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UTH突破框架的設計思考!文字推導視覺的提案策略,彈性遊走商業案與純創作

HOUTH突破框架的設計思考!文字推導視覺的提案策略,彈性遊走商業案與純創作

從2023台灣設計週主視覺、MAD by Le Kief品牌識別、洪佩瑜首張專輯《明室》裝幀,到金車集團調酒品牌「Safari Club」logo,HOUTH的作品橫跨平面與立體,手法更是2D、3D、動態等表現交織。既有很商業的品牌案,又有很實驗的視覺案,私下也保持完全自我的純創作,彈性遊走各異設計。

設計師都有一個鮮少提及但實為重要的案子,那就是自己工作室的品牌案。為MixCodemiki w. studio、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等品牌操刀識別規劃的HOUTH,談起自己的品牌笑說,「有點恥,不敢說。但這一直還是我們的主要精神,想要突破框架,不斷挑戰可能性、模糊界線。」原來,HOUTH中間的OUT意指out of box,前後的H,剛好是共同創辦人黃紀滕(Hans)和何婉君的姓氏英文開頭。

HOUTH由黃紀滕(左)、何婉君共同創立,對各類設計案均有興趣的他們,最近特別想許願美術館等藝術機構的品牌案,或是和藝術家合作書籍設計。(攝影:蔡耀徵)
HOUTH由黃紀滕(左)、何婉君共同創立,對各類設計案均有興趣的他們,最近特別想許願美術館等藝術機構的品牌案,或是和藝術家合作書籍設計。(攝影:蔡耀徵)

初心之所以難以啟齒,或許就在於太過誠實,而他們也的確在職涯挑戰了各種可能後,才走到設計這條路上。Hans在大學念的是德文,之後接觸攝影師、課程企劃、雜誌編輯、選品店行銷企劃等工作;婉君雖出身視覺傳達系,但內心有著電影夢,畢業製作不是平面設計而是短片,還曾到導演工作室工作,直到進入品牌規劃公司後,才漸漸覺得自己進到設計領域,也對做品牌產生熱情。「我本來就喜歡蒐集東西,能把一個品牌做到有魅力、讓人想要獲得,我一直覺得很有趣。」

2023台灣設計週主視覺,HOUTH和3D、字體、動態設計師合作,在藝術指導上,他們會給予storyboard、style frame、動態reference等,讓設計師們在明確設定下有發揮空間。(圖片提供:HOUTH)
2023台灣設計週主視覺,HOUTH和3D、字體、動態設計師合作,在藝術指導上,他們會給予storyboard、style frame、動態reference等,讓設計師們在明確設定下有發揮空間。(圖片提供:HOUTH)

2013年,Hans因工作前往德國出差1個月,婉君也決定辭去工作一同前往。「我以前有一點強迫症,如果一件事情太過順利,就會想要逃離舒適圈。那時候上班工作很平穩,就覺得可以再做下一個挑戰。」搭著火車在歐洲四處逛,婉君在柏林的書店看到各種創意無極限,甚至超低成本亂印亂做的出版品,「柏林給我的感覺貧富差距很大,有魅力的是不用實質的富有,而是心靈上的富裕就可以過得很有自己的樣子。」她將這樣的刺激轉化成動力,嘗試自由接案一段時間後,也鼓勵想接攝影案但因工作難以抽空的Hans,於2014年一起創立HOUTH

身為設計師的奇怪責任感

HOUTH的創意方向由兩人共同討論,之後婉君負責設計,Hans擔綱專案管理和客戶溝通。「所謂設計思考,不是只有設計,前端和後端的工作都是設計的環節。」Hans以品牌案來說,「前端必須有準備好的客戶,所謂準備好包含概念、預算、產品規劃;後端在品牌上市後,對內有沒有辦法營運,對外有沒有辦法符合識別規範系統做宣傳行銷。」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rebranding由HOUTH負責,圖為品牌成立10週年紀念海報。(圖片提供:HOUTH)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rebranding由HOUTH負責,圖為品牌成立10週年紀念海報。(圖片提供:HOUTH)

他提到曾有一個食品傳產想做品牌識別更新(rebranding),他們先了解客戶「為什麼需要重新做包裝?」原來是因為某些原料過剩,想要做成另外的加工食品來販售,「但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是原料過剩,而不是做包裝。」Hans便將這項建議回饋給客戶,而這也是他們面對案子的起手式,會先釐清客戶真正的問題,並非照著對方需求給予服務。

「我們會有一些奇怪的責任感。」婉君說,負責的設計案推出後,如果市場反應不好,會感到非常失落。她也從設計端補充,「做品牌滿重要的是,我們都是以logo可不可以放10年的角度去思考。」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rebranding品牌的周邊事務品。(圖片提供:HOUTH)
究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rebranding品牌的周邊事務品。(圖片提供:HOUTH)

其實HOUTH也幫自己做過rebranding,從此亦能看出設計手法與喜好的進程,相對於現在的簡約,舊版logo將字體串在一起,較繁複且具裝飾性。婉君說,因為自己喜歡老物,有段時間偏愛裝飾風格的東西,隨著品牌案越做越多,更傾向一個簡單的符號,也符合HOUTH的實驗調性。

他們對設計案的責任感,也體現在針對大型活動案給出的「視覺識別系統規範書」。例如2023台灣設計週主視覺,HOUTH 呼應主題「彈性橋接」,以彈簧、線條等2D3D圖像彼此混合銜接。除了給出主視覺,也給了一份視覺識別系統規範書,包括印刷和數位,CMYKRGB兩種檔案都整理好,讓活動的線上線下宣傳延伸製作物,即便交由不同設計師接手,仍能保有一致的視覺語彙。

「我們不會只出一張圖。」Hans說,如果活動規模較小不需要出到規範書,Facebook、Instagram需要使用的橫式、直式、方形視覺,基本尺寸的調整都會親自操刀,客戶若有其他需求就能自行微調。「算是有點控制狂,畢竟是自己做的東西,會希望最後的成果是完整的。」婉君說。

2023台灣設計週主視覺延伸製作物。(圖片提供:HOUTH)
2023台灣設計週主視覺延伸製作物。(圖片提供:HOUTH)

從文字出發的思考和提案策略

其實在所有的設計案中,設計都只占了一小部分,怎麼透過提案策略和溝通技巧,讓設計師認為的好設計能被實現,亦是相當重要但常被忽略的一環。

「我們的案子都滿快有共識,比較沒有改來改去的問題。大部分設計師應該都有這種感覺,第一時間提出的東西都是最好的,有時候改到後來都已經不知道是什麼了。」婉君說,他們對於「第一次提案就是準備好的」這件事有堅持也有自信,Hans也在溝通策略下了不少工夫。

他會了解窗口個性或老闆喜好,再根據案件狀況提案。他以和《GQ》合作GD2調酒系列瓶裝設計為例,開會時發現對方有「中二魂」、喜愛惡趣味,提案就用盡各種中二梗,還在3種不同瓶身設計藏有漫畫《鋼之鍊金術士》的符號,表示「3瓶合在一起可以得永生」。

HOUTH沒有制式的提案格式,不做情緒板(mood board)也不給參考畫面(reference),Hans說,「進設計之前全部都是文字,如果有一些圖像、照片,都不會是設計的reference,而是品牌相關意象。」婉君說自己曾經也是很視覺導向的人,但她發現「視覺有時候很主觀,文字反而大家都可以理解。從概念或品牌核心精神的文字定義出發,再回推到視覺的時候,就有基底可以對應,能夠解釋為什麼要這樣做、呈現出來的感覺是什麼,都是有邏輯有原因的。」

HOUTH和恆成紙業合作「nooks and crannies 鮮為人知的地方」香氛精油包裝,以氣味感受直覺創作出24張圖像。(圖片提供:HOUTH)
HOUTH和恆成紙業合作「nooks and crannies 鮮為人知的地方」香氛精油包裝,以氣味感受直覺創作出24張圖像。(圖片提供:HOUTH)

她私底下看很多日本設計理論書,認為設計師的「直覺」非常重要,好比每個人對於「極簡」的定義都不同,設計師就得從生活經驗中累積,找到大家對極簡的共鳴,並以此感覺來做設計,「雖然直覺很抽象,但直覺其實是從很多事情的知識累積來的。」

做純創作,在自虐中回電

在高密度的商業案之外,HOUTH也一直保有純創作,婉君的植物創作系列《flo flow Flower project》已出到第4張。細觀HOUTH作品,不難發現用色存在著繽紛和雅緻的兩極,而婉君的個人創作則是比商業案的繽紛還更繽紛,「我滿喜歡用各種有趣的顏色,穿衣風格一 直都滿多彩。」她說,除了想玩色彩應用,也想嘗試一些視覺表現,2015年畫第一張的時候,覺得過程很像冥想,因為圖像很繁複,畫的途中要非常專注、一直做細節的調整。

(圖片提供:HOUTH)
婉君的植物創作系列《flo flow Flower project》,繁複堆疊圖像的手法,不同於她做商業案的脈絡。(圖片提供:HOUTH)

「在設計案上,我不喜歡花很多時間去推疊一個東西,想要用很有邏輯、很聰明的方式做設計。可是在純創作,反而覺得可以自虐一 下。」而Hans也出版多本攝影書,最近一本是2023年的《For The Blank 風景照》。

他說,去年工作繁忙已無太多生活,「這時你會驚覺,在很緊湊的工作狀態下,偶爾的放空,才是最舒服最療癒的時候,空白也才是填滿內心的東西。」這讓他聯想到常被人認為「不就是風景照而已」的風景照,說不定才是內心最富足平靜的狀態,於是集結旅行中拍下的風景照出版成書。

(圖片提供:HOUTH)
Hans攝影書《For The Blank 風景照》,集結自駕環島旅行冰島所拍的風景照,以放空片刻呈現心靈的飽滿。(圖片提供:HOUTH)

過去透過平面創作的他們,今年更擴張到展覽的立體維度,6月將在朋丁舉辦HOUTH10週年展覽。契機源於他們去年在日本看了設計雙人組KIGI的展覽,婉君直說「平面設計魂爆發」,再次被實體物件的魅力感動,也想到這10年不論是商業案還是純創作,產出了大量印刷製作物,希望能藉由辦展一次與大家分享。

(圖片提供:HOUTH)
婉君的植物創作系列《flo flow Flower project》海報。(圖片提供:HOUTH)

「沒有多偉大的理由,我覺得是因為那個感動,讓我也想要把這個感動帶給別人。做到現在10年了,也想把自己整理一下。」不過實在好奇,工作這麼忙,他們是如何一直保持創作?他們笑說,「每年都會報藝術書市集,等於強迫自己一定要產出新東西,常常報名完又後悔,但已經沒有退路。」看來不管業主是他人或自己,在時間限制裡創作,設計師想必都很在行。

正在籌備10週年展覽的HOUTH,工作室牆上貼滿為展覽設計的字體。(攝影:蔡耀徵)
正在籌備10週年展覽的HOUTH,工作室牆上貼滿為展覽設計的字體。(攝影:蔡耀徵)

HOUTH 

2014年由黃紀滕、何婉君共同創立,位於台北專注於品牌策略與設計的創意團隊,領域包括品牌策略、藝術指導、 視覺設計等。商業案之外, 也以獨立出版計畫「HOUTH BOOKS」,不定期出版設計與攝影的純創作。作品曾入選東京TDC、台灣金點設計獎等。

文|張以潔 攝影|蔡耀徵
圖片提供|HOUTH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3月號《建築自然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韓國設計工作室Everyday Practice專訪:視覺實驗和社會參與並行,直面設計可承受之重!

韓國設計工作室Everyday Practice專訪:視覺實驗和社會參與並行,直面設計可承受之重!

如果設計不只是美,那它還承載了多少意義與責任?設計師的身分又能做到多少事?從大型活動、藝術機構、非營利組織的視覺,到以自主創作回應社會議題,韓國設計工作室Everyday Practice將設計視為介入現實的途徑,希望製造出一些「摩擦」,引人重新看待習以為常的世界。

Everyday Practice由權俊浩(Joonho Kwon)、金慶喆(Kyungchul Kim)、金御眞(Eojin Kim)於2013年共同創立。3人是中央大學字體設計社團的好友,畢業後各奔東西,後又不約而同回到首爾。當時社會混亂且變動劇烈,令他們心想:「能不能透過設計,在規律中製造一個小小的縫隙,去談論那些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事?」工作室名稱「Everyday Practice」便從這個問題誕生,他們不把設計視為商業模式或市場策略,而是一種能在日常實踐的態度,也引領了工作室的創作方向:「視覺實驗」與「社會參與」並行。

Everyday Practice 10週年展覽一景。(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 10週年展覽一景。(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從朋友轉變為工作夥伴的過程,確實有一些需要微妙調整的時刻。」權俊浩說,但最終這些差異都成為了優勢。他擅長處理結構、文字與概念,很自然地擔任起專案組織者;金慶喆個性細膩、耐心,善於結構化思考與開發網路系統;金御眞則非常直覺,對字體、色彩等有敏銳的感受力。

2024京畿陶瓷雙年展以「TOGETHER_Montaigne's Cat」為策展主題,主視覺由多樣粒子與圖形構築貓的輪廓。(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4京畿陶瓷雙年展以「TOGETHER_Montaigne's Cat」為策展主題,主視覺由多樣粒子與圖形構築貓的輪廓。(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而除了他們3位,工作室還有約10位成員。相當重視工作室文化的他們,有著「週五早上一起吃早餐」的傳統,讓大家在輕鬆氛圍裡,分享近期專案或生活瑣事。嚴格遵守「早上10點到下午7點」的工作時間亦是文化之一,在此時間外,Everyday Practice不會處理任何工作或聯繫。即便時程緊迫或專案繁重,他們的心態並非「晚點加班就好」,而是「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為確保工作效率,他們會避免不必要的會議與冗長的討論,並尊重每位同事的工作節奏,「若有人喜歡在安靜的早晨專心做設計,那我們便會刻意保護那段時間。」

世宗文化會館表演活動「Sejong Season 25」主視覺,Everyday Practice實地場勘,將不同場域的質地轉化為立體視覺。(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世宗文化會館表演活動「Sejong Season 25」主視覺,Everyday Practice實地場勘,將不同場域的質地轉化為立體視覺。(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LG化學發行的2023年永續經營報告書,Everyday Practice在實體裝幀融入「可旋轉」的互動機制,並呼應主題採用環保紙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LG化學發行的2023年永續經營報告書,Everyday Practice在實體裝幀融入「可旋轉」的互動機制,並呼應主題採用環保紙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媒材與訊息之間的緊密關係

從韓國藝術節、首爾設計節等大型活動,到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國立中央博物館等藝術機構,都可見Everyday Practice的設計。他們的手法多元,類比、3DAI、網頁、互動設計⋯⋯,會根據不同專案量身運用。「我們非常重視媒材與訊息之間的緊密關係。」Everyday Practice說,若專案講述的是勞動、人權或公平等直接關乎身體或感官體驗的主題,他們經常使用類比手法突顯其張力與意涵,例如以手織布料製成2017首爾國際手作博覽會海報;《在正義的陰影下》書封則做出一塊融化中的「蠟燭蛋糕」,隱喻正義分配與氣候危機。

2017首爾國際手作博覽會,海報直接以布料織出主題文字。(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17首爾國際手作博覽會,海報直接以布料織出主題文字。(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在正義的陰影下》書封,Everyday Practice實際做出一塊融化中的蠟燭蛋糕。(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在正義的陰影下》書封,Everyday Practice實際做出一塊融化中的蠟燭蛋糕。(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針對需要規模化、實驗性、傳播性的專案,他們認為數位手法更有效。就像他們為「AG」字體研究所設計的網站,能直接與使用者互動;2021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的視覺識別與網站,則運用3D生成主視覺,並以動態呈現空間概念。

2021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運用3D手法呈現空間概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1首爾城市建築雙年展,運用3D手法呈現空間概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在眾多合作單位中,韓國綠色聯合無疑是別具意義的一個,亦是Everyday Practice創立後第一個客戶。他們說,當時組織內部沒有專職設計師,意味著他們得共同形塑一套能與公眾有效溝通的語言。「我們之間早已超越一般的『客戶-設計師』關係。」至今雙方已合作10年以上、產生超過50個設計,其中2016年的標語告示牌識別系統,Everyday Practice將聯盟代表性的議題以圖像和顏色區分,還設定好字體、字級,讓每張告示牌具有視覺一致性,一改過往社會運動標語臨時製作、訊息不清的問題。該設計更於2019年,被英國V&A博物館的韓國設計典藏。

韓國綠色聯合標語告示牌識別系統。(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韓國綠色聯合標語告示牌識別系統。(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圖像或結構最終在支持的世界是?

不難發現,Everyday Practice的客戶以藝術機構和非營利組織為多,而他們也從創立之初就確立:不和「無法認同其行為」的對象合作。「這不只是政治立場或個人喜好,而是關乎如何對待人、如何使用權力與資源,以及在過程中是否存在剝削或排斥他人。」權俊浩舉例,假設客戶希望傳遞具社會意義的訊息,卻在內部剝削員工,或在性別議題毫無敏感度,那他們便會選擇不與其合作。「設計不只是表面的視覺包裝,設計師也必須對作品背後的內容與倫理負起責任。」

2016年,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於首爾舉辦展覽,邀請設計師以「I Love Seoul」為題創作。Everyday Practice將首爾視為「愛恨交織」的城市,汲取1970~2016 年、共700張照片,呈現首爾在獨裁與抗爭、歡慶與對立、發展與犧牲間的眾生相。(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16年,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於首爾舉辦展覽,邀請設計師以「I Love Seoul」為題創作。Everyday Practice將首爾視為「愛恨交織」的城市,汲取1970~2016 年、共700張照片,呈現首爾在獨裁與抗爭、歡慶與對立、發展與犧牲間的眾生相。(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但在現實中堅持這個原則並不容易,甚至會與生計衝突,「即便如此,我們認為設計師不能放棄這個問題:你的圖像或結構最終在支持什麼樣的世界?」不過他也提到,現實中的倫理判斷並非黑白二分,一間公司可能同時捐款公益又破壞環境。面對這樣的狀況,他們會思考能否與這個「矛盾」對話,「我們並不期待任何組織是完美的,但我們能分辨對方是否意識到缺失,並願意改變。但如果我們被要求掩蓋矛盾、用設計粉飾太平,就會堅決拒絕。」

Everyday Practice創立後的第1件自主作品,韓文字為「與我無關吧?」傳達大眾對他人或社會發生之事的冷漠現象。(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創立後的第1件自主作品,韓文字為「與我無關吧?」傳達大眾對他人或社會發生之事的冷漠現象。(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當艱難的真相化為視覺

將設計視為日常實踐的他們,也不斷以設計師身分回應、參與社會議題。2014年世越號船難,3人花了很長時間質問:設計師究竟能做些什麼?「我們非常小心,不想反應過快,但同時也意識到,回應太慢同樣是不負責任的。」同年,他們在光化門廣場架起鐵製圍欄,用黃色絲帶綁上「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的韓文字。這件自主創作,使他們接到了存放罹難者檔案的公共空間「416記憶存放所」識別系統專案,並延續裝置上的黃絲帶字體作為標準字。之後他們陸續參與「416基金會」、家屬證言刊物、罹難者房間攝影展、2024年的10週年展覽等相關專案。這讓他們發現了自主創作與設計工作的關聯,也思考「當將艱難的真相轉化為視覺時,設計師承擔了哪些責任?」

Everyday Practice以「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黃絲帶文字回應世越號船難,而運用完整、具宣言性的句子,也是他們參與社會的核心手法。(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以「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黃絲帶文字回應世越號船難,而運用完整、具宣言性的句子,也是他們參與社會的核心手法。(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在光化門廣場製作作品「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的過程。(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在光化門廣場製作作品「沒有人應該因坐上那艘船而死去」的過程。(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16年,時任總統朴槿惠爆發「閨密門」干政案、遭彈劾下台。由於此案涉及的人物、機構、事件繁多,許多民眾難以掌握全貌。2017年,媒體《SisaIN》與Everyday Practice合作,將龐大資料梳理成邏輯清楚的網站。點進網站,會看到一張張像素化的照片,搭配日期不斷推進的時間戳記,「我們希望設計中立地呈現事實,又能傳達強烈力量。」他們解釋,像素化隱喻了被扭曲的真相,同時又像新聞常以馬賽克遮掩人臉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批判;精確的時間戳記呼應「時序」的重要,「對於敏感的政治議題,事件的解讀會隨時間不同而產生劇烈變化,因此我們將時序設定為網站體驗的核心軸線。」

Everyday Practice以視覺方式解構朴槿惠案的複雜政治醜聞。(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以視覺方式解構朴槿惠案的複雜政治醜聞。(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4年底,時任總統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當晚大批民眾聚集於國會大廈,直面軍方捍衛民主。「當我看見街頭坦克的影像時,心中湧現一股尖銳卻具體的震驚感:歷史正在倒退、重演。」權俊浩形容這批民眾的舉動,是「任何個人都無法獨力完成、由群體勇氣創造的離奇瞬間」。因此不同於過往的自主創作,他們想用視覺捕捉並傳達「團結感」,於是發起「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在3天內獲得63個設計團隊響應。每組團隊設計的海報不僅透過網站展示,更舉辦實體展覽,展期得到的捐款也全數捐給相關公民運動團體。

Everyday Practice在「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的作品,刻意避免精緻與秩序,以不穩定、躁動的感覺,呈現韓國社會當下的脆弱與緊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在「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的作品,刻意避免精緻與秩序,以不穩定、躁動的感覺,呈現韓國社會當下的脆弱與緊張。(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4年12月3日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Everyday Practice於12月12日啟動「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並於2025年3月16日線下展覽結束後告一段落。(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2024年12月3日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Everyday Practice於12月12日啟動「時代精神」海報設計計畫,並於2025年3月16日線下展覽結束後告一段落。(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唯有人類才有的深思熟慮

Everyday Practice來說,每件做過的設計並非「已完成的結果」,而是「仍在進行的提問」。因此他們在2023年舉辦創立10週年的同名展覽,將過去的作品以現在的脈絡重新詮釋。過程中他們意識到,對設計的重心從「結果」轉向了「過程」,也不再執著訊息的精確度,更在意設計如何被感受。

Everyday Practice 10週年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 10週年展覽主視覺。(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於2023年舉辦10週年展覽,可見其作品不僅有二維平面,甚至包含裝置、網站等等。(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於2023年舉辦10週年展覽,可見其作品不僅有二維平面,甚至包含裝置、網站等等。(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而面對現今的AI議題,他們透露,目前已開始在工作中實驗各種工具,尤其是網路專案,以往需要工程師協助的功能,現在已能自行探索與執行。透過AI生成的程式碼、版面與動畫結構,也能快速將模糊的想法轉為可運用的素材,「重點不是AI取代設計想法,而是加速想法實現的那一刻。」

Everyday Practice統籌Vibrant WiFi路由器設計計畫,邀請眾多設計師改造外殼。(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統籌Vibrant WiFi路由器設計計畫,邀請眾多設計師改造外殼。(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但他們同時注意到,AI生成的視覺看似精緻,卻有種微妙的疏離感,缺乏某種語境或情感上的清晰度。「最終,人類與AI的差異不在『產出』,而在『態度』。AI可以生成上萬張流暢、印象深刻的圖像,但唯有設計師才能回答:哪張圖真正具有意義?」他們相信,設計師的角色不僅是創造圖像,更在於感知社會細微的變化、張力與情緒;設計不只是視覺的編排,更是一種脈絡式的、情感的,甚至倫理的行為。「無論AI如何進化,它無法真正承載矛盾、擁抱曖昧,或基於特定世界觀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這些,仍然屬於人的領域。

Everyday Practice由權俊浩、金慶喆、金御眞共同創立。(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由權俊浩、金慶喆、金御眞共同創立。(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Everyday Practice
由權俊浩、金慶喆、金御眞共同創立的平面設計工作室。是一個小而緊密的設計社群,專注於思考設計在當下現實世界中的角色。雖以平面設計為基礎,卻不局限二維框架,不斷嘗試多元的設計方法,從實驗中汲取養分,延伸至未來的創作。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Everyday Practice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10月號《韓國設計特搜》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19世紀建築打造「探險家遺居」!英國設計師Lee Broom回顧展登丹麥設計節,新作以霧面、透明玻璃重塑便攜燈具美感

在19世紀建築打造「探險家遺居」!英國設計師Lee Broom回顧展登丹麥設計節,新作以霧面、透明玻璃重塑便攜燈具美感

英國設計師Lee Broom今年偕同名品牌首度參與甫於6月20日落幕的丹麥設計盛會3daysofdesign,進駐19世紀古建築Asia House呈獻10年回顧展《From Here Now》,同步發表全新可攜式燈具作品「Chant」。此展不僅是Lee Broom初亮相北歐設計界指標性平台,亦為Asia House第一次在設計節期間對外開放,蘊含著設計和策展歷史上的雙重意義。

自2007年創立同名個人品牌以來,Lee Broom即以具戲劇性的照明設計風格馳名國際。其創作多融匯建築語彙、宗教意象與詩意形式,將光化為富有敘事感的空間體驗,如2022年發表的「Divine Inspiration」系列作品如神聖裝置般浮現空間,致敬宗教建築;2023年推出的「Alchemist」探討光與材質的微妙化學變化,顯露高度雕塑性與情感張力——總取平衡於功能與情感之間的獨特設計,尤其鞏固了這位年輕設計師在當代照明設計領域的藝術地位。

Lee Broom尤擅創造具戲劇性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Lee Broom尤擅創造具戲劇性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而此次《From Here Now》回顧展則聚焦回顧Lee Broom過去10年間的代表性燈具作品,將「Orion」、「Vesper」、「Carousel」、「Crescent Light」等多款設計通過全新材質與形式重新演繹,加以最新作品「Chant Portable Table Lamp」,於歷史空間Asia House內開展一場神祕敘事。

與此同時,自2013年創立以來迅速崛起為歐洲設計行事曆關鍵盛事的丹麥設計節3daysofdesign,每年吸引眾多國際設計師、策展人、品牌和媒體聚集哥本哈根,透過展覽、對談與城市空間轉化,激發跨領域創意。2025年主題「KEEP IT REAL」呼應當代設計對真誠與本質的重視,《From Here Now》整體著眼回顧、反思與未來想像的策展脈絡恰與之深刻共鳴。

Lee Broom回顧展《From Here Now》於19世紀歷史空間Asia House內開展一場神祕敘事。(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Lee Broom回顧展《From Here Now》於19世紀歷史空間Asia House內開展一場神祕敘事。(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打造「探險家遺居」概念性展場,揭開塵封的航海故事

Asia House建於1897年,原為東方亞洲公司(East Asiatic Company)總部,由航海家H.N. Andersen創立。Lee Broom便以此歷史為靈感,將展場打造成一位探險家遺留的住所,陳設世界各地典藏並營造自家品牌獨有的燈光氛圍。由倫敦運抵哥本哈根的木箱散布於空間各處,每只都藏有歷史物件、雕塑與燈具的組合等待觀者探索和發掘;覆蓋其上的布幔猶如塵封的帷幕緩緩揭開對珍寶的記憶,悄然向此建築背後的航運歷史表示敬意。

空間中每只木箱都藏有歷史物件、雕塑與燈具的組合,其上覆蓋的布幔則彷彿塵封著對珍寶的記憶。(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空間中每只木箱都藏有歷史物件、雕塑與燈具的組合,其上覆蓋的布幔則彷彿塵封著對珍寶的記憶。(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全新可攜式燈具「Chant」3大亮點

▍以70年代玻璃磚為靈感,交織古典與現代

「Chant」燈具是Lee Broom推出的第一款可攜式照明作品。此次全新Chant桌燈款式在延續其2022年於米蘭設計週首度亮相並屢獲讚譽的Chant吊燈概念下,進一步汲取靈感自1970年代建築中常見的玻璃磚,以手工吹製玻璃構造出雕塑般的立體外型,藉方形幾何結構與圓形凹槽圖案的視覺對比,交織懷舊情調與現代主義風格。

全新Chant桌燈靈感來自70年代玻璃磚,交織懷舊情調與現代主義風格。(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全新Chant桌燈靈感來自70年代玻璃磚,交織懷舊情調與現代主義風格。(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外型與功能並重:四段式調光、室內外適用

全系列於品牌倫敦工坊生產,款式提供霧面透明玻璃,搭配拉絲金拉絲銀拉絲古銅3種精緻金屬底座。除外觀富設計感,Chant桌燈在功能上也配備到位,包括四段式調光、單次充電可供使用時間長達40小時、能因應室內外環境無縫轉換的完整防水設計,無疑為當前可攜式照明市場提供極具工藝美學的替代方案。

霧面和透明玻璃燈罩呈現兩種視覺效果。(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霧面和透明玻璃燈罩呈現兩種視覺效果。(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有別於傳統塑料產品

與傳統以塑料為主的同類型產品不同,Chant桌燈強調玻璃材質的觸感與純粹性,重新定義了便攜燈具的溫雅格調。

整體強調材質純粹性的設計重新定義了便攜燈具的溫雅格調。(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整體強調材質純粹性的設計重新定義了便攜燈具的溫雅格調。(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透過《From Here Now》這場兼有歷史感與未來視野的展覽,Lee Broom既帶領觀者回顧其創作歷程,亦再次對照明設計能成為文化連結核心語言做出了最佳示範和證明。

此展可謂對照明設計能成為文化連結核心語言做出了最佳證明。(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此展可謂對照明設計能成為文化連結核心語言做出了最佳證明。(圖片提供:Lee Broom台灣總代理Light Plus)

Lee Broom

同名品牌創辦人、英國領先設計師Lee Broom,自2007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以來,親自設計超過100件燈具、家具與家飾銷售全球。集工藝、精選材質與創新思維於一體,品牌堅持英國製造,全數產品於倫敦東區的Lee Broom工廠手工製作而成。Lee Broom尤擅創造充滿超現實感的沉浸式體驗空間,為觀者帶來驚喜、進而引發共鳴。兼展古典與現代風格的別致設計為其贏得超過40項國際設計大獎,包括英國「年度設計師獎(Designer of the Year)」及由女王親自於白金漢宮頒發的「企業女王獎(The Queen’s Award for Enterprise)」等獎項。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