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DA新銳建築獎得獎名單揭曉!詩意秘境小橋、高雄女中新校門、山谷之家等10件作品一次看

2024 ADA新銳建築獎得獎名單揭曉!詩意秘境小橋、高雄女中新校門、山谷之家等10件作品一次看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得獎結果揭曉!入圍決選的十件作品中,展現了新銳們大膽創新的精神和設計能量,以及他們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敏銳洞察和積極回應。

創立於2012年的「ADA新銳建築獎」,為台灣建築界挖掘和肯定年輕建築師的平台,旨在表彰具前瞻性的建築與藝術性創作,推動台灣建築領域發展。而此次入圍決選的10件作品中,展現了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深刻理解,巧妙地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築語言交織融合。在材料與構造的選擇和運用上,許多作品都展現出高度的技術能力與環境意識,既有傳統材料的創新應用,也包含對新材料的大膽探索,新銳們展現了巧妙的取捨與應對能力,在既定條件中激發創意,讓這些作品並不僅止於商業價值,也在實用性之外賦予了深刻的藝術價值。

為鼓勵並挖掘臺灣的年輕建築師,臺北市建築世代會攜手《實構築》季刊a+tec攜手主辦「ADA新銳建築獎」,旨在表彰具前瞻性的建築與藝術性創作,推動臺灣建築領域發展。
為鼓勵並挖掘臺灣的年輕建築師,臺北市建築世代會攜手《實構築》季刊a+tec攜手主辦「ADA新銳建築獎」,旨在表彰具前瞻性的建築與藝術性創作,推動臺灣建築領域發展。(圖片提供:ADA新銳建築獎)

此外,也能看到在私人領域的面向,從私宅到透天社區,呈現了對居住空間的巧思及概念。新銳們將建築視為承載時間印記的載體,把建築迭代的過程納入思考,令人驚喜的是,也有作品從人與動物共生的角度切入,突破常規,嘗試建築設計的多變性。在探索方法上,新銳們通過個人努力,或借助團隊協作的眾人之力,甚至利用科技來探索建築的無限可能。這些在乎與尊重「建築」的表現,都深刻地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主視覺由「永真急制 Workshop」操刀,本次設計概念為Dynamical Geometry(動態幾何學)、Emerging Impact(新銳形象)、Multiple Perspectives(多重視角),並以英文字母「ADA」為設計媒介。跳脫傳統的資訊文本構圖方式,以建築的幾何量體為基礎,在三度空間中將字母的形狀和比例形變,塑造出嶄新且具多重視角的新銳形象。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主視覺由「永真急制 Workshop」操刀,本次設計概念為Dynamical Geometry(動態幾何學)、Emerging Impact(新銳形象)、Multiple Perspectives(多重視角),並以英文字母「ADA」為設計媒介。跳脫傳統的資訊文本構圖方式,以建築的幾何量體為基礎,在三度空間中將字母的形狀和比例形變,塑造出嶄新且具多重視角的新銳形象。(圖片提供:ADA新銳建築獎)

2024 ADA新銳建築獎得獎作品

新銳首獎

.郭恩愷   橋繭
這座校園內落羽松環湖秘境小橋以竹為主要構材,模仿蟲築繭的自然方式,提供一個詩意的休憩空間。設計突破傳統,運用蒸汽彎曲竹技術創建12組高溫彎曲的竹拱,搭配菱格網結構和螺旋環欄杆,形成6米高的開放空間。外層使用回收漁業浮球和布料,內層以竹紙覆蓋,展現材料循環利用。此橋以精確數位設計和手工建造,展現了竹材與自然材料的和諧結合,反映了人與自然的良善循環。

新銳首獎|郭恩愷_橋繭(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新銳首獎|郭恩愷_橋繭(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新銳特別獎

.林雨玄   小半天
場景是人與空間中資訊的綜合感受與專注的精確資訊之間的關係隨時間變化的結果。在台灣私有居住空間中,空間資訊的快速更迭重塑了空間的關聯,使不同時期的建材、風格和功能物件交疊影響,導致空間特性逐漸變質。台灣因歷史文化衝擊使符號的象徵性不斷轉變,空間中的符號像場一樣呈現多重資訊,在特定情境下如景一樣顯現出明確的符徵。

新銳特別獎|林雨玄_小半天(攝影:蘇文郁)
新銳特別獎|林雨玄_小半天(攝影:蘇文郁)

新銳獎 

(以下依姓名筆畫排序)

.吳博智+楊哲勳   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門新建工程
高雄女中的新校門,取代了40年前的第三代校門,以當代生活和教育的樣貌呈現學校獨特氣質。新門設計以弧形元素為主,使用輕巧的薄板創造遮陽與通風,並開放原本封閉的校園邊界,形成城市廣場。保留了校園內兩棵老樹,並將其納入設計中,使用高強度混凝土減輕載重,創造漂浮感,並轉變為愛河沿線的城市亮點。這個新校門成為學生上下學的停等空間,也為學校和都市建立了更緊密的連結。

配圖|新銳獎|吳博智+楊哲勳_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門新建工程  (拍攝:原間工作室_朱逸文)
新銳獎|吳博智+楊哲勳_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門新建工程 (攝影:原間工作室_朱逸文)

.柯慕一   自然建築溯源
在台灣花蓮的部落,融合了阿美族、客家和閩南文化的古老水圳灌溉稻田環境中,耆老回憶日治時代的學校生活,與溪邊的自然密切相連。透過建築手稿和自然材料的使用,社區在疫情期間持續進行自然建築工作坊,分享工法和知識,建立臨時組織,創造出充滿山林智慧的生活方式。義士們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和交流,融合自然知識、野菜採集與有機農作,讓自然的力量成為社區的滋養與創造源。

新銳獎|柯慕一_自然建築溯源(攝影:柯慕一)
新銳獎|柯慕一_自然建築溯源(攝影:柯慕一)

.胡文謙+金佩璇   歐姆Ω蛋計畫
根據Louis Kahn的理念,胡文謙、金佩璇設計了一個以大樹為中心的場域,旨在創造一個包容老師、孩子和雞群的教學空間。在這個內凹的區域,其將雞舍從角落移至中央,並用流暢的白色金屬圍籬包圍,連接大樹、食農花園和堆肥區,提供舒適的遊樂和教學空間。孩子們可以觀察和互動雞群,堆肥區讓學生了解堆肥過程,香草花園則提供五感體驗,用於烹調和泡茶。

新銳獎|胡文謙+金佩璇_歐姆Ω蛋計畫(攝影:丰宇影像)
新銳獎|胡文謙+金佩璇_歐姆Ω蛋計畫(攝影:丰宇影像)

.張育睿   山谷之家
設計通過解構手法拆解長向街屋為5棟錯落的建築,創造縫隙與錯層,模擬山谷意象並融入台灣傳統合院「埕」的概念。設計考慮風向與日照,調整建築高度與風道,以提升室內微氣候與舒適度。透過空間的垂直與水平介入,自然風景與季節變化在室內外之間流動,創造靈活的生活空間,重塑傳統三代同堂的居住模式。

新銳獎|張育睿_山谷之家(攝影:Hey! Cheese)
新銳獎|張育睿_山谷之家(攝影:Hey! Cheese)

.莊子儀+劉可   云山間
該項目設計包括5個共享社區庭院和創新的多層透風水泥花格磚陽台,模仿大武山雲霧的連續意象,提供半室外空間以阻擋颱風與熱量,並引入陽光與綠意。夜間,柔和的照明創造出溫馨的社交空間。結合可負擔性和自然融合,云山間以簡化施工與結構強度的設計應對地震與颱風挑戰,成為南台灣未來城市住宅的原型。

新銳獎|莊子儀+劉可_云山間(攝影:莊子毅建築攝影工作室)
新銳獎|莊子儀+劉可_云山間(攝影:莊子毅建築攝影工作室)

.陳哲生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改造
1989年,臺東新站遷移發現大量史前遺址,促成1990年由Michael Graves與沈祖海設計的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開幕,但因原設計動線不良和氣候不適,使用率低。近年博物館角色轉變為生活與體驗中心,透過改造連接原本獨立的5大空間,增建通廊,改善展廳通透性,並重新配置功能區域,增設親子和生活體驗設施,重新定義為一個融合自然和社區的現代博物館。

新銳獎|陳哲生_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改造(攝影:丰宇影像_趙宇晨)
新銳獎|陳哲生_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改造(攝影:丰宇影像_趙宇晨)

.曾令理+謝禎原   蜷蜷亭
透過數位設計和創新剖竹片工法,展現當代感的有機曲面。基地位於陽明交大光復校區,亭子設計成半室內空間,並蜷繞出一個邀請性的大座位平台,搭配透明農膜和手工細竹,實現遮陽與美學的融合。結構方面,主次結構採用非線性拱型和傳統桁架設計,預埋鋼筋和混凝土基礎加固,並整合LED燈條,實現簡潔一致的視覺效果。

新銳獎|曾令理+謝禎原_蜷蜷亭(攝影:黑鳥音像)
新銳獎|曾令理+謝禎原_蜷蜷亭(攝影:黑鳥音像)

.葉育鑫+林潔珊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自然構築計畫 沐竹軒、迎竹軒
沐竹軒和迎竹軒兩個便所空間設計旨在改善隱私、設施及舒適度。沐竹軒通過打開屋頂、擴展半戶外空間和竹格柵處理,創造寬敞且療癒的便所。屋頂使用單斜面結構和透光中空板,減少重量並引入日光。迎竹軒則在遊客中心內重新配置空間,拆除部分牆體,加入竹藝天花和弧形隔屏,融合自然氛圍並提升光線柔和度。兩者均藉由竹材和景觀手法,提升了便所空間的舒適性與美觀。

配圖|新銳獎|葉育鑫+林潔珊_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自然構築計畫_沐竹軒|迎竹軒(攝影:原間工作室)
新銳獎|葉育鑫+林潔珊_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自然構築計畫_沐竹軒、迎竹軒(攝影:原間工作室)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 展覽 
展覽地點|Uncanny @NOKE忠泰樂生活 3F(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F)
展覽日期|2024年11月1日(五)~2024年11月17日(日)
開放時間|週日至四11:00 ~ 21:30,週五至六11:00 ~ 22:00

資料提供|ADA新銳建築獎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在台首件住宅作品!「跳出來的盒子」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刻洞察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繼台南河樂廣場、新化果菜市場等案後,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又將在台灣打造新作,這次不是公共建築,而是受文心建設委託設計的私人住宅,這也將是團隊在台灣首件住宅設計。

MVRDV位於天母的住宅新作「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透過凸窗、懸挑式戶外空間等,為建築立面創造數十個「跳出來的盒子」,讓住戶得以在此遠眺台北市景及陽明山景觀。趣味造型背後,蘊藏團隊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哪裡來?

Out of the Box 跳脫框架」建案包含一棟25層樓的住宅大樓,及中山北路上一段重新規劃的店鋪空間。由於天母建築多落在低至中樓層,這棟高樓落成後勢必顯眼,MVRDV善用其高可見度的優勢,在建築的方格立面中加入「跳出來的盒子」,形成了凹陽台、露台、平台等空間,不僅作為室內空間的延伸,也為建築外觀創造立體、豐富的視覺層次。

「我們意識到這棟建築將成為一個『被觀看的對象』,也是一個『觀看四周』的場所。那要怎麼在設計中表現這樣的概念? 建築上突出的盒子正代表了這個特質,它們向外延伸,成為觀景平台,讓住戶可以欣賞山景與城市景觀,也讓路人能一眼辨識出這棟與眾不同的大樓。」——MVRDV創辦合夥人Winy Maas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趣味造型背後,是對台灣法規的深刻思考

「跳出來的盒子」靈感源自MVRDV對台灣建築法規的深入研究。台灣現行法規對建築戶外空間有著複雜規範,MVRDV透過交叉比對這些規定,發展出一套「空間盒子目錄」,涵蓋了標準陽台、結合式內縮陽台、與複層住宅相連的挑高陽台……多種形式,在框架內為建築樣式賦予多元可能。

這些「盒子」的大小和位置由數位程式算出,充分考量了採光與日照角度,其中最大的一組「盒子」深達6公尺,內含各長2公尺的室內延伸空間、內縮及開放式陽台,上層還設有2公尺深的露台。這樣的設計手法,在符合法規的同時亦「跳脫框架」,讓全棟93戶住家都擁有獨一無二的平面設計,在獨特個性與空間效率之間達到平衡。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與城市共生的建築

大樓鄰中山北路的騎樓店面也會一併整建。新設建築將延續鄰近建物的屋簷線與立面線條,同時透過格狀結構與選材,呼應主塔的設計語彙;現有的商家也會被安頓至這棟新建物當中。大樓周圍的景觀設計,則與一樓的多功能空間相呼應,像是提供住戶使用的游泳池,將與鄰近街廓融合延伸成一座小型綠地公園。

MVRDV台灣首件住宅作品在天母!「跳出來的盒子」為建築造型注入趣味

資料來源|MVRDV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南「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百年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木構屋頂引入日光,金繼擁抱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𥑮石黃宅」對外開放!這座氣派的私人宅邸已佇立百年,見證街區從繁盛的「五條港」商業區,隨時代變遷沒落並重歸平靜。如今,黃宅經修復後化身「建築美術館」,不僅建築本身就是件大尺度展品,新設的木構屋頂、地面的金繼修復痕跡都是亮點,未來也將持續帶來建築相關展覽及活動。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見證府城「五條港」興衰的百年建築

「信義硓𥑮石黃宅」所在的中西區信義街46巷街區,清領時期曾是台南最繁盛的「五條港」地區——當時5條運河港道如同府城命脈,串起鹿耳門港與安平,商船往來頻繁、街市熙來攘往。黃宅所在的「新港墘」河道又被喚作「硓𥑮石港」,因當年船隻在此裝卸貨物石,總會拿硓𥑮石作為壓艙石而得名。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時間轉至日治時期,曾經繁忙的港道已逐漸淤塞,但長久發展下來,五條港已聚集許多郊商,形成繁華的商業區。約莫在1930年代,一戶富貴的黃姓人家從屏東移居台南,在此築起了氣派的私人宅邸,這正是我們今日所見的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一百多年來,黃宅見證五條港的興衰,從戰前商業活絡,到戰後紡織、鐵工、醬油工廠聚集,後隨時代變遷人去樓空,徒留頹敗老屋,街區重回寧靜。近年,黃宅的產權轉移,新主人決定保留這座百年建築,找來專業團修復整建,終於20256月以「建築美術館」之姿重新對外開放。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原型建築為老屋「整骨」

黃宅由「原型建築」及「原型結構」主導改造,身為結構技師的團隊負責人陳冠帆表示,這場改造延續原型結構一貫的精神——「從理解結構與構造開始設計」,團隊化身「結構醫生」,尊重老建築的紋理,慢慢為其「整骨」賦予新生。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黃宅本身是座三落古厝,新設計保留既有結構,透過最小程度的干預對建築進行補強,並引入新式木構屋頂,一邊以「縫隙」引入日光,另一邊則藉如山巒起伏的木折板構造,透過富律動感的視覺復甦老宅心跳。地面也藏有巧思,石地板的裂縫採類似「金繼」的手法進行修復,擁抱老建築的歲月痕跡。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私宅化身建築實驗場

今後黃宅將作為建築教育、實驗及展覽的基地,開幕首展由成功大學建築系進駐,以黃宅為載體呈現大學建築教育的論述,看學生如何透過實作、社區參與及材料探索,參與建築的構築與重生;7月起還將陸續迎來《台南建築三年展衛星展》及《ADA新銳建築展》,為這座百年宅邸揭開全新篇章。

台南神秘老宅「信義硓?石黃宅」對外開放!私宅化身建築美術館
(圖片來源:原間攝影工作室/攝影:朱逸文)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信義街4617

更多資訊請見官方Facebook粉絲專頁

 

《成大建築 × 信義街咾咕石黃宅》

展期|2025.06.2007.11

時間|週三至週日 13:0018:00

資料來源|台南式台南信義街硓𥑮石黃宅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