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靈攝影展《I Got Your Back》在徠卡畫廊!以「背面」視覺致敬幕後人員,傳達相挺力量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濃烈色彩,富張力的眼神與肢體語言,詭譎帶點不協調的五官特寫,藏有寓意花朵、髮絲與身軀——攝影師鍾靈(Zhong Lin)的作品穿梭在現實和超現實之間,引人遊轉藏於人與物細節中的宇宙。鍾靈為《Vogue》、《Dazed》、《i-D》等指標性時尚雜誌拍照,也曾於疫情期間展開「#project365」創作計畫,無論商業或純創作,不管鏡頭對準的是名人或模特,每幅影像都是奇想。

即日起至20241216日,鍾靈攝影展《I Got Your Back》登陸徠卡(Leica)臺北畫廊,透過25張以人與物「背面」為畫面的系列作品,引領人們遨遊於相紙上的現實奇觀,告訴所有前來觀展的訪客:「不要感到你是孤單一個人。」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攝影展《I Got Your Back》於徠卡畫廊舉辦。(圖片提供:徠卡)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媧女〉。(圖片提供:徠卡)

深刻影像不只靠攝影師成就

每有傑出的影像作品問世,人們往往只聚焦於攝影師,但若沒有模特兒、化妝師、造型師、髮型師、美術等各方人員的時間和精力,不會有令人驚豔的作品誕生。對鍾靈來說,拍攝前期、現場及事後的專業支援,就像所有人都在對攝影師說 “ I Got Your Back. ”,而這句話也成了貫穿《I Got Your Back》展覽的核心精神,因此展品多以「背面」構成視覺,直觀呼應展覽命題,也向觀眾傳達「不要感到你是孤單一個人」、「我會在身後支持你」的理念。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攝影展《I Got Your Back》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徠卡)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雙魚〉。(圖片提供:徠卡)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天使〉。(圖片提供:徠卡)

為延續展覽「我挺你」的理念,《I Got Your Back》展品都將進行販售,銷售85%所得將捐贈予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以攝影藝術為驅動力,將口號化為實際行動,支持偏鄉醫療照護權益。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綻放〉。(圖片提供:徠卡)

全系列以徠卡相機創作

值得一提的是,《I Got Your Back》系列作品皆以徠卡SL2SL3相機創作,鍾靈一向不是器材控,卻在此次接觸後一試成主顧:「徠卡相機總會在自己所在意的細節處理上恰到好處,每當透過觀景窗看到一幅幅畫面,都帶來最直覺性的悸動感,或許這就是徠卡相機的迷人之處。」而她也受邀至徠卡位於德國威茲勒的總部,親自體驗SL3相機的有感升級,像是對焦速度加快、ISO性能的提升等,都讓平時不習慣使用閃光燈的她有了更多操縱影像的空間。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猜猜〉。(圖片提供:徠卡)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關於你〉/鍾靈〈觀星〉。(圖片提供:徠卡)

不被標籤束縛、追隨直覺的攝影心法

怪奇、超現實、迷幻、大膽、時尚前瞻性……都是鍾靈作品常被貼上的標籤,可這都源自觀者感受,她從未定義自己的風格,每件作品都是基於她認為「這樣拍好看」的直觀選擇。因為創作時無框架,鍾靈期待觀者們在看完作品所解讀的內容與涵意,這讓她的作品充滿想像與可能性。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愛神〉。(圖片提供:徠卡)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SAM SMITH〉/鍾靈〈背〉。(圖片提供:徠卡)

若真要爬梳鍾靈何以成為鍾靈的背景,馬來西亞多元的種族和文化應是一大關鍵,或許能想像她吃著馬來菜、電視上播著好萊塢電影、用華語和家人交談、背景不時傳來印度音樂的情景,這些養分滋養著她,啟發她在攝影藝術中傳達視覺的多重面向。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易碎品〉。(圖片提供:徠卡)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逗〉/鍾靈〈湯〉。(圖片提供:徠卡)

時刻保持Nothing to lose純粹狀態

現在的鍾靈,無疑是國際上最受矚目的亞洲攝影師之一,可她最初在大學接觸攝影時,教授和同學都建議她將攝影當作興趣就好。當時的她,並未急著證明自己或「攝影可以當飯吃」,而是不忘透過觀景窗望向被攝者、影像在暗房於相紙上緩緩浮現時……那些攝影帶給她的真實感觸,持續保持謙遜、懷著對攝影平面的「命定感」不停磨練,終成長為如今的模樣。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打嗑睡〉。(圖片提供:徠卡)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蛹〉/鍾靈〈盲點〉。(圖片提供:徠卡)

雖已達到世俗定義的「成功」,鍾靈仍繼續向前邁進,她習慣不定期清理Instagram貼文,認為不必過度留戀昔日作品及練習,深信當一切從零開始,才會回歸 “Nothing to lose” 的純粹狀態,而正是因為這份純粹,成長才得以蔓延。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另一半〉。(圖片提供:徠卡)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煙火〉。(圖片提供:徠卡)
鍾靈攝影展在徠卡畫廊!《I Got Your Back》致敬幕後人員,傳達支持力量
鍾靈攝影展《I Got Your Back》展覽現場。(圖片提供:徠卡)

Zhong Lin 鍾靈《I Got Your Back》攝影特展

展覽地點|徠卡臺北畫廊(臺北市青田街63號)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41216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日11:0019:00

洽詢電話|+886 2 2391 2593

走進時代劇場裡,在當代影像中思辨虛實,回望世界: 專訪北美館「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策展人余思穎

攝影從來不只是按下快門的瞬間,而是觀看與詮釋的媒介。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近期推出「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展覽,邀請人們以攝影術為脈絡,從「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及「視覺風景」三大主題,漫步17位台灣與國際藝術家作品間,展開一場眼望世界、反思虛實的思辨之旅。

說起策劃這檔展覽的起心動念,策展人余思穎表示,一切源於2022年北美館推出「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覽時,爬梳解嚴前後報導攝影發展史,如今「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延此脈絡,持續關注科技進展下,藝術家如何在媒體環境與科技發展劇變的時代,重新摸索創作者、照相機、世界、時間、虛實間的關係。

臺北市立美術館
徐冰,《蜻蜓之眼》。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看見隱形的主角,讓過去死而復生

於是,當觀眾走進「隱形的主角」展區,首先將看見攝影術如何召喚歷史摺痕中的人們。「攝影可以讓過去回到現在,讓現在成為過去。」余思穎如此說道。

臺北市立美術館
杉本博司,《廢墟劇場:法國巴黎東京宮 37 號廳》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典藏。圖像由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提供。

像是2025年適逢廣島原爆80週年,本次展覽展出西野壯平拼貼上萬張人物、建築等細節後,拍攝成俯瞰視角的《透視地景圖:廣島》;一旁石內都《ひろしま/廣島》系列更以細膩光影拍攝原爆受難者的斑駁衣物等遺物,重新提出沉重的歷史課題。

臺北市立美術館
石內都《ひろしま/廣島》展場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另一頭,盧純澤《奇怪的球》則記錄1953 年韓戰結束後,美國在南韓安裝軍用雷達,以此監視敵情的過往;何經泰《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排灣族五年祭》以古老濕版攝影技藝,記錄台東排灣族土坂部落歷史悠久的祭典及傳承部落文化的人物身影;而當人們走進狹如囚室的放映室中,更能看見謝三泰拍攝的《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劇照與白色恐怖倖存者圖文訪談,呼告著人們進入那值得被重視的歷史現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
盧純澤,《奇怪的球》。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何經泰,《百年不斷的人神之約:排灣族五年祭》。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謝三泰《火燒島:流麻溝十五號》展場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延續報導攝影精神,呼告轉變與重生

接著走進「轉變與重生」展區,余思穎表示,自己希望凸顯影像如何凝聚共識,讓大家透過影像了解議題,進而採取行動。「我們也觀察曾任報導攝影記者的藝術家,如何在當代創作中,延續他們的人道關懷與社會關注。」

從此概念出發,人們在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作品上,將能看見藝術家如何以戲劇化攝影手法,展現家長得知孩子病情時的天崩地裂,以及孩子無憂塗鴉的純真等,搭配一旁孩子使用的小小輔具、繪製圖畫等,讓人彷彿走進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的生命經驗。同樣以戲劇化手法呈現的還有黃海昌《馬來西亞女傭》系列,以幽默荒誕手法,重現外籍勞工受到彷彿超人般的勞動要求。

臺北市立美術館
周慶輝《應許之地:天使星》展場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黃海昌,《馬來西亞女傭》,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另一頭,沈昭良《台灣綜藝團》與劉振祥《暫時・風景》分別拍下廟會綜藝團體的台前台後,或是透過空拍視角凝視建醮祭典,以不同視角呈現台灣獨特文化地景;至於凱薩琳·歐佩《現代主義者》則以852 張黑白照片組成 21分44秒電影,表達「社會邊緣人」的視角與反思;跨國攝影合作社「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唯一台灣成員張乾琦更將相機對準紀實攝影的「創作者本人」,拍攝2007年參加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年會的知名國際報導攝影者共同身著寫著「警告!數位合成正扼殺攝影」標語的T恤直面鏡頭,象徵紀實攝影所面臨的時代挑戰。

臺北市立美術館
劉振祥,《暫時.風景》。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沈昭良,《台灣綜藝團》。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凱薩琳.歐佩,《現代主義者》。圖像由藝術家、洛杉磯Regen Projects畫廊及紐約、首爾、倫敦立木畫廊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張乾琦《馬格蘭人》展場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不只是視覺風景,更勾起對世界與真實的反思

最後來到「視覺風景」展區,在此余思穎讓觀眾看見,自己所見的一切,或許並非全貌,而是攝影的「取景」。「你看到的風景照也很可能藏有某種權力結構,像是道路介入的自然景觀等。」

也因此,展覽在此呈現西野壯平曝光GPS記錄下的日常軌跡,以光點顯影出個體與城市的連結;森山大道《記錄:台灣》系列則以標誌性的高反差、粗顆粒與傾斜失焦的黑白影像構圖捕捉台灣街景;全明遠《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再現台灣市集、觀光地標和大型活動影像,邀請觀者透過頭戴顯示裝置重返既熟悉又陌生的現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
西野壯平《日間繪畫》展場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森山大道,《記錄:台灣》。圖像由藝術家、 Akio Nagasawa及亞紀畫廊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全明遠《時空膠囊—VR攝影計畫》觀眾體驗照,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另一頭,羅晟文的《Watch Out》以風景攝影包裹路殺議題;安娜‧里德勒更以AI生成花卉圖像,對照逐年褪色的拍立得,交織類比與數位、消逝與永恆之間的對話。「影像經驗有可能取代我們對現實的感知,人們更需要慢下來思考『何謂真實』。這也是當代藝術很重要的一點:不只是觀看,而是引領觀者思考與詮釋。」

臺北市立美術館
羅晟文,《看路》。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
安娜‧里德勒《晝夜曲》展場照,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正如蘇珊‧桑塔格所說:「攝影無法解釋任何事,但它是無窮無盡的演繹、推測與幻想的邀請。」余思影也希望透過「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展覽,邀請觀眾不只「看」展,更「思考」影像後的意義。「每一位觀者其實都會被影像召喚出不同的情感與想法,甚至採取行動,也是這檔展覽所期待的事。」

參展藝術家|張乾琦(CHANG Chien-Chi)、周慶輝(CHOU Ching-Hui)、全明遠(CHUAN Ming-Yuan)、何經泰(HO Ching-Tai)、謝三泰(HSIEH San-Ta)、石內都(ISHIUCHI Miyako)、劉振祥(LIU Chen-Hsiang)、羅晟文(LO Sheng-Wen)、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西野壯平(NISHINO Sohei)、盧純澤(NOH Suntag)、凱薩琳·歐佩(Catherine OPIE)、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沈昭良(SHEN Chao-Liang)、杉本博司(SUGIMOTO Hiroshi)、黃海昌(WONG Hoy Cheong)、徐冰(XU Bing)

文 │ 郭慧      圖片提供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日本藝術家平子雄一(Hirako Yuichi)在台首次大型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由基隆美術館與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共同策劃,4月8日起於基隆美術館展出。

平子雄一最經典的角色「小樹人」,頭頂著樹叢、身穿各式風格服飾,蘊含萬物皆有靈的思想,也象徵著人與自然間的聯繫及衝突。《超越理想的風景》以基隆山海包繞、霧雨交織的城市景觀為核心,將藝術家近年繪畫、雕塑及裝置代表作,收束於「城鎮」、「群山」、「海洋」三大主軸,邀請觀者探索城市紋理與自然環境的共生之道,其中又以尺幅近4公尺的巨型木雕《山》與《湖》為最大亮點。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關注人類與自然的共存共生 

植物與人的關係,是平子雄一長年以來探索的創作主題。平子雄一幼時成長於日本岡山縣農村,每日與自然山林互動;成年後赴英國倫敦藝術大學、溫布頓藝術學院攻讀藝術,也正是在這時期,他大量接觸西方都市公園的遊憩景觀,生活交錯農村社會、現代都市的相異步調,促使他開始思考原始樹林、人造景觀所提供的不同生活經驗,及東西方對於「親近自然」的不同模式,並延伸思索人與自然的抗衡關係。此外,平子雄一也時常在作品中,細膩刻畫自然在日本歷史與宗教中的意義,體現萬物有靈的信仰。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的「小樹人」

《超越理想的風景》以平子雄一極具代表性的「小樹人」開展,此角色彷彿源自北歐神話中的世界之樹「Yggdrasill」,富含寓言色彩,也象徵著人與自然的聯繫。在平子雄一的作品中,「小樹人」不僅生活於廣袤的森林,也現身於室內空間,與汽車、家居、盆器等人造物共處,展現人類般的生活習慣及社交需求;畫面中常見的貓、狗、鳥等動物,能夠自在地穿梭於人類世界與自然界之間,隱喻兩者之間共生與衝突並存的微妙關係。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展場設計融入基隆山、海、城獨特景觀

基隆的城市地景成為《超越理想的風景》展場的靈感來源。這裡城鎮依山勢起伏,與海洋緊密相連,自然景觀塑造了在地居民的生活底蘊與文化特質。展場以「城鎮」、「群山」、「海洋」劃分,透過平子雄一的大型立體裝置、雕塑、平面繪畫等作,串聯基隆獨特的地理風貌與文化脈絡,更巧妙用紗網材質具透光性、如海般流動的特性,呼應基隆港口意象,同時構築空間的動線與氛圍,形塑藝術能量與城市文化交織的自然脈動。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平子雄一獨家授權!《超越理想的風景》限定商品

這次平子雄一為了展覽特別繪製手稿新作,結合基隆港口意象,讓筆下經典角色「小樹人」乘上漁船,徜徉在海港城市的懷抱,並推出2款展覽限量商品:樹人帆布袋(山綠款/海藍款)與樹人馬克杯(山嵐白/夜海黑),為「小樹人」與觀眾留下2025夏季的基隆記憶。

平子雄一個展《超越理想的風景》在基隆美術館!跟著「小樹人」穿梭人類與自然世界
(圖片提供:伊日藝術計畫 YIRI ARTS)

平子雄一《超越理想的風景》

Beyond the Ideal Landscape—Hirako Yuichi Solo Exhibition

展期|2025.04.0806.29

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地點|基隆美術館1F(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18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