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4個生命階段 X 12個創作關鍵字,認識用「水墨」抒懷的思想家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現正展出《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呈現台灣藝術家許雨仁1970年代至今橫跨50餘年的創作,超過300件展品涵蓋各時期的水墨、油畫、複合媒材、書畫作品,以及極少曝光的手稿、速寫與筆記,引人走進其繪畫發展的歷程,看見他充滿哲思的創作思考。

創作是發掘「真實我」、發展「個性我」的活動

談及藝術創作的意義,許雨仁說:「對我來說,創作的目的不在於畫技演練。而是在自由、解放的前提下,發掘『真實我』,發展『個性我』的一種原創活動;是一種建築結構狀態,或是一種內在生命能量的精神旅程。」回顧他從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的確如此。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雨仁以水墨畫聞名,作畫50年來從不設色到引入色彩,不變的是持續開創「筆墨表現」手法、探究藝術原創性的精神。對他來說,筆法的開創不只是技藝的進步,也乘載了生命各階段對自己留下的影響,比如兒時祖母說話常用疊字,化為他畫中與圖像對話的韻文;大學時師從李仲生,打開他對創作思考的深究;八二三砲戰時赴金門當兵,促使他思考生命議題;2000年後到花蓮臨海的工作室創作,開啟他畫山海景觀、宇宙星體的新視野。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4個階段 X 12個關鍵字 X 5個年份,回顧許雨仁的創作生涯

01/在學時

#李仲生 #創作思考 #原創性

從許雨仁的作品當中,可以明顯看見人生各個階段對他造成的影響。1970年代,許雨仁離開家鄉台南佳里,到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臺藝大)修讀國畫,求學時期他就執意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拜啟發「東方畫會」成立的台灣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為師。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沒形的》,1973,墨、報紙,26.5×38.5 公分,藝術家自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這段學藝時光對許雨仁來說不只是畫技的磨練,更重要的是「創作思考」的啟蒙,他深受自動性素描書寫的啟發,開始思考何謂藝術的「原創性」,也思索自身創作脈絡的發展。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阿嬤的衫》,1974,水性顏料、蠟筆、墨、報紙,51.3×38.2公分,藝術家自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老師給我的分數》,1981、2000重製,墨、報紙,415×288公分,藝術家自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02/當兵時

#金門 #戰爭 #生命

大學畢業後,許雨仁在1975年至1978年間赴金門服兵役,那時正值八二三砲戰共軍採「單打雙不打」的砲擊期間,促使他開始關注生命存有的議題。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我在自然和宇宙間玩-1》,1975,廣告顏料、蠟筆、水彩、墨、紙,79.5×110公分,私人收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03/初出社會時

#紐約 #文化衝擊 #隨筆速寫

隨後他於1979年在美國新聞處(臺北美國文化中心)舉辦個展,並在接下來的十年展開往返台灣、美國的生活,忙於生計的同時,他也持續以筆記、速寫,紀錄對生活與創作的觀察和想法,內容充滿自省和自我詰問;在紐約藝術與文化的衝擊下,更進一步展開對自我文化定位的探索。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NY Building》,1980,代針筆、紙, 25.8×17.5公分,藝術家自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自畫像》,1982,墨、報紙,59×72公分。藝術家自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04/返鄉後的35

#筆法開創 #個人風格 #生命哲思

1989年,許雨仁回到台灣定居,將藝術實踐回歸家園,開展極具個人風格的藝術創作。整個1990年代到千禧年後十年,他持續發展水墨、油畫、複合媒材、書畫等類型作品,在東西方藝術的探索之中,對水墨的探究、筆墨表現的開創從未間斷。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半屏山只剩兩個紅色的春秋閣》,1995,油彩、畫布,97.3×13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花與船》,2007,油彩、畫布,300×180公分,私人收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下我們以時間為索引,深入了解許雨仁各階段的筆法、畫風和創作心境:

⬭ 1996|以留白與片段風景,重現生命歷程

當年許雨仁首次以水墨作品發表個展,有別於之前油畫濃厚稠密的風格,他的水墨畫用筆清簡、畫面大量留白,將記憶中綿延無盡的自然景致,切割成零星的片段風景,藉此憶寫生命歷程並回應現實的環境變化,並透過紙幅、筆法、空間佈局、題字結構等形式,鬆動傳統筆墨規制,開展當代水墨的嶄新視角。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堤內的水啊 路上的石啊 田裡的稻啊 山上的樹啊》,1996,墨、紙,104×73.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0|落地花蓮,在臨海之境探索自然和宇宙

延續對於人類與自然的敘事與思辨,許雨仁到花蓮臨海的工作室後,綻放另一番風貌,他以直式水墨畫的畫幅創作,開創表現山海景觀、涵納宇宙星體的《海洋書畫》系列作品,進一步表現細膩的造景寫意。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墨墨水水 代代斷斷 水水墨墨山瀑著水 水瀑著山 石離開山 土離開山 石石滾滾 土土流流 滾滾石石 流流土土 流出了自然 在殘山裡 在流土石裡 找到了自己和自然》,2004,墨、紙, 180×70 公分,私人收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06|筆法大突破,強調「線條的留白」

前往中國北京駐村近兩年,許雨仁發展與傳統山水畫密切對話的《細筆》系列——從「空間」的留白推展至「線條」的留白,並開創極具獨創性的「細筆斷續線」筆法,這個轉變既是筆法的開創,也是許雨仁對於留白觀念的實踐;也在此時,他發展了講究落筆快速、捕捉直覺意象的《粗筆》系列。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粗筆系列之一一二》,2022,紙、墨, 136×73公分。(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采泥藝術)

⬭ 2010|引入色彩,融合多樣媒材

許雨仁一直以「不設色」的方式建構自己的筆墨世界,不過大約在2010年,他的水墨畫迎來色彩的加入。延續藝術家面對媒材不設限的態度,他將水墨、壓克力、油畫顏料交織使用於作品中,以當代的觀點執筆持墨,創新的同時也找尋與傳統的共鳴,探索不同媒材與載體的融合。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彩墨系列之四十三》,2013,彩墨、紙, 137.5×69.5 公分,私人收藏。(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透過《彩墨》、《彩筆》、《豆腐板》系列作品,及發表於20072008年的數件油畫,我們得以看見許雨仁用色的自由,並藉此領略他所體會:「我們對世界的觀看,是先看到色塊,再看到形象、輪廓。先透過顏色感受,接著才去辨識、分析。」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豆腐板書畫系列之四》,2015,豆腐板(木板)、壓克力、墨, 40×29×5公分。(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 2020s|似書亦畫,表達對生命的感懷

近幾年,許雨仁以「慢然鬆生」的心境為創作之道,其中長達近26公尺的橫幅作品〈小島尾尾浪‧波的書焦墨寫〉,藉由筆刷行走的墨色濃淡,混融、鋪陳出「似書亦畫」的視覺意象,體現潛意識般的情感深意,映照著關於生命悠悠的詩篇。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文字」也是許雨仁作品中風格獨具的存在,其作品經常見由疊字、短句構成的詞句,可以與圖像形成既記敘又互補的對應關係,有時候甚至成為作品的標題。原來在他的耳語記憶中,童年時祖母常用「疊字」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因此他透過文字層疊轉化語意,以隨筆或格言般的韻文,用圖像結合文字的韻律,表現自己對生命的感懷。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許雨仁,《書墨系列之十三》,2017,墨、紙,52×233公分。(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走進《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得以看見藝術家不停探究繪畫的各種表現,在原創的景致中,傳遞個人對於自然土地及生命境遇的哲思。

「慢然鬆生」等子題名稱,來自藝術家隨寫詞句

《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由北美館策展人廖春鈴、林宣君策劃,展覽標題以有關水的動態意象——溺、浮、沉、洄——命名,傳達許雨仁沈浸於創作中深究藝術的本質,映現藝術家泅泳於人生經歷的浮沉復返間,仍堅持創作的精神。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7個子題的命名也饒富巧思,各摘自許雨仁不同時期的筆記詞句、作品標題,包含:「從佳里到台北,從台北到紐約」、「雄山大水,誰知多少?」、「立在石堆裡的自畫像」、「不盡的山山水水石石」、「點、生出了斷點斷線」、「墨墨純純,色色生生」及「慢然鬆生」,試圖貼近藝術家的視角與心境,提點出其創作歷程及各階段的發展與突破,呈現許雨仁既是探索藝術、也是思辨人生的波動痕跡。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許雨仁帶你逛《溺浮沉洄》、探索畫筆的可能

想要更了解許雨仁的藝術和生命是如何交互影響,不妨參與629日由藝術家本人、藝術研究者張芳薇主持的展覽漫遊,發掘藝術家筆下蘊藏的原創性和生命故事。若想汲取許雨仁開創筆法的經驗,則可參加810日的藝術家工作坊,他將引導大家探索畫筆的各種可能。

北美館《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主視覺。(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溺浮沉洄:許雨仁回顧展 HSU Yu-Jen: A Retrospective

展期|2024.05.1809.0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二樓 2A&2B

延伸閱讀

RECOMMEND

「teamLab共創!未來園」台北科教館開展!以作品打造小孩大人都能盡情沉浸的奇幻炫麗世界

「teamLab共創!未來園」台北科教館6月開展!以10件作品打造小孩大人都能盡情沉浸的絢爛世界。teamLab《光球管弦樂團》© teamLab

teamLab將日本現正於沖繩展出的作品引進台灣,以「共創」為概念,打造全新「teamLab共創!未來園 台北」展覽。讓小孩到大人都能重拾熾熱童心,自由打開創意腦洞、盡情玩耍。本次teamLab展覽將於6月14日至10月13日在台北科教館展出。

今年台北展除了與沖繩夢幻連動,引進現正展出的作品外,也特別新增《彩繪飛翔》作品,將展場完整打造出海、陸、空三大元素,包含沉浸駐足在百花綻放與動物遷徙的山谷中、操控飛機恣意翱翔天空,或是徜徉在瀑布浪潮之間,在體驗上帶來全新互動與視覺震撼。

本次展覽由teamLab與台灣主辦方聯合數位文創再度攜手合作,以沉浸式互動的形式,讓每一位體驗者都能成為展覽的創作元素之一。(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本次展覽由teamLab與台灣主辦方聯合數位文創再度攜手合作,以沉浸式互動的形式,讓每一位體驗者都能成為展覽的創作元素之一。(圖片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teamLab共創!未來園 台北」亮點作品搶先看

《鼓動山谷中的塗鴉自然 ── 共生的生命,年復一年, 紅色名錄》

由立體地形構成的鼓動山谷,因地面的高低落差,呈現視覺認知與身體認知被分離的概念,作品中的生物在吞食其他生物後會繁殖增生,相反的,如果沒有吞食其他生物,或是被其他生物吞食,就會死亡消逝,體驗者不僅能在此自由嬉戲玩耍、也能體驗遊走山谷的愜意感,近距離凝視萬物的繁衍,並見證生命的消逝,欣賞生物絕美的姿態與輪迴,還可在此作品裡,透過彩繪創作出獨一無二的生物,不僅是「栩栩如生」,更是真的被注入生命,生動出現在眼前。

《鼓動山谷中的塗鴉自然 ── 共生的生命,年復一年, 紅色名錄》”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鼓動山谷中的塗鴉自然 ── 共生的生命,年復一年, 紅色名錄》”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此外,當體驗者在夏季(6月~8月)或秋季(9月~10月13日)走入這個生態之中,可以看見兩種不同季節的景色,在雙腳駐足的地方亦會有不同種類的花朵綻放,不過如果隨意來回踐踏,就會造成花朵凋零殆盡,作品以此呈現眾生物的此消彼長,甚至在特定時刻,觀者將有機會見證生物呈現百花絕美綻放的壯麗。

teamLab《鼓動山谷中的塗鴉自然 ── 共生的生命,年復一年, 紅色名錄》© teamLab
teamLab《鼓動山谷中的塗鴉自然 ── 共生的生命,年復一年, 紅色名錄》© teamLab

《點滴瀑布,小水滴也會形成大浪潮》

眾多水滴落下,會隨著地形順流而下。一顆顆水滴,單獨存在時會像球一樣彈跳,但當用整個身體接住它們時,它們會匯流成水的姿態,當匯集達到一定程度,水會彷彿浪潮一般洗滌生態,直至水滴慢慢散開,再重新表現得像球一般,不斷匯流成水又瓦解成水分子,呈現水的多種型態變化。

《坡道上的點滴瀑布》”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坡道上的點滴瀑布》”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與花共生的動物們 - A Whole Year per Year》

花朵會隨著季節變化慢慢地變換著它的種類並綻放,而這些綻放的花朵,形成了動物。花朵重復著成長、綻放、凋零的循環中,也持續塑造出動物的形狀。當人們碰觸花朵時,花朵就會凋謝散落,持續觸摸讓動物的花朵散落殆盡以後,動物也會隨之消失。

《與花共生的動物們 - A Whole Year per Year》“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與花共生的動物們 - A Whole Year per Year》“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與花共生的動物們 - A Whole Year per Year》”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與花共生的動物們 - A Whole Year per Year》”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彩繪飛翔》

體驗飛機、蝴蝶或老鷹在天空自在翱翔,鳥瞰城市的高空視角!在完成這些圖畫時,圖畫將會立體出現,並飛向體驗者面前的世界。當觸摸飛行的飛機、蝴蝶和老鷹時,它們就會加速或逃跑。在現場更是能將透過展場手機設備上,從不同角度操控自己所繪畫的飛機、蝴蝶或鷹,同時模擬其視野,如體驗蝴蝶有340度的視角,或老鷹即使向前飛也能看見地上的獵物,藉此透過不同角度感知世界。

《彩繪飛翔》“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彩繪飛翔》“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光球管弦樂團》

當球體滾動,顏色和聲音進而產生變化,這些發光的球體就能演奏一場管弦樂表演。滾動面前的球體,球體的顏色會產生變化還會發出聲音,體驗者們可以在同一個空間裡,用自己的身體去觸碰大小不同的球體,來讓空間發生變化,並自由地演奏音樂。

《光球管弦樂團》”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光球管弦樂團》”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光球管弦樂團》”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光球管弦樂團》”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小人兒所居住的音樂牆》、《小人兒所居住的桌子》

牆壁上住著許多小人兒,他們是音樂演奏家,並在牆壁裡來回奔跑,體驗者可以在牆壁上面黏附蘑菇、羊小屋、冰柱等各式各樣的圖章,與小人兒們進行互動,根據圖章種類的不同,小人兒會開始做出溜滑梯,跳高或是攀登等不同的動作。 

《小人兒所居住的音樂牆》“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小人兒所居住的音樂牆》“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小人兒所居住的桌子》“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小人兒所居住的桌子》“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滑梯水果園》

滑梯是培育著各種水果的園區,而人會變成太陽光的存在,當你用身體撞上滑梯上的球體時,接受了太陽光能源的球體會氣勢十足地向四周飛去。並與水過碰撞,水果就能因此得到培育,而體驗者滑到地面的瞬間也會綻放出燦爛煙火。

《滑梯水果園》 ” 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滑梯水果園》 ” 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水上彈跳的天才跳房子》

這件作品重現許多人的童年經典遊戲跳房子,當連續跳到同樣形狀或者同樣顏色的符號時,通道就會越來越豐富。當碰到牆上的魚兒,蝴蝶和小鳥時,它們就會變成顆粒消失。以特殊的柔軟彈性材質呈現水面觸感,讓體驗者彷彿真的在水上彈跳一般輕盈。

《水上彈跳的天才跳房子》 ”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水上彈跳的天才跳房子》 ”teamLab 共創!未來園”,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台北 © teamLab

彩繪工廠

另外,入場除了有多項作品可以互動與創作外,在《鼓動山谷中的塗鴉自然》及《彩繪飛翔》中將所彩繪的圖案,還可以客製成獨一無二的紀念品徽章帶回家。(註:徽章為另外價格;購買時需持有當日入場券。)

teamLab《彩繪工廠》© teamLab
teamLab《彩繪工廠》© teamLab

teamLab共創!未來園 台北
時間:2024年6月14日(五)~2024年10月13日(日) (8/20 星期二休);展覽開放時間:非暑假之平日為09:00-17:00(16:00停止售票及入場),假日及暑假(7/1-8/29)為09:00-18:00(17:00停止售票及入場)
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七樓南側特展區(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更多資訊可至展覽官網查詢

資料提供|聯合數位文創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展覽亮點搶先看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今年又一檔世界級規格展覽!從5月開展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6月底將揭幕的高美館×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年度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如今富邦美術館更將於8月24日盛大迎來《梵谷:尋光之路》特展,展出全球最大梵谷收藏之一「庫勒穆勒美術館」的真跡珍藏。

《梵谷:尋光之路》(Van Gogh:Journey of Light)將於富邦美術館3F日光展廳開展,期許以「光」為媒介,連結梵谷巨作與台灣觀眾視野,更隨著「光」的指引,近距離欣賞梵谷獨到的筆觸和色彩運用,追隨梵谷的足跡踏上尋光旅程,汲取創作靈感與生命力量。

>>> 台北信義「富邦美術館」5月開幕!建築詩人Renzo Piano在台首件設計作品,打造亞洲藝術新地標

《梵谷:尋光之路》深入後印象派大師的藝術生涯

被譽為表現主義先驅的梵谷,最為世人熟知的莫過於他一生過的孤悲辛苦,過世後才揚名立萬。如余光中翻譯的《梵谷傳》中幽默地感慨:「梵谷的畫生前沒人看得起,死後沒人買得起。」然而,橫跨梵谷短暫而菁華的10年創作歲月,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段精彩故事。

《梵谷:尋光之路》以時間脈絡展示梵谷的藝術生涯,從多幅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素描系列、自畫像、田園風景和靜物畫等,再次認識梵谷的多元面貌,感受其透過作品映照出的生命際遇與炙熱情感,以及梵谷在創作晚期仍毫無保留地綻放的生命力。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梵谷真跡畫作將於今年8月在富邦美術館盛大展出。(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看展亮點01|來自世界最大梵谷收藏之一

《梵谷:尋光之路》展出來自全球最大梵谷真跡收藏館所之一、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的25幅珍稀館藏,是該館近年難得首肯的海外移展。創作生涯貧困的梵谷,鮮少使用高級顏料與畫布,其素描多以炭筆作畫,極易褪色;也常在畫布上重複作畫,多層油彩的厚塗使顏料更易龜裂、剝落。因此,梵谷的多數作品難以保存,隨時間推移已絕少至外界展出。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看展亮點02|光影的探究與演繹

本次《梵谷:尋光之路》展出的畫作著眼於後印象派畫家對於光影的探究,如何在梵谷繪畫風格形塑之際產生了關鍵影響的脈絡。對比於1881至1885年創作初期,梵谷深受荷蘭古典大師風格的影響,作品以寫實灰暗色調為主,如素描系列、《努南的舊塔樓》等;1886年梵谷移居巴黎,受到大都市豐富多彩生活的刺激,並結識多位印象派畫家,創作風格在顏色與筆法都有了極大的轉變,使用高彩度的顏料描繪光線、以及嘗試了法國畫家秀拉的點描技法等,畫作《餐廳內》便是一例。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努南的舊塔樓》梵谷,1884。(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餐廳內》梵谷,1887。(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1888年前往亞爾後,梵谷的創作風格逐漸成熟,《日落時柳樹》、《柏樹圍繞的果園》等都是此時期的代表作品。梵谷見證了藝術之都巴黎肥沃土壤孕育出的創新風格,同時也迷戀上來自日本的浮世繪,除了精巧的臨摹作品外,後期創作中也時常運用浮世繪技法。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日落時柳樹》梵谷,1888。(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柏樹圍繞的果園》梵谷,1888。(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看展亮點03|畫中的人性關懷與仁愛精神

梵谷居住在南法的聖雷米療養院時,雖身心備受折磨,卻迎向全新的創作高峰,創造出充滿強烈情感和戲劇性光影的畫作,展露出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對自然的熱愛。

此時期的作品如《好撒瑪利亞人(仿德拉克洛瓦之作)》、《播種者(仿米勒之作)》都將呈現於本次《梵谷:尋光之路》展覽中,不僅反映了梵谷對於人性的關懷、回顧他在成為畫家前曾全心投入傳道的經歷,透出其對於仁愛精神的寄望、宗教的熱忱、人類勞動的敬仰,畫作裡鮮豔的色彩與厚重的筆觸,更完美體現了梵谷在風格上的成熟與思想深度。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好撒瑪利亞人(仿德拉克洛瓦之作)》梵谷,1890。(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播種者(仿米勒之作)》梵谷,1890。(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看展亮點04|從自畫像看梵谷

《自畫像》則是梵谷對於「人」充滿了激情與愛的另一種體現。他的一生極少拍照,卻一口氣畫了四十多張自畫像,也成為其創作生涯的一大特色,他運用對色彩的知識、充滿熱情的表現方式,在肖像畫上繪出了自己的獨特風格。觀賞梵谷的自畫像時,就能感受到他投射於其中的豐沛情緒,以及他對生命與生活時而堅毅、時而痛苦的複雜情感。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自畫像》梵谷,1887。(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聯合數位文創)

《梵谷:尋光之路》多元預售票種6/24開賣

等不及想去看展了!《梵谷:尋光之路》規劃多種預售票套組,6月24日中午十二點將於富邦美術館官網、udn售票網搶先開賣。一般預售票為420元(展期間售價500元),7月1日起將推出限量1000組的「精裝明信片套票」、「導冊套票」,以及兩款「雙人紀念實體套票」於限定通路獨家販售;除此之外,必不可少的展覽限定周邊商品,也將陸續亮相!

《梵谷:尋光之路》8/24富邦美術館開展!迎來25幅真跡、橫跨10年創作生涯,預售票 套組搶先看
富邦美術館。(圖片提供:富邦美術館)

《梵谷:尋光之路》(Van Gogh:Journey of Light)

展覽期間|2024年8月24日至11月11日
展覽地點|富邦美術館3F日光展廳(台北市信義區松高路79號)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17:30停止售票入場)
售票連結|6/24中午啟售,購票請至富邦美術館官網udn售票網
展覽官網|https://uevent.udnfunlife.com/vangogh_taipei2024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