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國際大展在南國!專訪奇美博物館 ✕ 高雄市立美術館策展團隊

追蹤國際大展在南國!專訪奇美博物館 ✕ 高雄市立美術館策展團隊

5月起的台灣南部遍布高規格國際大展與藝術大師之作!要把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帶進台灣並不容易,搬進不同的美術館空間又有一層布展巧思。策展團隊如何思考?他們在行銷、營運上各有什麼策略布局?在此為你解密奇美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幕後。

 專訪《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策展團隊 

年初臉書粉絲專頁「台南式 Tainan Style」在貼文寫下:「台灣史上最高規格展覽/2024.05台南」,瞬間爆紅並讓大家瘋狂猜測,奇美博物館企劃組媒宣統籌鍾佳欣談及此事時,笑說參與人員太多,難免走漏風聲,但很高興他願意不說破。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主視覺。(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以下簡稱《珍藏展》)52幅作品有太多大師名作,奇美團隊對這次能引進也覺得夢幻,因為他們不在原訂巡迴名單內——繼上海、韓國、香港,奇美是後來才決定的亞洲最終站。

這要回到2023年初,他們發現巡展在上海展開,看準後在6月主動出擊聯繫。展覽統籌蔡海廣說明,「通常一個巡迴展要一到兩年以上的籌備時間,《珍藏展》已在亞洲進行巡迴了,來台展出的機會原本是微乎其微。」但他們爭取到了,過往2021V&A博物館《蒂姆.沃克:美妙事物》與英國肖像藝廊《時代的臉孔》兩次合作與英國結下的緣分,也幫助他們用實力贏得信任。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第四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打造縮小版的英國國家藝廊

「只要來看《珍藏展》,就可以認識他們整個收藏脈絡。」這個適逢英國國家藝廊200週年大規模整修而生,運用本館檔期間隙借出作品的巡展,蔡海廣形容就是縮小版的英國國家藝廊。奇美的展間比上海、香港更大及開闊,於是充分運用空間的優勢,希望讓觀眾專心欣賞畫作,不再加上太多額外資訊,就如同本館展示的氛圍。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蔡海廣分享湯瑪斯.勞倫斯爵士名作〈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將男孩天真無邪的絕美面容畫出震撼力,在1967年成為第一幅印在英國郵票的畫作。(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要在短促的準備期內克服引進移展以來,面對過最長的軟硬體檢查清單,深刻感受到國際一線美術館的嚴格要求。而策展方面,蔡海廣認為他們對在地團隊的專業非常尊重,給予很大自由度。

前一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打散原初建議、依時代劃分8大單元設定,重新以各種主題式單元歸納畫作,奇美則是按照原來時代邏輯稍加排列組合為4大單元。蔡海廣解釋,向大眾推廣西洋藝術是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的一大目標,常設展藝術廳早有收藏大量1320世紀的西洋藝術品,延續時間脈絡是連貫的策略,「原來像是少了些大師作品的拼圖,這次特展就像把西洋藝術史的拼圖拼起來,完整的體驗要讓更多觀眾有機會喜歡上。」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蔡海廣提到安托內羅.達.梅西那還是文藝復興早期的畫家,〈書房中的聖傑洛姆〉就已經展現出層疊驚人的細節。(圖片提供:英國國家藝廊)

4大單元也重新歸納區域與細分流派關係,蔡海廣說明「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整理了初期、興盛期到北方3者間的互動關聯,「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則整合南方與北方巴洛克的發展,「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中是英國18世紀起貴族青年的「壯遊」(Grand Tour)對風景畫與肖像畫的啟發,「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剛好在時序最後作為壓軸。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展牆色彩也有巧思,蔡海廣分享,「歐洲文藝復興繪畫」由最先的玫瑰紅,到淺粉展間是截取波提切利〈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畫中一面牆的顏色,「讓觀眾在參觀中了解到,牆面的色號跟當下時空背景是相符合的。」土黃色搭上「巴洛克繪畫」在南方發展時的戲劇性光線,到北方巴洛克主題的展牆則汲取林布蘭〈六十三歲自畫像〉的棕色調,呼應這派畫作偏向內斂的風格。

「壯遊風潮」又變成鮮明的紅,突顯英國貴族委託肖像畫繪製的高貴氣質,紫色則突出肖像畫與後來風景畫的神祕風采;「印象派繪畫」多取自大自然與靜物的綠色、暖色調, 展牆於是用深藍色彩去反襯畫作。顏色劃分的單元分際,也增強了空間感受。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蔡海廣說明卡拉瓦喬喜歡描繪市井小民,〈被蜥蜴咬傷的男孩〉中浮誇表情奇美博物館與戲劇性光影,讓畫作呈現彷彿舞台劇劇照的氛圍。(圖片提供:英國國家藝廊)

博物館是要觸及更多大眾

在入口處,奇美團隊細心整理出年表,對照畫作與歐洲的重大歷史事件讓觀眾能有參照,也製作錄像為觀眾建立稍許先備知識。對於不熟悉西洋美術史的觀眾,蔡海廣建議租用語音導覽之外,也可以報名參加「穿越時空的旅人」親子互動式導覽。

觀眾手上拿著線索去畫作裡面找答案的過程,彷彿真的穿越時空,每個展間都成了不同冒險,導覽員則會拿出對應道具,像是重現貴族衣著布料讓訪客摸摸看感受質感,或播放起提琴琴音再現畫作中庭園的音樂會。「不一定只能聽語音導覽,可以透過有聽覺、觸覺、視覺等五感體驗的導覽,認識很多畫中本來會忽略的內容。」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提香〈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提到推廣,鍾佳欣說明博物館立館精神就是為大眾而存在,為了將內容帶給更多民眾的初衷,門票定價考量成本的同時也希望足夠親民,550元原價外也推出不同早鳥與聯票方案。

過往奇美在宣傳上,也盡可能接觸財經、知識等類型的媒體,甚至注重KOL的經營,以各種特別的行銷手法觸及不同分眾,然而這次面對一個經典風格、普羅大眾接受高的展覽,「《珍藏展》本身魅力就很大,當其足夠吸引眾人的目光時,行銷手法上只要回到最中規中矩的作法,基本就會成功了。」她笑說行銷的最高級,或許就是不著痕跡的包裝。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這次授權商品也參考過去館內數據,持續推出受歡迎的悠遊卡、資料夾、磁鐵、小圓鏡、玻璃杯、保溫杯、抱枕和野餐墊,此外也帶進原裝的英國國家藝廊托特包、傘和拼圖等。透過多層面的悉心規畫,奇美期望訪客都能享受這場美麗深邃的藝術盛宴。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展覽日期:2024.5.2~2024.9.1(採預約日期、時段入場)

展出地點:奇美博物館 一樓特展廳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四9:30-17:30,週五至週日9:30-20:00

 專訪《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策展團隊、國巨基金會 

如果奇美《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的展出是400年的藝術史,《瞬間》就是接續印象派後百年多來,繪畫與攝影的交織影響。時間要回到2017年,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團隊開始跟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接洽借展合作。

作為全球前四大現當代收藏機構,國巨基金會主要收藏戰後與現代藝術作品,創辦人陳泰銘兒時成長於高雄,有過將展覽帶回亞洲甚至台灣的想法,直到2023年才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落實。高美館在2018年就曾與Tate聯盟將《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帶來台灣,早有互信的基礎,因此促成這次三方合作,將55件作品帶回高雄,成為巡展的全球唯一站。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主視覺。(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找到繪畫與攝影的對話

本次策展主要由Tate團隊主導、國巨基金會協助,從雙方藏品中共同選出展覽作品。「策展人國際典藏部總監格雷格.謬爾(Gregor Muir)認為這些令人驚豔的傑作,為這100年來藝術史發展中攝影與繪畫的交互影響,下了最重要的註解。」國巨基金會表示,陳泰銘先生並不以收藏家自居,而是關注生活各面向的「生活家」,認為藝術應融入生活當中,這形成他廣泛、不受限的收藏關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英國泰德美術館《瞬間》 展出大衛.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圖片提供: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

國巨基金會擁有豐富的德國杜塞道夫攝影學派(The Düsseldorf School of Photography)作品,包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康迪達.赫弗(Candida Höfer)、托馬斯.施特魯斯(Thomas Struth)等名家之作,與彼此皆有收藏的日本攝影藝術家杉本博司的作品能形成更完整的對話。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英國泰德美術館《瞬間》展出格哈德.里希特作品〈兩支蠟燭〉。(圖片提供: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

高雄《瞬間》展將帶來21件國巨收藏與34件Tate藏品,考量到運輸與部分展品典藏條件不易,原展出共有5件Tate典藏不能赴台,但高雄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林羿妏笑著說,這不影響展覽呈現的完整性。

《瞬間》展透過議題式的策劃帶領觀眾理解兩種媒材的複雜交互關係,在Tate原來展出的8個展間中,劃分出「攝影時代的繪畫」、「拉鋸」、「如畫的場景」、「凝視的詩意」、「歷史取鏡」、「融合新境」、「走向數位」共7大主題。到了高美館,將在101103展廳加上長廊的4個空間中,把原來後兩個主題整併,以6大主題呈現。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英國泰德美術館展覽《瞬間》展出畢卡索〈女子半身像〉。(圖片提供: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

林羿妏解釋,「融合新境」單元探討大眾化跟媒體傳播力量的創作,包含大眾熟知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作品,與「走向數位」所關注的都是近代人們運用進步的科技快速進行藝術創作,跟過往創作媒材、表現手法截然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平衡在高雄展場中各單元的呈現比例。

Tate展出時相同,牆面上同時展現策展團隊精選的藝術家與評論家語錄,用簡短文字讓觀眾可以快速得知這些藝術家面臨什麼樣的情境或困境,以及觸及到未來的可能性。「透過這些話語,你彷彿已經走過百年間,繪畫跟攝影可能的矛盾或是互相加乘。」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英國泰德美術館《瞬間》展出傑夫.沃爾作品〈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借鑑葛飾北齋)〉。(圖片提供:Jeff Wall)

將藝術帶進每個人生活之中

林羿妏分享高美館作為地方型美術館,在展覽呈現之外非常重視教育推廣,每每針對特展製作親子手冊及語音導覽,今夏暑假也將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兒童與青少年推出專門導覽,甚至也計畫舉辦專為身心障礙人士親近藝術的工作坊與巡禮活動。另外也會續辦親子口碑俱佳的「美術館夜行」,夜晚參觀期間就像是古代歐洲貴族在城堡拿著火炬,帶朋友玩賞藏品,也會搭配音樂會等活動。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愛麗絲.尼爾〈108街的波多黎各男孩〉。 (圖片提供: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近期高美館也與奇美博物館於ibon平台共同釋出「雙美特展聯票」,行銷部代理主任呂佳音分享,同樣都是位在台灣南部城市、集結大師作品的國際大展,期望能在藝術史意義或在聲量上面聯合起來,「交通時間約1小時就可以彷彿瞬間穿越500年,連結兩館是兩個特展加乘、強強聯手的威力。」她說到,過往交通是外地遊客前往參觀的可能推力,隨著捷運、輕軌等建設逐趨完善,近期與Klook、KKday、Trip.com、易遊網等旅遊電商合作販售門票,讓門票與交通票一同購買的門檻能再簡便些。

而這次除了商品製作授權,也希望藉機引進Tate兒童藝術商品,讓孩童從小就能親近藝術與設計美學,未來真正成為美術館常客。此外,她也透露高美館將與當地知名餐飲業者聯手合作,從方方面面將藝術帶進大眾的日常。

高美館 × 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
年度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展覽時間|2024.6.29 -11.17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文|吳哲夫 攝影|林永昌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6月號《逛美術館的多重視野》

延伸閱讀

RECOMMEND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2026東京、大阪登場!搶先揭曉7大展區、未公開祕藏,《NAKED meets Gaudí》早鳥票等資訊一覽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2026東京、大阪登場!搶先揭曉7大展區、未公開祕藏,《NAKED meets Gaudí》早鳥票等資訊一覽

巴特羅之家耗資350萬歐元完成百年修復工程,2025年年中甫以「原始新面貌」再次開放,可謂今年備受全球遊客與藝術迷關注的要聞。而隨2026年將迎來其建造者高第逝世100週年,相關活動蓄勢待發,本篇整理率先亮相的《NAKED meets Gaudí》世界巡迴展東京、大阪兩站訊息,讓你不跑歐洲也能一探天才建築師的創作園地。

日本跨域創意整合公司NAKED開世界先例,與為保存與傳承高第遺產而設的高第基金會(Gaudí Foundation of Art, Design and Architecture)正式締結合作契約,推出高第逝世100週年官方企劃《NAKED meets Gaudí》。此次辦展除旨在紀念西班牙極具代表性、人稱「上帝的建築師」的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逝世百年,亦標誌著他生前傑作之一的聖家堂(Sagrada Família)主塔「耶穌基督塔」竣工這一歷史節點。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將自2026年1月起接連登陸東京、大阪。(圖片來源:NAKED)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將自2026年1月起接連登陸東京、大阪。(圖片來源:NAKED)

東京首站預計202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於品川「寺田倉庫G1」揭幕,大阪站則接續自2026年春季起,進駐梅田大型複合商城Grand Green Osaka內安藤忠雄監修的「VS.」展覽空間。

東京站場地「寺田倉庫G1」。(圖片來源:寺田倉庫)
東京站場地「寺田倉庫G1」。(圖片來源:寺田倉庫)
大阪站場地「VS.」。(圖片來源:VS.)
大阪站場地「VS.」。(圖片來源:VS.)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亮點總覽

#01 聖家堂設計圖首公開,有賴「筆跡心理學」探索高第內心世界

既成為全球首家取得高第基金會官方授權的事業單位,由NAKED主力操刀的《NAKED meets Gaudí》展覽製作,將集中公開包括現位列西班牙最受歡迎景點的聖家堂原始設計圖,乃至高第的手記親筆書信和他曾使用的製作工具等在學術方面亦極為珍貴的未公開祕藏。這不僅是基金會所藏資料史上第一次如此大量地同時展出,通過筆跡心理學分析的最新研究,還將進一步深入探索高第的內心世界及其革新思考。整體規劃巧妙融合學術與體驗,引導觀眾從全新切角理解高第。

西班牙建築家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圖片來源:NAKED)
西班牙建築家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圖片來源:NAKED)

#02 添以「參與型藝術」手法,邀大小朋友攜手建構未完成建築

內容鋪排上藉由大人小孩都能享受其中的參與型藝術,觸碰高第建築的魅力;如「完成聖家堂的一部分」體驗讓參與者實感此座象徵「未完成」的建築,至今仍在眾多人手中持續被建構,期待觀眾並用「手」和「感性」,領略高第視野中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展區帶逛

高第展展區#01

【Introduction】旅程開端

序章帶領觀眾歸於高第作為「人」的原點。循這位留下未完的聖堂便離世(高第1926年離世,當時聖家堂工程還完成不到1/4)的建築家生涯軌跡,展開旅程探索自然、信仰和美的本質。此區影像與空間相互疊映,觀眾便可在將時光反轉、即「從死亡回返過去」的體驗下,步入高第的精神領域。

展區#01 Introduction。(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1 Introduction。(圖片來源:NAKED)

>> 延伸閱讀巴塞隆納「聖家堂」完工日期曝光!天才建築師高第遺作,耗時144年將成世界最高教堂

高第展展區#02

【綠蔭的記憶】高第故鄉・雷烏斯森林

無疑是加泰隆尼亞(Catalunya,高第出身地)的太陽和綠意盎然的森林,滋養高第的感性。樹枝的姿態、昆蟲的羽翼、花瓣的螺旋排列⋯⋯年幼時凝視自然、並從中發現秩序與造形美,最終構作出他建築思想的基礎。漫行此區光影交織的「觀察森林」,觀眾將覺察高第所見世界的祕密。

展區#02 綠蔭的記憶。(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2 綠蔭的記憶。(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3

【創造的熔爐】育成獨創性的巴塞隆納

19世紀末的巴塞隆納翻湧著產業革命的熱氣,年輕的高第從哥德式建築阿拉伯風格等多元文化交錯的城市裡,開拓建築表現的全新可能性。城市設計圖隨光映現,建築彷彿擁有呼吸似地逐漸成形——正是這樣一處異文化交會的城市孕育了高第獨創性。而當年那股熱氣與能量,都將在此區供觀眾憑己身感受。

展區#03 創造的熔爐。(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3 創造的熔爐。(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4

【發現的工房】懸鏈拱實驗,探尋不可見的秩序

以使用細線與配重的「懸垂模型(Funicular Model)」為始,高第試圖透過自然法則洞見結構;經由解讀重力、光、聲音等潛藏宇宙中的秩序,讓建築如生命體般成長,恰為其探求心之彰顯。尋訪此區,觀眾將親自於數位和類比間切換操作以生成結構,趨近高第的實驗精神。

展區#04 發現的工房。(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4 發現的工房。(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5

【有機海洋】奎爾公園裡彷有生息的光與波之律動

地中海中忽明忽暗、蕩漾有致的光與波,在高第所創的建築形體內息息脈動。其標誌性作品巴特羅之家(Casa Batlló)、米拉之家(Casa Milà)、奎爾公園(Parc Güell)中所見的有機曲線與流動空間,就是海洋的呼吸。置身反射的光與微微搖曳的空間,人們將能體會那超越無機與有機界限的「生命建築」思維。

展區#05 有機海洋。(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5 有機海洋。(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6

【永遠的聖堂】聖家堂

跨越百年以上光陰,直至今日仍持續建造的未完成教堂。此區將追溯聖家堂自誕生、變化、被代代相繼的「光之記錄」——拔地而起的柱、攀天而升的塔,在石材與光、聲音彼此呼應的沉浸式空間裡,觀眾得以經驗自然與人類共同織就的宏大祈禱。

展區#06 永遠的聖堂。(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6 永遠的聖堂。(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7

【通往未來的種子】向世界發揚高第精神

高第遺下的不是建築,而是「思考」本身。現代建築家與藝術家們傳承其哲學,並以全新形式使之迴響於各地。此區將展示敬愛高第的知名人士寄語。此外,高第所發掘、充分表現再生美學的馬賽克拼磚技法「特倫卡迪斯(Trencadís)」聚集破裂碎片產生新的樣態,象徵著調和個體力量、進而形塑整體。觀眾自身將成為片片「殘片」之一,與他人一齊紡造出向未來綿延的美。

展區#07 通往未來的種子。(圖片來源:NAKED)
展區#07 通往未來的種子。(圖片來源:NAKED)

高第展展區#07

附加體驗【GAUDI x DANDELION】

由NAKED的參與型藝術裝置《DANDELION》呈現高第的意念散布全世界的情景。種子乘風開出花朵,被傳遞給將形塑未來的人們。

參與型藝術裝置《DANDELION》。(圖片來源:NAKED)
參與型藝術裝置《DANDELION》。(圖片來源:NAKED)

► 部分展品搶先看

#01 世界首度公開|聖家堂原始設計圖

聖家堂原始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聖家堂原始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02 世界首度公開|聖家堂立體照片

1889年的聖家堂,原件,由高第基金會出借。

聖家堂立體照片。(圖片來源:NAKED)
聖家堂立體照片。(圖片來源:NAKED)

編按:此種照片應會搭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立體觀察眼鏡(Stereoscopic Viewer)」等設備使用,即可看出影像深度及立體感。

#03 世界首度公開|彩繪玻璃窗

1914-1915年,複製品,來自科洛尼亞奎爾教堂(Cripta de la Colònia Güell)地下室,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彩繪玻璃窗。(圖片來源:NAKED)
彩繪玻璃窗。(圖片來源:NAKED)

#04 世界首度公開|維森斯之家(Casa Vicens)康乃馨瓷磚

1883-1885年,原件,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維森斯之家康乃馨瓷磚。(圖片來源:NAKED)
維森斯之家康乃馨瓷磚。(圖片來源:NAKED)

#05 為再認證考試所建大學講堂「Paraninfo」設計圖

1878年,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大學講堂「Paraninfo」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大學講堂「Paraninfo」設計圖。(圖片來源:NAKED)

#06 巴特羅之家餐椅

1904-1906年,複製品,由Gabinet Modernista出借。

巴特羅之家餐椅。(圖片來源:NAKED)
巴特羅之家餐椅。(圖片來源:NAKED)

高第逝世100週年展《NAKED meets Gaudí》

【東京站】

  • 時間:202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平日10:00-18:00(17:00最後入場)/週末及國定假日10:00-20:00(19:00最後入場)
  • 地點:寺田倉庫G1(東京都品川區東品川2-6-4)
  • 票價:

1. 早鳥票(即日起至2026年1月9日販售)

- 平日成人 ¥2,400/小中高 ¥1,6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 假日成人 ¥2,600/小中高 ¥1,8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2. 一般票(2026年1月10日至3月15日販售)

- 平日成人 ¥2,700/小中高 ¥1,9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 假日成人 ¥2,900/小中高 ¥2,100/學齡前兒童免費入場

*除主辦方因素導致休止或中止外,票券不接受退款或更改。

【大阪站】

  • 時間:2026年春季
  • 地點:VS.展覽空間 @ Grand Green Osaka梅北公園北園(大阪府大阪市北區大深町6-86)

>> 更多資訊可至NAKED官網活動頁查看。

NAKED

由身兼導演、演員、品牌總監的多元藝術家村松亮太郎於1997年創立,依循「Core Creative、Total Creation、Borderless Creativity」理念進行活動。近年多創作橫跨虛實的多樣體驗,於藝術、娛樂、教育、飲食、運動等各生活場景中催生新價值。2022年起著手京都的元宇宙及AR/VR企劃,2025年起更以京都車站大樓東廣場為舞台,啟動融合京都傳統與飲食、藝術的文化發信,致力交匯觀光與日常。

資料來源|NAKED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工藝遶境」巡遊臺灣六縣市,揭開多元工藝的島嶼風貌

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經過一年的時間,巡迴臺灣六個縣市,透過展出典藏品、在地工藝家的作品,並舉辦多元體驗活動,讓工藝走入日常,且展現文化的生命力!

連結臺灣各地的工藝對話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為慶祝中心七十週年,特別規劃了這場從南投出發,歷時一年依序前往臺北、彰化、臺東、臺南及新竹等地巡禮的工藝盛宴,深入挖掘並呈現臺灣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

經過各地展覽巡禮,一一將工藝中心的典藏帶入地方,並透過主題式的爬梳與在地工藝家、工藝物展開多種面向的對話與交流,讓民眾在認識臺灣的工藝特色之餘,亦能連結當地源遠流長的工藝歷史與精神。

為了串起多地的展出,「工藝遶境」以大樹為主題企劃,並以「風」元素作為各地展覽主題名稱,象徵工藝生態發展藉由風的吹拂,在七十年來的茁壯中,開枝散葉至各地形成多元的文化底蘊。而展覽名稱「遶境」的命名靈感除了連結民間信仰神明遶境的傳統外,另一方面,則來自「工藝中心創辦人」顏水龍曾在1937年展開的火車環島行中,進行全臺工藝材料與分布情形的調查,於是此展將其實踐臺灣工藝之精神視為重要歷史參考背景。

來到新竹的《工藝遶境》,以「風」作為展覽的主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來到新竹的《工藝遶境》,以「風」作為展覽的主題。(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結合多元體驗的工藝展

工藝中心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遶境不僅是一場文化巡禮,更是一場充滿意義的社會行動,透過這次遶境計畫,希望能將工藝的精神和價值傳遞給更多人,喚起民眾對工藝的關注與熱情,並促進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與發展。」

各地展覽中,除了呈現珍貴的工藝展品,「工藝遶境」也結合有趣的主題體驗,如工藝占卜、永續工藝、VR 科技體驗、隨行旅物.SHOP等特別企劃。其中工藝占卜運用現在盛行的生成式AI,融合命理五行及工藝材質進行算命體驗,卜算適合自己的工藝項目,讓民眾在觀展之餘,亦能藉由數位科技與自身、工藝產生連結與共鳴;永續工藝區則展出工藝中心近年推動廢料再利用的創新成果;VR科技體驗讓觀眾如臨現場,走進王清霜等六位工藝大師的創作空間;而「隨行旅物.SHOP」則匯聚入選的在地臺灣綠工藝作品,推廣生活工藝融入日常的理念。在展場之外,亦有「街角工藝」活動串聯店家,使人們可以走入在地特色店家。活動更有網路人氣角色「誠實君」阿尼斯特出現於展覽周邊,可透過消費獲得其相關限量贈品。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歷經一年,於臺灣六縣市展出,呈現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2024-2025 年工藝遶境展」歷經一年,於臺灣六縣市展出,呈現各地豐富的工藝文化。(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隨風蛻變的新竹工藝面貌

從今年4月2日到5月4日期間,「工藝遶境」最後一站行至新竹,以《風動-新竹》為題,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及中庭展出。新竹向來以風城聞名,早期發展出精湛的蓪草、螺鈿等傳統工藝,這些工藝文化甚至曾揚名於海外,亦是過去經濟發展的縮影。如今,當地玻璃工藝與高科技產業並行發展,若回首過去的工藝文化與當地產業,新竹則展現既理性又感性,古今人文薈萃的在地風貌。

此次展覽以「風動」為主題,聚焦新竹結合自然風、產業變遷與文化流動中的不斷轉化與創新,展覽中呈現出包含螺鈿、玻璃、木雕、纏花、藍染等多樣工藝形式,不僅展現在地工藝的多元風貌,也彰顯匠人技藝隨時間流轉、隨風蛻變,延續不息的工藝精神。

纏花是北部客家地區的工藝作品,為絲線纏繞紙片、金屬鐵線作成的藝術品,早期用於繡燈裝飾、婦女結婚的髮簪。(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纏花是北部客家地區的工藝作品,為絲線纏繞紙片、金屬鐵線作成的藝術品,早期用於繡燈裝飾、婦女結婚的髮簪。(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典藏與在地工藝的集結

《風動-新竹》展覽匯集工藝中心的珍貴典藏,並呈現桃竹苗地區工藝師的精湛創作。其中包含臺灣工藝發展的關鍵人物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深入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體現顏水龍推動工藝生活化與現代設計融合的理念實踐。

此外,展覽亦呈現新竹當地獨具特色的螺鈿工藝作品,如陳振芳的竹地螺鈿漆藝作品《門內庭趣》。螺鈿工藝起源於民國四十至五十年代,為全臺灣唯一有螺鈿工藝產業的重鎮。這種傳統裝飾技法,利用貝殼光澤鑲嵌於雕鏤物上,透過繁複工序如構圖、裁貝、鑲嵌至打磨,曾多應用於出口樟木箱、紅木家具,過去多售至美國、日本。《門內庭趣》以門神與麻雀為主題,結合竹胎結構、貝殼鑲嵌與樹漆技法創作而成。此為陳振芳結合家族親戚經營紅木家具產業與貝殼鑲嵌工藝,再運用後天學習的工筆畫、版畫、漆藝為基礎,完成以年畫為主的木竹家具貝殼鑲嵌漆工藝創作。

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顏水龍的《竹家具手繪圖》與《竹製三層架》,為其於三十、四十年代間探討竹材、竹製品的創作。(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而新竹知名的玻璃工藝,得益於當地盛產矽砂與天然氣。此次展出如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號》,創作者將玻璃穿梭於金屬網間,以下墜姿態交錯流動,展現生命的律動感,同時營造出平衡有致的空間美感;光線穿透玻璃傾瀉而下,使整體作品散發出流動光影的視覺效果。

而纖維染織作品包含粘碧華的《登龍門得富貴》,表面運用富貴牡丹、鯉躍龍門等傳統意象,搭配紅色緞面暗花襯底,營造華麗氛圍,實則融入當代情境與創新刺繡技法,展現傳統與現代交融的藝術表現。其他如蕭在淦的《祥獅戲球》,為與元宵相關的燈藝創作,作品結合鐵線、透光絲布和蕾絲邊等材質,創作出絢麗美感,並寓意吉祥。

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 號》呈現玻璃下墜姿態的流動。(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鄭銘梵的《流光之器13 號》呈現玻璃下墜姿態的流動。(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動手體驗工藝魅力

《風動-新竹》除了展區內的展品,於開幕時亦有結合現代工藝品牌開辦市集,讓民眾能貼近結合現代創作、設計思維的商品。現場亦有品牌工藝體驗如皂黏土手作陶器、金工蝕繪和瓷繪DIY體驗等,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為了深刻連結在地社區所發展的工藝成果,也集結臺灣藺草學會等提供工藝體驗項目。

「工藝遶境」巡迴臺灣六個縣市,精心呈現典藏與當代工藝家的作品,不僅讓人們再次貼近傳統工藝的深刻創作精神,也邀請民眾在快速的生活中放緩步調,細細體會作品中蘊含的時間流動與手作溫度,感受溫潤而動人的人文氣息。

開幕現場也舉辦工藝體驗與市集,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開幕現場也舉辦工藝體驗與市集,供民眾現場感受工藝創作魅力。(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文字 / TK 

圖片提供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