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活動如何創造深刻體驗?專訪Aesop台灣行銷部:辦的不是活動,是陪伴與心意

品牌活動如何創造深刻體驗?專訪Aesop台灣行銷部:辦的不是活動,是陪伴與心意

在紛擾的數位時代,一場品牌活動能如何精準傳遞訊息,且讓實體見面的價值淋漓盡致?來自澳洲的天然香氛保養品牌Aesop,從產品、美學到服務都從不鋪張,但始終以沉穩內斂中蘊含溫度的形象,存在消費者心中。背後,創造品牌一次次以各式形狀、體驗面世的台灣行銷團隊功不可沒,自稱一群「細節控」的她們,揭開幕後細膩又不失柔軟的策略思考,分享潛藏每場成功活動背後的技藝與心意。

8月夏末的苗栗富貴三義美術館,一行人穿越山嵐和竹林,行經波光水影,在香氣間品嚐佛手柑、無花果和綠茶製成的小點,聆聽調香師靈感萌生那個早晨的記憶——回過神, 發現自己的五感早已浸潤在和眼前香水誕生相同的情境裡。

這是Aesop首支茶香水「蔚香水(Virēre)」的發表會,近兩年,品牌新品也曾在三峽古礦場「無礦」堆起的奇幻沙丘前、陽明山攝影棚「白平方」滿盈的金合歡花之間面世。Aesop每次現身,帶來的從不只是產品,而是隨之而生的一整個世界觀,再透過媒體及深耕藝術、設計、文學等領域的專業職人(advocate)們的文字與鏡頭擷取,讓大眾在實際踏入店鋪嗅聞之前,便已隔空對產品留下鮮明的想像。

(圖片提供:Aesop)
團隊分享,香水往往是品牌產品中最為詩意、最多故事的品項,找尋適合每次香水新品發表的場地都是團隊的大考驗。(圖片提供:Aesop)

拆解從一支香水到一場體驗

究竟要如何把抽象的香氣與質地,精確地捏塑成一場沉浸體驗?

Aesop台灣的幕後推手,是包含2位陳列設計師(Visual Merchandiser)在內的6人行銷團隊:「Aesop很喜歡說故事,每個產品必定有專屬的靈感故事和個性,每當我們收到總部的年度宣傳規劃,也會一併收到一份非常細節的event guideline,從場地氛圍,到餐點、器皿甚至服裝都有詳細的建議。」

以這次的「蔚香水(Virēre)」為例,故事是調香師Barnabé Fillon的一趟地中海旅行,他在無花果樹下歇憩、喝茶,愜意享受光影和微風的溫煦——但是,南法的無花果樹,何以轉換為苗栗的竹林?如何讓產品情境落地,以在地的語言翻譯,恰恰就是團隊最大的挑戰和樂趣。

(圖片提供:Aesop)
花香調香水「格歐暮」的發表會選址陽明山,為了維持視覺體驗的清爽,Aesop每場活動的植物或花材一定以單一種類呈現,這次是呼應主要成分的「金合歡」。(圖片提供:Aesop)
(圖片提供:Aesop)
帶有溫暖樹脂、礦物大地質感的「烏拉諾」香水在三峽古礦場「無礦」面世,沙丘還原靈感來源故事中的古文明荒漠。(圖片提供:Aesop)

團隊笑說,每當這時便超像國際競賽,同為亞洲市場,但比起地廣的日、韓,台灣場地選擇較少,找到傳神的場地要靠「生活經驗的累積」。

於是一群人放大感官,深挖故事細節,想到台灣濕度高,風的吹拂往往伴隨著霧氣,在連續兩個多月、看了近 十個場地後,才遇見位於山坡上、煙霧瀰漫的富貴三義美術館,也巧妙對應故事中調香師手捧的那杯綠茶蜿蜒蒸騰的熱氣。

(圖片提供:Aesop)
隱身山林間的苗栗富貴三義美術館,傳神對應「蔚香水(Virēre)」的氣質。(圖片提供:Aesop)

此外,「所有客人進來摸得到跟帶得走的東西,都要切合主題」,團隊細數:每次都會融合產品關鍵成分,以在地時令食材客製純素小點,承裝的器具也要呼應產品氛圍,這次客製陶盤的有機形狀,便是刻畫葉子飄落的畫面感;挑選佈景植物時,需符合品牌視覺美學「70%陽剛(masculine)、30%陰柔(feminine)」的原則,又要對應在地時節。

(圖片提供:Aesop)
(圖片提供:Aesop)

當然少不了品牌最重視的「款待」,從照顧遙遠車程而額外準備午茶餐盒,到堅持動員同事們手寫謝卡——這也呼應著每個細碎環節之上,團隊的最高準則,「我們花費心力顧及的每個小細節,其實都是在創造一分『溫度』。希望每次人們跟我們的接觸,都像是去到一位好友家,是很舒服自在的。」

團隊認為,真正成功的線下活動不會只在參加完就落幕,不論是新知、好奇還是心裡的暖意,人們要可以帶走一些東西,也才能真正讓對產品的印象,在活動結束後依然溫柔、自然地延續至參與者的生活裡。

(圖片提供:Aesop)
Aesop活動現場遞給來賓拭手的毛巾總是會隨著時下天氣調整溫度。(圖片提供:Aesop)

「如果 Aesop 是個人」

目前,除了跟隨總部下達給全球市場的行事曆,舉辦每年2∼3檔新品發表會等「產品導向」的活動之外,台灣團隊也把握各區域市場擁有的自由發揮空間,每年舉辦至少一檔大型在地專案。

自2021年起,已有「酷兒文學圖書館」,推動永續價值和動物福祉的「永續星圖」,以及近期台中概念店開幕活動以「市場印象」為主軸,連結周邊社區鄰里,和藝術家范承宗、台中爵士音樂節等合作的一系列裝置藝術和展演活動。約每2年一次,團隊也會巡迴全台,舉辦一場容納12∼20 人,推廣品牌護膚理念,邀請顧客親身體驗的「肌膚保養工作坊」。

(圖片提供:Aesop)
2022年Aesop台灣舉辦「酷兒文學圖書館」,製作收集了世界酷兒友善空間地圖,和巡迴台灣4座城市的行動書車。(圖片提供:Aesop)
(圖片提供:Aesop)
2022年Aesop台灣舉辦「酷兒文學圖書館」,將店鋪變身LGBTQIA+主題的免費書店。(圖片提供:Aesop)

在這類活動現場,產品就往往退居幕後,想要傳遞的「訊息」成了主角。受眾也更多直面顧客和大眾,除了透過電子報和官方LINE帳號發布活動資訊,也依靠前線店鋪端的主動邀約,「Aesop店員們和客人的關係都滿緊密,細節至年齡、旅行目的地、家中是否有養狗,都會默默記在心裡,就可以邀請到真的有意願且契合主題的對象來參與。」

(圖片提供:Aesop)
每場活動現場的食物也藏滿巧思,記者會時與不同獨立甜點職人合作,客製融合香水元素或呼應產品觸感質地的小點,若是在店鋪中舉辦活動,就會找尋鄰近的在地店家合作,創造社區連結。(圖片提供:Aesop)

那少了總部的命題,活動主題和合作夥伴要如何擇定?除了對應品牌提倡的零殘忍宗旨、環境守護等大方向,「如果Aesop是個人,他的生活喜歡接觸什麼?會做什麼選擇?」也是行銷團隊日常發想時常浮現的思考,從大至情感、小至食物的不同面向,揣摩希望推廣的價值,「熱愛文學、藝術,選擇抗氧化、原型食物,比起連鎖大牌,會選擇支持獨立咖啡店和小農⋯⋯。」

也有不少議題,其實是由行銷部成員們日常生活的關懷延伸,譬如發起以產品運送途中剩餘的木棧板,為年邁狗兒製作戶外狗公園的初衷,便來自辦公室曾認養的一隻高齡流浪黃金獵犬;也因有成員會長期助養孩童,團隊便研究起弱勢孩童的緊要需求,同樣以木棧板為花東學童打造出椅子和書櫃。

(圖片提供:Aesop)
Aesop台灣曾發起一系列關懷寵物的計畫,除了呼應品牌關懷「動物福祉」的意識,也是出自行銷部成員和狗狗切身相處的經歷。(圖片提供:Aesop)

同時,在與產品相關的教育訓練之外,Aesop內部也不時會開設各式生活體驗課程,從皮拉提斯、瑜伽,到冰島毛線編織、聖誕花圈手作、陶藝,「課程目的不一定是要很即時地給予什麼,更是要我們慢下來,保持對於生活的感知。」此外,每位員工每年需做16小時、對象不設限的志工服務,也是認識不同需要幫助的社群的契機。

(圖片提供:Aesop)
「永續星圖」計畫中,團隊與LANDHILLS / project N(浩哲設計)合作,以回收的產品塑膠瓶身為原料,訂製48座形態有機、不規則的容器藝術裝置,也是引起顧客好奇、開啟對話的線索。(圖片提供:Aesop)

打開感官,走進人心

談起如何衡量每次出力的效益和迴響?行銷部分享,每次舉辦活動之前,固然會給各店鋪設定銷售KPI,但不論公關(PR)或客戶關係管理(CRM)層面,大家事後更注重蒐集的,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細微卻最真實的互動。

除了在社群媒體上追蹤媒體、意見領袖們的發文和拍攝視角,觀察埋藏在活動中的訊息是否有被接收到,此外,前線店員同樣是行銷部重要的管道,「我們每天都會收到店鋪的信件回報,分享今天發生的互動小故事,譬如有客人會因某篇報導而來聞一支香水,又或詢問『最近看到一場漂亮的活動,是在哪裡發生?』這些都是行銷部很大的肯定感和精神食糧。」

而團隊也會持續透過每場活動當下、每個細節堆疊告訴人們:「你可以擁有一段時間,把感知打開,跟自己和身邊的環境對話,純然地享受感官純粹的狀態——而我們陪著你們。」這也正是在紛雜的數位時代中,線下活動才能切身傳遞出的那分最強大且踏實的力量。

Aesop行銷團隊QA:一場活動能打動人的關鍵是什麼?

 Melody |Marketing Manager
可以讓人們意識到自己是有選擇的,不用一定要跟著世俗的漂亮走,生活可以有另外一種樣子。

 Frances |Senior Marketing Coordinator
像朋友一樣的相處、聊天、分享生活小事,細節至關心你家的狗狗今天怎麼樣?和每位賓客都有這樣真誠的交流。

 Chloe |CRM Assistant Manager
把品味生活的心態傳遞出去,邀請大家慢下腳步,用健康、有質感的方式過每一天。

 Joanne |Senior Visual Merchandiser
真誠款待每一位參與者,讓每個細節到位之外也多想一分,譬如車程太長會不會餓?想得周全,就多一分溫度跟溫暖。

 Elaine |Marketing Coordinator
創辦人曾說,希望我們發起的每次互動都能 nourish through intelligent interactions,雙方都從中獲得啟發和滋養。

 Yuti Senior Visual Merchandiser
就像邀請愛人和朋友到家裡,有舒服的香氣、好的音樂、好喝的紅酒,延續不斷的有趣且真誠的對話。 

Aesop活動現場的各個感官體驗環節都埋藏著貼心。(圖片提供:Aesop)
Aesop活動現場的各個感官體驗環節都埋藏著貼心。(圖片提供:Aesop)

Aesop

1987年在墨爾本成立;提供一系列獻給臉部肌膚、秀髮、身體的專業配方,以及香水、個人與家居產品與配件。精心選用植物萃取及科學配方成分;所有成分均符合道德採購,並具有安全認證。已兩次獲得B Corporation®認證,從未對任何產品或成分進行動物測試。產品皆為純素配方,具有Leaping Bunny跳躍小兔認證,也被列在PETA善待動物組織的零殘忍及純素名單中。

文|李尤 圖片提供|Aesop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La Vie 2024/11月號《走入藝術的無形脈動》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漫出海日誌!日本航線的風景與挑戰——專訪漫畫家高妍 X 蓋亞文化 X 文策院

台漫出海日誌!日本航線的風景與挑戰——專訪漫畫家高妍 X 蓋亞文化 X 文策院

台漫正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新路,近來越來越多創作者及作品,嘗試入場全球最大的漫畫生產國與消費國「日本」。訪談集結漫畫家高妍、出版社蓋亞文化、 文化內容策進院3方探路先行者的視角,一探當前台漫赴日的不同路徑,其中潛藏什麼發展可能?背後又映現自身市場的何種現況和需求?

據「出版科學研究所」統計,2024年日本漫畫合計銷售額達7,043億日圓。蓋亞文化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觀察,日本每年僅僅紙本單行本就有約1.5萬部新作上架,然而其中翻譯代理作品占比極少,他推估不到5%。

要如何登陸這樣一顆自轉且自給自足的星體?這間台灣出版量最大的原創漫畫出版社選擇主動出擊。蓋亞文化自2010年起便著力開拓原創台漫,至今已累積出版約100位漫畫家的近300部作品。疫情過後,團隊有感是時候將漸漸積聚的創作能量輸送到更大的舞台,起手式便是去年於東京設立辦公室。 

李亞倫解釋,「日本市場高度成熟卻也封閉,需要有人在第一線即時和市場對接。」目前共有2名分別熟悉日本市場及編務的同事,並由長年從事海外版權洽商的Culture Weaver代表平柳樹擔任負責人。

一方面, 蓋亞瞄準市占率超過7成、加入門檻也相對低的電子書市場,自製既有作品的譯本,今年8月起已將6部共10本漫畫上架至Comic Cmoa、ebook Japan、LINE Manga、 Kindle等31個電子書平台;此外,團隊也提著企劃書,主動向日本各出版社提案共製台灣漫畫家的新作,以共同編輯的角色,擔任漫畫家與日方對接的窗口,目前與朝日新聞出版、角川合作的3部作品皆已在穩定積稿中,為過往不諳日文便無入場券的創作者們,開闢了一條嶄新路徑。 

蓋亞與日方共製的3部新作同步於台灣 GO原漫基地、CCC 追漫台、BookWalker、 Readmoo 讀墨、KOBO 等平台連載。包括AKRU的靈異推理故事《因與聿.案簿錄》(左),與角川共製之張季雅《怪島奇潭》(右),講述一位平埔族少年在400年前的台灣收服妖怪的冒險旅程。(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蓋亞與日方共製的3部新作同步於台灣 GO原漫基地、CCC 追漫台、BookWalker、 Readmoo 讀墨、KOBO 等平台連載。包括AKRU的靈異推理故事《因與聿.案簿錄》(左),與角川共製之張季雅《怪島奇潭》(右),講述一位平埔族少年在400年前的台灣收服妖怪的冒險旅程。(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也有少數隻身勇闖的創作者。今年,高妍的第2部長篇漫畫作品《間隙》,完成在角川旗下漫畫月刊《Comic Beam》 為期2年的連載,集結為4冊單行本於台、日雙雙出版,這也是繼《綠之歌》 後,她第2回直接與日方合作連載、成書的經驗。

《間隙》萌生自高妍接觸社會運動與留學沖繩的經歷,以個人的政治啟蒙與認同出發,深刻呈現台灣與沖繩的連結與處境。(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間隙》萌生自高妍接觸社會運動與留學沖繩的經歷,以個人的政治啟蒙與認同出發,深刻呈現台灣與沖繩的連結與處境。(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機運來自踏實的鋪墊,高妍自大學時期便持續以自費出版形式創作,意外獲得作詞人松本隆、細野晴臣及村上春樹的矚目及合作,累積了一定曝光。 

但真正開啟高妍漫畫家生涯的,還要歸功於從小喜愛日本文化的她,在大學畢業前便確定想走漫畫路,並且有意識地善用社群多方打開海外能見度。高妍學習日文,且持續以全日文經營作品帳號至今。2020年,《Comic Beam》總編清水速登正是在她的X上看見一系列描繪台灣巷弄的插畫〈臺灣路地裏散步〉, 嗅到其潛力和說故事的渴望,提出初次連載邀請,也推動她在2022年正式以長期工作簽證搬到了東京。

選題重在開啟對話

日本原創漫畫產量豐沛,然而一體兩面,在大量且以高轉速誕生的作品潮中,單件作品能獲得的行銷資源有限,各出版社也少有心力自行出國參展。曾有編輯與高妍分享,難免惋惜作品錯失機會進入各自投緣的海外市場,也對台灣的文策院會帶團至世界各地參與國際書展的模式表示嚮往。

文策院自2019年成立,持續在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法蘭克福書展等展會中主辦臺灣館的設置,媒合台漫進入全球市場。其中,日本也是文策院自成立便著力的市場,連年舉辦面向讀者與業界的線下活動,如2022年在東京「台灣漫畫喫茶」及推介會協助售出逾8部台漫日文版權,2024年的「滿滿台灣!漫畫市集」和東京首都圈3家指標型書店合作設立台漫專區,售出超過200本台漫作品。

文策院全球市場處處長蘇淑冠觀察,「日本的文化與畫風和台灣相近,一直很快可以促成合作關係。日本人對台灣文化的題材也相對親近,尤其是歷史、美食、深度文化題材。」

蓋亞首推上架日本電子書平台的6部作品,也正是以「歷史」為主題。 從《北城百畫帖》、《採集人的野帳》、《青空下的追風少年》、 《芭蕉的芽》、《蕉兵戰時記》到 《Mararum:山間料理人》,涵蓋原生植物、鐵道、田徑、校園、戰爭、原住民料理文化等豐富主題,但皆是設定在「日治時期」的故事。

蓋亞首推上架日本電子書平台的6部共10本作品,包括:南南日《Mararum: 山間料理人》描繪阿美族與 土地共生的飲食,簡嘉誠 《青空下的追風少年》結合鐵道與田徑,左萱《芭蕉的芽》談台北高校生活等。(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蓋亞首推上架日本電子書平台的6部共10本作品,包括:南南日《Mararum: 山間料理人》描繪阿美族與 土地共生的飲食,簡嘉誠 《青空下的追風少年》結合鐵道與田徑,左萱《芭蕉的芽》談台北高校生活等。(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李亞倫分享,希望帶給日本讀者看似熟悉但又帶有新鮮感的台灣樣貌,進而引發對台灣文化的好奇。同時,也是考量在單次少量上架的情況下,避免在題材包山包海的日漫中石沉大海,「這些故事,只有以台灣創作者的養分和背景才說得出來。」但是他也補充,這6部僅是最 「一目了然」的選擇,台灣創作者的漫畫本就有其獨特,「即便是現代的故事也多少有台灣味在其中,從對白到場景,哪怕是最普通的早餐店,對日本讀者來說也自然有特殊的韻味。」 

高妍的編輯也曾在看見《綠之歌》開篇中、主角高中制服胸口繡的名字時,感到十分驚訝,兩人都才初次驚覺,原來這是台灣獨有的文化。她至今的2部長篇漫畫背景都不離台灣,情節也含有與日本的深刻連結,這並非考量日本市場的刻意設定,而是結合成長經歷與喜好的自然結晶。她分享, 「我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只是一種『文化交流』,其中處理的很多情緒跟心境也是不分國籍的、一種最根本的情緒共鳴。」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自認不是天才,畫技也並非頂尖,但始終會清楚思考下筆的目的和意義。這次新作《間隙》,啟發自她大學去沖繩交換學生的經歷,探討台灣與沖繩的政治處境、身分認同等凝重議題。向《Comic Beam》提案時,除了表明身為台灣人向世界訴說身分認同困境的課題,她也闡述對近年日本社會風氣的觀察,「青年對於社會的不滿氛圍,很像台灣太陽花學運前期;選舉中也有很多死刑存廢、同性婚姻合法化等議題的辯論。今年更是二戰戰後80年, 此時去探討台灣和沖繩的身分是非常重要的。」如此清晰闡述的創作動機與時機,獲得了編輯的全然尊重與支持。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連載與翻譯的考驗

高妍曾研究日本漫畫新人常規的出道模式,其中2個最快速且直接的途徑, 「一是準備好短篇作品,投稿各出版社開辦的新人獎;二是把握原創作品『即賣會』COMITIA的『出張編輯部』,帶作品去給各編輯現場閱讀、 交流。」兩大途徑都指向「連載」機會的降臨——日本有大量出版社及平台攜手創作者,以這一長久發展出的模式源源不絕地產出作品,供給創作者穩定的資金資源,同時餵養龐大的閱讀人口,並日漸發展出讀者群分眾精細的刊載平台。

蓋亞在尋覓合製對象時,便是精準鎖定與作品調性契合的出版社提案。李亞倫回顧,AKRU的《因與聿.案簿錄》是改編自作家護玄小說的靈異推理故事,合作之朝日新聞出版旗下漫畫雜誌《Nemuki+》,曾刊載的漫畫家包括伊藤潤二、今市子;開會時,對方提到品牌即將開設面向成熟女性的網路漫畫平台「アサコミ asacomi」,蓋亞便趁機推薦了韋蘺若明描繪成年人愛情故事與自我探尋的新作《沒有明天的我們》,成功引起對方興趣。張季雅的《怪島奇譚: 不死少年與妖貓之旅》則是與角川的 「全球漫畫編輯部」接洽,其內部再牽線至旗下題材與畫風最契合的雜誌, 最後確定合作的《ASUKA》偏女性向,擁有畫風唯美的作者群。 

AKRU的《因與聿.案簿錄》改編自作家護玄小說的靈異推理故事,在蓋亞的推動下,正與朝日新聞出版旗下漫畫雜誌《Nemuki+》合作連載。(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AKRU的《因與聿.案簿錄》改編自作家護玄小說的靈異推理故事,在蓋亞的推動下,正與朝日新聞出版旗下漫畫雜誌《Nemuki+》合作連載。(圖片提供;蓋亞文化)
文策院發 起台日韓3方共製的奇幻BL 條漫《C級哨兵備忘錄》。(圖片提供:文化內容策進院 © KimPhilip _ TaaRO _ Contents Lab. Blue TOKYO)
文策院發 起台日韓3方共製的奇幻BL 條漫《C級哨兵備忘錄》。(圖片提供:文化內容策進院 © KimPhilip _ TaaRO _ Contents Lab. Blue TOKYO)

但連載的開啟,往往也才是考驗的開始。雖過往已有文策院與日本條漫製作公司Contents Lab. Blue TOKYO (CLBT)合作,共同改編韓國BL文本 《C級哨兵備忘錄》、《找回狗狗的完美方法》等成功合製案例,但蓋亞本次開啟的,是台日出版社間初次的直接合作共製。

李亞倫坦言,目前最緊張的就是「紙本雜誌不能開天窗」,為求台灣創作者的口碑,「擁有穩定產量與耐受力」是蓋亞內部挑選創作者的基本條件。目前3部作品皆保守設定為雙月更的頻率,讓漫畫家逐步適應。 

高妍初次連載《綠之歌》時,則是為力求心安,自願花費1年準備好全部分鏡才開啟連載。本次《間隙》是她初次挑戰於月刊「同步連載」,每個月不僅要畫當月完稿,同時要準備下2個月的分鏡草圖及對白,以提供給(她自獨立出版時期便長期配合的)譯者預先做翻譯。高妍雖會日文,但還是選擇與譯者配合力求精準,「日文是光看文字就可以感受到情緒的語言,假設今天一個人講話斷斷續續,可以改成全片假名,唸起來就會有一種生硬感。有很多文字遊戲可以玩。」她習慣細心備註好角色的個性、口氣,與譯者經歷來回討論、潤飾之後再提供編輯校正,往返的功夫與工夫層層。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另一頭,文策院在今年6月與條漫製作公司CLBT、日本樂天集團線上漫畫平台R-TOON 3方共同舉辦「2025國際條漫大賽」,投件作品囊括戀愛、 BL、恐怖驚悚、奇幻等各式主題。評選過程中首次嘗試了日本漫畫AI翻譯新創公司Mantra Inc.開發的多語言翻譯引擎Mantra Engine,提供即時翻譯與排版,蘇淑冠表示流程順暢、成果正確率高。雖難以取代專業譯者,但不失為未來跨文化的媒合、評審、交流時, 一個更即時的選項。

從內長出的能量

接下來,文策院將繼續著力台漫人才培育、推動平台上架、跨國合製和舉辦商務推介會;蓋亞正持續積極尋覓合製機會;高妍則將與《Comic Beam》開啟第3回合連載,她以自身的摸索鼓勵創作者們這條路的可行性,「在華語市場之外,還有很多更遼闊的方向可以嘗試。」不論隻身開拓或協力進擊,他們都務實地在嘗試以各種不同身姿和路徑,讓世界有更多台漫的身影和聲音。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高妍《間隙》內頁。(圖片提供:臉譜出版 SUKIMA©Gao Yan 2025/KADOKAWA CORPORATION)

而出走背後,也總有找出路的原因。李亞倫坦言,「從2000年至今,台漫在台灣的市占率其實始終不超過10%,其他都是翻譯(日本)漫畫。」因憂心產業終將泡沫化,才嘗試從海外切入,帶動台漫的能見度,期許把實質的報酬、 連同創作實力與能量帶回島嶼。「我們授權了很多海外版權到世界各地,但那都只是開頭,一件作品要真的在當地市場紅了,才是真正走出去了。」

在那之前,或許無需等待聲量從海外傳回, 從內部先建立起關注和銷量,總是對於台漫最大的助力和底氣。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 2025/11月號《懷舊新潮》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萬代電子雞「Tamagotchi」長紅30年不過時的5個祕密!Uniqlo復刻初代機型2026年1月發售,聯名系列4款服飾搶先看

萬代電子雞「Tamagotchi」長紅30年不過時的5個祕密!Uniqlo復刻初代機型2026年1月發售,聯名系列4款服飾搶先看

Uniqlo x Needles才剛賣,明年驚喜已經來——還復刻一台真的電子雞會不會太懂!日本萬代玩具公司首發於1996年的掌上型虛擬寵物「Tamagotchi」問世30年,已在90年代、千禧年代及2020年代屢創人氣高峰;甚至超越遊戲機本質,昇華為流行符號般的存在。這回Uniqlo出手聯名,無疑又喚起了廣大玩家的「養雞」記趣。

從人手一隻的隨身玩具,到Y2K風潮下再度翻紅的時尚配件,在這科技飛速前奔的30年間,電子雞堪稱少數未被時代淘汰、透過與時俱進的轉型長年保持人氣的「懷舊新潮」聖品。而每每以驚喜聯名掀起搶購的Uniqlo,果然也看準Tamagotchi經典不敗的吸引力,宣布將於2026年1月上旬(預定1月5日)發售聯名系列5件商品;且除服飾外,更有一款復刻初代Tamagotchi外型和圖樣而來的實體遊戲機,尤受跨世代粉絲們期待。系列正式登場前,本篇整理5大要點帶你快速回顧或重新認識這隻紅極一時的電子寵物,及其別有文化象徵性的「養成」歷史,文末收錄Uniqlo x Tamagotchi聯名全系列單品款式、價格及穿搭示範。

#01 名稱由來&含義

「Tamagotchi」為其日文名稱「たまごっち」的假名拼音:「たまご(蛋)」加上尾綴「っち(仔,比「醬」更親暱的叫法)」,直翻可作「蛋仔」,主要形容遊戲機的雞蛋造型,並彰顯玩家需用愛去孵化、飼育角色的情感連結。英文拼音同時借用「ウォッチ(Watch,手錶)」中的「ッチ(-chi)」,比喻它需像手錶一樣帶在身邊、且要玩家不時照看的遊戲方式。華語圈則多譯為電子雞,不僅接地氣,亦由「電子」兩字巧妙暗示這一時代產物所具備的像素藝術特徵。

Tamagotchi以玩家和虛擬寵物間的情感連結為特點。(圖片來源:Uniqlo)
Tamagotchi以玩家和虛擬寵物間的情感連結為特點。(圖片來源:Uniqlo)

#02 誰想出這麼好玩的點子?

「正宗」電子雞為日本玩具龍頭之一的萬代(Bandai)前員工橫井昭裕(Akihiro Yokoi,當時已自立設計公司)所發想,並聯手真板亞紀(Aki Maita,當時為萬代公司的產品開發/行銷人員)定調出和1990年代日本盛行的「可愛(Kawaii)文化」更符合的角色形象、機體外觀,以及概念上更為女性化的遊戲設定。最終在1996年11月23日推出6款初代機型,其中包括螢幕周圍帶有看似蛋殼裂痕的暗紋、整體非常接近一顆「蛋」的白色素面款式,以及與其命名有所呼應、也是此次Uniqlo選擇復刻的彩色時鐘款式。風靡日本全國、亞洲乃至北美和歐洲後,雖也有其他公司跟進生產,但受喜愛度自是不能和萬代機型相提並論。

6款1996年推出的初代機型,主要融入「蛋」、「手錶」等概念進行外觀設計。(圖片來源:Tamagotchi)
6款1996年推出的初代機型,主要融入「蛋」、「手錶」等概念進行外觀設計。(圖片來源:Tamagotchi)

#03 遊戲角色長得有點「醜」?

相比許多日系卡通人物擁有討喜色彩、細緻線條,如今已是知名IP的Tamagotchi好像長得有點抱歉?實為刻意。最早的電子雞配備的是黑白LCD螢幕,遊戲畫面僅能以低解析度的像素圖案顯示,因此設計者在琢磨角色形象時,便直接做出與這般硬體條件相輔相成的設計,以孩童塗鴉般不純熟、亦非屬精美一類的「拙巧(ヘタウマ)」風格進行塑造。

早期機型僅能以低解析度的像素圖案顯示遊戲畫面,Uniqlo復刻款亦重現其拙巧風格。(圖片來源: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早期機型僅能以低解析度的像素圖案顯示遊戲畫面,Uniqlo復刻款亦重現其拙巧風格。(圖片來源: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隨科技發達,Tamagotchi約自2008年左右開始出現彩色機種,遊戲中的角色輪廓愈加清晰,畫面也漸趨複雜。縱使如此,無論軟硬體,這款玩具始終保留拙巧風格「醜得好看」的精髓,反倒成為後來乘Y2K風潮再起的契機。據官方資料,結算至2023年上半年(萬代並於該年下半年發行首款內建Wi-Fi功能的手錶型新機種)全球累計總銷售量已來到9,100萬台。

▼ 2023年7月,萬代發行首款內建Wi-Fi功能的手錶型機種「Tamagotchi Uni」,且透過名為「Tamaverse」的元宇宙平台,玩家可與世界各地的電子雞角色相遇。

#04 持續推陳出新,長紅30年是為何?

綜觀1996年以來的發展脈絡,Tamagotchi從只能單機遊玩、可通過紅外線與他人寵物連線互動,到最後由網路串聯各方玩家,可謂見證了包括但不限於遊戲領域、而是全人類社會在數位技術面向的不斷躍步,數十種機型列隊,恰如一幅「科技影響人類互動模式」的縮影。以結果回看,電子雞作為低階遊戲全面網路化前的過渡性產品,舉凡便宜好入手的價格、小巧易攜帶的外型(甚至適合融入穿搭)等優勢,確實都是它長紅30年還能持續推陳出新的因素;唯關鍵一點可能與科技進步正好背道而馳,得歸於Tamagotchi即便在如此「低(簡)階(單)」的世界裡,仍充滿表情與個性的角色魅力。

小巧便攜的外型讓電子雞後期比起遊戲機,更常被用作穿搭配件繫於褲腰或包款上。(圖片來源: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小巧便攜的外型讓電子雞後期比起遊戲機,更常被用作穿搭配件繫於褲腰或包款上。(圖片來源: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05 回彈到「付出者」身上的情緒價值

今天,現代人對情緒價值的需求節節高漲。其中,對「物」的需索,自然帶動療癒經濟快速起飛。若再多觀察療癒經濟下衍生的商品或服務,不難看出它們多半圍繞著「賦予(基本上無法承接情感的物體)情感」這件事,好比Jellycat為甜點造型玩偶擠奶油、將食物造型玩偶拿去加熱等,都是一種「有價的徒勞」——它的價,來自「賦予、付出」的行動本身,(但物理上完全徒勞)。你發現了嗎?Tamagotchi在做的,無疑是同一件事,且它早在30年前已經這麼做。玩家可餵食、陪玩或訓練寵物,也必須為牠清掃環境、檢查健康狀態;養活養死都無任何實質影響,但遊戲設定卻驅使、或者說引導每位玩家某種程度上付出真情實感,一旦投射成功,這份付出便會原路反彈,成為玩家在不自知中獲取(回收)的情緒價值。

Uniqlo x Tamagotchi聯名系列單品一次看

實體遊戲機、印花服飾夢回19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千禧年代兩波大流行,乃至21世紀20年代因Y2K風潮復興,隨時就從口袋裡掏出來按幾下的記憶是跨越世代、好幾年級生共有。不知道這裡有多少人曾是養雞人口,又有多少人也曾在把雞養死時難過好久?如果你對這款遊戲情有獨鍾,但礙於機器遺失、老舊,已久未體驗孵育生命的快樂,機會這就來了——2025年喜迎問世30週年的Tamagotchi與Uniqlo合作打造限定商品,首先吸人眼球的莫過於紅白配色的初代電子雞復刻版;再者,全新聯名UT系列4款印花T恤,設計靈感同樣汲取自1996年Tamagotchi機型極具代表性的像素藝術,穿上養雞更有代入感。

▼ 實體遊戲機
Tamagotchi電子玩具,售價 NT$790。(圖片來源:Uniqlo)
Tamagotchi電子玩具,售價 NT$790。(圖片來源:Uniqlo)
▼ 印花服飾
Tamagotchi UT印花T恤/黑色,售價 NT$490。(圖片來源:Uniqlo、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Tamagotchi UT印花T恤/黑色,售價 NT$490。(圖片來源:Uniqlo、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Tamagotchi UT印花T恤/紫色,售價 NT$490。(圖片來源:Uniqlo、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Tamagotchi UT印花T恤/紫色,售價 NT$490。(圖片來源:Uniqlo、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Tamagotchi UT印花T恤/淺灰色,售價 NT$490。(圖片來源:Uniqlo、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Tamagotchi UT印花T恤/淺灰色,售價 NT$490。(圖片來源:Uniqlo、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Tamagotchi UT印花T恤/白色,售價 NT$490。(圖片來源:Uniqlo、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Tamagotchi UT印花T恤/白色,售價 NT$490。(圖片來源:Uniqlo、Uniqlo Instagram @uniqlo_taiwan)

目前官網已可瀏覽所有商品並搶先加入購物車,助各位2026年1月5日開賣日快速下單,再當一回快樂雞農!

>> 點此前往Uniqlo x Tamagotchi聯名系列主頁。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