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位於高雄的高禾醫院,沒有醫療機構常見的單調冰冷,外型是溫潤的柔和弧線,令來訪的病患感到放鬆;在夜間更透出柔和的光線,如同一盞燈籠般照亮城市。

高禾醫院座落於市中心,佔地12,000平方公尺,共八層樓高。整棟建築分為臨床區與辦公區,兩區以中庭相連,無論在哪層樓都能欣賞到棕櫚樹花園景觀,增加了空間的開闊感。一樓設有大廳、咖啡廳、藥局及診療室;二樓和三樓是預防醫學中心;住院部安排在四樓和五樓;六樓和七樓是樣本檢測與研究的實驗室;而頂樓設有圖書館與戶外花園,為訪客提供休憩空間。

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高禾醫院建築分為臨床區與辦公區,兩區以中庭相連,增加了空間的開闊感。(圖片來源:Schneider + Schumacher)
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高雄高禾醫院。(圖片來源:Schneider + Schumacher)

台灣建築團隊攜手德國事務所共創

高禾醫院的設計由德國建築事務所Schneider + Schumacher譚俊彥建築師事務所共同規劃。Schneider + Schumacher以「既務實又詩意」的風格著稱,重視設計的清晰度、對細節的嚴謹態度。團隊於德國、奧地利及中國等地設有分佈,其建築作品涵蓋商業、文化、科研、交通等多個領域。

而譚俊彥建築師事務所成立於1996年,擅長設計醫療及教育類建築,近期作品包括台北榮總新建醫療大樓、台大醫院癌症整合性尖端研究中心、高雄榮總屏東分院等,為各大醫療機構帶來現代化的設計解決方案。

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建醫療大樓。(圖片來源:譚俊彥建築師事務所)

以四合院、傳統燈籠為概念發想

高禾醫院的設計靈感源自傳統四合院,建築外觀潔白素雅,弧形流線的外型宛如一盞燈籠,朦朧之中散發柔和光線。醫院內部的中庭花園加強通風與採光,使整體環境明亮宜人,創造讓訪客感到舒適放鬆的空間。

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建築外觀潔白素雅,弧形流線的外型宛如一盞燈籠,朦朧之中散發柔和光線。(圖片來源:Schneider + Schumacher)
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醫院內部的中庭花園加強通風與採光,使整體環境明亮宜人。(圖片來源:Schneider + Schumacher)

高溫釉燒玻璃打造柔霧外觀

至於建築的外牆,採用德國皮爾金頓(Pilkington Germany)所生產的的U型霧面玻璃,每片玻璃經過高達800度的高溫釉燒處理,呈現出霧面效果。整棟醫院共使用了5,091片玻璃片,每片長4.2公尺、寬26公分,組合而成的外牆完美融入高雄都市景觀。

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建築外牆以U型霧面玻璃拼接而成。(圖片來源:Schneider + Schumacher)

另外,建築的兩個主體部分和內部庭院也同樣使用此種玻璃幕牆,使整體結構在視覺上統一,也為建築帶來柔和的外觀,在夜間如燈籠般溫暖地點亮城市。

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建築其他部分也大量使用玻璃幕牆材質,在整體視覺上統一。(圖片來源:Schneider + Schumacher)
照亮城市的療癒燈籠:高雄「高禾醫院」以柔和流線外型、棕櫚樹中庭花園重新定義醫療建築
高禾醫院內部。(圖片來源:Schneider + Schumacher)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臺中綠美圖視覺識別設計永真急制操刀!簡約線條呼應建築、藝術與閱讀

即將成為臺灣文化地標之一的臺中綠美圖,不僅因建築設計來自於普立茲克獎得主 SANAA 事務所的妹島和世、西澤立衛之手,其跳脫框架結合美術館與圖書館的藝術文化場域,也啟發激盪出藝文館所的無限想像。將於明年底啟用的臺中綠美圖,近日更搶先釋出來自永真急制操刀的視覺識別系統,由兩條簡約俐落的直線展開不受限的可能性,發展出呼應建築結構設計、場館本質,以及視覺美感的三組logo與視覺識別應用!

臺中綠美圖

既是建築型態,也是場館本質的 Logo 設計

不受限於地理場域「臺中」、名稱帶有與「綠」地、自然的連結,永真急制團隊選擇以「綠美圖」的建築本體為靈感,深入探索空間與功能的融合,將建築設計中的流動感與跨域特性,轉化為具備高度識別性與永恆性的圖像語言。在綠美圖的總體概念下,永真急制首先以兩條俐落線條 logo 定義,象徵複合場館的開放性與多元發展,以留白美學的設計,訴說自由發展的空間;臺中市立美術館則在這兩條線之內,以鋸齒的線條擬態藝術繪畫筆跡,表達藝術本質的感性、動作性與視覺性;而在臺中市立圖書館的 logo 中,兩條直線又暗示著書架的邊界,搭配中央數本書籍堆疊、傾倒的樣態,帶來簡明直觀的聯想。

臺中綠美圖
臺中綠美圖

而簡潔的 Logo 線條裡,其實隱藏著美術館與圖書館建築內部的重要結構。聶永真解釋,若將美術館、圖書館的 Logo 旋轉 90 度,其線條的轉折宛如兩大場館獨特的樓板規劃與斜坡層次設計,看見識別視覺,就猶如漫步於館內,體驗空間中的藝術文化內涵,同時又以聶永真設計師一貫的簡約調性,完美呼應 SANAA 建築的輕盈質感。

臺中綠美圖

細節滿點!深具脈絡的設計原則

事實上,在簡約識別的背後,其實蘊含著重要的方法理論與設計脈絡。對此,設計師聶永真為 logo 設計提出五大識別原則—— Distinctive(與眾不同的)、Memorable(可被記憶的)、Adaptable(適用性強的)、Simple(簡單的)及Timeless(超越時間的),並以此原則發展出六款設計提案,最終在 SANAA、專家學者與市府共同溝通討論,演變設計出如今所見之設計,為臺中市立美術館與臺中市立圖書館打造出相符的品牌形象。

臺中綠美圖

除此之外,仔細放大檢視 Logo 線條的收邊,也可看出轉折角度的設計細節其實較一般圓角更為平滑,聶永真指出,之所以選擇以羊角螺線詮釋曲線,能夠為 logo 整體帶來視覺穩定度,而非圓角單點站立的感受,而羊角螺線亦是蘋果產品經常選擇的曲線設計。另一方面,三款視覺識別在英文字選擇全小寫,一改過往在重要機構以大寫的方式呈現,不失為一種去權威化的做法,為綠美圖帶來輕鬆、親和力,切中了綠美圖在城市中所扮演的文化角色,而這也是國際場館視覺識別的設計趨勢之一。

臺中綠美圖

除了標誌設計,聶永真團隊還為綠美圖量身打造了「輕方體」字體,透過專屬字體將視覺識別系統的精緻感推向新的高度。字體的設計考量了數位媒介與實體應用的兼容性,無論是在大型看板、數位螢幕或印刷物上,都能與 Logo 保持比例與平衡,充分展現對於設計細節的嚴謹態度。

臺中綠美圖
臺中綠美圖

匯聚美學、知識與生活,成就跨域交融願景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強調,綠美圖不僅是兩大文化場館的匯聚,亦是藝術與知識的結合,將透過專精的跨領域合作,為市民創造全新的文化體驗。這一願景也在臺中市立美術館長賴依欣與臺中市立圖書館長曾惠君的共同推動下,進一步深化。美術館在開館前,將深入梳理中部藝術發展脈絡,包括典藏品研究與購藏,並陸續開啟系列講座、學習與推廣活動、出版品發行、國際論壇等計畫,從多元面向探索發展可能;而除了藝術展覽與跨域藝術計畫為開館一大亮點外,更將呈現半開放式典藏庫房,並藉由多種藝術推廣的形式,回應當代藝文發展及新型態美術館趨勢,美術館也將作為國際跨域交流的節點,回應場域特色,打造城市藝術地標,以藝術推動城市永續發展。圖書館則致力於打造智慧、便捷且具美學意識的閱讀空間,藉由紙本閱讀與線上數位體驗,實踐閱讀平權、知識平權,揉和大數據與AI技術,讓知識與藝術無縫融合。隨著綠美圖預計於 2025 年底落成,期待這座結合藝術、知識與數位閱讀的國際前瞻性文化場域,將與中央公園的綠意,一起為市民帶來嶄新的生活與文化體驗!

文/湯侑宸  圖片提供/臺中市立美術館

隱身山林,台電「萬大發電廠」絕美辦公室啟用!木構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台電「萬大發電廠」坐落於南投仁愛鄉,周邊群山環繞、天然資源豐富,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水力發電基地,無論是所處環境或運作方式,都與自然環境互動緊密。2024年,台電在此啟用全新的木構造辦公大樓,以應對原先日治時期建築老舊難以應對氣候變遷等的問題,並透過木頭集成材技術、大跨度的建築設計,呈現台灣公共建築的新可能。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以木構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萬大發電廠自1960年啟用以來,一直以水力發電為主要能源來源,不僅減少發電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也在長期的營運中成為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台電營建處在此打造新辦公大樓,之所以選擇木構造,不僅是想回應萬大發電廠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期待展現自然資源和產業共生的理念,透過建築傳達環境永續的理想。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這棟全木構造辦公大樓的設計與建造,標誌著台電在公共建築工程上的重要突破,其採用集成材技術,克服傳統木建築的結構限制。擊壤設計許浩銘建築師也強調,本作透過大跨度的設計,打破了傳統木構建築給人的陰暗、沉重印象,呈現輕盈、明亮的場域氛圍。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萬霧誌》專刊呈現萬大發電廠的多種面向

在台電的理想中,萬大發電廠不只是發電基地,而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平台,期待透過這座全台灣首個通過環境教育設施認證的電廠,傳達水力發電的環保及永續價值,體現能源生產及生態保護間的平衡。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隨著辦公大樓啟用,台電特別邀請策展人許哲瑜及樸實創意團隊策劃《萬霧誌》專刊,其名源自「萬大溪」與「霧社溪」,呼應當地自然環境與產業文化的融合,並以「人與山林溪流共融之境」為核心,透過文字與影像交織,紀錄職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發電廠的歷史,內容涵蓋地理人文的歷史溯源、發電工事、建築設計的自然啟發、生態電廠的教材、職人的生活體悟等,讓更多人了解萬大發電廠在能源、環境教育、自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價值。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台電「萬大發電廠」辦公大樓啟用!木構造建築回應能源產業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提供:樸實創意)

資料來源|樸實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