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北美館典藏新庫即將落成,蒐藏及受贈作品廣度也持續積累,所藏作品迄今已近6000件,加以近年獲得藝術家和家屬為數不少的捐贈,得以補足北美館女性典藏的研究軌跡。《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以此為開端,聚焦在1950年代末開始嶄露頭角,或於70至90年代接受國際藝術思潮洗禮,以及X世代後的女性藝術家典藏作品,展出28位藝術家近112組作品及文獻,將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情感與觀點轉化為「飛地」,涵蓋關於家庭、母性、社會文化等主題的探索,藉此呈現藝術家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脈絡。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主視覺。(圖片提供:北美館)

走進女性藝術家的「飛地」

展覽命題中的「飛地」,意指一個國家境內存在不受其主權管轄的土地。本展將「飛地」比喻為創作者獨立於外部環境的意識空間,在混亂的現實中保持心靈平靜的內在狀態。同時,《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也自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房間》汲取靈感,指出女性在多重身分間,經常將附屬角色置於自我之前,凸顯社會中相對弱勢者在文化脈絡中的處境,及其超越困境的能力。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蕾琴娜.希維拉《入侵系列:冒險故事》現地製作版。(圖片提供:北美館)

三大子題探討不同層面的「空間」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以女性文學「自傳體」為架構,參照吳爾芙長篇小說《燈塔行》的〈窗〉、〈歲月流逝〉與〈燈塔〉三個篇章,分別延伸成為展覽子題,藉女性視角看待受社會結構宰制的群體及個體,並從其作品探討不同層面的空間,展現人們以多樣形式擴展自由度及心靈向度。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謝鴻均《游》。(圖片提供:北美館)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亮點作品

尹錫男《粉紅色的房間 III》

走進展覽的首件作品,是韓國女性主義藝術先驅尹錫男(YUN Suknam)的《粉紅色的房間 III》,為第一屆台北雙年展後蒐購之作。在四十歲時意識到自己渴望成為一名藝術家的她,在本作中以不穩定的粉紅色體現家庭主婦所經歷的不安。仿巴洛克風格的沙發被金屬釘刺穿、獨自蜷縮在一角的婦人、披著舊衣的搖椅,反映女性在社會中的被動地位與困惑的人格與日復一日的寂寥。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尹錫男《粉紅色的房間 III》。(圖片提供:北美館)

鄭瓊娟《陽》

臺灣戰後第一代女性藝術家鄭瓊娟,是「五月畫會」創始成員。藝術家生前於2022至2023年間將其畢生重要作品捐贈北美館,包含早期畢業的寫實作品到邁向千禧年轉化發展的心象畫。創作歷程中,生於醫生世家的鄭瓊娟,在婚後面對生活現實問題讓她備受牽制,為了照顧家庭而中斷創作近十年,重拾畫筆後改變風格為奔放且具生命力,探討潛意識、大氣、陰陽與禪學等內在思維。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鄭瓊娟《陽》。(圖片提供:北美館)

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

李錦繡早期專注於扭曲的人形以及金屬倒影產生的變形空間,並從負片底片汲取靈感創作;而後於巴黎進修,受到現代建築玻璃帷幕的穿透性、光線變化與反射影像啟發;返台後於2001年成立工作室,隔年創作《容合.相待.彩虹曲》,以柔和的粉色淡刷筆法,呈現舒適明亮的起居空間,從畫面中明顯可感受到工作室帶給了她安定和歸屬感。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圖片提供:北美館)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

王淑鈴巨幅作品《吟唱的河流》的創作靈感源於藝術家對大甲溪河畔美好童年的追憶,承載著她對家、母親、家鄉的無盡思念,作品畫面以書法筆勢揉合抽象表現手法,呈現河水流動的節奏,也暗示著時空的變遷,同時喚起觀者對自然與生命的重新審視。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圖片提供:北美館)

李芳枝《夢蝶》

「五月畫會」發起人之一李芳枝於1962年與同為畫家的先生結婚並移居瑞士。在刻苦的生活中為了節省顏料,她發展出以簡筆與薄塗作畫的技法;而移居至環境廣闊的山城,作品畫面明亮且充滿愉悅感,以具體形體描繪對於眼前事物的喜愛,從粉彩、油彩或水墨等不同媒材,釋放出情感充沛的能量,而長年旅居在外的她,更有多幅作品描繪對家鄉與親人的思念。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李芳枝《夢蝶》。(圖片提供:北美館)

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

《日光下的靜物》涵納了藝術家所喜愛的靜物與大自然題旨。其創作手法是先製作模型再進行打光與拍攝,然後藉數位軟體使光線與空間的邊界緩慢移動,擬造出一個貼近現實的空間。在展場中,作品與實際空間相互結合,連續性動態隱含著時間的歷程,擴大觀者的感知。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圖片提供:北美館)

洪美玲《尋道》系列

《尋道》系列作品始於1983年,每件作品皆以編號命名,象徵生命樂章的不同章節。中國水墨畫常見的山水皴法、小路、平臺都是洪美玲作品中常見的構圖元素 。此次展出的三件新進藏品以層疊的幾何符號與流暢圓滑的線條象徵生命的樂章,展現其徜徉山川水澗之間的寬闊心境。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洪美玲《尋道100號》。(圖片提供:北美館)

洪藝真《無題(紅)》

中生代藝術家洪藝真最初的繪畫風格帶有水墨畫隨筆寫意的抽象表現主義,自90年代發展出厚重顏料堆疊、幾何形分割的單色抽象繪畫;2007年後則發展用自製的鋸齒狀塑膠片在畫布上重複劃格線,並徒手將畫布反覆壓摺出交錯的立體線條,選擇性地將這些立體畫作以玻璃纖維材質翻模複製,將原作與複製並陳展出。北美館於去年新增典藏作品,包括最早1994年的大學實驗性作品,以及2011年生前最後完成之作。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洪藝真《無題(紅)》。(圖片提供:北美館)

吳瑪悧《墓誌銘》

《墓誌銘》為紀念二二八事件50週年製作,試圖藉由事件受害者女性家屬的故事來探討女人於歷史事件的角色,相隔10多年後再次呈現。在ㄇ型場域中,吳瑪悧透過右面玻璃噴砂文字,提出在政治平反的過程中,男性會翻轉為英雄,但女性的聲音卻往往被忽略;與此呼應的是左面玻璃噴砂節錄《二二八事件慘案紀實》紀錄片,以及阮美姝的自身經歷和走訪百餘位遺族於《幽暗角落的泣聲》。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吳瑪悧《墓誌銘》。(圖片提供:北美館)

蕭麗虹《老梯子》

《老梯子》為90年代「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獲選得獎並納入典藏之作,呈現一群捏塑的泥人奮力爭先恐後地攀上長梯,但爬上頂端才驚覺空無一物。隔年她在作品《天賜?(#2)》 中結合「雲」與「人間」的題旨:逐漸聚集、正往高處攀爬的扭曲身形,對應著自地平線冉冉上升的朵朵雲彩。蕭麗虹自認偏愛宇宙所流露的寧靜,「因為與大自然相比較,人與人的行為都可以被淡化」。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蕭麗虹《老梯子》。(圖片提供:北美館)

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

作品探究新莊紡織與成衣產業中女性工作者的意識與境況。新莊在1950年代紡織成衣廠林立,提供了大量女性就業機會,卻也造成她們超時地付出勞力與心力;而如今產業凋零,年紀已長的她們卻得面臨轉業或失業的困境。藝術家以攝影紀錄這群臺灣經濟奇蹟背後的女性,並於每張相框上標記她們的年資與產能,藉此傳達人力與機械的對抗合作,以及基層紡織女性勞工的聲音。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圖片提供:北美館)

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

本作將新聞文本字句透過書寫轉化為皴法,以工筆膠彩鋪陳畫面中人物的互動與虛構事件,重新梳理因失速的生活節奏而被忽略的尷尬與困惑,闡述藝術家對當代精神情狀的反思,呈現當今社會的緊繃、斷裂與伴隨而生的荒謬狀態。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圖片提供:北美館)

蕭珮宜《人間樂園》

作品中擬人化的動物演出人類社會中的虛妄情愛與權力爭奪,紅蘿蔔象徵情感的物質籌碼、猴子們為向巨型母兔求歡而爭鬥,兔子則在眾星拱月中失去喜樂。繽紛豔麗的色彩與裝飾風格, 與既缺乏歡快又失去自我的故事形成反差。藝術家以繁複工序而需大量勞動的作品製作過程,反應當代社會心理的警世寓言。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蕭珮宜《人間樂園》。(圖片提供:北美館)

書房計畫

除了眾多精彩作品外,本展也特別規劃「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以三篇虛構小說〈京子〉、〈珍藏盒〉及〈河〉回應展覽,透過回溯與再詮釋,呈現時代交織的創作脈絡。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書房計畫」邀請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圖片提供:北美館)

參展藝術家(按姓氏筆畫排序)
尹錫男(韓國)、王淑鈴、王雅慧、吳瑪悧、李芳枝、蕾琴娜.希維拉(巴西)、李錦繡、林燕、弗蘭妮.侯伯格(瑞典)、侯怡亭、侯淑姿、洪美玲、洪藝真、張相宜(韓國)、張婷雅、陳幸婉、陳慧嶠、陳瀅如、黃海欣、黃潤色、楊世芝、鄭瓊娟、蕭珮宜、蕭麗虹、薄茵萍、薛保瑕、謝鴻均、顏妤庭

特別計畫
郭俞平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展期|2024.10.05–12.1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1A、1B展覽室

▍策展人導覽

日期|11月2日(六)
時間|14:00–15:30
主持人|蕭琳蓁(策展人)

▍書房計畫「零平方公里的珍藏盒」朗讀x對談

日期|11月9日(六)
時間|14:00–15:30 
主持人|蕭琳蓁(策展人)
對談人|郭俞平(藝術家)、翁智琦(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展覽漫遊 《熱線:建立飛地的方式》

日期|11月23日(六)
時間|上午4場、下午4場,每場8分鐘
演出|末路小花

▍《現代美術》專題講座

主題|「女性當代」
日期|11月30日(暫定)

相關活動資訊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在故宮!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梳理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百年藝術流變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首度來台展出!故宮博物院將於2025年6月至10月呈獻《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本展集結大都會博物館多達81件繪畫及素描珍藏,它們分別來自梵谷、雷諾瓦、馬諦斯、塞尚等38位大師級畫家,帶觀眾一覽1920世紀中,自現實主義遞嬗至印象派、現代主義等的藝術流變;更特別精選多位知名女性藝術家之作,如印象派名家瑪麗‧卡薩特、貝絲‧莫莉索等,藉此呈現女性在西方現代藝術發展中的崛起與獨特風格。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圖片來源:《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官方Facebook)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即日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隆重開展。(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即日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隆重開展。(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穿越橫跨一世紀的藝術浪潮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被譽為全球四大博物館之一,收藏近200萬件橫跨5000年歷史的珍貴藏品,涵蓋世界各大文明與藝術流派。而故宮本次展覽時區鎖定1920世紀中,類別涵蓋現實主義、學術繪畫、印象派、後印象派至早期現代主義。印象派的出現,讓畫家們從室內走向戶外、繪畫主題自人物與肖像延伸到自然景致,藉畫筆捕捉光影流動,並影響了後續藝術流派如點描派、野獸派、現代主義等的誕生及演變,留下許多經典佳作。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片來源:The Met)

以人體、肖像、大自然等「畫面主題」劃分5大展區

策展敘事跳脫傳統上以「時序」、「畫派」分類的形式,改以「畫面主題」引導觀眾透過「直覺」展開探索,感受畫中色彩、筆觸及其蘊藏的人文情感,沈浸於作品所營造的氛圍情境。讓我們分別看向5大展區亮點:

▍身體姿態

此區梳理自1860年代起不同藝術家對人體的詮釋,並闡述鉛筆、顏料等不同媒材與技法對裸體描繪的特殊性,看人體如何成為藝術表達的試驗場。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大溪地的出浴女子 Tahitian Women Bathing》,高更 Paul Gauguin,1892。(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肖像與人物

18世紀歐洲迎來工業革命,撼動社會階層與城市風貌,藝術也從國家資助轉向更開放的大眾市場,肖像畫趁勢崛起為中產階級展現財力、地位之物。這一時期,藝術家描繪現代生活中的社交互動,讓親朋好友成為畫中人,賦予肖像更風格化的表現,模糊肖像畫與風俗畫的界限,開啟人物畫的新風貌。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彈鋼琴的兩位少女 Two Young Girls at the Piano》,雷諾瓦 Auguste Renoir,1892。(圖片來源:The Met)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春日 Springtime》,皮埃爾·奧古斯特·考特 Pierre-Auguste Cot,1873。(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徜徉自然

在歐洲各國隨政治與工業革命的推進逐漸轉變之時,藝術家將視野轉向自然風光,以風景為畫作主角,並在其中融入自身獨特視角與繪畫風格,徹底改變1920世紀初的畫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花朵盛開的果樹園 The Flowering Orchard》,梵谷 Vincent van Gogh,1888。(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城市到鄕村

1920世紀之交,藝術家們不僅徜徉自然,也探索各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及人們與環境的互動,眾多畫作描繪的主角從不斷變化的巴黎城市景觀、塞納河畔及度假勝地享受悠閒時光的漫遊者,再到鄉村小鎮和田園風光。藝術家以現代眼光及創新技巧,各自展開對所處地方的景觀與人群的獨到詮釋。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 A Sunday on La Grande Jatte》習作,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1884。(圖片來源:The Met)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6月故宮登場!集結梵谷、塞尚等大師名作
《冬天早晨的蒙馬特大道 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卡米耶・畢沙羅 Camille Pissarro,1897。(圖片來源:The Met)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展區一隅(圖片提供:時藝多媒體)

▍水岸風光

工業革命帶動鐵路運輸,人們能以更便捷的方式前往海灘、漁村、港口等各地觀光,藝術家們也踏上旅途,留下許多描繪水景風光的美作,無論在法國各海岸、威尼斯或阿爾及爾等地,都能看到不同藝術家詮釋的畫作紀錄。

皮耶‧波納爾,《聖特羅佩舊港一景》,1911年。(圖片來源:The Met)
皮耶‧波納爾,《聖特羅佩舊港一景》,1911年。(圖片來源:The Met)

票價資訊總整理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規劃3波售票期間,提供各式票組選擇,有興趣者請見下方詳細售票資訊。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展期|2025.06.1410.12

展場|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二展覽館 一樓特展廳

開放時間|每日 9:0017:0016:30展覽現場停止售票及入場)

 

▬▬▬ 購票請點此 ▬▬▬

▍早鳥票 3/13-3/31

・雙人紀念套票|$770

內附雙人入場憑證1組、紀念套票1

請於觀展驗票時出示入場憑證,以兌換紀念套票組

▍預售票 4/7-6/13

・單人票|$400

THE MET 限定零錢包套票|$499

內附單人入場憑證1個、THE MET限定零錢包1

請於觀展驗票時出示入場憑證,以兌換限定零錢包

▍展期票 6/14-10/12

・全票|$500

・優待票|$4506歲以上持有效學生證件者,每證限購一張(碩博士生、社區大學、空中大學及在職進修等恕不適用)

・特惠票|$25065歲(含)以上者、持本國或外國身心障礙手冊之陪同者,需出示證件正本,每證限購1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台中藝術博覽會即將登場!當世界失序,當代藝術的內在回聲

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即將於7月4日至7月6日於台中日月千禧酒店登場,7月3日舉辦 VIP 預展。作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的三大藝術博覽會之一,台中藝博邁入第13屆,隨著台中市區的開發以及人口密度的提升,台中藝博希望能夠以更加沉穩的步伐,走入城市脈動與心靈深處的雙重節奏中。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尊彩藝術中心_廖繼春_威尼斯水都_油彩、木板_22X27cm_1963(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內觀轉向與當代的感官生態

近幾年世界情勢的動盪,伴隨著部份人們的覺醒,兩相交織之下,我們仿佛正穿行在一場無形的情緒濃霧之中。從地緣政治的張力、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國際認同的再思,再到亞洲的貨幣升值、消費大國美國突發的對等關稅等世界級的事件,全人類的集體心境彷如潮水一般,在極短的周期之間震盪。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_璞玉發光_羅思喬_轉角處_油墨、紙_104x88cm_2022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生活中的一方面,既顯現出我們的焦灼不安,一方面也渴望著某種更溫柔、更深層的感知方式,來為日常開出一條細小的通道,聊以安放自身,在動盪中尋覓心靈上的安居之所。資訊密集與情緒過載,藝術作品被創作的過程,本身就是藝術家自我療癒的方式,同時完整的作品也替觀者規畫了一個情緒舒適的港灣。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_藝術新聲_陳宗煜_《 1小時17分》_紙本設色 _111x61cm_2025(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從形式到知覺:在展場中重啟感官與情緒的細部修復

當藝術不再只追問「圖像為何」,而回到一種與世界深層感官連結的狀態時,它便成為一種實踐、一種通往身體、知覺與記憶的通道。2025 年的 ART TAICHUNG,試圖建立的並非僅是展示場域,而是觀者與作品之間一場柔軟而深刻的對話空間。在這個由資訊密度、心理疲勞與地緣不安共同構成的時代,我們不再期待藝術只是思考的觸媒,而也渴望它成為情緒上的共振與感知的訓練。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敬園藝術空間_張敬_清心的人有福了_銅_48x23x18cm_2017(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從「觀看」到「感受」,從「凝視」到「共感」,藝術作品所提供的,是一種在碎裂節奏中練習重構自我與世界關係的可能性。無論是以織物與土地編織的敘事,或是透過氣味、觸感、聲響所調動的記憶回聲,這些創作都是對當代生命節奏的溫柔映照。藝術家不再只是製造物件的角色,而是透過創作轉化身體經驗、內在風景與集體焦慮的「神經中繼站」。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海神畫廊_呂巧智_從天堂墜落_陶 植絨粉_35×32×33 cm_2023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在這樣的展場裡,藝術無需高聲呼喊,也不必急於表態。它更像是一場深層的呼吸練習,邀請我們放慢節奏,重新學會如何觀看一株植物的脈絡、聆聽一塊陶土的沉默,或在某個細微色階之間,感受到未被言語捕捉的悲傷與希望。這些作品與其說是「答案」,不如說是坐標,是我們在當下社會條件下,重新辨識自己位置的精神建築。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東籬畫廊_ 沐冉_乙未山茶_油印木刻_30x45cm _2015(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ART TAICHUNG 2025 台中藝術博覽會

展覽地點|台中日月千禧酒店8-11樓(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77號)

公眾展期|7月4日(五)12 : 00 – 19 : 00、7月5日(六)12 : 00 – 19 : 00、7月6日(日)12 : 00 – 18 : 00(6日僅開放至18:00)

資料提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