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文化奧運前線!以設計和世界同行,專訪臺灣館主視覺設計團隊三頁文&創意總監顏伯駿

巴黎文化奧運前線!以設計和世界同行,專訪臺灣館主視覺設計團隊三頁文&創意總監顏伯駿

本屆巴黎奧運將於7月底登場,主辦城市巴黎此次特別突顯「文化奧運」(Olympiade Culturelle)面向,台灣獲邀在官方指定藝文場域「拉維特園區」(Parc de la Villette)設置臺灣館,藉由舞蹈、馬戲、錄像、戲曲以及音樂等展演內容,傳遞台灣的文化願景。主視覺由三頁文創意總監顏伯駿操刀,以設計實力帶領團隊呈現台灣的多元價值與文化自信。

「設計」作為宣傳載體,為每屆奧運提供了一種獨特的宣傳手段,它們不僅是視覺藝術作品,也是為不同國族、不同文化的群眾而打造,在當今數位傳播占主導地位的時代,一旦無隔閡的視覺圖像被廣泛分享時,圖形藝術中包含的訊息仍是無可取代。

「其實無論從歷史觀還是族群組成來看,台灣都是一個很複合的國家,大概15年前左右,大家就在討論台灣是混種文化,可以感受到台灣人對於身分認同的不安和焦慮,但同時,我們又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顏伯駿指出,這次巴黎文化奧運和運動賽事沒有直接相關,臺灣館將以「自由之聲、島嶼風華、當代新藝、世界共融」為4大主題,邀集22組表演團隊,各自帶來音樂、戲曲、舞蹈、DJ演出等節目,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傳達台灣文化的多元性,「所以更重要的是表現積極正向的態度,來響應運動家精神,不用透過運動不斷地證明『你是誰』,反而是透過運動,讓大家知道我們跟你們一樣,我們享受運動、享受挑戰極限、享受榮譽感。」

(圖片提供:三頁文)
以香蕉、阿里山小火車、藍白拖等台灣特色延伸成「Taiwan」的「w」,三頁文團隊希望藉此更直觀地於視覺上傳遞台灣意象。(圖片提供:三頁文)

重塑共識、實踐美學!以設計和世界同行

由顏伯駿主導,帶領三頁文團隊的設計師——陳泓宇、楊藥智、Dizzy、陳安,從去年12月開始進行整個專案的設計概念發想、提案、執行等工作,設計師們透露,三頁文工作室有一個大型電子白板,大家每一、兩天就會快速把各種浮現的靈感和想法丟上去討論並重新對焦。

「所有獎項的核心精神都不外乎『慶祝』和『喝采』,運動賽事聽起來好像非常具有速度感,或是一種體能數據的競爭,但事實上它反映了一種當代人類生活的文化縮影。我們的本質是設計師,我們做的是精神的淬煉,盡可能引起大眾共鳴和共感。」顏伯駿平時經常提醒同事,設計必須從生活中的喜好出發,找到自己最有感的切入視角,「喜歡運動的泓宇就分享過,他發現設計好比健身,天天重複做同樣的事,最後這件事會越來越精鍊,跟肌肉一樣日益茁壯。」當開始能看出極其微小的差異,顏伯駿強調,這就是所謂的「設計師之眼」。

(攝影:林科呈)
主責文化奧運臺灣館主視覺設計的三頁文創意總監顏伯駿(中)、楊藥智(左)、陳泓宇(右)。(攝影:林科呈)

接著,無可避免的那題靈魂銬問就來了——「台灣最迷人之處究竟是什麼?」三頁文團隊由內而外地不斷挖掘、延展、擴張,從台灣的民主自由、多元共融、友善熱情,到台灣獨有的山海地景、珍珠奶茶、阿里山小火車等,都能紛紛化為清晰易讀且國際通用的識別元素,「emoji」既是圖像也是文字,能最直觀地呈現台灣意象,「透過我們的核心價值觀、生活中的物質,共同形塑台灣樣貌,彷彿在一個很輕鬆的打字對話情境中,就把台灣文化用這些icon傳遞出去。」

而除了主視覺中由奧運五環衍生的彩帶,負責動態設計的楊藥智透露,這次的動態同樣自「emoji」出發,兩個代表勝利的「v」相撞後,一起變成Taiwan的「w」,寓意「Win Together」。顏伯駿在一旁補充:「這些設計符碼會出現於臺灣館周遭圍籬、電視牆、現場播放的影片中,並穿插於每段表演之間,因此它不是一張圖或海報而已,是一個整套的視覺應用方案。」

(圖片提供:三頁文)
巴黎文化奧運臺灣館主視覺,將奧運五環延伸成「w」字樣的五色彩帶,象徵「Win Together」共好、共贏的正向寓意。(圖片提供:三頁文)

事實上,三頁文這幾年的設計作品,持續提出兩個概念,其一叫作「共同編織」,顏伯駿認為,只有人們有意識地持續共同編織,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符號;其二則是一起「享受當下」,因為文化在本質上,就是 一群人一起共同經歷的事件。

「外國人來觀光最常說台灣人很熱情,起初我們想過要用『笑臉』這個元素,在設計上也有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但最後我們認為願意和大家一起往更好的方向前進,更能凝聚正面力量,於是doublev』雙贏的概念應運而生。」顏伯駿指出,奧運的視覺設計很鮮明地反映了每一屆、每一個舉辦地的民族特徵、地域特徵和文化特徵,從設計上除了要體現奧運精神和奧運文化,也要體現出國家文化,因此歷屆奧運會的視覺形象無不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這也為團隊帶來不小的挑戰。

(圖片提供:三頁文)
三頁文串聯兩個「v」表達「在一起」之意涵,並藉由珍珠奶茶、天燈、台灣黑熊等符碼,展現來自台灣獨特的文化元素。(圖片提供:三頁文)

歷屆奧運設計,映射所處時代的真實樣貌

1964東京奧運因產出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設計作品,被稱為「日本設計轉捩點」,當時的日本想向世界展示一個「New Japan」的形象,以日本設計巨擘龜倉雄策為核心 的設計委員會,藉由「一個冉冉升起的紅日」來完成這一表達,將紅色和金色定為主視覺色調,紅日由赤紅往深紅漸變,並與日本國旗相互呼應,金色如同太陽灑下的光輝,象徵日本戰後的復甦重建,及日本人對未來生活的嚮往。

「他幾乎奠定了日本海報設計,標誌性符號的設計方法被國際看見,他既是包浩斯理念先驅,卻以大量日式風格呈現在運動比賽中,從我自己學設計以來,就深受啟發。」顏伯駿觀察,日本歷史跟文化之間不僅緊密相連,其藝術發展也是逐漸進化的過程,龜倉雄策對於形塑日本在戰後新興的平面設計產業,地位舉足輕重。

(攝影:林科呈)
三頁文創意總監顏伯駿認為,視覺設計的核心價值在於如何透過文字與圖像來回應當代社會共識,讓觀者獲得嶄新視角。(攝影:林科呈)

而談及2024巴黎奧運主視覺,顏伯駿對於這個奧運史上首個描繪臉部形象的logo,也有個人的獨特看法。他笑說當時新聞一發布,很多人都紛紛吐槽「不好看」,「也許以現在主流的設計美學標準,或是台灣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審美觀來看,並不十分討喜,但是接下來一系列設計亮點公開後,包括這次首度採用薰衣草般的紫色跑道等,突顯感性、柔軟的訴求,將國家文化、性別議題串聯,加上法國也是女權運動先驅的國家,我認為這樣大膽的精神深植於法國文化脈絡之中。」

縱觀平面設計的近代發展,尤其是進入數位時代後暴增的多元需求:動態、靜態、人機互動、跨平台、跨媒介等諸多新變數,「要做到不被綁手綁腳,不循規蹈矩,還要解決實際遭遇的問題,打造出具一致性且強烈的視覺,絕非易事!」顏伯駿再以2012倫敦奧運logo為例,推出時亦受到英國媒體及民眾猛烈批評,讓Wolff Olins公司承受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然而多年後反而證明,他們確實顛覆了全球觀眾對奧運品牌視覺傳播的觀念,使多形態的圖像設計概念首次廣為人知。

顏伯駿曾受桃園市政府之邀為全運會打造全新形象,他透過拍攝企劃,記錄、留念下這些優秀選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樣貌與姿態。(圖片提供:三頁文)
顏伯駿曾受桃園市政府之邀為全運會打造全新形象,他透過拍攝企劃,記錄、留念下這些優秀選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樣貌與姿態。(圖片提供:三頁文)

懂「思考」的設計,可以答題也可以出題!

設計,和好酒一樣需要時間慢慢發酵,長出自己的文化連結和認同。顏伯駿認為,當討論一個設計好不好看時,不見得非得採取非黑即白、二元對立,「如果你覺得80%喜歡,但也有20%討厭,只要言之有理,又有何不可?」從金曲獎、金穗獎、臺灣文博會、全運會,再到這次的文化奧運和明年的世壯運,他不只單純用「美」的視覺答題,而是找到有趣的方法,拋出下一個問題,「第一件事永遠是了解合作對象的核心訴求,再決定要用拍攝、插畫、圖像、動態,或其他方式去挑戰、去榮耀、去玩耍,把心態打開會看到更多可能。」

顏伯駿操刀第33 屆傳藝金曲獎系列視覺,以「備戰時刻」、「傳承接力」、「勝負一瞬」、「榮耀共享」4項子題拆解,詮釋經典與運動的對話關係。(圖片提供:三頁文)
顏伯駿操刀第33屆傳藝金曲獎系列視覺,以「備戰時刻」、「傳承接力」、「勝負一瞬」、「榮耀共享」4項子題拆解,詮釋經典與運動的對話關係。(圖片提供:三頁文)

作為三頁文團隊創意大腦,顏伯駿始終相信,設計的本質就是一套工具,而不僅限於一個風格,或一個技法,或是一種表現形式,「設計是用來解釋事情、組裝事情,再重新打磨的流程,因此無論接下什麼類型的案子,我們的目標都不是為了展現哪位設計師多會畫某一張圖,而是從作品中揭露他多會去詮釋、解析跟回應,這樣的能力正是關於設計的思考,也是我們所有作品中的共通點。」

 關於設計團隊三頁文的奧運看點!

 顏伯駿   體能是客觀數據,美學是主觀標準

霹靂舞、鞍馬(體操)、跳水、水上芭蕾這幾個項目,會是我比較有興趣的,這些都有藝術評分,能看大家怎麼定義「美」是很有趣的,因為藝術事實上就得保留甚至開放主觀性,給來自不同背景的評審去解讀和詮釋。

2024巴黎奧運以「Games Wide Open」(奧運更開放)為號召,開幕式選在貫穿巴黎的塞納河上更是創舉,除了美術館和劇場可以被「打開」,法國力圖全面跳脫、轉換過去的觀點來舉辦這次的奧運。

(圖片提供:Paris 2024)
(圖片提供:Paris 2024)

 楊藥智  巴黎奧運寫下性平里程碑

由於自己有打排球跟看籃球,所以這兩項比賽項目都會關注。另外,像柔道的楊勇緯、舉重的郭婞淳,以及體操、拳擊等,這些都還滿值得大家多多留意。設計上,我會很好奇「女性」這個主題如何在巴黎奧運中呈現,包括奧運史上第一個臉部形象logo,是向女性運動員致意,開啟性別平等的新時代。

➤2024巴黎奧運會徽出爐!金牌、火焰和瑪麗安娜女神多重意象融入視覺設計

(圖片提供:Paris 2024)
(圖片提供:Paris 2024)

 陳泓宇  水火融合之美的設計

我和藥智大學時都在排球隊,曾於台灣全美盃排球比賽獲得冠軍,所以奧運一定會看排球,還有戴資穎這次將第四度征戰奧運殿堂,也想為她加油。自己很期待巴黎奧運的聖火傳遞,有超過1萬名火炬手參與,要走遍法國64區,再回到塞納河畔,由法國設計師Mathieu Lehanneur設計的火炬,以「水」作為最重要的元素,帶來非常女性化、感性,也非常柔軟的意象,同時傳遞「平等、和平」。

➤2024巴黎奧運聖火火炬揭曉!將「平等、水、和平」3大象徵意義融入設計

(圖片提供:VICTOR)
(圖片提供:VICTOR)

 Dizzy  聚集全球藝術家共同參與盛事

47項運動競賽中,我會比較鎖定新增的運動攀岩。這次巴黎奧運強調「文化關注」。法國700多個城市規劃推出近2,500項藝文計畫,共計6萬多場次展演,內容從時尚與運動特展、戲劇演出,到舞蹈表演都有囊括,活動會在古蹟、公共空間、藝文聚落與運動場館中呈現,我滿喜歡這樣子藉著奧運,藝術與運動進行交流對話的概念。

(圖片提供:Olympic Museum)
(圖片提供:Olympic Museum)

 陳安  耗時半年、藏有彩蛋的插畫

還記得2004年因為陳詩欣、朱木炎在雅典奧運奪金,加上以前有被爸媽送去學跆拳道,這次會特別關注這個項目。我對今年巴黎奧運邀請法國插畫家Ugo Gattoni 創作的海報留下印象,他將巴黎眾多標誌性地標重新詮釋,像艾菲爾鐵塔、凱旋門等,以豐富細節描繪出一座既現實又超現實的體育城市,視覺看起來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到艾菲爾鐵塔、凡爾賽宮看奧運!盤點2024巴黎奧運期間將變身賽事場地的7座著名景點

(圖片提供:Ugo Gattoni、Paris 2024)
(圖片提供:Ugo Gattoni、Paris 2024)

三頁文(Yen Design)

由創意總監顏伯駿成立於2014年,以創意整合與跨域設計為首,擅長集結來自設計、動態影像、攝影、插畫、3D、音樂等跨領域技術創意團隊,服務客戶涵蓋娛樂、藝術文化、時尚流行、政府單位,近年來亦跨足品牌商品開發、品牌活動策劃、藝文策展、美感教育公益設計領域。

文|張瑋涵
攝影|林科呈 圖片提供|三頁文、Paris 2024Olympic MuseumVICTOR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7月號《運動的設計進行式》

延伸閱讀

RECOMMEND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Bito融入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及互動工具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馬戲團的形象怎麼做?FOCASA從品牌識別就是一場表演!FOCASA馬戲團成立15週年之際,邀請曾獲英國D&AD黃鉛筆殊榮的設計團隊Bito,打造一套屬於馬戲的動態識別系統,其以動態設計串連馬戲帳篷、肢體表演動作等馬戲意象,讓這套新識別如同FOCASA的表演與品牌精神,自由、活潑、總是予人無限歡快。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新形象宣告FOCASA週年慶典正式揭幕

近年,BitoTAIWAN台灣觀光、金馬獎重塑品牌識別系統,從觀光品牌到影視頒獎典禮,皆打破既定的靜態呈現,融入動態思維,讓動態表現為品牌說故事,在觀眾心中留下強而有力的印象。此次BitoFOCASA馬戲團操刀之作,亦延續團隊擅長的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並巧妙將馬戲表演動作濃縮其中。這套全新識別將隨10/2揭幕的第二屆「FOCASA馬戲藝術節」首次亮相,期待藉由設計與表演藝術的結合,宣告FOCASA十五週年慶典正式揭幕,長期則讓台灣馬戲在品牌形象上與國際接軌。

3大關鍵馬戲元素:丟球、走鋼索、疊高

Bito團隊眼中,FOCASA像是一座能自由伸縮與變形的馬戲帳篷,在城市與人群之間自在伸展;不僅是集結特技、雜耍、舞蹈、武術、戲劇等各方好手的馬戲團,更是個充滿歡笑與想像的場域。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FOCASA)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欣賞過多次馬戲表演後,Bito選擇以馬戲人熟悉的丟球、走鋼索及疊高為概念,創造一套屬於馬戲團的動態系統(motion system)——當字母一字排開,如同演員們各就各位,好戲準備上演!有趣的是,新識別中特別選用兩種寫法的字母「a」,分別代表觀眾(audience)與表演者(artist)在同一頂帳篷內交會。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跟文字一起「玩」場馬戲

更好玩的來了!Bito也從這次的識別動態(Dynamic logo)延伸設計出一套專屬於馬戲的互動式工具(generative tool)。使用者只要輸入文字,字母們就會即時出現在帳篷內表演丟球、疊高、走鋼索等動作,還能透過聲音大小的變換,與字母們互動。這套工具將能運用在手機、螢幕、展演空間等跨媒體載體,靈活配合各式活動體驗及宣傳。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3個子品牌開啟下個15年:馬戲、慶典、教育

在下一個15年,FOCASA將透過3個子品牌:「Circus 馬戲」、「Festival 慶典」及「Education 教育」,持續帶給觀眾在馬戲表演、《Do Circus》馬戲專門刊物以外,更豐富多彩的內容。在3個品牌的設計上,Bito將「Circus」以馬戲團的帳篷與表演布簾呈現;「Festival」透過連接的攤位與現場的巨篷表現;「Education」則以共同成長的階梯和平台為意象。從一頂臨時帳篷到馬戲之家,FOCASA帶著家的重量,用快樂與夢想連結人心,期待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馬戲的溫度與無限的可能。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Bito)

2025 FOCASA馬戲藝術節在高雄,十月登場!

第二屆「FOCASA馬戲藝術節」即將登場,10/310/12於高雄展覽館輕軌旁大草地舉行,現場將首度搭建3頂巨型馬戲帳篷,打造沈浸式的「馬戲水手村」,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馬戲藝術家,帶來百餘場國際級演出,讓港都在秋日海風中交織笑聲與驚嘆。若想到現場感受馬戲氛圍,活動門票現正販售中,有興趣可點此了解更多。

FOCASA馬戲團全新識別亮相!Bito融走鋼索、疊高等馬戲元素,訂製動態識別系統
(圖片來源:FOCASA)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當文化南國,成為設計前線!方序中、聶永真等大師陣容齊聚,「南國設計沙龍」即將開跑!

說到屏東,人們總會先想到那綿延的山巒、湛藍的海水,以及挾揉著鹹味的南國微風。然而,近年來,在這片熟悉的山海之間,正長出一道道令人驚豔的設計風景;與此同時,一場以設計為名的聚會「南國設計沙龍」也悄然成形。

設計全明星陣容齊聚!讓文化南國,成為設計前線

原來,作為南方首座設計共學平台,由屏東縣政府推出的「南國設計沙龍」邀請來自視覺、包裝、體驗、互動、產品設計等多元領域的重量級講師齊聚國境之南,以一連串精彩講座交流靈感,並把設計帶進文化治理、產業創新與公共空間的日常。這不僅承襲啟蒙時代以來的「沙龍」聚會文化,更成為一場文化行動,讓設計不再只是少數人關心的議題,而是每位南國居民的共同語言。 

屏東縣政府
究方社創意總監方序中(左)、永真急制負責人(左)

這系列別具意義的講座,由屏東東港共和新村出身、同時擔任三金典禮視覺總監的究方社創意總監方序中揭開序幕,暢談品牌設計的溝通之道。接著,返鄉設計師方智弘將分享如何讓設計與地方共感,並從生活滋養中成長。IF OFFICE 創辦人馮宇則帶領學員開啟品牌企劃的思維視野;影像設計創作者陳慕溪與無氏製作創辦人吳孝儒,也分別從實例出發,談如何從日常、地方文化與產業脈絡汲取靈感;禮拜文房具主理人蔡孟仰,更不藏私地公開用視覺設計為品牌發聲的方法。

屏東縣政府
視覺設計師陳慕溪 (左)、方自設計創辦人方智弘(右)
屏東縣政府
無氏製作創辦人吳孝儒(左)、禮拜文房具主理人蔡孟仰(右)

不只如此,知名平面設計師聶永真更將剖析如何依據品牌特性、受眾背景與訊息情境,選擇最適合的視覺語言與敘事方式;瑜悅設計創辦人黃國瑜則聚焦於設計方法如何有效傳遞作品核心理念;接著,PHDC 創辦人許博軒帶來從品牌美學到空間活化的實踐經驗;均勻製作總監胡忻儀則從策展切入,分享設計溝通的關鍵。透過一場場跨界對談,來自不同領域的大師們,將讓設計與地方文化交織成南國最迷人的創意風景。

屏東縣政府
IF OFFICE 創辦人馮宇(左)、瑜悅設計創辦人黃國瑜(右)
屏東縣政府
均勻製作總監胡忻儀(左)、PHDC 創辦人許博軒(右)

設計不只錦上添花,更成為南國前進的引擎

事實上,「南國設計沙龍」的誕生,可以追溯至屏東近年的美學治理策略,像是堅持「設計共伴、放大格局」、「美學導入、有感治理」等,將設計融入公共空間改造、農產品包裝、活動策劃等方方面面,讓設計不只是錦上添花的點綴,也是推動屏東轉型的關鍵力量,更讓這片國境之南的土地,在文化與設計的交織中,蛻變成台灣設計新熱點。

屏東縣政府

舉例而言,由日治時期屏東菸葉廠轉身而成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不僅展現建築歷史風華,也在設計加乘下,讓人見證台灣今昔產業與文化魅力,更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等超過10項國內外設計大獎殊榮;全台唯一以王船文化為主題的「王船文化館」、融合恆春歌謠與世界音樂潮流的「半島世界歌謠祭」以及保留既有建築輪廓,重新串連空間與城市關係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等,也分別榮獲國家卓越建設獎、日本Good Design Award、德國iF設計獎等獎項,讓屏東躍上國內外設計舞台。在此基礎上,「南國設計沙龍」不僅是設計大師講談,更是屏東持續深化設計共治的里程碑,更讓設計走出美術館、設計週,鑽進田間小路、進入市場攤位,貼近生活與土地,並邀請每個人都成為改變的一員。

從南方的山海之間起飛,設計逐漸成為南國的共同語言,「南國設計沙龍」開放民眾免費參與。無論你是設計師、農夫、公務員、學生,或只是單純對美感與創意好奇的旅人,都能在這裡找到一席之地。歡迎持續關注「屏東縣政府文化處」臉書,加入這場盛會,從南國設計沙龍開始,展開屬於你的設計之旅。

「南國設計沙龍」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pingtungdesignsalon

文 | 郭 慧  圖片提供 | 屏東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