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台北登場:集結12家品牌參展,一探金屬工藝聖地的職人精神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台北登場:集結12家品牌參展,一探金屬工藝聖地的職人精神

將於2月16日至18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的「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除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也將以傳承、生活、交流3大面向,帶大眾深入其工業與工藝文化,同時從產業材料、生活工具至家用品,看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另外,展期間也將有講座、工坊及選物販售,引領人們一探燕三条的產業內涵。

台灣人熟知的 Snow Peak、柳宗理、藤次郎、山崎金屬、玉川堂等,皆可溯源至燕三条,這個聞 名於世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自江戶時代發跡、演進、延續至今,生產製造 出陪伴許多產業成長與滋潤生活的物件。(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台灣人熟知的 Snow Peak、柳宗理、藤次郎、山崎金屬、玉川堂等,皆可溯源至燕三条,這個聞 名於世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自江戶時代發跡、演進、延續至今,生產製造 出陪伴許多產業成長與滋潤生活的物件。(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馳名世界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的燕三条,是日本新潟縣燕市與三条市的合稱。這個由十七萬人口組成的地區,相當於台北松山區人口,卻擁有六千家以上各具特色的小型工廠與企業,自江戶時代延續而來的職人精神,培育燕三条逐漸茁壯成為小型金工器具工廠林立的市鎮。燕市擁有悠久的和釘製造歷史,其後更發展鎚起銅器技術,「玉川堂」即為其中的代表性品牌;燕市於明治時期後投入西餐具製作,如今支撐起日本國內90%的產量。毗鄰的三条市則富有鐵礦資源,早在十七世紀時便掌握加工技術,二戰後開始發展汽車零件、工具製造等。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將於2月16日起至18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中舉行。(攝影:Adela Cheng )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將於2月16日起至18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中舉行。(攝影:Adela Cheng )

燕三条的職人們除了擁有紮實的工業與工藝能力,還有優異的商品企劃能力,得以創造出超越產品本身之外的附加價值,從鑄造、鍛造以至各種材質加工製造環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堪當日本最大的金屬加工業集散地。百年以來,燕三条的傳統在創新中活化,工廠成為可觀光的地標,通過器物產出,帶動文化觀光和產業發展。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帶大家一探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帶大家一探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而此次的「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由日方主辦單位燕三条貿易振興会,聯合台方的三個協辦單位——德貿股份有限公司、囍樹設計、鈑研所共同策畫。以『之間』作為展會的定名,意味著聯繫的力量,而『間』在日本文化中象徵留白的哲學意涵,更寓有無限可能。

本次「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12個參展夥伴,包括トップ工業、マルト長谷川 工作所、下村工業、玉川堂、北興商事、角利製作所、村の鍛冶屋、金鹿工具製作所、髙儀、IPS PLIERS、MGNET、Mog Inc.。(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本次「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12個參展夥伴,包括トップ工業、マルト長谷川 工作所、下村工業、玉川堂、北興商事、角利製作所、村の鍛冶屋、金鹿工具製作所、髙儀、IPS PLIERS、MGNET、Mog Inc.。(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12家參展品牌亮點

〈 トップ工業 〉 
Joy of Making 製作的樂趣,以做出使客戶滿足的工具為出發點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トップ工業相信,製造出好的工具讓客戶使用,是一種「喜悅」:客戶使用工具進行創造,在完成時獲得喜悅;製造出優秀的工具,同樣獲得喜悅,進而支持大家的創造,並與喜悅同在。這種「創造的喜悅」,透過社會共享,希望打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トップ工業會透過走訪全國零售店和工地,調研哪些工具受到歡迎、是否易於使用,再將積累的技術知識數位化,而後進行共享,以實現高效而迅速的設計。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透過「模具」、「鍛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的一體化生產,致力於金屬加工的垂直整合。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透過「模具」、「鍛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的一體化生產,致力於金屬加工的垂直整合。(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トップ工業所製造的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
トップ工業所製造的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 〉
「切れ味の醍醐味」讓每一次的剪切都是最高享受

成立於1924年,長谷川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長谷川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
長谷川的產品兼具高功能性、美感和精緻度。身為在歐美擁有巨大市場份額的日本製造商與唯一剪刀鉗製造商,長谷川尤其重視工廠的環保製程,並將製程視為對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下村工業 〉
透過企劃力創造舒適美好的生活

創業於1874年,刃物製造向為下村工業的根本。1957年時,下村迅速進入了當時的新興領域,即不鏽鋼廚刀。憑藉純熟的工匠技藝和機械製造,建立了能夠發揮各自優勢的生產體系,透過獨立開發品質檢測機械,成功維持了一致的高水準。
下村極擅結合傳統的刃物製造技術,進行刀片切割機、削皮器等各種烹飪器具的產品開發。其內部體制完整,整合了產品企劃、設計、成型、組裝到檢驗,成為下村工業的優勢所在,經由發展完善的品牌化歷程,為產品帶來新價值,從而創造美好生活。

刃物製造雖為下村工業的根本,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生活方式,亦不斷改進和變化產品,致力透過品牌企劃力,製造並提供對客戶在生活上有用的商品。
刃物製造雖為下村工業的根本,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生活方式,亦不斷改進和變化產品,致力透過品牌企劃力,製造並提供對客戶在生活上有用的商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玉川堂 〉
走過208年堅持將傳統創造出未來的美

創立於1816年,走過兩百多年歷史的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沒有設計圖稿,器物的尺寸全在工匠的腦海中,最後再加上玉川堂的獨門色彩。
玉川堂最初是製作燒水壺、鍋釜等生活用品,及至明治時期,因應政府倡導全國工藝品行業參加海外博覽會,玉川堂便將器物製作轉向美術工藝品,並融合新技術不斷精進。玉川堂傳承七代歷久不衰,所製作的鎚起銅器更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玉川堂視其所製作的鎚起銅器為一種「與人們共同經歷歲月流轉的器物」,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玉川堂視其所製作的鎚起銅器為一種「與人們共同經歷歲月流轉的器物」,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創立於1816年,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
創立於1816年,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北興商事 〉
致力資源回收以建立環境友善的循環

成立於1974年,北興商事株式會社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面向全球,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等材料(原材料)的回收。最初的工作內容是使用廢塑料製作,其後亦開發環境友善的清潔劑。
北興商事認為,回收循環不僅僅是作為業者的行為,更是一項影響居住在地球上所有人類、動植物和地球本身的重要舉措。北興商事致力於建立一個不浪費資源的系統,為建立環境友善的循環做出貢獻。

北興商事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材等材料(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以「捨棄廢棄的概念」為願景,以實現100%的再資源化為目標,提供產業廢棄物處理設施。
北興商事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材等材料(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以「捨棄廢棄的概念」為願景,以實現100%的再資源化為目標,提供產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角利製作所 〉
好工具創造好物品

創業於1946年,角利製作所的前身原為一間大型工具和刀具的批發公司中,為製造高品質商品而成立的製造部門。1972年獨立出來,一開始主要針對一般用戶,推出如刨子、鑿子、鋸子的大型工具套裝,其後擴展到專業用具,近年來銷售網絡拓及歐洲、亞洲地區。
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角利製作所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不僅專注於傳統日本工具的製造,也以三条為中心的製造網絡,投注心力,開發融合日本和西方文化的新工具。

角利製作所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其產品 [ 繼 Inherit ],為開發給小孩用的木工工具組,於2023年IDS(イデス)設計競賽中獲獎。
角利製作所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其產品 [ 繼 Inherit ],為開發給小孩用的木工工具組,於2023年IDS(イデス)設計競賽中獲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村の鍛冶屋 〉
專注戶外野營的商品設計巧思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其所製造的鍛造釘、和式菜刀、釘錘等產品,通過網路商店品牌「村の鍛冶屋」,流傳到許多人手中,廣獲好評。同時,山谷也致力於開發具有高超工藝技術和講究細節的戶外用品,提供給眾多露營人士。
山谷的經營策略為「與地方共同成長」,思考如何與地方共同發展,以推動燕三条地區的繁榮,不僅提供客戶和供應商良好的產品,更致力於成為一家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公司。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此款 TSBBQ 方形水壺,即為旗下一項獲獎產品,榮獲 2022 Japan Tsubame I.D.C. 的中小企業廳長官獎。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此款 TSBBQ 方形水壺,即為旗下一項獲獎產品,榮獲 2022 Japan Tsubame I.D.C. 的中小企業廳長官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金鹿工具製作所 〉
做出一把可以世代沿用的剪刀

成立於西元1969年,主要商品為各式鉗子、剪金剪、鉗子鑽、萬用剪、廚房剪刀,以及生花盆栽用剪等多用途剪刀,並打造可更換刀片的剪刀。
作為製造者,金鹿工具一向堅持的理念,就是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在製作中為工具注入感情。金鹿秉承著先人傳衍下來的原創產品與開發精神,持續全方位開發充滿創意和功能性的新產品。

金鹿工具製作所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堅持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
金鹿工具製作所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堅持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髙儀 〉
以工具為媒介・帶給世界笑容

創業於1866年,高儀擁有長達158年極為深厚的製造歷史。起初是鋸鍛冶職人,直到1910年早期,開始發展海外貿易。自第二代起,除了工具開發和製造,亦涉足刀具批發等商業活動,開拓多面向的新可能,成為高儀事業風格的基石。
高儀秉信,卓越的工具能啟發出新工作的創造,以及由此產生的振奮感。「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

「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
「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IPS PLIERS 〉
以世代進步的完美好用鉗子讓職人工作更順手

創立於西元1958年,IPS Pliers作為唯一專注於製造鉗子的專業製造商,堅持追求高品質和高附加價值的生產系統鉗子。
鉗子與剪刀類似,是一種結合左右兩部分的多功能工具,但其製造過程完全不同。鉗子在中途的磨光和機械加工過程中,分別製造左右兩側,經過鍍鉻和其他防銹處理後,在最終組裝階段才合併為一體。即使將一年前製造的右側與今天製造的左側在表面處理後對齊,它們仍將完美地合為一體而毫不偏差——此即IPS Pliers引以為傲的生產系統。

IPS Pliers專注於製造讓職人工作更順手的鉗子,迄今已製造超過73種高品質、高功能的鉗子。對IPS Pliers來說,這個工具不只是物件,而是能抓住夢想的鉗子,藉由它傳遞價值,並將人聯繫在一起。
IPS Pliers專注於製造讓職人工作更順手的鉗子,迄今已製造超過73種高品質、高功能的鉗子。對IPS Pliers來說,這個工具不只是物件,而是能抓住夢想的鉗子,藉由它傳遞價值,並將人聯繫在一起。(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MGNET 〉
創造金屬加工業的磁吸效應

MGNET是從其母公司武田模具製作所的宣傳部門發跡的。成立於2011年,創辦人武田修美抱持著「為人們帶來歡樂,為公司開啟新的可能性,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的理念,思索作為製造企業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
「Make Good Networks」,MGNET的初心是為製造業創造更好的環境,在製造中注入娛樂元素,「好玩!有趣!」是製造的原動力。MGNET努力保持真實性,並真誠的支持人們透過追求真正的樂趣、本質的新奇和根源的有趣,為未來的製造業創造真正的價值。

MGNET的主力產品「FOR」名片夾,在美國被當作「第二錢包」,在歐洲則作為「攜帶式的小物收納盒」而受到歡迎。
MGNET的主力產品「FOR」名片夾,在美國被當作「第二錢包」,在歐洲則作為「攜帶式的小物收納盒」而受到歡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Mog Inc. 〉 
農工機械刀具走向多角化經營的新世代

成立於2012年,Mog Inc.從最初的農業資材電子商務網站,到如今延伸發展出食品品牌「Chill Full -ちるふる-」、經營無人商店冷凍食品店舖與國內外貿易等,成為一間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多年的銷售經驗與工匠建立了信任關係,並能洞察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從而創立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
電子商務網站的運營,主要針對海外市場的農業資材、刀具、金屬製品、分析儀器等。靈活多樣的農業機械和鋒利的刀具備受歡迎,此外亦自行策劃產品並進行銷售,目前已在歐美和亞洲等60多個國家設有銷售據點。

Mog Inc.所創立的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
Mog Inc.所創立的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之間 In Between-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時間:2024年2月16日~18日;09:30~21:30,免費入場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資料提供|之間 In Between-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走進《尋常之外》以「目光」魔法翻越限制!專訪目目非營利:以眼動科技讓每個身體受限的靈魂,都有自由飛翔的權利

1995年《Elle》法國版總編輯因突然腦幹中風,全身癱瘓,喪失所有行動能力,僅剩左眼能眨動,這也成為他聯繫世界的唯一管道,在友人的協助下,他以眨眼選字母的方式寫下《潛水鐘與蝴蝶》一書,描述身體彷彿被囚禁在無法逃離的潛水鐘內,心靈卻渴望像蝴蝶般自由飛翔⋯⋯。2025,我們找到了即使肉身困於桎梏,依然能讓內在意識高歌飛舞的方法,走進目目非營利策劃的《尋常之外》展覽,親自感受這個目光魔法!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眼動課程成功跨出雙北區,至北中南東部為重度身障孩童提供服務,圖為花東眼動課程紀錄。(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科技&眼動教育帶來的新世界

許多重度肢體障礙者無法隨自由意志行動、進食,甚至無法以言語表達最基本的需求,前身為專門研究眼球追蹤技術應用的目目非營利,即是透過研發眼動軟體與眼動教育,幫助僅存「雙眼」可靈活轉動的重度肢體障礙者打破「潛水鐘」的限制,重新建立與外界溝通的通道,進一步增加認知與重獲自主能力。目目非營利共同創辦人Penny分享,成立滿六年的目目,在過去幾年中一步步建立起眼動課程系統、並讓教學服務跨出雙北區,目前已提供了北中南東17個縣市的重度身障孩童,總計2,803堂眼動課程;更陸續開發了兩本世界首見結合「眼動科技」與「兒童繪本」的遊戲繪本,讓失去口語和肢體能力的孩子「動動眼」就能和故事中的情節互動,也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影像夥伴以3年的時間,記錄眼動老師克力教學與日常交織的生活片段,圖為克力老師進行眼動老師培訓過程,讓這個尋常之外的職業在台灣各個角落落地。(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的青年學員景維,擁有流暢的眼動操作能力,以「雙眼」打字與一根手指頭點擊輔助,累計打出十萬八千個字,完成出版《維小的我想撼動這個世界》自傳,現在也是一位生命教育講師!(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的教學總監Mandy說明,「目目已陸續培育了89位眼動老師,團隊有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特教老師等,彼此可以互相給予專業上的建議與支援。」眼動課程為個別化,會依照學員的個別需求與年齡層量身規劃,課程類型從針對學齡前孩子的早療認知、學習生活邏輯與注音符號,到青年就業培力、電腦操作應用如文書處理、平面設計等,或是協助年長者復健、表達醫病需求。眼動課程從一對一教學,延伸舉辦多元的團體課程,甚至是至戶外上課,跨專業的團隊讓目目的師資培育系統與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完善,「重度身障族群的家庭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可能會讓學習無法持續,因此我們也會提供輔導或支援介入,好讓眼動課程的效益發揮至最大值。」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課程從一對一發展至團體課程,圖為賦格音樂團課。(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我們只是「需求不一樣」

Penny也分享:「其實有很多家長或特教的老師都不知道有眼動科技可以協助他們,也沒有完善的專業知識,這讓我們認知到推廣身障平權與融合教育,不再只是教育現場的事。試想如果孩子們可以在就學階段就理解『身障者只是和我們有著不一樣需求』的人,社會擁有多元樣貌的族群,當他們長大進入社會,自然沒有過多的刻板印象,未來要推行融合教育時,就更加容易了。」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老師團隊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圖為督導團隊。(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開始舉辦共讀活動,邀請目目小學員與幼兒園的孩子,一起閱讀眼動童書,發現五六歲的孩子如白紙般,很自然地就接受了這份「不一樣」,「我們都共存在同一個社會裡面,當周邊的設備(輔具)、體制更完善時,『不一樣』也能自然消彌。」因此今年目目將推廣溝通的對象擴向更外圍的社會大眾,希望以輕鬆體驗的展覽形式,讓大眾更貼近、理解重度身障族群的日常狀態,特別策劃了《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展覽與一系列講座活動。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目目非營利在2022年推出首部紀錄片《看見礙與愛》,榮獲「圓缺之間 身心障礙者影展」第三名,透過影像細膩的目光,記錄了小學員庭安與家人之間的日常溫度。(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眼動課程戶外教學,小學員藉由眼動輔具在全家便利商店櫃台結帳。(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沈浸式展間設計,體驗與世隔絕&「目光」魔法

當你的身體動作與口語表達能力受限,無法自由地表達情感與需求,只剩下「目光」能移動時,世界會變得如何?走入位於華山的展覽空間,穿過一條被雨幕包圍的廊道後,你會發現自己宛如來到一座與世隔絕的迷宮孤島,只能透過狹窄的透明圓罩觀看四周世界,聲音也無法傳達出去,無法與外界溝通,也無法產生任何連結。而圓罩裡出現的一句句音檔——「生活一切都需要他人協助,那時候就開始很自卑」、「覺得自己跟社會其實是有很大的差距」即是採樣自不同年齡層的身障者獨白,他們以吃力的發音一一訴說著其心裡深處的困境:無法逃脫卻仍然渴望被看見,被理解。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 》展覽主視覺與展場入口設計。(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 》展覽第一區,走入與周圍隔離的圓罩內,感受重度身障族群的生理困境。(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走出迷宮孤島,世界隨之豁然開朗,充滿了奇幻色彩的森林,每個角落都充滿驚喜——用眼睛控制「目光」撥開螢幕上的霧氣,欣賞這群身體受限、內心卻自由的孩子及青年們,共同創作的日常影像故事與眼動作品;再下一個展間,像是來到懷舊復古風格的Game Boy遊戲間,在這裡玩遊戲只能動眼不能動手,讓大眾以趣味的方式體驗眼動輔具設計,了解眼動科技如何運作、為重度肢體障礙族群施展「目光魔法」,為其世界帶來全新的可能性。「在實際體驗之後,應該能拓展大眾對於數位科技輔具的想像空間。它可以做到更多事情,當通用設計更加普及,落實在日常場域中,讓重度身障族群的生活需求不再是『尋常之外』。」Penny說。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在展覽內透過玩遊戲體驗眼動教材,實際了解眼動科技如何運作,能對數位科技輔具有更多想像。(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Mandy也回應道:「透過沈浸式體驗,希望大眾在看待身邊和自己『不一樣』的族群時,能多一些耐心,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展覽期間的每個週末也規劃了多場專家跨域公益對談、《阿目冒險旅程-勇氣的種籽》「眼動童書」共讀活動,邀請觀展大眾一同參與更深入了解身障平權與融合教育的議題,讓社會能更加多元共融。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展覽第二區體驗以「目光」與光影互動的魔法。(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尋常之外——以目光翻越日常邊界」特展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中4A館

展覽日期|2025.4.18(五)-2025.5.4(日)

展覽時間|平日 11:00~20:00(最後入場時間 19:30)

     假日 11:00~21:00(最後入場時間 20:30)

更多活動與講座資訊請關注「目目非營利」官方社群,或造訪展覽網站

文|黃阡卉 圖片提供|目目非營利

Photo ONE'25 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華山登場!攝影與影像的國際盛會:展商名單公布、活動亮點一覽

「ONE ART Taipei 藝術台北」繼一月的飯店型藝術博覽會,五月帶來不同策展主題,為藝術產業再添風貌。「Photo ONE’25 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攜手「Voices 2025」將於2025年5月8日至12日在「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 東2A館、東2B館、東2C館、東2D館、中4A館」隆重登場,創造與眾不同的藝術體驗。

「Photo ONE’25 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將持續舉辦「攝影集市集」(Photobook Fair)以及「專家面對面」計劃(Portfolio Review),也加入首次推出的「攝影博覽會」(Photo Fair)展示各方專業攝影作品。本屆再度邀請攝影家沈昭良擔任展會召集人,並匯聚來自歐美以及亞洲各國的 8 間畫廊、15 間出版社和 32 位學者專家/策展人/資深攝影家,打造攝影與影像的國際盛會。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多項大獎與展覽機會 「專家面對面」計劃產學連結

將於5月10日與11日登場的「專家面對面」計劃邀請來自美國芝加哥當代攝影美術館的館長娜塔莎 伊根(Natasha EGAN)、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攝影典藏部主任克莉絲汀 伯特爾(Christine BARTHE)、日本的美術史學者伊藤俊治(Toshiharu ITO)、T3 東京國際攝影節藝術總監速水惟広(Ihiro HAYAMI)、清里攝影藝術美術館副館長瀨戶正人(Masato SETO)以及柬埔寨金邊國際攝影節總監菲隆索萬(Philong SOVAN)等多達32位學者專家/策展人/資深攝影家,為影像創作者提供難能可貴的一對一交流場域。除了令人驚艷的黃金陣容,本次計劃也規劃多項大獎與展覽機會,為創作者提供在產業中嶄露頭角的機會。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其中包含獎金最高可獲得獎金美金兩千元的「最佳作品獎」,以及「評審團特別獎」(獎金美金一千元)皆有機會在兩年內,於台灣指定的商業藝廊舉辦個展。今年也特邀東京Photographer’s Gallery、Place M Gallery藝廊的營運代表,從所有參賽者中挑選合適的創作者頒發「展覽特別獎」,獲獎者可於獎項公布兩年內赴東京展出。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全球創新科技領導品牌 Epson 以官方合作夥伴身分支持展會,為Photo ONE長期指定之作品藝術微噴品牌,為現場作品更添亮點。展會期間,也歡迎喜愛攝影的民眾親身體驗Epson藝術微噴作品輸出服務,感受科技與藝術交融的精緻美學。

除了獲獎機會,預定於評選會場舉行的公眾交流,更是其中的重要活動。會場將於5月11日下午四點,開放美術館、藝廊、出版社、策展人、評論者、研究者、創作者、收藏者等,參觀所有參賽作品,一方面透過公眾互動看見攝影創作的趨勢與產業現況,也提供創作者與多方交流的機會,期待產業藉由計劃帶動發展與成長。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三大展會內容 探索攝影多元面相

而「Photo ONE’25」不僅有坐擁黃金陣容的「專家面對面」計劃,今年也延續過去舉辦「攝影集市集」,集結出版夥伴用紙本的溫度傳遞攝影的魅力。首次推出的「攝影博覽會」,策劃專屬影像的展覽空間展示專業攝影作品,期待影像創作的藝術型態被更多人看見。多面向的展會內容,引領大眾感受影像藝術的魅力。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本屆「攝影博覽會」特別規劃 日本攝影大師原作展 展區,展示包括多位攝影代表人物細江英公、深瀨昌久、須田一政、森山大道等人的作品。除了特別規劃的展位,來自日本東京的參展畫廊 Place M 及 Photographer’s Gallery 分別帶來日本當代攝影代表性攝影家瀨戶正人和北島敬三的作品;而同樣來自日本東京 冬青社 則帶來法國紀實攝影的先驅尤金 阿傑、美國藝術家曼 雷的原作。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首次參展來自韓國首爾的 AN INC. 將為展會呈現波蘭攝影師 Piotr Zbierski 的個展,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受到矚目,作品專注於情感、記憶與人類經驗等主題。台灣本地的 也趣藝廊 則帶來攝影家沈昭良的作品,沈氏除了長期關注台灣庶民社會文化,從題材上、美學上梳理出獨特風格,體現台灣獨有的文化符碼。這次展會特別帶來沈昭良長年拍攝日本「築地魚市場」經典風華的全紀錄巨作。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攝影集市集」更是聚齊影像出版的龍頭,來自日本包括東京的 赤々舎(AKAAKA Art Publishing),以及由尾仲浩二主理的獨立出版社兼藝廊 KAIDO BOOKS 也加入攝影集市集的行列,圖騰柱攝影藝廊(TOTEM POLE PHOTO GALLERY) 和 襌攝影藝廊(ZEN FOTO GALLERY) 都將帶來值得一看的攝影書籍作品。此外,遠從英國倫敦來參與這次盛會的 Thames & Hudson、來自韓國 二眼出版社(IANNBOOKS)、來自香港的 光影作坊(Lumenvisum)都為攝影集市集增添更多看點,而台灣本地具代表性的攝影集專賣店 moom bookshop 也將共同參與本次展會。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精心選址凝聚各方精英 共創新一代藝術盛會

「Voices X Photo ONE 2025」會長 王瑞棋表示:「隨著台灣藝術產業發展至今,我們將更加多元的當代藝術觀念和表現引進,嘗試新的突破,凝視產業現況並設法超越。致力營造對畫廊與藝術家更優質的環境,邀請藝術產業的夥伴一起來開創新世代之交流。」本屆展會精心選址富有文化與歷史意涵的「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保留工業時代的建築風格,並融合當代藝術與創意產業的活力。獨特的歷史背景、文化氛圍與豐富的藝術活動,賦予本次展會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讓觀者享受藝術的同時,體會到歷史與創意的完美交融,為展會提供更加豐富的視覺與文化體驗。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有富含意義的空間,還有擴大範圍的交流平台,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分享其在攝影領域的深厚經驗,透過多面向支持國內攝影相關工作,為展會的發展注入動力。不僅增進公眾對攝影及影像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其廣泛的網絡也為本屆展會創造更多交流機會。展會期間,「Voices X Photo ONE 2025」也將啟動「藝旅接駁車」服務,串聯「Voices 2025」、「Photo ONE’25」與南港「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兩地。帶領藝術愛好者們飽覽不同型態的展覽,悠然穿梭在多重藝術盛宴中。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圖片提供:亞太連線藝術)

聯手知名品牌體現藝術價值,促進多元藝術作品交流

繼一月的飯店型博覽會後籌劃不同型態的展會再次回歸!「Photo ONE」展出多元技法、材料、形式的攝影藝術作品,提供資深藏家及攝影愛好者一個廣闊的藝術交流平台,也得以透過「攝影講座」(Photo Talk) 踏入多元藝術作品市場,讓台灣在亞洲的藝術版圖中,擁有更臻完整且暢通的藝術互動體系與藝術家發聲的舞台,使藝術交流越發暢通開闊。

本屆的合作單位匯聚對於認同藝術創作價值的優質夥伴們,包含「Epson台灣愛普生 」、「Perrier沛綠雅氣泡礦泉水 」、「Maison Perrier沛綠雅氣泡飲」、「島座 SHIMAZA」、「VAVIN 酒盒子」、「Mag Mag 還魂梅」、「RÉUNI」、「收藏家  台灣防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各界品牌。

台灣精緻茶葉品牌「島座 SHIMAZA」堅持嚴選上等材料,結合阿里山天然純淨的風土與氣候,造就台灣茶葉的極致風味。品質和時尚兼具的茗茶背後,蘊含對大自然資源的深刻珍視,散發清新回甘的人文氣息。在這些優質品牌企業支持之下,同樣秉持對藝術展覽堅持的「Photo ONE’25台北國際影像藝術節」將在2025年5月8日至12日隆重舉辦,屆時將會在「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 東2A館、中4A館」打造獨一無二指標性藝術博覽會,期盼藏家與觀者的蒞臨。

今年也將同步舉辦「Voices 2025」,展會內容將再次改變既定作品的印象,挑戰藝術家、畫廊與主辦單位,打造不同以往的展場空間,透過作品多元面相呈現對當今「娛樂世界」的觀察,創造與眾不同的藝術體驗。

Voices 2025
時間|2025.05.09(五)- 2025.05.12(一)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 東2B館、東2C館、東2D館

Photo ONE 2025
時間|2025.05.09(五)- 2025.05.12(一),專家面對面2025.05.10 (六) – 2025.05.11 (日)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 東2A館、中4A館

資料提供|亞太連線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