同為嘉中校友的詩人渡也〈夢見雨豆樹〉詩句和雨豆樹落葉緩緩飄下。(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雨豆樹是嘉義高中的校樹,也是策展人黃銘彰與合作團隊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的共同記憶。運用投影動畫技術,讓同為嘉中校友的詩人渡也〈夢見雨豆樹〉詩句和雨豆樹落葉緩緩飄下。

202103-1 雨豆樹是嘉義高中的校樹,也是策展人黃銘彰與合作團隊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的共同記憶。運用投影動畫技術,讓同為嘉中校友的詩人渡也〈夢見雨豆樹〉詩句和雨豆樹落葉緩緩飄下。(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由印花樂與拾荒文化影像打造的沉浸式大型廊道,讓觀者可以快速獲取嘉義印象。

 

「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3大展區亮點!

本次展覽先帶大家走進「大通」廊道,而後從「速度」、「時間」、「尺度」3條軸線,策畫出「慢得剛剛好」、「老得剛剛好」、「小得剛剛好」3大展區,勾勒出專屬嘉義的理想生活面貌。

  

展區1「慢得剛剛好」大象設計打造具嘉義特色的沙畫

該展區邀觀者以步行時速五公里的視野,一窺遍布嘉義的公園綠地,以及各具特色的6間獨立書店,同時策展策展團隊也與大象設計合作,從嘉義的綠地生態與嘉義人共同在公園玩沙畫的記憶出發,分別創作出一系列的動植物摺紙作品與沙畫設計;而民眾也能慢下來在現場體驗沙畫、重溫兒時回憶。

202104-1「慢得剛剛好」展區,平凡編集工作室攜手大象設計為嘉義的特色動植物設計六款摺紙,闡述慢速觀看嘉義的視野細節。(圖片提供/
慢得剛剛好展區中,以攝影作品帶大家一窺嘉義高密度的公園與獨立書店。

202104-5「慢得剛剛好」展區,平凡編集工作室攜手大象設計為嘉義的特色動植物設計六款摺紙,闡述慢速觀看嘉義的視野細節。(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大象設計為嘉義的特色動植物設計六款摺紙,闡述慢速觀看嘉義的視野細節。

202106 展區深度採訪在地六間獨立書店故事,並匯集以嘉義為主題的選書供觀者閱讀。
展區中,除呈現嘉義市在地的6間獨立書店,也在現場擺放其主理人推薦的3本嘉義書籍,供大家翻閱。

2021由大象設計操刀的沙畫設計提案,圖樣發想自嘉義市的城市特色。展覽將開放觀展民眾於現場體驗沙畫創作。(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由大象設計操刀的沙畫設計提案,圖樣發想自嘉義市的城市特色。展覽將開放觀展民眾於現場體驗沙畫創作。

202105-1 在嘉義公園裡玩沙畫,是嘉義人的共同回憶。平凡編集工作室攜手大象設計,以嘉義的代表形象,設計四款沙畫圖案(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沙坑的3種顏色,也與主視覺的配色相對應。

 

展區2「老得剛剛好」廖小子以設計轉譯老房子特色

老得剛剛好展區中,先能窺見爬梳嘉義街廓歷史流變的地圖,接著是老藥櫃上、掛滿各式文明病的板子,觀者可透過抽籤互動,探索嘉義老屋的故事。而由出身嘉義的廖小子轉譯各個老房子特色所打造出的12款藥籤,也將引領人們至一旁欣賞嘉義老屋、老醫館及老藥行的故事;不僅如此,策展團隊也實際採訪鐘錶、旗袍、涼菜手藝人的故事,呈現古城裡的老職人堅守崗位的信念,帶出「老」的魅力。另外,展區中類似客廳的空間,也將由阮劇團與設計師、文史工作者合作,在現場錄製Podcast節目,暢聊關於嘉義這片土地的故事。

202107-1 在「老得剛剛好」展區,觀者可以在古董藥櫃前抽一張由平面設計師廖小子設計的藥籤,並拿著藥籤在展場探尋嘉義老屋的迷人故事。(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老藥櫃上,掛滿各式文明病的板子,觀眾可以依照自身病況,拿取相對應的藥籤。

202107-3 在「老得剛剛好」展區,觀者可以在古董藥櫃前抽一張由平面設計師廖小子設計的藥籤,並拿著藥籤在展場探尋嘉義老屋的迷人故事。(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設計師廖小子透過設計巧妙轉譯嘉義城區老屋、醫館與藥行的建築特色,成為在現場供觀展民眾抽取的「藥籤」。

202108「老得剛剛好」展區特別邀請阮劇團與嘉義的文史工作者與設計師等進行 live podcast 對談演出。(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展期的其中4天下午,將由阮劇團與廖小子、文史工作者,帶來現場版的「這聲好啊」Podcast演出。

展區3「小得剛剛好」:以設計詮釋對嘉義火雞肉飯的印象 

位於2樓的小得剛剛好展區,以方圓8公里的生活圈為題,帶出嘉義市面積小卻一應俱全的特色,不僅集結林聰明沙鍋魚頭執行長林佳慧、阮劇團藝術總監及團長汪兆謙等多位在地人的訪談,同時黃銘彰從「一碗火雞肉飯,就像是尺度小卻樣樣俱全的嘉義」為發想,與早起設計團隊的官佩萱、黃苡蓁一同進行內容策劃,並攜手互動體驗設計公司「馥谷餘」,邀觀者在現場畫出心目中的火雞肉飯,再透過投影技術即時呈現。另外,展區也邀集來自嘉義或喜愛雞肉飯的11設計師與藝術家,各自詮釋對於火雞肉飯的印象,以及對嘉義的城市記憶,讓人看了不禁會心一笑;最後,品味完火雞肉飯後記得「結帳」,透過掃描牆上的3款QR code,便能帶走一張屬於嘉義剛剛好的收據。

202111 觀眾繪製完成後的作品,將即時投影於「小得剛剛好」展區正中央的圓形餐桌。(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觀者繪製完的火雞肉飯印象圖像,會投影在桌上,相當有趣。

202109 「小得剛剛好」展區,透過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火雞肉飯知識梳理,闡述嘉義小而一應俱全的生活樣貌。
展區中,透過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火雞肉飯知識梳理,闡述嘉義小而一應俱全的生活樣貌,策展團隊還呈示嘉義各式火雞肉飯店家的菜單,以及店家所使用的湯杓與碗盤。

202112-1 如同用餐完結帳的生活日常,本區讓觀眾填寫什麼是心中的剛剛好的城市,並帶回一張專屬的 iCHEF 結帳單。(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觀者最後記得帶回一張專屬的帳單。

202112-2 如同用餐完結帳的生活日常,本區讓觀眾填寫什麼是心中的剛剛好的城市,並帶回一張專屬的 iCHEF 結帳單。(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觀眾也能在上頭填寫什麼是心中的剛剛好城市。

 

邀嘉義學生、在地名人闡述自身的「剛剛好」生活

展覽最後,黃銘彰則回到母校嘉義市大同國小美術班,並邀請高年級美術班的學弟妹,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書寫與多媒材創作,闡述自己心中「剛剛好」的生活,共同想像嘉義未來的樣貌。在離開展場前,也別忘了看看由電視製作人王偉忠、影像工作者黃明川、奇想創造創辦人謝榮雅等來自嘉義的名人,提出對於「剛剛好」的見解,除對於理想生活有更多想像,同時更加認識嘉義市的迷人之處。

而正如同展覽名稱中的「剛剛好」,本展具有沉浸式展場的絢麗、卻不流俗;呈現出豐富情感、可不濫情;闡述嘉義歷史故事、但不生硬;以一個剛剛好、恰到好處的狀態,讓觀者以有趣且能感同身受的方式,盡興地體驗完一場極完整的展覽。

202113-《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策展人為出生於嘉義的新生代雜誌編輯黃銘彰(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策展人黃銘彰認為,「在快步與徐行之間,在復古與新潮之間,在廣袤與窄小之間,嘉義市是一座恰如其分、剛剛好的城市。」

2021台灣設計展 【剛剛好的城市:理想生活再想像】

展覽地點:嘉義文創園區A棟

展覽時間:2021年12月24日至2022年1月2日(展期10天)

開放時間:10:00~18:00(週五、週六延長至20:00)

策展團隊:平凡編集工作室

策展人:黃銘彰

 

文字|Adela Cheng

圖片提供|平凡編集工作室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推薦展館5選:NTT、EARTH MART、法國、PASONA、TECH WORLD館亮點一次看

【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推薦展館5選:NTT、EARTH MART、法國、PASONA、TECH WORLD館亮點一次看

2025大阪世博盛大進行中,而在這匯聚全球國家與日本企業的盛會中,又有哪些展館值得一看?La Vie編輯實際走訪夢洲會場後,將精選出幾座私心推薦的展館,並分成兩篇與讀者介紹。

大阪世博中,主要分成海外國家館、日本國內/民間企業館,以及8大主題館;各展館又分為自由觀展、分批導覽/體驗等形式。(攝影:蔡耀徵 © La Vie)
2025大阪世博中,主要分成海外國家館、日本國內/民間企業館,以及8大主題館;各展館又分為自由觀展、分批導覽/體驗等形式。(攝影:蔡耀徵 © La Vie)

▸ NTT Pavilion

體驗未來通訊的時空之旅

1970年大阪世博時,日本電信電話公社(日本電信電話公司NTT的前身)展示了無線電話,在當時被認為難以實現的技術,如今也化為現實。而2025年,NTT以「PARALLEL TRAVEL(平行時空旅行)」為主題打造的「NTT Pavilion」,將能親身體驗「IOWN(Innovative Optical and Wireless Network)」技術,是如何連結遠方的場所,讓人們跨越距離、共享空間,感受彼此的存在,展現出未來通訊的全新樣貌。

NTT Pavilion外觀(攝影:蔡耀徵 © La Vie)
NTT Pavilion外觀(攝影:蔡耀徵 © La Vie)

NTT Pavilion分為3大展區,走進Zone 1,將可透過展示品與影片,感受到從手寫信等傳統方式到現代智慧型手機的通訊演進歷史,聽起來或許有點無聊,不過在逛了許多展館、感到有些看展疲乏後,這一區的影像呈現方式,還是讓人有所感觸。

Zone 1將可透過展示品與影片,感受到從手寫信等傳統方式到現代智慧型手機的通訊演進歷史。(攝影:Adela Cheng)
Zone 1將可透過展示品與影片,感受到從手寫信等傳統方式到現代智慧型手機的通訊演進歷史。(攝影:Adela Cheng)

來到Zone 2,戴上3D眼鏡後,將能體驗到NTT運用IOWN技術打造的全新感官體驗。在這裡會觀賞到Perfume先前於萬博記念公園搭建的舞台上拍攝的演出,表演影像也巧妙串連起1970年的電氣通信館與2025年的NTT Pavilion,帶出跨越時空的意涵。很酷的是,地板還會跟著Perfume的舞步振動,頗有在現場看演唱會之感。不論你是不是Perfume的歌迷,應該都會看得很開心。

戴上3D眼鏡後,將可欣賞到Perfume帶來的特別演出,整體體驗下來很有臨場感。(攝影:Adela Cheng)
本圖為肉眼直接看到的畫面。戴上3D眼鏡後,就可欣賞到Perfume帶來的特別演出,整體體驗下來很有臨場感。(攝影:Adela Cheng)
離開Zone 2前,可別錯過Perfume的親筆簽名。(攝影:Adela Cheng)
離開Zone 2前,可別錯過Perfume的親筆簽名。(攝影:Adela Cheng)

進去Zone 3前,先要進行掃描、創建出「另一個自己」的影像,而你的虛擬分身將會投影至房間的螢幕上,讓參觀者藉由該體驗,發現自己不同的另一面。這邊也先不爆雷太多,但能說的是,當時身旁不管男女老少的參觀者,都直呼這個體驗有趣。最後,也別錯過NTT Pavilion展館外的體驗區,這裡設置了3台公用電話,拿起聽筒按下特定的數字,將能聽到不同的故事。

參觀者在Zone 3可藉由體驗,發現自己不同的另一面。(攝影:Adela Cheng)
參觀者在Zone 3可藉由體驗,發現自己不同的另一面。(攝影:Adela Cheng)

NTT Pavilion
可當日預約。採分批體驗,參觀時間約半小時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 EARTH MART

透過「食物」重新思考生命

以「食」為主題的EARTH MART,為本屆世博會的8大主題館之一,其由曾策劃多部與飲食相關電視節目、創造出「熊本熊」的幕後推手、現任京都藝術大學副校長的小山薫堂擔任策劃。而在這座幻想中的超級市場,人們將能接觸到食物與生命的循環,並與通往未來的靈感相遇。

「Earth Mart」展館建築由隈研吾操刀,其以里山常見的茅草屋頂建成,象徵過往鄉村生活的繁榮。(攝影:蔡耀徵 © La Vie)
「Earth Mart」展館建築由隈研吾操刀,其以里山常見的茅草屋頂建成,象徵過往鄉村生活的繁榮。(攝影:蔡耀徵 © La Vie)

EARTH MART主要分成兩大區塊,在「生命的樓層(いのちのフロア)」中,來訪者將猶如在超市中購物,藉由各式體驗,重新審視「食物即是生命」的本質。比如人們將能看到孕育出「野菜生命」的各式種子;「生命的秤」讓你拿起一旁的食物商品放到秤上後,即會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其背後的故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生命的秤」讓你拿起一旁的食物商品放到秤上後,即會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其背後的故事。(攝影:Adela Cheng)
「生命的秤」讓你拿起一旁的食物商品放到秤上後,即會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其背後的故事。(攝影:Adela Cheng)

「世界的餐桌」透過鏡頭下的照片,一探世界各地人們的飲食;尤其吸睛的「生命購物車」,以日本「青森睡魔祭」風格製成巨大的推車,具體化了一個日本人約10年份的食材;走近「生命的收銀台」,則會看到螢幕上自己的臉,隨機變化成蔬果或動物的圖案,帶出「我們是由我們所接受的生命所構成」的意涵。

巨大的推車具體化一個日本人約10年份的食材。(攝影:Adela Cheng)
巨大的推車具體化一個日本人約10年份的食材。(攝影:Adela Cheng)

在「未來的樓層(未来のフロア)」這一區,觀者則能重新思考未來的飲食方式。像是「展望未來的壽司店」可見「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逼真投影使用了養殖魚作為壽司材料,象徵著「壽司職人 × 食品科技」傳統與創新的融合;「進化中的冷凍食品」則將各式食材經冷凍粉碎後,這些粉末將化為未來的冷凍食品,展現飲食的各種可能性。

相當逼真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投影。(攝影:Adela Cheng)
相當逼真的「壽司之神」小野二郎投影。(攝影:Adela Cheng)

個人尤其喜歡的「讓所有人都幸福的未來甜點」,展出了世界各地的孩子對於未來點心的奇思妙想,像是吵架時吃了會和好的糖果、有著天使翅膀的巧克力、可以短暫實現一小時願望的糖果⋯⋯,有很多看了會讓人露出微笑的可愛提案。展覽最後,人們也將拿到免費的「萬博漬」梅乾兌換卷,且要等到2050年才能享用,有種一同埋下「飲食的時空膠囊」之感,也可說是一份送給25年後的自己的特別紀念品。

「讓所有人都幸福的未來甜點」,展出了世界各地的孩子對於未來點心的奇思妙想。(攝影:Adela Cheng)
「讓所有人都幸福的未來甜點」,展出了世界各地的孩子對於未來點心的奇思妙想。(攝影:Adela Cheng)
近看小朋友寫的提案,有很多讓人看了會心一笑的想法。(攝影:Adela Cheng)
近看小朋友寫的提案,有很多讓人看了會心一笑的想法。(攝影:Adela Cheng)
展覽最後,人們也將拿到免費的「萬博漬」梅乾兌換卷,且要等到2050年才能享用。(攝影:Adela Cheng)
展覽最後,人們也將拿到免費的「萬博漬」梅乾兌換卷,且要等到2050年才能享用。(攝影:Adela Cheng)

EARTH MART
需預約,當日也將發放整理券。編輯參觀時間約40分鐘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 PASONA NATUREVERSE

原子小金剛與怪醫黑傑克化身導覽員

由保聖那集團打造的「PASONA NATUREVERSE」,以「感謝生命(いのち、ありがとう)」為主題。展館建築外觀的設計,便以菊石的「螺旋形狀」作為生命的象徵,期盼參觀者「透過學習『生命』的歷史、接觸支撐『生命』的人類智慧和未來社會的設計,感受到對『生命』的感謝」。

「PASONA NATUREVERSE」展館建築,以菊石的「螺旋形狀」為靈感。(攝影:蔡耀徵 © La Vie)
「PASONA NATUREVERSE」展館建築,以菊石的「螺旋形狀」為靈感。(攝影:蔡耀徵 © La Vie)

PASONA NATUREVERSE分為3大展區:History of Life Zone、Body Zone、Mind / Bonds Zone,並由原子小金剛與怪醫黑傑克擔任導覽員。走進第一區可見壯觀的「生命進化之樹」,樹幹內側描繪了進化歷史的地層,向下延伸的樹幹與根部象徵遙遠的過去、從樹幹伸展的樹枝則表示邁向未來的無限可能性。接著的動畫內容則巧妙透過原子小金剛與怪醫黑傑克帶出本展館最大的看點——「iPS心臟」。

生命進化之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生命進化之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動畫內容巧妙透過原子小金剛與怪醫黑傑克帶出本展館最大的看點——「iPS心臟」。(攝影:Adela Cheng)
動畫內容巧妙透過原子小金剛與怪醫黑傑克帶出本展館最大的看點——「iPS心臟」。(攝影:Adela Cheng)

在Body Zone,參觀者能近距離看到於培養液中不斷跳動的「iPS心臟」,其為運用iPS細胞與已實用化的iPS心肌片技術,以活細胞結合生物材料、生物工程學,製作而出的人造立體心臟,也向全球展現出日本未來醫療的潛力。後面的展間也接續呈現「未來的醫療」、「未來的睡眠」,讓人們實際感受到在不遠的未來,科技的革新將能帶來創新的體驗。

近看「iPS心臟」滿震撼。圖右為iPS細胞(攝影:Adela Cheng)
近看「iPS心臟」時頗為震撼。(攝影:Adela Cheng)

最後一區的「NATUREVERSE秀」,再次有原子小金剛與怪醫黑傑克現身,透過表演展示在自然與科技交織的世界中,人與人之間以關懷之心,孕育出真正豐饒的未來,搭配結尾以多種語言表現的「いのち、ありがとう」,也進一步呼應了展館與「生命」主題的連結。特別要提的是,「醫療科技」這個主題對我來說有點遙遠,但當大家熟悉的動漫IP貫穿於整個展館時,確實能更容易理解他們想傳達的內容(且不無聊)。另外要推薦展館的NATUREVERSE SHOP,裡頭販售原子小金剛與怪醫黑傑克的限定商品,大多設計得很可愛,值得入手。

最後一區的「NATUREVERSE秀」,再次有原子小金剛與怪醫黑傑克現身。(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最後一區的「NATUREVERSE秀」(攝影:蔡耀徵 © La Vie)

PASONA NATUREVERSE
預約、現場排隊並行。編輯參觀時間約40分鐘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 法國館

時尚精品、法式美學的展現

本屆世博的人氣展館之一「法國館」,以一個普世又永恆動人的「愛的讚歌」為主題,並透過建築、展覽活動、室內設計,展現法式美學與法國多元的魅力。擁有優雅、詩意外觀的法國館,立面設計猶如以巨大帷幕覆蓋的劇場舞台,既帶有神秘氛圍,也吸引了來訪者的目光;覆以粉紅銅材的斜坡輕巧地捕捉並反射光線,營造出迷人的光影效果。隨著人們順著緩坡而上,也正式宣告即將展開一段沉浸式旅程。

法國館展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與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法國館展館由法國建築事務所Coldefy與義大利建築與創新團隊CRA-Carlo Ratti Associati聯手打造。(攝影:蔡耀徵 © La Vie)

而提起法國,自然少不了時尚精品。LVMH集團旗下的Louis Vuitton與Dior帶來了精彩的常設展。Louis Vuitton攜手OMA的日本建築師重松象平,重新詮釋了品牌作為「行李箱製造商」的歷史:85件LV代表性行李箱,圍繞著羅丹經典作品〈大教堂〉,加上IRCAM(法國媒體聲音研究中心)根據各工坊個性所編排出的獨特節奏,呈現出品牌卓越的工藝。下一個展間則可見由環繞的行李箱組成的作品,搭配日本藝術家真鍋大度創作的影像,展現了Louis Vuitton對「旅行」概念的詮釋。

(圖片來源:路易威登)
(圖片來源:路易威登)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Dior則以其經典的「Bar」套裝迎接來訪者,並透過法國國旗的藍、白、紅三色,向高級訂製服的優雅美感致敬。展間亦展示了日本設計師吉岡德仁重新詮釋的「Medallion of Light」經典椅;攝影師高木由利子的影像投影,也更進一步為空間增添氛圍。整體由佈景師Nathalie Crinière構思的場景,也細緻展現了Dior自創立以來,與日本之間的深厚連結。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特別一提的是,每個展間入口也展示了來自羅丹美術館的羅丹「手部」雕塑作品,且每一雙手都象徵著一種愛的姿態,既體現法國非凡的工藝,也讓「愛」這一主題貫穿展館。當然不只有時尚精品,法國館也融入了結合葡萄酒故事的裝置作品、由三位舞者在巴黎龐畢度中心演繹的細膩編舞,與以聲光影像闡述日本與法國之間,人文與自然層面的緊密連結。總的來說,不論是建築展館、展覽內容或展場設計,完全體現了法國的美感與品味,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法國館也可見羅丹的「手部」雕塑作品,且每一雙手都象徵著一種愛的姿態。(攝影:Adela Cheng)
每個展間的入口,也可見羅丹的「手部」雕塑作品。(攝影:Adela Cheng)

法國館
現場排隊。編輯參觀時間約半小時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 TECH WORLD館

以建築、展演、科技傳遞台灣魅力

本屆世博會台灣以「TECH WORLD館」的名義參加,並以「連結世界,共創未來美好生活」為策展理念,規劃「生命」、「自然」、「未來」三大劇場。從建築外觀來看,TECH WORLD館就像是高聳的群山,其採用可回收金屬板為建材,並透過折角帶出如群峰蜿蜒的山稜線條。白天反射陽光的金屬板,將閃耀光芒,到了夜晚,館內則會透出柔和燈光,展現出另一種溫柔靜謐的樣貌。

TECH WORLD館建築以群山為靈感。(攝影:蔡耀徵 © La Vie)
TECH WORLD館建築以群山為靈感。(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入場時,參觀者將會配戴上智能手環,屆時AI也將根據每個人的看展感受,生成專屬的「心動曲線」,推薦你適合的台灣觀光行程。而造訪當天,雖全程為日文導覽,但影片上有中文與英文字幕,基本上不太影響觀展體驗(現場也有提供英文及中文的線上語音導覽)。其中,最讓我有感的「生命劇場」,透過巨型的柱狀環形投影、560隻機械手臂結合多媒體平板,以及12聲道環繞聲效系統,重現了臺灣的多元生態面貌。隨著影像擺動的平板、猶如走入森林般的燈光與聲音設計,讓整個體驗更添沉浸感,最後溫柔的女聲哼唱出來時,不知為何竟讓我熱淚盈眶,或許是想到這座不能以自己的名字參加世博的展館,真的很努力用各種方式來訴說我們的故事。

「生命劇場」透過柱狀環形投影、560隻機械手臂結合多媒體平板打造出充滿生命力的動態演出。(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生命劇場」透過柱狀環形投影、560隻機械手臂結合多媒體平板打造出充滿生命力的動態演出。(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接著的「自然劇場」,以360度環形螢幕呈現以《山、雲與我們》為題的群山風景,帶領人們看見台灣壯麗的山林、雲海景色;虛擬蝴蝶與實體蘭花共演的「蘭花小徑」,展現科技與自然融合的樣貌;結合藝術與科技的「AI藝廊」,則會看到熟悉的台灣畫作動了起來。另外有感的是,這些對於我們來說不算陌生的元素,但聽到一旁的日本人驚呼「すごい(厲害)」的同時,內心不禁也有種被鼓舞的感覺。

最後的「未來劇場」透過導入生成式AI動畫技術,闡述晶片在未來世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帶出這些晶片來自一座科技之島,呼應了TECH WORLD展館的名稱。展覽結束時,每位參觀者也將拿到免費的限定小禮物,十足展現台灣的好客精神。

「未來劇場」透過13公尺寬、2.4公尺高的巨型Mini LED螢幕與互動感測器,打造出沉浸式影像。(圖片來源:TECH WORLD)
「未來劇場」透過13公尺寬、2.4公尺高的巨型Mini LED螢幕與互動感測器,打造出沉浸式影像。(圖片來源:TECH WORLD)

私心來說,台灣人若有機會前往世博,一定要把TECH WORLD館列入參觀名單中,見證這座島嶼如何在不(能)說出自己的名字的情況下,在這場國際盛會上呈現出自身的多元樣貌;平心而論,在我看了近30個館後,TECH WORLD館的用心程度算是排在前段班,甚至某天走在會場時,我就曾聽到一群日本人討論著要再去看一次「台灣館」,我想這或多或少也證明了TECH WORLD館做得不錯吧。

(圖片來源:TECH WORLD)
(圖片來源:TECH WORLD)

TECH WORLD館
可當日預約、現場排隊。採分批導覽,參觀時間約半小時
更多資訊可至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設計視角逛2025大阪世博!La Vie帶看世界最大木造建築「大屋根」、特色海外展館、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作品

以設計視角逛2025大阪世博!La Vie帶看世界最大木造建築「大屋根」、特色海外展館、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作品

2025大阪世博盛大舉行中,La Vie也實際走訪現場,為讀者介紹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大屋根」、三位日本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設計的展館,同時也精選極具特色的海外國家館,以及更多不容錯過的亮點。

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大屋根」

由建築師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為大阪世博代表性的建築,其運用日本神社與寺廟中的傳統「貫」工法,再結合現代技術,打造出既做為會場主動線,同時兼作遮風避雨、日曬的舒適休憩場域。人們也能登上大屋根,360度欣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夜幕低垂,大屋根也將亮起,交織出日夜截然不同的獨特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大屋根在今年3月正式獲得「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之金氏世界紀錄,為大阪世博寫下重要的一頁。

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為大阪世博代表性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藤本壯介設計的「大屋根」,為大阪世博代表性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入夜後,大屋根也將亮起,展現日夜不同的獨特氛圍。(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入夜後,大屋根也將亮起,展現日夜不同的獨特氛圍。(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集結普立茲克建築獎大師作品

而在大阪世博中,除了大屋根,各式建築也是一大看點。其中,更有3座展館是由曾獲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所設計。伊東豊雄設計的「EXPO HALL」,為用來舉辦音樂、戲劇、傳統與現代表演藝術、未來型娛樂等舞台活動的主要設施,其閃耀著金光的圓形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構築出強烈的生命力,也讓人聯想到1970年大阪世博的「太陽之塔」,成為整個會場的象徵;走進裡頭,觀眾席與舞台融為一體的圓形劇場形式,以及近乎純白的內部空間設計,也賦予演出更多可能性。

 先前在社群平台上引起討論的「彷彿天空破了個大洞」照片,圖中出現的建築物正是由伊東豊雄設計的「EXPO HALL」。(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先前在社群平台上引起討論的「彷彿天空破了個大洞」照片,圖中出現的建築物正是由伊東豊雄設計的「EXPO HALL」。(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EXPO HALL閃耀著金光的圓形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讓人聯想到「太陽之塔」。(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EXPO HALL閃耀著金光的圓形屋頂,以及帶有自然紋理與粗獷質感的牆面,讓人聯想到「太陽之塔」。(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70200GM2)

坂茂打造的「BLUE OCEAN DOME」,以「海洋的再生」為主題,運用紙管、竹材、CFRP(碳纖維強化聚合物)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盈的創新建築。而這樣的設計,不僅能輕鬆拆解、搬移與再利用,更替未來的建築打開了全新的想像。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共同創立的建築事務所SANAA操刀的「Better Co-Being」,靜靜佇立於會場中央的「靜謐之森」,摒棄傳統建築的天花板與牆壁設計、以銀色金屬格柵組成,創造出一個開放且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展館,邀請人們走進其中,展開「共鳴」體驗。

坂茂打造的「BLUE OCEAN DOME」,運用紙管、竹材、CFRP這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盈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坂茂打造的「BLUE OCEAN DOME」,運用紙管、竹材、CFRP這3種重量輕、高強度且可回收的材料,打造出既堅固又輕盈的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BLUE OCEAN DOME內部空間(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BLUE OCEAN DOME內部空間(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SANAA操刀的「Better Co-Being」,無牆、無天花板,以銀色金屬格柵組成的設計,創造出一個開放且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展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SANAA操刀的「Better Co-Being」,無牆、無天花板,以銀色金屬格柵組成的設計,創造出一個開放且與周圍環境融合的展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160個海外國家展館各有特色

而本屆世博會約有160個國家參與,各大海外展館建築同樣亮眼。比如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葡萄牙館」,以懸掛的繩索與回收漁網為主要建材,打造出極具詩意、猶如白色海浪般的展館;AMDL Circle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北歐館」,以展現北歐簡約風格及實用美學的傳統北歐穀倉為建築靈感,並採用木質設計與可回收材料,體現北歐的永續發展理念;由Apropos Architects操刀的「捷克館」,為無金屬框架支撐的木造建築,並以玻璃立面致敬捷克歷史悠久的玻璃工藝,打造出看來通透、輕盈的螺旋形建築;RAU Architects團隊設計的「荷蘭館」則有著懸浮空中的巨大球體,夜晚時球體也將亮起,猶如一顆發光的「人造太陽」,引領人們走進其中探索永續議題。

葡萄牙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葡萄牙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北歐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北歐館(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捷克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捷克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荷蘭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荷蘭館 (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打造未知風景的有機建築

除了上述這些展館,開幕前便備受矚目、可說是「預約困難」的「null²」,為大阪世博的8大主題館之一,其由新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策劃、Noiz Architects建築師豊田啓介負責設計展館。null²外觀以鏡子為意象、覆蓋著特別的「鏡面膜」,被映照的周圍景色與路過的人們,將隨著鏡面膜扭曲、變形,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有機建築,也創造出未知的風景;在null²展館內,將能體驗名為「數位分身」的互動內容,親自感受現實與數位世界的邊界是如何逐漸變得模糊。

被映照的周圍景色與路過的人們,將隨著null²展館的鏡面膜扭曲、變形,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有機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被映照的周圍景色與路過的人們,將隨著null²展館的鏡面膜扭曲、變形,形成一種前所未見的有機建築。(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展現日本美學的美感廁所

不僅如此,此次大阪世博更邀請了多組新銳建築團隊,設計會場內的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其中,建築師米澤隆操刀的「トイレ5(5號廁所)」格外吸睛,其由三角柱、長方體等模組化單元,構成如彩色積木般的外觀。世博會結束後,這些單元也能拆解,重新在公園或廣場等地靈活組合運用,打造出新的空間樣貌。

此次大阪世博邀請了多組新銳建築團隊,設計會場內的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此次大阪世博邀請了多組新銳建築團隊,設計會場內的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建築師米澤隆利用三角柱、長方體等模組化單元,打造如彩色積木般的廁所。(以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建築師米澤隆利用三角柱、長方體等模組化單元,打造如彩色積木般的廁所。(以機身 Sony α7RV,鏡頭 Sony SEL1625G)

攝影|蔡耀徵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