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首個全面回顧展《貝聿銘:人生如建築》於香港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登場,展期自2024年6月29日至2025年1月5日止,從六大面向展現貝聿銘的建築手法與一生經歷,除了重新體會其對世界的重大貢獻,也顯示了建築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貝聿銘首個全面回顧展

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的職業生涯縱貫七十載,其作品橫跨全球,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香港中銀大廈等,塑造了二十世紀至二十一世紀的建築面貌,也奠定了他在建築史的地位,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站於麻薩諸塞州多切斯特的甘迺迪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外。© Ted Dully/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貝聿銘不僅以推動全球文化交流為抱負,其人生與事業,亦由權力關係、複雜的地緣政治、文化傳統和世界各地千姿百態的城市風格互相交織。《貝聿銘:人生如建築》由M+設計及建築策展人王蕾、荷蘭鹿特丹Nieuwe Instituut館長兼藝術總監陳伯康共同策展,前後共籌備七年,展出逾400件展品,包括來自機構或私人收藏的繪圖手稿、建築模型、相片、錄像等文物,當中不少展品將首次公開亮相,為當代觀眾重新介紹貝聿銘及其貢獻,並展示他職業生涯中長期被忽略的重要部分。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覽現場。(圖片提供:M+)

「貝聿銘是世界上享負盛名的建築師,儘管如此,人們對他及其貢獻的了解卻相對少,」聯合策展人王蕾和陳伯康表示:「我們很榮幸能夠首次從貝考弗及合夥人事務所、美國國會圖書館、貝聿銘的家人和客戶,以及在他職業生涯各個階段的合作夥伴的檔案中,首次彙集大量未曾面世的資料。」

貝聿銘的兒子貝禮中也認為:「這個全面回顧展透過多年蒐集而成的資料,仔細描述出色的個人故事,揭示他漫長而樂觀的一生中所經歷的複雜性、挑戰和成就。」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彙集展出大量未曾面世的資料。(圖片提供:M+)

六大主題切入貝聿銘的一生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以六大主題切入貝聿銘的生活和工作:他的成長軌跡、城市空間的設計手法、對藝術的投入、與客戶的關係、對幾何形態與建築物料與結構的運用,以及對歷史的省思。這些主題不但充分展示貝聿銘獨特的建築手法,更將其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跡交相對照,顯示建築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 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

貝聿銘的成長過程正逢世界局勢動盪不安,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事件,對他的人生、價值觀和建築設計都帶來了重大影響。貝聿銘早期的建築學養,汲取自他多個成長地的城市風貌,留學美國期間更接觸到現代主義設計的革新思想,使貝聿銘採用跨文化手法,擅長將一個地方的歷史和地理特徵,與傳統和當代建築實踐融會一體。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展場一隅。(圖片提供:M+)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的跨文化底蘊」展場一隅。(圖片提供:M+)

⭔ 房地產和都市重建

貝聿銘因設計了多個重要文化地標而聲名大噪,但他在商業建築的貢獻卻鮮為人知。第二個主題展示了貝聿銘曾任職於紐約房地產商齊氏威奈公司的經歷,以及1960年代在美各地參與過的房地產與都市活化計畫。

1948年,貝聿銘加入齊氏威奈,參與許多混合用途的規劃,期望為公共房屋和低收入社區改善環境;而後他自立門戶,持續運用都市設計、經濟學和城市規劃的知識,並周旋於市政府領導層、政府法規和資源限制之間。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房地產和都市重建」展場一隅。(圖片提供:M+)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房地產和都市重建」展場一隅。(圖片提供:M+)

⭔ 藝術與公共建築

本區聚焦貝聿銘所設計的博物館,以及他與亨利・摩爾和趙無極等藝術家的緊密合作。貝聿銘以設計博物館最廣為人知,但出自他手的博物館,不僅限於獨特的外觀。他敏銳洞察人們如何體驗藝術,深信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對話十分重要,並視博物館為公共空間。另外,貝聿銘也積極邀請藝術家創作,並將藝術品融入到他所設計的博物館、銀行和住宅中,體現他對同時代藝術家的鍾愛。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以設計博物館最廣為人知,但出自他手的博物館,不僅限於獨特的外觀。(圖片提供:M+)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場一隅。(圖片提供:M+)

⭔ 權力、政治與賞識青睞

貝聿銘職業生涯的成就,不只源自高超的建築技藝,還要歸功於其解決問題的手腕高明,還有在面對重要客戶和重大項目時的不懈堅持。從市長到博物館館長,他不僅能夠真切體察客戶的需求、處理與客戶想法有落差的情況,也能妥善面對大眾的批判與輿論。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不僅能夠真切體察客戶的需求、處理與客戶想法有落差的情況,也能妥善面對大眾的批判與輿論。(圖片提供:M+)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場一隅。(圖片提供:M+)

⭔ 物料改良與結構創新

貝聿銘認為造型、物料和技術三者密不可分,並不斷在建築方法上推陳出新。他與團隊進行過廣泛研究,挖掘混凝土、石材、玻璃和鋼鐵的多種用途,而且能兼顧結構完整性和經濟效益,從中也可見他為工作專案所付出的心力。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模型。(圖片提供:M+)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展場一隅。(圖片提供:M+)

⭔ 以設計重新解讀歷史

在其職業生涯中,貝聿銘一直致力尋找方法,將不同文化、歷史融入現代建築的技術發展。在1980年代,許多建築師與文化評論者認為貝聿銘只是參考舊有建築方式、手法膚淺。然而,貝聿銘從文化和歷史原型中去蕪存菁,構思出切合當地需求和建築物用途的造型和空間設計策略。他靈活借採傳統元素,與當代現狀保持一種富有成果的張力。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香港M+登場!建築巨擘首個全面回顧展,六大主題完整呈現一生貢獻
貝聿銘畢生一直致力尋找方法,將不同文化、歷史融入現代建築的技術發展。(圖片提供:M+)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田中登場!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7座產業聚落的真實節奏

Made in Changhua 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在 2025 台灣設計展《彰化行》架構下,彰南展區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深入梳理在地產業脈絡,展開一場設計對地方製造文化的再詮釋行動。

彰化的力量,不是硬碰硬的對抗,也不是被動的追隨,而是一種能在進退之間找到節奏的巧勁——「游刃有餘」。

這樣的力量,來自於三個支撐彰化製造的核心精神:韌性(Resilience)、協作(Collaboration)、創新(Innovation)。韌性是生存的基因,使地方產業能在市場與時代變遷中持續轉動;協作是運作的模式,串起村落工廠間緊密而高效的分工網絡;創新是前進的動能,讓傳統工藝不斷跨域升級,開展出新世代的製造想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為題,重新理解這片土地的製造能量。(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產業考古為起點 ,解鎖彰化製造力

由財團法人嶺東科技大學、 樸實創意策劃,策展團隊實地走訪超過 60 家工廠,細緻梳理在地產業的脈絡與故事,以7個切角深入剖析 Made in Changhua 的核心產業與重要精神,展覽打造七座產業聚落,帶大家看見無所不在的「彰化力」。

以七座產業聚落為敘事節點,涵蓋「紡織」、「科技農業」、「車輛與零組件」、「水五金」、「生活」、「循環永續」與「隱形冠軍」等主題。觀眾在穿梭與探訪之間,將看見設計如何轉譯產業精神,讓「Made in Changhua」不僅是一個地理標籤,更是一種以柔制剛、游刃有餘的文化力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力》不僅是一場展覽策劃,更是一場對地方產業精神的凝視。(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鋼管加工、焊接、零件製造到組裝,車輛與零組件展示彰化完整與完美的產業鍊協作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式走入製造現場,感受產業的真實節奏

本次展覽位於彰化今年全新落成的「國際展覽中心」,佔地約 800 坪,如同一座開放式廠房,為策展提供寬闊而純粹的空間基底。策展團隊以「工廠地景」作為場域隱喻,運用在地製造的管材構築出象徵「工廠屋頂」的聚落結構。觀眾步入展區,如同走入彰化的製造場域,在鋼構與光線之間穿梭,體驗地方產業的日常節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象徵產業聚落的斜屋頂,就像在彰化的工廠地景中漫遊。(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彰化農牧業結合AI灌溉、智慧感測、無人機與自動化牧場,導入科技精準力,實踐高效永續的產業效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為了重現製造現場的真實感受,策展團隊導入真人等高的沉浸式投影裝置,以平視視角拍攝工廠影像,搭配機械運作的節奏聲響,營造出一場以聲影交織的沉浸體驗。每一次金屬敲擊、每一段機械律動,都是產業文化的脈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製造的力量。讓「Made in Changhua」從靜態的名詞,轉化為動態的生命現場。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人等高的投影、機械生產的聲響,營造身歷其境的沉浸體驗。(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沉浸體驗打造展區,展現彰化離岸風電完整循環系統,風起順勢的永續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透過影像讓觀眾不僅看見,更能聽見每個製造的背後的故事。(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線性展開探索,打造一場來自彰化的產業劇場

展覽以「紡織」開場,象徵彰化產業的源起與精神。以來自彰化在地的織帶打造中央藝術裝置,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每一絲線、每一縷張力,同時展望著無形的柔韌力與永續張力。裝置中央可見歷史半自動織襪機與現代全自動織襪機並列運轉,透過一場跨越時空的演進,具象化了彰化紡織產業在時代變遷與技術創新中的柔韌實力。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藝術裝置的織帶來自彰化在地,象徵著地方產業的連結與延續。(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紡紗、織布、染織到成衣,彰化擁有完整的紡織聚落。(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個別工序到整體系統,產業協作力的具象化

彰化產業的力量不在於單一品牌的壯大,而在於緊密串連的協作網絡。從鄉鎮到鄉鎮,無數中小工廠形成上下游分工的生產鏈,構築出一種高度協作的製造生態。這股「協作力」也在展場中被具象化。直觀呈現產業聚落間的細密關聯。觀眾不僅能看見零件如何被組構成形,更能理解每一環節背後的合作關係——這正是彰化製造的核心能量所在。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不僅看見產品如何被組構,更能感受一個地方如何因協作而運作。(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涵蓋鑄造、加工、組裝到出口,彰化展現剛柔並濟的水五金工藝力。(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覽現場以設計之力,讓隱形冠軍不再隱形

展覽以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動態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觀眾能以最直覺的方式理解產業運作邏輯,並透過精煉的圖像與互動內容,將專業知識「打包帶走」:轉化為日常生活中可被理解與收藏的產業記憶。策展團隊以設計之力,讓那些長久隱身於供應鏈背後的冠軍產業,真正被看見。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真實運作的機台與影像,還原工廠現場的節奏與智慧,讓製造不再遙遠。(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從食品加工到保養生技,彰化製造支撐日常所需,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打包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日常

展覽以「體驗」作為收尾,邀請觀眾親身參與彰化製造的現場。由在地企業飛絡力提供的具科技互動的夾娃娃機,融合機械手臂的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觀眾不僅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更能「親手帶走」一份彰化製造的紀念物,作為參與這場產業旅程的具體記憶。在這裡,製造不只是技術,而是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平日入場更有限量的彰化製造來賓禮 !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融合機械手臂精準控制與娛樂互動,象徵製造技術從工業走入日常生活。(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展場內有多處體驗空間,觀眾能操作機具、觀察系統運作,讓製造成為一種可被觸摸、被體驗、被帶回家的地方智慧。(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在這場展覽中,「彰化力」被轉譯為品牌價值;Made in Changhua,不只是製造的標籤,更是一種品質的承諾、一種持續向世界延展的地方力量;它根植土地,卻以柔韌與節奏支撐著台灣的今日與未來。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2025台灣設計展「彰化力 Made in Changhua」展區

展覽地點|彰化國際展覽中心

展覽日期|10.10 Fri. - 10.26 Sun. 週日~週四 10:00 - 18:00、週五~週六 10:00 - 20:00

資料提供|樸實創意、文字整理|Sunnie Wang

在美術館走入工廠現場!2025台灣設計展「八角產業學」以設計視角轉譯彰化製造的浪漫

在美術館走入工廠現場!2025台灣設計展「八角產業學」以設計視角轉譯彰化製造的浪漫

如果要理解「台灣製造」的形成與演進,那麼就無法忽略彰化這座城市。2025台灣設計展「製造行」展區—— 《八角產業學 The Made》,以「從已知,開啟未知」為策展主軸,回望彰化從巷弄工廠與田野製造,奠定台灣製造的根基。

戰後的彰化,憑藉肥沃的土地,開啟了食品罐頭、紡織、水五金等製造業的序幕。「客廳即工廠」的草根生命力,讓鄉鎮與田埂之間編織出綿密的產業鏈。從農業轉向工業,不僅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支點,更孕育出「台灣製造 MIT」的靈魂。這股穩健而深厚的能量,源自彰化中小企業獨有的「群體戰」精神。

(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全球超過半數的水龍頭、高階自行車與零組件產業,以及跨足國際的織品與汽機車零件品牌,都誕生自這片土地。工廠散布於巷弄與田野間,家族企業隱身鄉村村落,看似分散,卻以「一通電話調貨、一句話出貨」的默契緊密連結,構築出台灣製造最堅實的底氣。

1F入口處 — 掀開彰化製造現場(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1F入口處 — 掀開彰化製造現場(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深入走訪彰化在地廠商

本次展覽由中間研究室策展人郭中元帶領團隊,深入走訪超過彰化25家在地廠商,包括:大通電子PX、中衛CSD、鉅輪實業Birzman、青漢藝業CHIING HANN等,從田野訪談到產線觀察,採集現場聲音,讓展覽成為一場以設計美學,轉譯出製造現場的人情味與製造浪漫。

八角產業學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八角產業學主視覺海報(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1F-3F過道八角產業線索牆(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1F-3F過道八角產業線索牆(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以「八角」作為產業的觀察語彙

《八角產業學 The Made》以「八角」作為觀察彰化產業的視角,並提煉出8個DNA精神:鍛造力、群體戰、國際觀、傳承道、機動性、調度術、塑造力與製造王,這些都是構築起彰化的產業宇宙。這不僅是一場哲學層面的探問,每一個切角,都是對製造精神的致敬,也是對地方創造力的再定義。

在台灣製造之前,是彰化製造(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在台灣製造之前,是彰化製造(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展覽亮點一次看

1F 製造現場:八角工具櫃

從一切產業的開始——黃銅,到汽機車零件、紡織、自行車零件、水五金等,8個工具櫃串聯彰化的製造基因。每一個櫃位皆配置影像螢幕,匯聚團隊踏查紀錄;旁側陳列展品,從原料、零件到成品,讓觀者貼近平日無法看見的製造現場。

八角工具櫃(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八角工具櫃(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3F未來軸線:八角輸送帶

本區以「Select 選品」為概念,展現彰化產業的多元樣貌與創造能量。從日常中可見的水龍頭、打氣筒、行車記錄器與煞車系統,本展以「爆炸圖」的形式拆解零件,揭示隱藏於工廠之間的協作默契與設計精神。在輸送尾端更設有車鈴互動裝置,輕輕按下車鈴,清脆的聲響將會觸發多媒體影像,流動的抽象畫面隨著聲音與節奏變化,將展現出產業的律動與生命力。

八角輸送帶(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八角輸送帶(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3F以「Select 選品」的方式,展現彰化產業的多元面向。(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3F以「Select 選品」的方式,展現彰化產業的多元面向。(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折射生活與製造:八重軸心- 88 視角

策展團隊與藝術家廖浩哲團隊合作,以腳踏車架與煞車線為骨架,堆疊出一座象徵產業能量的金屬裝置。結構表面嵌有88部行車記錄器,鏡頭朝向四面八方,捕捉不同地景與路徑的片段,交織成多視角的觀看系統。高密度的堆疊象徵力量的聚合,也代表著地方產業長年累積的默契與張力。

3F 八重軸心- 88 視角(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3F 八重軸心- 88 視角(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人情味的製造浪漫:八角劇場

「製造」不只是加工與生產,它是一種將理念、價值、文化、美學與生活方式,轉化為實體物件的能力。所有的製造,最終都必須回歸到「人」。從農田起家、建立工廠,到家族事業代代相傳,創辦人傳承的不只是製造知識和技術,更是經驗與智慧的累積。而新世代的接班人,則協助家族企業拓展版圖、提升品質、甚至跨界佈局,帶領產業邁向與時俱進的未來。

八角劇場(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八角劇場(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八角劇場(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八角劇場(圖片提供:中間研究室)

2025台灣設計展「八角產業學」展區

展覽地點|彰化縣立美術館1F、3F
展覽日期|2025.10.10~26

資料提供|中間研究室、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