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北美館典藏新庫即將落成,蒐藏及受贈作品廣度也持續積累,所藏作品迄今已近6000件,加以近年獲得藝術家和家屬為數不少的捐贈,得以補足北美館女性典藏的研究軌跡。《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以此為開端,聚焦在1950年代末開始嶄露頭角,或於70至90年代接受國際藝術思潮洗禮,以及X世代後的女性藝術家典藏作品,展出28位藝術家近112組作品及文獻,將女性藝術家的創作情感與觀點轉化為「飛地」,涵蓋關於家庭、母性、社會文化等主題的探索,藉此呈現藝術家豐富的生命經驗與創作脈絡。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主視覺。(圖片提供:北美館)

走進女性藝術家的「飛地」

展覽命題中的「飛地」,意指一個國家境內存在不受其主權管轄的土地。本展將「飛地」比喻為創作者獨立於外部環境的意識空間,在混亂的現實中保持心靈平靜的內在狀態。同時,《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也自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房間》汲取靈感,指出女性在多重身分間,經常將附屬角色置於自我之前,凸顯社會中相對弱勢者在文化脈絡中的處境,及其超越困境的能力。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蕾琴娜.希維拉《入侵系列:冒險故事》現地製作版。(圖片提供:北美館)

三大子題探討不同層面的「空間」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以女性文學「自傳體」為架構,參照吳爾芙長篇小說《燈塔行》的〈窗〉、〈歲月流逝〉與〈燈塔〉三個篇章,分別延伸成為展覽子題,藉女性視角看待受社會結構宰制的群體及個體,並從其作品探討不同層面的空間,展現人們以多樣形式擴展自由度及心靈向度。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謝鴻均《游》。(圖片提供:北美館)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亮點作品

尹錫男《粉紅色的房間 III》

走進展覽的首件作品,是韓國女性主義藝術先驅尹錫男(YUN Suknam)的《粉紅色的房間 III》,為第一屆台北雙年展後蒐購之作。在四十歲時意識到自己渴望成為一名藝術家的她,在本作中以不穩定的粉紅色體現家庭主婦所經歷的不安。仿巴洛克風格的沙發被金屬釘刺穿、獨自蜷縮在一角的婦人、披著舊衣的搖椅,反映女性在社會中的被動地位與困惑的人格與日復一日的寂寥。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尹錫男《粉紅色的房間 III》。(圖片提供:北美館)

鄭瓊娟《陽》

臺灣戰後第一代女性藝術家鄭瓊娟,是「五月畫會」創始成員。藝術家生前於2022至2023年間將其畢生重要作品捐贈北美館,包含早期畢業的寫實作品到邁向千禧年轉化發展的心象畫。創作歷程中,生於醫生世家的鄭瓊娟,在婚後面對生活現實問題讓她備受牽制,為了照顧家庭而中斷創作近十年,重拾畫筆後改變風格為奔放且具生命力,探討潛意識、大氣、陰陽與禪學等內在思維。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鄭瓊娟《陽》。(圖片提供:北美館)

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

李錦繡早期專注於扭曲的人形以及金屬倒影產生的變形空間,並從負片底片汲取靈感創作;而後於巴黎進修,受到現代建築玻璃帷幕的穿透性、光線變化與反射影像啟發;返台後於2001年成立工作室,隔年創作《容合.相待.彩虹曲》,以柔和的粉色淡刷筆法,呈現舒適明亮的起居空間,從畫面中明顯可感受到工作室帶給了她安定和歸屬感。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李錦繡《容合.相待.彩虹曲》。(圖片提供:北美館)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

王淑鈴巨幅作品《吟唱的河流》的創作靈感源於藝術家對大甲溪河畔美好童年的追憶,承載著她對家、母親、家鄉的無盡思念,作品畫面以書法筆勢揉合抽象表現手法,呈現河水流動的節奏,也暗示著時空的變遷,同時喚起觀者對自然與生命的重新審視。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王淑鈴《吟唱的河流》。(圖片提供:北美館)

李芳枝《夢蝶》

「五月畫會」發起人之一李芳枝於1962年與同為畫家的先生結婚並移居瑞士。在刻苦的生活中為了節省顏料,她發展出以簡筆與薄塗作畫的技法;而移居至環境廣闊的山城,作品畫面明亮且充滿愉悅感,以具體形體描繪對於眼前事物的喜愛,從粉彩、油彩或水墨等不同媒材,釋放出情感充沛的能量,而長年旅居在外的她,更有多幅作品描繪對家鄉與親人的思念。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李芳枝《夢蝶》。(圖片提供:北美館)

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

《日光下的靜物》涵納了藝術家所喜愛的靜物與大自然題旨。其創作手法是先製作模型再進行打光與拍攝,然後藉數位軟體使光線與空間的邊界緩慢移動,擬造出一個貼近現實的空間。在展場中,作品與實際空間相互結合,連續性動態隱含著時間的歷程,擴大觀者的感知。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王雅慧《日光下的靜物》。(圖片提供:北美館)

洪美玲《尋道》系列

《尋道》系列作品始於1983年,每件作品皆以編號命名,象徵生命樂章的不同章節。中國水墨畫常見的山水皴法、小路、平臺都是洪美玲作品中常見的構圖元素 。此次展出的三件新進藏品以層疊的幾何符號與流暢圓滑的線條象徵生命的樂章,展現其徜徉山川水澗之間的寬闊心境。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洪美玲《尋道100號》。(圖片提供:北美館)

洪藝真《無題(紅)》

中生代藝術家洪藝真最初的繪畫風格帶有水墨畫隨筆寫意的抽象表現主義,自90年代發展出厚重顏料堆疊、幾何形分割的單色抽象繪畫;2007年後則發展用自製的鋸齒狀塑膠片在畫布上重複劃格線,並徒手將畫布反覆壓摺出交錯的立體線條,選擇性地將這些立體畫作以玻璃纖維材質翻模複製,將原作與複製並陳展出。北美館於去年新增典藏作品,包括最早1994年的大學實驗性作品,以及2011年生前最後完成之作。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洪藝真《無題(紅)》。(圖片提供:北美館)

吳瑪悧《墓誌銘》

《墓誌銘》為紀念二二八事件50週年製作,試圖藉由事件受害者女性家屬的故事來探討女人於歷史事件的角色,相隔10多年後再次呈現。在ㄇ型場域中,吳瑪悧透過右面玻璃噴砂文字,提出在政治平反的過程中,男性會翻轉為英雄,但女性的聲音卻往往被忽略;與此呼應的是左面玻璃噴砂節錄《二二八事件慘案紀實》紀錄片,以及阮美姝的自身經歷和走訪百餘位遺族於《幽暗角落的泣聲》。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吳瑪悧《墓誌銘》。(圖片提供:北美館)

蕭麗虹《老梯子》

《老梯子》為90年代「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獲選得獎並納入典藏之作,呈現一群捏塑的泥人奮力爭先恐後地攀上長梯,但爬上頂端才驚覺空無一物。隔年她在作品《天賜?(#2)》 中結合「雲」與「人間」的題旨:逐漸聚集、正往高處攀爬的扭曲身形,對應著自地平線冉冉上升的朵朵雲彩。蕭麗虹自認偏愛宇宙所流露的寧靜,「因為與大自然相比較,人與人的行為都可以被淡化」。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蕭麗虹《老梯子》。(圖片提供:北美館)

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

作品探究新莊紡織與成衣產業中女性工作者的意識與境況。新莊在1950年代紡織成衣廠林立,提供了大量女性就業機會,卻也造成她們超時地付出勞力與心力;而如今產業凋零,年紀已長的她們卻得面臨轉業或失業的困境。藝術家以攝影紀錄這群臺灣經濟奇蹟背後的女性,並於每張相框上標記她們的年資與產能,藉此傳達人力與機械的對抗合作,以及基層紡織女性勞工的聲音。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侯淑姿《青春編織曲(三)》。(圖片提供:北美館)

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

本作將新聞文本字句透過書寫轉化為皴法,以工筆膠彩鋪陳畫面中人物的互動與虛構事件,重新梳理因失速的生活節奏而被忽略的尷尬與困惑,闡述藝術家對當代精神情狀的反思,呈現當今社會的緊繃、斷裂與伴隨而生的荒謬狀態。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顏妤庭《無數個昨日-3》。(圖片提供:北美館)

蕭珮宜《人間樂園》

作品中擬人化的動物演出人類社會中的虛妄情愛與權力爭奪,紅蘿蔔象徵情感的物質籌碼、猴子們為向巨型母兔求歡而爭鬥,兔子則在眾星拱月中失去喜樂。繽紛豔麗的色彩與裝飾風格, 與既缺乏歡快又失去自我的故事形成反差。藝術家以繁複工序而需大量勞動的作品製作過程,反應當代社會心理的警世寓言。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蕭珮宜《人間樂園》。(圖片提供:北美館)

書房計畫

除了眾多精彩作品外,本展也特別規劃「書房計畫」,邀請藝術家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以三篇虛構小說〈京子〉、〈珍藏盒〉及〈河〉回應展覽,透過回溯與再詮釋,呈現時代交織的創作脈絡。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北美館開展!聚焦跨世代28位女性藝術家,看見多元情感與生命經驗
「書房計畫」邀請郭俞平融合不同女性藝術家的成長軌跡與生命故事,撰寫自傳體小說《珍藏盒》。(圖片提供:北美館)

參展藝術家(按姓氏筆畫排序)
尹錫男(韓國)、王淑鈴、王雅慧、吳瑪悧、李芳枝、蕾琴娜.希維拉(巴西)、李錦繡、林燕、弗蘭妮.侯伯格(瑞典)、侯怡亭、侯淑姿、洪美玲、洪藝真、張相宜(韓國)、張婷雅、陳幸婉、陳慧嶠、陳瀅如、黃海欣、黃潤色、楊世芝、鄭瓊娟、蕭珮宜、蕭麗虹、薄茵萍、薛保瑕、謝鴻均、顏妤庭

特別計畫
郭俞平

《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展期|2024.10.05–12.15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1A、1B展覽室

▍策展人導覽

日期|11月2日(六)
時間|14:00–15:30
主持人|蕭琳蓁(策展人)

▍書房計畫「零平方公里的珍藏盒」朗讀x對談

日期|11月9日(六)
時間|14:00–15:30 
主持人|蕭琳蓁(策展人)
對談人|郭俞平(藝術家)、翁智琦(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展覽漫遊 《熱線:建立飛地的方式》

日期|11月23日(六)
時間|上午4場、下午4場,每場8分鐘
演出|末路小花

▍《現代美術》專題講座

主題|「女性當代」
日期|11月30日(暫定)

相關活動資訊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

延伸閱讀

RECOMMEND

【編輯帶逛】2025京都ACK藝術博覽會:從會場設計、亮點畫廊到寺廟展覽,看藝術如何融入城市?

【編輯帶逛】2025京都ACK藝術博覽會:從會場設計、亮點畫廊到寺廟展覽,看藝術如何融入城市?

2025京都ACK藝術博覽會於11月14~16日登場,La Vie編輯直擊現場,從主展場國立京都國際會館,到寺廟等京都市內衛星展區,帶看本屆展出亮點與有趣的策展方式,以及藝術如何透過不同形式融入城市。

11月的日本藝術場景熱鬧的。東京藝術週(ART WEEK TOKYO)率先於1159日登場,以非定點的展出形式,串聯並打開東京全城的藝術場域。緊接著京都藝術博覽會(Art Collaboration KyotoACK)於111416日展開,核心緊扣「合作」,兩大代表性展區:「Gallery Collaborations」規定日本藝廊須與海外藝廊組隊策展同一展位、「Kyoto Meetings」將展會呈現方式與京都文化結合,加乘藝廊與藝廊之間、京都與國際之間的交流,成為藝博會中的獨特存在。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2025年邁入第5屆的ACK,共有來自19個國家與地區的72間畫廊,其中25家為首次參展,可謂至今規模最大且國際多元性最高的一屆。講者陣容也相當豪華,包括今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巡迴展《你的好奇旅程》的藝術家Olafur EliassonTeamLab創辦人猪子寿之、2025大阪世博女性館和Panasonic館建築師永山祐子等人皆親臨現場。值得注意的是,ACK2022年獲得「保稅展覽」資格,讓國際參展單位得以免除需於銷售前課徵的10%消費稅,而今年也依舊維持此形式。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強調合作的ACK,今年首度攜手曼谷文化機構「Bangkok Kunsthalle」,推出獎助金計畫「Bangkok Collaborate Kyoto Fellowship」,最終由墨西哥藝廊「kurimanzutto」的王水(WangShui)、日本藝廊「Anomaly」的玉山拓郎獲選。兩位除了能獲得金援支持,還將前往曼谷駐村並舉辦展覽。評審團表示,評選標準是希望能尋找與Bangkok KunsthalleACK理念相符的藝術家——具備實驗性、療癒,以及對文化系統的重新想像。而王水的作品結合了影像、演算程序和電影語彙,將科技與精神性以近乎儀式感的方式融合並呈現;玉山拓郎則能將經常被忽視的空間,轉化為令人意想不到的多重感官世界。

Bangkok Collaborate Kyoto Fellowship頒獎典禮。(攝影:Yoshimi Ryo、圖片提供:ACK)
Bangkok Collaborate Kyoto Fellowship頒獎典禮。(攝影:Yoshimi Ryo、圖片提供:ACK)

2025年的此刻,ACK以「2050—凝視未來」(2050Gaze Toward the Future)作為企劃主題,一方面回顧了這個世紀前1/4的歷程,也從此開始思索下一個1/4的世界樣貌。以下盤整今年展出亮點,看藝術與京都激盪出了哪些火花?

① 京都式的展場氛圍

藝博會的氛圍很大一部分由展場定調,有別於一般方正的白色間隔,ACK邀請建築師周防貴之操刀會場設計,運用原木牆拼接成一格格木製展間,各展位不規矩的位置設置,走逛其中,宛如置身於京都的迷宮巷弄間。許多展位也將作品擺放方式結合木格展間,看各藝廊怎麼和木格展間互動,也成為逛展的樂趣之一。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主展場國立京都國際會館的建築亦相當值得一看,這座於1966年開館的建築,由師從日本建築巨擘丹下健三的大谷幸夫設計,室內設計則由劍持勇操刀,可謂日本近代建築的重要作品。11月的ACK展期也正值楓葉季,在1樓展場觀展之餘,也相當推薦到2樓眺望國立京都國際會館周遭景緻,可見紅色楓葉與綠意、建築交織。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2025年ACK展場一景。(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從國立京都國際會館2樓戶外眺望的景緻。(攝影:張以潔)
從國立京都國際會館2樓戶外眺望的景緻。(攝影:張以潔)

② Gallery Collaborations藝廊如何合作?

本屆「Gallery Collaborations」展區,共有29間日本畫廊與30間國際畫廊共同合作展出。其中,代理非洲藝術家的東京藝廊「space Un」,聯手奈及利雅首都阿布加藝廊「Retro Africa」,展出多位非洲藝術家作品,探討物質與身分、動態與靜止之間的關係。日本老字號畫廊「思文閣」,與在聖保羅、布魯塞爾、紐約、巴黎皆有據點的「Mendes Wood DM」合作,呈現拉丁美洲藝術家與日本戰後抽象與前衛書法的創作交流。

「space Un」聯手「Retro Africa」參與2025ACK,圖為展出的藝術家Serigne Mbaye Camara作品〈Untitled〉(2024)。(圖片提供:space Un )
「space Un」聯手「Retro Africa」參與2025ACK,圖為展出的藝術家Serigne Mbaye Camara作品〈Untitled〉(2024)。(圖片提供:space Un )

東京的「Taka Ishii Gallery」則攜手維也納的「Galerie Martin Janda」,呈現墨西哥藝術家Mario García Torres與斯洛伐克藝術家Roman Ondak的雙人展。其中擅長重構日常物件的Roman Ondak,其大型樓梯裝置〈Leap〉在展間相當吸睛。

Roman Ondak的〈Leap〉於2025年ACK展出。(攝影:張以潔)
Roman Ondak的〈Leap〉於2025年ACK展出。(攝影:張以潔)

東京藝廊「Mitochu Koeki Co.」和倫敦藝廊「Annely Juda Fine Art」的合作相當有趣,前者帶來4位日本女性陶藝家稲崎栄利子、波多野亜耶、服部真紀子、Aizawa Rie的作品,後者則帶來繪畫大師David Hockney2021年以iPad創作的《20 Flowers》系列作品,呈現一場媒材迥異的展出。而David Hockney3件作品,也各自以1,5003,000萬日圓的高價出售。

David Hockney〈15th March 2021, Flowers in a Jug〉(2021)。(圖片提供:Annely Juda Fine Art)
David Hockney〈15th March 2021, Flowers in a Jug〉(2021)。(圖片提供:Annely Juda Fine Art)

③ Kyoto Meetings亮點藝廊聚焦

今年共有13間日本及國際藝廊參與「Kyoto Meetings」。墨西哥藝廊「kurimanzutto」帶來王水個展,展出多件以水墨與油彩在鋁板上作畫的作品,方正的畫框中,可見道道強勁而抽象的筆觸。且在預展日結束時,展位已有75%的作品售出,每件作品的成交價落在30,00055,000美元間。

kurimanzutto展出王水作品〈Curtain Call〉(2025)。(攝影:Zach Hyma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kurimanzutto展出王水作品〈Curtain Call〉(2025)。(攝影:Zach Hyma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kurimanzutto Mexico City / New York)

來自釜山的「Johyun Gallery」也相當值得一看,展出了李培(Lee Bae)、金澤相(Kim Taek Sang)、李光鎬(Lee Kwang-Ho)與墨西哥藝術家Bosco Sodi的作品。展間同時呈現了4位藝術家迥異的媒材特性:炭墨的焦痕、水的沉積色調、超寫實的形象、土質顏料的觸感,引人探索物質與感知的全新維度。

「Johyun Gallery」展出李培作品〈Brushstroke A3〉(2025)。(圖片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ohyun Gallery)
「Johyun Gallery」展出李培作品〈Brushstroke A3〉(2025)。(圖片提供: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ohyun Gallery)

京都本地的「KANEGAE」則用藝術回應環境與社會問題:當鹿肉進入市場後,鹿皮與鹿骨因難以處理而被丟棄。因此KANEGAE開啟了藝術計畫,由藝術家將鹿角與鹿骨轉化為雕塑與陶藝,並從鹿皮提煉出用於繪畫的黏合劑。但他們注意到,光憑藝術無法提供實質解方,因此今年ACKKANEGAE聯手時尚品牌「T.T」,用鹿皮製作外套與鞋子,試圖開啟新的商業可能。另外也推薦造訪KANEGAE位在大徳寺總門的藝廊,細品工藝的多重面貌。

「KANEGAE」於2025年ACK展出。(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KANEGAE」於2025年ACK展出。(攝影:Moriya Yuki、圖片提供:ACK)

④ 公共藝術不可錯過

會場除了各藝廊的展位,更有策展人Martin Germann、木村こころ(Kimura Kokoro)策劃的「公共計畫」(Public Program),以「共生:藝術與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Symbiosis: Art and Common Grounds)為題,邀請10位日本與海外藝術家,在會場內外各處展出作品。會場外可見德國-越南藝術家Phung-Tien Phan的裝置〈ersatzteile〉,將寶特瓶、燈具、收音機等日常可見的工業物件錯置組合,煙霧也不時冒出,隱喻對社會身分的真實性的質疑。

場內亦可見日本藝術家木村友紀翻玩日常物件,作品〈Des Treize〉讓透明球形機器人緩緩穿梭展間,基於數據運算的運動軌跡,會隨著機器人和環境的物理條件差異而慢慢偏離預設,呼應木村友紀長期關注的「物質與非物質存在」之間的關係。

木村友紀〈Des Treize〉於2025年ACK展出。(攝影:張以潔)
木村友紀〈Des Treize〉於2025年ACK展出。(攝影:張以潔)

日本藝術家遠藤利克的大型裝置〈Void–Blackening〉,將木、鐵、水泥、焦油炙燒成一顆偌大球形,延續藝術家一貫擅長轉化空間感受的紀念性雕塑脈絡,讓國立京都國際會館一角添上靜謐與神祕氣息。

遠藤利克〈Void–Blackening〉於2025年ACK展出。(攝影:張以潔)
遠藤利克〈Void–Blackening〉於2025年ACK展出。(攝影:張以潔)

⑤ 在寺廟遇見藝術

有趣的是,ACK也將展覽延伸到京都市內的寺廟、文化機構等,看藝術家們如何讓作品與空間、歷史互動,也成為到京都看展的獨特樂趣。兩足院由在紐約、洛杉磯擁有據點的藝廊「David Kordansky」,帶來日本藝術家日下翅央(Shio Kusaka)、美國藝術家Jonas Wood夫妻檔的雙人展。日下翅央的陶藝呈現了寺廟內部空間一角的景色,David Kordansky的繪畫則融入寺廟窗景,其筆觸亦呼應了日下翅央的陶藝紋理。

日下翅央的陶藝呈現了寺廟內部空間一角。(攝影:張以潔)
日下翅央的陶藝呈現了寺廟內部空間一角。(攝影:張以潔)
David Kordansky的繪畫成為寺廟的另類窗景。(攝影:張以潔)
David Kordansky的繪畫成為寺廟的另類窗景。(攝影:張以潔)

由「Kiang Malingue」代理的美國藝術家Carrie Yamaoka,則於曼殊院展開首次日本個展《Inside Out / Outside In》。在曼殊院這個室內禁止攝影隱密古蹟,Carrie Yamaoka的作品也靜靜隱身寺廟各處,讓旅人如解謎般探索,不斷轉換遠/近、外/內的視線欣賞作品。部分作品甚至直接暴露於自然環境中,隨著天氣、光線、時間的變化,作品將與空間、觀眾交織出不同變化,讓每一次的造訪,都是此刻僅有的體驗。

Carrie Yamaoka個展《Inside Out / Outside In》於曼殊院的展出一景。(攝影:張以潔)
Carrie Yamaoka個展《Inside Out / Outside In》於曼殊院的展出一景。(攝影:張以潔)
Carrie Yamaoka的部分作品直接暴露於自然中。(攝影:張以潔)
Carrie Yamaoka的部分作品直接暴露於自然中。(攝影:張以潔)

廣誠院則有倫敦藝廊「Sadie Coles HQ」舉辦的義大利藝術家Isabella Ducrot個展《Incongruous》,這也是這位1931年出生的藝術家,自1990年以來於日本的首次展覽。此次展出了《Bella Terra》與《Incongruous2大以紙材創作的系列:前者意指「美麗之地」,透過樹木、水面、月亮3個基本元素,以自然的不斷嬗遞,隱喻生命的韻律;後者則展出於2樓,以花瓶、茶壺、桌子等家庭元素為核心。當日光從窗戶穿透紙面,作品也與窗外楓葉景致一同映入眼簾,亦巧妙回應了藝術家對自然與生命規律的叩問。

Isabella Ducrot個展《Incongruous》於廣誠院的展出一景。(攝影:Mitsuru Wakabayashi、圖片提供: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Isabella Ducrot個展《Incongruous》於廣誠院的展出一景。(攝影:Mitsuru Wakabayashi、圖片提供: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Isabella Ducrot個展《Incongruous》於廣誠院的展出一景。(攝影:Mitsuru Wakabayashi、圖片提供: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Isabella Ducrot個展《Incongruous》於廣誠院的展出一景。(攝影:Mitsuru Wakabayashi、圖片提供: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Art Collaboration Kyoto
時間:2025.11.1416
地點:國立京都國際會館(ICC Kyoto
2026年確定將於11.79舉辦!

文、攝影|張以潔
圖片提供|各單位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勤美術館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開展!拿起偏光鏡、穿越光影矩陣,進入想像力的平行視界

勤美術館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開展!拿起偏光鏡、穿越光影矩陣,進入想像力的平行視界

台中勤美術館邀請台灣跨域藝術團隊 何理 WHYIXD 策展,以《Input > Unknown》為題,打造一場以「感知場域」為核心的沉浸式多感官體驗,以光影為主題,融合科技、感知與想像力,邀請觀眾穿越光影矩陣,重新看見隱藏的資訊如何於城市與日常之間流動、生成與綻放。

由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設計的「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於去年12月正式開幕,首展邀請日本設計師nendo團隊帶來《OUTLINES IN BETWEEN》,奠定展館「靈感能量」的創意基調;第3棒由首次登台的歐洲藝術團隊Numen/For Use,展出《Net & String Taichung》,延續對城市空間與感知的探索。今年冬季,第3棒展覽由台灣跨域藝術團隊何理 WHYIXD接手策展,回應勤美草悟長年累積的靈感脈絡,以及勤美術館「打開想像」的核心理念。

以身體與感官作為「輸入」

展覽靈感源自電腦程式語法的命令提示符「Input >」,象徵等待輸入的未知狀態。在這場展覽中,觀眾不再只是觀看者,而是以身體與感官作為「輸入」,親身參與一場關於「未知(Unknown)」的感知運算。展覽由何理 WHYIXD策展與創作,並攜手德國聲音藝術實驗室KLING KLANG KLONG、台灣視覺設計團隊HOUTH,以及藝術家莊志維,共同構築一場融合光、聲、風與數據的多感官體驗,探索數位時代的「真實感」與感官邊界。

勤美術館 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11月22日開展。(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勤美術館 2025冬季展《Input > Unknown》11月22日開展。(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觀者化身參與世界生成的「玩家」

在《Input > Unknown》的展覽現場,觀者是參與世界生成的「玩家」。何理 WHYIXD表示,此次展覽透過觀者的參與性互動,讓科技藝術不再只是被觀看,而是成為每個人都能親身介入的感知場域。真實不只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持續被生成的過程。當你改變觀察的角度、重新檢視習以為常的界線,世界也會回應你以另一種樣貌。展覽共分為4個展區:啟動、運算、渲染及沙盒模式,也象徵未知世界生成的4階段。

戶外展覽主視覺《Input _ Unknown》 邀請觀者一同穿越光影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戶外展覽主視覺《Input _ Unknown》 邀請觀者一同穿越光影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以偏光鏡啟動未知的光影世界

展覽自1樓入口〈Hello World〉啟動,觀者能拿起本展入場通行證——現場特製「偏光鏡」,親手解碼隱藏於牆面光影之間的訊息。隨著鏡片旋轉,光的偏振方向改變,潛藏的線條與色層逐一顯現,人們彷彿化身為指令輸入者,透過手勢與視角開啟個人化的光影界面。〈Hello World〉走廊以電腦語言與互動機制設計,透過每日投票「Accept/Deny」參與展覽程式,感受思考轉化為光的瞬間。

拿起本展入場通行證:現場特製「偏光鏡」,觀展民眾親手解碼隱藏於牆面光影之間的訊息。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拿起本展入場通行證:現場特製「偏光鏡」,觀展民眾親手解碼隱藏於牆面光影之間的訊息。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在7公尺高「像素矩陣」行走

順著階梯走入地下一層,壯闊的〈像素力場Dynamic Field〉以流動光影迎面而來。由偏光鏡面、旋轉機構與燈光交織而成的巨大裝置,構築出可步入的7公尺高「像素矩陣」,隨著觀眾的移動與視角改變,潛藏色層與反射光譜層層顯現。靜止的結構在觀看中流動,鏡面折射出觀者與環境的互動,使「身體」成為影像生成的一部分。讓光成為媒介、感知成為動力,模糊了虛擬與真實的界線,開啟一場關於影像與自我之間的沉浸對話。

《像素力場Dynamic Field》由偏光鏡面、旋轉機構與燈光交織而成的巨大裝置,構築出可步入的七公尺高「像素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像素力場Dynamic Field》由偏光鏡面、旋轉機構與燈光交織而成的巨大裝置,構築出可步入的七公尺高「像素矩陣」。(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在光與聲中聆聽數據的呼吸

從視覺宇宙轉入暗黑場域,〈海境:回溯 Tender Soul of Ocean: recall〉由何理 WHYIXD攜手德國聲音實驗室KLING KLANG KLONG共創,以勤美術館戶外的氣候資料與人流數據為素材,轉譯成流動的光影與聲音。觀眾步入作品,如同進入被風與海洋訊號編織的波光之境。光線隨氣候與人群移動而閃爍,聲音在空氣中震盪,如潮汐般呼吸。觀者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環境節奏的共構者。〈海境:回溯Tender Soul of Ocean: recall〉以溫柔卻深刻的方式提醒我們:氣候、聲音與人並非分離的存在,而是一場持續共鳴的動態生命場。

《海境:回溯 Tender Soul of Ocean:recall》光線隨氣候與人群移動而閃爍,聲音在空氣中震盪,如潮汐般呼吸。(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海境:回溯 Tender Soul of Ocean:recall》光線隨氣候與人群移動而閃爍,聲音在空氣中震盪,如潮汐般呼吸。(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以眾人之手生成詩性色譜

展覽最終章〈白色彩虹Spectrum of White〉由藝術家莊志維創作,運用偏光鏡獨特的折射特性,邀請觀眾以手指觸碰、留下痕跡,親身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隨著每位參與者的指印與動作不斷堆疊,原本純白的偏光片逐漸映現出繽紛光譜,從透明到彩色、從個體到群體,最終形成一道由人共同構築的「彩虹」。作品象徵著當代人際網絡的連結——每一個獨立行為都能匯聚成共感的意識場。這件裝置成為展覽的尾聲,也是一場凝聚的儀式:當觀眾離開,光線仍在轉動,留下的是眾人共創的光譜印記,映照著人與人之間持續流動的生命力與連結感。

《白色彩虹Spectrum of White》運用偏光鏡獨特的折射特性,邀請觀眾以手指觸碰、留下痕跡,親身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白色彩虹Spectrum of White》運用偏光鏡獨特的折射特性,邀請觀眾以手指觸碰、留下痕跡,親身參與作品的生成過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 《Input > Unknown》
展期時間|2025.11.22(六)-2026.03.01(日),週一休館
第一階段展期 2025.11.22(六) − 2026.01.04(日) 13:00−21:00
第二階段展期 2026.01.06(二) − 2026.03.01(日) 10:00−18:00
地點|勤美術館 CMP INSPIRATION(台中市西區館前路79號)  
購票請點此

資料提供|勤美術館、文字整理|Adela Che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