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自愛ZIAI」主理人鍾欣穎:以鑲嵌技法重製壓花玻璃,感受老物與傳統工藝的美學細節

「自愛ZIAI」主理人鍾欣穎

來到「自愛ZIAI」在老房子頂樓的工作室,屋內角落隨處可見被俗稱毛玻璃的壓花玻璃,這是鍾欣穎主要的創作原料。2014年,她開始以鑲嵌玻璃技法重製逐漸被淘汰的壓花玻璃,使得老物有了新生命。

「自愛ZIAI」主理人鍾欣穎說用刀劃過玻璃,切出形狀,是她製作時最偏愛的流程之一,她喜歡過程清脆的聲響。說是切玻璃,但其實沒有一刀直接切開,而是在表面劃出有深度割線後,再用剪鉗夾著,用點巧勁,取下需要的部分。回憶玻璃創作的初期,她還在服裝產業有正職,無法分割工作與創作,兩者之間宛若有道隱形線,兼顧著兩邊,掙扎生計也苦惱不夠時間好好創作。參加市集收到最初的好評回饋,「第一次發現,有人想要購買我的東西,會等我把攤位擺好。」 有人欣賞成為助力,讓她放手切割正職,全心投入品牌的創作。品牌初亮相的作品,是一系列樣貌不同的小房子。

解構重組家的形狀

房子與家的意象,不斷出現於鍾欣穎作品裡,她說:「這些窗花玻璃都曾經在別人的家中,是因為都更、因為搬走、因為重建了,所以遺留下來。我路過,我看到了,有機會把它們留下。」從屋子卸除的老件她視為禮物,用上她喜歡的鑲嵌技法,讓玻璃重回家的位置。

《步登公寓》是鍾欣穎至今做過最大的建築群,也是「自愛ZIAI」參與2020年「13個房間創作藝術節」的聯展作品。為重現過往家庭縮影的創作發想,她選擇臺灣六〇至七〇年代的步登公寓當藍圖,取其多樓梯、鐵花窗、陽台外推和頂樓違建設計成作品外觀。為喚醒大家曾有的共同回憶,卻也苦了自己。「樓梯是慢慢一道道蓋出來,作品很重。焊的過程必須維持水平冷卻時銲錫才不會歪。製作時,我得用身體的柔軟抱著保護,邊做邊找平衡。」 除了使用具識別的海棠壓花玻璃,生鏽鐵件、破碎老磁磚都是鍾欣穎平時搜集而來,聚合舊日符號之作,騷動著大家的兒時記憶。

過往生活對用工藝創作的影響,鍾欣穎提到了父親是汽修科的鈑金老師,暑假時,曾經跟著去到工廠,體驗電焊、氣焊。相較現在鑲嵌玻璃使用的電焊,鈑金使用的器具造成震撼的火光,留給她深刻印象。鍾欣穎高中讀美術科時,有想嘗試裝置作品,於是撿了廢棄鋼筋、腳踏車鍊條,就試著把它們重組成新物件。起頭是自己試了,初學的野心太大,後來還是請父親接手幫忙。雖沒有親自完成,鍾欣穎感受傳承而來的,是喜歡上使用雙手完成想法的主張。

鍾欣穎熱愛臺灣老玻璃的壓花與質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鍾欣穎熱愛臺灣老玻璃的壓花與質地。(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老玻璃染色後,鑲嵌至寫有春字的錫框。(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將老玻璃染色後,鑲嵌至寫有春字的錫框。(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老物與傳統工藝的魅力

從大學時期,鍾欣穎就熱愛路邊撿寶,著迷老物件的獨特美,而壓花玻璃也是當時就開始搜集,在還不確定用途前,抗拒不了喜歡而一片片帶回,倚牆暫放好幾年。直到學習鑲嵌玻璃,創作的需求出現,「那時鑲嵌玻璃的產業很不透明,像快凋零的工藝,壓花玻璃也是,臺灣已經停產了,以前的我不知道怎麼去處理,而我現在已經有了製作技術。不如把兩個快消失的東西重新結合。」

後續,朋友得知她以絕版的老玻璃為題材創作,時常幫她留意。也有不少陌生人主動聯繫,不辭千里送來的也有,無力搬運的也不少。更曾有歇業的玻璃工廠找上門,就問窯爐收不收。各地而來的善意,鍾欣穎回贈鑲嵌玻璃製成的小房子作心意,而工作室的倉庫也成為這些玻璃的中途之家。還能做多少量?她不曾細數,但做一個少一個是殘酷的事實。不過,這幾年壓花玻璃風潮再現,中國產的樣式多且價格低。即便有點心癢,台製的老玻璃是鍾欣穎創作的初衷,她仍堅持用著。

鍾欣穎的工作室堆滿了來自臺灣各地的老玻璃,有些是她自己蒐集,也有許多是網友轉供她作為創作的素材。(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鍾欣穎的工作室堆滿了來自臺灣各地的老玻璃,有些是她自己蒐集,也有許多是網友轉供她作為創作的素材。(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願把時間交付工藝,但不想成為工廠

鍾欣穎對鑲嵌玻璃有本能的好奇心。從何而來?如何做出?她從網路輕易搜尋到歐美、日本創作者的消息,但臺灣的呢?怎麼稀少到沒有資訊。她感受玻璃技法的不透明,直到發現翁義忠老師除了在學校指導選修,也在個人工作室開班,「我很慶幸遇見不藏私的老師,做玻璃很像是她的全部。她每天從火車站騎偉士牌過去工作室,連放假都會在那。」遇上投注終身在玻璃工藝的啟蒙老師,從對方身上學到技術,也傳承了對工藝熱愛的不滅精神。

談工藝一詞,鍾欣穎直覺回應,「那是你願意把生活的一段時間投入的事情,沒有要計較回報。」她說在學習鑲嵌玻璃初期,經常專注到忘了外頭狀態。為往後創作更加自由勤練技術,更說自己在工藝路上的年資還是個孩子。因此,曾婉拒幾年前出版社的書籍邀約。對她而言,成為工藝師是沒有速成途徑,得在時間的火中熟成。

鍾欣穎喜愛早期的老時代器物,特別是在創作中加入這些復古的元素,也像是讓自己重溫舊時光。(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鍾欣穎喜愛早期的老時代器物,特別是在創作中加入這些復古的元素,也像是讓自己重溫舊時光。(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用錫在玻璃畫下愛的記憶

鑲嵌玻璃自古以來,使用錫為接合的材質,兼顧結構與美感。而鍾欣穎多用其中的銲錫技法為多,以焊筆鎔錫為玻璃勻稱筆直地接合。她解釋,錫是無法牢固附著在玻璃上,還有賴於銅箔當媒介。熟悉玻璃、錫和銅之間的合作關係,她更進一步把錫做為畫筆、玻璃當畫布的創作技法。「先用銅箔在玻璃上構圖,銲錫移動作畫,停留越久越有厚度,可以堆疊出立體質感,但也要小心溫度累積導致玻璃破裂。」她拿出剛做完的訂製樣品:狗狗似顏繪的玻璃屋。找她訂製的老客人是一貓一狗的飼主,四年前因貓咪離世而有製作紀念物的念頭,對方怕有忌諱最初還不好說出是要裝骨灰的需求。溝通過程,她主動提出繪圖想法,依著照片勾勒出寵物生前的可愛模樣,焊錫在玻璃留下的線條,彷彿毛孩子仍在眼前飛揚奔跑。增添獨一無二的紀念性。

鍾欣穎願用雙手花時間投注工藝,技法純熟可以隨心所欲地創作,專注對她而言不是難題。最難的是做大量相同的東西,這讓她感覺自己變成了工廠,如現成物的製作機器。她知道自己的極限,與友好的明順玻璃行合作有量化的商品,一方負責切割玻璃、一方負責銲接,共好這塊工藝市場。

玻璃與玻璃之間的組裝,需要以錫焊接。(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玻璃與玻璃之間的組裝,需要以錫焊接。(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每一片玻璃需要先包覆銅箔,再以錫焊接,全部都是手工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每一片玻璃需要先包覆銅箔,再以錫焊接,全部都是手工製作。(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使用錫為接合的材質,兼顧結構與美感。(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使用錫為接合的材質,兼顧結構與美感。(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堅硬造出柔軟意境

近期,鍾欣穎一家人搬到近山,她觀察屋外地上都是落葉,葉片柔軟、殘破的有機質地,讓她想試著以玻璃製出自然的模樣,也想打破玻璃給人的堅硬形象。「用銅線製作出葉脈的焊接,之間有空再鑲嵌玻璃進去。葉子掉下來是慢慢的過程,不是一次就變成某個狀態。我邊做邊想,感受它們要變成什麼樣子。」

品牌十年來,她習慣不以系列主導創作走向,作品也不僅以用途介紹。理想上,客人依生活場景自定義這些玻璃,讓創作者與使用者共同完成物件的使命。如近年茶席族群漸多,也有客人帶回玻璃器皿後,分享倒放來泡茶的用法。這也是鍾欣穎樂見的現象。

「自愛ZIAI」少有線上販售,是期盼大家能親身感受老物與傳統工藝疊加的細節,而兩者都是常民生活裡的美學,鍾欣穎也始終希望她的作品不是遙不可及,而是讓這些搶救而來的舊日工藝,在此刻的世代再現她們的美麗。

應客人要求製作的,加入狗狗似顏繪的玻璃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應客人要求製作的,加入狗狗似顏繪的玻璃屋。(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壓花玻璃製作成的置物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以壓花玻璃製作成的置物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期)

文字 / 王涵葳

攝影 / 一J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專訪工藝家洪瑞良:從鋼彈啟蒙到金屬野獸,走出3D列印的藝術之路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2011年,當大多數人尚未搞懂3D列印機為何物,人稱「阿良」的洪瑞良就創立了雷神藝術工作室(Perkūnas Design Studio)提供3D列印服務。公司現有超過十五位夥伴,協助國內外藝術家作品成形、公共空間裝置及潮流玩具公仔等設計製作。雷神藝術工作室也因此成為高雄頗具規模的3D 列印領頭羊,深耕此領域擁有豐富實體經驗,因而被譽為3D列印南霸天。

鋼彈的手作啟蒙

洪瑞良出生於1988 年,高中唸美術班、大學畢業於高師大美術系,從小喜歡畫畫和手作。洪瑞良在幼稚園的年紀,即開始組裝父親買給他的鋼彈,「可能是我爸自己喜歡吧。」他笑談:「我有一個很酷的技能:我組鋼彈不用看說明書!」鋼彈,可說是阿良手作魂的啟蒙之一。

某天,阿良睽違多年地組起客人送的鋼彈。但他納悶自己怎麼花了一整天,卻只組好一條腿?才驚覺原來那天他是看著說明書組裝,「我想起以前我會把全部零件都剪開後,看著桌上的所有零組,我才開始組裝。」恍然大悟的阿良,隔天就拋開說明書,順利找回手感,快速完成整隻鋼彈,這樣的奇異技能,使他很擅長解構再建構,發展出許多立體作品的可能性。從阿良身上也證明:天賦無所不在,玩玩具、組模型,誰說不能成為職涯的累積。

組裝的樂趣,讓洪瑞良萌生想要創作自己作品的動力。(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組裝的樂趣,讓洪瑞良萌生想要創作自己作品的動力。(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從3D列印到金屬鑄造的探究

現今雷神藝術超過九成以商業代工為主,另一部分則是進行著阿良個人狂想的藝術創作。有些收藏家是透過不鏽鋼系列作品才認識阿良,而之所以會投入創作,一切都是因為創業初期有一位業主接洽,委託設計而起的機遇,「約莫在2010、2011 年,有一位客人先是問我,可不可以幫他設計一個龍頭?接著又問是不是可以建成3D ?我還主動告訴他可以3D 列印出來。」當年,一個不到拳頭大小的龍頭需要一天多一些的時間,才能印出。沒想到,等龍頭好不容易印了出來,這位客人看著塑膠質感的龍頭,又問阿良:「怎麼讓它變成金屬?」

這個問題,問倒阿良了「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我直接跑去高雄新崛江問銀飾店、去鹽埕區銀樓街問銀樓。」那是阿良能想到生活裡最接近金屬工藝的門路。沒想到這樣一家一家地親自走訪詢問,真讓他問到一間為銀樓製作戒台的工房,答應幫阿良製作他想嘗試的金屬小物,過程中也允許阿良從旁觀察做法。阿良以紙筆記錄下製作過程中所有使用到的機器型號,後來甚至購入機器,在家自行研究金屬鑄造。回想當初,阿良認為現在的自己反而會不太敢這麼直接地尋找答案,當時收穫最大的反而不是認識金屬工藝相關設備和技術,而是經歷一段富含勇氣和膽識的人生經驗。

工作室中大大小小的組裝分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工作室中大大小小的組裝分件。(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十二期)

可碰、可動的仿生馬首

業主原本委託設計的龍頭,後來因爲機構與造型困難度極高而未能實現,兩人討論改嘗試馬首,正值馬年的2014 年,阿良和業主成功試驗出第四版,發表了具備許多可以轉動、翻動的零件細節的不鏽鋼作品《馬首》,由業主提供機構設計圖,再由主掌造型的阿良優化設計及模具設計而成形,「我們做了兩年才做出來。」在這之前,可說是幾乎無人創造出這樣的藝術品:以不鏽鋼打造不容易損壞,且能夠觸摸轉動仿生細節,讓藏家自由擺動其作品姿態,在不同人家中,馬首皆能有各自的線條動感。

從塑料列印轉換到金屬鑄造的過程,一般人實在難以想像其製作難度之高,當年還不知3D列印機可以協作到何種程度,阿良卻早已展開具體實驗。為了讓作品站起來、動起來,試驗時間以「年」起跳,花費的金錢成本則以百萬計算。這一切都令人好奇,阿良究竟是如何從3D列印轉化到金屬創作?

阿良說,他在創作時,會先在紙上手繪動物骨架,進而思考如何將骨架畫成平面2D,再進電腦去描繪成3D立體;接著阿良會以鋁合金材料列印出每個部件,重量較塑料為重,可從組裝測試比重是否有問題,確認好再以塑膠列印後進入開模,「我們比較特別的是,開模也會自己做。」使用射蠟機射蠟,將蠟模種在蠟樹上稱為「組樹」,再送往合作的鑄造廠「澆鑄」,接續送回雷神進行研磨、鑽孔和攻牙,即螺絲要鎖的螺紋全從內部自己「攻」出來。

《馬首》是洪瑞良的第一件作品,陳文煌設計。作品運用了專利的脊椎結構,馬首可以抬頭低頭並左右搖擺。(圖片來源:洪瑞良)
《馬首》是洪瑞良的第一件作品,陳文煌設計。作品運用了專利的脊椎結構,馬首可以抬頭低頭並左右搖擺。(圖片來源:洪瑞良)

更複雜、更精細:The Beast誕生

幾年前,友人領路阿良前往舊金山參展Maker Fair,聚集全球自造者的盛會,讓阿良精湛的作品被看見,開始收到藏家詢問蒐藏的訊息,阿良再度被推了一把,促成2022 年誕生《The Beast》仿生野獸系列——一頭帥氣的豹,除延續馬首,軀幹脊椎、腳和尾巴等關節都能彎折,頭部上方能打開表面,下方配有機芯裝置,將金屬工藝的豐富面向呈現其中。

「不含螺絲,這隻豹有將近兩百五十個部件,等於要開兩百五十個模具。」電腦無法模擬比重等細節,「最困難的應該是,不會知道鑄造成不鏽鋼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可能會重到撐不起自己的重量。」下一步調整結構,或製作額外加強配件修正配重,平均製作一頭豹需要兩個月時間,從馬首到豹身,再度兩個五年過去,「鑄造完、組裝後,你大概會知道哪邊不順,剩下應該很大部分都是靠經驗了。」阿良語重心長地說。

The Beast 在作品中加入全身關節與擬真脊椎的可動技術,頭骨部分更加入瑞士機芯,為打造作品的可動性,多個零件之間的設計與拼組非常考驗造型能力。(圖片來源:洪瑞良)
The Beast 在作品中加入全身關節與擬真脊椎的可動技術,頭骨部分更加入瑞士機芯,為打造作品的可動性,多個零件之間的設計與拼組非常考驗造型能力。(圖片來源:洪瑞良)

大人的積木:結合機構與金屬鑄造的工程藝術

私人藏家從FB 找上阿良,臺北涅普頓畫廊也會介紹藏家,限量三十隻豹,一週內即售出十三隻,藏家幾乎都是男性,有些藏家甚至從來沒有蒐藏過藝術品,這讓阿良覺得很意外:「客人們都說看起來很屌,沒有看過這樣的金屬作品。能動,還可以整隻全部拆光,變成像積木這樣。」小時候也玩著鋼彈與模型長大的男孩,因為阿良的創作,找到屬於成熟大人的積木。

可惜的是,阿良的作品雖能量產,但每個鑄造用的蠟模卻僅能使用一次,技術、時間與成本都非常高。阿良就這樣一路走到2025 年,《The Beast》系列才終於推出新作品,一頭名為守護者(Guardian)的鹿,高度達四十五公分,需克服鹿角使頭部超重的結構挑戰。阿良認為「工藝本來就需要很多時間去累積。」充滿力量的豹與鹿,就是阿良一路成長進化的工藝見證,「我覺得很棒的是,一般藝術品可能都是拿回家擺著,但我的作品,可以讓藏家擺成他們喜歡的樣子。」從前那個組著鋼彈的小男孩,正活著自己喜歡的模樣。

作品 Guardian。(圖片來源:洪瑞良)
作品 Guardian。(圖片來源:洪瑞良)

文字 / 黃怜穎

攝影 / PJ Wang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不只是皮具,更是一場情感與工藝的書寫!從倫敦出發,落地台北:Grace Han 打開藝術與品牌共構的新想像

從倫敦起步、被英國皇室與世界名流擁抱的皮具品牌 Grace Han,2025 年正式回歸台灣,設立全亞洲第一間藝術概念店。這不只是品牌回望初心、落地台北的全新篇章,更是一場結合當代藝術、工藝與設計的文化實驗。

品牌創辦人暨皮革藝術家王思涵(Grace Wong)從女性視角出發,將情感與記憶包進每一只皮革作品中。她說:「我創立這個品牌,不是為了設計一個包,而是為了說一個關於『記得』的故事。」依循著 Grace 的創作理念,品牌 Grace Han 的每一款包,都視為藝術品般細膩刻畫,融入溫暖的情感故事與想像。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2025 年正式回歸台灣,在台北設立全亞洲第一間品牌藝術概念店。(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台北藝術概念店內陳列眾多款皮革作品。(圖片提供:Grace Han)

融於日常的藝術品

Grace Han 的經典「Love Letter 情書包」,自誕生以來便深受喜愛,更因英國凱特王妃多次於公開場合選用,成為世界矚目的優雅象徵。此次為台北藝術概念店開幕而推出的限定款「紗影情書包」,便延伸自情書系列的幾何線條與情感結構,以羽翼般的輕盈網紗結合柔韌皮革,為經典輪廓注入溫柔層次。其靈感亦來自 Grace 於 2023、 2024 年倫敦亞洲藝術展中呈現的皮革藝術作品《 Our Melody 傳承 》與《 Glistening 02 波光 》。一件來自母女間的記憶對話,一件則是關於時間與觀看的靜謐凝視,獨特新穎的視覺結構與情感語彙,展現 Grace 以愛與思念為軸,結合藝術與務實設計的創作思考,不僅開啟日常實用包款的全新想像,也讓藝術、工藝與生活的界線,再次被柔軟地拉近。

(圖片提供:Grace Han)
台北限定包款「紗影情書包」。(圖片提供:Grace Han)

映照女性的多樣姿態

Grace 對創作轉化為產品這件事,有明確的釋義。「我的作品從來不是展品,它們都可以被使用、被攜帶、被留下。」

與「紗影情書包」同場推出的「羽境隨身包」,即是品牌對實用性的新提案,呈現的是自在從容的生活態度。採用柔軟羊皮製作,具備可拆式背帶與多重使用方式,設計靈動流暢,能與「紗影情書包」自由搭配,展現 Grace 所描繪的「當代女性多樣而真實的姿態」。「羽境是一種態度。它不重,但有型。不是配件,而是某種狀態的延伸。」Grace 補充道。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藝術空間的感性語彙

2025 年 9 月底正式開幕的 Grace Han 台北藝術概念店,是品牌回望的再出發。 Grace 帶領團隊打造一個展現皮革藝術多樣性與生活連結的場域,空間融入母親畫作元素、包款細節,以及象徵品牌核心的平衡線。其規劃巧思,令長期致力於讓藝術走出美術館、走進城市場域的資深獨立策展人胡朝聖深感共鳴,他認為 Grace Han 的品牌空間可視為一種策展介面。

「這不只是零售空間,它更像是一種文化語言的建構場。」胡朝聖如此詮釋。他認為 Grace Han 並非將藝術點綴於產品之上,而是讓藝術思維主導品牌整體語言邏輯。「我們希望建立一種讓觀者願意停留、閱讀與感受的空間動線,而不是匆匆掠過的櫥窗經驗。」

(圖片提供:Grace Han)
獨立策展人胡朝聖(左)與Grace Han品牌創辦人暨設計師王思涵(右)。(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他進一步指出,皮革雖是工藝材料,但其本身蘊含著可被閱讀的文化深度;從製程痕跡、圖像意義到手工節奏,這些都構成品牌敘事的一環,而 Grace 的設計,正好提供了轉譯的線索。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傳承的信念:台灣,是根也是基地

儘管品牌發跡於倫敦,Grace 卻選擇將包款製作核心留在台灣。她在彰化設立工坊,將產品製程與創作技法緊密結合,讓設計語言不只是圖稿,更能被測試、實作與轉化。「我們不只是製造商,我們是藝術家。」她說。為了實現特殊的皮革透光效果,她與團隊自行開發版印系統,強調圖像的完整與層次。她相信,當台灣的手工技術與創作企圖可以共存,品牌便不只是「生產者」,而是「創作者」。「那種日本說的百年工藝、義大利強調的工坊文化,我們在台灣也正在做,而且,我們會做給世界看。」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是她寫給世界的情書

台北藝術概念店不只是一家旗艦店,更是 Grace Han 品牌的文化轉譯站。她以藝術為語言,皮革工藝為媒介,將溫暖真摯的情感具象為充滿渲染力的空間。「對我來說,這不是在幫品牌找一個上位語言,而是品牌本身就來自藝術。」每一個 Grace Han 系列都像是她寫給世界的手寫信,飽含個人豐富的心境想像,也可以被任何人閱讀。「品牌與藝術從來不對立,而是彼此共構的語境。」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的故事,從倫敦展開,在台灣紮根落地;更是一位女性創作者延續母親對藝術的信念,以愛、思念與記憶開啟的藝術之路。她在自由的心境中盡情探索,大膽想像皮革的無限可能,不受商業市場框架侷限,源源不絕的創作迴圈,打造 Grace Han 蘊含時間、溫度與手感的工藝之美。

她說:「我希望 Grace Han 不只是品牌,而是能讓人記得一些事情的容器。」

(圖片提供:Grace Han)
(圖片提供:Grace Han)

Grace Han

源自倫敦的國際奢侈配飾與皮具品牌,以獨到的細膩凝視與精湛工藝,將柔韌的皮革幻化為細膩流動的藝術語彙,深獲英國皇室與世界名流青睞。2025Grace Han 正式回歸台灣,設立全亞洲首間品牌藝術概念店,以獨有皮革藝術與國寶級臺灣工藝師純手工打造的精緻包款,其優雅造型承載溫柔的情感、記憶與美的力量,為精品界與藝術界帶來全新篇章。

Grace Han 台北藝術概念店

地點: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二段 227 巷 2 號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六 12:00 – 20:00

電話:02-2378-1618

文 | 邵瀠萱 圖片提供|Grace 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