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台北登場:集結12家品牌參展,一探金屬工藝聖地的職人精神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台北登場:集結12家品牌參展,一探金屬工藝聖地的職人精神

將於2月16日至18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的「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除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也將以傳承、生活、交流3大面向,帶大眾深入其工業與工藝文化,同時從產業材料、生活工具至家用品,看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另外,展期間也將有講座、工坊及選物販售,引領人們一探燕三条的產業內涵。

台灣人熟知的 Snow Peak、柳宗理、藤次郎、山崎金屬、玉川堂等,皆可溯源至燕三条,這個聞 名於世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自江戶時代發跡、演進、延續至今,生產製造 出陪伴許多產業成長與滋潤生活的物件。(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台灣人熟知的 Snow Peak、柳宗理、藤次郎、山崎金屬、玉川堂等,皆可溯源至燕三条,這個聞 名於世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自江戶時代發跡、演進、延續至今,生產製造 出陪伴許多產業成長與滋潤生活的物件。(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馳名世界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的燕三条,是日本新潟縣燕市與三条市的合稱。這個由十七萬人口組成的地區,相當於台北松山區人口,卻擁有六千家以上各具特色的小型工廠與企業,自江戶時代延續而來的職人精神,培育燕三条逐漸茁壯成為小型金工器具工廠林立的市鎮。燕市擁有悠久的和釘製造歷史,其後更發展鎚起銅器技術,「玉川堂」即為其中的代表性品牌;燕市於明治時期後投入西餐具製作,如今支撐起日本國內90%的產量。毗鄰的三条市則富有鐵礦資源,早在十七世紀時便掌握加工技術,二戰後開始發展汽車零件、工具製造等。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將於2月16日起至18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中舉行。(攝影:Adela Cheng )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將於2月16日起至18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中舉行。(攝影:Adela Cheng )

燕三条的職人們除了擁有紮實的工業與工藝能力,還有優異的商品企劃能力,得以創造出超越產品本身之外的附加價值,從鑄造、鍛造以至各種材質加工製造環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堪當日本最大的金屬加工業集散地。百年以來,燕三条的傳統在創新中活化,工廠成為可觀光的地標,通過器物產出,帶動文化觀光和產業發展。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帶大家一探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帶大家一探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而此次的「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由日方主辦單位燕三条貿易振興会,聯合台方的三個協辦單位——德貿股份有限公司、囍樹設計、鈑研所共同策畫。以『之間』作為展會的定名,意味著聯繫的力量,而『間』在日本文化中象徵留白的哲學意涵,更寓有無限可能。

本次「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12個參展夥伴,包括トップ工業、マルト長谷川 工作所、下村工業、玉川堂、北興商事、角利製作所、村の鍛冶屋、金鹿工具製作所、髙儀、IPS PLIERS、MGNET、Mog Inc.。(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本次「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12個參展夥伴,包括トップ工業、マルト長谷川 工作所、下村工業、玉川堂、北興商事、角利製作所、村の鍛冶屋、金鹿工具製作所、髙儀、IPS PLIERS、MGNET、Mog Inc.。(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12家參展品牌亮點

〈 トップ工業 〉 
Joy of Making 製作的樂趣,以做出使客戶滿足的工具為出發點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トップ工業相信,製造出好的工具讓客戶使用,是一種「喜悅」:客戶使用工具進行創造,在完成時獲得喜悅;製造出優秀的工具,同樣獲得喜悅,進而支持大家的創造,並與喜悅同在。這種「創造的喜悅」,透過社會共享,希望打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トップ工業會透過走訪全國零售店和工地,調研哪些工具受到歡迎、是否易於使用,再將積累的技術知識數位化,而後進行共享,以實現高效而迅速的設計。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透過「模具」、「鍛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的一體化生產,致力於金屬加工的垂直整合。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透過「模具」、「鍛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的一體化生產,致力於金屬加工的垂直整合。(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トップ工業所製造的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
トップ工業所製造的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 〉
「切れ味の醍醐味」讓每一次的剪切都是最高享受

成立於1924年,長谷川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長谷川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
長谷川的產品兼具高功能性、美感和精緻度。身為在歐美擁有巨大市場份額的日本製造商與唯一剪刀鉗製造商,長谷川尤其重視工廠的環保製程,並將製程視為對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下村工業 〉
透過企劃力創造舒適美好的生活

創業於1874年,刃物製造向為下村工業的根本。1957年時,下村迅速進入了當時的新興領域,即不鏽鋼廚刀。憑藉純熟的工匠技藝和機械製造,建立了能夠發揮各自優勢的生產體系,透過獨立開發品質檢測機械,成功維持了一致的高水準。
下村極擅結合傳統的刃物製造技術,進行刀片切割機、削皮器等各種烹飪器具的產品開發。其內部體制完整,整合了產品企劃、設計、成型、組裝到檢驗,成為下村工業的優勢所在,經由發展完善的品牌化歷程,為產品帶來新價值,從而創造美好生活。

刃物製造雖為下村工業的根本,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生活方式,亦不斷改進和變化產品,致力透過品牌企劃力,製造並提供對客戶在生活上有用的商品。
刃物製造雖為下村工業的根本,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生活方式,亦不斷改進和變化產品,致力透過品牌企劃力,製造並提供對客戶在生活上有用的商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玉川堂 〉
走過208年堅持將傳統創造出未來的美

創立於1816年,走過兩百多年歷史的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沒有設計圖稿,器物的尺寸全在工匠的腦海中,最後再加上玉川堂的獨門色彩。
玉川堂最初是製作燒水壺、鍋釜等生活用品,及至明治時期,因應政府倡導全國工藝品行業參加海外博覽會,玉川堂便將器物製作轉向美術工藝品,並融合新技術不斷精進。玉川堂傳承七代歷久不衰,所製作的鎚起銅器更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玉川堂視其所製作的鎚起銅器為一種「與人們共同經歷歲月流轉的器物」,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玉川堂視其所製作的鎚起銅器為一種「與人們共同經歷歲月流轉的器物」,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創立於1816年,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
創立於1816年,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北興商事 〉
致力資源回收以建立環境友善的循環

成立於1974年,北興商事株式會社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面向全球,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等材料(原材料)的回收。最初的工作內容是使用廢塑料製作,其後亦開發環境友善的清潔劑。
北興商事認為,回收循環不僅僅是作為業者的行為,更是一項影響居住在地球上所有人類、動植物和地球本身的重要舉措。北興商事致力於建立一個不浪費資源的系統,為建立環境友善的循環做出貢獻。

北興商事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材等材料(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以「捨棄廢棄的概念」為願景,以實現100%的再資源化為目標,提供產業廢棄物處理設施。
北興商事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材等材料(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以「捨棄廢棄的概念」為願景,以實現100%的再資源化為目標,提供產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角利製作所 〉
好工具創造好物品

創業於1946年,角利製作所的前身原為一間大型工具和刀具的批發公司中,為製造高品質商品而成立的製造部門。1972年獨立出來,一開始主要針對一般用戶,推出如刨子、鑿子、鋸子的大型工具套裝,其後擴展到專業用具,近年來銷售網絡拓及歐洲、亞洲地區。
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角利製作所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不僅專注於傳統日本工具的製造,也以三条為中心的製造網絡,投注心力,開發融合日本和西方文化的新工具。

角利製作所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其產品 [ 繼 Inherit ],為開發給小孩用的木工工具組,於2023年IDS(イデス)設計競賽中獲獎。
角利製作所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其產品 [ 繼 Inherit ],為開發給小孩用的木工工具組,於2023年IDS(イデス)設計競賽中獲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村の鍛冶屋 〉
專注戶外野營的商品設計巧思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其所製造的鍛造釘、和式菜刀、釘錘等產品,通過網路商店品牌「村の鍛冶屋」,流傳到許多人手中,廣獲好評。同時,山谷也致力於開發具有高超工藝技術和講究細節的戶外用品,提供給眾多露營人士。
山谷的經營策略為「與地方共同成長」,思考如何與地方共同發展,以推動燕三条地區的繁榮,不僅提供客戶和供應商良好的產品,更致力於成為一家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公司。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此款 TSBBQ 方形水壺,即為旗下一項獲獎產品,榮獲 2022 Japan Tsubame I.D.C. 的中小企業廳長官獎。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此款 TSBBQ 方形水壺,即為旗下一項獲獎產品,榮獲 2022 Japan Tsubame I.D.C. 的中小企業廳長官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金鹿工具製作所 〉
做出一把可以世代沿用的剪刀

成立於西元1969年,主要商品為各式鉗子、剪金剪、鉗子鑽、萬用剪、廚房剪刀,以及生花盆栽用剪等多用途剪刀,並打造可更換刀片的剪刀。
作為製造者,金鹿工具一向堅持的理念,就是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在製作中為工具注入感情。金鹿秉承著先人傳衍下來的原創產品與開發精神,持續全方位開發充滿創意和功能性的新產品。

金鹿工具製作所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堅持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
金鹿工具製作所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堅持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髙儀 〉
以工具為媒介・帶給世界笑容

創業於1866年,高儀擁有長達158年極為深厚的製造歷史。起初是鋸鍛冶職人,直到1910年早期,開始發展海外貿易。自第二代起,除了工具開發和製造,亦涉足刀具批發等商業活動,開拓多面向的新可能,成為高儀事業風格的基石。
高儀秉信,卓越的工具能啟發出新工作的創造,以及由此產生的振奮感。「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

「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
「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IPS PLIERS 〉
以世代進步的完美好用鉗子讓職人工作更順手

創立於西元1958年,IPS Pliers作為唯一專注於製造鉗子的專業製造商,堅持追求高品質和高附加價值的生產系統鉗子。
鉗子與剪刀類似,是一種結合左右兩部分的多功能工具,但其製造過程完全不同。鉗子在中途的磨光和機械加工過程中,分別製造左右兩側,經過鍍鉻和其他防銹處理後,在最終組裝階段才合併為一體。即使將一年前製造的右側與今天製造的左側在表面處理後對齊,它們仍將完美地合為一體而毫不偏差——此即IPS Pliers引以為傲的生產系統。

IPS Pliers專注於製造讓職人工作更順手的鉗子,迄今已製造超過73種高品質、高功能的鉗子。對IPS Pliers來說,這個工具不只是物件,而是能抓住夢想的鉗子,藉由它傳遞價值,並將人聯繫在一起。
IPS Pliers專注於製造讓職人工作更順手的鉗子,迄今已製造超過73種高品質、高功能的鉗子。對IPS Pliers來說,這個工具不只是物件,而是能抓住夢想的鉗子,藉由它傳遞價值,並將人聯繫在一起。(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MGNET 〉
創造金屬加工業的磁吸效應

MGNET是從其母公司武田模具製作所的宣傳部門發跡的。成立於2011年,創辦人武田修美抱持著「為人們帶來歡樂,為公司開啟新的可能性,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的理念,思索作為製造企業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
「Make Good Networks」,MGNET的初心是為製造業創造更好的環境,在製造中注入娛樂元素,「好玩!有趣!」是製造的原動力。MGNET努力保持真實性,並真誠的支持人們透過追求真正的樂趣、本質的新奇和根源的有趣,為未來的製造業創造真正的價值。

MGNET的主力產品「FOR」名片夾,在美國被當作「第二錢包」,在歐洲則作為「攜帶式的小物收納盒」而受到歡迎。
MGNET的主力產品「FOR」名片夾,在美國被當作「第二錢包」,在歐洲則作為「攜帶式的小物收納盒」而受到歡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Mog Inc. 〉 
農工機械刀具走向多角化經營的新世代

成立於2012年,Mog Inc.從最初的農業資材電子商務網站,到如今延伸發展出食品品牌「Chill Full -ちるふる-」、經營無人商店冷凍食品店舖與國內外貿易等,成為一間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多年的銷售經驗與工匠建立了信任關係,並能洞察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從而創立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
電子商務網站的運營,主要針對海外市場的農業資材、刀具、金屬製品、分析儀器等。靈活多樣的農業機械和鋒利的刀具備受歡迎,此外亦自行策劃產品並進行銷售,目前已在歐美和亞洲等60多個國家設有銷售據點。

Mog Inc.所創立的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
Mog Inc.所創立的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之間 In Between-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時間:2024年2月16日~18日;09:30~21:30,免費入場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資料提供|之間 In Between-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4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直擊!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到金獅獎與戰爭影響等話題盤整

2024威尼斯雙年展現場直擊!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到大會金獅獎等話題盤整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於4月20日正式開幕,編輯也實際踏上水都,帶回現場的第一手報導!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展出了哪些作品、又有什麼特別活動?最高榮譽金獅獎獎落誰家?而作為國際矚目的藝術展會,在政治動盪的此刻各國國家館有什麼舉動?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於420日正式開幕!本屆迎來首位拉丁美洲策展人,由現任巴西聖保羅藝術博物館藝術總監Adriano Pedrosa擔任,大會展題《處處都是外人》(Stranieri OvunqueForeigners Everywhere),有著「不論走到何處都會遇到外國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自覺像外人」等多重含義。

展題《處處都是外人》源自藝術家Claire Fontaine的霓虹裝置,將此句子以20多種語言呈現,此次雙年展也現場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展題《處處都是外人》源自藝術家Claire Fontaine的霓虹裝置,將此句子以20多種語言呈現,此次雙年展也現場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雙年展以軍械庫(Arsenale)、綠園城堡(Giardini)為兩大展區,除了各有一座大會主題館,遍布兩區的各國國家館亦是關注焦點,今年共集結90個國家,貝南、衣索比亞、東帝汶、坦尚尼亞4國更是首次參展。作為國際矚目的展會,加上國家館的參展性質,讓威尼斯雙年展在藝術、政治、社會議題等有所聯動。以下先帶你從3大話題速看本屆:

主題館金獅獎由Mataaho Collective的編織裝置《Takapau》奪下。(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主題館金獅獎由Mataaho Collective的編織裝置《Takapau》奪下。(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1)金獅獎獎落南半球原住民藝術家

主題館金獅獎由4位紐西蘭毛利女性藝術家組成的「Mataaho Collective」奪下,作品《Takapau》位於軍械庫展場入口的第一個展間,Takapau在毛利語為「編織分娩墊」,而這個編織而成的大型裝置既如子宮般的神聖,又如宇宙般的遼闊。國家館金獅獎則頒給「澳洲館」,藝術家Archie Moore爬梳超過65,000年的家族親屬關係,印證不同族群的人類如何彼此聯繫;四周牆面與天花板是由粉筆寫上的族譜,中間水池平台上放置一落落澳洲原住民遭迫害的檔案。

澳洲館獲頒國家館金獅獎,靜謐黑白展間是對消逝原住民的哀悼。(攝影:張以潔)
澳洲館獲頒國家館金獅獎,靜謐黑白展間是對消逝原住民的哀悼。(攝影:張以潔)

(2)以色列撤館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在加薩走廊的戰火至今已延燒數月,就在本屆威尼斯雙年展媒體預展首日,以色列館仍未開放大門,玻璃牆上貼著一張海報寫道:「在停火和人質釋放協議達成後,以色列館的藝術家和策展人將會開展。」

以色列館即便大門未開,仍吸引諸多觀眾駐足觀望。(攝影:張以潔)
以色列館即便大門未開,仍吸引諸多觀眾駐足觀望。(攝影:張以潔)

(3)俄羅斯館出借玻利維亞

俄羅斯在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皆沒有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位在綠園城堡的俄羅斯館也跟著放空城。不過2024年這棟綠色建築出借給了波利維亞,至於原因為何?波利維亞官方聲明表示,「俄羅斯相信我們作品的重要性、質量和內容。」但根據外媒的非官方消息,可能與兩國在鋰資源上達成協議有關。

2024威尼斯雙年展俄國斯館借給波利維亞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24威尼斯雙年展俄國斯館借給波利維亞展出。(圖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聚焦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

台灣館由藝術家袁廣鳴代表參加,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陳暢(Abby Chen)擔任策展人,於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袁廣鳴:日常戰爭》,共有5件錄像、1件動力裝置、1件素描作品。從大門到展廳的階梯,就可聽見《日常演習》的警笛,揭示展覽的不安氛圍;步入展場後,儘管有著沙發、座椅、檯燈等舒適居家擺設,但《日常戰爭》與《棲居如詩》的爆炸、《佔領第561小時》節奏緩慢的國歌、《預言》突如其來的震動,在在提醒著這是場「日常中的戰爭」與「戰爭中的日常」。

動力裝置《預言》餐桌會突然發出震動,即便在展廳久待仍深感震撼。(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動力裝置《預言》餐桌會突然發出震動,即便在展廳久待仍深感震撼。(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名《日常戰爭》不僅指涉作品中的防空演習、公民不服從運動、居家襲擊等等,更探討後資本主義、網路攻擊、氣候異常及族群紛爭等議題。內容不僅關於台灣,更是世界的不安、焦慮與現實寫照,袁廣鳴也在開幕式時表示,「希望展覽不要成真。」但如同作品中不斷重複的影像,爆炸、襲擊是破壞亦是重生,陳暢說,「在日常戰爭中,藝術家能給的是什麼想像?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一座監獄,如果監獄在今天都可以翻轉為表達藝術和言論自由的場域,這就是台灣藝術家和台灣想帶來的正面訊息。」

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右)、策展人陳暢(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藝術家袁廣鳴(右)、策展人陳暢(左)。(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新作《日常戰爭》、《扁平世界》解析

這次袁廣鳴共帶來兩件新作,其一為展覽同名錄像作品《日常戰爭》,描述在中產階級房間中發生了一場襲擊,最後又回歸平靜。不同於此次亦展出的《棲居如詩》為1公尺乘1公尺的水缸模型,《日常戰爭》在淡水工作室打造11拍攝場景,內裝設定為「有點窮的單身知識分子」。每次創作都會放入新技術嘗試的他,這件作品費時約1年開發「單軸機械手臂」,達到拍攝時的精準控制。仔細聆聽錄像的背景聲音,會發現為「戰爭遊戲實況」,袁廣鳴表示,最初設定為《CNN》戰爭新聞,覺得太老套又改為國外談論武器的節目內容,最後想到了YouTube上的戰爭遊戲實況,隱喻每一個你我都可能是造就日常戰爭的一員。「我雖然做這個作品,但是我可能就是那個玩戰爭遊戲的人,其實我也不是清白的。」

袁廣鳴新作《日常戰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新作《日常戰爭》。(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另一件新作《扁平世界》,以Google全球街景資料庫(Google street view)將各地類似景貌的街景串連,10分鐘的錄像也成為了一種「新公路電影」。每段影像皆由台灣開頭,再連接至世界各地相似的地景,例如橋、道路、荒野、市中心等等,顯示在全球化、數位化的網路時代裡,世界竟是一個極度相似的「扁平世界」。在製作上,由於Google Street View360度影像,當要轉化為平面影像時,需藉由程式多項篩選及限定相同的中心點及透視。袁廣鳴表示,Google street view的資料庫其實透露出全球政治和經濟結構,例如沒有經濟效應或很薄弱的地區資料甚少、共產國家幾乎沒有資料(少數如俄羅斯有)。

袁廣鳴新作《扁平世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新作《扁平世界》。(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入口播放《日常演習》、《佔領第561小時》,白色椅子連結素描作品

走進台灣館,入口處約高3公尺、寬6公尺的巨型螢幕,播放的是《日常演習》,以及紀錄「太陽花學運」撤場前夕的《佔領第561小時》。其實連袁廣鳴最初也認為最醒目的入口處,應該要展示新作,但陳暢建議要以這兩件作品作為開場。除了演習、學運都是非常台灣的象徵,《日常演習》的空襲警報聲響,讓觀眾在踏上普宮的樓梯間就能聽見,營造展覽題旨和氛圍。

台灣館現場播映《佔領第561小時》的情景。(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現場播映《佔領第561小時》的情景。(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值得注意的是,螢幕前擺放了6張白色躺椅,和展出的素描《在我們的遠方是什麼?》中的白色沙灘椅相呼應。該張素描源自1951年的黑白歷史照片,袁廣鳴初次乍看以為是「一群男人戴著墨鏡,悠閒躺在沙灘椅看著遠方」,細看才發覺不對勁,是「美國高階軍官戴著護目鏡,在太平洋小島觀看核爆測試」,極為反差的觀感讓他留下深刻印象。這次將畫中沙灘椅搬至現實,素描裡人們悠閒躺在椅子上看著不悠閒的核爆,現實展場裡觀眾亦是舒服坐在椅子上,觀看著不舒服的作品。

展廳入口的白色沙灘椅,和素描作品的椅子相呼應。(攝影:張以潔)
展廳入口的白色沙灘椅,和素描作品的椅子相呼應。(攝影:張以潔)

公眾論壇重點整理!從「島嶼」連結回「家」

台灣館開幕日下午舉行「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Public Forum: Thinking Like An Island),由亞洲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助理策展人納茲.朱古歐盧(Naz Cuguoğlu)擔任主持人,與談者除了袁廣鳴、陳暢,還邀請到泰德美術館大中華地區兼任策展人陳思穎(Hera Chan)、阿布達比古根漢美術館策展人鄧芷茵 (Birde Tang),從「島嶼思維」(island-thinking)出發,探討於藝術與當代地緣政治中的競合關係。

「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活動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公眾論壇:如島嶼思考」活動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論壇中提及了不同層次的「島嶼思考」,首先是「孤島」,陳暢分享剛來到美國的時自覺孤島,儘管得到獎項肯定仍無人理解,但透過與女性、移民策展人交流,慢慢建立社群,而如今的社會也開始關注起非主流。朱古歐盧接著提及,孤島也能連結為「群島」。鄧芷茵說,阿聯酋有8成以上是國外居民,在當地工作非常需要「社群」的概念,包括怎麼跟不同宗教、語言、文化者溝通。陳思穎則認為與其身為策展人,她更著重身為一位「市民」如何創造社群之間的連結。

會後由活躍於柏林的伊拉克籍藝術家阿里.亞斯(Ali Yass)與巴勒斯坦籍的藝術家兼策展人朱德.阿爾-塔米米(Joud Al-Tamimi),帶來「現場表演:去告訴山吧」(Live Performance: Go Tell It To the Mountain)。(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會後由活躍於柏林的伊拉克籍藝術家阿里.亞斯(Ali Yass)與巴勒斯坦籍的藝術家兼策展人朱德.阿爾-塔米米(Joud Al-Tamimi),帶來「現場表演:去告訴山吧」(Live Performance: Go Tell It To the Mountain)。(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袁廣鳴則從父親「離島」的概念切入,父親於國共內戰的時候來到台灣「躲雨」,沒想到一躲就是40年,這讓身為外省第二代的他,不斷思考家或家鄉的概念到底是什麼?而這次台灣館正就是把展場打造為居家場域,朱古歐盧問及背後原因,陳暢回應從來沒有這麼想過,家的概念是在策展中浮現,放入沙灘椅、點亮檯燈後,很訝異原本是監獄的展場竟產生了家的感覺。她說世界上已經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了,所謂「家」或許是可以獲得一點勇氣的地方,從袁廣鳴的作品,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生存、採取行動且慢慢找到勇氣。

台灣館所在處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監獄,如今翻轉為表達藝術自由的場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台灣館所在處普里奇歐尼宮邸原本是監獄,如今翻轉為表達藝術自由的場所。(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4「第60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

時間|2024.04.20-09.30,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1:00-19:00

2024.10.01-11.24,每週二至週日上午10:00-18:00

週一休館,4/226/177/229/29/3011/18特別開放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 Venice, Italy

文、攝影|張以潔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La Biennale di Venezi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達文西體驗展」6月松山文創園區登場!集結沉浸式光影展區、達文西博物館藏品與互動體驗裝置

「達文西體驗展」6月松山文創園區登場!集結沉浸式光影展示區、達文西博物館藏品與互動體驗裝置

《達文西體驗展-超越 500 年的輝煌》將於6月在松山文創園區展出,本展除帶來高達5公尺的沉浸式光影展示區,更集結了超過50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以及獨特的繪畫區、展品互動體驗區等展示內容,帶觀者走進這位天才藝術家的前瞻奇想。

打造5公尺巨幕環繞空間

由創下全台超過 30 萬參觀人次的《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團隊策劃的《達文西體驗展》,此次同樣使用了由澳洲策展公司 Grande Experiences 開發的 SENSORY4™ 沉浸式投影系統,再度以5公尺巨幕環繞空間,透過光影呈現出《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等經典作品細膩的筆觸細節,讓觀眾有如親身穿梭在達文西天馬行空的奇想世界中。

延續《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的震撼視覺效果,《達文西體驗展》同樣使用了由澳洲策展公司 Grande Experiences 開發的 SENSORY4™ 沉浸式投影系統。(圖片提供: KKLIVE)
延續《再見梵谷-光影體驗展》的震撼視覺效果,《達文西體驗展》同樣使用了由澳洲策展公司 Grande Experiences 開發的 SENSORY4™ 沉浸式投影系統。(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博物館藏品跨海來台

除了頂級規格的沉浸式光影展示區,《達文西體驗展》為​​全面解析這位絕世天才橫跨藝術、軍事、飛行器、解剖學、樂器等領域的前瞻奇想,更集合了超過50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以多元化的展示內容,完整剖析這位天才藝術家的前瞻奇想。

《達文西體驗展》更集合了超過 50 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更集合了超過 50 件由羅馬達文西博物館官方授權的珍貴實體展件。(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獨特互動體驗把驚喜帶回家

最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繪畫區」也將在本次展覽中呈現,透過投影方式教授素描技法,提供畫架和紙筆,讓大人小孩一起互動臨摹,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意義;而《達文西體驗展》也量身打造了全新亮點,透過《蒙娜麗莎的秘密》、《化身維特魯威人》等互動體驗裝置,參與者能擁有「走入畫中」的獨特感受,更能將完成體驗後的驚喜成品帶回家留念!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輕鬆窺探屬於達文西的視野。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展區(圖片提供: KKLIVE)

達文西體驗展 - 超越 500 年的輝煌
▸ 展覽時間:2024 年 6 月 14 日 (五) 至 9 月 29 日 (日)
▸ 開放時間:每日 10:00 ~ 18:00
▸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一號倉庫(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 133 號)
購票網址請點此

資料提供|KKLIVE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