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義大利設計日」松菸登場!12組台灣建築+設計師 × 35件經典義大利設計 × 20家義大利設計品牌

「2024義大利設計日」松菸登場!12組台灣建築+設計師 × 35件經典義大利設計 × 20家義大利設計品牌

2024全球義大利設計日(Italian Design Day)於6月15日至7月21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03展間舉行,並以「台灣設計師的義大利設計心頭好」(CONNECTING CHOICES Taiwanese Designers Meet Italian Design)為題,邀請12組台灣建築師、設計師為引路人,共選出35件讓他們念念不忘,或是被觸發、被啟迪的義大利設計,引領大家認識義大利設計之美。

義大利設計日在台灣

2017年起,義大利外交部在全球各地舉辦「義大利設計日」(Italian Design Day)活動,向全球揭示義大利設計的價值。因此,義大利外交部與米蘭三年展合作,邀請知名的義大利建築師、設計師、學者、企業家、評論家、媒體等擔任義大利設計大使,在全球約100座城市舉辦各種形式的義大利設計日活動,以展示設計作為義大利生活方式所創造的獨特價值。

而2024年第8屆義大利設計日在台灣活動,由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ADI義大利工業設計協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共同舉辦,透過展覽、主題講座將為台義雙邊設計帶來更為豐富且全面的交流。

為期五週的全球義大利設計日活動,以「台灣設計師的義大利設計心頭好」(CONNECTING CHOICES  Taiwanese Designers Meet Italian Design)為題。(圖片提供: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
為期五週的全球義大利設計日活動,以「台灣設計師的義大利設計心頭好」(CONNECTING CHOICES Taiwanese Designers Meet Italian Design)為題。(圖片提供: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

以「台灣設計師的義大利設計心頭好」為題

本屆全球義大利設計日台灣展覽策展人、義大利建築師及設計師費德麗卡﹒薩拉(Federica Sala)分享,「這次以《台灣設計師的義大利設計心頭好》為名,旨在彰顯台灣設計師與義大利設計之間的關係。我們邀請台灣的建築師、設計師,挑選他們最喜愛的義大利製造設計物品,並闡釋每件物品令他們怦然心動的原因。」她也相信,「設計不僅僅是形式和功能,它更關乎情感與聯繫。如同我們為設計作品命名時,是因為設計者與它建立了共鳴,命名將使它進入我們生活中,成為獨特的存在。」

獨立策展人與設計顧問Federica Sala(圖右4)。生於米蘭,在法國積累豐富的經驗,曾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設計部門工作。2018年與Patricia Urquiola一起策劃了米蘭三年展專題展覽,及2021年《Giulio Castelli。La cultura imprenditoriale del sistema design》ADI設計博物館的開幕展。
獨立策展人與設計顧問Federica Sala(圖右4)。生於米蘭,在法國積累豐富的經驗,曾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設計部門工作。2018年與Patricia Urquiola一起策劃了米蘭三年展專題展覽,及2021年《Giulio Castelli。La cultura imprenditoriale del sistema design》ADI設計博物館的開幕展。(圖片提供: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

也因此,在此次展覽上,有些展品來自台灣建築師、設計師們的個人收藏,其中有些展品與印象中典型義大利作品不同,但恰恰因而反映了更為親密、與個人性聯繫的重要性,也反映出雙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另外,本展還設有一個閱讀區,展示義大利、台灣的設計雜誌。透過設計書刊的回顧,帶我們重溫過去和現在最重要的設計敘事。

此次展覽還設有一個閱讀區,展示義大利、台灣的設計雜誌。
此次展覽還設有一個閱讀區,展示義大利、台灣的設計雜誌。(圖片提供: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

邀請12組建築師、設計師參與

而這次參與的12組建築師、設計師,包含:吳宛真/孟繁中、沈志忠、林曉瑛、邱柏文、袁世賢、張淑征、張豐祥、許向罕、陳若婷、陸希傑、游麲、蔣友常(依姓氏筆劃排列),其以台灣設計師視角,挑選最喜愛的義大利製造設計單品,並闡釋每件物品令他們魂牽夢縈的原因,以台灣民眾更熟悉的語彙,認識義大利設計之美。

策展人薩拉觀察到台灣設計能量的活躍,因此本展特邀台灣設計師、建築師們一同參與,以台灣設計師視角,挑選其最喜愛的義大利製造設計單品。(圖片提供: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
策展人薩拉觀察到台灣設計能量的活躍,因此本展特邀台灣設計師、建築師們一同參與,以台灣設計師視角,挑選其最喜愛的義大利製造設計單品。(圖片提供: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
OLUCE / Atollo。1977年由Vico Magistretti設計的Atollo,以圓柱、圓錐和半球形三種幾何組成,徹底改變時人對燈具形體的想像,同時成為現代桌燈的原型與典範,成為義大利設計的代表標誌之一。1979年贏得義大利金圓規獎,亦為紐約MoMA等世界各地美術博物館永久典藏。(圖片、展品提供:ZX LIVING朕璽國際)
OLUCE / Atollo。1977年由Vico Magistretti設計的Atollo,以圓柱、圓錐和半球形三種幾何組成,徹底改變時人對燈具形體的想像,同時成為現代桌燈的原型與典範,成為義大利設計的代表標誌之一。1979年贏得義大利金圓規獎,亦為紐約MoMA等世界各地美術博物館永久典藏。(圖片、展品提供:ZX LIVING朕璽國際)
Zanotta / Sacco。世界上第一張懶人椅,顛覆一般大眾對於椅子的概念,這是一張由椅子去貼合人體的座椅,Sacco懶骨頭柔軟而療癒:可坐、可躺、可蜷縮,如您所願。作為支撐,其上可擺放各種物件,就像邊桌一樣。只要發揮創意,Sacco的應用可說無窮無盡。(圖片、展品提供:ZX LIVING朕璽國際)
Zanotta / Sacco。世界上第一張懶人椅,顛覆一般大眾對於椅子的概念,這是一張由椅子去貼合人體的座椅,Sacco懶骨頭柔軟而療癒:可坐、可躺、可蜷縮。作為支撐,其上可擺放各種物件,就像邊桌一樣。只要發揮創意,Sacco的應用可說無窮無盡。(圖片、展品提供:ZX LIVING朕璽國際)
FLOS / Arco。設計大師Achille Castiglioni和Pier Giacomo Castiglioni 1962年的設計大作,使用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基座,削角設計,優雅的大理石紋路,基座鏤空孔為設計巧思,搬運時可供鋼管穿過,便利搬運;拋物線燈身吊桿為不鏽鋼材質,燈罩亮銀罩面,上方網孔設計,在主要的投射光源之外,也有著微暈向上的間接燈光。是一款唯美、氣派兼具的經典之作。(圖片提供:
FLOS / Arco。設計大師Achille Castiglioni和Pier Giacomo Castiglioni 1962年的設計大作,使用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基座,削角設計,優雅的大理石紋路,基座鏤空孔為設計巧思,搬運時可供鋼管穿過,便利搬運;拋物線燈身吊桿為不鏽鋼材質,燈罩亮銀罩面,上方網孔設計,在主要的投射光源之外,也有著微暈向上的間接燈光。是一款唯美、氣派兼具的經典之作。(圖片提供:潤舍・生活家居Luxury Life、展品提供:台灣設計館)

一探35件經典義大利夢幻設計

本展可親賭的經典作品包括:OLUCE現代桌燈原型典範「Atollo」、完美義式濃縮咖啡必備的咖啡機La Marzocco、知名設計大師Achille Castiglioni和Pier Giacomo Castiglioni石破天驚的設計高腳椅「SELLA」與絕美拋物線落地燈「Arco」、義大利國寶級設計大師Enzo Mari經典之作「Putrella」、Cappellini以碳纖維棉繩打結製作的「Knotted Chair」、Magis給大人的玩具單椅「Spun Chair」、Kartell透明椅代表作「Louis Ghost」、歐洲光影大師Enzo Catellani藝術燈飾「Gold Moon」、帶起全球經典復古風潮的Smeg冰箱⋯⋯,來自20家經典義大利設計品牌、35件傳說中義大利夢幻設計,透過12組設計師的介紹,將引領觀者深度認識義大利經典設計。

B&B Italia / Piccola Papilio。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對於比例和形式的講究,完全展現在Piccola Papilio上。如同蝴蝶張開翅膀般的弧線,正是人們最舒服自在的姿勢,一體成型的造型如雕塑般的存在,成為空間中絕對的主角。(圖片、展品提供:栢悅國際)
B&B Italia / Piccola Papilio。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對於比例和形式的講究,完全展現在Piccola Papilio上。如同蝴蝶張開翅膀般的弧線,正是人們最舒服自在的姿勢,一體成型的造型如雕塑般的存在,成為空間中絕對的主角。(圖片、展品提供:栢悅國際)
Catellani & Smith / Malagolina。出自光影大師Enzo Catellani的藝術之作,如同不規則邊緣、半開貝殼形狀的燈罩,將光漫射出獨特的光線、陰影與美麗輪廓。手工打造的藝術更,更為空間營造出別緻、獨特的迷人氛圍。(圖片、展品提供:OSTI Lighting歐斯堤)
Catellani & Smith / Malagolina。出自光影大師Enzo Catellani的藝術之作,如同不規則邊緣、半開貝殼形狀的燈罩,將光漫射出獨特的光線、陰影與美麗輪廓。手工打造的藝術燈照,更為空間營造出別緻、獨特的迷人氛圍。(圖片、展品提供:OSTI Lighting歐斯堤)
Glas Italia / Shimmer Tavoli。西班牙鬼才女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為Glas Italia設計的Shimmer系列,名為「微光」,意指利用光線折射使玻璃反映彩色微光,把活耀的色彩帶入空間成為生活樂趣。Glas Italia玻璃工廠技術部門研究出不加色素及金屬的彩色玻璃,完全以折射來換色,徹底實踐設計師要求的彩虹原理於產品上。因此,當光進入空間,透過這個玻
Glas Italia / Shimmer Tavoli。西班牙鬼才女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為Glas Italia設計的Shimmer系列,名為「微光」,意指利用光線折射使玻璃反映彩色微光,把活耀的色彩帶入空間成為生活樂趣。Glas Italia玻璃工廠技術部門研究出不加色素及金屬的彩色玻璃,完全以折射來換色,徹底實踐設計師要求的彩虹原理於產品上。因此,當光進入空間,透過這個玻璃桌的折射,將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七彩繽紛變化。(圖片、展品提供:日晏家居)

2024全球義大利設計日Italian Design Day
日期:2024年6月15日(六)~ 7月21日(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 ~ 18:00(售票至17:30;每週一休館)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台灣設計館03展間(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台灣活動官網:https://www.italiandesignday.tw/
門票:50元(10人以上團體票40元/符合優待資格免費,請至售票處洽詢)
憑當日門票,可於營業時間內自由進出「台灣設計館」及「不只是圖書館」

資料提供|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貿易組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龐畢度攝影部門總監Florian Ebner:AI浪潮下,Wolfgang Tillmans在龐畢度5年閉館前實體占領圖書館

專訪龐畢度攝影部門總監Florian Ebner:AI浪潮下,Wolfgang Tillmans在龐畢度5年閉館前實體占領圖書館

觀看似乎是大多數人天生就會的事,但在資訊洪流之中,我們真的準備好「觀看」了嗎?巴黎龐畢度中心即將閉館5年整修,在暫別的時刻,以攝影與廣泛的創作光譜聞名的德國藝術家Wolfgang Tillmans,用大型個展《我們對此毫無準備——我們對此萬般准備》(No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us - Every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us)占領圖書館這個非典型展覽空間。

走進龐畢度中心2樓公共資訊圖書館(Bibliothèque publique d'information,Bpi)6,000平方公尺的空間,感覺像踏進入Wolfgang Tillmans近40年創作的檔案庫,但策展人暨龐畢度中心攝影部門總監Florian Ebner強調,這並不是一檔典型的「回顧展」。矛盾而曖昧的展題,似乎帶有些思辨性的懷疑色彩。他說明,這出自於醞釀多年的構想,尤其,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資訊更加氾濫、往往讓我們缺乏清晰判斷的世界裡。「對比他在紐約MoMA的回顧展《To Look Without Fear》(2022),你會感受到不同的語調。也許在今天,我們已經不再處於一個可以『無所畏懼地觀看』的時刻了。」

Wolfgang Tillmans在Bpi,2025年1月。(圖片提供:Centre Pompidou)
Wolfgang Tillmans在Bpi,2025年1月。(圖片提供:Centre Pompidou)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對話圖書館空間的藝術實驗

整修前最後一展,龐畢度團隊早已決定要打開Bpi這非典型展演空間,便邀請了Wolfgang Tillmans。嘗試各色實體影像介入空間的可能性,一直是他的核心實踐。起初,他們聚焦在這寬敞空間的開放性;漸漸地,他們發掘出圖書館本身的歷史與特質。Wolfgang Tillmans十分欣賞這座Renzo Piano和Richard Rogers在生涯早期共創的建築作品。那種激進的姿態背後,是不畏解構、不怕暴露管線結構的大膽,更是著眼空間通透性帶來的解放自由精神。Florian Ebner解釋,「龐畢度中心的管線外露和開放式結構,體現了1970年代的控制論理念。放在今天來看,設計上恰好呼應了網路世界的特徵。」那時,彷彿就已經預示了一個萬物互聯、資訊透明流動的未來世界。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Wolfgang經常與空間的不完美之處對話。」Florian Ebner觀察到。在傳統白盒子中,他或許會用影像覆蓋住緊急出口,或製造與管線的巧妙互動。而到了這次在Bpi空間,在部分沉重軟裝移除後,較新的灰綠色地毯與露出的舊有紫地毯交錯,本是一般展示空間中不該出現的雜音,他卻刻意保留下來,既呈現建築的歷史積澱,也與他個人的創作軌跡、作品系譜形成微妙的相互映襯。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Wolfgang Tillmans,〈Freischwimmer 242〉,2017年。(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Wolfgang Tillmans,〈Freischwimmer 242〉,2017年。(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他也改造了原有的書架與桌子,運用鏡子、雷射投影來牽引參觀者的視線軌跡。尤其在這閉館翻新前的特殊時機,他更能自由深入空間肌理,試驗全新的展示方式。他著名的無相機攝影與不同的時期影像作品、音樂創作、政治實踐織就在一起,延續他個展時慣常的非線性展示邏輯。Florian Ebner說明,「雖然沒有按時間排序,但這些作品系列幫助觀眾串聯起整個展覽的脈絡。」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圖書館化身活的檔案館

圖書館裡一些特殊的軟體設施,也成為Wolfgang Tillmans的創作靈感來源,例如「自學區」(Autoformation)被放在金屬格子間的電腦。近年來,來自海外的學生與新移民經常使用這些設備學習法語,或收看故鄉的衛星電視節目。Wolfgang Tillmans決定保留這獨特的區域,在其中44個螢幕上播放他與另外2名攝影師,在一天內記錄下80位圖書館使用者學習與工作中的日常片段。Florian Ebner解釋:「這些影像提醒我們,年輕群體曾為這個空間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在另外24台「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電腦上,參觀者真的就像檢索書目一樣,可以自由瀏覽Wolfgang Tillmans自1980年代後期開始的錄像作品。「從這個角度來看,圖書館儼然成為一座鮮活的檔案館。」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左、右:Wolfgang Tillmans;中: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左、右:Wolfgang Tillmans;中: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音樂也交織在展場各處。Wolfgang Tillmans曾夢想當音樂人,混跡地下音樂俱樂部與派對,1990年代初他以攝影師出道時,正是以拍攝倫敦和柏林的銳舞音樂場景而嶄露頭角。後來,他也曾將展覽空間變身為聆聽室,更發行過雜揉電子techno等各色風格的EP與專輯。在展覽南端、能俯瞰史特拉汶斯基噴泉(La Fontaine Stravinsky)的一側,策展團隊打造了一個大型沉浸式空間。訪客可以在揚聲器陣列下或躺或坐,觀賞大型LED螢幕上播放的錄像〈Time Flows All Over(Pompidou)〉,其中,Wolfgang Tillmans反覆吟唱著「We mean what we say, language is what it is」;其他影片亦記錄著書籍印刷等過程,語言與印刷,正是圖書館的核心使命。「這個空間既是放鬆的場所,也是美學體驗的所在。」一個較小的房間播放他的聲音裝置〈I Want to Make a Film〉;而在主圖書館區域,他所創作的環境音樂和實驗性音樂成為背景聲響,為這巨大空間構築出豐富層次。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觀看從來都不容易

展中也匯聚Wolfgang Tillmans豐富的政治實踐,從HIV教育素材、反脫歐海報到倡議T-shirt,織就了一場社會參與的視覺宣言。對他而言,創作與政治行動之間並無明確界線。自1990年代以來,他走過了HIV病毒席捲歐洲、同志族群遭受歧視的年代,目睹世界局勢的跌宕起伏,他個人的見證,也是時代的印記。

(圖片提供: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
Wolfgang Tillmans,〈Power Station, Low Clouds〉,2023 年。(圖片提供: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如今回望,許多結果未必符合他當初的政治訴求,但Florian Ebner強調,只以立即見效的成功來衡量他行動的意義並不合適。「他的海報倡議雖無法阻止脫歐,但其中部分已成為政治辯論中的重要符號。比如那幅寫著『What is lost is lost forever』的海報,後來在法國選舉期間被某個運動引用為『Ce qui est perdu, est perdu à jamais』。這些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而這才是評估其價值的正確角度。」改造過的書架上也展示著他關於邊界與公民抵抗的主題作品(像是極右政黨崛起的德勒斯登地區、戰火中的烏克蘭哈爾科夫),還有他拍攝醫學世界的《operation theatre》系列。醫學是圖書館的經典學科分類,也是一個身體、健康與權力交錯的高度政治化的領域。Florian Ebner補充道:「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這樣的展覽必然帶有政治意涵,特別是面對美國政府關閉與審查眾多機構、美術館及研究場所的現實。」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Wolfgang Tillmans的《Truth study centre》系列,自2005年以來持續探索人們如何看待「真相」——這無疑也是各種意識形態的表現。如今這「後真相時代」,AI演算法和深偽技術大行其道,似乎讓真相更加難以辨識,變得曖昧不明。Florian Ebner認為這場展覽的時機恰到好處,Wolfgang Tillmans這次「占領」圖書館的姿態,也令我們重新思考實體知識空間的存在意義。「Wolfgang與空間互動的手法創造了一種詩意、個人化且獨一無二的對話模式,」Florian Ebner表示,「這與AI慣於生成的回音式、制式化知識形成鮮明對比。」有些作品直接回應了這個課題,比如專為2020年代設置的展桌,探討的正是圖書館實體空間與AI那種潛在、虛無的數位空間之間的張力關係。他進一步補充:「從這個角度來看,圖書館成了AI的一種對立典範,而Wolfgang深刻且巧妙地演繹了這種對比關係。」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Jens Ziehe|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展覽一景。(攝影:Wolfgang Tillmans|圖片由Galerie Buchholz、巴黎 Chantal Crousel 畫廊、 倫敦 Maureen Paley 畫廊、紐約 David Zwirner 畫廊提供)

或許,這次展覽和Wolfgang Tillmans的創作,也是種對數位、虛擬世界諷刺性的質疑。Florian Ebner認為,他自1990年代後期革命性地改變了攝影,特別是他的實體展陳方式。「他拋棄線性的排列,而是像編輯雜誌版面一樣在牆上配置作品,在某種意義上解放了攝影,讓攝影作為實體物件的特質得以彰顯。」而過去20年中,人的感知逐漸成為他創作的核心:相機這光學儀器看到了什麼?我們人類又看到了什麼?攝影如何打破自身再現方式的理所當然?「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擁抱我所謂的『創造性的意外』,意即善用創作過程中意想不到的錯誤。這正是他的作品在當代如此珍貴的原因之一。」Wolfgang Tillmans的作品展現了攝影的雙重面向:既是見證世界的方式,也能是深刻的美學體驗。這正是他作品的力道所在。

Florian Ebner。(攝影:Wolfgang Tillmans, 2024)
Florian Ebner。(攝影:Wolfgang Tillmans, 2024)

Florian Ebner

2017年起擔任龐畢度中心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攝影部門總監。1970年出生於德國雷根斯堡。曾任柏林畫廊攝影收藏代理主管(2008~2009)、布倫瑞克攝影博物館館長(2009~2012)與埃森福克旺博物館攝影部門總監(2012~2017)。2015年策劃威尼斯雙年展德國館。

Wolfgang Tillmans個展《我們對此毫無準備 - 我們對此萬般準備》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至9月22日(Accès Libre par Celine|7月3日、8月28日、9月22日11:00-23:00免費開放)
  • 地點: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公共資訊圖書館2樓

文|吳哲夫 圖片提供|各單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5/9月號《開一家甜點店》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陳澄波百三週年誕辰特展!尊彩藝術中心重現藝術家跨國3城創作軌跡,10件重點畫作一次看

2025年8月2日至11月02日,尊彩藝術中心二樓展館將化身為一座時光隧道,《陳澄波百三特展》展出逾20件陳澄波珍貴油畫作品,邀請觀者深入這位台灣前輩畫家橫跨3地的藝術人生。

這場特展不僅是對一位藝術大師的致敬,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考古之旅。從陳澄波1924年東京美術學校的求學歲月,到1929~1933年上海任教的成熟期創作,再回到故鄉台灣的深情凝視,每一幅畫布上的筆觸,都見證著那個風雲變幻時代的文化交流與碰撞。20多件作品靜靜陳列,每一筆色彩都承載著跨越時空的深情對話。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一位跨越時空的藝術旅人

踏入展覽現場,我們遇見了一位跨越3個城市的藝術旅人。陳澄波,這個名字背後的故事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動人。1895年生於台灣嘉義的他,在殖民地的時空背景下,以近乎傳奇的方式開展藝術生命。1924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成為第一位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的台灣畫家。這不僅是個人榮耀,更打開了台灣藝術家走向國際舞台的第一扇門。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從東京到上海,再回到故鄉台灣,陳澄波的創作軌跡如同一本立體的文化地圖,記錄著20世紀初東亞地區文化交流的珍貴印記。1929年至1933年間,他在上海擔任多所美術學院的教職,視野與創作日趨成熟。然而,這位充滿理想的藝術家最終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中殞落,年僅53歲。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重新認識陳澄波的文化座標

在他130歲冥誕之際,尊彩藝術中心特別策劃這檔展覽,每一筆色彩都承載著風雲變幻時代的記憶。陳澄波渴望與人親近,他的風景繪畫中,人物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即使在遼闊的風景圖畫裡,總會點綴幾個人物,讓畫面充滿溫情。這種對人的關注,正是他藝術中最動人的特質。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一生縱貫台灣、東京和上海的現代藝術風潮,在美術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代表性。他的彩筆不僅描繪台灣嘉義、淡水觀音山、淡水夕照等重要人文景觀,更見證了1930年代初期台灣農漁工商產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畫中洋溢著對故鄉及時代的熱情與感染力,透過畫面呈現20世紀初期台灣藝術進入現代化過程的複雜樣貌,也連接起東西方美學的精神內涵。他的精彩豐富人生,反映了台灣藝術史在不同政權統治下所經歷的曲折波濤,也為當代觀者提供深刻的文化思考。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展覽一景。(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10件重點畫作一次看


❶〈夏日湖畔〉(Summertime Lakeside,1930)

遠山疊翠,湖水如鏡。這幅陳澄波在上海任教期間的作品,捕捉了西湖地區初夏寫生的溫潤氣息。相較於傳統文人筆下人跡渺茫的自然山水,他將西湖視為現代化的休閒場域。湖面上載著遊人的小艇愜意划行,湖畔散步的身影悠然自得,展現了蘇軾詩中「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神韻,展現他對江南水鄉的詩意凝視。

 陳澄波,〈夏日湖畔〉,1930|油彩畫布,32×41.5cm (6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夏日湖畔〉,1930|油彩畫布,32×41.5cm (6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❷〈台灣農家〉(1932)

朱紅廟宇倒映在平靜池水中,撐傘垂釣的身影與撒網捕魚的農人構成寧靜的生活圖景。這座池塘原是彰化孔廟建廟時挖取土方留下的低窪地,經年累月積水成池。1932年的台灣正值農漁工商產業現代化進程,陳澄波透過此作遙望故鄉的農業社會變遷,儒家文教傳統與庶民生產活動和諧並置,成為一場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陳澄波,〈台灣農家〉,1932|油彩畫布,45.5×52.5cm (1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台灣農家〉,1932|油彩畫布,45.5×52.5cm (1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❸〈運河〉(約1929-1933)

蘇州運河上舟船穿梭,遠方工廠煙囪直指天際。上海任教期間,陳澄波深受倪雲林、八大山人等古典大師影響,開始將東方水墨畫元素納入創作。他從制高點俯瞰1930年代中國現代化的縮影,畫面中的現代化符號,像是工廠林立、煙火綿延、舟楫交錯,展現他對現代性的嚮往。建築與船隻輪廓以深色線條勾勒,採用類似元代山水畫「一河兩岸」的構圖方式,卻又融入西方透視法的縱深。

陳澄波,〈運河〉,約1929-1933|油彩畫布,45.8×53.4cm (1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運河〉,約1929-1933|油彩畫布,45.8×53.4cm (1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❹〈西湖春色(二)〉(約1934)

樹間湖光粼粼,白篷小船悠遊其間,陳澄波將這幅春日西湖經營成如世外桃源般的美麗世界,是東方美學的現代詮釋。前景樹木運用倪雲林的枯枝皴法,以粗黑線條勾勒枝幹與陰影;遠山綠葉則採八大山人的「擦筆」技法,使畫面剛柔並濟。斷橋附近的景色形成圓形視覺焦點,色彩明度較高,巧妙引導觀者視線。

陳澄波,〈西湖春色(二)〉,約1934|油彩畫布,91×116.5cm (5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西湖春色(二)〉,約1934|油彩畫布,91×116.5cm (5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❺〈綠蔭〉(1934)

1906年梅山大地震重創嘉義後,總督府在清朝孔廟舊址上重建嘉義醫院。畫面後方的建築展現和洋混合特色:入口門廊的日式三角坡頂,搭配西式立面窗格,象徵日治時期建築的文化融合現象。濃密的樹冠佔據四分之一畫幅,熾熱陽光穿透葉隙,在地面投下斑駁光影,林蔭下剛步出醫院的女子撐起洋傘。

陳澄波,〈綠蔭〉,1934|油彩畫布,80×100cm (4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綠蔭〉,1934|油彩畫布,80×100cm (4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❻〈滿載而歸〉(1936)

從淡水北方山坡俯瞰而下,蜿蜒的紅土大路引導視線穿越市街,直抵河港。天色將明未明的清晨時分,住在「城仔口」以北的民眾與挑擔小販,沿著電線桿的指引朝市街移動。河岸邊整齊堆疊著來自福州、北海道的進口杉木,冒煙的輪船停泊在棧橋旁。相較於一般風景畫家避開現代設施,陳澄波卻將電線桿、輪船、工廠等「礙眼」景物誇大入畫。

陳澄波,〈滿載而歸〉,1936|油彩畫布,72.5×90.5cm (3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滿載而歸〉,1936|油彩畫布,72.5×90.5cm (3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❼〈長榮女中學生宿舍〉(1941)

閩南式屋脊與西洋圓拱窗的奇妙組合,讓這幅作品成為台灣文化融合的象徵。畫面中央的巴克禮牧師館,以其獨特的閩南式屋頂配搭西洋圓拱窗,屋頂上的階梯狀構造,傳說是觀察天文星象之用。在戰爭的非常時期,當許多畫友響應當局製作「聖戰美術」時,陳澄波卻選擇描繪這樣的寧靜校園,高大的鳳凰木綠蔭如蓋,成為抵禦時代風暴的精神庇護所,是戰火中冀求的寧靜詩篇。

陳澄波,〈長榮女中學生宿舍〉,1941|油彩畫布,91.5×114.7cm (5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長榮女中學生宿舍〉,1941|油彩畫布,91.5×114.7cm (5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❽〈海邊三美〉(Three Beauties by the Sea,約1932)

三位女子結伴坐在海邊岩石上,身穿中式服裝卻搭配西式髮型與領巾,腳上踏著現代皮鞋。這幅畫作呈現了1930年代東方女性的摩登面貌,也反映了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程度。3人結伴海邊遊玩的情景,在傳統中國婦德觀念中是不被允許的,顯示時代的變遷。技法上,前景草地與花卉運用厚塗與快筆交錯的處理方式,海水與天空的處理則融入了中國水墨的暈染技法。

陳澄波,〈海邊三美〉,約1932|油彩畫布,31.8×40.8cm (6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海邊三美〉,約1932|油彩畫布,31.8×40.8cm (6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❾〈搭肩裸女〉(1926)

右手輕搭肩膀,左手優雅地倚靠椅背,模特兒目光凝視著右下方,神情帶著一絲內省的沉靜。從坐姿裸女到立姿裸女,展現技法難度的提升——立姿人體對於身體比例、重心平衡、肌肉結構的掌握要求更高,陳澄波在此展現愈趨純熟的觀察力與表現力。背景的淡綠色花紋布幕與椅套上的花布圖案,與模特兒溫潤的膚色形成柔和的色彩對比,營造出寧靜雅致的整體氛圍。

陳澄波,〈搭肩裸女〉,1926|油彩畫布,80×52.5cm (25M)。(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搭肩裸女〉,1926|油彩畫布,80×52.5cm (25M)。(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❿〈畫中畫〉(年代待考)

圓桌上鮮花與水果錯落擺放,右側一幅裱框小畫描繪著山海邊的裸女。這幅靜物作品呈現桌面上不同物品的組合,構成豐富的視覺層次。前景水果運用厚塗手法,從金黃到深紅的色彩層次堆疊,質感飽滿。背景的小畫則以較為簡潔的筆法帶過,圓桌邊緣的藍色裝飾為整體暖色調增添變化。在後印象派的靜物畫傳統中,藝術家經常將日常物品與小幅藝術品並置入畫,陳澄波深受梵谷影響,這幅作品展現了他學習後印象派靜物畫技法的痕跡。

陳澄波,〈畫中畫〉,年代待考|油彩畫布,45.5×53cm (1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畫中畫〉,年代待考|油彩畫布,45.5×53cm (10F)。(圖片提供:尊彩藝術中心)

《陳澄波百三特展》

展期|2025年8月2日(六)- 11月2日(日)

地點|尊彩藝術中心 二樓展館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6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