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DA新銳建築獎得獎名單揭曉!詩意秘境小橋、高雄女中新校門、山谷之家等10件作品一次看

2024 ADA新銳建築獎得獎名單揭曉!詩意秘境小橋、高雄女中新校門、山谷之家等10件作品一次看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得獎結果揭曉!入圍決選的十件作品中,展現了新銳們大膽創新的精神和設計能量,以及他們對當代社會議題的敏銳洞察和積極回應。

創立於2012年的「ADA新銳建築獎」,為台灣建築界挖掘和肯定年輕建築師的平台,旨在表彰具前瞻性的建築與藝術性創作,推動台灣建築領域發展。而此次入圍決選的10件作品中,展現了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深刻理解,巧妙地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築語言交織融合。在材料與構造的選擇和運用上,許多作品都展現出高度的技術能力與環境意識,既有傳統材料的創新應用,也包含對新材料的大膽探索,新銳們展現了巧妙的取捨與應對能力,在既定條件中激發創意,讓這些作品並不僅止於商業價值,也在實用性之外賦予了深刻的藝術價值。

為鼓勵並挖掘臺灣的年輕建築師,臺北市建築世代會攜手《實構築》季刊a+tec攜手主辦「ADA新銳建築獎」,旨在表彰具前瞻性的建築與藝術性創作,推動臺灣建築領域發展。
為鼓勵並挖掘臺灣的年輕建築師,臺北市建築世代會攜手《實構築》季刊a+tec攜手主辦「ADA新銳建築獎」,旨在表彰具前瞻性的建築與藝術性創作,推動臺灣建築領域發展。(圖片提供:ADA新銳建築獎)

此外,也能看到在私人領域的面向,從私宅到透天社區,呈現了對居住空間的巧思及概念。新銳們將建築視為承載時間印記的載體,把建築迭代的過程納入思考,令人驚喜的是,也有作品從人與動物共生的角度切入,突破常規,嘗試建築設計的多變性。在探索方法上,新銳們通過個人努力,或借助團隊協作的眾人之力,甚至利用科技來探索建築的無限可能。這些在乎與尊重「建築」的表現,都深刻地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主視覺由「永真急制 Workshop」操刀,本次設計概念為Dynamical Geometry(動態幾何學)、Emerging Impact(新銳形象)、Multiple Perspectives(多重視角),並以英文字母「ADA」為設計媒介。跳脫傳統的資訊文本構圖方式,以建築的幾何量體為基礎,在三度空間中將字母的形狀和比例形變,塑造出嶄新且具多重視角的新銳形象。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主視覺由「永真急制 Workshop」操刀,本次設計概念為Dynamical Geometry(動態幾何學)、Emerging Impact(新銳形象)、Multiple Perspectives(多重視角),並以英文字母「ADA」為設計媒介。跳脫傳統的資訊文本構圖方式,以建築的幾何量體為基礎,在三度空間中將字母的形狀和比例形變,塑造出嶄新且具多重視角的新銳形象。(圖片提供:ADA新銳建築獎)

2024 ADA新銳建築獎得獎作品

新銳首獎

.郭恩愷   橋繭
這座校園內落羽松環湖秘境小橋以竹為主要構材,模仿蟲築繭的自然方式,提供一個詩意的休憩空間。設計突破傳統,運用蒸汽彎曲竹技術創建12組高溫彎曲的竹拱,搭配菱格網結構和螺旋環欄杆,形成6米高的開放空間。外層使用回收漁業浮球和布料,內層以竹紙覆蓋,展現材料循環利用。此橋以精確數位設計和手工建造,展現了竹材與自然材料的和諧結合,反映了人與自然的良善循環。

新銳首獎|郭恩愷_橋繭(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新銳首獎|郭恩愷_橋繭(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新銳特別獎

.林雨玄   小半天
場景是人與空間中資訊的綜合感受與專注的精確資訊之間的關係隨時間變化的結果。在台灣私有居住空間中,空間資訊的快速更迭重塑了空間的關聯,使不同時期的建材、風格和功能物件交疊影響,導致空間特性逐漸變質。台灣因歷史文化衝擊使符號的象徵性不斷轉變,空間中的符號像場一樣呈現多重資訊,在特定情境下如景一樣顯現出明確的符徵。

新銳特別獎|林雨玄_小半天(攝影:蘇文郁)
新銳特別獎|林雨玄_小半天(攝影:蘇文郁)

新銳獎 

(以下依姓名筆畫排序)

.吳博智+楊哲勳   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門新建工程
高雄女中的新校門,取代了40年前的第三代校門,以當代生活和教育的樣貌呈現學校獨特氣質。新門設計以弧形元素為主,使用輕巧的薄板創造遮陽與通風,並開放原本封閉的校園邊界,形成城市廣場。保留了校園內兩棵老樹,並將其納入設計中,使用高強度混凝土減輕載重,創造漂浮感,並轉變為愛河沿線的城市亮點。這個新校門成為學生上下學的停等空間,也為學校和都市建立了更緊密的連結。

配圖|新銳獎|吳博智+楊哲勳_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門新建工程  (拍攝:原間工作室_朱逸文)
新銳獎|吳博智+楊哲勳_高雄女子高級中學校門新建工程 (攝影:原間工作室_朱逸文)

.柯慕一   自然建築溯源
在台灣花蓮的部落,融合了阿美族、客家和閩南文化的古老水圳灌溉稻田環境中,耆老回憶日治時代的學校生活,與溪邊的自然密切相連。透過建築手稿和自然材料的使用,社區在疫情期間持續進行自然建築工作坊,分享工法和知識,建立臨時組織,創造出充滿山林智慧的生活方式。義士們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和交流,融合自然知識、野菜採集與有機農作,讓自然的力量成為社區的滋養與創造源。

新銳獎|柯慕一_自然建築溯源(攝影:柯慕一)
新銳獎|柯慕一_自然建築溯源(攝影:柯慕一)

.胡文謙+金佩璇   歐姆Ω蛋計畫
根據Louis Kahn的理念,胡文謙、金佩璇設計了一個以大樹為中心的場域,旨在創造一個包容老師、孩子和雞群的教學空間。在這個內凹的區域,其將雞舍從角落移至中央,並用流暢的白色金屬圍籬包圍,連接大樹、食農花園和堆肥區,提供舒適的遊樂和教學空間。孩子們可以觀察和互動雞群,堆肥區讓學生了解堆肥過程,香草花園則提供五感體驗,用於烹調和泡茶。

新銳獎|胡文謙+金佩璇_歐姆Ω蛋計畫(攝影:丰宇影像)
新銳獎|胡文謙+金佩璇_歐姆Ω蛋計畫(攝影:丰宇影像)

.張育睿   山谷之家
設計通過解構手法拆解長向街屋為5棟錯落的建築,創造縫隙與錯層,模擬山谷意象並融入台灣傳統合院「埕」的概念。設計考慮風向與日照,調整建築高度與風道,以提升室內微氣候與舒適度。透過空間的垂直與水平介入,自然風景與季節變化在室內外之間流動,創造靈活的生活空間,重塑傳統三代同堂的居住模式。

新銳獎|張育睿_山谷之家(攝影:Hey! Cheese)
新銳獎|張育睿_山谷之家(攝影:Hey! Cheese)

.莊子儀+劉可   云山間
該項目設計包括5個共享社區庭院和創新的多層透風水泥花格磚陽台,模仿大武山雲霧的連續意象,提供半室外空間以阻擋颱風與熱量,並引入陽光與綠意。夜間,柔和的照明創造出溫馨的社交空間。結合可負擔性和自然融合,云山間以簡化施工與結構強度的設計應對地震與颱風挑戰,成為南台灣未來城市住宅的原型。

新銳獎|莊子儀+劉可_云山間(攝影:莊子毅建築攝影工作室)
新銳獎|莊子儀+劉可_云山間(攝影:莊子毅建築攝影工作室)

.陳哲生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改造
1989年,臺東新站遷移發現大量史前遺址,促成1990年由Michael Graves與沈祖海設計的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開幕,但因原設計動線不良和氣候不適,使用率低。近年博物館角色轉變為生活與體驗中心,透過改造連接原本獨立的5大空間,增建通廊,改善展廳通透性,並重新配置功能區域,增設親子和生活體驗設施,重新定義為一個融合自然和社區的現代博物館。

新銳獎|陳哲生_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改造(攝影:丰宇影像_趙宇晨)
新銳獎|陳哲生_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建築景觀改造(攝影:丰宇影像_趙宇晨)

.曾令理+謝禎原   蜷蜷亭
透過數位設計和創新剖竹片工法,展現當代感的有機曲面。基地位於陽明交大光復校區,亭子設計成半室內空間,並蜷繞出一個邀請性的大座位平台,搭配透明農膜和手工細竹,實現遮陽與美學的融合。結構方面,主次結構採用非線性拱型和傳統桁架設計,預埋鋼筋和混凝土基礎加固,並整合LED燈條,實現簡潔一致的視覺效果。

新銳獎|曾令理+謝禎原_蜷蜷亭(攝影:黑鳥音像)
新銳獎|曾令理+謝禎原_蜷蜷亭(攝影:黑鳥音像)

.葉育鑫+林潔珊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自然構築計畫 沐竹軒、迎竹軒
沐竹軒和迎竹軒兩個便所空間設計旨在改善隱私、設施及舒適度。沐竹軒通過打開屋頂、擴展半戶外空間和竹格柵處理,創造寬敞且療癒的便所。屋頂使用單斜面結構和透光中空板,減少重量並引入日光。迎竹軒則在遊客中心內重新配置空間,拆除部分牆體,加入竹藝天花和弧形隔屏,融合自然氛圍並提升光線柔和度。兩者均藉由竹材和景觀手法,提升了便所空間的舒適性與美觀。

配圖|新銳獎|葉育鑫+林潔珊_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自然構築計畫_沐竹軒|迎竹軒(攝影:原間工作室)
新銳獎|葉育鑫+林潔珊_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園區自然構築計畫_沐竹軒、迎竹軒(攝影:原間工作室)

2024第七屆ADA新銳建築獎 展覽 
展覽地點|Uncanny @NOKE忠泰樂生活 3F(台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F)
展覽日期|2024年11月1日(五)~2024年11月17日(日)
開放時間|週日至四11:00 ~ 21:30,週五至六11:00 ~ 22:00

資料提供|ADA新銳建築獎  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重啟門扉:清代合院經13年修復,以《Reboot:新啟航》7大展區聚合港市記憶、促發文化再生

作為淡水市街僅存的清代三合院院落建築,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歷經13年修復,現以常設展《Reboot:新啟航》轉身為文化新地標,將其承載的百年港市記憶向大眾敞開,且為各方旅人引路探入時光膠囊,見證古往今來的繁華、沒落與重生。本文整理觀展重點,帶你速覽7大區關鍵內容。

施家古厝位處淡水崎仔頂山丘前緣、崎仔頂市場街區核心,原由淡水商人鄭榮記於嘉慶年間建成並命名「榮記大厝」,後為日治時期北台灣最大木材企業「施合發商行」購作家族宅第居住。自19世紀起便坐落街角,它靜看淡水港受歷史發展與天然條件影響而變遷,留下港市產業與常民生活的切片於磚瓦之間,在2005年正式列冊新北市市定古蹟。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圖片來源: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歷經13年修復,從私人宅邸轉身為公共文化廊道。(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從私宅、古蹟到文化節點,串連產業、街區與庶民聲音

歷經13年修復,施家古厝善加保存了閩南式合院的空間布局和建築工法,2025年終以「Reboot:新啟航(Reboot: A New Beginning)」之名重新開放,成為淡水文化廊道上的重要節點。「Reboot」一詞既是電腦重啟的術語,也是文化再生的隱喻——旨在串連當地產業、城市街區與庶民聲音,並使之躍然古厝舞台;當觀者走進古厝,便不只眼觀單一建築,而能夠實感這座港口如何在潮起潮落間不斷轉型。尤值得一提的是,開幕日9月13日特別選擇與施合發自有船舶「大觀丸」啟航紀念日同日,帶有古厝再度揚帆的美好寓意,自此揭起全新文化航線,讓歷史航程換個形式續往未來開展。

由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策劃、外口制作操刀展場設計的常設展《Reboot:新啟航》於是順應古厝原有格局,將宅第的日常隔間直接轉化成7大展區,如此一來,不僅展覽與建築主體合而為一,觀者在看展的同時,也悄然體驗了施家人當年的生活動線。以下隨編輯走訪各區,沉浸歷史故事、捕捉日常縮影、重聽那些試圖扭轉頹勢的堅定發聲⋯⋯或許還從中獲取意想不到的當代啟發。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常設展《Reboot:新啟航》隱喻文化航線的重啟。(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1

新啟航|見證港市重生

走入「新啟航」展區所在的古厝長廊,磚牆上懸掛多幅展版,迎面先見「Reboot:新啟航」幾個大字,接著便可循歷史軸線潛進一段段「再啟航」的故事;時序從1920年代施家參與築港請願、開啟木材貿易新航線,直至古厝經歷修復、以展覽形式再面世人的今日。與此同時,腳下有磚道延伸,頂上黑色橫樑則如桅杆,人們彷彿正被引上一艘方才出港的船,透過文字、影像,當然還有建物本身的歲月痕跡,得機會重新掠過淡水曾盛極一時、後難逃沒落、並蓄勢重生,這逾一世紀的興衰脈動。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新啟航展區,如全展「總論」般鋪陳古厝活化、地方再生與歷史再啟航等多面向旨意。(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現場一隅展出施合發商行過去出產的木板,其於桃園米倉劇場修繕中作為舊材料被保留下來。(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2

起風時|再現海上榮光

「起風時」展區回顧淡水港與基隆港在20世紀初的此消彼長。左側設置高低起伏的木條模型,但凡直觀出口額與船舶進出的差距,即可發現基隆逐步取代淡水成為主要國際港口時,淡水卻在木材載運量上意外超越;再看展區盡頭懸掛的戎克船圖像(其船帆正迎風鼓足,象徵木材貿易掀起的新浪潮),便能清楚理解淡水的茶葉與樟腦出口雖走向沒落,但靠杉木與松木補位,港口實則再度「起風」,迎來充滿木質香氣的新黃金時期。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起風時展區,淡水港在基隆港出現後因木材貿易而再度出現風起之機。(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3

崎仔頂|回望街市發展

「崎仔頂」展區設於古厝原來的「灶跤」(台語意即廚房),精心保留的紅磚灶口構築曾經炊煙裊裊的生活場景。兩幅布幔垂落眼前,左側結合文字和地圖,供觀者綜覽滬尾古早商業街區,右側則以透視圖描畫施家古厝與清水岩、米市仔、崎仔腳的關係位置,如朝觀者鋪開街市圖卷。而特意把「街市」放進「廚房」,無疑暗示著信仰、商業與庶民生活的密切連結:人們在採買後行經古厝,再拾階而上至清水祖師廟,既促使此徑成為信仰之路,亦繪出一幀幀日常縮影。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崎仔頂展區,連結港口、街市與信仰場域,崎仔頂可謂淡水市街的起點。(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4

聽眾聲|傾聽築港呼喊

1920年代,淡水港因航道淤積而沒落,地方士紳與企業家不願放棄,紛紛訴諸報章、用文字中勾勒築港願景,或透過請願運動呼籲總督府重振港口。「聽眾聲」展區便要觀者並行閱讀和傾聽,除刊載當年請願報導的報章文獻將再在耳畔響動歷史回聲外,兩側聲景裝置更加以市場吆喝和廟宇鐘鼓,匯往昔呼喊與現下聲響於一地,進而讓百年間淡水人們的「發聲」同時被看見與聽見。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聽眾聲展區,歷史之音與當代之聲相互呼應,彷彿具象化了今昔人文脈動。(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5

木浪潮|凝縮林業興衰

木材曾是戰時的重要資源,施合發商行正因此在1930-40年代壯大為林業巨擘;從伐木、製材到運輸銷售,串起完整產業鏈。戰後雖仍短暫保持輝煌,逐漸在風雲變動中殞落卻也是無可避免之事。「木浪潮」展區爬梳台灣林業發展的重要脈絡,包括日治時期三大林場,以及進出口木材的種類和用途。中央白色船帆模型使人聯想木材乘風入港的繁盛景況,觀者不僅能一探施家事業從擴張到轉下的關鍵,也能知曉林業何以成為淡水榮華的一環。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木浪潮展區,木材自荷治時期起即為不可或缺的民生原料。(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在1930-40繁盛年代,施合發商行交易包括台灣本地林場,以及來自福州和日本九州等地的木材。(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6

施家姓|映現施家航道

百年前,施家掌門人暨企業家施坤山創立「株式會社施合發商行」,事業版圖橫跨木材貿易、製材加工到石炭出口、海陸運輸,甚至石油代理等多領域。其中,木材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石,遑論房屋、鐵道及船舶的修造可見施合發商行的身影,連日常燃料和茶葉包裝都有其足跡,且在淡水港設有專屬碼頭、棧橋及貯木設施。「施家姓」展區內的「家族航道」由多面彙整施家大事記的直立展版延伸而成,聚焦介紹施坤山、施禎益等關鍵人物,同時講述家族企業如何撐起北台灣的木材航線、記敘施家參與地方發展的軌跡,愈發映現出淡水人適應潮流、開拓新局的精神。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姓展區,透過大事記細數施家事業版圖。(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施家古厝《Reboot:新啟航》展區#07

文化線|另闢文化風景

當木材與茶葉貿易逐漸淡出歷史舞台,淡水已然轉向觀光旅遊的全新航道——「築港未竟」的遺憾,現在看來確是「文化啟航」的契機。「文化線」展區即帶來「淡水古蹟文化新廊道」多處景點,並列福佑宮、龍山寺、紅毛城及淡江大橋等今昔地標,揭示信仰地景與城市建設如何於時代中接力。而在這條新航線上,施家古厝宛如轉運站,為訪客提供駐足和思索空間,凝望過去也展望未來。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文化線展區,多處地標無聲揭示淡水今已迎來嶄新旅遊風景。(圖片提供:有家文化製作有限公司)

《Reboot: 新啟航》常設展

  • 時間:即日起開放,週一至週五9:30-17:00/週六、週日及國定假日9:30-18:00(每月首週一休館,如恰逢國定假日則照常開放,並於翌日休館)
  • 地點: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8巷9號)
  • 票價:免費

延伸閱讀

RECOMMEND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岩石地貌、縫合森林與海岸,規劃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墾丁「佳樂水風景區」以長年風蝕與海蝕造就的奇岩怪石聞名,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為拉近旅客與當地自然景觀的距離,屏東縣政府展開佳樂水地景再造計畫,由荷蘭建築團隊MVRDV、台灣黃偉城建築師事務所攜手,提出一套「自然引導設計」的改造方案——Nature Rocks!」,其以當地自然岩石景觀為靈感,順應地景規劃嶄新的景觀步道、觀景據點和公共空間,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提升整體遊憩品質。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為何佳樂水需要改造?

佳樂水位於墾丁國家公園內,數千年來,強勁海風與海浪雕塑出砂岩海岸上的各式地景,猶如天然雕刻作品。儘管佳樂水已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地質公園之一,但當地的觀光設施仍有限,目前只有一條狹窄道路穿越林地與海岸,供接駁車、行人與自行車共用,道路兩側設置的涼亭和販售亭也因颱風與海蝕而受損。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佳樂水「山海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以尊重自然為前提的改造計畫

MVRDV的總體規劃著重於改善既有基礎設施,並強化佳樂水的自然與生態特色,所有新設建築都設置於已開發範圍內,避免破壞原始地景。MVRDV創辦人Winy Maas表示:「目前佳樂水自然與人工之間的分界明確,原先的人工路徑將自然地景一分為二,削弱了森林與海岸的連結。我們期望透過本次改造計畫,讓人造觀光休憩設施像是從地貌中自然生長,而非強行外加的都市型構造;打破直線的單調,讓建築融入自然環境,凸顯當地自然特色。 」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景觀步道:「仿生岩石群」創造多元遊逛路徑

設計團隊以佳樂水海岸層疊的地貌為靈感,將原本筆直的道路重新整理,以「仿生岩石」意象重塑遊憩動線,讓地景如岩石般星羅棋布並互相交織,重新縫合森林與海岸。這些「仿生岩石群」形態與尺度呼應當地岩層的自然風貌,同時創造出多元的遊憩路徑與公共服務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岩石地景再造方面,則以「韌性」與「再生」為核心理念,特別在鋪面中引入縫隙,作為雨水導流與天然緩衝區,以降低暴雨和颱風帶來的破壞;這些縫隙也能促進生態多樣性,讓植物自然生根,提供小型動物穿越穿越森林與海岸之間。景觀設計採漸層式種植策略,以自然林相為主軸,從高大茂密的原生植物,逐步過渡至耐鹽、矮化的濱海物種。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斜坡上構築迎賓空間與觀景平台

在園區入口處,3座具雕塑感的建築量體圍塑出一處迎賓空間,其中最大的一座設有接待櫃台、咖啡廳與紀念品賣店;另兩座則分別是洗手間,及展覽與環境教育場域。主要建築的屋頂還設有觀景平台,邀旅客來此白天賞海、夜間觀星。此外,整體入口區位於斜坡地形,除了迎賓的3座建築,也配合多樣化的小型平台與廣場,創造舉辦活動、市集及觀景的戶外多功能空間。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創造更友善的遊憩動線

在園區其他區段,MVRDV將原有道路打造為無障礙且兼容步行、自行車與接駁車的友善動線,不僅提升了可及性,也重新界定動態與休憩空間。在原有熱門節點如觀景平台、海景眺望區與瀑布等地,設計團隊將原有老舊設施汰舊換新,規劃為具有觀景、休憩與販售機能的小型建築或涼亭。建築多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搭配舊建物拆除後可再利用的建材打造;其表面可讓青苔與植栽依附生長,在嚴苛環境中實現建築與自然共生。

MVRDV改造墾丁佳樂水風景區!順應自然地貌規劃嶄新景觀步道與公共空間
(圖片提供:MVRDV)

透過此次改造,MVRDV希望展現如何以尊重自然且永續的方式,提升當地旅遊與環境品質。佳樂水整體設計在避免過度開發及破壞自然地貌的前提下,改善可及性並提升友善觀光環境,實踐「自然引導設計」的理念。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