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台北登場:集結12家品牌參展,一探金屬工藝聖地的職人精神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台北登場:集結12家品牌參展,一探金屬工藝聖地的職人精神

將於2月16日至18日在松山文創園區登場的「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除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也將以傳承、生活、交流3大面向,帶大眾深入其工業與工藝文化,同時從產業材料、生活工具至家用品,看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另外,展期間也將有講座、工坊及選物販售,引領人們一探燕三条的產業內涵。

台灣人熟知的 Snow Peak、柳宗理、藤次郎、山崎金屬、玉川堂等,皆可溯源至燕三条,這個聞 名於世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自江戶時代發跡、演進、延續至今,生產製造 出陪伴許多產業成長與滋潤生活的物件。(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台灣人熟知的 Snow Peak、柳宗理、藤次郎、山崎金屬、玉川堂等,皆可溯源至燕三条,這個聞 名於世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自江戶時代發跡、演進、延續至今,生產製造 出陪伴許多產業成長與滋潤生活的物件。(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馳名世界的金屬工藝聖地,又被稱作「匠人的町畦」的燕三条,是日本新潟縣燕市與三条市的合稱。這個由十七萬人口組成的地區,相當於台北松山區人口,卻擁有六千家以上各具特色的小型工廠與企業,自江戶時代延續而來的職人精神,培育燕三条逐漸茁壯成為小型金工器具工廠林立的市鎮。燕市擁有悠久的和釘製造歷史,其後更發展鎚起銅器技術,「玉川堂」即為其中的代表性品牌;燕市於明治時期後投入西餐具製作,如今支撐起日本國內90%的產量。毗鄰的三条市則富有鐵礦資源,早在十七世紀時便掌握加工技術,二戰後開始發展汽車零件、工具製造等。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將於2月16日起至18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中舉行。(攝影:Adela Cheng )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將於2月16日起至18日,於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中舉行。(攝影:Adela Cheng )

燕三条的職人們除了擁有紮實的工業與工藝能力,還有優異的商品企劃能力,得以創造出超越產品本身之外的附加價值,從鑄造、鍛造以至各種材質加工製造環節,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堪當日本最大的金屬加工業集散地。百年以來,燕三条的傳統在創新中活化,工廠成為可觀光的地標,通過器物產出,帶動文化觀光和產業發展。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帶大家一探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邀請到12家品牌參展,帶大家一探燕三条出品的器物如何呈現生活美學。(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而此次的「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由日方主辦單位燕三条貿易振興会,聯合台方的三個協辦單位——德貿股份有限公司、囍樹設計、鈑研所共同策畫。以『之間』作為展會的定名,意味著聯繫的力量,而『間』在日本文化中象徵留白的哲學意涵,更寓有無限可能。

本次「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12個參展夥伴,包括トップ工業、マルト長谷川 工作所、下村工業、玉川堂、北興商事、角利製作所、村の鍛冶屋、金鹿工具製作所、髙儀、IPS PLIERS、MGNET、Mog Inc.。(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本次「之間 - 燕三条工業與工藝文化交流展」12個參展夥伴,包括トップ工業、マルト長谷川 工作所、下村工業、玉川堂、北興商事、角利製作所、村の鍛冶屋、金鹿工具製作所、髙儀、IPS PLIERS、MGNET、Mog Inc.。(圖片提供:囍樹設計;攝影:王海齡)

 

12家參展品牌亮點

〈 トップ工業 〉 
Joy of Making 製作的樂趣,以做出使客戶滿足的工具為出發點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トップ工業相信,製造出好的工具讓客戶使用,是一種「喜悅」:客戶使用工具進行創造,在完成時獲得喜悅;製造出優秀的工具,同樣獲得喜悅,進而支持大家的創造,並與喜悅同在。這種「創造的喜悅」,透過社會共享,希望打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トップ工業會透過走訪全國零售店和工地,調研哪些工具受到歡迎、是否易於使用,再將積累的技術知識數位化,而後進行共享,以實現高效而迅速的設計。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透過「模具」、「鍛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的一體化生產,致力於金屬加工的垂直整合。
トップ工業是一家手工具製造商,透過「模具」、「鍛造」、「熱處理」和「機械加工」的一體化生產,致力於金屬加工的垂直整合。(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トップ工業所製造的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
トップ工業所製造的工具種類非常廣泛,有鉗子、板手、拉拔器、鍛造零件等,從設計製作到出貨,提供一條龍式的整合服務。(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 〉
「切れ味の醍醐味」讓每一次的剪切都是最高享受

成立於1924年,長谷川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長谷川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
長谷川的產品兼具高功能性、美感和精緻度。身為在歐美擁有巨大市場份額的日本製造商與唯一剪刀鉗製造商,長谷川尤其重視工廠的環保製程,並將製程視為對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
マルト長谷川工作所主要製造各式鉗子及指甲剪,以追求功能性、提高精緻度、創新工藝與挑戰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文化,連續30多年贏得超過70多項設計獎項,包括優良設計獎、IDS設計競賽等。(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下村工業 〉
透過企劃力創造舒適美好的生活

創業於1874年,刃物製造向為下村工業的根本。1957年時,下村迅速進入了當時的新興領域,即不鏽鋼廚刀。憑藉純熟的工匠技藝和機械製造,建立了能夠發揮各自優勢的生產體系,透過獨立開發品質檢測機械,成功維持了一致的高水準。
下村極擅結合傳統的刃物製造技術,進行刀片切割機、削皮器等各種烹飪器具的產品開發。其內部體制完整,整合了產品企劃、設計、成型、組裝到檢驗,成為下村工業的優勢所在,經由發展完善的品牌化歷程,為產品帶來新價值,從而創造美好生活。

刃物製造雖為下村工業的根本,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生活方式,亦不斷改進和變化產品,致力透過品牌企劃力,製造並提供對客戶在生活上有用的商品。
刃物製造雖為下村工業的根本,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生活方式,亦不斷改進和變化產品,致力透過品牌企劃力,製造並提供對客戶在生活上有用的商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玉川堂 〉
走過208年堅持將傳統創造出未來的美

創立於1816年,走過兩百多年歷史的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沒有設計圖稿,器物的尺寸全在工匠的腦海中,最後再加上玉川堂的獨門色彩。
玉川堂最初是製作燒水壺、鍋釜等生活用品,及至明治時期,因應政府倡導全國工藝品行業參加海外博覽會,玉川堂便將器物製作轉向美術工藝品,並融合新技術不斷精進。玉川堂傳承七代歷久不衰,所製作的鎚起銅器更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玉川堂視其所製作的鎚起銅器為一種「與人們共同經歷歲月流轉的器物」,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玉川堂視其所製作的鎚起銅器為一種「與人們共同經歷歲月流轉的器物」,被日本文化廳指定為無形文化資產。(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創立於1816年,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
創立於1816年,玉川堂致力於銅器製作,運用祖傳技術,生產茶器、酒器、花器等各式銅製品。其著名的鎚起銅器的製作,是由傳統工序加上工匠們自身的經驗與技術製作而成。(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北興商事 〉
致力資源回收以建立環境友善的循環

成立於1974年,北興商事株式會社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面向全球,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等材料(原材料)的回收。最初的工作內容是使用廢塑料製作,其後亦開發環境友善的清潔劑。
北興商事認為,回收循環不僅僅是作為業者的行為,更是一項影響居住在地球上所有人類、動植物和地球本身的重要舉措。北興商事致力於建立一個不浪費資源的系統,為建立環境友善的循環做出貢獻。

北興商事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材等材料(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以「捨棄廢棄的概念」為願景,以實現100%的再資源化為目標,提供產業廢棄物處理設施。
北興商事以金屬回收技術為基礎,致力於金屬、塑膠、舊紙、廢木材等材料(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以「捨棄廢棄的概念」為願景,以實現100%的再資源化為目標,提供產業廢棄物處理設施。(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角利製作所 〉
好工具創造好物品

創業於1946年,角利製作所的前身原為一間大型工具和刀具的批發公司中,為製造高品質商品而成立的製造部門。1972年獨立出來,一開始主要針對一般用戶,推出如刨子、鑿子、鋸子的大型工具套裝,其後擴展到專業用具,近年來銷售網絡拓及歐洲、亞洲地區。
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角利製作所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不僅專注於傳統日本工具的製造,也以三条為中心的製造網絡,投注心力,開發融合日本和西方文化的新工具。

角利製作所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其產品 [ 繼 Inherit ],為開發給小孩用的木工工具組,於2023年IDS(イデス)設計競賽中獲獎。
角利製作所秉持「以好工具創造好物品」的信念,致力於推動和發展DIY文化,努力製作能令世界各地木工匠滿意的工具,其產品 [ 繼 Inherit ],為開發給小孩用的木工工具組,於2023年IDS(イデス)設計競賽中獲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村の鍛冶屋 〉
專注戶外野營的商品設計巧思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其所製造的鍛造釘、和式菜刀、釘錘等產品,通過網路商店品牌「村の鍛冶屋」,流傳到許多人手中,廣獲好評。同時,山谷也致力於開發具有高超工藝技術和講究細節的戶外用品,提供給眾多露營人士。
山谷的經營策略為「與地方共同成長」,思考如何與地方共同發展,以推動燕三条地區的繁榮,不僅提供客戶和供應商良好的產品,更致力於成為一家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公司。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此款 TSBBQ 方形水壺,即為旗下一項獲獎產品,榮獲 2022 Japan Tsubame I.D.C. 的中小企業廳長官獎。
成立於1979年,山谷產業以自豪的技術根基,致力於製造和銷售以用戶為中心的高品質產品。此款 TSBBQ 方形水壺,即為旗下一項獲獎產品,榮獲 2022 Japan Tsubame I.D.C. 的中小企業廳長官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金鹿工具製作所 〉
做出一把可以世代沿用的剪刀

成立於西元1969年,主要商品為各式鉗子、剪金剪、鉗子鑽、萬用剪、廚房剪刀,以及生花盆栽用剪等多用途剪刀,並打造可更換刀片的剪刀。
作為製造者,金鹿工具一向堅持的理念,就是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在製作中為工具注入感情。金鹿秉承著先人傳衍下來的原創產品與開發精神,持續全方位開發充滿創意和功能性的新產品。

金鹿工具製作所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堅持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
金鹿工具製作所秉持「好好做好一件事」的態度,堅持製造出成本效益卓越,使用者能夠持續使用,並貼近手感且充滿感情的產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髙儀 〉
以工具為媒介・帶給世界笑容

創業於1866年,高儀擁有長達158年極為深厚的製造歷史。起初是鋸鍛冶職人,直到1910年早期,開始發展海外貿易。自第二代起,除了工具開發和製造,亦涉足刀具批發等商業活動,開拓多面向的新可能,成為高儀事業風格的基石。
高儀秉信,卓越的工具能啟發出新工作的創造,以及由此產生的振奮感。「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

「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
「用工具為世界帶來笑容」是高儀的願景,秉持兼容傳統和創新的理念,作為製造商和貿易商的高儀,將持續以工具連接人們,完成與地方一同發展的使命。(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IPS PLIERS 〉
以世代進步的完美好用鉗子讓職人工作更順手

創立於西元1958年,IPS Pliers作為唯一專注於製造鉗子的專業製造商,堅持追求高品質和高附加價值的生產系統鉗子。
鉗子與剪刀類似,是一種結合左右兩部分的多功能工具,但其製造過程完全不同。鉗子在中途的磨光和機械加工過程中,分別製造左右兩側,經過鍍鉻和其他防銹處理後,在最終組裝階段才合併為一體。即使將一年前製造的右側與今天製造的左側在表面處理後對齊,它們仍將完美地合為一體而毫不偏差——此即IPS Pliers引以為傲的生產系統。

IPS Pliers專注於製造讓職人工作更順手的鉗子,迄今已製造超過73種高品質、高功能的鉗子。對IPS Pliers來說,這個工具不只是物件,而是能抓住夢想的鉗子,藉由它傳遞價值,並將人聯繫在一起。
IPS Pliers專注於製造讓職人工作更順手的鉗子,迄今已製造超過73種高品質、高功能的鉗子。對IPS Pliers來說,這個工具不只是物件,而是能抓住夢想的鉗子,藉由它傳遞價值,並將人聯繫在一起。(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MGNET 〉
創造金屬加工業的磁吸效應

MGNET是從其母公司武田模具製作所的宣傳部門發跡的。成立於2011年,創辦人武田修美抱持著「為人們帶來歡樂,為公司開啟新的可能性,為社會創造新的價值」的理念,思索作為製造企業能為客戶提供的價值。
「Make Good Networks」,MGNET的初心是為製造業創造更好的環境,在製造中注入娛樂元素,「好玩!有趣!」是製造的原動力。MGNET努力保持真實性,並真誠的支持人們透過追求真正的樂趣、本質的新奇和根源的有趣,為未來的製造業創造真正的價值。

MGNET的主力產品「FOR」名片夾,在美國被當作「第二錢包」,在歐洲則作為「攜帶式的小物收納盒」而受到歡迎。
MGNET的主力產品「FOR」名片夾,在美國被當作「第二錢包」,在歐洲則作為「攜帶式的小物收納盒」而受到歡迎。(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 Mog Inc. 〉 
農工機械刀具走向多角化經營的新世代

成立於2012年,Mog Inc.從最初的農業資材電子商務網站,到如今延伸發展出食品品牌「Chill Full -ちるふる-」、經營無人商店冷凍食品店舖與國內外貿易等,成為一間多元化經營的企業。多年的銷售經驗與工匠建立了信任關係,並能洞察客戶需求和市場趨勢,從而創立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
電子商務網站的運營,主要針對海外市場的農業資材、刀具、金屬製品、分析儀器等。靈活多樣的農業機械和鋒利的刀具備受歡迎,此外亦自行策劃產品並進行銷售,目前已在歐美和亞洲等60多個國家設有銷售據點。

Mog Inc.所創立的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
Mog Inc.所創立的自有品牌「めおと Meoto」,推出廚刀等商品。(圖片提供: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

之間 In Between-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時間:2024年2月16日~18日;09:30~21:30,免費入場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資料提供|之間 In Between-燕三条文化交流展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全攻略:必備物品、特色廁所、當日預約展館、脈脈周邊官方商店等實用資訊整理

【編輯帶逛】2025大阪世博全攻略:必備物品、特色廁所、當日預約展館、脈脈周邊官方商店等實用資訊整理

2025大阪世博正式登場,而在這為期半年的國際盛會,將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到訪。La Vie編輯也於4月13日~16日實際走訪現場,並從早待到晚,帶你一探有哪些注意事項、特色亮點。

大阪世博會場怎麼去?

我們先前已有介紹過如何購買門票、預約展館、交通方式等資訊,詳情可點此參考。而編輯此次選擇入住台灣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旗下的「捷絲旅 大阪心齋橋」,位置相當便利,從心齋橋站搭車至「本町」站後,即有明顯的指引,一路上也有車站人員引導你搭乘綠色「中央線」至「夢洲」站,基本上不會迷路。而從心齋橋站搭到夢洲站約35分鐘,出站後,搭乘電扶梯或走樓梯至地面,即可見大阪世博的東門(東ゲート)入口。

在「本町」站下車後,即可見明顯的指引,引導人們前往「中央線」搭車。(攝影:Adela Cheng)
在「本町」站下車後,即可見明顯的指引,引導人們前往「中央線」搭車。(攝影:Adela Cheng)
夢洲車站牆面設有約55公尺長的電子看板,相當吸睛。(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夢洲車站牆面設有約55公尺長的電子看板,相當吸睛。(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搭乘大阪地鐵中央線到夢洲站後,可達大阪世博東門入口(東ゲー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搭乘大阪地鐵中央線到夢洲站後,可達大阪世博東門入口(東ゲー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假日前往須預留時間

入場前,會先進行安檢,除了不能攜帶大型行李(600mm×400mm×900mm),也禁帶瓶・罐裝飲料、任何酒類、相機腳架等物品。由於開幕當天適逢假日,加上天候不佳,有不少民眾反映光是排安檢、入場就要一小時以上,建議若是要假日時前往,得先預留好時間。(比如近期的日本黃金週為4月29日~5月6日,這段時間可能人潮眾多)

大阪世博禁止攜帶物品(圖片來源:Expo 2025官網)
大阪世博禁止攜帶物品一覽(圖片來源:Expo 2025官網)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需要準備什麼物品?

好走的鞋子:編輯從早上9點待到晚上9點,約走2萬5千步,穿上一雙好走的鞋子真的非常重要。但不論是大屋根下或是會場內都設有很多椅子,走累了幾乎都找得到地方休息,帶小朋友或老人家前往也不用太擔心。

除了能坐在大屋根下方的長椅休息,會場內也有各式椅子。(攝影:蔡耀徵 © La Vie)
除了能坐在大屋根下方的長椅休息,會場內也有各式椅子。(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紙本地圖或APP:這次編輯怕場內網路不穩,有先列印好紙本地圖,搭配手機APP「EXPO 2025 Personal Agent」。到場後,發現場內不少地方都有設置地圖,實際拿出地圖翻閱的次數不多,反倒是「EXPO 2025 Personal Agent」APP有定位、導航功能,對於編輯來說比較實用。不過,在編輯實際走了一整天後,第2天逛世博時,基本上不用靠地圖或APP,就可以知道展館的大概位置,當然也因為大屋根為環狀設計,展館幾乎設在圓環兩側,很好認路。如果你方向感非常不好,場內也有許多志工、相關工作人員,有問題時他們都非常樂意協助。

大屋根及會場內設有地圖。另外,大屋根柱子上也有指標,讓人們可以跟著代號找到展館方向。(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及會場內設有地圖。另外,大屋根柱子上也有指標,讓人們可以跟著代號找到展館方向。(攝影:蔡耀徵 © La Vie)
「EXPO 2025 Personal Agent」APP有定位、導航功能,也能查看目前哪邊的人潮較多。(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Personal Agent)
「EXPO 2025 Personal Agent」APP有定位、導航功能,也能查看目前哪邊的人潮較多。(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Personal Agent)

行動電源:不僅是查看地圖、當天預約展館需要,加上大阪世博採無現金交易的關係,編輯大都使用電子支付,建議攜帶一顆大容量行動電源。另外,會場的東門跟西門附近也有設置「ChargeSPOT」行動電源租借,手機沒電時可以好好利用這項服務。

大阪世博東門入口附近的「脈脈」拍照打卡點。(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東門入口附近的「脈脈」拍照打卡點。(攝影:蔡耀徵 © La Vie)

輕食、水瓶:除了許多海外國家館設有餐廳,世博會場內也有美食廣場、餐車、便利商店(全家、LAWSON羅森、7-ELEVEN),不過餐廳基本上用餐時段都要大排隊,開幕當天可能是週日加上下大雨的關係,編輯連要進全家超商購物都排了半小時以上(但接下來的平日,進超商買東西就沒有大排隊的情形)。

世博會場內設有全家、LAWSON羅森、7-ELEVEN超商。特別一提的是,此次7-ELEVEN在世博打造未來型商店,部分商品包裝採用環保材質,同時制服也結合了超商品牌色:橙色、綠色及紅色。(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會場內設有全家、LAWSON羅森、7-ELEVEN超商。特別一提的是,此次7-ELEVEN在世博打造未來型商店,部分商品包裝採用環保材質,同時制服也結合了超商品牌色:橙色、綠色及紅色。(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如果你的目標是多逛展館,那就建議先買好麵包、飯糰、餅乾之類的輕食,會場內有很多椅子可以坐著休息用餐。也因為會場實在太大了,一直走路容易肚子餓,真心建議隨身攜帶一些小零食,以免體力不支。另外,會場內除有自動販賣機,也設有多座免費給水機,建議可以自帶水瓶。

世博會場內設有《SPY×FAMILY間諜家家酒》餐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會場內設有《SPY×FAMILY間諜家家酒》餐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就編輯觀察,垃圾桶或自動販賣機附近大概都會設有自動給水機。另外,會場內也有象印的免費清洗水瓶機器,但印象中不多。(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編輯觀察,垃圾桶或自動販賣機附近大概都會設有自動給水機。另外,會場內也有象印的免費清洗水瓶機器,但印象中不多。(攝影:蔡耀徵 © La Vie)

薄外套、傘、雨衣:因為大阪世博的場地靠海,晚上偏涼之外,遇上下雨、海風吹來時,會滿需要一件薄外套。另外,開幕當天淒風苦雨,雨傘基本上沒什麼用,還是建議帶件雨衣。

由於大阪世博的會場「夢洲」靠海的關係,一下雨加上海風吹來,可用淒風苦雨來形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由於大阪世博的會場「夢洲」靠海的關係,一下雨加上海風吹來,可用淒風苦雨來形容。(攝影:蔡耀徵 © La Vie)

防曬產品:接下來日本將逐漸轉熱、陽光會滿強烈,建議攜帶遮陽傘、帽子、防曬乳等用品。

大阪世博會場天氣好時滿曬的,建議做好防曬準備。(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會場天氣好時滿曬的,建議做好防曬準備。(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截圖或列印好的QRcode:由於進入展館時,需出示電子門票的QRcode給工作人員掃描,若怕現場網路不穩,建議先截圖;編輯也觀察到滿多老人家會先準備列印好的QRcode,比較不會手忙腳亂。

如果你是集章愛好者,可在會場官方商店購買集章護照,或是自備小本本來蓋章,每個展館都有特別的集章設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如果你是集章愛好者,可在會場官方商店購買集章護照,或是自備小本本來蓋章,每個展館都有特別的集章設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的廁所多嗎?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整個世博約有45座廁所,且不論是會場內,或是大屋根上都設有洗手間;編輯實際走一趟後,也認為場內廁所密集度算高,且幾乎不用排很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阪世博邀請了多組年輕建築師團隊設計廁所、休息區、快閃舞台等20座設施,為會場增添更多獨特的風景。

大屋根上也有洗手間(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上也有洗手間(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8:設計者:斎藤 信吾 + 根本 友樹 + 田代 夢々 | 斎藤信吾建築設計事務所 + Ateliers Mumu Tashiro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8 設計者:斎藤 信吾 + 根本 友樹 + 田代 夢々 | 斎藤信吾建築設計事務所 + Ateliers Mumu Tashiro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7:設計者:鈴木 淳平 + 村部 塁 + 溝端 友輔 | HIGASHIYAMA STUDIO + farm + 株式会社 NOD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7 設計者:鈴木 淳平 + 村部 塁 + 溝端 友輔 | HIGASHIYAMA STUDIO + farm + 株式会社 NOD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5:設計者:米澤 隆 | 米澤隆建築設計事務所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トイレ5 設計者:米澤 隆 | 米澤隆建築設計事務所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休憩所4:設計者:服部 大祐 + 新森 雄大 | 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Schenk Hattori Niimori Jamison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休憩所4 設計者:服部 大祐 + 新森 雄大 | 一級建築士事務所 Schenk Hattori Niimori Jamison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走一圈大屋根要多久?

「大屋根RING」為大阪世博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除了親眼看非常壯觀,人們也能透過搭電扶梯、走樓梯或搭電梯的方式登上屋頂,360度觀賞整個會場、遠眺大阪景觀。編輯這次是在接近黃昏時登上大屋根,走走停停繞完一圈約40~50分鐘,非常推薦走完一圈,以不同視角欣賞世博。不過,大屋根上面沒有可以坐著休息的地方,大家可以評估一下體力;走累了也可以搭電梯或電扶梯下來,編輯體感上,差不多每走5分鐘就會遇到可以搭下去的電梯或電扶梯。

「大屋根RING」為大阪世博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編輯實際繞一圈大概需花費40~50分鐘。(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屋根RING」為大阪世博會場中的象徵性建築,編輯實際繞一圈大概需花費40~50分鐘。(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搭電扶梯登上大屋根也是個有趣的體驗。(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搭電扶梯登上大屋根也是個有趣的體驗。(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安排幾天到大阪世博玩?

先說結論:一天絕對是逛不完。這次編輯待好待滿4天,還是有部分展館沒看到,建議至少安排2天,第一天可先熟悉方位,以及摸索喜歡的展館類型,第二天在「當日預約」展館時就會比較有頭緒。若你純粹只是想感受大阪世博的氣氛,不介意能進去幾個展館,或只是欣賞各展館建築外觀也滿足,那還是建議這一天還是要從早待到晚,好好享受會場日夜截然不同的氛圍。

大阪世博日與夜各有不同的氛圍。(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日與夜各有不同的氛圍。(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善用「當日預約」功能

大阪世博展館目前採預約、現場排隊(也有現場抽整理券,但較少)的方式。 編輯這次4天大概看了30個館,主要是靠「當日預約」,以及入場前的3次預約機會:兩個月前抽選、7日前抽選(如果你真的非常想去某個館,也可以5個志願都選同個館的不同時段,以增加中獎率),以及3天前~前一天上午9點前的先搶先贏預約(3天前指的是日本時間零時開始)。

「當日預約」為參觀者進入世博會場10分鐘後,即可預約當天尚有空位的展館。而在進入展館10分鐘後,才可再預約下一個展館,因此若你熟悉會場方位,便能在預約時選擇較鄰近展館、減少移動時間,將「當日預約」的效益最大化。

但大部分的海外國家館採現場排隊制,建議一早到會場或是傍晚過後再去排隊,人潮會較少。依編輯經驗,平日下午排國家館,大概要半小時以上才能進去;平日傍晚後,約排15分鐘內。雖然世博到晚上10點,但晚上9點時就開始有廣播提醒10點關門,也有部分展館晚上8點就不接受入場了,若真的有非看不可的展館,得斟酌一下時間。

「當日註冊」同樣是從「我的門票」中預約,一次只能預約一個館,進入展館10分鐘後,才可再預約下一個展。(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當日註冊」同樣是從「我的門票」中預約,一次只能預約一個館,進入展館10分鐘後,才可再預約下一個展。(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本屆世博的事前抽籤制,是為減少排隊時間,但並非所有的展館都在抽選名單上,熱門的國家館基本上還是要大排隊。不過,編輯造訪的時候,「美國館」都不在預約選項內,但這幾天美國館也開放當日預約,推測接下來有許多展館應該也會適時調整。

編輯也推薦可以透過「EXPO 2025 Personal Agent」APP,觀察目前哪邊人流較少,減少排隊時間。須特別留意的是,大部分國家館的展覽與餐廳是分開排隊,小心別排錯隊。

大部分國家館的展覽與餐廳是分開排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部分國家館的展覽與餐廳是分開排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哪裡買「脈脈」周邊?

世博會場的東門與西門附近各有一個官方周邊商品店,販賣的品項略有不同,有些是該店限定。若是想買世博與JR西日本鐵道合作推出的「ICOCA」,則是位在西門周邊商品店旁邊。另外,退稅中心在「科威特館」對面,若要退稅建議傍晚過後去比較不會排隊,但要留意的是,基本上只有在官方商店買的周邊才能退稅,國家館購買的商品則不行。

世博東門入口附近設有官方周邊商品店(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東門入口附近設有官方周邊商品店(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東門的官方周邊店有販售脈脈扭蛋(攝影:蔡耀徵 © La Vie)
東門的官方周邊店有販售脈脈扭蛋(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與JR西日本鐵道的聯名商店位在西門附近。(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與JR西日本鐵道的聯名商店位在西門附近。(攝影:蔡耀徵 © La Vie)

大阪世博還有什麼活動?

國家日:大阪世博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國家、國際組織參與,為讓大家更了解參展方的文化,世博期間,也將舉辦國家日、特別日的活動。有興趣者,可點此參考官方日程表,或是點開「EXPO 2025 Visitors」APP,直接搜尋當日有什麼活動。

「EXPO 2025 Visitors」APP也可以按類型搜尋活動。(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Visitors)
「EXPO 2025 Visitors」APP也可以按類型搜尋活動。(圖片來源:截自EXPO 2025 Visitors)

夜間水舞秀:世博期間舉辦的水舞秀「アオと夜の虹のパレード(藍夜彩虹遊行)」,雖採預約抽選制(有座位),不過因為表演是在戶外空間,稍微站遠一點或是在大屋根上也看得見水舞秀。

大阪世博夜間水舞秀時間
4月13日~ 4月30日 
1回目 19:10~
2回目 20:30~ 

5月1日~ 8月31日
1回目 19:30~
2回目 20:30~ 

9月1日 ~ 10月13日
1回目 19:10~
2回目 20:30~ 

煙火大會:在近半年的大阪世博期間,日本全國知名的花火大會將齊聚夢洲,帶來專屬世博的特別演出,也展現出日本獨有的花火文化與最高水準的技術。活動日期為:4/26、5/31、6/28、7/21、7/23、8/23、9/27、10/8。

大阪世博期間,日本全國知名的花火大會將齊聚夢洲。本圖為開幕當天施放的煙火。(圖片來源:JAPAN FIREWORKS EXPO)
大阪世博期間,日本全國知名的花火大會將齊聚夢洲。本圖為開幕當天施放的煙火。(圖片來源:JAPAN FIREWORKS EXPO)

EXPO HALL外牆投影:為呼應大阪世博主題「生命閃耀未來社會的設計」,世博期間,將有展現未來願景的作品,投影在EXPO HALL的外牆上。投影時間為19:30~19:50、20:10~20:30(建議至「EXPO 2025 Visitors」APP確認每日投影時間)

世博每晚也將有作品投影在EXPO HALL外牆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世博每晚也將有作品投影在EXPO HALL外牆上。(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用來舉辦音樂、戲劇、傳統與現代表演藝術、未來型娛樂等舞台活動的EXPO HALL,由建築大師伊東豊雄操刀設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用來舉辦音樂、戲劇、傳統與現代表演藝術、未來型娛樂等舞台活動的EXPO HALL,由建築大師伊東豊雄操刀設計。(攝影:蔡耀徵 © La Vie)

無人機表演:世博會期間,將舉行以「One World, One Planet.」為題的無人機表演。時間為每晚20:55~21:00。如遇天候不佳也將取消。

世博會期間,每晚將舉行以「One World, One Planet.」為題的無人機表演。(圖片來源:株式会社レッドクリフ)
世博會期間,每晚將舉行以「One World, One Planet.」為題的無人機表演。(圖片來源:株式会社レッドクリフ)

腳酸救星「e Mover」巴士

從東門移動到西門,步行大概要20~30分鐘,若你走到腳痛,推薦搭乘「e Mover」循環巴士,一趟為400日圓、一日無限搭乘券為1,000日圓,付款方式同樣採無現金交易,可用交通卡、信用卡、電子支付;巴士運行時間為上午9點至晚上9點,每3~5分鐘有一班。

編輯也非常推薦有機會一定要搭一次「e Mover」巴士,從車窗望出去的會場風景,感受特別不同,尤其當巴士穿過世博象徵性的「大屋根」下方,真的是非常魔幻的體驗。

世博會場「e Mover」路線圖。夢洲車站靠近「e Mover」的第5站,可在此下車。(圖片來源:Osaka Metro)
世博會場「e Mover」路線圖。夢洲車站靠近「e Mover」的第5站,可在此下車。(圖片來源:Osaka Metro)
e Mover巴士(攝影:蔡耀徵 © La Vie)
e Mover巴士(攝影:蔡耀徵 © La Vie)

2025大阪世博(2025大阪萬博)
展期: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早上9點至晚上10點

更多資訊可至EXPO 2025官網,或至大阪市的大阪・関西万博情報官網查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一場料理不可食的用餐儀式!食物設計展《內容不食》將食材化為奶油口紅、邀你「呼吸食物」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如果一道菜不再能被品嚐,卻依然讓人回味,那麼「吃」這件事究竟是關於味道,還是關於某種更深層的感受?由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策劃的《內容不食》展覽,端出6道看似食物、卻不能吃的「料理」,有些將食物的味道和質地巧妙轉譯,有些隱含對人們進食動作、用餐儀式的暗示,邀請觀眾參與一場「不食」卻衝擊感官的用餐儀式。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UOVO致力推廣食物設計教育,透過策劃「與食有關」的互動體驗,探索隱藏在食物背後的符碼與議題,對現今飲食系統的現象與轉變進行想像式的探討,引領人們思考食物與人、食物與環境、食物與社會之間的關係。2025年度策展《內容不食》將「用餐」與「逛展」結合,讓一系列不可食的食物設計作品取代食物被端上餐桌,將用餐儀式與行為拆解、重組,呈獻一場有別以往的用餐儀式。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6道反映用餐儀式、進食行為的「不可食料理」

展覽的「菜單」由6道獨特的「料理」組成,它們看似與食物有關,卻又無法真正食用;每一道都隱含著人們進食時的慣性動作與心理反應,從餐前準備到用餐過程中的細節,甚至是餐後的記憶殘留。觀眾將透過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與每道料理互動,在過程中重新思考「吃」的本質——是味道,還是行為?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用「淨手」開胃

用餐前,我們總習慣用濕紙巾擦手,《揉水》以柑橘精油水與柑橘紙取代濕紙巾,讓觀者透過清潔雙手的過程進入一場「進食」的儀式。而展覽使用過的柑橘紙,將轉化為滋養植物的養分,將「食」與「生命」做出隱喻性的連結。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不咀嚼、不吞嚥,這次「呼吸」食物

UOVO透過真空發酵,將薑、 九層塔芭樂等象徵「滋養身體」、「療癒心靈」與「家的回憶」的食材,封存並讓其自然發酵,一個月後釋放出的氣息,透過導管傳遞至氧氣面罩,讓觀者真正「呼吸」食物——不靠咀嚼、也不需吞嚥,而是透過人類最本能的動作——呼吸,感受食物如何滲透生命,成為身體與靈魂的連結。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餐桌下的秘密行動

相機先食已是現代人餐桌上的慣習;一桌人低著頭滑手機、而非聊天,也是餐廳中不難見到的科技冷漠情景。這讓UOVO好奇,現代人的一頓飯裡,到底有多少時間完全投入在餐桌上?人們藉食物聯繫感情的社交習慣,在什麼時候走味了?《Under The Table》邀請觀眾體驗「分心地進食」,試圖讓人重新審視用餐與社交的純粹性。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變質的雙面性

我們害怕食物變質,卻又欣賞起司、味噌、紅酒的熟成之美。《變質》探討時間對食物與記憶的影響,將「變質」視為一種過程,而非終點。這道「料理」中鞋子象徵的年歲漸長、發酵食材隨時間流逝產生的風味變化等,帶觀眾一起重新定義「改變」的價值。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口香糖的甜美騙局

嚼一片口香糖,甜美的滋味轉瞬即逝,最後只剩下單調的咀嚼動作。《謊》將食物的「欺騙性」轉化為裝置藝術,邀請觀眾將自己的煩惱寫下,藏進一片破碎的泡泡謊言裡,象徵著短暫的美好與不可避免的破裂。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味道能夠被保存嗎?

有人喜歡把愛吃的擺在第一口,有人則偏愛留到最後,無論你是哪一派,那一口美味都是用餐過程中最值得回味的瞬間。《餘溫》透過「奶油口紅」的形式,具象化詮釋美食餘韻,將食物的質感與香氣保留,把味覺轉化為視覺與嗅覺的記憶。

《內容不食》食物設計展!6道「無形料理」反映現代人用餐的習慣動作和心理反應
(圖片提供:UOVO食物設計工作室)

《內容不食》是一次挑戰進食行為本質的策展實驗,在這裡,你不會吃到真正的食物,卻可能感受到比進食更深刻的滿足。這場展覽不僅關於「食」,更關於「行為」與「感知」,邀觀眾進入一場前所未有的感官之旅。展覽開放自由入場,若希望有專人導覽可透過線上平台預約

《內容不食

展覽日期|2025.04.10-05.22

展覽時間|11:00-16:00

展覽地點|Amber 安泊(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66 B1)

入場資訊|免費參觀。導覽需事先預約,目前僅先開放4月導覽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