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時空與肉身的束縛,演繹人生悲歡離合!專訪《開箱No.2》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

橫跨時空與肉身的束縛,演繹人生悲歡離合!專訪《開箱No.2》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

在當代藝術的舞台上,印尼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以前衛獨特的行為藝術聞名。她的作品穿越文化、身體與時間的界線,藉由反覆又冗長的表演方式,帶領觀眾思考存在、記憶、情感以及政治。最新作品《開箱No.2》以嶄新裝置作品與一系列講演式展演,再製、融合了過去20年的創作,用身體語言演繹出一場流動的詩歌。

如果在網路上搜尋麥拉蒂.蘇若道默的表演影片,往往會讓人誤以為影片是以0.5倍速(有時是2倍速)播放的。這位印尼藝術家以縝密而講求身體強度的持續性表演(Durational Performance)著稱,過去幾部經典作品都以接近自虐的長時間表演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薛佛西斯的永無止境

以2012年的《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I Am a Ghost in My Own House)為例,她身穿白色長衫,身邊被無數木炭圍繞,手裡拿著沉重的石塊壓碾著眼前桌上的木炭直到它們全部變成粉末。木炭殘留的黑色污漬逐漸爬上她的白衣、手臂和臉龐。在這長達12小時的表演裡,她不喝水也沒休息,只是持續讓自己越來越狼狽。

現場的觀眾來來去去,有人停下來陪她一段,有人受不了早早離去。不管現場互動如何,都構成麥拉蒂表演的一部分——她想藉著破壞「木炭」這個帶有能量的物質,傳達生命中的各種「失落」。

在2005年的《黑球》(The Black Ball),她手拿著黑色的球,坐在一張被釘在美術館牆面上高處的椅子,聞風不動地持續表演8小時。而2001年的《為什麼讓雞跑?》(Why Let the Chicken Run?),麥拉蒂在房間裡繞著圈圈跑,只為了追到眼前那一隻雞,此作旨在對人生中各種無止境的追求提出疑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奶油之舞,紅回網路

再回到2000年,在可以說讓麥拉蒂在德國柏林赫伯劇場一戰成名的經典之作《奶油之舞》(Exergie-Butter Dance)中,她穿著紅色高跟鞋,踩在一塊巨大的奶油磚上,伴隨著印尼傳統音樂舞動身體。

起先她舞姿緩慢妖媚,但隨著腳下奶油被踩散後,她開始不停因腳滑而重摔在地,再爬起、跳舞、重摔,重複這令人怵目驚心的表演過程。她想說的是,人都會失敗,跌倒沒關係,重點是要懂得站起來,並且展示站起來的過程。

2012年有人把她的奶油舞影片配上Adele的歌〈Someone Like You〉後重新放上網路,讓她立刻在網路世界紅一波,影片累積得到100萬點閱率,《紐約時報》為她寫了篇報導,讚她是「印尼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她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從事這樣持續性的表演不累嗎?為什麼要讓自己置身這種痛苦之中呢?」她給的回答經常是:「我熱愛這種形式的表演。這對我來說,不是挑戰,而是可以藉此激發全新對話的藝術表達方式。在傳統的藝術領域中,表演場地必須限制在某地,時間固定抓1個小時,大家困在裡頭都不自在。而我的表演,可以讓觀眾自由來去,激盪出更有機的交流。」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藉由不斷重複的過程,大家可以對時間感、對這畫面帶來的能量,進行反思。在這些作品裡,我不是在做角色扮演,而是賦予觀眾更多自由,從自身經驗中尋找素材,對我的作品進行再詮釋。」麥拉蒂說:「我愛我每一部作品,它們都是我全心全意創造出來的。」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往返家鄉與異鄉

麥拉蒂來自印尼梭羅市,母親是傳統爪哇舞者,父親是冥想式舞蹈表演者。她從小開始學舞,成長過程中陸續接觸了太極與爪哇冥想。學生時代她主修國際關係與政治,並積極參與學生抗爭活動,對抗80年代末期的蘇哈托政權。

畢業後她移居到德國布倫瑞克(Braunschweig),在造型藝術學院取得行為藝術大師研究學位,師承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與舞踏大師古川杏。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這些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親人、師長、環境、教育體系,以及串聯身體與心靈的方式,都影響了麥拉蒂的創作方式。這些元素都在指向同一件事:「你必須很小心地進入內心,專注緩慢地運用體能傳達想法。」她說:「這樣的表演靠的不只是身體,若只靠身體,你1個小時之後就會累垮。如果你靠的是靈魂與理性,就能日夜跳下去。」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雖然旅居德國20年,麥拉蒂在期間仍不斷往返德、印兩地策劃與參與藝術展與活動,2013年她決定返回印尼重新在家鄉扎下藝術的根。「我覺得,我需要跟我的人民與在地藝術環境站在一起,也需要自我升級,畢竟我已經受夠了繼續在異地當『外國人』這件事了。這種每天必須要面對的衝突能量為我的身體帶來干擾,使我無法再承受。」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早在2007年她已經在家鄉創立「不名領土」(Undisclosed Territory)藝術節,鼓勵印尼年輕藝術家參與工作坊與發表作品。2012年她進一步把家鄉的工作室改建為實驗空間「Plesungan工作室」,作為年輕藝術家發表創作的平台空間。

「為他們提供創作的平台,也是提供他們成長的空間。我並不是企圖要讓年輕藝術家早點『成功』,沒有目標導向這種事。他們是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發展的方式,有自己一套夢想,你可以給他們平台,卻不能設定目標,然後鼓勵他們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加以發揮,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就像一場實驗。」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人與文化都是平等的

雖然麥拉蒂的藝術生涯已經超過20年,創造出許多經典作品,表演散見於各地藝術節、雙年展與博物館,但關於她個人生命的藝術實驗,仍在持續進行中。「回到印尼以後,眼前的挑戰依然重重,要重新適應的事也很多。但我發現身體漸漸回復能量,內心也得到更多自由。」麥拉蒂說。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歐洲重視個人主義,帶給她理性、秩序的訓練,讓她能以嚴格的方式看待現實;而印尼講究群體性與傳統,則帶給她久違的歸屬感。麥拉蒂長久在兩種文化中穿梭,造就她致力於處理自身與世界的關係,詮釋人與環境之間不斷改變的分界線,進而表達個人對社會和政治層面的關注。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從德國回到印尼後,我開始學會以近似人類學家的角度來看待家鄉的文化。」她並沒有從此以印尼文化大使自居,推廣傳統藝術不遺餘力,而是依舊帶著客觀視角檢視當代藝術的各種可能性。「人都是平等的,文化也是。但殖民主義造成了國家與文化之間的高低之分。身為藝術家,我們可以對這樣的現實提出更嚴格的檢視,這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部分。」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新作品的回顧

她在Camping Asia表演的最新作品《開箱No.2》,重新拆解與重組過去20年來的創作。表演一開始,她背著重達18公斤的背包在地上爬行,接著一一從裡頭取出過去行為藝術表演裡曾經使用過的物件、道具和服裝,展示物品如何見證與其共存的人們。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這是「卸下」過去表演生涯的象徵,也暗喻藝術本身的流動與不穩定性。她以略帶悲傷的口說演講,帶領觀眾進入過往生命的各種情境。她拿出背包裡的地圖集,一一割下頁面裡的板塊,把它們棄之在地;她用膠帶把電子琴的幾個鍵盤固定下壓,做出強烈的背景音;她把數條繩索一端交給不同觀眾,自己收攏著另一端用力拉扯,並高喊:「烏托邦!」她把一整束竹竿發給觀眾,要求大家有節奏地敲打地板作為回應。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開箱No.2》暗喻人在世道無常的世界裡離散、聚合、抵達、離開,呈現出愛、妄想、悲劇與絕望,也是麥拉蒂對20多年創作生涯進行的誠實檢視,但除了從過往尋找素材,麥拉蒂身為一個「在每個現場身體力行」的行動藝術家,也不畏接受科技浪潮的挑戰,思考未來。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你必須很小心地進入內心,專注緩慢地運用體能傳達想法,若只靠身體,你1個小時之後就會累垮。如果你靠的是靈魂與理性,就能日夜跳下去。」

惡搞你的演算法

「當虛擬世界已經成為眼前的『現實』,你必須正視它可能帶來的改變。我常跟學生說,想想看,如果你是舞者,10年後你可能就不必跳舞了,到時全像攝影技術已經發展成熟,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進行最真實的表演。人甚至可能靠阿凡達的尾巴就能解讀彼此的思想。與其抗拒它,不如藉助它的力量來做點什麼。」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又或者是,偶爾惡整一下你的演算法,麥拉蒂淘氣地笑說,彷彿學生時代那個「異議分子麥拉蒂」溜出來了。「當你看太多關於女性主義的文章,網路只會餵養你更多相關訊息。不如下次你就按個貴賓狗圖或海龜圖讚,打亂演算法的邏輯。」

總是在拆解、重組,永不歸順於單一法則,沒有永遠的一時一地,拒絕被社會集體秩序馴服,麥拉蒂徹底貫徹行動藝術家的精神,她不只是來自印尼的藝術家,也是代表世界的藝術家。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

出生梭羅藝術世家,大學主修國際關係與政治,後到德國取得行為藝術大師研究學位。近年重要展覽包括:《在我們的血液里流淌著墨水和火焰》(2022)、《我是我房屋中的鬼魂》(2022)、《為什麼讓雞跑?》(2020~2021)、《逃離路線》(2020)、《我們並非獨自做夢》(2020)。2017年,她擔任第17屆雅加達雙年展中藝術總監。曾入圍2014年亞太釀酒基金會特出藝術獎,並在2022年成為第11位榮獲博尼範登當代藝術獎的藝術家。

文|Christine Lee
圖片提供|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月號《給下個世代的藝術靈光》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博物館「卡蘿之家」新開幕!改建自家族宅邸,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想一探芙烈達·卡羅(Frida Kahlo)的藝術養成,造訪墨西哥城除了藝術家故居「藍屋」之外,又多了新去處!20259月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改建自卡蘿家族曾持有、被暱稱為「紅屋」的宅邸,由家族成員參與策劃,探討「家庭」對芙烈達個人生活及創作生涯的影響。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20世紀藝術史的濃烈篇章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她畫中鮮明的熱帶色彩與隱喻性符號,蘊藏著對自身根源——墨西哥和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深刻探討,乘載對政治和社會的理想,也交織著她對感情、苦痛和生命的感觸。幼時感染小兒麻痺、18歲遭逢嚴重車禍,讓芙烈達的青春有了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寫照。她因病痛接受數十場手術,臥病在床時靠繪畫抒情也轉移注意力;長期獨處讓自畫像成了她主要的創作主題,她曾說:「因為『我』是我自己最了解的主題。」也因此濃眉、深邃雙眼、鮮豔唇色和稜角分明的臉龐,成了她深植人心的形象。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芙烈達故居「藍屋」,感受藝術家創作情境

造訪墨西哥城,芙烈達·卡蘿博物館(Museo Frida Kahlo)是旅人必訪之地。這棟「藍屋(Casa Azul)」陪伴芙烈達度過大半人生,最早她與家人同住於此,後來與藝術家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墜入愛河後也在此共同生活和創作,接待墨西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名人雅士。自1958年改為博物館揭幕後,藍屋展出兩人的畫作和藝術收藏,也留下照片、書籍、家具等生活痕跡,重現芙烈達當年生活的創作情境。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此外,藍屋也乘載了芙烈達的生命點滴:臥室那張四柱床,是她臥病在床時展開創作的起點;工作室的畫架與拐杖、藥品等,見證了她與病痛相伴的創作歷程;服飾與珠寶等個人收藏,體現了她對美的觀點與想像;廚房則保留墨西哥傳統家屋格局,濃縮昔日她與愛人共度的生活光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Frida Kahlo)

走進「紅屋」卡蘿之家,探尋家庭對芙烈達的深刻影響

那新開幕的「卡蘿之家博物館(Museo Casa Kahlo)」與藍屋有何區別?參與籌備的卡蘿家族成員接受《Wallpaper*》訪問時表示:「關於芙烈達的故事,長久以來由迪亞哥和其他家庭之外的聲音詮釋。我們想訴說的是,在她遇見迪亞哥之前,便受父親影響接觸藝術,並繼承了母親的堅毅和獨立。我們並非要『奪回』她的故事,而是想讓故事更加完整。」因此卡蘿之家著重於「家族」對芙烈達個人及創作生涯的影響,試圖挖掘她在藝術家及「受苦者」形象之外,更深層的面向。如果說藍屋是芙烈達以藝術家身份面眾的場所,那卡蘿之家則是她可以回歸自己、與家人共處,逃離紛亂並尋求慰藉的避風港。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博物館所在建築本是卡蘿家族的宅邸,於1930年由芙烈達的父母購入,因其鮮豔的磚紅色外觀又被暱稱為「紅屋(Casa Roja)」,跟藍屋僅有幾個街區的距離。雖然芙烈達未長居於此,但她生前時常造訪紅屋,在地下室的隱密小房間裡作畫、寫字、聽聽音樂,那是專屬於她的私密宇宙。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卡蘿之家延續家屋格局改造,多件珍貴文物首度公開

2008年,卡蘿家族成員因故著手整理這棟家族宅邸,並在過程中發現許多珍貴物件,每個角落都是故事。像是芙烈達的父親留下的玻璃底片,他曾是建築攝影師,為墨西哥政府紀錄城市重要的地標和建築,同時也是一名畫家,啟發芙烈達透過藝術觀看世界的眼光。此外,廚房牆面還留有一幅壁畫,描繪著掛滿果實的葡萄柚樹枝,四周點綴白花、斑斕鳥群停駐,據說這是芙烈達唯一留下的壁畫作品,約在她20多歲時繪製。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Museo Casa Kahlo)

這些發現,讓卡蘿家族深感將家屋轉化為博物館的使命,並在卡蘿基金會(Fundación Kahlo)主席Rick Miramontez的協助下獲得資助,展開長達近20年的籌備歷程。20259月,卡蘿之家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出許多從未曝光的文物,如芙烈達親筆寫下的家書等,另有她早期的素描作品、為迪亞哥作的肖像畫,還有傳統刺繡襯衫、古代墨西哥風格首飾、超現實主義設計大師Elsa Schiaparelli操刀的「Shocking」香水瓶等個人物品,體現她別具風格的美感。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除了展品之外,經重新設計的卡蘿之家也藏有許多巧思。美國建築師David Rockwell團隊保留了家屋令人感到親密、安定的尺度感,並從家族舊照汲取靈感,重現了建築原始的庭院。過去紅屋大門常對外敞開,隨芙烈達習畫的藝術學生也常自由出入。如今修復後的庭院致敬了卡蘿家族好客的傳統,並點綴來自墨西哥各地的工藝陶器和本地植物,長椅設計則令人聯想芙烈達常去的社區公園。

墨西哥藝術家Frida Kahlo新博物館!「卡蘿之家」聚焦家庭對芙烈達·卡羅創作生涯的影響
(圖片來源:Rockwell Group)

而芙烈達過去常自己待著的地下室房間,則以燭光營造靜謐氛圍,邀訪客放鬆在此細看藝術家的書信、手稿和收藏。廚房則靠氣味引領感官體驗,透過墨西哥傳統鍋煮咖啡中的肉桂香氣,帶人們重回芙烈達曾在紅屋度過的時光。

資料來源|Museo Casa KahloMuseo Frida KahloRockwell Group

大型裝置藝術海外委託製作如何解?專訪藝術家范承宗,公開提案、談判、包裝、國際運輸、搭建經驗與難題

大型裝置藝術海外委託製作如何解?專訪藝術家范承宗,公開提案、談判、包裝、國際運輸、搭建經驗與難題

藝術祭或展會常可見海外藝術家的大型委託製作,但你是否好奇過幕後:這麼大件的作品要如何「飄洋過海」?展方與藝術家之間得經過多少次溝通?在陌生國度搭建作品碰上意外怎麼辦?受2025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邀請委託製作〈六本木帆城〉的范承宗,首度公開從收到邀約到現地搭建的過程,包括談判方式、提案技巧、回信速度、包裝尺寸等細節,以及慘痛經驗的代價與教訓,都不藏私揭露!

2025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范承宗受邀委託製作,將六本木周圍與東京代表建築印象,融合於裝置藝術〈帆城〉。其實展方最初是想向他借展舊作,但在他主動提案後,才促成全新製作的合作機會。

以下將以六本木藝術之夜的案子為例,將海外委託製作循序拆解成步驟,公開每一環節如何推進與解決問題,並旁及過去在紐約、倫敦、斯洛維尼亞的不同狀況與教訓。不論是藝術愛好者想窺探內幕,還是藝術工作者想借鏡經驗,都能作為實用指引!

范承宗受2025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邀請委託製作〈六本木帆城〉。(攝影:定影影像)
范承宗受2025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邀請委託製作〈六本木帆城〉。(攝影:定影影像)

① 收到接洽

20255月,范承宗第一次收到六本木藝術之夜主辦單位「六本木藝術之夜執行委員會」來信,對方表示想借展他的作品〈魯班塔〉。然而,〈魯班塔〉是他2021年於宜蘭傳藝中心展出的作品,有9公尺高,組裝難度高且耗時、難以平整化包裝,真要借目前也已經沒有材料。當對方詢問一個「已經不能借」的作品,范承宗採取的第一步是:沒有拒絕,並提案給對方兩個新選項。

〈魯班塔〉為2021年於宜蘭傳藝中心展出的作品。(攝影:定影影像)
〈魯班塔〉為2021年於宜蘭傳藝中心展出的作品。(攝影:定影影像)

② 首次回信,同時進行初次提案

「提案前,我會先預判對方為什麼來找我。」范承宗說,既然對方想要〈魯班塔〉,他就從該件作品的特性延伸,提出「喜歡〈魯班塔〉的人,不可能會不喜歡」的作品。第一個提案為〈魯班月〉,這件作品是《魯班》系列(此系列均運用「魯班鎖」為結構基礎)的家族作品。〈魯班月〉為圓形立體雕塑,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展出時是裝在牆壁上。針對2025六本木藝術之夜,他提出的版本為「放在地上」,透過支架可擺放在任何地方,觀眾觀看角度也非常多。

〈魯班月〉為范承宗的《魯班》系列之一,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展出於牆壁上。(攝影:定影影像)
〈魯班月〉為范承宗的《魯班》系列之一,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展出於牆壁上。(攝影:定影影像)

第二個提案為〈帆城〉,該系列作品首次於2019屏東台灣燈會展出,之後在2021府中雙城、2024海安街道美術館等藝術祭,甚至還作為HBO影集《良辰吉時》劇中場景出現過。〈帆城〉的概念為「捕捉建築輪廓的集合」,加上六本木藝術之夜執行委員會主席為森美術館館長,而森美術館的母集團為建設公司「森集團」,令范承宗覺得有機會嘗試。「我其實是想push〈帆城〉,因為比較有訂製感,但麻煩度和成本就高許多。」但他分析,主辦單位第一封信就直接要一件9公尺高的作品,加上六本木藝術之夜早已舉辦多屆,勢必有一定預算與sense

2021府中雙城展出時的〈帆城〉。(攝影:定影影像)
2021府中雙城展出時的〈帆城〉。(攝影:定影影像)

他的簡報會在第一頁附上歷年作品的小圖集合,「這是給人家的綜合第一印象,客戶都非常需要看到作品案例,且數量需要很多,我要讓你知道:我的創作品質是穩定的,不用擔心。」針對兩個新提案,他笑說自己會很「心機」地附上手繪草圖,且還要畫出作品在Instagram被展示的樣子,增加討喜度。

每件作品的提案,他都會附上這句:「尺寸可以依照活動或場地需求自由配合,也可以依照預算調整規模。」范承宗還會先預判客戶接下來會問的問題,例如在戶外展示得注重強度、安全,他就先在簡報上標明:「所有作品最終都會由結構技師計算,不怕颱風、地震。」

范承宗都會在簡報的第一頁,附上歷年作品的小圖集合。(圖片提供:范承宗)
范承宗都會在簡報的第一頁,附上歷年作品的小圖集合。(圖片提供:范承宗)
針對新提案,范承宗會手繪插圖增加討喜度,左為〈帆城〉、右為〈魯班月〉。(圖片提供:范承宗)
針對新提案,范承宗會手繪插圖增加討喜度,左為〈帆城〉、右為〈魯班月〉。(圖片提供:范承宗)

③ 回信速度

收到接洽的隔天,范承宗就首次回信,並在同封信進行首次提案。「我一定會在24小時內回信,畢竟將心比心,誰不想要馬上得到答覆?」他說,自己也做過策展,如果第一封回信僅回「〈魯班塔〉無法出借」,那對方又得再詢問其他作品,來來回回的溝通就拖得很長。「如果同時間有另一個藝術家,他的等級、對方喜歡他的程度都和我差不多,然後他剛好可以借作品,那我不就沒機會了?」

他也分享,「工作上的往來都是一個好緣分。」范承宗現在的很多合作機會,都是來自當年的窗口、後來去其他公司任職,或者過去某個在信上被cc的人,因為當時在信上的往來互動而被記住。

〈六本木帆城〉為一座具有儀式氣息的木構裝置。(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為一座具有儀式氣息的木構裝置。(攝影:定影影像)

④ 確認合作

提案寄出後,對方對於〈帆城〉能與當地城市連結感到興趣,進一步詢問之前的作品規模和預算。范承宗便回覆每個作品的詳細尺寸,以及需要的搭建時間和預算。最後主辦單位直接提給他一個包含所有費用的總預算,並希望他在預算內發揮,尺寸則沒有特別限制。

〈六本木帆城〉透過藝術燈光裝置創作,捕捉基地周遭建築的集合輪廓。(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透過藝術燈光裝置創作,捕捉基地周遭建築的集合輪廓。(攝影:定影影像)

⑤ 持續通信往返:確認細節、排除問題

雙方確認以〈帆城〉合作後,范承宗便開始著手針對2025六本木藝術之夜設計。由於作品需融合建築輪廓,他首先確認幾個問題:「作品確切的放置地點在哪裡?希望融入的建築僅限六本木或全東京皆可?由於森集團本身是建設公司,是否會介意其他公司的建案被納入?」最後確認以「六本木」整體建築印象為主,但並不局限地理範圍,例如東京鐵塔雖不在六本木,但因為六本木看得到東京鐵塔,所以仍可納入;建築也不限森集團。他補充,主辦單位也相當重視與尊重當地居民的感受,不希望作品冒犯當地禁忌。

〈六本木帆城〉以六本木地區擁有641年悠久歷史的天祖神社為創作基地。(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以六本木地區擁有641年悠久歷史的天祖神社為創作基地。(攝影:定影影像)

范承宗汲取了不同年代的代表建築:天祖神社(1384)、東京鐵塔(1958)、六本木交叉路口(1967)、森大廈(2003)、國立新美術館(2007)、三得利美術館(2007)、21_21 DESIGN SIGHT2007)、住友不動產六本木Grand大廈(2016),將所有的建築物拆開變成輪廓,再像拼圖般組合成全新〈帆城〉。

范承宗汲取了不同年代的代表建築,並融合於裝置。(圖片提供:范承宗)
范承宗汲取了不同年代的代表建築,並融合於裝置。(圖片提供:范承宗)

持續通信往返中,出現過幾個小插曲:其一是窗口告知展出的地面並非平地,而是一個小緩坡。范承宗便追問地的斜度,發現最高與最低差到78公分,且地不是草地而是硬地,因此不能打釘子。因應這個地面,他把裝置的腳,調整成能夠因應高低差的訂製金屬腳。

因應場地的斜坡硬地,范承宗將裝置的腳,調整成能夠因應高低差的訂製金屬腳。(圖片提供:范承宗)
因應場地的斜坡硬地,范承宗將裝置的腳,調整成能夠因應高低差的訂製金屬腳。(圖片提供:范承宗)

另一個插曲為「高度」。原來在日本,超過4公尺就會被判定為建築物,需要費時費力申請相關證照。但范承宗原初的設計為430公分,因此窗口建議調整為399公分。除了將裝置減少31公分,他每次傳給主辦單位的新提案,一定會以清楚的before、after對照標示「改了哪裡」。

提案只要有修改,都會清楚標示出改了哪裡。(圖片提供:范承宗)
提案只要有修改,都會清楚標示出改了哪裡。(圖片提供:范承宗)

⑥ 作品拆卸裝箱

待設計都確認完畢,接著就得處理作品的裝箱與海運。「海運的木箱運送尺寸可以很大,但上了陸地要轉貨運,貨車有尺寸限制,太大的計價會進入下個級別,會貴很多。」范承宗希望讓作品能全部裝在「一個木箱」內,而每次的道路狀況和車輛都不一樣,他會視實際情況調整木箱尺寸,以這趟為例,他的木箱為尺寸為「310 x 70 x 70公分」。

〈六本木帆城〉為《帆城》系列第6件新作 。(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為《帆城》系列第6件新作 。(攝影:定影影像)

許多木箱是用釘子釘,僅能一次性使用;范承宗選擇的木箱是「全螺絲釘」,因為他每次展出,都會將作品再帶回來,而他的每件作品材料就像「樂高」一樣,可以重複組裝、搭配。「包裝是件很專業的事情,例如箱子在船上會搖晃,這些運送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潛在問題,好的廠商都能幫助我們處理好。」他固定合作的木箱商為「証昌盛木業」,會先做好底板,再把東西放上去,之後才做四面牆壁和上方板子,如此一來才可以把尺寸壓到最小。

海運裝箱過程。(圖片提供:范承宗)
海運裝箱過程。(圖片提供:范承宗)

在作品裝進木箱前,團隊會實際在工廠「練習拆作品和組裝作品」。此次他僅有向展覽方申請需要「梯子」,其他工具全部都由自己帶去,「盡量不要請對方準備工具,對方準備越多就越可能出問題,畢竟你要的東西可能不是他想的。」而海外搭建不一定有預算攜帶燈光師,長期合作的燈光團隊「偶得設計」,會幫作品設計「只會鎖螺絲、接電線」就可以執行的燈光。

實際在工廠練習組裝後的樣子。(圖片提供:范承宗)
實際在工廠練習組裝後的樣子。(圖片提供:范承宗)

⑦ 國際運輸

范承宗表示,「海運」其實相當複雜,因為每個國家的海關規定都不一樣,常常會需要你補各種資料、規則朝令夕改,甚至還曾遇過海盜。有過之前的「慘痛」經驗,他現在固定與「承航國際物流」合作,該公司團隊的英文、溝通、解決問題能力很好,每當國外海關詢問任何問題,都可以協助處理。

不過此趟發生了一些插曲。運輸公司的日本代理發現,包裝內容物與跟invoicepacking list的內容對不起來,invoicepacking list漏了「捲尺和麥克筆」。范承宗釐清問題後說,同事為了讓invoicepacking list精簡,刪除了捲尺和麥克筆,卻忘了通知其他同事要將那兩項東西取出。最後雖然趕緊補上,但他也學到經驗:「國際運輸的東西項目越多、越雜,越容易被抽檢和發生invoice文件遺漏問題,以後國際運輸的東西,工具耗材類的雜項全都用托運行李。」

〈六本木帆城〉將六本木著名建築的造形輪廓解構、混合、重組。(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將六本木著名建築的造形輪廓解構、混合、重組。(攝影:定影影像)

⑧ 貨運、實地搭建

解決了海運,沒想到陸上貨運也出了問題。范承宗說,原訂923日要在現場等貨車送來,卻不知道923日是日本的國定假日「秋分」。但由於六本木藝術之夜得在926日開幕,他估算最遲也得在924日上午到貨才能趕工完成。因此他透過運輸廠商與日方協調,任何可以加價優先處理的管道全部採用,923日也找了加價加班的貨車送來現場。范承宗記取教訓,未來海外委託製作得先查好當地接近日程的國定假日,海關、倉庫的上班時間也要確認;另外也學到,以後可以提早1個禮拜送達,就算多付1個禮拜的倉庫費用,也比現在採取的急救方案便宜,還可以降低風險。

現場實際搭建過程。(圖片提供:范承宗)
現場實際搭建過程。(圖片提供:范承宗)

在實際搭建時,也發生「插上插頭卻不明短路」的狀況。緊急連線在台灣的燈光團隊「偶得設計」後,偶得建議先將所有接頭都拆開,輪流用電錶檢查一次。他們也同步協請展方安排電工人員,最後順利解決。

〈六本木帆城〉由偶得設計負責燈光設計。(攝影:定影影像)
〈六本木帆城〉由偶得設計負責燈光設計。(攝影:定影影像)

同場加映:歐美委託製作難題

▸ 紐約

2022年,范承宗受邀至紐約東漢普敦的長屋花園(LongHouse Reserve)展出〈筌屋〉。他直說最困難的點在於「住宿費太高」,連Airbnb都是難以負擔的天價。最後他透過在紐約認識的台灣朋友,協助問到朋友家可以借住。不過由於地點距離場地很遠,每天得負擔30分鐘的Uber車程往返,也是一筆開銷。

2022年於紐約東漢普敦的長屋花園展出〈筌屋〉。(圖片提供:范承宗)
2022年於紐約東漢普敦的長屋花園展出〈筌屋〉。(圖片提供:范承宗)

▸ 倫敦

2024年,倫敦王冠劇院(The Coronet Theatre)首次舉辦「台灣藝術節」,范承宗受邀打造兩件作品。其中一件,他將〈筌屋〉掛在劇院外牆上。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他直說:「倫敦是想死度最高的。」首先在海運遭遇海盜,船得繞路,眼看來不及了,最後一批貨運連忙改成空運;到了現場又得知,作品與所有人員得先申請當地相關保險,不然無法施工;好不容易搞定後,卻發現因為建築物是古蹟,當初丈量尺寸只量了左側,但右側實際上和左側有些微誤差,導致原先的零件尺寸無法吻合——「這時候還剛好下起小雨,太崩潰了!」這趟倫敦行他也得到教訓:要準備備案;若場地是古蹟,要避免設計需要配合建築精準尺度的零組件,若真的要,就直接請人去當地丈量。

2024年於倫敦王冠劇院展出〈筌屋〉。(圖片提供:范承宗)
2024年於倫敦王冠劇院展出〈筌屋〉。(圖片提供:范承宗)

▸ 盧比安納

2025年,范承宗到斯洛維尼亞首都盧比安納,以「龍」為意象展出〈築巢計畫〉。有天突然收到海關來信,說要提交原料和產地證明,但他收到信時已是週五下班後,還剛好遇上台灣連假,緊急聯絡廠商才要到相關資料;還好事前預留時間足夠,最後仍然在預計開工時間前兩天送達。

這次在海運前也發生了插曲,由於烤漆鎖頭零件有些地方做工不均勻,重新送廠後已趕不上海運時間,只好變成托運行李。他也學到,「以後得在工廠現場一一檢查,就算要花上半天、一天的時間檢查也值得,若拿回來再檢查,對方還有可能不認帳。」現場也發現團隊完全忘了帶「橡膠塞」,好險當地找得到指定尺寸的零件,趕緊搭Uber去買。他也提醒,出發前去工廠拿材料時,最好要列出清單,一一打勾確認。范承宗提到,每結束一個案子,都會與他的團隊一起進行檢討會議,「事後一定要釐清問題,進行檢討,不要就此算了,才能減少甚至避免再發生相似的錯誤。」

2025年於盧比安納展出〈築巢計畫〉。(攝影:定影影像)
2025年於盧比安納展出〈築巢計畫〉。(攝影:定影影像)
2025年於盧比安納展出〈築巢計畫〉。(攝影:定影影像)
2025年於盧比安納展出〈築巢計畫〉。(攝影:定影影像)

文|張以潔
攝影|定影影像 圖片提供|范承宗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