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國際大展在南國!專訪奇美博物館 ✕ 高雄市立美術館策展團隊

追蹤國際大展在南國!專訪奇美博物館 ✕ 高雄市立美術館策展團隊

5月起的台灣南部遍布高規格國際大展與藝術大師之作!要把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帶進台灣並不容易,搬進不同的美術館空間又有一層布展巧思。策展團隊如何思考?他們在行銷、營運上各有什麼策略布局?在此為你解密奇美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幕後。

 專訪《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策展團隊 

年初臉書粉絲專頁「台南式 Tainan Style」在貼文寫下:「台灣史上最高規格展覽/2024.05台南」,瞬間爆紅並讓大家瘋狂猜測,奇美博物館企劃組媒宣統籌鍾佳欣談及此事時,笑說參與人員太多,難免走漏風聲,但很高興他願意不說破。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主視覺。(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以下簡稱《珍藏展》)52幅作品有太多大師名作,奇美團隊對這次能引進也覺得夢幻,因為他們不在原訂巡迴名單內——繼上海、韓國、香港,奇美是後來才決定的亞洲最終站。

這要回到2023年初,他們發現巡展在上海展開,看準後在6月主動出擊聯繫。展覽統籌蔡海廣說明,「通常一個巡迴展要一到兩年以上的籌備時間,《珍藏展》已在亞洲進行巡迴了,來台展出的機會原本是微乎其微。」但他們爭取到了,過往2021V&A博物館《蒂姆.沃克:美妙事物》與英國肖像藝廊《時代的臉孔》兩次合作與英國結下的緣分,也幫助他們用實力贏得信任。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第四單元「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打造縮小版的英國國家藝廊

「只要來看《珍藏展》,就可以認識他們整個收藏脈絡。」這個適逢英國國家藝廊200週年大規模整修而生,運用本館檔期間隙借出作品的巡展,蔡海廣形容就是縮小版的英國國家藝廊。奇美的展間比上海、香港更大及開闊,於是充分運用空間的優勢,希望讓觀眾專心欣賞畫作,不再加上太多額外資訊,就如同本館展示的氛圍。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蔡海廣分享湯瑪斯.勞倫斯爵士名作〈查爾斯.威廉.蘭姆頓肖像〉(紅衣男孩)將男孩天真無邪的絕美面容畫出震撼力,在1967年成為第一幅印在英國郵票的畫作。(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奇美要在短促的準備期內克服引進移展以來,面對過最長的軟硬體檢查清單,深刻感受到國際一線美術館的嚴格要求。而策展方面,蔡海廣認為他們對在地團隊的專業非常尊重,給予很大自由度。

前一站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即打散原初建議、依時代劃分8大單元設定,重新以各種主題式單元歸納畫作,奇美則是按照原來時代邏輯稍加排列組合為4大單元。蔡海廣解釋,向大眾推廣西洋藝術是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的一大目標,常設展藝術廳早有收藏大量1320世紀的西洋藝術品,延續時間脈絡是連貫的策略,「原來像是少了些大師作品的拼圖,這次特展就像把西洋藝術史的拼圖拼起來,完整的體驗要讓更多觀眾有機會喜歡上。」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蔡海廣提到安托內羅.達.梅西那還是文藝復興早期的畫家,〈書房中的聖傑洛姆〉就已經展現出層疊驚人的細節。(圖片提供:英國國家藝廊)

4大單元也重新歸納區域與細分流派關係,蔡海廣說明「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繪畫」整理了初期、興盛期到北方3者間的互動關聯,「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則整合南方與北方巴洛克的發展,「探索與創造:壯遊風潮」中是英國18世紀起貴族青年的「壯遊」(Grand Tour)對風景畫與肖像畫的啟發,「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剛好在時序最後作為壓軸。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展牆色彩也有巧思,蔡海廣分享,「歐洲文藝復興繪畫」由最先的玫瑰紅,到淺粉展間是截取波提切利〈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畫中一面牆的顏色,「讓觀眾在參觀中了解到,牆面的色號跟當下時空背景是相符合的。」土黃色搭上「巴洛克繪畫」在南方發展時的戲劇性光線,到北方巴洛克主題的展牆則汲取林布蘭〈六十三歲自畫像〉的棕色調,呼應這派畫作偏向內斂的風格。

「壯遊風潮」又變成鮮明的紅,突顯英國貴族委託肖像畫繪製的高貴氣質,紫色則突出肖像畫與後來風景畫的神祕風采;「印象派繪畫」多取自大自然與靜物的綠色、暖色調, 展牆於是用深藍色彩去反襯畫作。顏色劃分的單元分際,也增強了空間感受。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蔡海廣說明卡拉瓦喬喜歡描繪市井小民,〈被蜥蜴咬傷的男孩〉中浮誇表情奇美博物館與戲劇性光影,讓畫作呈現彷彿舞台劇劇照的氛圍。(圖片提供:英國國家藝廊)

博物館是要觸及更多大眾

在入口處,奇美團隊細心整理出年表,對照畫作與歐洲的重大歷史事件讓觀眾能有參照,也製作錄像為觀眾建立稍許先備知識。對於不熟悉西洋美術史的觀眾,蔡海廣建議租用語音導覽之外,也可以報名參加「穿越時空的旅人」親子互動式導覽。

觀眾手上拿著線索去畫作裡面找答案的過程,彷彿真的穿越時空,每個展間都成了不同冒險,導覽員則會拿出對應道具,像是重現貴族衣著布料讓訪客摸摸看感受質感,或播放起提琴琴音再現畫作中庭園的音樂會。「不一定只能聽語音導覽,可以透過有聽覺、觸覺、視覺等五感體驗的導覽,認識很多畫中本來會忽略的內容。」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提香〈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提到推廣,鍾佳欣說明博物館立館精神就是為大眾而存在,為了將內容帶給更多民眾的初衷,門票定價考量成本的同時也希望足夠親民,550元原價外也推出不同早鳥與聯票方案。

過往奇美在宣傳上,也盡可能接觸財經、知識等類型的媒體,甚至注重KOL的經營,以各種特別的行銷手法觸及不同分眾,然而這次面對一個經典風格、普羅大眾接受高的展覽,「《珍藏展》本身魅力就很大,當其足夠吸引眾人的目光時,行銷手法上只要回到最中規中矩的作法,基本就會成功了。」她笑說行銷的最高級,或許就是不著痕跡的包裝。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

這次授權商品也參考過去館內數據,持續推出受歡迎的悠遊卡、資料夾、磁鐵、小圓鏡、玻璃杯、保溫杯、抱枕和野餐墊,此外也帶進原裝的英國國家藝廊托特包、傘和拼圖等。透過多層面的悉心規畫,奇美期望訪客都能享受這場美麗深邃的藝術盛宴。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Masterpiece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展覽日期:2024.5.2~2024.9.1(採預約日期、時段入場)

展出地點:奇美博物館 一樓特展廳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四9:30-17:30,週五至週日9:30-20:00

 專訪《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策展團隊、國巨基金會 

如果奇美《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的展出是400年的藝術史,《瞬間》就是接續印象派後百年多來,繪畫與攝影的交織影響。時間要回到2017年,泰德美術館(Tate Modern)團隊開始跟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接洽借展合作。

作為全球前四大現當代收藏機構,國巨基金會主要收藏戰後與現代藝術作品,創辦人陳泰銘兒時成長於高雄,有過將展覽帶回亞洲甚至台灣的想法,直到2023年才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落實。高美館在2018年就曾與Tate聯盟將《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帶來台灣,早有互信的基礎,因此促成這次三方合作,將55件作品帶回高雄,成為巡展的全球唯一站。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主視覺。(圖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

找到繪畫與攝影的對話

本次策展主要由Tate團隊主導、國巨基金會協助,從雙方藏品中共同選出展覽作品。「策展人國際典藏部總監格雷格.謬爾(Gregor Muir)認為這些令人驚豔的傑作,為這100年來藝術史發展中攝影與繪畫的交互影響,下了最重要的註解。」國巨基金會表示,陳泰銘先生並不以收藏家自居,而是關注生活各面向的「生活家」,認為藝術應融入生活當中,這形成他廣泛、不受限的收藏關注。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英國泰德美術館《瞬間》 展出大衛.霍克尼〈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圖片提供: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

國巨基金會擁有豐富的德國杜塞道夫攝影學派(The Düsseldorf School of Photography)作品,包含安德烈亞斯.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康迪達.赫弗(Candida Höfer)、托馬斯.施特魯斯(Thomas Struth)等名家之作,與彼此皆有收藏的日本攝影藝術家杉本博司的作品能形成更完整的對話。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英國泰德美術館《瞬間》展出格哈德.里希特作品〈兩支蠟燭〉。(圖片提供: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

高雄《瞬間》展將帶來21件國巨收藏與34件Tate藏品,考量到運輸與部分展品典藏條件不易,原展出共有5件Tate典藏不能赴台,但高雄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林羿妏笑著說,這不影響展覽呈現的完整性。

《瞬間》展透過議題式的策劃帶領觀眾理解兩種媒材的複雜交互關係,在Tate原來展出的8個展間中,劃分出「攝影時代的繪畫」、「拉鋸」、「如畫的場景」、「凝視的詩意」、「歷史取鏡」、「融合新境」、「走向數位」共7大主題。到了高美館,將在101103展廳加上長廊的4個空間中,把原來後兩個主題整併,以6大主題呈現。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英國泰德美術館展覽《瞬間》展出畢卡索〈女子半身像〉。(圖片提供: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

林羿妏解釋,「融合新境」單元探討大眾化跟媒體傳播力量的創作,包含大眾熟知的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作品,與「走向數位」所關注的都是近代人們運用進步的科技快速進行藝術創作,跟過往創作媒材、表現手法截然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平衡在高雄展場中各單元的呈現比例。

Tate展出時相同,牆面上同時展現策展團隊精選的藝術家與評論家語錄,用簡短文字讓觀眾可以快速得知這些藝術家面臨什麼樣的情境或困境,以及觸及到未來的可能性。「透過這些話語,你彷彿已經走過百年間,繪畫跟攝影可能的矛盾或是互相加乘。」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英國泰德美術館《瞬間》展出傑夫.沃爾作品〈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借鑑葛飾北齋)〉。(圖片提供:Jeff Wall)

將藝術帶進每個人生活之中

林羿妏分享高美館作為地方型美術館,在展覽呈現之外非常重視教育推廣,每每針對特展製作親子手冊及語音導覽,今夏暑假也將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兒童與青少年推出專門導覽,甚至也計畫舉辦專為身心障礙人士親近藝術的工作坊與巡禮活動。另外也會續辦親子口碑俱佳的「美術館夜行」,夜晚參觀期間就像是古代歐洲貴族在城堡拿著火炬,帶朋友玩賞藏品,也會搭配音樂會等活動。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愛麗絲.尼爾〈108街的波多黎各男孩〉。 (圖片提供: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近期高美館也與奇美博物館於ibon平台共同釋出「雙美特展聯票」,行銷部代理主任呂佳音分享,同樣都是位在台灣南部城市、集結大師作品的國際大展,期望能在藝術史意義或在聲量上面聯合起來,「交通時間約1小時就可以彷彿瞬間穿越500年,連結兩館是兩個特展加乘、強強聯手的威力。」她說到,過往交通是外地遊客前往參觀的可能推力,隨著捷運、輕軌等建設逐趨完善,近期與Klook、KKday、Trip.com、易遊網等旅遊電商合作販售門票,讓門票與交通票一同購買的門檻能再簡便些。

而這次除了商品製作授權,也希望藉機引進Tate兒童藝術商品,讓孩童從小就能親近藝術與設計美學,未來真正成為美術館常客。此外,她也透露高美館將與當地知名餐飲業者聯手合作,從方方面面將藝術帶進大眾的日常。

高美館 × 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
年度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展覽時間|2024.6.29 -11.17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3展覽室

文|吳哲夫 攝影|林永昌
圖片提供|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高雄市立美術館、國巨基金會YAGEO FoundationJeff Wall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Courtesy The Estate of Alice Neel and David Zwirner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6月號《逛美術館的多重視野》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生活推動工藝前行,工藝映照時代美學:專訪策展人王俠軍 × 陳俊良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是從琉璃吹製中體會手工之實的藝術家,陳俊良是自稱「怕工具」的設計人,兩位大師看似路線迥異,卻都以自身實踐深耕工藝、轉譯工藝,也以各自風格與策展語彙詮釋「當代」與「工藝」的關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也將近一步了解今年「臺灣工藝季」背後的展覽視角。

要論起臺灣玻璃工藝,就不能不提到享譽國際的藝術家王俠軍,其創作從絢爛多彩的玻璃到返璞歸真的白瓷,結合東方哲思與現代極簡,形塑有別於傳統瓷器的古典華麗,並提煉出作品的時代感。「工藝對我來說,是能看見自己努力痕跡的實在感。」從白領轉向創作的王俠軍回憶,過去拍電影、做美術設計,作品隨著時間消逝,難以留存,讓他開始渴望更「結實」的創作方式。

他以當代劇壇舉足輕重的導演鈴木忠志所做的舞台訓練為例,鈴木忠志要求演員在練習時拚命踩踏舞台直到筋疲力盡,認為演員在過程中感受到的力道,可以讓他們在舞台上充滿信心,「於我而言,工藝也有這種讓人踏實的重量。」

創辦琉璃工房是王俠軍邂逅工藝的開端,成天埋首於高溫爐子前吹玻璃的那段日子,汗流浹背,一天要換三件衣服,他卻不以為苦,「工藝是日以繼夜的摸索,」他如此形容,「那種每天用肉身作戰的感覺,很實在。」

王俠軍是從琉璃吹製中體會手工之實的藝術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是從琉璃吹製中體會手工之實的藝術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長年投身於影像、品牌、視覺與展覽,臺灣設計界的大家長陳俊良,則是笑著說「只要沾到一點黑黑的,我就會立刻去洗,我怎麼能像俠軍老師一樣去做工藝?」陳俊良幽默道:「於是我就發憤圖強做策展。」

陳俊良說自己從小就害怕看起來銳利尖刺的工具,也不喜歡雙手髒污的感覺。但對於手作物件的質地與溫度卻非常著迷,尤其是那些用心製作出來的物件中帶有的職人精神。陳俊良與工藝的淵源,雖然不是從技術端切入,但在觀念層面卻投注極深;他選擇用另一種形式為工藝鋪路,從2008年起至今策劃的百餘場展覽當中,也不乏工藝層面,透過策展體現工藝精髓,協助工藝家在時代中找到新的定位。

長年投身於影像、品牌、視覺與展覽,臺灣設計界的大家長陳俊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長年投身於影像、品牌、視覺與展覽,臺灣設計界的大家長陳俊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強調「本質」的策展

陳俊良語帶興奮地說起他將本次北部精神館的策展命名為「位來」,取「位置」的「位」。展覽的名稱也代表了整個策劃的主軸,而這個靈感則源自籌備展覽時,為了商借展品,陳俊良親自挨家挨戶拜訪逾五十位工藝家。在與許多工藝家互動對話的過程中,眾人不約而同吐露同樣的心聲——消費市場上看不到工藝的未來。有感於多位工藝家,對於作品的銷售都感到迷惘甚至焦慮,陳俊良感覺非常不捨,「當你聽到,這麼多有才華的工藝家,都很擔心自己的作品沒有人買、不知道怎麼繼續下去,如果失去這些優秀的工藝家,那會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陳俊良還記得,策展名單上的最後一位,是苗栗泰安鄉象鼻部落的染織人間國寶尤瑪・達陸(Yuma Taru)。在從臺北往返部落的迢迢車程中,陳俊良心裡瞬間浮現這個題目,「我想帶給工藝的未來一個新的定位,一定要讓工藝家能夠看見他們要走的路。」他補充,「我的副標非常簡單:工藝未來,為你而來。」

展覽囊括一百多位工藝師、多達逾三千件作品,不只是展覽,更像一場集體論述。陳俊良犀利評論近年來坊間的展覽往往流於斥資做設計,演變成展出形式高於展品本身,這一次他要將重點拉回工藝,展間中95%的物件皆為工藝品,裝潢僅為輔佐。

陳俊良在《位來》展覽中,規劃了春夏秋冬四季茶席,將展覽現場打造成在家也能仿效的陳列風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俊良在《位來》展覽中,規劃了春夏秋冬四季茶席,將展覽現場打造成在家也能仿效的陳列風景。(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俊良計畫將展館的其中一層樓,展出工藝師們形形色色的工具,他邀請陶藝家張仲禹特製一百隻造型各異的手,作為擺放這些工具的底座,呈現「從工具到工藝」的路徑。而從展架、展桌,也出自運用木料、鐵件等複合媒材創作的工藝師吳學豐之手。展覽也帶入臺灣茶文化,並邀請陶藝家吳偉丞製作一百只有寬有窄的杯子,但翻轉做成吊燈,從「一盞茶」搖身一變成了「一盞燈」,創意十足。陳俊良直呼自己給自己惹了一個大麻煩,「光是聽到這個展一共有三千多件作品,大家都很難想像這個展要怎麼布」,但陳俊良認為這場展覽最困難的地方,其實不是展品多,而是他要如何將不同材質的工藝品並陳,同時還要能相互搭配得宜。他以四季為序打造生活茶桌,規劃春夏秋冬十二張茶席,讓漆器、銀壺、青瓷等件件器具譜出讓人也會想在家中仿效的和諧風景。

陳俊良邀請陶藝家張仲禹特製一百隻造型各異的手,作為陳列工藝道具的底座,呈現「從工具到工藝」的路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陳俊良邀請陶藝家張仲禹特製一百隻造型各異的手,作為陳列工藝道具的底座,呈現「從工具到工藝」的路徑。(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漫」的哲學

另一方面,王俠軍在中部精神館運用的策展手法,則選擇了截然不同的方式。王俠軍以一種近乎詩意與抽象的形式,引導觀眾思索工藝的源頭。王俠軍以三個「ㄇㄢ ˋ」字為策展概念——一樓是浪漫的「漫」、二樓是蔓延的「蔓」、地下室則是節奏快慢的「慢」。王俠軍希望在展場打造一個具有沉浸感的情境,觀眾入展場後先不急著去尋找展品,而是感知先行,先感受到生活中工藝的可能性,再依序「漫」出工藝與科技甚至時代之間的因果關係。

王俠軍笑著說:「我的重點不是展示成品,而是想要創造具有想像力的場景。」王俠軍特別將展覽的其中一區闢為共創空間,在長達八個月的展期裡,他將邀請觀賞者以「人人都是工藝家」的集體共創方式,傳遞「慢工出細活」的工藝精神。

年逾古稀的王俠軍,依舊保持著他的標準造型,頭髮梳得齊整,後腦勺留了一小撮馬尾,戴副細框眼鏡,一派斯文。而他突破白瓷燒制的挑戰,打造出九十度直角、懸吊把手等前所未有的造型,賦予白瓷藝術嶄新面貌,以創意和技藝所創作出來的白瓷作品,也一如其人,優雅中透出耐人尋味的哲理。

王俠軍在《漫、蔓、慢》展覽中,綜合了生活工藝與藝術性裝置,一次呈現工藝的微觀與巨觀,也象徵工藝不同層面漫延的意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在《漫、蔓、慢》展覽中,綜合了生活工藝與藝術性裝置,一次呈現工藝的微觀與巨觀,也象徵工藝不同層面漫延的意象。(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兩人說起工藝還能如何再被推廣,王俠軍從文化面的角度切入,直指工藝從一開始受限於語境,臺灣早期約定俗成對於「工藝」的定義,一直都是工匠、師傅之等手作,一般人難以將其連結到背後的價值與藝術性;而當代工藝的困境,某種程度也是類似,因為有不少創作者還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和時代的連結,大眾對於工藝的理解就這樣繼續停留在早期的刻板印象。

「工藝家必須快點賦予工藝新的論述,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只專注在技術面,工藝必須要符合這個時代的美感、生活和人文脈絡,適切地展現符合當代的樣貌,這樣才能存活下來,這是最當務之急所要面對的。」

他說起自己早年學習現代藝術時,接觸到1960年代著名的德國行為藝術家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 的「社會雕塑」(social sculpture)理論,波依斯認為所有日常行為都可以是藝術創作,換句話說,只要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含有社會意義,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藝術不只是一件物質上的作品,若能與群眾撞擊、產生互動;能夠帶給大眾生活中美學、品味,甚至思想上的提升,都是藝術!」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藉展覽直面工藝困境

王俠軍進一步指出,要實踐這個概念就會牽涉到「量產」,「只要大眾能夠逐漸體驗、分享,就有可能帶動所謂的社會雕塑,這絕對不是靠著單一件作品就能做到的事。」

陳俊良笑著附議,並直言在他的觀念裡頭,「藝術創作」和「量產」二者並不衝突,「如果沒有開發設計成適度量產的產品,作品就沒有辦法被更多人使用。工藝無法「漫」出去,就無法更快地把工藝的美好向外傳遞,最後它只能成為博物館裡的眾多擺件之一。」

而「工藝品量產」也是他在本次策展埋下的小小心機,藉由展覽主題,讓這個議題浮到檯面上被更多人關注。在陳俊良的想像裡,工藝家邱錦緞的竹編杯墊,搭配任何一個家居品牌的玻璃杯都不違和,「工藝家一定要團結,要想辦法讓自己的作品進攻到每個人家裡面,持續地被使用,工藝才能傳承,工藝才有機會延續下去。」

《位來》囊括了一百多位工藝師、多達逾三千件作品。大量不同材質的工藝品混合陳列出具有生活感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位來》囊括了一百多位工藝師、多達逾三千件作品。大量不同材質的工藝品混合陳列出具有生活感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工藝如何走向時代

睽違五年再度重拾策展人的身分,陳俊良為了尋找工藝家,全臺走透透,也算完成了一趟「工藝遶境」。這次出山不只邀集大師級工藝家,也涵蓋中生代和年輕新秀,可說是精銳盡出;從銀花、竹編、漆器到陶藝、纖維,甚至香氛、聲音裝置,包羅萬象,他信心滿滿地打包票,這次就是一場百花齊放的工藝盛宴,絕對豔驚四座,「大家一定要來看,你會發現臺灣竟然有這麼多隱藏的工藝。」

而對陳俊良來說,這不僅只是一場漂亮的展覽,更是他想要為傳統工藝找到一條通往當代道路的開端。「我時常和工藝之家的老師們溝通一個觀念:工藝,一定要介入時尚的觀點。」他所指的時尚不是流行,而是要洞察的時代前緣。若動作不夠快,工藝終將停留在被陳列、被記憶的傳統之中。

除了器物,《漫、蔓、慢》也加入觸覺與嗅覺的元素,在展覽空間置入茶與咖啡等氣味組成,氣味的漫延更是呼應了展覽的核心精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除了器物,《漫、蔓、慢》也加入觸覺與嗅覺的元素,在展覽空間置入茶與咖啡等氣味組成,氣味的漫延更是呼應了展覽的核心精神。(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王俠軍也提醒,工藝師的責任不僅是承襲,而是「詮釋」。他以茶席為例,今日常見的茶席布置,多源自明末清初,早已成為「經典」,但如果我們一直保留經典,甚至不再重新想像,就會一陳不變,「茶人不會去改變器物,所以工藝家就必須去面對這個問題 —— 我們的時尚是什麼,活在這個時代,我們的創作語彙可以是什麼樣子?」

對談尾聲,兩位老師對年輕一輩工藝創作者寄語。王俠軍引用約翰・羅斯(John Ruskin)在1849 年寫下的《建築的七盞明燈》,強調提醒創作者記得投身工藝的初衷:「你為什麼要做這一行,你想透過創作達成什麼?」而陳俊良則以時裝設計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有機會去Céline在日本東京銀座的專賣店,你會看到品牌用了兩千多片日本美濃燒陶瓦片作為外牆裝飾。在那個空間,你就會意識到工藝真的是可以跟時尚完美結合;看看國外,就會心疼我們的工藝怎會走得這麼委屈呢?」

陳俊良期勉工藝職人不要小看自己,「生活的進程是工藝,工藝的前沿是生活。」他的這句話不只是展覽的核心,也是兩位策展人對當代工藝的最深期待——今年的工藝盛事,就是工藝如何進入當代生活的重要宣示,工藝一定要走入日常,只要能夠吸引大眾,就能真正走進生活,未來也將因此打開。

《漫、蔓、慢》讓展覽順應空間樓層,不同空間的氛圍各不相同,且試圖打破既定動線,觀眾入展場後先不急著去尋找展品,引導觀眾先進入空間中的情境。(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漫、蔓、慢》讓展覽順應空間樓層,不同空間的氛圍各不相同,且試圖打破既定動線,觀眾入展場後先不急著去尋找展品,引導觀眾先進入空間中的情境。(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文字/張雅琳

攝影/Kris K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奈良美智巡展12月前進嘉義縣!「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落腳新港,首度展出經典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

奈良美智巡展12月前進嘉義縣!「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落腳新港,首度展出經典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

奈良美智在台十年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第5站將前進嘉義縣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展期自2025年12月12日至2026年5月17日,並於11月26日中午12點開放觀展預約。本次除了延續前一站的繪畫、素描、攝影等作品,更首度展出奈良美智重新詮釋的經典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

奈良美智經典之作《朦朧潮濕的一天》將在嘉義縣停留5個月。本圖為甫落幕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經典之作《朦朧潮濕的一天》將在嘉義縣停留5個月。本圖為第4站的金瓜石展場。(圖片提供:文總)

奈良美智巡展前進嘉義縣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選址原為新港鄉農會所興建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建築保留木造屋架、斑駁的紅磚、水泥牆的斷痕、通風小氣窗與鑄鐵小鐵窗。文化總會說明,奈良美智的展出地點都是親自場勘後決定的,這次他屬意的「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是建於1963年的榖倉,原為新港鄉農會所興建的第25號倉庫,見證農人每一次辛勤的豐收。而隨著農業政策調整,倉庫一度閒置,直到2003年,新港鄉農會同意將空間免費提供給新港文教基金會作為藝文活動展演的場地。2006年,以「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的新身分重生,不僅是一個展覽空間,更是一個與天地自然、二十四節氣共同呼吸的有機場域。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外觀(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外觀(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圖片提供:文總)
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圖片提供:文總)

此次展覽主視覺設計則延續「一起旅行」的核心概念,融合奈良美智為台灣創作的《朦朧潮濕的一天》女孩畫像與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太平雲梯的黃昏雲海,強調巡展各站的地方特色。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主視覺(圖片提供:文總)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主視覺(圖片提供:文總)

同步販售周邊商品

文總透露,「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將呈現奈良美智以1994年同名作品為基礎,重新詮釋的145.5x145.5公分大型畫作《凋謝的花(2020版)》,首次在台展出就獻給嘉義縣。此外,展場附近也將設置周邊商品銷售點,由「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旅行」唯一指定周邊銷售單位大鴻藝術,帶來T恤、毛巾、襪子、玻璃杯、工具袋、銀色包袋等多款商品。

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文總)
本圖為奈良美智巡展「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去金瓜石」周邊商品銷售點(圖片提供:文總)

推出主題旅遊地圖

另外,本次展覽地點距離香火鼎盛的新港奉天宮步行僅8分鐘,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預計推出主題旅遊地圖,串聯展場與周邊私房景點,包含與廟宇共生的新港魅力商圈、奈良美智曾造訪的民雄「魚罐頭咖啡館」和鹿草「幕後咖啡」等地方小旅行路線,鼓勵民眾在展覽期間搭乘台灣好行「故宮南院線」輕鬆暢遊嘉義。

嘉義縣阿里山日落(圖片提供:嘉義縣文觀局)
嘉義縣阿里山日落(圖片提供:嘉義縣文觀局)

奈良美智巡展嘉義站如何預約?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採線上預約制,展期為2025/12/12至2026/5/17,地點在新港文化館25號倉庫,參觀時間為週二至週三 12:00-17:00、週四至週日 9:00-17:00(每週一公休),週二、週三 9:00-12:00僅開放嘉義縣市高中職以下學校團體預約,更多展覽資訊請鎖定奈良美智特展、文化總會粉絲專頁。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 
展期|2025/12/12 - 2026/5/17(每週一休館)
時間|週二至週三 12:00-17:00/週四至週日 9:00-17:00
地點|新港文化館 25 號倉庫(嘉義縣新港鄉登雲路 111 巷 2 號)

「跟著朦朧潮濕的一天回嘉」線上預約連結

12/12(五)開展日僅開放 14:00 後場次。
週二、週三 9:00-12:00 僅開放嘉義縣市高中職以下學校團體預約
每月 15 日中午 12 點開放下個月份預約,2 月因春節提前至 13 日。

資料提供|文總、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