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油為墨、注心緒於畫筆,成就絢爛花景!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展出中

看台灣藝術家堉泉的畫,可見油彩之肌理,同感水墨的恣意,這是他「化油為墨」的獨特技法。流動而奔騰的油彩,在畫布上重現大自然的天光雲影、水流石痕、迸發的岩漿或絢爛花景;靈動之間更藏有來自古代詩詞的省思,蘊含創作者本人的心境轉折。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展出作品之一。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現場。

化油為墨

生於台灣的堉泉,因為家庭淵源,從小就在中國書畫的薰陶下成長,深受古美術與東方水墨畫影響。這層背景,讓以油彩為主要創作媒材的他,希望能讓質地相對黏稠的油彩表現出流動、奔騰的視覺感,讓油畫呈現出水墨畫般似有若無的空靈韻味。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藝術家堉泉。

他確實做到了。堉泉將油彩調和亞麻油、松節油,在畫布上製造出墨暈染於紙上的流動感,同時具備油彩特殊的肌理。長年在日本展出的經驗,影響他採用日本金粉與各種油料、不同礦物質的色粉結合,恣意揮灑於畫布之上,賦予作品獨特色澤,也創造出隱約的粉質氣味。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展出作品之一。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展出作品之一。

從寫實到抽象,從再現真實到純粹抒情

生涯初期,堉泉從《神獸》系列開始建立個人風格,利用油彩描摹動物靈動的神態,捕捉傳統建築紋飾裡的斑斕色彩;這時的他,仍展現出偏向寫實的風格。其後,堉泉轉向描繪花卉、山水等,畫的卻不是具體的花草樹木,而是寄情於景、意在筆先,將自身情感投射在描摹花朵形態、色調的筆法中,畫面漸趨寫意。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神獸》系列。

時間來到最近五年,堉泉維持每年在台灣舉辦一場個展的節奏,從2019《逐一》、2020《破我執》、2021《為白》、2022《生生》,再到2023年的《止觀》,持續透過創作呈現自身由內而外的心境轉變。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止觀》系列。

古詩來的創作思考

古詩不時驅動著堉泉的思考,他曾在《止觀》個展中提到,「王維『⼭中習靜觀朝槿』,屬於對『境』而觀心,他所觀的是⽊槿花,其⽣命短暫,朝⽣夕墜,恰巧如⼈的⽣命⼀般無常。」古人習靜內觀,如何反映到千年之後堉泉的創作上?他接著說,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止觀》系列。

「儘管有細緻的感受,但心卻不能執著,也無法逐境而走,而是在創作過程當中的狀態去靜觀一切萬物。理性與感性並存的構圖狀態,是絕對的矛盾,但這正是擺盪在我心中所要追求的平衡。就像在直覺與邏輯、美感與哲學之間不斷的拉鋸與對話,鍥而不捨地超越過往框架。」

堉泉所說的框架有3種意涵,一是東方水墨與西方油彩的材料框架;二是東方繪畫中的意象筆墨與西方抽象語彙的框架;三則是東方傳統中詩歌和繪畫的框架。然而,在堉泉的作品中,這些看似對立的元素已然超越框架,彼此互相共存。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展出作品之一。

最新個展《生如夏花》,將情感揮灑於畫布

2024年春天,堉泉在路易莎象山藝文中心舉辦《生如夏花》個展,畫中他進一步抽掉「象」的存在,更多向內關注自身的情緒,不再只是含蓄地寄情於花鳥、山水,而是讓情感赤裸裸地暴露在畫布上,給予觀者更豐富的想像空間,直接閱讀創作者下筆時的心境。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展出作品之一。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現場。

在《生如夏花》展出的8幅作品中,顏料如狂風暴雨般傾倒,在堉泉的情緒宣洩與作畫功底相互作用下,進行了一場有機的解構、重建過程,形成一種無意識、某種直覺的創作,跳脫了僅止於「再現心靈狀態」與「表意」的階段。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展出作品之一。

儘管畫面抽象,東方傳統的美學符號、底蘊仍深植畫作核心,堉泉巧妙揉合了詩歌和繪畫,讓畫作湧現如詩如畫的生命力量,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展出作品之一。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

《生如夏花》一名出自於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的詩篇《飛鳥集》,當中一句「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正是對這次創作主題的完美詮釋。堉泉的作品中所映照的蓬勃生命力,蘊含著隨心所欲、自由奔放的精神,展現出一種不受拘束、恣意綻放的美態,每一幅作品都像盛開的夏花,燦爛且在心中留下永恆的印象。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現場。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現場。
台灣藝術家堉泉《生如夏花》個展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現場。

堉泉個展《生如夏花》

地址|路易莎象山藝文中心(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95號)

展覽日期|2024.01.26-02.22

展覽時間|每日 07:00-18:00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看設計如何回應動盪時局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首都布拉格古典的城市風貌、精湛的水晶玻璃工藝、流傳數百年的波希米亞文化,捷克擁有燦爛的人文遺產,是無數旅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宏觀之外,現在你可以在台灣藉「設計」微觀這個東歐國度——現於松菸展出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特展,從日常可見的符號切入,像是國徽、郵票、紙鈔、電影海報、公路標誌等,集結捷克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爬梳其國家身份的構成脈絡。這些設計如何誕生?又是由誰創作?背後有何歷史背景和含義?這場展覽帶你一探究竟!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設計反映社會氛圍、對抗時局的力量

日常中的設計符號伴隨人們一生,但鮮少有人了解其背後的故事。對捷克(含捷克斯洛伐克)而言,20世紀初以來的平面設計歷程始終與時局緊密相連,從爭取建國、歷經兩次世界大戰與極權統治,到由社會主義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設計不僅反映社會氛圍,更在自由受限時成為文化抵抗的媒介。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捷克的平面設計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其代表人物如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巨擘慕夏(Alfons Mucha)、藝術家卡雷爾·泰吉(Karel Teige)、字體暨平面設計師茲德內克·齊格勒(Zdeněk Ziegler)等,都是足以成書立傳的大師級人物。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爬梳150年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

為系統性地梳理捷克的平面設計發展脈絡,捷克Musea Kampa博物館啟動《識別》(IDENTITY)計畫,以展覽、出版、紀錄片與影集等形式,梳理捷克平面設計自19世紀末至今逾百年的演變。《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作為計畫的一環,透過經典海報、書籍設計、標誌系統等的視覺語言,呈現捷克平面設計的發展脈絡,並挖掘當中承載的集體記憶,及其所映照的時代精神。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由捷克平面設計領域具代表性的策展人Filip BlažekLinda Kudrnovská共同策劃。談及策展理念,Filip Blažek表示,《識別》計畫橫跨多樣媒材,在許多機構的協助下、並歷經募款才得以完成,娓娓道出捷克的平面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挑戰。對他而言,這次展覽有個鮮明且貫穿的敘事主軸:自由與民主,而這樣的追尋也一直反映在捷克的平面設計中。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 –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松菸登場!從郵票、電影海報等日常符號深入認識捷克
(圖片提供:台灣設計研究院)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

IDENTITY – The Story of Czech Graphic Design  


展覽期間|2025.08.1910.12,週一休館

開放時間|10:0018:00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 02展間

展覽票價|50元/團體票 40元/優待票 免費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登陸跨越現實與幻想的島嶼!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登場,集結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等25位藝術家作品

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來自日本、韓國的25位重要當代藝術家作品,展期自8月30日至11月30日。

本次展覽靈感源自法國印象樂派作曲家德布西1904年創作的鋼琴獨奏曲《快樂島》,以音樂營造的夢境、自由與渴望為主軸,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媒材,探索奈良美智、鹽田千春、宮島達男、金昌烈等藝術家如何描繪現實與幻象之間的情感歸屬。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展出奈良美智以孩童視角反映成人世界疏離與脆弱的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鹽田千春作品《生存的狀態(洋裝)》。(圖片提供:高美館)

「我們都在尋找,並建構自己的快樂島。」高美館館長顏名宏表示,在科技高速發展、資訊不斷湧入導致變動與裂隙叢生的當代社會中,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航向屬於自己的快樂島。藝術如同一艘小船,承載著藝術家的記憶、夢境、物質、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朝著心中的庇護所航行,也為觀眾帶來重新感知世界、理解自身、啟動想像的契機。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透過繪畫、雕塑、裝置等多元創作媒材,展開藝術家對記憶、夢境、身體與精神狀態的詩性探索。(圖片提供:高美館)

探索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

高美館同檔期的研究型展覽《眼球世代藝術奇譚》呈現臺灣藝術家如何將動畫、漫畫及電玩元素轉化為當代美學語言。而《快樂島-日常的史詩》作為平行展覽,以日韓當代藝術為對照,探索跨世代亞洲藝術家多元的視覺語彙,邀請觀眾在藝術的流動中暫時迷航,遇見心中那座尚未命名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西澤千晴的彩繪陶雕作品《父親的每一天》。(圖片提供:高美館)

匯集25位藝術家作品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策展人暨高美館展覽部主任曾芳玲指出,本展匯聚天野喜孝、崔大衛、日野之彥、稻葉友宏、金玄植、金昌烈、金准植、權奇秀、李容德、李東起、松浦浩之、三島喜美代、宮島達男、三宅一樹、村上早、奈良美智、西野康造、西澤千晴、吳蓮花、大橋博、朴成泰、鹽田千春、高木紗惠子、土屋仁応、山本麻友香等25位大師作品。這些作品透過童幻視角回應成人世界的矛盾與脆弱、以物質雕塑書寫記憶與時間的流逝,或藉由動漫與流行文化反思當代社會,共同建構出一座詩意而多元的「快樂島」。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展場一隅,圖為朴成泰以鋁絲網為媒材創作的《天界之花》系列作品。(圖片提供:高美館)

另外,9月27日、10月25日、11月29日下午2時將舉辦專家導覽,分別由高美館策展團隊與胡氏藝術執行長胡朝聖主講,帶領觀眾放下日常框架,在藝術引領下探索當代社會的焦慮、希望、夢境與未來。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高美館《快樂島-日常的史詩》匯聚25位日韓當代藝術家之作,以多元藝術語彙探索當代社會不同面向。(圖片提供:高美館)

快樂島–日常的史詩
展覽日期|2025.08.30-11.30
展覽開幕|2025.08.30 (六) 15:00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 104-105 展覽室

資料提供|高美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