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竹構的未來實驗室!專訪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建築設計師郭恩愷

台灣竹構的未來實驗室!專訪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建築設計師郭恩愷

隨著這幾年國際建築中的自然系趨勢與環保永續概念,節能減碳的天然建材格外受到重視與發展,而第12屆「世界竹論壇」(The 12th World Bamboo Congress)也即將於4月在台舉辦,迎來數百位國際人士參與構竹展覽之際,我們訪問了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策展人葉育鑫,以及首次從木構跨越至竹構的建築設計師郭恩愷,共同探討竹構的未來可能。

談起竹構造,東南亞與中國有不少地方與傳統風土建築的進化,歐美則有不少當代性的竹構概念與實驗,那麼台灣竹構造在國際上的定位又是什麼?

「台灣的竹構對於細部的處理、複合材料與金屬元件的多元運用,是在東南亞或中國竹構上比較少見的,在國際上的定位很特別。」葉育鑫說,東南亞的竹構很厲害,但在一些接頭或工法上還是屬於手工藝與地方工匠的延續;而歐美因為本身不產竹,施作與研究成本均高,「台灣的竹子包括孟宗竹或桂竹,其品質都是許多地方非常羨慕的,像日本劍道所採購最好的竹劍都是來自台灣的桂竹,因為彈性非常好。而孟宗竹也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管徑或壁厚也都特別飽滿,很適合作為建築的材料,其實台灣有很好的潛力發展竹構造。」

葉育鑫於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竹粼》。(圖片提供:葉育鑫)
葉育鑫於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竹粼》。(圖片提供:葉育鑫)

3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葉育鑫強調找回人們對於竹子的信任,而談信任之前先談信任缺乏,百年前台灣就開始興建竹屋,但中間出現斷層、一直以來竹構在台灣不是太被重視,這與國家快速發展、商業建築導向有關——並不是說竹子可以取代商業建材,而是過去人們沒有時間思考,或許其實不管木頭或竹子都有提供建築空間的潛力。

「前輩們在前面努力了10來年,而這幾年人們開始意識到,或許我們應該用另外一個方式來看待建造的過程,包括建造過程或原料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竹子是全世界生長數一數二快的材料,質地很強、在碳排或碳匯的地位上是非常關鍵的物種。」至於竹構於建築的安全性,葉育鑫認為現在應該可以將竹子看作跟木頭一樣不易損壞的材質,「像日本有近千年的木構造、上百年的木構造比比皆是。材料來說竹子其實可以有跟木頭一樣的地位,耐久性,我們認為完全不問題。」

例如透過110度的高溫乾燥把竹子的醣分降低,水分降到大約15%以下,可以讓質地更穩定、比較不會有蛀蟲的問題,透過這樣的技術可以讓竹子變成一種耐久性的材料。但設計上也非常重要,因為即使竹材被處理過,它跟木頭一樣還是會怕太陽直曬或水氣浸泡,設計者必須要了解竹子的特性並善加處理與運用,這也是構竹新銳建築展這幾年集合建築人才不斷實驗與創新的目的。

郭恩愷與本次共同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竹構設計製作協力夥伴吳成龍,運用蒸汽彎曲樹的工法挑戰竹子長度與彎曲的最大極限,兩人共同完成作品《橋繭》。(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與本次共同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竹構設計製作協力夥伴吳成龍,運用蒸汽彎曲樹的工法挑戰竹子長度與彎曲的最大極限,兩人共同完成作品《橋繭》。(圖片提供:郭恩愷)

不只是建築!反覆挑戰產生的竹構精神性

葉育鑫曾提過,台灣的竹建築與相關產業多元性、靈活度與文化性於國際上相當突出,竹構領域如領頭羊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木製研的陳建同老師、仲夏夜竹藝工坊、竹籟文創都對於台灣的竹構發展非常重要。 而這股能量也可以在第3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作品上看到,「這幾年各個團隊在台灣做了許多竹材試驗,例如在操作的時候會針對特殊的接點做抗壓或實驗,這些數據後來都會反映到結構計算,加上數位化的工具,以及願意推動竹構造的結構技師,讓竹子的建築設計可以被量化與科學化。」

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中建築師游智傑作品《羽翼之亭》,以漸變隧道式空間,打開場域想像。(圖片提供:葉育鑫)
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中建築師游智傑作品《羽翼之亭》,以漸變隧道式空間,打開場域想像。(圖片提供:葉育鑫)

例如本次參與的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比利時建築師高仕棠(Kristof Crolla),運用AR虛擬實境放樣,對於竹構造的施工幫助很大,讓作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偶然設計共同發起人曾令理則透過數位設計展現造形上可以達到的靈活度;雲林斗六展場的自然心地工作室,其作品展現出台灣人獨特的內省、空間的內斂,亦反映了文化狀態。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建築師高仕棠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作品《竹旋幻居》(MemutAR)以擴增實境(AR)的技術來協助放樣、還原印尼團隊的工法。(圖片提供:葉育鑫)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建築師高仕棠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作品《竹旋幻居》(MemutAR)以擴增實境(AR)的技術來協助放樣、還原印尼團隊的工法。(圖片提供:葉育鑫)

建築師林柏陽則在樹林中創造了幾乎在傳統建築裡面沒有看過的空間感受;至於日本的荻生田秀之與結構技師陳冠帆的團隊合作,荻生田秀之在日本是專門做木構造的結構設計師,此次受邀以日本的木構造經驗與台灣的竹構造對話,並由台灣的原型結構工程顧問團隊施工落實,作品也挑戰了彎竹的最大限度;設計師游智傑則在過去於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竹構經驗上做了許多更進一步的挑戰與嘗試。這些作品都呈現了竹構的多元性與靈活運用, 以及結合台灣既有中小企業跟加工業的資源。 

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中,日本結構技師荻生田秀之與合作原型結構的陳冠帆團隊,以「拱」為結構核心,展現竹材的柔韌與可彎性。(圖片提供:葉育鑫)
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中,日本結構技師荻生田秀之與合作原型結構的陳冠帆團隊,以「拱」為結構核心,展現竹材的柔韌與可彎性。(圖片提供:葉育鑫)

另外,竹構造具有獨特的「精神性」,在這個建築不只為了遮風避雨的時代格外重要。葉育鑫說,「精神性不是刻意創造的,而是透過實踐的過程而產生。為什麼竹構有機會產生這種精神性?因為竹構建築相對不容易,竹子每一根的大小,尾徑、頭徑都不一樣,因此每一個接點都需要被很仔細的考慮、處理與施工,才有機會被實踐。透過這樣重新思考構築的每一個步驟,反而才有機會產生精神性。」

葉育鑫於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竹粼》。(圖片提供:葉育鑫)
葉育鑫於2021構竹林鐵新銳展作品《竹粼》。(圖片提供:葉育鑫)

從森林木構到竹構,自然建築實踐者的竹構工法挑戰

本屆參展者還有一大亮點,即是森林木人暨曲墨建築設計實作總監郭恩愷首度嘗試竹構,把過去處理木頭的蒸汽彎曲樹工法運用在竹子上,並試圖將竹紙加工後呈現於皮層。

「我覺得他那種親力親為,每一個過程都希望能夠自己去找到最源頭的材料、確認每個處理材料的細節跟構築的方式,這樣的特質是很適合來挑戰竹構的,因為竹構的每一個過程都必須要有這樣的精神,就會有突破的可能。」葉育鑫如此表示邀請過去以木構著名的郭恩愷參展的原因。

郭恩愷團隊是以蒸汽彎曲樹的技法應用在建築尺度竹構上的第一人,過程中挑戰重重但也開啟了對於竹構工法的想像。(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團隊是以蒸汽彎曲樹的技法應用在建築尺度竹構上的第一人,過程中挑戰重重但也開啟了對於竹構工法的想像。(圖片提供:郭恩愷)

而採訪這天,我們也特別前往新竹交大校園內郭恩愷的竹構作品基地,距離展覽還剩不多的時間,郭恩愷穿著施工的反光背心、站在已經快完成的《橋繭》竹架構前,於施作的空檔分享從木構到竹構的心得。

「工作室會叫森林木人,也是自詡一輩子能好好專注一件事,跟森林木這樣從土地長出來的建材學習、使用與創作。但接到策展人葉育鑫邀請時,覺得也許可以跳脫自己的框架,且竹子跟木頭有相似的核心,都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自然材料、生生不息的永續資源。」

郭恩愷的竹構作品《橋繭》位於交大校園落羽松湖畔具詩意的小橋上,走入其中需要從兩端微微地低頭進入,到了中央則是漸變而成的最高竹拱,構築兩側似繭開裂的氣口可以排熱、通風,皮層上半部為彈性的透光防水織布,下半部為防水處理過的竹紙纖維,光照下呈現透光肌理,若隱若現間也呼應周圍自然景色,從進入到走出宛如破繭而出的旅程。

(圖片提供:郭恩愷)
(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本次也挑戰將過去處理杉木的代表性工法與工具應用在竹構上,例如有別於竹構傳統上以火烤處理彎曲或拱形的方式,他更是以蒸汽彎曲樹的技法應用在建築尺度竹構上的第一人,不諱言過程充滿挑戰與想放棄的念頭。

竹子最長大概11公尺是極限,他便利用竹子最長的極限作為最高的尺度,「在蒸汽彎曲的時候,其實竹子越短、弧度越小反而是越難彎的。當蒸汽達到一定的熱度時,兩人將長的竹子從蒸汽箱拉出來可以在一瞬間彎出形態,非常眼明手快一氣呵成地完成,但在過程中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斷掉。」面對幾個月以來竹子不斷斷裂,郭恩愷仍想要挑戰看看、不想更改設計,後來改變策略以兩支中尺度的竹子取代一根較粗的竹子,才完成現在曲線優美的竹拱結構,不只工法為竹構的首次實驗,其尺度也挑戰了極限。

另外,作品的所有綁固結構跟主、 次結構均沒有任何一個螺絲、螺栓,取而代之的是綑綁器,也就是他過去研究蒸汽彎曲樹非常仰賴的關鍵工具。這也讓人聯想到就算將來作品拆除,與郭恩愷帶領學生在東眼山的裝置藝術作品《脊森》一樣,這些卸下鎖件的原木材料都能夠完全回歸自然。

郭恩愷與本次共同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竹構設計製作協力夥伴吳成龍,兩人共同完成作品《橋繭》。(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與本次共同參與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竹構設計製作協力夥伴吳成龍,兩人共同完成作品《橋繭》。(圖片提供:郭恩愷)

生長快速、輕巧、空心,看似易親近實則充滿「頑性」的竹子,帶給了郭恩愷使建築更加輕巧的靈感回於木構上,也打開了對於自然材質與建築的更多想像。當我們問起這位愛木成痴的建築師是否這次因此轉愛竹子?「誒對,但轉念一想建築這個字裡面就有竹、有木,後來覺得其實它也算是森林木的一部分。」郭恩愷俏皮地說。

(圖片提供:葉育鑫)
(圖片提供:葉育鑫)

葉育鑫
初樸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兼任講師。曾參加2021年第一屆「構竹林鐵新銳建築展」,參展作品《竹粼》,於展後獲2023年iF國際設計大獎,更為2023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的策展人。

(圖片提供:郭恩愷)
(圖片提供:郭恩愷)

郭恩愷
森林木人工作室暨曲墨建築設計實作總監。英國AA School建築聯盟學院設計與實作研究所畢業。曾獲2020 iF設計獎、2020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2020TID台灣室內大獎年度大獎、2021台北國際設計獎公共空間類年度首獎等。

文|馮興妍
圖片提供|葉育鑫、郭恩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3月號《建築自然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岩石地貌、縫合森林與海岸,規劃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墾丁「佳樂水風景區」以長年風蝕與海蝕造就的奇岩怪石聞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為拉近旅客與當地自然景觀的距離,屏東縣政府展開佳樂水地景再造計畫,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台灣黃偉城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提出一套「自然引導設計」的改造方案——Nature Rocks!」,其以當地自然岩石景觀為靈感,順應地景規劃嶄新的景觀步道、觀景據點和公共空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提升整體遊憩品質。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為何佳樂水需要改造?

佳樂水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數千年來,強勁海風與海浪雕塑出砂岩海岸上的各式地景,猶如天然雕刻作品。儘管佳樂水已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地質公園之一,但當地的觀光設施仍有限,目前只有一條狹窄道路穿越林地與海岸,供接駁車、行人與自行車共用,道路兩側設置的涼亭和販售亭也因颱風與海蝕而受損。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佳樂水「山海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以尊重自然為前提的改造計畫

MVRDV的總體規劃著重於改善既有基礎設施,並強化佳樂水的自然與生態特色,所有新設建築都設置於已開發範圍內,避免破壞原始地景。MVRDV創辦人Winy Maas表示:「目前佳樂水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分界明確,原先的人工路徑將自然地景一分為二,削弱了森林與海岸的連結。我們期望透過本次改造計畫,讓人造觀光休憩設施像是從地貌中自然生長,而非強行外加的都市型構造;打破直線的單調,讓建築融入自然環境,凸顯當地自然特色。 」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景觀步道:「仿生岩石群」創造多元遊逛路徑

設計團隊以佳樂水海岸層疊的地貌為靈感,將原本筆直的道路重新整理,以「仿生岩石」意象重塑遊憩動線,讓地景如岩石般星羅棋布並互相交織,重新縫合森林與海岸。這些「仿生岩石群」形態與尺度呼應當地岩層的自然風貌,同時創造出多元的遊憩路徑與公共服務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岩石地景再造方面,則以「韌性」與「再生」為核心理念,特別在鋪面中引入縫隙,作為雨水導流與天然緩衝區,以降低暴雨和颱風帶來的破壞;這些縫隙也能促進生態多樣性,讓植物自然生根,提供小型動物穿越穿越森林與海岸之間。景觀設計採漸層式種植策略,以自然林相為主軸,從高大茂密的原生植物,逐步過渡至耐鹽、矮化的濱海物種。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斜坡上構築迎賓空間與觀景平台

在園區入口處,3座具雕塑感的建築量體圍塑出一處迎賓空間,其中最大的一座設有接待櫃台、咖啡廳與紀念品賣店;另兩座則分別是洗手間,及展覽與環境教育場域。主要建築的屋頂還設有觀景平台,邀旅客來此白天賞海、夜間觀星。此外,整體入口區位於斜坡地形,除了迎賓的3座建築,也配合多樣化的小型平台與廣場,創造舉辦活動、市集及觀景的戶外多功能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創造更友善的遊憩動線

在園區其他區段,MVRDV將原有道路打造為無障礙且兼容步行、自行車與接駁車的友善動線,不僅提升了可及性,也重新界定動態與休憩空間。在原有熱門節點如觀景平台、海景眺望區與瀑布等地,設計團隊將原有老舊設施汰舊換新,規劃為具有觀景、休憩與販售機能的小型建築或涼亭。建築多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搭配舊建物拆除後可再利用的建材打造;其表面可讓青苔與植栽依附生長,在嚴苛環境中實現建築與自然共生。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透過此次改造,MVRDV希望展現如何以尊重自然且永續的方式,提升當地旅遊與環境品質。佳樂水整體設計在避免過度開發及破壞自然地貌的前提下,改善可及性並提升友善觀光環境,實踐「自然引導設計」的理念。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尋訪南投草屯祕境「毓繡美術館」:清水模建築、玻璃屋咖啡廳、當代寫實藝術策展,一趟都市人需要的五感體驗之旅

不知道大家逛展是哪一派?眼睛紀錄派,還是必須拍照派。答案是前者的話,這裡非常適合你——毓繡美術館低調隱於南投草屯山間,現正以美國藝術家Tony Matelli台灣首展《佈局》迎接各方旅客;而在觀展之餘,其建築本身和園區內設施事實上也極有可看性,編輯同步帶大家走一遍祕境尋訪路線。

首次尋訪這座藏身山林的詩感空間,居然已經是在它建館10年之後。7月末尾的陽光落在皮膚上有些熱辣,前腳踏進一逕引入毓繡美術館的清水模廊道,溫度、濕度忽而改變,勾連出舒適的平衡曲線,周身只被無一絲塵囂的自然聲息包圍。南投草屯聽著很遠,其實從高鐵台中站過來也不過3、40分鐘車程,居住於中部自是方便,哪怕南北部的朋友們作為週末一日遊選項亦不至於太過勞累。如果你正尋找一處地方暫離都市煩擾,這趟集遊園、看展和悠閒午後咖啡的多重體驗之旅值得啟程。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如小山村般的清水模建築群

「藏身」二字不只是對地理位置的形容,更是毓繡美術館建築溫和融入周遭地景的寫照。沿平林里小路蜿蜒而至,毓繡文化基金會開闢九九峰山腳下一片葡萄園為1,500坪園區,並使其內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咖啡廳錯落分布,如小小村莊般以青山稜線為襯。秉持「低調、精緻、俐落」的美學基調,由臺灣中生代建築師廖偉立操刀設計,清水建築工坊結合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等相對不具環境侵入感的樸實質材施作,2016年落成時即獲頒臺灣建築獎首獎。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毓繡美術館全園區。(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建築概念:退、藏、簡

建築概念上,全園區首先以「退」的策略回應自然,不搶奪山巒和天際這般獨有的變幻背景;再以「藏」的態度打磨細節,使質感和觸感彰顯於光影中;最後以「簡」的語彙,醞釀優雅俐落的結構與線條。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轉角公共藝術作品,林良材〈行走〉。(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空間規劃:一阻、二引、三通

整體空間規劃則特別在傳統園林建築底蘊上加諸現代形式,打造新穎視覺下橫生古韻的遊園體驗。入口並非直達主展覽館,而是透過相輔相成的牆體、植栽、轉折路徑層層遞進,暫緩腳步與心律,是為「一阻」;行經長廊時不同寬度的縫隙耀入或銳利、或微暈的光束,產生節奏的快與慢,悄然引領訪客深入園區,是為「二引」;動線最終豁然開朗,將主展覽館、文創空間和咖啡廳串聯出完整意境,有水池倒映雲影、露台盡收美景,大面積的清水牆日日柔染晨曦與夕照,是為「三通」。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廊道兩側尤具傳統園林情調。(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牆縫裡是光所帶來的驚喜。(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建材和庭園裝置都相當融入環境。(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動線最終在文創空間這處豁然開朗。(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主展覽館」

汲取靈感自天然石洞,玩轉光線為空間賦予人性

位於園區最底處的主展覽館一側設有生態池,不僅善加利用地形高低差造景,更增添蓄水和調節微氣候的實用功能。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水池公共藝術作品,盧嬿宇〈蠕行〉。(左圖提供/攝影:Ning Chi;右圖提供:毓繡美術館)

展館內部靈感源於烏溪邊的天然石洞,3層空間與人行動線交融出有明有暗、彷彿以光為介質的呼吸韻律,使觀者和作品間有了更為貼近的微妙互動感。同時通過多道工法與環境共生,雙層外牆創造流動的空氣層,冬暖夏涼;2樓大量的玻璃帷幕既能縱覽外部景觀、亦具反射效果,虛化量體的壓迫感,並與周邊文創空間和咖啡廳形成柔和過渡;屋頂則以凸出的雕塑造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加上主展覽館本身建於高處,恍若自土地上漂浮而起。最後,獨特「節奏性光縫」呼應平林聚落巷弄的尺度變化,園區內不論室內室外處處可見此巧思,玩轉光線帶來驚喜。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主展覽館內部空間設計以天然石洞為靈感,圖為1樓展廳。(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2樓運用玻璃帷幕取代實牆,虛化量體的壓迫感;圖為通向2樓的樓梯。(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屋頂的凸出雕塑遠看模糊與天空的界線,近看別有一番趣味感。(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 走進「玻璃屋咖啡廳」

隨當期展覽開書單,看完展正好來杯咖啡

立意在於讓閱讀持續發酵的園區特設咖啡廳「百書咖啡100K BOOKS」,根據展覽將更換書目,如現正配合當期展覽《托尼‧馬特利:佈局》與藝文空間「朋丁pon ding」合作,由其主導從存在主義、系統、結構、情境、物件、黑色幽默、政治性的身體等不同角度切入選書。並提供以輕食、甜點、飲品為主的菜單,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將展覽和作品概念延伸至嗅覺與味覺享受。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主展覽館隔壁即為百書咖啡,正適合看完展前來品飲談天。(圖片提供/攝影:Ning Chi)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提供多樣輕食、甜點及飲品,亦不定期推出季節限定或展覽限定餐點。*圖僅示意,實際供應品項依當期展覽而有不同,以現場狀況為主。(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清水混凝土、木構和玻璃帷幕為咖啡廳注入文藝氣息。(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節制」錘鍊雋永之美,讓生活與藝術相遇

比起抱持看展的強烈目的性,更推薦大家舒心開啟一場不設限的「全感官散步」;在建築與自然的對話中,覺察那份山間的空氣、光影、甚至是叫了幾聲的鳥或咻一下飛過的蟲子共同編織的平和與靜謐。毓繡美術館並不以氣勢取勝,反倒極其節制地錘鍊雋永之美,像隨時等著誰無意間走進、發掘與體驗般,十年如一日地佇立於此。雖是私人美術館,卻免費向社區和大眾敞開,期待人們的生活因與藝術相遇而豐富精采。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圖片提供:毓繡美術館)

後記:五感才是刪不掉的記憶,放下手機、別搞得那麼忙

最後還是想私心給大家一劑預防針,進入展廳前各位都得放下手機、鎖進置物櫃,僅僅帶上「眼睛」出發喔。知道難免有人覺得不能拍照沒意思(所以說是預防針),但更相信肯定也有人老受拍照行為打擾,以致原該從藝術作品中獲得的沉浸感大打折扣。或許是時候相信自己的五感比鏡頭真實、大腦記憶庫比相機膠卷有價值,願大家收穫一段不賴外物記錄,卻異常美好的看展經驗。

毓繡美術館

南投縣草屯鎮平林里健行路150巷26號

【當期展覽】

即日起至2026年2月1日展出中,園區開放時間為10:00-17:00(週四15:00閉館,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主展覽館:托尼‧馬特利《佈局》

文創空間:張芝瑄《俳句時刻》

>> 點此至毓繡美術館官方網站預約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