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纖維宇宙!專訪桌上行・纖維実験所:持續創造「纖維」與「生活」的共感與對話

編織這件事之於「桌上行・纖維実験所」創辦人葉書聞,就如同喝水、行走般,是自然而然融入在生活裡的一部分。為工作室留一盞光的吊燈、讓室內散發淡雅薰香的擴香棒、款待客人喝茶的杯墊、媽媽上市場買菜的雞蛋籃⋯⋯,屋子裡無處不是纖維工藝的身影。一邊介紹著,她又笑吟吟拿出一個結合籐編和五金、精緻小巧的馬尾釦,說是今年新嘗試的小物。

從小喜歡畫畫的她,求學階段接觸的都是藝術相關內容,就讀南藝大應用藝術研究所時,她選擇了纖維藝術的組別,在編織的世界裡如魚得水。特別是在碩二那年,日本知名籃編藝術家關島壽子(Hisako Sekijima)受邀到學校舉辦工作坊,讓葉書聞從此打開了編織的全新視野。「老師帶著我們上山採集樹皮等自然素材,只教一些很簡單基本的技巧,要我們順應自己對材料的感受和想像來發揮。」不為特地用途而做、帶有實驗性質的創作,運用繞法塑型,讓編織從原本的平面走向立體。就像籃子同時保有內在空間與外在樣貌,葉書聞對於編織創造出來的立體維度驚豔不已,「那算是啟蒙我的一個開端。」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以教學讓大眾認識纖維工藝

那麼,就決定要走向藝術家的創作道路了嗎?葉書聞對此打上問號。她認為大多數人仍將藝術視為高高在上的殿堂,是很有距離感的,她更想做的是透過編織生活物件,讓藝術走進人們的日常。「當生活裡有了這些跟纖維藝術相關的經驗,看似很微小,卻能一點一滴慢慢影響,也許有一天你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開始會有不同的感受。」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首要之事,就是從中找出一個讓大眾容易踏進這個領域的媒介,「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可以從『教學』切入。」六、七年前創業之初,設計教案的規劃便同步啟動,「要編出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東西,讓人一看到就能聯想到我的品牌。」

有別於坊間常見的籃子、提袋等籐編物件,葉書聞別出心裁地研發籐編吊燈,在當時堪稱首創,「我不要做那種一窩蜂流行、很容易被取代的東西,既然要做,就要做跟別人不一樣的。」說起話來語調溫柔的她,看待自己的專業反而有種冷靜自省的嚴謹態度。因為市場獨特性奏效,引發熱烈迴響,很快地吸引了對籐編有興趣的人來報名課程,累積至今,跟她學過燈飾的學生已逾千名。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不只有創意巧思,為了教學品質的穩定一致,素材挑選也有講究。考量到雖然自己在創作上會使用臺灣的黃藤,但其質地較粗、帶刺,處理工序繁複、需要大量人力,且材料取得不易,她尋尋覓覓,從藤原料最大宗的產地印尼,一路找到日本、韓國,才選定了進口瑪瑙藤等級、手感細緻的藤材。

葉書聞提到,剛開始進行纖維藝術創作時,包含紙、竹、藤等各種材質,都會有機地多方嘗試。最終選擇了藤,她浪漫形容為「宿命般的相遇」,只因為藤的特質輕盈又堅韌,浸水後卻能變得柔軟,就像光譜的兩端,讓她深深著迷,「覺得跟自己的個性滿像的。」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用單一技法表現編織豐富性

在編織上,葉書聞深受藝術家關島壽子影響,「老師給我們的概念是用一個非常簡單的編法,可以創造出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不一定要追求學會很多種編法。」再加上自身學習纖維藝術的背景,更趨向於自由創作,讓自己不會被特定的技法框架局限住。她也把這樣的觀念導入到自己的課程,不管今天要做的是燈飾或提籃,都是同樣一種「平編」技法走天下。葉書聞打趣說學生都沒有提出疑問,「其實這樣是比較『不正常』的,一般來說,還是會編好幾種不同技巧。」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藤的延展性強,透過編織,型塑出各種想像中的模樣。重複性高的編織工序,需要大量時間,新手入門,單堂課四小時的時間可以完成一盞吊燈,而難度更高的籃子,則要耗時九個小時,得從白天一路馬拉松編到日暮西沉。不拆堂上課,背後也有她的深意。

「籐編講究的是一氣呵成的流暢感,」葉書聞說明,起底、彎折、塑型形、簍空到收尾,有著起承轉合的節奏,「可能開始的時候還有點混亂,做了一段時間找到手感,就要順著那個感覺一鼓作氣完成,學員的成就感也會在最後達到高峰。」這也讓她的課程與一般手作課程有所區別——時間長、專注度高,讓每位學員都能夠在課程中確實掌握技法並完成作品,完整感受編織的過程變化。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讓籐編器物成為日常風景

以教學讓更多人認識和喜愛籐編工藝的同時,葉書聞也持續在創作之路上探索,製作適合現代生活的日常器物,每件作品一一體現了她對材質和實用性的細緻思考。

比如造型平扁的「ざる」,傳統可以作為大型果盤或是食材的瀝水盤,編織形成的孔隙,有利於透水、透氣,是食物得以風乾、散熱的關鍵。她吸收前人保存下來的生活智慧,重新賦予美學觀點,編織出一個盛裝小麵包的道具,模樣質樸雅緻。而外型厚實可愛的籐編鍋敷,從原本的平面編織增加了一個彎折的手法,做出有如鳥巢般的包覆感,也讓作品增添一定程度的分量,更能承重,是葉書聞自己都愛不釋手的設計。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小巧的古籐提籃、帽子造型胸針十足童趣,看過的人無不驚呼:「好可愛喔!」起心動念源自對袖珍小物的喜愛,「但如果是市面上的扭蛋、公仔,又覺得擺起來和工作室的整體風格不那麼搭調。」怎麼想都過不了心裡那關,她索性用自己擅長的編織來做,而且意外發現——「很多造型反而是縮小了才更有機會嘗試。」

比如籐編不適合做成大帽子,結構太硬、無法實戴,她用直徑僅有0.8公釐的藤支做出紳士帽、鐘形帽,還可以加上俏皮的蝴蝶結,工藝編法無一省略,展現處處是細節的精巧手藝。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鎖定生活風格客群發展

葉書聞認為,纖維藝術在國內的發展較為弱勢,主要是受限於大眾對於材質本身的價值感認同還不夠,「大家覺得作品不具保值性。」再加上手工編織的單價不低,也增加了推廣的難度。她隨手指向工作室一隅的提籃,除了籐編本體,還車縫了裡襯和皮革手把,近七千元的售價對一般人而言相對較高,「但如果是理解這個材料還有技法的人,就知道它的價值遠遠超出這個價格。」

也因此,創立品牌以來,課程約佔七成比重,其餘才是商品販售與客製化服務。她的主要客群都是對生活風格有所追求的人,更看重藤編作品的美感與實用性。除此之外,葉書聞仍會選擇性地參加一些目標客群相近的手作市集,比如「雜貨女子博」、「森山市集」,將這些市集作為行銷品牌的機會,也能在市集上結識同樣從事纖維創作的設計師,交流經營品牌的心得。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未來無論是實驗創作或教學,「藤」都會是主要的材料,「已經跟它有點密不可分了。」日復一日都在一橫一豎的編織維度中忙碌著,葉書聞也不忘持續從生活裡找創作靈感,她眉眼彎彎笑著說:「希望做出日常裡可以一直使用的道具,如果這些器物大家也剛好喜歡,就太好了!」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圖片來源:《生活工藝誌》第11期)

文字/張雅琳 

攝影/一J

Gucci x 橫尾忠則3站式合作計畫:《向自己的旅程》個展在東京,豊島、大阪同步重現1970大阪世博「未完成」鷹架

Gucci x 橫尾忠則3站式合作計畫:《向自己的旅程》個展在東京,豊島、大阪同步重現1970大阪世博「未完成」鷹架

Gucci與日本當代藝術家橫尾忠則攜手呈現《橫尾忠則 未完成的自畫像 - 向自己的旅程》個展,即日起至2025年8月24日在Gucci銀座藝廊登場;另一頭則對應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展期登陸豐島,輔以全新藝術牆面,重現同樣出自橫尾忠則之手、1970大阪世博曾引發話題的鮮紅鷹架裝置。本篇帶你從東京前進瀨戶內,最後繞向大阪,3地聯動綜覽橫尾忠則的創作世界。

第一站:東京 / Gucci銀座藝廊

2025年,Gucci以「透過創造力與社群共創」為旨,在日本展開多面向的藝術計畫;其中一大重點項目便是與日本代表性藝術家橫尾忠則(Yokoo Tadanori)的合作展覽。品牌與橫尾忠則的連結最早可追溯至2020年澀谷宮下公園(Miyashita Park)Gucci專門店開幕所舉辦的櫥窗裝飾企劃。

Gucci與橫尾忠則的合作始於2020年的櫥窗裝飾企劃。(圖片提供:Gucci)
Gucci與橫尾忠則的合作始於2020年的櫥窗裝飾企劃。(圖片提供:Gucci)

承當時的創作動能,今年雙方將合作延伸發展為橫尾忠則的東京個展《橫尾忠則 未完成的自畫像 - 向自己的旅程(未完の自画像 - 私への旅)》,選址Gucci銀座藝廊(Gucci Ginza Gallery),即日起至8月24日開放大眾免費參觀。「未完(成)」作為該展題名,正反映出這位當代藝術家一貫秉持的美學:比起完成的那一瞬間,藝術創造力更寄存於未完成狀態裡。

2025年雙方於展覽項目中再次攜手。(圖片提供:Gucci)
2025年雙方於展覽項目中再次攜手。(圖片提供:Gucci)
《橫尾忠則 未完成的自畫像 - 向自己的旅程》主視覺。(圖片提供:Gucci)
《橫尾忠則 未完成的自畫像 - 向自己的旅程》主視覺。(圖片提供:Gucci)

生涯自1960年代至今走過60年歷程,橫尾忠則在變化無窮的風格與包羅萬象的選題下產出眾多作品,卻從未止步於任何一種完成形式,而是不斷往復於改換和挑戰之中。這樣的創作狀態與Gucci一再進化的品牌理念亦有所扣合。

而恰如其名,此次展覽以「未完(成)的旅程」為核心主題,持續在其不安於既定狀態、在在探尋新一種表現可能的藝術旅程裡馳騁。由美術評論家南雄介策展,聚焦呈現橫尾忠則畫作中令人憶及「旅程」的約莫30件作品,包括首次公開的自畫像與家族肖像等6件最新作品。更於Gucci銀座藝廊室內挑高區域及特別為本展開放的屋頂空間,重現橫尾忠則曾於1970大阪世博引發巨大話題、具體化「未完成」意象的鮮紅鷹架裝置。

與此同時,世田谷美術館日前亦剛結束橫尾忠則另一個展《橫尾忠則 連作畫之河(連画の河)》,供觀者在東京都內感受橫尾創作的各樣面貌。

作為展覽一部分,Gucci銀座藝廊天井重現1970大阪世博「未完成」鷹架裝置。(圖片提供:Gucci)
作為展覽一部分,Gucci銀座藝廊天井重現1970大阪世博「未完成」鷹架裝置。(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另一座未完成鷹架裝置則設於屋頂空間。*橫尾忠則〈原始宇宙〉2000年(複製品),本展品包含現正展示於豐島橫尾館的畫作〈原始宇宙〉元素。Tadanori Yokoo The Primitive Universe 2000 (Replica) This artwork contains an image of
另一座未完成鷹架裝置則設於屋頂空間。*橫尾忠則〈原始宇宙〉2000年(複製品),本展品包含現正展示於豐島橫尾館的畫作〈原始宇宙〉元素。Tadanori Yokoo The Primitive Universe 2000 (Replica) This artwork contains an image of "The Primitive Universe" exhibited at Teshima Yokoo House.(圖片提供:Gucci)

第二站:瀨戶內豊島

在東京展覽《橫尾忠則 未完成的自畫像 - 向自己的旅程》率先取得成功、尤其呈現於屋頂空間的未完成鷹架裝置帶起強烈視覺反響後,Gucci作為首度擔任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官方合作夥伴的時尚品牌,對應藝術祭春季、夏季及秋季展期同步進駐瀨戶內地區,以及現正匯聚全球目光的大阪地區,透過3據點聯動方式進一步深化藝術與時尚的跨界合作。

攜「未完成」精神再啟新章,Gucci與橫尾忠則第二站登陸藝術祭主辦地之一的豐島,於上月22日公開了最新的藝術牆面合作項目。

在此順帶一提,品牌與藝術家雙方過去可說與豐島各有淵源。3年舉行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以瀨戶內海群島為舞台、共生於自然的地域文化和歷史為背景,廣邀國內外藝術家帶來豐富作品,Gucci憑其品牌力在本屆首成官方合作夥伴。藝術家則於2013年「豐島橫尾館」(和建築師永山祐子共同創建,由福武財團營運)開館時便與豐島結下不解之緣;該館自當地家浦港區舊民宅翻修改建而來,由橫尾忠則親自操刀整體概念,並結合藝術作品與建築空間打造體驗型展覽場域,現已被以「永久性藝術設施」定位為豐島象徵性地標之一。

未完成鷹架裝置第二站落腳豐島。(圖片提供:Gucci)
未完成鷹架裝置第二站落腳豐島。(圖片提供:Gucci)

全新藝術牆面與東京個展遙相連結,既以更具壓倒性存在感的壯觀規模實現其「未完成」意象,又與時刻變化的豐島風景互為呼應。且仍通過那求新求變的挑戰精神,充分彰顯了橫尾忠則與Gucci的共通靈魂。

全新藝術牆面以更為壯觀的規模實現了鷹架裝置的「未完成」意象。(圖片提供:Gucci)
全新藝術牆面以更為壯觀的規模實現了鷹架裝置的「未完成」意象。(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圖片提供:Gucci)

第三站:大阪 / Gucci心齋橋大丸百貨店鋪

這架未完成裝置尚會在Gucci大阪心齋橋大丸百貨本店及分店進行第三站展出,品牌亦藉此致力提供時尚與藝術之間開展對話的平台。

展覽《橫尾忠則 未完成的自畫像 - 向自己的旅程》

  • 時間:即日起至2025年8月24日11:00-20:00(最後入場時間19:30)*需注意屋頂空間受天候和時間影響將可能有無法提供觀賞的狀況。
  • 地點:Gucci銀座藝廊|東京都中央區銀座4‑4‑10 Gucci銀座7樓
  • 票價:免費(預約優先制)
  • 預約方式:LINE
  • 了解更多:Gucci銀座藝廊官方網站

裝置《未完成的鷹架》

  • 時間:同步2025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展期,春季展期|已結束;夏季展期|2025年8月1日至31日;秋季展期|2025年10月3日至11月9日
  • 地點:香川縣小豆郡土庄町豐島家浦889(自家浦港步行約3分鐘)

橫尾忠則

日本當代藝術家,1936年生於兵庫縣。1972年於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個展,而後更受邀出展巴黎、威尼斯與聖保羅三大雙年展。其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於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漢堡工藝美術館、巴黎卡地亞當代美術基金會、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及東京國立博物館皆曾舉辦個展。2012年在神戶設立橫尾忠則現代美術館,2013年在香川豐島設立豐島橫尾館。2000年獲選為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Art Directors Club of New York, ADC)名人堂成員,2023年入列日本藝術院會員。作品則收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大英博物館、龐畢度中心、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等全球重要藝術場館。2026年春季預計由英國泰晤士和哈德森(Thames & Hudson)出版社發行500頁作品集。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日本藝術家TORU ISHII的「現代浮世繪」!融500年友禪染技法、漫畫風格描繪當代日常

日本藝術家TORU ISHII的現代浮世繪!用古老「友禪染」技法描繪日本當代日常

來自日本靜岡的藝術家TORU ISHII(石井亨),在社群介紹自己為「染色家」。他以絲綢為畫布,運用日本傳承近500年的「友禪染」技法,揉和漫畫風格、街頭文化語彙等,描繪日本當代社會,創作題材大至自然災害、小至上班族的悲慘生活。想用有別以往的視角看日本?TORU ISHII個展6/27將登陸台北藝廊奇想會Whimsy Works。

日本藝術家TORU ISHII的現代浮世繪!用古老「友禪染」技法描繪當代日常
(圖片提供:TORU ISHII)

「友禪染」新生:傳統技藝化為當代創作手法

母親擅長裁縫、父親從事珠寶工作,TORU ISHII自小耳濡目染,對工藝和裝飾性圖像萌生興趣,進入東京藝術大學鑽研染織技藝。創作生涯早期,他就嘗試將「友禪染」技法從傳統服飾中抽離,轉而應用在純視覺構圖上,讓它不只是傳統文化,更蛻變為一種當代創作方式。

日本藝術家TORU ISHII的現代浮世繪!用古老「友禪染」技法描繪當代日常
(圖片提供:TORU ISHII)

「友禪染」歷史可追溯至江戶時代,因扇子畫師宮崎友禪齋而出名,其將澱粉混入染料以防沾染,運用繽紛色彩在扇面、日本傳統服裝「小袖」上,繪出花草、雲霞、器物等精美圖樣,透過逐層上色、蒸布、清洗,賦予線條與色彩更鮮明的層次。依地域不同,又分為華麗的「京友禪」、寫實的「加賀友禪」、簡約的「東京友禪」等。

日本藝術家TORU ISHII的現代浮世繪!用古老「友禪染」技法描繪當代日常
(圖片提供:TORU ISHII)
日本藝術家TORU ISHII的現代浮世繪!用古老「友禪染」技法描繪當代日常
(圖片提供:TORU ISHII)

染出「現代浮世繪」?

TORU ISHII並非複製友禪染既有派系的風格,而是取其工藝本質,化為創作工具。他以絲綢為畫布,將友禪染結合浮世繪的線條、野獸派的色塊,及漫畫與街頭文化的拼貼感,再添點時下生活的流行符號,描繪當今日本社會所面臨的大小問題,以傳統技藝為當代記實。

日本藝術家TORU ISHII的現代浮世繪!用古老「友禪染」技法描繪當代日常
(圖片提供:TORU ISHII)

他也嘗試將傳統圖像拆解、重組,像是作品《Peony and Security Guard Pattern》即以浮世繪師歌川國芳之作《宮本武藏》為基礎,疊加現代漫畫語彙,探索著「現代浮世繪」的視覺邏輯。此外,TORU ISHII也汲取玩具、嘻哈、遊戲、時尚等多元符號,為絲綢染上多重圖層,形成傳統與新潮交織、刺激觀者感官的色彩組合。

日本藝術家TORU ISHII的現代浮世繪!用古老「友禪染」技法描繪當代日常
(圖片提供:TORU ISHII)
日本藝術家TORU ISHII的現代浮世繪!用古老「友禪染」技法描繪當代日常
(圖片提供:TORU ISHII)

TORU ISHII Solo Exhibition @ 台北

展場|奇想會 Whimsy Works(台北市大安區安和路一段21巷7號)展期|2025.06.27-07.20

開放時間|13:00-19:00,週二、三公休

入場資訊|低消一杯飲品

延伸閱讀

RECOMMEND